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综合检测 北师大版选修3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19世纪末)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现在几乎均已为人所知,也都或详细或简略地被绘制成地图。”对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的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
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争夺加剧 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迫切需要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 ④英德矛盾激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19世纪末,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西方列强迫切需要抢占更多的殖民地,以达到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目的。①②准确阐释了题干材料出现的原因,③④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
【答案】 A
2.下列图片是一战时各国的征兵宣传海报,各国参加战争的共同目的是
( )
A.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B.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C.维护世界和平
D.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
【解析】 尽管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参加一战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其本质目的是相同的,即争夺殖民地及世界霸权。
【答案】 A
3.美国史学家帕尔默认为,“到1894年,欧洲大陆就分裂成两个敌对的阵营”。作者的寓意是指到1894年( )
6
A.欧洲已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B.英国放弃光荣孤立的政策与法国结盟
C.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D.欧洲开始进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
【解析】 注意题干的时间信息。1882年,德、意、奥结成了三国同盟;1892年,法、俄签订协定,这样欧洲大陆形成了两大军事对峙集团。
【答案】 A
4.有人指出:“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形成这个观点的理由是( )
A.一战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产物
B.一战就局限在欧洲范围内进行
C.一战中实际交战国均为欧洲国家
D.一战给欧洲带来了毁灭性打击
【解析】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仅仅从一战在欧洲进行或给欧洲带来毁灭性打击得不出题干材料观点,排除B、D两项;C项说法错误,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故选A项。
【答案】 A
5.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等国的关系日趋紧张,欧洲呈现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下列因素对世界大战的爆发起了推动作用的有( )
①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进行,列强对殖民地的争夺更加激烈 ②两大军事集团的摩擦不断升级 ③科学技术的新突破,使得信息传递更加便捷 ④“民族优越论”在欧洲各国普遍流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①②③④均符合史实,D项正确。
【答案】 D
6.有人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把枪挑起的一场战争”。“一把枪”寓指的是( )
A.战场上首次使用坦克
B.德国人打响战争第一枪
C.萨拉热窝事件是导火线
D.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宣战
【解析】 材料中“一把枪”寓指一战的导火线,即萨拉热窝事件。
【答案】 C
7.对下图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6
A.所示三个帝国在战争中都最终垮台
B.主要反映欧洲战场东线的交战形势
C.1914年德国在此占有压倒性优势
D.1915年这里是一战的重心
【解析】 图片反映了一战时期欧洲战线的东线,故B项正确。一战后,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俄国都最终垮台,故A项正确。C项错误,应为双方形成对峙局面。1915年,德、奥匈的进攻重点是俄国,故D项正确。
【答案】 C
8.“到1917年4月,美国正式参战时,由华尔街的银行给予协约国的现金贷款已达20亿美元,而给德国的贷款则只有2 700万。”上述材料与美国1914年8月奉行的“中立”政策大相径庭,这表明( )
A.美国的政策是为其利益服务的
B.美国的“中立”是不偏不倚的
C.美国“孤立主义”传统是一贯的
D.美国远离欧洲,不愿参战
【解析】 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是为其国家利益服务的。
【答案】 A
9.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了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上述材料反映出战争的影响是( )
A.引发了十月革命
B.促进了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C.和平主义思潮兴起
D.欧洲各国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解析】
6
据材料中“印度支那总督”“1926年”“遥远的国度……独立的意识”可知,材料反映出一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
【答案】 B
10.有人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可以毁灭世上现存的一切。战争对科技的使用,使科技成了杀人的恶魔。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科学技术是战争的帮凶
B.科学技术是杀人的恶魔
C.科学技术是战争的根源
D.科学技术本身无所谓善恶,关键是被什么人掌握
【解析】 从表面看,科学技术确实成了战争的帮凶,但这并不是科学技术本身所决定的,故A、B两项不准确。战争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说科学技术是战争的根源明显错误,故C项错误。科学技术本身无所谓善恶,关键是被什么人掌握,故D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1题22分,第12题18分,共4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年半以来,盟军(指德、奥、保、土军队)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他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他们是为了捍卫他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他们建议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他们确信他们所提出的以保证他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与和解的建议,而斗争竟仍要继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胜利为止,而同时在人类和历史面前将声明不负任何责任。
——《德国政府和平建议》(1916年12月12日)
材料二 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在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希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做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
——《协约国政府的答复》(1916年12月29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德国是怎样自我标榜其和平建议的出发点和目的的?(6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双方对当时大战局势的评价有何不同?哪一方的观点较符合实际?(8分)
(3)对战争的责任问题,双方是如何看待的?你是如何评价的?(8分)
【解析】
6
第(1)题根据材料一“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保证他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概括。第(2)题,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德国和协约国对当时的大战局势评价分别是德国认为同盟国已赢得了许多胜利,显示了不可摧毁的力量;协约国认为同盟国方面经济困难,即将“分崩离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协约国的主张符合实际。第(3)题双方对战争的责任问题,德国认为不负任何责任,协约国认为应由同盟国负战争责任。评价结合各国发动或参加战争的出发点分析。
【答案】 (1)出发点:“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目的:“保证他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
(2)区别:德国认为同盟国已赢得了许多胜利,显示了不可摧毁的力量;协约国认为同盟国方面经济困难,即将“分崩离析”。后者的观点较符合实际。
(3)责任:德国认为盟国“是为了捍卫他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不负任何责任”。协约国认为应由同盟国负战争责任。评价:其实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双方都是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都是非正义的。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俾斯麦老早就承认……在欧洲存在不可调和的彼此对立的两大势力……假如德国昨天从地球上消失,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因此更富的英国人。
——英国《星期天评论》
材料二 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应当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
——威尔逊演说(1916年7月10日)
材料三 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当这些权利已经得到了保障,而各国信义和自由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心愿足矣。
——威尔逊关于美国参加一战的演说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2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分析美国参加一战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4分)
(3)材料三掩盖的实质问题是什么?对此你有何认识?(4分)
(4)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英、美在参战后,没有达到的目的各是什么?为什么没有达到此目的?(8分)
【解析】 第(1)题从材料俾斯麦的话中可以看出,这两大敌对势力便是英、德两国,英、德之间为争夺财富等而引起的矛盾不可调和。第(2)题要结合材料二、材料三获取信息,从“款项”“管理这个世界”及“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得出其目的。第(3)题结合美国参战的目的和意图归纳其实质,得出认识。第(4)题中,英国的目的比较隐蔽,要从材料一中细细品味,而美国的目的只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答案】 (1)实质问题: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
6
(2)直接目的是发战争财,最终目的是统治世界。
(3)实质问题:捞取战利品,争夺世界霸权。认识:帝国主义总是用伪善的言辞来掩盖真实的目的。
(4)目的:英国没有因德国失败而更富,美国未能掌握世界霸权。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美国利用国际联盟控制世界各国的企图因英、法等国的反对而未能得逞。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