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饱尝(chánɡ) 赏(shǎnɡ)玩
领略(lüè) 疏疏落落(lào)
B.陪衬(chèn) 落蕊(ruǐ)
颓废(tuí) 混混沌沌(dùn)
C.譬如(bì) 幽远(yōu)
萧索(suò) 潭柘寺(zhè)
D.折去(zhé) 情趣(qù)
点缀(zhuì) 一椽破屋(chuán)
【解析】 A项中“落”应读luò C项中“譬”应读pì “索”应读suǒ D项中“折”应读shé
【答案】 B
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领略 策略 掠夺 攻城略地
B.清净 清静 净土 耳根清静
C.缓慢 慢待 曼妙 轻歌慢舞
D.橄榄 悠闲 幽怨 枉废心机
【解析】 B项“耳根清静”应为“耳根清净”。指耳朵旁边很干净,也说“六根清净”。C项“轻歌慢舞”应为“轻歌曼舞”。形容音乐轻快,舞姿柔美,“曼”是柔美,不是缓慢。D项“枉废心机”应为“枉费心机”,指白白花费心思。
【答案】 A
3.选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 )
A.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解析】 比喻是不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
【答案】 B
4.下列句子,表述最确切的一项是( )
A.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少风。
B.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有味,下得奇,下得更像样。
7
C.墙头,屋角,灶房门口,茅房边上,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
D.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西山的虫唱,钓鱼台的柳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解析】 B先说“奇”,突出自己的总体印象,再说“有味”说明自己的感受。C按空间位置应为: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D按空间位置,西山景物不应分开说。
【答案】 A
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笔下的秋景,有声有色,有人有物,有动有静,色彩缤纷,气氛喧闹。
B.文章开头与结尾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且前后照应,抒写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深爱之情。
C.本文通过描写故都秋景,寄寓了作者在特定的时代里,作为一个文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的落寞之感。
D.秋蝉的残声在文中具有以动衬静的效果,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使故都的秋更显得“清、静、悲凉”。
【解析】 本文总体格调是清、静、悲凉,并非“色彩缤纷,气氛喧闹”。
【答案】 A
6.课文中“廿四桥的明月”出自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诗四句的合理语序是( )
①二十四桥明月夜 ②秋尽江南草未凋 ③玉人何处教吹箫 ④青山隐隐水迢迢
A.④①②③ B.①③④②
C.②④①③ D.④②①③
【解析】 此诗有三个韵脚,不押韵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必然处在第三,故AB可以排除。再从句意看,全诗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草未凋”),第④句应放在第一。
【答案】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①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②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③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里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④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⑤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⑥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7.这段文字通过描写清晨在院子里所见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解析】 这段文字融情于景,可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整体品味,进而体味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 表达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落寞之感。
8.这段文字共有6句话,请用“/”把它们分成两个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解析】 第①②句是提出身“在南方”常常想起北平之秋这一话题。③④⑤⑥句具体描写了北国的秋景。
【答案】 ①②/③④⑤⑥
9.这段文字是现实写真,还是想像中的真实?这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透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写景抒情并不是现实的写真,而是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怀念与遐思。
【答案】 想像中的真实。从“能看得到、听得到、能感觉到”等词语可以看出。
10.这段文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段文字没有一个“情”字,但句句含情,字字蕴意,其浓厚的感情全都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
【答案】 将故都的秋色与个人的情思巧妙、自然地融为一体(或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1~13题。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1.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方面描绘了清晨在院中的所见所闻。
【答案】 形 音(或声) 色
12.文中对牵牛花颜色的评说“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蓝色”或“白色”是冷色,与清晨的“一椽破屋”“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破壁”等意象协调,突出了寂寞、冷落之感。
7
13.“牵牛花底”为什么还要用“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陪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虚笔描绘,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蕴,更加细腻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悲凉心境。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4~16题。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4.选出能概括南国之秋特点的句子( )
A.南国之秋没有什么特异的地方。
B.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C.南国之秋色彩很浓,同样有它的特异之处。
D.南国之秋虽无特异之处,但同样令人回味。
【答案】 B
15.概括两节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节: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第二节: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16.模仿第1节最后一个比喻句的形式造一个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提示:①有表示两者相比的事物。②运用博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
写给秋天
罗兰
尽管这里是亚热带,但我仍从蓝天白云间读到了你的消息。那蓝天的明净高爽,白云的浅淡悠闲,隐约仍有北方那金风乍起、白露初零的神韵。
7
一向欣赏你的安闲明澈,远胜过春天的浮躁喧腾。自从读小学的童年,我就深爱暑假过后,校园中野草深深的那份宁静。夏的尾声已近,你就在极度成熟蓊郁的林木间,怡然地拥有了万物。由那澄明万里的长空,到穗实累累的秋禾,就都在你那飘逸的衣襟下安详地找到了归宿。接着,你用那黄菊、红叶、征雁、秋虫,一样一样地把宇宙染上含蓄淡雅的秋色;于是木叶由绿而黄而萧萧地飘落,芦花飞白,枫林染赤,小室中枕簟生凉,再加上三日五日潇潇秋雨,那就连疏林野草间都是秋声了!
想你一定还记得你伴我度过的那些复杂多变的岁月。那两年,我在那寂寞的村学里,打发凄苦无望的时刻,是你带着哲学家的明悟,来了解慰问我深藏在内心的悲凉。你让我领略到寂寥中的宁静,无望时的安闲;于是那许多唐人诗句,都在你澄明的智慧导引之下,一一打入我稚弱善感的心扉。是你教会了我怎样去利用寂寞无聊的时刻,发掘出生命的潜能,寻找到迷失的自我。
你一定也还记得,我们为你唱“红叶为他遮烦恼,白云为他掩悲哀”的那两年苍凉的日子。情感上的折磨使我们觉察到人生中有多少幻灭、多少残忍,有多少不忍卒说的悲哀!但是,红叶白云终于为我们冲淡了那胶着沉重的烦恼和忧郁;如今时已过,境早迁,记忆中倒真的只残留着当时和我共患难的那个女孩落寞的素脸。是“白云如粉黛,红叶如胭脂”,还是“粉黛如白云,胭脂如红叶”?那感伤落寞的心情如今早已消散无存。原来一切的悲愁,如加以诗情和智慧去涂染,将都成为深沉激动的美丽。你曾如此有力启迪了我们,而在我逐渐沉稳的中年,始领悟到你真正的豁达与超然!
你接收了春的绚烂和夏的繁荣,你也接收了春的张狂和夏的任性;你接收了生命们从开始萌生,到稳健成熟,这期间的种种苦恼、挣扎、失望、焦虑、怨愤和哀伤;你也容纳了它们的欢乐、得意、胜利、收获和颂赞。你告诉我: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详,由绚烂到平淡,一切情绪上的激荡终会过去,一切彩色喧哗终会消隐。如果你爱生命,你该不怕去体尝。因为到了这一天,树高千尺,叶落归根,一切终要回返大地,消溶于那一片渺远深沉的棕土。到了这一天,你将携带着丰收的生命的果粒,牢记着它们的苦涩或甘甜,随着那飘坠的落叶消隐,沉埋在秋的泥土中,去安享生命最后的胜利,去吟唱生命真实的凯歌!
生命不是虚空,它如厚重的大地一般的真实而具体。因此,你应在执著的时候执著,沉迷的时候沉迷,清醒的时候清醒。
如今,在这亚热带的蓝天白云间,我仍读到你智慧的低语。我不但以爱和礼赞的心情来记住生命的欢乐,也同样以爱和礼赞的心情去记念那几年——生命中难得出现的那几年的刻骨的悲酸与伤痛。
而今后,我更要以较为冲淡的心情去了解,了解那属于你的冷然的清醒、超逸的豁达、不变的安闲和永恒的宁静!
17.第2段是从哪些方面表现秋天安闲明澈的特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怡然地拥有了万物;把宇宙染上含蓄淡雅的秋色。
7
18.“你应在执著的时候执著,沉迷的时候沉迷,清醒的时候清醒”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生活中有欢乐、得意、胜利、收获和颂赞,也有苦恼、挣扎、失望、焦虑、怨愤和哀伤。都应该以平常心对待。
19.作者说:“如今,在这亚热带的蓝天白云间,我仍读到你智慧的低语。”“智慧的低语”具体含义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利用寂寞无聊的时刻,发掘出生命的潜能,寻找到迷失的自我。②原来一切的悲哀,如加以诗情和智慧去涂染,都将成为深沉激动的美丽。③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详,由绚烂到平淡。④生命不是空虚,它如厚重的大地一般的真实而具体。
20.试用七八十字的篇幅简要概括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欲表达的是对秋天的爱。爱秋天的宁静,爱秋天的安闲,爱秋天的宽容和博大。文章用拟人手法,视秋天为有情人,用写信的形式和语言,写出了对秋天的一往情深。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21~23题。
《故都的秋》中说:“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阅读欧阳修的《秋声赋》(节选)解答文后问题。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7
21.“声”乃听觉形象,稍纵即逝,不好捕捉,然而欧阳子却写得真切,读来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1)文中对秋声所作的正面描写,可分为三步,即: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8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12字)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10字)
(2)为了增加描写的形象性,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比喻,赋予秋声以动感和立体感,请以三点作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9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4字)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10字)
【答案】 (1)①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②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 ③其触于物也,金铁皆鸣。
(2)①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②金铁皆鸣 ③赴敌之兵,人马之行声
22.欧阳子对秋声之“势”,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刻画得栩栩如生,似呼之欲出。
①对秋声之势所作的正面描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9字)
②所作的侧面描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3字)
【答案】 ①凄凄切切,呼号奋发 ②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23.文中对“童子”作了两次描写。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两次描写分别是
①________描写,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描写,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语言“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②神态“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