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中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西安一中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市一中2017-2018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模考 历史试题 命题人:孙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资治通鉴》载,春秋时期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遂请求襄王允许自己死后按隧礼(天子葬礼)下葬,襄王不许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链,又何请焉!”文公于是惧而不能违。据此可知 A.天子的权威仍然至髙无上 B.分封制仍维系一定的社会秩序 C.晋国称覇诸侯的野心受挫 D.襄王时僭越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2.大致成书于战国中期的《尚书•禹贡》是了解我国古代史的一篇重要历史文献,该书特别推崇夏禹,将当时国人的已知世界划分为特色迥异的九州,认为大禹曾走遍九州,接受了各州的朝贡特产。这些观点反映了战国时期 A.恢复夏朝传统等复古思潮影响较大 B.国家的统—日益成为政治现实 C.地方割据的现实与渴望统一的矛盾 D.开始形成天下一家的观念 ‎3.班固说:“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们尊奉并服侍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接着又说:“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君子),又六国之罪人也。”从材料中可以看到 A.夏商周与春秋的结束,是由于在下位的人没有逾越的念头 B.从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国抗秦再到战国,时间次序不可变更 C.三王、五霸、六国、四豪都是古代人们严守身份等差的实证 D.从夏商周到战国后期,政治特征呈现逐渐远离古代理想的趋势 ‎4.有学者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懦术”后,政府高官中儒士出身者所占比重并不太高,直到东汉时期这一比例仍旧不到不仅如此,两汉时期抱怨儒生过于迂腐,难以胜任公务的言论却不绝于耳。这些现象反映出 A.汉代中央没有真正掌握选官权 B.儒生参政被谨慎对待 C.懦家崇尚空谈,不被社会尊重 D.独尊儒术遭遇极大阻力 ‎5、《战国策》载:秦得蜀后,益富厚,倾诸侯,造成秦“富厚”的主要原因是 A、重大改革推动发展 B、重要水利工程的修建 C、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D、与民休息政策的推行 ‎6.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重视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都主张“礼”、“法”并用 ‎7.王夫之曰:“村野愚懦之民以有田为祸,以得有强豪兼并者、为苟免逃亡起死回生之计……由不尽归之强豪不止,而天下之乱且不知所极矣。”材料反映了 A.商品经济发展加快土地兼并 B.农民负担沉重寻求庇护 C.当时租佃关系开始兴起 D.豪强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8.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中,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 B、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热 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 ‎9.宋仁宗年间,“刘保衡鬻卖房产案”曾给嘉佑政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三司使张方平因贱买了商人刘保衡的房产,遭御史中丞包拯弹劾而罢免外放。继任三司使宋祁因与宰相宋庠为兄弟,又遭包拯弹劾而离职改任。这表明宋代 A.回避制度能够有效杜绝官员的腐败 B.官场争斗十分激烈 C.注重通过监察制度来防范官员贪腐 D.文臣注重道德操守 ‎10.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  )‎ A.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     B.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 C.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     D.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 ‎11.在唐初,宰相有两类。中书令、门下侍中和尚书省仆射为当然宰相,如果所设之职全部有人担任,共六人。此外,其他高级大臣、在战时偶尔还有突出的将领,也可能任特任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韦后当权的短暂时期,同时任职的宰相人数不少于17人。……713年玄宗总揽政务后人数又从四人进一步减到二人。唐朝宰相人数的这种变化是为了 ‎ A.有效处理政务 B.维护朝政稳定 C.削弱宰相权力 D.增加决策科学 ‎12.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13.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期制定了一个考成规制:以内阁稽查六科(六科是明初设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这一规制的实施说明此时的内阁 ( )‎ A.已经威胁到皇权 B.有了一定的行政权 C.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 D.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 ‎14.据史料记载,明初政府每年仅从北方各省就征收棉布有一百几十万匹,以后逐渐增加。如弘治十五年仅山东地区棉布征收数额就达29.6万匹,到万历六年征收数额就增长到60万匹。七十年间整整翻了一番。这从侧面反映了明代 A.手工业赋税负担沉重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棉纺织业的不断发展 D.北方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15.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由此可知曾国藩 A.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 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 C.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 D.主张“中体西用”思想 ‎16.下表是中国19世纪70~90年代进出口商品价值简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单位:万海关两)‎ 年份 进出口总值 进口总值 出口总值 出超或入超 ‎1871(同治十年)‎ ‎13695‎ ‎7010 ‎ ‎6685‎ 入超325‎ ‎1876(光绪二年)‎ ‎15112‎ ‎7027‎ ‎8085‎ 出超1058‎ ‎1881(光绪七年)‎ ‎16336‎ ‎9191‎ ‎7145‎ 入超2046‎ ‎1886(光绪十二年)‎ ‎16469‎ ‎8748‎ ‎7721‎ 入超1027‎ ‎1891(光绪十七年)‎ ‎23495‎ ‎13400‎ ‎10095‎ 入超3305‎ ‎1896(光绪二十二年)‎ ‎33367‎ ‎20259‎ ‎13108‎ 入超7151‎ ‎1901(光绪二十七年)‎ ‎43796‎ ‎26830‎ ‎16966‎ 入超9864‎ A.西方国家利用科技进步和流通的发展,对中国展开巨大贸易攻势 B.外国商品输入的优势主要依靠鸦片贸易获得 C.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己经无法抵挡外国资本主义商品的洪流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17.盛宣怀在其所拟《电报局招商章程》中说:“中国兴造电线,固以传递军报为第一要务,而其本则尤在厚利商民力图久计。”根据材料推断,盛宣怀认为应如何发展近代电讯事业 A.引进西方电讯技术 B.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 C.结合商业化运转推动发展 D.提高电讯行业的利润 ‎18.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A.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 B. 传统社会道德观念被打破 C.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尊重 D.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19. 吴剑杰《关于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若干思考》中提到某事件“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常轨,且尚未得到充分发展,是在激进的政治浪漫主义支配下人为选择的结果,因而造成中国现代化的一次又一次的严重挫折,有人将其称为‘中国现代化的超前和失序’,并且‘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调理,遂使矛盾愈积愈深,终于演化成一次又一次的激进运动,结果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中国的现代化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困境。’”该事件指的是( ) A. 洋务运动 B. 清末新政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20.有学者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观点,下列组合对应正确的是 A、发昌机器厂―农工商总局―《新青年》―中国共产党建立 B、京师同文馆―轮船招商局―《新学伪经考》―同盟会成立 C、金田起义―总理衙门―《钦定宪法大纲》―国民党一大召开 D、大生纱厂― 京张铁路局―《新民主主义论》―一届人大召开 ‎21.1936年4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发出指示,要求尚未分配土地的地区,今后应执行不没收富农的财产,以及富农有与贫下中农分得同等土地之权的新策略。这一新策略 A.放弃了土地革命的要求 B.有利于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C.适应了民族革命的需要 D.有利于维护国共合作抗日局面 ‎22.“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工农业总产值计划由1952年的827.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1249.9亿元,增长51.1%,平均每年增长8.6%。工业总产值计划由1952年的270.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535.6亿元,增长98.3%,平均每年增长 ‎14.7%。这一规定 A、解决了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B、体现了经济发展急躁冒进的政策方针 C、与当时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D、反映了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状况的愿望 ‎23.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旧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馄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 A.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B.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 C.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 D.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 ‎24.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为“两权分离”。2016 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这一变化 A.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 B.展现了农村基本经济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 C.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 D.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25.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宣称追求同一目的的两场不同的运动,他们所追求的目的一样,而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以致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之间互怀敌意。对二者“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文艺复兴自由的追求美,而宗教改革自由的追求真理 B.文艺复兴追求人的至高的权利,宗教改革研究上帝的旨意 C.文艺复兴投身世俗的怀抱,宗教改革用自己的信念对抗旧的世界 D.二者对待神的态度不同 ‎26.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外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他的这一观点 A.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 B.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 C.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D.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 ‎27.德意志帝建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统一法制建设。德意志帝国国会于1877年颁行《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1896年通过《民法典》,1897年通过《商法典》。这些法律 A.说明帝国国会有完整的立法权 B.说明政治民主化能够促进经济工业化 C.适应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D.说明德意志帝国形成了完善的代议制 ‎28.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对下表说法正确的是 ( )‎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 ‎29.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各类产品产量的增长,其中各经济部门的产出指数(1750年或1800年为1).由下表可以推知,1750年到1900年 年份 棉织品 煤 生铁 汽船 毛织品 人口 ‎1750‎ ‎1‎ ‎1. 0‎ ‎1. 0‎ ‎-‎ ‎1. 0‎ ‎1.0‎ ‎1800‎ ‎24‎ ‎2. 1‎ ‎6. 7‎ ‎1. 0‎ ‎1. 4‎ ‎1. 5‎ ‎1850‎ ‎267‎ ‎10. 6‎ ‎83. 3‎ ‎56. 0‎ ‎2. 2‎ ‎3. 1‎ ‎1900‎ ‎788‎ ‎53. 2‎ ‎337. 2‎ ‎2402‎ ‎7. 2‎ ‎5. 6‎ ‎——摘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 ‎ A、新的生产组织形式作用明显 B、新兴工业是人均产出增加的主因 C、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明显加快 D、工业超过农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30.下图中A、B曲线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 ‎ A.欧洲与美国实力的消长 B.主流经济理论的演变 C.美国与苏联实力的消长 D.主要社会制度的演变 ‎31.有海外媒体提出,“一带一路规划就是确定让中国过剩产能‘走出去’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而中国学者对此基本持反对观点,其原因有可能是马歇尔计划实际上 A.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B.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C.把欧洲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 D.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抗 ‎32.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历了从凯恩斯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演化,中国经历了由照搬苏联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改革。这表明 A.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逐渐减少 B.企业国有化成为变革的重要内容 C.经济危机是推动体制变革的重要原因 D.各国经济发展模式趋向一致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33题19分,第34题10分,第35题10分,第35‎ 题13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 材料一:管仲在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时就曾极力推行鼓励人口增加的政策,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国语·齐语》)驱使青年男女早婚早育。‎ 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是最早详细论述人口问题的思想家。他主张,缺少人口耕种的土地,只是一种得不到收获的“虚地”,要生产出足够的衣食必须用“力”(劳动),而“力”来自劳动人口,所以贤明的统治者应当使国家富、人口多,“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墨子·节葬下》)‎ ‎——摘编自《中国古代人口思想》‎ 材料二:中国的人口经济关系己经发生重大变化。经济新常态同时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和“潜在风险”,其中一个还没有引起足够关注的问题是来自人口方面的变化,包括劳动力短缺和老化、持续低生育率和快速老龄化。人力短缺问题已经逐渐上升为主导性的新人口问题。如果说“生产力压迫人口”的问题已经解决,那么“人口压迫生产力”的问题将日渐突出。中国目前面临的是“低生育率人口问题”,低生育率趋势不仅将长期化,而且将内卷化,卷入“低生育——老龄化”的恶性循环之中。提出全面鼓励二孩应该成为紧迫的国家选择。‎ ‎——穆光宗《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人口政策选择》‎ 材料三 在过去的两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美国一直保持着较快的人口增长速度,出现过3次人口增长的高潮:‎ 第一次人口增长高潮出现在18世纪末至1859年以前。‎ 第二次人口增长高潮出现在南北战争后的1862年至1915年。‎ 第三次人口增长高潮出现在1946年至1965年间。‎ 过去两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始终保持着较快的人口增长速度,从美国建国到其人口增长到1亿用了139年的时间,而从1亿增长到2亿则只用了52年,从2亿增长到3亿更是只用了短短的39年,这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是独一无二的。……人口的持续增长给美国带来了诸多利益,但与此同时,它也给美国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效果或不确定因素……显而易见,在亨廷顿等美国的政治精英们看来,外来移民尤其是欧洲以外的第三世界国家移民的大量涌入,会严重威胁到美国传统的白人基督教文明,重塑美国的政治和文化,严重侵蚀美国的立国之本——由西方文明所界定的民族认同以及美国信条原则所界定的政治原则,从而“导致小阿瑟·施莱辛格所说的‘美利坚分裂国’。”‎ ‎——摘编自高英东《美国问题研究报告(2011):美国的实力与地位评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管仲和墨翟关于人口问题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认识人口政策的制定。(3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 下面是某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述《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的简易板书。‎ ‎ ‎ 上面图片反映了罗马法的发展趋势,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说明。(10分) (要求:也可以对罗马法的发展趋势进行补充,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正确,论述符合史实。)‎ ‎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1937年,日本侵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12月,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1942年,美、英、中等26个国家签订反对德、意、日侵略的《联合国家宣言》,组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2012年以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发表讲话称:“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是战胜国做出的裁决。”重申“侵略定义未定论”,推动修改《和平宪法》‎ ‎——摘编自《中日关系大事记》‎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任选其中两个角度,说明2015年我国举办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现实意义。(角度明确,史论结合。)‎ ‎36.(13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材料一 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到1905年间,曰本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为了争夺中国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控制权,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命国主义列强之间战争...... 对马海战之后,尼古拉二世为首的统治集团,完全失去了赢得战争并利用战争的胜利扼杀革命的希望,日本方面也认为继续打下去对它不利,双方于1905年9月在朴茨茅斯签订和 约。和约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享有政治军事及经济上之“卓越利益”,并将旅顺口、大连湾并其附近领土领水之租借权以及有关的其他特权,均移让与日本政府。此外,条约还规定将库页岛南部和俄国对辽东半岛的租借权以及其附近一切岛屿永远让与日本。‎ ‎——摘编自纽先钟《日俄战争》‎ ‎ 材料二 “日俄战争是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非欧洲民族充分觉醒 的序幕;这种觉醒今日正震撼着整个世界。”‎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俄战争爆发的背景。(5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俄战争的影响。(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5BCDDB,6-10CBBCC,11-15DADCA,16-20ACDCA,21-25CDDBC,‎ ‎26-30BCCBB,31-32AA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33题19分,第34题10分,第35题10分,第35题13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 ‎33、(1)背景:古代中国以农立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的发展依赖于劳动力的增加:诸侯国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耍;春秋战国时期受先秦诸子人口思想的影响。‎ ‎(2)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北美独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发展完善,社会相对安定;美国实行比较宽松的移民政策;科技革命及科技的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 负面影响:就业问题突出;社会福利保障开支增长;移民的增多冲击美国现有政治、经济和文化。‎ ‎(3)政策应随时代和国情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制定人口政策,应从多个方面综合考其影响;人口政策应有前瞻性;要有社会福利保障等相应的配套机制。(3分,任答三点)‎ ‎34.示例:‎ ‎ 趋势:罗马法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分)‎ 说明:共和国时期的罗马疆域较小,因此,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共和国内的公民;随着罗马对外战争的不断胜利,为适应罗马帝国对疆域内不同民族的有序统治,罗马帝国颁布了适用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9分)‎ ‎(12分,“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5、角度一:日本侵略。从卢沟桥事变开始,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等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说明此活动的意义可以让国人牢记国耻,振兴中华,启迪世人尊重人权、尊重人的生命,实现和平发展是全人类的价值追求;‎ 角度二:民族团结。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说明举办此活动的意义可以启迪国人认识中华民族团结是民族独立和国家振兴的根本保证;‎ 角度三:国际合作。美、英、中等国家签订《联合国家宣言》,组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说明此活动的意义在于体现加强国家对话、协商、合作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的基本途径;‎ 角度四:否定历史。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歪曲历史事实、妄称“侵略定义未定论”、推动修改《和平宪法》。说明此活动的意义在于告诫世人警惕日本右翼势力对世界和平的威胁,避免悲剧重演。‎ ‎36(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3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甲午战争后,日本与俄国在中国东北的矛盾加剧。(2分) ‎ ‎(2)影响:是对中国领土和主权的粗暴践踏;俄国战败,国内矛盾激化;日本军国主义野心进一步膨胀;客观上刺激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追求民族独立的决心。 (每点2分,共8分)‎ ‎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