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
与科技文艺
考向预测
本专题考试大纲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其主要内容为(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其主要内容为(1)古代的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考查以选择题与问答题为主要形式,难度上以中等难度为主,内容上相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儒学方面:先秦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文学方面:主要以文学作品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本专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复习时要多加注意。材料题多考查儒家思想演变与同时期的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植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的新因素,在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形势下,开创了新思潮、新学风。这股新思潮出现的时代背景、主要表现以及对明清和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将是复习备考的重点内容。
知识与技巧的梳理
【知识框架】
本专题分为三条主线:
主线一 古代中国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历程如下:
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主线二 科学技术:内容上强调实用性,研究方法上侧重于传统经验总结、缺乏实验,应用上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大型工程,成就上以四大发明为典型代表,水平上领先于世界,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线三 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原因:趋势:日趋平民化、世俗化、反封建意识增强。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商品经济发展。
考点一 儒家思想由形成到独尊
1.百家争鸣
派别
代表人物与主张
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
主张:“仁”“礼”学说;“德治”思想;创办私学;编订“六经”
代表人物:孟子
主张:“仁政”学说;“民贵君轻”思想;“性本善”伦理观
代表人物:荀子
主张:“仁义”“王道”学说;“君舟民水”思想;“性本恶”伦理观
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
主张:“道”的本原论;“无为而治”学说;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代表人物:庄子
主张:“自然无为”观;逍遥自得的思想
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子
主张:君主集权的集权观;厉行赏罚的法制观
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2.汉代儒学
(1)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五行家、道家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增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3.评价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考点二 儒学思想由转型到扬弃
1.宋明理学
派别
哲学观
认识论
程朱理学
二程:“天理”本原论;人伦即天理
“格物致知”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陆王心学
陆九渊:“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反省内心
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2.明清儒家思想的活跃
(1)李贽:否定孔子及儒家经典的神圣地位;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黄宗羲: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倡导法治,保证民权。
(3)顾炎武: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保天下的爱国思想。
(4)王夫之:唯物论、发展观、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考点三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
技术
发明过程
外传
对西方文明发展的贡献
具体
总体
造纸术
西汉早期发明,东汉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造纸术8世纪(唐朝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其他发明也先后流传西方
促进文化的发展
加速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火药
古代的炼丹家发明;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
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条件
指南针
战国时期出现“司南”,北宋的罗盘针用于航海
为新航路开辟提供技术保证
印刷术
隋唐出现雕版印刷,北宋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期,同时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准备条件
2.数学:东汉《九章算术》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南北朝祖冲之对圆周率精确计算。
3.天文学:战国《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汉代的浑仪;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编著《授时历》。
4.古代农书:北魏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编写了《农书》;明朝徐光启编写了《农政全书》。
5.医学:西汉成书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学的经典书籍;明朝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考点四 文学艺术成就
1.中国古代文学成就
体裁
成就
《诗经》
收录西周到春秋中期的作品;风、雅、颂三部分;现实主义风格
楚辞
抒发忧国忧民情感;浪漫主义风格
汉赋
铺陈辞藻、文采华丽
唐诗
边塞诗人王昌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白居易,批判黑暗,寄托抱负
宋词
适应市民生活需要;婉约派与豪放派
元曲
通俗生动,豪放飘逸;关汉卿与元曲
明清小说
四大名著;文学世俗化;具有反封建色彩
2.汉字、书法
(1)汉字
①基本脉络
原始的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秦朝时)→隶书(始于秦,流行于汉)→楷书、草书、行书。
②演变趋势: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2)书法
①发展脉络
楷书——始于东汉,魏晋完善,唐代步入盛世;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行书——东汉至西晋书体完全成熟。
②阶段特征
秦篆汉隶——魏晋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隋唐风格多样——宋四家追求个性,忽略法度——明代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
3.中国的绘画
(1)魏晋时期
士人群体的艺术追求体现在绘画上,出现了文人画,代表人物有顾恺之。
(2)唐代
体现盛唐画风的代表是吴道子,被誉为“吴带当风”。
(3)宋代
文人山水画兴起,逐渐发展成独立的画种。
(4)明清时期
出现了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
(5)民俗画
有描绘市井生活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有木刻版画、年画等。
4.戏曲
(1)昆曲:明中叶至清中期,昆曲兴盛,被誉为“百戏之祖”。
(2)京剧:起源于乾隆末年徽班进京,道光年间逐渐形成;同光年间成熟,渐成国粹;民国年间走出国门。
限时训练
(45分钟)
经典常规题
1.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表明编者
A.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
B.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
C.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
D.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
2.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并将其解释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这表明他旨在
A.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
B.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C.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
D.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
3.《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这里的“先天不足”具体是指
A.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B.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薄弱
C.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D.程朱理学在社会上根深蒂固
4.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而被废黜。但在海昏侯墓(即刘贺之墓)的考古发掘中,却出土了大量包括《论语》《礼记》等内容的竹简木牍,在主椁室还发掘出了一扇绘有孔子像的屏风。这说明
A.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B.文献资料不能还原历史事实
C.历史事实需要不同史料互证
D.实物史料可弥补文献史料的局限性
5.王守仁巡抚南、赣、汀、漳等地时,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制订颁布了《南赣乡约》,指出:“今凡尔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伤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戒、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这说明
A.乡约是社会基层管理组织 B.心学已经成为官方正统
C.养成了仁厚的乡风民俗 D.理学重视教化、知行合一
高频易错题
6.经书就是儒家学派典籍的总称。在先秦时代,儒家学者们所学习和传承的只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汉武帝时,诗、书、礼、易、春秋遂被立为五经,因为乐是空有其名而无典籍留传。宋代一度扩大到13经。上述变化的实质是
A.专制统治不断强化
B.儒家经典不断丰富
C.孔孟儒学遭到破坏
D.历代统治者重视儒学发展
7.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之弗贵,而积粟者闭籴,则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之勿贱,而怀金者不雠,则愈益其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B.发挥市场的作用以促进商品流通
C.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
D.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8.《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
A.思想内涵的丰富性
B.核心理念的多样性
C.治国措施的深刻性
D.传播阶层的广泛性
9.晋朝官员陈寿所写正史《三国志》视曹魏政权为正统,而成书于宋元时期的《三国演义》则以蜀汉为正统,至清代毛氏修订后更突出了蜀汉的正统地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专制统治者干扰史学家的客观记录
B.曹氏篡位事实逐渐被史家考证清晰
C.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
D.正史与文学互相印证才能确认史实
10.中国历史上,明代的言官(负责监督与上谏)声名显赫。在许多重大问题中,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甚至多次出现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持续极谏的场面。明代言官这些行为
A.说明言官政治地位高于百官
B.源于儒家伦理和道德的影响
C.奠定了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
D.表明明代皇权受到有效制约
精准预测题
11.宋代之前,音乐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教化,庄严、正经的宫廷音乐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到了宋代,以娱乐为目的的市井音乐(类似于流行音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宫廷音乐则逐渐衰落,让位于市井音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市民社会的形成
B.民间教育的发达
C.宋代理学的兴起
D.频繁的对外交流
12.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提到“王者异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在《史记·历书》中说“敬授民时”。这说明古代帝王们
A.认为天象直接关系皇家的命运
B.十分注重其统治的合法性解释
C.重视历法以维护封建统治利益
D.重视农业以维护封建统治基础
13.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有两类:直接读者和间接读者。下图为直接、间接读者与通俗小说传播方式。由此可知
A.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
B.间接阅读是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
C.社会上层阅读小说侧重于版籍传播
D.通俗小说为明清时期的主流文学
14.如图是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的写意画《荷花翠鸟图》,以下对于该作品的分析,正确的是
A.追求个性和神韵意境
B.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
C.生动表现了社会风俗
D.隐喻专制制度的没落
15.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这一变化折射出
A.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
B.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
C.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D.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关德。他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材料二 14—18
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思想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材料三 17、18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以上材料均选自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做人”,宋元时期的理学家与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的特点。
参考答案
经典常规题
1.【解题思路】《国语》记载了各国公卿之“语”,侧重公卿的言论,《战国策》主要记载游士之“策”, 主要是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由于士阶层的崛起,侧重点由公卿转向游士,体现了社会权力由贵族向士阶层转移,即社会权势的变动,故C正确;《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史书体例的创新,《战国策》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已经不能算是创新了,故A错误;两本书不是法家思想家著作,不能体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故B错误;两本书主要记载的是言语而不是各国历史风貌,故D错误。
【答案】C
2.【解题思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即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确的观念,表明王阳明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故C正确;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属于认识论问题,无法体现“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排除A;材料是王阳明对“致知格物”的解释,B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是王阳明对“致知格物”的解释,无法体现王阳明“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排除D。
【答案】C
3.【解题思路】结合所学,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虽然反对君主专制,但是仍然是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上,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根源是经济基础薄弱,即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故B正确;“先天不足”指思想产生的条件不好,A不属于“先天不足”,排除;C不是最主要原因,而经济基础是根源,排除C;D属于思想方面的因素,“先天不足”主要指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排除D。
【答案】B
4.【解题思路】海昏侯墓发掘的史料属于一手史料,《汉书》属于文献史料,是二手史料,墓葬的挖掘论证了《汉书》记载史实的不足性,故D项正确;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可以相互印证,二者价值没有可比性,故A项错误;文献史料也能还原历史的事实,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两种是史料的相互印证性,不是说明所有历史事实需要不同史料互证,故C项错误。
【答案】D
5.【解题思路】根据“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伤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戒、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可知,《南赣乡约》重视仁厚的乡风民俗,故C正确;由乡村群众集体制订,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并自觉自愿履行的民间公约,并非社会基层管理组织,A错误;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知行合一”,排除D。
【答案】C
高频易错题
6.【解题思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被立为五经”为专制统治服务;宋代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宋代一度扩大到13经”,说
明儒学对巩固专制统治的作用日益提升,因此材料反映的现象的实质是专制统治不断强化。故答案为A项。B、D项不符合题干中“实质”的要求,排除;后世儒学是对孔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排除C项。
【答案】A
7.【解题思路】材料的意思是当谷物贵的时候,即使皇帝禁止高价,由于商人惜售,价格依然高,反之亦然,不如让市场来自动调节粮价,说明王夫之主张发挥市场的作用以保持物价的稳定,故B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工商并举的内容,A错误。材料主张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不应过多干涉物价,C错误。材料未提到征收工商税,排除D。
【答案】B
8.【解题思路】“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具有丰富的内涵,兼内在修身和外在事功于一体,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表明他的弟子从不同角度继承他的思想,后来分为“主内”和“务外”两派,故A正确;“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B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孔子弟子对儒学的继承,无法体现“传播阶层的广泛性”,排除D。
【答案】A
9.【解题思路】《三国演义》从儒家传统道德观、伦理观出发,歌颂表现的是以仁、 义、礼、智、信为主要特征的正义行为和势力,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体现出儒家思想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特点,C正确;《三国演义》是小说,并未体现被史家考证,AB错误;正史与文学不能印证史实,D错误。
【答案】C
10.【解题思路】明代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这并不能说明言官政治地位高于百官,故A错误;言官集体跪谏、不畏死难,体现了忠君与气节精神,源于儒家伦理和道德的影响,故B正确;言官制度并非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明代皇权受到有效制约,故D错误。故选B。
【答案】B
精准预测题
11.【解题思路】根据“到了宋代,以娱乐为目的的市井音乐(类似于流行音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宫廷音乐则逐渐衰落,让位于市井音乐”,结合所学,宋朝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队伍壮大,适应市民需要的文化艺术随之兴起,宫廷音乐让位于市井音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故A正确;宫廷音乐让位于市井音乐和民间教育、宋代理学、对外交流无关,排除BCD。
【答案】A
12.【解题思路】材料中的“改正朔”“敬授民时”指的是重视修订历法,即每个改朝换代的帝王即位后要重新修订历法,以顺承天意,这说明古代帝王重视历法以维护封建统治利益,故C项正确;A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没有注重统治合法性的信息,故B项错误。
【答案】C
13.【解题思路】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直接读者通过阅读小说文本来接受小说内容,其获取文本的方式主要有购买、转借及租贷;间接读者则依靠听书、看戏等途径,间接接受通俗小说的内容;直接读者与间接读者又分别确立了明清通俗小说两种基本的传播方式:版籍传播与曲艺传播;故可知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直接阅读和间接阅读的比较,故无法推断间接阅读是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上层阅读小说侧重于版籍传播,而是强调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通俗小说为明清时期的主流文学,而是强调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排除D。
【答案】A
14.【解题思路】《荷花翠鸟图》具有文人画的特点,重写意,追求神似,不追求形似,托物言志,抒发情怀,体现着自己的个性风格,追求意境美,作者们大都是些超脱世外的高人雅士,他们游心翰墨、寄情山水,不贪恋金钱名利,故选A;图画无法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排除B;该作品不是风俗画,不能表现社会风俗,排除C;D图画无法体现。
【答案】A
15.【解题思路】“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反映了大众文化的发展,是文艺世俗化的表现,出现文艺世俗化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BC与材料无关;材料无法体现“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排除D。
【答案】A
16.
【解析】
本题考查中外历史上不同思想家的主张和不同思想运动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的相同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和“美德就是知识”“美德由教育而来”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2)关于如何“做人”,联系所学可知,宋元时期的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恪守封建伦理道德;联系所学可知,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家提倡人性、追求个人幸福、要求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本题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二者的不同。
(3)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答案】
(1)都看到了美德与智慧之间的联系,都看到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都重视教育的作用。
(2)宋元时期的理学家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理论,要求人们恪守封建伦理道德;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性、追求个人幸福、倡导个性解放;要求尊重人
的价值和尊严。
(3)特点:依存的经济基础薄弱(或产生于脆弱的资本主义萌芽基础之上);没有描绘未来社会的蓝图;没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没有突破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没有产生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或没有直接推动社会变革)
维权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