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古代诗歌鉴赏(有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古代诗歌鉴赏(有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古 代 诗 文 阅 读 专题12 古代诗歌鉴赏 考向预测 ‎[真题回顾]‎ 例1.(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8.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审题立意】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意境的鉴赏与分析能力。分析时要抓住“万里”“九龙盘”等表现其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后一句中的“豁”指割裂,写出了江水泛滥中国的情景,“崔嵬”指高大雄伟,“飞迅湍”表现江水之波涛汹涌迅疾奔流。第一句宏观联想江流的宏大分布,第二句具体描绘江水之浩瀚与奔腾,这种宏大的景象暗示当时盛唐气象的象征性,其主要目的是为后四句的议论抒情铺垫与蓄势。‎ ‎【参考答案】第一问: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第二问: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9.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审题立意】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与分析能力,具体分析典故的作用。最后两句紧承第7、8句的“大唐王朝统一天下、无为而治的盛况”的意思反用典故。当年的任公子因为水中有巨鱼而钓,如今水中无巨鱼,任公子也无所作为了。依据注释,“水中无巨鱼”表示世无巨寇,显然对大唐王朝的赞颂,同时作者自比任公子,本想有番作为,却也只能像任公子一样“罢钓竿”,有失落之感。‎ ‎【参考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 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诗歌鉴赏】本诗主要描绘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最后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喻言江汉宁静,世无巨寇,则王者之征伐可除也”的理想。‎ 前四句写作者眺望长江远去及感想。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前两句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一派雄壮的气象。后两句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 后四句歌颂盛世,一派祥和安宁,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冶。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需沧海垂钓而罢竿了。‎ 例2.(2017·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审题立意】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出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衰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B项“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说法错误。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说法错误。‎ ‎【答案】BE ‎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审题立意】“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的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 ‎【参考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例3.(2018·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 歌 ‎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答案】B ‎【审题立意】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B项“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诗中“穷”意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处境艰难”,而不是生活的贫困。属于诗意理解错误。‎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审题立意】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评价。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本题中需注意“寒风变春柳”“烟濛濛”两个关键词,展现了柳条的朦胧多姿。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就是希望,所以可知作者在困境中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考情报告]‎ ‎2015-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分析一览表 卷别 体裁 考查内容 考查角度 命题特点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 唐诗 李白《金陵望汉江》‎ ‎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作用;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情感的技巧 ‎①题型。2016年是两道主观题,2017年换成一道5选2的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题,2018年换成一道4选1的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题。②时代和题材。所选诗歌体裁以唐宋诗为主,在备考中全面涉猎各朝代的各题材诗歌作品的同时,仍要加大对唐宋诗歌备考的力度。③作家作品。不倾向名家名作,多选择名家较生僻的作品。④考点。对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考查是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思想情感的考查每年都会涉及,因此在依据考纲考点备考的过程中,要侧重对这几个考点的备考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Ⅱ 唐诗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作用;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情感的技巧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 宋诗 曹翰《内宴奉诏作》‎ ‎①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和作用;②分析比较诗歌的思想感情、评价思想内容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 唐诗 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用;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情感的技巧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 宋诗 苏轼 《送子由使契丹》 ‎ ‎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作用;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情感的技巧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Ⅲ 唐诗 白居易《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作用;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情感的技巧 ‎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 唐诗 李贺《野歌》‎ ‎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用;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情感的技巧 ‎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Ⅱ 宋诗 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用;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情感的技巧 ‎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Ⅲ 唐诗 王建《精卫词》‎ ‎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用;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情感的技巧 知识与技巧的梳理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 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一)鉴赏人物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是古诗词常考考点之一。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古代诗歌中抒情主人公一般指作者自己,常常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变化显示出来。而作者在诗歌中塑造、刻画的形象,往往是作者的“代言人”,是“诗化了的作者自我”,从作者对诗歌中人物或隐或显的态度倾向、理解评价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志向。‎ ‎[设问方式]‎ ‎1.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诗中刻画的某种形象有怎样的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题技巧]‎ ‎1.在回答人物形象类题目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区分诗中的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2)注意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肖像、环境,特别是细节描写,还有正面、侧面描写等。(3)要结合作者对于人物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特点。(4)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5)对于诗人自身的分析要注意结合作者的处境、写作背景,要知人论世。‎ ‎2.答题步骤:‎ ‎(1)结合诗(词)题、注释等确定诗歌所描写形象的基本身份(将军、英雄、隐士等)。‎ ‎(2)结合诗(词)句分析并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外貌仪表、性格品质等)。‎ ‎(3)分析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或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情感。(这一步需不需要,要视题目要求而定)‎ ‎(二)鉴赏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为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节、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情感一旦被激活,其触目所见之物之景,均会染上强烈的主观色彩。这种客观之景物(山川、草木等)与诗人主观情感结合在一起便是意象。可以说,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鉴赏这类抒情诗,要善于体会诗歌由意象所创设的生活画面而呈现的艺术境界,即意境。一般来说,诗歌意境或雄浑壮丽,或清幽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 ‎[设问方式]‎ ‎1.诗人依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了哪些景物?‎ ‎2.试描绘诗中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诗中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4.简要赏析诗中的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答题技巧]‎ ‎1.做鉴赏景物形象题,要注意的是,景物形象在写景诗和抒情诗中都是用来表现主观感情的,诗中的景物形象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读这类诗,要善于由景及情,由各类景象触摸诗人内在的情感脉动。‎ ‎(1)注意捕捉景物的色彩色调,把握住意象特征。具体有两方面:‎ ‎①关注时令色彩,即不同季节的景物,感受诗人所投射的不同的感情,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以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如早春的景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而暮春表现的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表现的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 ‎②关注冷暖色调。古诗中的景物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的景物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的,冷色调的景物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苦的。‎ ‎(2)关注虚实,把握住画面内涵。古诗中的景,分实景与虚景。有的诗,既有实景,又有虚景。由实到虚,可激发读者的想象,丰富画面的内涵。‎ ‎(3)关注动静,把握住抒情方向。古诗中景象、画面常常有静有动,静动结合,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4)关注传统审美心理,把握住意象的特殊含义。古诗在发展过程中有着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不得志时寄情山水,仕途失意时回归自然”,诸如此类审美心理与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发生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历史的积淀中被赋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就拿“悲愁”这一情感来说,在古诗中就有这样一些表现:“春花”是“凋零”的,“秋月”是“离别”的,爱情的离思使人愁,青春的短暂使人愁,身世遭遇使人愁,家国衰败使人愁等。明白这些,我们就能抓住诗歌的常见意象的特殊含义,进而把握住诗歌的思想感情。‎ ‎2.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时切忌空洞,要回答具体。‎ ‎(三)鉴赏事物形象 诗人经常把具有某种内涵的事物作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高考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针对其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分析形象所寄托的诗人的情志或者思想感情。‎ ‎[设问方式]‎ ‎1.××指什么?试分析诗中某事物的形象。‎ ‎2.诗中的某事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题技巧]‎ ‎1.事物形象题的解答,要注意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不仅要知道事物形象的特点,还要知道事物形象所包含的(与人有关的)精神品质。‎ 事物形象题的解答,需要注意如下两方面:‎ ‎(1)熟知一些常见物象的象征义。如“善鸟香草”喻的是忠贞,“恶禽臭物”比的是“谗佞”。“青松”示高洁,“竹”表气节,“琴”代隐士、知音,等等。‎ ‎(2)知人论世,尤其要关注诗人的精神与品质。考生除了要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所处时代的特征,还要注意了解诗人的政治、文学主张,诗歌的创作背景,从精神上贴近诗人。‎ ‎2.答题步骤:‎ ‎(1)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2)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①提炼表现特征的语句,观其形、色、味、声;②分析修辞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象征、托物言志等;③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3)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物象所寄托的感情、理想、追求、品性等。‎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鉴赏“炼字”‎ 高考诗歌题,常常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特别讲究分析炼字。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查析诗眼或析炼字。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住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歌的意境、传达诗人的情感上所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推敲,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体会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设问方式]‎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3.简要赏析某联中某词的妙处,或请分别对某联中某字作简要赏析。‎ ‎4.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5.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题技巧]‎ ‎1.准确找到诗眼字,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明确答题方向,点出该字的具体效果,也就是诗人炼字的目的。这里可以从三个角度回答:(1)为形象服务。如果该字所在的诗句是要刻画某个事物的形象的,那该字的作用就应该是可以让该形象更加生动。(2)‎ 为意境服务。如果该字所在的诗句是写景的,其目的是营造某种意境,那该字的运用就可以收到营造某种意境的效果。(3)为情感服务。不管是刻画形象还是营造意境,炼字的一个核心效果就是抒情,因为“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鉴赏“炼句”‎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炼句,有时是出于格律上的需要,突破常规语序而收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有时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而借助于一些艺术手法,使诗句变得更凝练,更精美,更生动,更深刻,从而产生赏心悦目、意境深远的艺术魅力。‎ 高考对炼句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浅层面上对句意的理解,二是较深层面上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的挖掘和评析。‎ ‎[设问方式]‎ ‎1.某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请鉴赏某句诗。‎ ‎[答题技巧]‎ ‎1.首先要遵循“句不离篇”的原则,从整体上着眼把握诗句的内涵;其次要能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正确辨识诗句的艺术手法,进而对此加以分析;最后用准确的语言、规范的步骤组织出答案。‎ ‎2.答题步骤:‎ ‎(1)着眼全篇,理解诗句的表层义。回答此类题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 ‎(2)概括内容,分析诗句的深层意思。细读全篇之后,看这关键句写了什么内容。‎ ‎(3)揭示该句的句式特点或写法特点。‎ ‎(4)分析作用,点明艺术效果。结合表达技巧去分析各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三)品味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鉴赏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进行赏析。‎ ‎[设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3.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技巧]‎ ‎1.理解并掌握诗歌语言风格的常见类型,注意比较它们的区别:‎ ‎(1)朴素与绮丽 绮丽诗风的语言特点:婉媚、浮华、艳丽、纤巧。‎ 朴素诗风的语言特点:清淡质朴、洗练畅达、不事雕琢、言简意深。‎ ‎(2)直白与含蓄 直白诗风比起一般的朴素诗风,更显朴素、平淡。诗歌中运用了近乎口语的语言,并且有的诗还融入了俚词俗语、民歌之类,所以这种诗又被称为白话诗(近乎打油诗)。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浅易如话、素朴真率、通俗凝练。‎ 含蓄诗风中所惯用的多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等手法。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委婉、蕴藉、精练、耐人寻味,但也不失朴素之风。‎ ‎(3)沉郁与豪迈 在众多诗人中,有愤世嫉俗者,有报国无门者,有屡试不第者,有屡遭贬谪者,有为民请命、哀叹民生者,他们的诗作表达自我的哀怨,切中社会现实,反映阶级现象。代表诗人如杜甫、韩愈、李商隐等。沉郁诗风的语言特点:沉郁苍凉,节奏舒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且近于生活(多用俗语和对话)。‎ 豪迈诗风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包括唐代的边塞诗),这类诗歌的语言特点往往与诗人的心胸抱负有很大的关系。诗人们或因生活在政治清明的盛世时期,受到美好山河的熏陶,心怀满腔热情;或因仕途失意,便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出路;或因国难当头而主动请缨效死疆场。所以他们所写的诗歌充满豪言壮语,显示了一种豪情。豪迈诗风的语言特点:铿锵有力、笔力豪健、节奏明快、音调高昂。‎ ‎2.用某个形容词准确概括出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简练生动、明白晓畅……‎ ‎3.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和效果。‎ ‎4.写出这样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选用,又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设问方式]‎ ‎1.请结合诗句,对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作简要的分析。‎ ‎2.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3.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4.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技巧]‎ ‎1.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从表现手法、篇章结构角度,还是兼而有之进行鉴赏,必须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概括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衬托、渲染、象征、对比等)、修辞手法(比喻、比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互文、双关等)、谋篇布局的技巧(铺垫、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在古代诗歌中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白描等。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表达感情,而是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移情于物、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等方式来抒发感情。‎ ‎2.对相关表达技巧进行具体鉴赏。要结合相关诗句来说明这种手法的内容,以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语言表述必须将诗歌的意境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力求做到流畅优美。‎ 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指诗歌的画面反映的状况或现象、诗歌的主题、作者寄托的情感等。在高考中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设题较多,有时就整首诗歌设题,有时只要求概括诗歌中的某一句或某几句的思想内容,真正评价性的题目较少。‎ ‎[设问方式]‎ ‎1.请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请归纳这首诗的主旨。‎ ‎[答题技巧]‎ 解答思想感情类试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答案。‎ ‎1.学会看类别,了解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及其常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我们将诗词分为山水田园、咏物、咏怀、送别、羁旅思乡、怀人、边塞、民生、怀古等不同类别,每种类别的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自然有区别。羁旅思乡诗多抒发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闺怨诗多抒发思念恋人的孤寂愁苦之情。咏怀诗吟咏抒发诗人的抱负情志和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体悟,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 ‎2.学会知人论世。命题者之所以给出注释,就是为了从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等方面给考生一些提示:介绍写作背景,用以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和诗歌的思想内容;介绍作者,用以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感情基调等。‎ ‎3.解读形象。从诗歌表现的人、景、物等生活图景中体味思想感情,是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 ‎4.品析语言。从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角度看,品味语言的重点:(1)抓题目,抓住题目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眼,如《春夜喜雨》中的“喜”;(2)抓诗眼,特别是那些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字词和诗句,如《阮郎归》中的“讳愁”,《含山店梦觉作》中的“惆怅”,《宿渔家》中的“笑”,《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中的“春愁”。‎ ‎5.借助表达技巧,揣摩诗歌内容和情感。有些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主要是借助某些特定的表达技巧来表现的。《阮郎归》主要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含山店梦觉作》主要通过“衬托”‎ 的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情感,“等闲挥袂客天涯”是说作者早已把漂泊天涯当作一般的事情来看待,从不放在心上。可是诗的最后一句却说:“惆怅起来山月斜。”“惆怅”就与“等闲”形成了一种反差,作者借“等闲”来反衬“惆怅”之浓厚。‎ ‎6.熟悉常见题型的答题技巧。评价情感和主旨,可先用一两个词表明自己的立场,再结合诗词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作者的这种感情、态度或自己的看法等。‎ ‎(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做出自己的评价。如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是否有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做出正确的判断。‎ ‎[设问方式]‎ ‎1.诗人对××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2.……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3.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答题技巧]‎ ‎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总是与作者对特定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联系诗歌背景,再结合作者在诗中给我们创设的意境,不难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2.把握诗歌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 读诗要把握诗情,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才能准确地领悟作者的态度观点。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前提。‎ ‎3.从辨析用典入手,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作者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 ‎4.分析诗句的含蓄义或深层义,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大多古诗词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在诗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态度的,而是通过写景或写事来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情绪态度。对这样的诗,鉴赏时要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义,由此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5.从涵咏诗的意境着手,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6.解答评价观点态度题的四个注意点。‎ ‎(1)体悟要深入。诗人写诗都不可能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是要“赋诗言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情感、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因此,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 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 ‎(2)分析要细致。第一,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能脱离原诗泛泛而谈。第二,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又要有点上的细致剖析,避免架空分析。第三,要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又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3)归纳要全面。有的诗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这要求我们在分析概括时能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 ‎(4)评价要恰当。一要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要避免失去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这对作者都是有失公允的。‎ ‎ ‎限时训练 ‎(45分钟)‎ 经典常规题 一、(福建龙海二中2019届高三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1.下列对诗歌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 B.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 C.颈联中,“谪仙”诗风豪放,“小杜”放荡不羁;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名句。‎ D.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广东揭阳、金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姜夔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笼纱未出马先嘶”一句从侧面着笔,描述了临安元宵节前士庶纵情游赏花灯的盛况。‎ B.“白头”二句,笔势骤转,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是词人晚年贫寒落魄生活的写照。‎ C.“花满市,月侵衣”,谓花灯满市,寒月袭人,景色凄凉,此即“巷陌风光”的具体化。‎ D.结句与起句形成对比、反衬: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去时游人缓归,何其冷清。‎ ‎4.本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高频易错题 ‎ ‎ 三、(甘肃天水2019届高三语文第五次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送国棋王逢 杜 牧 玉子纹楸一路饶①,最宜檐雨竹萧萧。‎ 羸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野火烧。‎ 守道还如周伏柱②,鏖兵不羡霍嫖姚。‎ 得年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 ‎【注】①玉子纹楸,精美的棋子、棋盘;一路饶,即让一子。②周伏柱:指老子,曾做过周朝的柱下史。‎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首联从令人难忘的对弈场景入手,“檐雨竹萧萧”烘托出幽雅惬意的环境。‎ B.“羸形暗去春泉长”意思是说王逢下棋扶弱起危好比春泉潺湲不息,充满了生机。‎ C.“拔势横来野火烧”运用比喻,说明王逢进攻起来势如拔旗斩将,疾如野火燎原。‎ D.颈联不仅写出王逢以静制动、进攻厮杀的棋风,还写出了其精通兵法多才多艺。‎ ‎6.本诗全诗句句写“棋”,那么诗人是怎样借“棋”写别情的?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四、(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青 玉 案 黄公度【注】‎ 邻鸡不管离怀苦,又还是、催人去。回首高城音信阻。霜桥月馆,水村烟市,总是思君处。‎ 裛残别袖燕支雨,谩留得、愁千缕。欲倩归鸿分付与。鸿飞不住,倚阑无语,独立长天暮。‎ ‎【注】黄公度:南宋主战派。作此词时词人在泉南任职,秦桧假借君命令他速回都城临安。‎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三句看似是词人在责怪晨鸡不懂离人之苦,实则是表达其不愿离家又不得不去的矛盾心理,这种迂回用笔的写法更具艺术表现力。‎ B.“霜桥月馆,水村烟市”采用列锦(即意象组合)的手法,对“霜桥”“月馆”等旅途的景物做了细腻描绘,通过画面的组接,营造了孤寂的氛围。‎ C.词的结尾以景语作结,描写词人倚着栏杆悄然无语,独自伫立在暮色笼罩的长空之下。此处“无语”胜似有语,意境深远,含而不露。‎ D.本词词风柔美,缠绵悱恻,采用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法,婉而多讽,尽显风雅遗风。所谓“气和音雅,得味外味者”,即此也。‎ ‎8.清人张惠言在《词选》序中说,词是“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请结合该词简要分析。(6分)‎ 精准预测题 五、(安徽皖江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12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夏初雨后寻愚溪【注】‎ 柳宗元 悠您雨初霁,独绕清溪曲。‎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国所欲。‎ 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注】此诗作于诗人被贬永州时期。‎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照应标题:久雨初晴,诗人独自来到清澈的小溪旁,沿着曲折的溪岸而行。‎ B.额联将“寻愚溪”途中所见的最物描写与诗人的动作描写结合起来,饶有情趣。‎ C.颈联是诗人的自我反省,表达了矛盾的心情:在追求功名与忍受寂寞之间挣扎。‎ D.诗歌前四句写景叙事,后四句抒情言志,展现了诗人被贬永州时期的内心世界。‎ ‎10.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六、(2018届河南商丘九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凝香斋①‎ 曾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②最上头。‎ ‎【注】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潮畔。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②香炉:香炉峰。‎ ‎1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俯仰其间,心神愉悦。‎ B.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 C.任所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颈联上句湖光,下句泉水。纯静的湖水白云驻足,让人心灵清醒明澈;泉底砂石如玉,清寒的泉流冲激,悦耳清幽。‎ D.炼字精警,颇具匠心。“醒”“鸣”“清”“漱”‎ 四个动词使意境灵动。诗句声形色兼备,景情理俱在,让人顿生赏湖景、观流泉的雅兴。‎ E.尾联归结全诗。置身如此令人向往的境界,潜心书史,其清幽意境与高雅情趣让诗人疑是在庐山香炉峰的景物绝佳处。愉悦之情,如超脱世外,暗含辞官归田之念。‎ ‎12.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 ‎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既详细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说法错误,作者并未详细描绘池州胜景,且并未表达对先贤的景仰之情。C项,“风雨不动安如山”是杜甫的诗句。D项,“作者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说法错误,诗句指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故选B。‎ ‎【答案】B ‎2. ‎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分析。本题要求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本诗是一首典型的记事抒怀诗,可以根据诗人的行文思路,结合具体内容,按照“一件事抒发一样情感”的模式作答。比如“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意思是说诗人唠叨秋浦(池州)正是秋季,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把初次来到的地方说成是故地,可见诗人对池州一直向往,充满喜爱之情。“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意思是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古今的诗人总是借山水来抒发他们的忧愁,这就把自然风景与古今人事关联起来,抒发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谪仙李白曾在颠吟寺赋诗狂饮,小李杜的杜牧曾在冶思楼怡情自乐,诗人联想起李白和杜牧的诗情与洒脱。然而“问着州民浑不识”,问附近的州民是否知道李白和杜牧,他们全然不认识,可见当地没有作者的知音,表达出诗人的失落和寂寞。“齐山依旧俯寒流”,齐山依旧笼罩在寒流之中,以景作结,意境苍茫辽阔。‎ ‎【参考答案】杨诗记叙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写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或赞美);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见证古今人事变换,抒发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或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抒发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池州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使作者徒生寂寞苍茫之感。‎ ‎3. ‎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 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错在“景色凄凉”。花灯满街满市,月光映照衣裘,景色宜人,此处以乐景衬哀情。故选C项。‎ ‎【答案】C ‎4. ‎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根据具体诗句分析。此词题作“正月十一日观灯”,乃写灯节前的预赏。但此词的主旨不在于描绘灯节的繁华热闹景象和叙写节日的愉悦心情,而在于抒写飘泊江湖的身世之感和情人难觅的相思之情。上片通过对比手法,反映南宋统治集团贪图享乐、昏聩腐朽和正直志士的清贫孤寂。“巷陌”两句写权贵们观灯的盛大场面。“笼纱未出马先嘶”,仅以七字概括了这些贵族公子外出观灯的气派,气象华贵。词人从侧面着笔,写出一个典型的细节,先声夺人,造成一种无形的美感。“白头”二句,笔势骤转,写自身寂寥落寞,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这是作者晚年贫寒落拓生活的写照,也是当时所有正直志士生平遭际的缩影。这两句正为“笼纱”句反衬:贵家子弟出游,前呼后拥;词人观灯,唯有小女乘肩(“乘肩小女”多义,在此无需多加解释)其冷暖自知,悲欢异趣,固有不同矣。下片写身世悲感。先承上片写元宵灯市的繁华,以“花满市”三字总括。接着以“月侵衣”三字补述花好月圆的良辰,并带出“老来悲”的哀叹。“少年”句则是哀情。以乐景写哀,则倍增其哀。结尾二句写夜深灯散,春寒袭人,游人逐渐归去,表现了词人在沙河塘上目送游人缓缓而归,顿生孤寒寂寥之感。回答时,抓住重要的意象分点回答词人的情感。‎ ‎【参考答案】①“白头”二句写自身年岁渐老之寥落,有慨叹年老而功名未立的惆怅之情。②“乘肩小女”句写词人观灯,唯有小女相随作伴,与贵家子弟出游的前呼后拥形成反差,抒写困穷自乐之意,借以解嘲,亦含激愤。③“花满市,月侵衣”句,词人由满市花灯、当空皓月回忆起少年时灯夕同游之乐事,有风光依旧而物是人非的悲慨。‎ ‎5. ‎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D项,“精通兵法多才多艺”曲解诗歌内容,文中是应用典故,以兵言棋,是为了表现有人高超的棋艺。故选D。‎ ‎【答案】D ‎6. ‎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 把握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生首先要熟悉诗歌中运用的各种表达技巧,然后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加以具体分析。本题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本诗全诗句句写“棋”,那么诗人是怎样借“棋”写别情的。题干问诗人是怎样借“棋”写别情的,也就是告诉考生,本诗是借棋写别情的,考生要抓住诗歌写棋与别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组织答案。首联借写诗人与友人窗下摆棋对弈的幽雅又惬意的环境,“最宜”,写友情之深厚,友情越深厚越见别离之伤悲。中间两联运用比喻和典故写友人棋艺高超,表明诗人与友人下棋心情之愉快,越是愉快离别之情越是浓重。尾联以余生相期作结,以唱代送,奇妙无穷。往日相得之情,当日惜别之情,来日思念之情,尽于一个“棋”字见出,实在不同凡响。‎ ‎【参考答案】①首联描绘了淅淅沥沥的秋雨、萧萧瑟瑟的修篁的环境,诗人与友人窗下摆棋对弈的场景,给人幽雅又惬意的感受。“最宜”二字,足见友情之深厚,也增添了别离之感伤。②中间两联运用比喻和典故,表现了友人高超的棋艺,可以看出两人对弈之趣。然而这种惬意会随着友人的离开而不得,棋艺越妙,离别之情越浓。③尾联诗人借与好友王逢相约,要将万余日时间,尽行于棋局上销用,表面上是几多豪迈,几多欢快,实际上却暗寓着百般无奈和慨叹,抒发的离情别绪极为浓郁,极为深沉。‎ 四、‎ ‎7. ‎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对‘霜桥’‘月馆’等旅途的景物做了细腻描绘”说法错误,该词并未做细腻描写。故选B。‎ ‎【答案】B ‎8. ‎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和内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看清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清人张惠言在《词选》序中说,词是‘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请结合该词简要分析”,答题前要明白题干中前人的评价是什么意思,然后在诗歌中找到能反应前人评价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本题首先明白清人张惠言在《词选》序中说,词是“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的意思,然后在词中找出能反应张惠言在《词选》序中对词评价的内容,进行分析,回答问题。清人张惠言说的“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的意思是:非常注重描写民间歌谣里常见的那种男女离合悲欢之情,用来抒写贤人君子幽微郁结难以表达的心意,呈现婉转低回深微隐约的意态和情致。也就说本题是要求学生赏析本词是如何借助表面写男女别愁,实际上表达深远寓意。通读全词,可知本词是一首借伤别离以挥发胸中积忧的词。上阕写初登离途,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难以分舍,令人思恋。“邻鸡不管离怀苦,又还是、催人去”之句,以对报晓邻鸡的憎怨写出了不愿离别之心情。“回首高城音信阻”表达他登上离途后,回头远望那渐离渐远的高大城楼已不得 见,音信阻绝。接下来“霜桥月馆,水村烟市,总是思君处”中前两句写晓行夜宿,所经之处有浓霜覆盖的板桥、月光笼罩的驿馆、绿水环绕的村庄、烟雾蒙蒙的城市,无一处不使人加深思念、触景伤情。结合该词的创作背景,可知词中“催人去”的无情的“邻鸡”、看不见的“高城”、“思君”里的“君”,都有它的象征意义,前者是指不可抗拒的邪恶不正的势力;而“高城”与“君”则是指正义所在之处与高义之人。那么,起句写对“邻鸡”啼鸣、催促启程的责备,实际表达对“君命”(实为秦桧)的一种怨恨和不满。“回首高城音信阻。霜桥月馆,水村烟市,总是思君处”写旅途中词人自己一再回望、依依不舍,既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又暗含对入京后前途命运的担忧。下片写身在离途,思归无计的痛苦。“裛残别袖燕支雨,漫留得、愁千缕”前句泛写离亲别友时常出现的情景:执手话别,泪落如雨,沾湿了衣袖。“燕支”即红色胭脂,女子用以妆饰面颊;“燕支雨”,指夹着胭脂的泪水纷落如雨。后面则是说:踏上了越去越远的离别路,心头别无所有,只留下斩不尽的愁丝千万条。“欲倩归鸿分付与,鸿飞不住”是说:本想求助归飞的鸿雁捎去我的思念,但是冷漠无情的鸟儿却展翅高空渐飞渐远。到这里,愈来愈明显地看到词人是在借题发挥:表面上句句似乎都是写别家乡、别妻子、别父老,写要托归鸿给家人捎信言情,写自己仿佛是在应召赴京的途中;实则不然,词人在这里是跨前一步,想到时间的前面,他想到此次被召返京的不幸结局,必然是被秦桧迫害罢官免职,那时自己必然是含着不能辩解的冤情、谢皇恩辞帝京,返归故里;所以这里的“愁千缕”愁的便是奸相当道、国耻难消、自己壮志难酬;“归鸿”在这里象征飞向帝京的步步荣升之人;世态炎凉,人情浇薄,飞向帝京的“归鸿”怎肯为罢官归田的失势之人在君王面前呈上陈情表呢?结尾句“倚栏无语,独立长天暮”,既然厄运必然会到来,还有什么可说?倚着栏干悄然无语,独自伫立在暮色笼罩的长空之下。这里平淡地叙述,却把词人的无可奈何、孤寂惆怅、满腹愤慨欲诉无门的心情,无一遗漏地表达出来。‎ ‎【参考答案】本词表面是写男女别愁,实则寓意深远。①起句写对“邻鸡”啼鸣、催促启程的责备,实际表达对“君命”(实为秦桧)的一种怨恨和不满;②旅途中词人一再回望、依依不舍,既表达对所恋之人的思念,又暗含对入京后前途命运的担忧;③鸿雁无情离去、家书阻隔(或倚栏独立无语),则表达了词人心中苦闷无处诉说的无奈和痛苦。 ‎ ‎9.‎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表达了矛盾的心情:在追求功名与忍受寂寞之间挣扎”不正确。诗人舍弃“沉吟”而选择“寂寞”,即以前常为功名而沉吟不已,白白地浪费了许多光阴;但为了实现远大抱负和理想,宁愿忍受寂寞。故选C项。‎ ‎【答案】C ‎10. ‎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侧重于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理解。作答时立足于 整体,着眼于局部。先初步解读诗歌最后两句“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的意思,即:有幸来到这里免去了官场的谋求,大声唱着歌来缓解炎热的气候。结合注解看,此诗作于诗人被贬永州时期,但诗人能够做到心无挂碍,和世俗事务暂时绝缘,以一种超功利、超现实的心境,达到了与自然与人生合一的闲散悠然的境界,放下争逐之心、功利之念,甚至觉得脱离了局促的社会政治樊篱,贬谪南荒对他倒是一件幸事。所以,他觉得必须高高兴兴地去面对未来,敢于大声地唱着歌去迎接“炎夏”的挑战,不再为自己的处境而烦恼,不再为日后的前程而困扰,给人一种“解脱世俗尘网的束缚、超越人世间烦扰与困惑”的崭新的精神风貌。考生作答时,可以先明确诗句的浅层含义,然后再从诗人的情感态度角度去分析。‎ ‎【参考答案】①意为:我有幸来到这里,平息了奔走钻营之心;长啸高歌,觉得炎热的天气也缓解了许多。②表达了诗人虽遭贬谪但依然积极乐观,恬然自适,不再为自己的处境而烦恼,不再为日后的前程而困扰的超脱旷达情怀。‎ ‎11. ‎ ‎【解题思路】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B项,“他不关心政务、醉心自然风物”属误读,“身无事”是因齐州大治。E项暗含辞官归田之念属臆测,于文无据。‎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答案】BE ‎12. ‎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诗歌中的重要性语句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思想特点和内涵,这首诗歌的诗眼是“幽”,写出了大明湖畔的秀美景致,这里是深幽雅静的地方,湖水清幽给人以一种精神的愉悦之感,面对这种环境,内心深处自然也是清幽、舒适。‎ ‎【参考答案】诗眼“幽”,总揽西斋景物特征。其一,大明湖畔的西斋,地处幽僻之处,实为清幽境界。悠游庭斋,临风玩月,乐而忘身乃一地方诸侯。身为齐州知州,政通人和,丰收有望,才有闲情探幽揽胜;其二,湖水清幽,白云驻足,好鸟幽鸣,泉清见石,寒流激荡,好不让人留恋喜爱。可谓幽景寄幽情;其三,悠游之余,潜心书史,感到无异于置身香炉峰,更是显得情趣高雅、心境清幽。全诗无不紧扣诗眼“幽”展开意境。‎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