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考向预测 本专题考试大纲:‎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其主要内容为小农经济,井田制,土地私有制 ‎2.手工业的发展,其主要内容为青铜器,铁器,瓷器,丝织品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其主要内容为城市商业发展,重农抑商的政策,商帮的出现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要考查形式,难度上以中低难度为主,内容上相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农业方面:小农经济的形成、汉代田庄的特点、租佃制的特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影响 ‎2.工商业方面: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 本专题多以农业或商业为突破口进行设计,区域经济发展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特点及影响是命题的重点。‎ 知识与技巧的梳理 ‎【知识框架】‎ 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可按以下四条线索进行整理。‎ 线索一: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 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 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考点一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方式)‎ 发展阶段 耕作方式变化 农具的变化 原始阶段 刀耕火种 石、骨、木 商周时期 石器锄耕(耜耕)‎ 石、骨、木;青铜农具(少)‎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发达地区)‎ 铁制农具(发达地区)‎ 汉代 牛耕普及全国 耦犁→一牛挽犁 唐代 铁犁牛耕 曲辕犁 ‎2.土地制度 井田制 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一种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 土地 私有制 产生 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形式 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问题 土地兼并,社会分化,阶级矛盾激化 土地 国有制 北魏、隋唐都曾实行过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 租佃制 宋代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租佃制的发展 ‎3.经营模式(小农经济)‎ 形成 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作用 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精耕细作的主要推动力 考点二 经济重心转移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考点三 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时期 发展历程 从先秦到秦汉 形成与发展 ‎(1)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冶铁;西汉时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 发展与繁荣 ‎(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 ‎(2)隋唐: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 明清 辉煌与滞后 ‎(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在某些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手工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考点四 商业发展——从严格控制到打破时空、相对宽松 时期 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 兴起、发展和繁荣 ‎(1)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秦汉时期 重农抑商,步履维艰 ‎(1)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 隋唐时期 范围扩大,贸易繁荣 ‎(1)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 ‎(2)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 ‎(3)出现柜坊和飞钱 ‎(4)对外贸易发达,广州是重要港口 宋元时期 打破时空,空前繁荣 ‎(1)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开封)城市商业发达 ‎(2)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4)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品品种齐全 明清时期 继续繁荣,“商帮”出现 ‎(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 ‎(2)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4)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 ‎限时训练 ‎(45分钟)‎ 经典常规题 ‎1.明初到晚清时期中国人口增加好几倍,而举人、进士的名额却未相应增加。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A.加强了权力的集中 B.促进了重学的风气 C.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D.出现了崇商的趋势 ‎2.西汉建立前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农业税征收比例曾低至1/30,虽然促成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但又远远不能满足王朝财政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此后西汉政府 A.提高农业税和商业税比例 B.加强了对经济资源的垄断 C.大量裁减政府机构和人员 D.颁布“推恩令”‎ ‎3.明代商人并不完全以逐利为终极目的,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这最能说明 A.社会阶层与经济形态具有高度匹配性 B.追逐政治权力成为商人首要目标 C.科举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传统观念对商人阶层有一定影响 ‎4.押租制是明清时期地主防止佃农欠租的一种制度。佃农交纳押租以后,一般照交正租,如果欠租,地主就在押金中扣除,地主不退押金;押租租佃关系尚未期,地主不能随意换佃。在有些地区,交纳押租的佃农还可以将佃种的土地转佃他人。押租制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地主与佃农的矛盾尖锐 B.封建剥削方式的没落 C.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 D.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5.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高频易错题 ‎ ‎ ‎6.西汉时期的画像石雕刻主要采用錾凿法勾勒出人物、动物,形象稚拙,画面层次少,刻痕较深,线条较粗,不够流畅。东汉时期,画像石雕刻线条流畅,刻痕较浅,用线注重人物内在结构表达,动物及各种背景图案刻画也恰如其分,浑然一体。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冶铁技术的提高 B.绘画艺术的进步 C.佛教文化的影响 D.思想观念的变迁 ‎7.1387年,明太祖下令丈量全国土地,编制《鱼鳞图册》,以田块为单位编制,图册绘有田块形状草图,旁注坐落、面积、四至、地形及土质肥沃程度,以及归属的户主和所在乡镇。《鱼鳞图册》的编制 A.有利于明初经济的恢复 B.开创了土地财产登记制度 C.阻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D.提高了土地的商品化程度 ‎8.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9.下图是关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该时期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C.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10.“因为中国商人缺乏西方商人所拥有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据此可知,造成中国海权弱化的根本原因是 A.重农抑商政策 B.闭关锁国政策 C.朝贡贸易体制 D.封建专制制度 精准预测题 ‎11.明清时为解决外地经商的困难,提高商业竞争力,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以徽商、晋商、粵商等十大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市镇建立“会馆”,并进而构筑严密的商业网。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地缘意识更加突出 B.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C.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 D.重农抑商政策加强 ‎12.据《唐六典》载,长安城共有114坊,东市和西市各占2坊,每处坊、市皆有围墙。此外110坊以朱雀大街为界由万年县、长安县分半统辖。东西市共4坊中,亦有坊墙与其他居民区坊院隔开。正北面为唐朝中央机构所在地这种布局体现了 A.规模宏大的商业功能 B.分化管理便于控制的理念 C.儒家思想的政治追求 D.政治以及军事中心的价值 ‎13.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生产并没有出现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没有出现向机器生产转变”的合理解释应该是 A.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B.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C.手工生产产品质量欠佳 D.官营手工业占据主体地位 ‎14.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些“商人通过市肆——经纪以造袜原料发给妇女去织造,按规定条件,付与工资;然后由其收鬻,以之包售四方”。这些商人的行为 A.已具某些近代化经营特征 B.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进程 C.显示国内市场已发育成熟 D.已经颠覆传统的投资理念 ‎15.明朝中后期,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明朝成了名副其实的“自银帝国”。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步由节俭变为追求享受,一些原本只能由皇室、贵族和官员享受的衣食住行也逐渐走向商业化和世俗化。江南地区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妇女,甚至农村居民也参与到旅游的浪潮之中。这些现象说明,当时中国 A.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经济结构出现质的变化 C.拜金享乐为社会普遍认同 D.出现了社会转型的契机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手工业发达,特别是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污染.宋代生齿日繁,对土地、林木资源难 免出现过度开发之趋势,这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与生态破坏。宋代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虞部,聘请通晓农林知识者担任“农师”,为民众种植作物、林木提供技术指导。朝廷还制订一系列涉及生态保护的法令,如宋太祖曾下诏,“令民二月至九月不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有司岁申明之”。宋政府对绿化尤其重视,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朝廷任命谢德权领护汴河,在京师河段“植树数千万(株),以固堤岸”,促进了汴京沿河商业环境的改善。‎ ‎——摘编自吴钓《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 近代工业化实际上是一个从“发达的有机经济”向“以矿物能为能源基础的经济的转变,工业化“要成功地摆脱有机经济所受的制约,要越来越多地从矿藏中、而非从农业产品中获取原料,尤其是能够开发大批能源储备,而非依技各种过去提供生产所需热能与动力的可再生能源”。荷兰在17世纪曾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是本国不产煤,其他燃料也很少,必须从国外进口煤,这使荷兰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且使本国经济置于外国商业政策支配之下。法国在1763年以前,商业并不落后于英国,1780年时铁产量3倍于英国。‎ 然而法国本身所产煤不能自给,需要从国外大量输入,这为法国工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不同的产业结构对于能源的需求影响不同,重工业要比轻工业和农业对能源的需求更多。15世纪以来,英国出现了重工业增长迅速的局面。1650年起,煤炭开始成为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第一大能源,到1700年,煤炭在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已经接近一半。从以有机能源为主到以化石能源为主,英国经历了人类近代史上的一场能源革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古代中国宋朝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并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宋朝在环境治理方面的举措。(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欧洲主要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及成因,并简要阐释工业革命时期能源革命与近代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经典常规题 ‎1.‎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人口增加好几倍,而举人、进士的名额却未相应增加”,人口增多但科举取士人数并未增加,结合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可知一部分知识分子弃文从商。故选D。A项,内阁、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与题干无关,故排除。B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答案】D ‎2.‎ ‎【解题思路】西汉初年为解决王朝财政问题,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加强政府对经济资源的垄断。故答案为B项。A项不是主要措施,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西汉政府没有实行这样的政策,排除;颁布“推恩令”是为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不是解决财政问题,排除D项。‎ ‎【答案】B ‎3.‎ ‎【解题思路】由材料“明代商人并不完全以逐利为终极目的,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可知明代商人追求读书做官,说明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人有一定的影响,在追求财富的同时他们希望提高社会地位,故D正确;材料未体现社会阶层与经济形态具有高度匹配性,故A错误;材料讲商人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没有讲其首要目标是追逐政治权力,故B错误;中国的小农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是科举制阻碍的,故C错误。‎ ‎【答案】D ‎4.‎ ‎【解题思路】押租制的出现虽然与农民抗租斗争有关,但这只是材料反映的一个方面,押租不仅对佃农具有约束力,对地主同样具有约束力。押租制起因于农民欠租,但它的实施又超出了这个问题本身,实际上押金可理解为定金,佃农交了押金就等于拿到了土地经营权,地主也不能反悔,尤其是佃农还可以转佃,这等于将土地经营权当成了商品,所以,D项正确,排除A项。B、C两项就押租制本身来说,没有体现出来,排除。‎ ‎【答案】D ‎5.‎ ‎【解题思路】唐朝以前,经济重心在北方,政治中心在西方、北方,所以漕运大致为东西方向,南宋朝后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而元明清都城在北京,所以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说明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是漕运方向改变的重要原因,故D正确;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及政治中心在北方才会导致漕运出现由东西向南北的变化,因此经济重心南移只是原因之一,并不全面,排除A;题中反映了漕运从东西方向转变为南北方向,‎ 由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发展为由南至北的变化,主要是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影响,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不符合史实,且无法说明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的原因,排除B;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与题中漕运出现的方向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 ‎【答案】D 高频易错题 ‎ ‎ ‎6.‎ ‎【解题思路】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的画像石雕刻线条较粗,不够流畅,而到东汉时期,画像石雕刻线条流畅,刻痕较浅,刻画精细。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新的雕刻刀具的使用,这主要是由于冶铁技术的提高,制造出了更加坚硬的刀具,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石刻技法的变化,与绘画艺术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中的变化是指技法上的变化,得益于雕刻工具的改进,佛教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C项;思想观念的变迁并不能使材料中的雕刻技法发生改变,排除D项。‎ ‎【答案】A ‎7.‎ ‎【解题思路】鱼鳞图册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立的科学的土地赋税管理办法,使赋役的征收具备了确实根据,多少防止了产去税存或有产无税的弊端,使政府税收有了保证,耕地及税额也有所增长,有利于明初经济的恢复,故A正确;材料没有以前朝代土地财产登记制度信息的说明,无法体现“开创”,B错误;鱼鳞图册制度使赋役的征收具备了确实根据,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C错误;鱼鳞图册制度明确土地的面积及归属等信息,与土地的商品化程度无关,排除D。‎ ‎【答案】A ‎8.‎ ‎【解题思路】图中的动物是长颈鹿,而明朝君臣则认为这是传说中的麒麟,麒麟在传统中国被视为祥瑞之物,这说明明朝君臣在用传统文化解读朝贡贸易的贡品,故B项正确;图中属于古代绘画中的动物画,属于传统的绘画类型,故A项错误;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严重,下令实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观念仍然是“天朝上国”的观念,故D项错误。‎ ‎【答案】B ‎9.‎ ‎【解题思路】柱状图体现出用于农业的工具多样化,有碎土工具、刨土工具等,体现出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正确;材料中主要提及农业生产,不是官营手工业特点,故B错误;冶铁业应该多样化,并不是单纯农具为主,故C错误;D中全面说法绝对。‎ ‎【答案】A ‎10.‎ ‎【解题思路】“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指中国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说明造成中国海权 弱化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制度,D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闭关锁国政策是造成中国海权弱化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朝贡贸易体制不符合“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排除C。‎ ‎【答案】D 精准预测题 ‎11.‎ ‎【解题思路】“商帮”属于同一地域商人群体,“会馆”属于居住商人地方,说明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C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商业竞争异常激烈不是材料背景,B错误;重农抑商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 ‎【答案】C ‎12.‎ ‎【解题思路】从材料来看,主要介绍的是唐朝的坊市格局。可以看出,唐朝的坊和市有明显的分区,布局清晰,体现出便于控制的理念,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宏大”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儒家思想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军事的内容。‎ ‎【答案】B ‎13.‎ ‎【解题思路】花楼机是明朝中叶以后出现的纺织机械,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由于当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市场需求有限,导致手工生产并没有出现向机器生产转变。故答案为A项。B、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明朝中叶以后民间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排除D项。‎ ‎【答案】A ‎14.‎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可知江南地区手工业、商业发展,雇工生产的方式已经出现,包买商进入生产领域,故可知具有某些近代化经营特征,A项正确;自然经济的瓦解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B;C国内市场已发育成熟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说法太绝对,排除。‎ ‎【答案】A ‎15.‎ ‎【解题思路】鸦片战争后,中国才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错误;材料中只反映了消费观念的变化,没有涉及经济结构的变化,故B错误;人们普遍认同的是“追求享受”,而不是“拜金享乐”,故C错误;材料中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一些原本只能由皇室、贵族和官员享受的衣食住行也逐渐走向商业化和世俗化,普通市民参与到旅游浪潮中,说明了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中国出现了社会转型的契机,故D正确。‎ ‎【答案】D ‎16.‎ ‎【解题思路】‎ ‎(1)原因:中国:根据所学,宋朝城市繁荣,人口集中,导致环境污染;根据“宋代手工业发达,特别是 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污染”得出手工业发达,大量使用煤炭作为燃料;根据“对土地、林木资源难免出现过度开发之趋势”得出人口增长,对士地、森林的过度垦殖等。‎ 措施:根据“宋代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得出加强政府干预;根据“朝廷还制订一系列涉及生态保护的法令”得出注重环保立法;根据“令民二月至九月不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有司岁申明之”“植树数千万(株),以固堤岸”得出重视自然资源保护和城市环境治理。‎ ‎(2)特点:根据“必须从国外进口煤”“煤炭开始成为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第一大能源”得出17、18世纪欧洲主要国家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成因:根据“近代工业化”“重工业增长迅速的局面”,并结合所学,可从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重工业增长迅速、蒸汽机广泛应用等方面原因。‎ 关系:能源革命推进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能源革命。‎ 阐述:可从新能源推动近代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的发展推动能源领域的不断开发与利用分析回答。‎ ‎【答案】‎ ‎(1)原因:中国: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人口集中;手工业发达,大量使用煤炭作为燃料;人口增长,对士地、森林的过度垦殖等。‎ 措施:加强政府干预;注重环保立法;重视自然资源保护和城市环境治理。‎ ‎(2)特点:17、18世纪欧洲主要国家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成因:17、18世纪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欧洲主要国家产业结构发生变动,重工业增长迅速;工业革命的进行,蒸汽机广泛应用于各个生产领域,对煤炭的需求剧增。‎ 关系:能源革命推进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能源革命。‎ 阐述:煤炭作为新能源,取代风能、水能等传统能源,成为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主要能源,加速推进工业革命的进程,推动近代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的发展则导致对新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能源领域的不断革新,如煤炭等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