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课时分层作业13 辛弃疾词三首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61612083】
A.寻觅(mì) 憔悴(cuì)
抵挡(dí) 堆积(duī)
B.将息(jiànɡ) 摘除(zhāi)
梧桐(tónɡ) 日暮(mù)
C.骤雨(zhòu) 熔化(rónɡ)
济楚(jǐ) 窗帘(lián)
D.奇崛(jué) 意蕴(yùn)
凄凉(qī) 风鬟(yuán)
C [A项,“抵”应读dǐ;B项,“将”应读jiānɡ;D项,“鬟”应读huán。]
2.下列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将息:将养休息
B.憔悴损 损:极,甚
C.次第岂无风雨 次第:情形,光景
D.簇带争济楚 济楚:整齐
C [次第:转眼。]
3.下列句子,按风格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61612084】
①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③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④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⑤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A.①②③⑤/④⑥ B.①③⑥/②④⑤
C.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③⑤⑥/②④
B [①③⑥属于婉约派风格,②④⑤属于豪放派风格。]
4.下列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委婉细致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重创剧痛后的愁苦之情,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雁过也”写北雁南飞,暗示词人也是北人,避难南下,词人见“雁过”似乎有“旧时相识”之感,因而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可见草木凋零的秋意,可闻撩人相思的凄音,营造了寂静的环境,以渲染词人的悲苦心情。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D.词作用一个“愁”字收笔,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人忧国忧民的心理。
D [D项,“象征手法”不对,更多的是直接抒情。]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导学号:61612085】
(1)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淡淡愁思。
(2)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清照的《永遇乐》中对仗工整、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2)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3)落日熔金 暮云合璧
6.在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导学号:61612086】
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____①____写出浓浓春意,____②____把视觉与听觉结合在一起写出了场面感。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般人可能都经历过,____③____,____④____像李清照这样的高手____⑤____能传神地将这精微的心理描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时注意分析各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两个“写出”可知①②为递进关系;根据“一般人”和“李清照”的对比,可知③处为转折;根据“能传神地将这精微的心理描写出来”可知④⑤为条件关系。
【答案】 ①不仅 ②而且 ③但是 ④只有 ⑤才(其他关联词,合乎文意亦可)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而简练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导学号:61612087】
我国在晚清之际废科举、兴学堂,____①____。大学是西方文明的产物,中国历史上有过类似的高等教育机构,如太学、国子监、书院,但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中国近代大学是学习西方的结果,与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并无本质的联系与历史的继承。但是,____②____,而是中国教育传统通过与西方现代大学制度对话、抗争、融合,并由此形成了新式中国大学教育。大学的制度是学习西方的,____③____,从大学的精神理念到人才培养、学校制度等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教育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①处,由前面“我国在晚清之际废科举、兴学堂”和后面“大学是西方文明的产物……但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可知,此处应填与“中国近代大学得以出现”意思相近的内容。②处,与前文构成转折关系,由后文“而是中国教育传统通过与西方现代大学制度对话、抗争、融合,并由此形成了新式中国大学教育”可知,此处应填与“中国大学不是照搬照抄西方的大学”意思相近的内容。③处与前面构成转折关系,由前面“大学的制度是学习西方的”和后面“从大学的精神理念到人才培养、学校制度等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教育的精神”可知,此处应填与“但大学的精神却与中国传统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意思相近的内容。
【答案】 ①中国近代大学得以形成和发展(得以出现) ②中国大学不是简单地移植西方大学(不是简单地复制西方大学的模式)(不是照搬照抄西方的大学) ③但大学的精神却与中国传统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阅读提升层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寻觅觅”四字,以议论开篇,准确地写出了词人处境的孤寂、心情的空虚以及无可排遣、无可寄托的精神状态。
B.“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一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笼罩,备感忧伤。
C.“乍暖”两句,言气候寒暖不定之可伤;“三杯”两句,言晓风逼人之可伤;“雁过”两句,言雁声入耳之可伤。
D.“梧桐”两句是说,即使挨到黄昏,秋雨梧桐,也只有更添愁思。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意。
A [A项,“寻寻觅觅”不是议论,是描写,描写词人的行为和精神状态。]
(2)《声声慢》选取的意象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①《声声慢》一词中选取了酒、黄花、秋风、黄昏,以及雁、梧桐、雨等意象。②这些意象都是能够烘托愁绪的典型意象。《声声慢》词中的意象组成这样一幅画面:风急欺人,酒淡难敌寒意,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梧桐落叶,细雨霏霏,伤心人更遇凄凉景,涩景苦情交融在一起。
(3)《声声慢》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点点滴滴”等叠词,富于音韵美。②采用了“将息”“怎生”“次第”“了得”等口语,朴素浅近而又真切自然。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导学号:61612088】
摊破浣溪沙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①,大②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 ①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②大:一作“太”。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中的“轻”与“重”是相对的,作为黄金无疑是重的,但能揉而破之化为飞入翠叶丛中的万点黄花,不论在事实上还是感觉上都是轻柔的。
B.词中的“大鲜明”三字是褒扬之词,不论是花中仙品——桂子,还是“人之水镜”——彦辅,都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
C.词的末句“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却无情”三字暗含了词人对桂花的抱怨和不满情绪。
D.这是一首咏花词,咏花而志不在花,只是借花形、花态、花性以挥发开去,抒引出词人胸中的万千感慨。
C [C项,“却无情”看似抱怨,实际上表现了词人对桂花的喜爱。]
(2)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词中的景物形象。可从色彩、形态、香气三个方面来考虑。
【答案】 ①有金光灿烂的色彩和碧玉一般的如刀裁似的层层绿叶。②有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③精神气度如魏晋名士一般超凡脱俗,个性鲜明,风度翩翩,节操高尚,令人崇敬欣赏。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1)对这首词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的上片不写少女荡秋千时的矫健身影,而是写荡完秋千后的精神状态,妙在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
B.“起来慵整纤纤手”’“纤纤”二字用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借以点出人物的年龄和身份。
C.“露浓花瘦”一语,表明时间是在秋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同时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D.下片用人物的动作,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而又好奇、冒失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E.整个下片都是写“动”,与上片正好形成对比,可见上片的“静”,不仅是静中见动,而且也是为了衬托下片的“动”。
CD [C项,“表明时间是在秋天的早晨”理解错误,应为“春天的早晨”;D项,“惊诧、惶遽而又好奇、冒失”理解错误,应为“天真、羞赧而又略有顽皮”。]
(2)“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三句源于唐人韩偓的“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同是写少女的形象,你认为谁写得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时应首先表明观点,再比较二者在描写人物方面所表现出的人物特点的差异。
【答案】 (示例)李清照的好。相比之下“和笑走”略显轻薄,“和羞走”则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则少女窥人之态可掬了。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