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带答案江苏南京市程桥高中)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带答案江苏南京市程桥高中)》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程桥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暑期测试卷 ‎ 分值:160分 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董琴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格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宋词是由唐诗发展而来的 ▲ 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和音乐两方面的特点。宋词的流派众多,佳作 ▲ ,其中最具代表的婉约、豪放两大流派将宋词推向文学高峰。直到今日,宋词仍 ▲ 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很高的艺术享受。‎ A.别树一帜 层出不穷 熏染 B.别出心裁 不绝如缕 陶冶 C.别树一帜 层岀不穷 陶冶D.别出心裁 不绝如缕 熏染 别树一帜:树:立;帜:旗帜。比喻另创一家或另创局面。‎ 别出心裁:别:另外;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层出不穷:层:重复;穷:尽。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不绝如缕:绝:断;缕:细线。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熏染:熏陶与沾染。‎ 陶冶:指怡情养性,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1.(3分)C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长征的胜利,靠的是红军将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来完成的。‎ A.句式杂糅,删去“来完成的”。‎ B.在去年热带西太平洋综合考察活动中,中国科学家对两套深海潜标成功地进行了改造,破解了深海观测数据实时传输的世界难题。‎ B.正确 C.为了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和金融市场环境,应关闭引发恶性案件的“校园贷”平台,取缔贷款利率高、催收手段极端的小公司。‎ C.动宾不搭配“维护”与 “环境”不搭配 整治环境 D.人与人之间最好的默契,并非是有人懂你的“言外之意”,而是有人懂你的“欲言又止”,也就是知道你想说而没有说出的那些话。‎ D.不合逻辑。默契是有人懂你的“言外之意”,并非是懂你的“欲言又止”‎ ‎2.(3分)B ‎3.某校举办对联大赛,下面是某学生就“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蓬莱阁”四大名楼拟写的对联。所拟对联与楼名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云鹤俱空横笛在,古今无尽大江流。‎ ‎②海市蜃楼仙人境,忠臣孝子紫殿高。‎ ‎③眼底乾坤千里月,胸中忧乐万重山。‎ ‎④孤鹜落霞生秋水,才人江上送夕阳。‎ A.①③④② B.③①④② C.③②④① D.④②③①‎ ‎3.(3分)B ‎4.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您借走《古文观止》已有数月,望能璧还于我。‎ B.拙作奉上,深感不安,请不吝赐教。‎ C.获悉贵店开张,家父特备薄礼一份,敬请笑纳。‎ D.母校将迎来百年庆典,期待您拨冗光临。‎ ‎4.(3分)A璧还:敬语,原璧退还。用于归还原物或推辞谢绝赠品。‎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宇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假如说话有艺术,听话当然也有艺术。 ▲ 。说话之用譬如衣服,一方面遮掩身体,一方面衬托显露身上某几个部分。我们绝不谴责衣服掩饰真情,歪曲事实。‎ ‎①不过,不求甚解,总该懂得大意。‎ ‎②听人说话,最好效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 ‎③责怪人家说话不真实,等于责怪一篇小说不是构自事实,一幅图画不如照相准确。‎ ‎④若要细加注释,未免琐细。‎ ‎⑤如果自己未得真谛,反一笔抹煞,认为一切说话都是撒谎造谣,那就忘却了说话根本是艺术。‎ A.②①⑤③④ B.⑤②③④①③ C.②④①⑤③ D.⑤③④②①‎ ‎5.(3分)C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元故楼主簿行状 宋 濂 君讳国华,字彦英,姓楼氏。为义乌智者里人。曾大父慧、大父绍、父浚,皆隐德不仕,而君父以家大穰为邑重望。至君乃不复事厚积,独好诗书,志于仕进。学成,就试翰林院,授漳州路学正。未几,以母丧免归。‎ 先生名讳国华,字彦英,姓楼。他是义乌智者里人。他的曾祖父楼慧、祖父楼绍、父亲楼浚,都立志不做官,而他的父亲因为家境殷实成为邑里有名望的人。直到楼君才不再从事农业,只喜欢读书学习,立志于入仕做官。学业有成,到翰林院参加考试,被授予漳州路学正一职。不久,因母亲去世免官回家。‎ 泰定间,县恶少余乙,肆为剽掠,民惧其祸。君率强有力者,持梃以捕,得渠凶十馀人。因之授婺州路浦江县政内乡巡检。君至官,逻警有严,寇盗屏息。巡司屋坏,民欲为改作,君不欲烦民,捐禄成之。寻权县事,有功于民,将代,民争乞留。至正丙申,荐饥,邻县石甲啸聚,又相劫掠。府公知君之能,移君之任,捕得二十馀人,其患遂弭。转授保义副尉、湖州路德清县主簿,命下,丁父忧,不赴。服阙,浙东宣尉使司分镇绍兴,以照磨之职起君。君从之,益务谨饬,不以案牍之劳为辞,极为上官所赏受。‎ 泰定 年间,县中有个品行恶劣的年轻无赖,大肆进行抢劫掠夺,老百姓都惧怕他的危害。楼君率领强壮有力的人,手拿棍棒逮捕他,抓获了十余个大恶人。楼君因此被任命为婺州路浦江县政内乡巡检。楼君到任后,巡察戒备都很严格,盗贼消失。巡检司的房屋坏了,老百姓想要他们改建,楼君不想麻烦百姓,捐献出自己的俸禄建成了房屋。不久代理县令,对百姓有功劳,等到将去职时,百姓争着请求他留任。(“代”可译为“被别人取代”。大意对、语句通顺即可。)到正丙申年间,县里连续灾荒,邻县的石甲相互招呼着聚集起来,并抢劫百姓。府里的长官了解楼君的能力,调换他的任地,捕获了二十多人,这场祸患就平息了。上级改任他保义副尉、湖州路德清县主簿,任命颁发后,遭逢父亲丧事,没有赴任。守丧期满,浙东宣尉使的司分镇驻守绍兴,用照磨的职位起用楼君。楼君听从他的任命,做事更加追求谨慎自饬,不辞办理公文的奏累,深受上司赏识。 ‎ 遭世多故,解绶而归,以六世祖茔荒秽不治,乃谋以弟。缭以周垣,仍创祠置田,合族以祭。无亲疏远迩,悉以慈识接之。或以贫窭有干,即与粟贷钱,无靳色。君父既葬,存思不息,乃庐于墓侧。府君隐约田间,不务为光耀。抚事酬物,恒出于诚悫,无矫伪自欺之意。宗姻州里,咸目之为笃行君子云。‎ ‎ (楼君〉遭遇世道多变,弃官回家,,因为六世祖坟茔荒废没有整治,就拿一件事和弟弟商量。围绕着墓地建起了围墙,于是始造祠堂置办田产,聚集族人一起祭祀祖先。无论关系亲近疏远距离远近,(他)都用慈爱之心对待他们。有的人因贫穷对他有所求,楼君就给他粮食借钱给他,毫无吝裔的神情。楼国华的父亲安葬后,楼国华不停地思念,就在墓旁建了房舍。 他在乡间生活俭省节约,不追求显扬荣耀。待人接物一直是诚实谨慎,从没虚假自欺之心。皇家的姻亲州里的官员,都视他为品行醇厚的君子。 ‎ 然其为人好施与,不以家之单索为念。其友竞田,久不解,府君乃斥己壤之腴者庚之,其争遂息。人有鬻田于府君者,质剂既定,逮秋而租入过其数。府君曰:“是膏梁子,不知物价之上下者也。吾可苟利之耶?”明增其直。‎ 然而他为人喜好施舍,不把家庭的贫寒放在心上。他的朋友与别人争田产,长时间没有解决,他就拿出自己的肥沃的田地抵偿给他,这场纠纷才平息。有人将田卖给楼君,契约定了以后,到秋天租赋的收入却超过了当初订下的数目。他说:“这个人是个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个不懂得物品价格高低的人。我怎么可以苟且谋利呢?”明确地增加了田地的价值(还给他)。 ‎ 至正甲午秋九月,忽语其子曰:“吾春秋五十有三,不可谓不老也。汝等齿亦长矣,吾不复留意人间事。闻歙州多佳山水,将往游焉。”言已,即出门去,沉酣回涧曲岑间。复还金华,访赤松遗迹,追逐云月,浩然而归。越明年,乙未四月十四日,以病卒。‎ 到了甲午年秋天九月,他忽然对他的儿子说:“我年纪五十三了,不可以说不老了。你们也己成年了,我不再关心人世间的事了。听说歙州一带多有明山秀水,我将前去游玩。”说完,就出门而去,沉浸在曲折环绕的山水间。后又返固金华,探访黄大仙赤松园遗迹,追随云月,无所留恋地回到家。第二年,在乙未年四月十四日,楼君因病去世。 ‎ ‎(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得渠凶十馀人 渠:大 B.无靳色靳:吝啬 C.人有鬻田于府君者 鬻:买 D.沉酣回涧曲岑间 岑:小而高的山 ‎6.C (鬻:卖)‎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楼国华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没有做官,而楼国华却多次做官。‎ B.楼国华解职归乡后,修整祖茔,修建家祠,聚集家族的人一起祭拜。‎ C.楼国华的朋友与别人争田产,他就拿出自己的肥田来赔偿,平息了纠纷。‎ D.因对现实不满,五十三岁的楼国华毅然离家,游山玩水,乐在其中。‎ ‎7.D (强加因果,无中生有)‎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寻权县事,有功于民,将代,民争乞留。(4分)‎ ‎(1)不久代理县令,对百姓有功劳,等到将去职时,百姓争着请求留任。(“代”可译为“被别人取代”。每小句1分,大意对、语句通顺即可。)‎ (2) 君父既葬,存思不息,乃庐于墓侧。(4分)‎ ‎(2)楼国华的父亲安葬后,楼国华不停地思念,就在墓旁建了屋舍。(答对一句得1分,答对两句得3分,三句全对得4分)‎ 9. 楼国华为官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 9. 作风严格,体恤百姓,能力出众,谨慎周到,不辞劳苦。(一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刘禹锡 候吏①立沙际②,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注:①候吏:驿站管理者。②沙际:水边。‎ ‎(1)首联、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农家画面?(4分)‎ ‎(1)(4分)描绘了秋日中午竹溪环绕田舍、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的祥和温暖的农村安居图。(“竹溪环绕田舍”“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每点1分,“祥和温暖的农村安居图”1分)‎ ‎(2)请简要赏析颈联的写景手法。(4分)‎ ‎(2)(4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也行,以鹊噪衬托禾地之静,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视听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每点2分。手法1分,分析1分)‎ ‎(3)尾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3)(3分)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渲染)依依惜别之情。(每点1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       ,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2)       ▲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3)人间如梦,       ▲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座中泣下谁最多?       ▲       。 (白居易《琵琶行》)‎ ‎(5)扪参历井仰胁息, ▲ 。(李白《蜀道难》)‎ ‎(6) ▲ ,不思其反。(《诗经·氓》‎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陶渊明《桃花园记》‎ ‎(8)见贤思齐焉, ▲ 。 (《论语》)‎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花狗 萧红 在一个深奥的很小的院心上,集聚几个邻人。这院子种着两棵大芭蕉,人们就在芭蕉叶子下边谈论着李寡妇的大花狗。‎ 有的说:“看吧,这大狗又倒霉了。”‎ 有的说:“上回还不是闹到终归儿子没有回来,花狗也饿病了,因此李寡妇哭了好几回……”‎ ‎“唉,你就别说啦,这两天还不是么,那大花狗都站不住了,若是人一定要扶着墙走路……”‎ 人们正说着,李寡妇的大花狗就来了。它是一条虎狗,头是大的,嘴是方的,走起路来很威严,全身是黄毛带着白花。它从芭蕉叶里露出来了,站在许多人的面前,还勉强的摇一摇尾巴。‎ 但那原来的姿态完全不对了,眼睛没有一点光亮,全身的毛好象要脱落似的在它的身上飘浮着。而最可笑的是它的脚掌很稳的抬起来,端得平平的再放下去,正好象在操演的军队的脚掌似的。‎ 人们正想要说些什么,看到李寡妇戴着大帽子从屋里出来,大家就停止了,都把眼睛落到李寡妇的身上。她手里拿着一把黄香,身上背着一个黄布口袋。‎ ‎“听说少爷来信了,倒是吗?”‎ ‎“是的,是的,没有多少日子,就要换防回来的……是的……亲手写的信来……我是到佛堂去烧香,是我应许下的,只要老佛保佑我那孩子有了信,从那天起,我就从那天三遍香烧着,一直到他回来……”那大花狗仍照着它平常的习惯,一看到主人出街,它就跟上去,李寡妇一边骂着就走远了。‎ 那班谈论的人,也都谈论一会各自回家了。‎ 留下了大花狗自己在芭蕉叶下蹲着。‎ 大花狗,李寡妇养了它十几年,李老头子活着的时候,和她吵架,她一生气坐在椅子上哭半天会一动不动的,大花狗就陪着她蹲在她的脚尖旁。她生病的时候,大花狗也不出屋,就在她旁边转着。她和邻居骂架时,大花狗就上去撕人家衣服。她夜里失眠时,大花狗摇着尾巴一直陪她到天明。‎ 所以她爱这狗胜过于一切了,冬天给这狗做一张小棉被,夏天给它铺一张小凉席。‎ 李寡妇的儿子随军出发了以后,她对这狗更是一时也不能离开的,她把这狗看成个什么都能了解的能懂人性的了。‎ 有几次她听了前线上恶劣的消息,她竟拍着那大花狗哭了好几次,有的时候象枕头似的枕着那大花狗哭。‎ 大花狗也实在惹人怜爱,卷着尾巴,虎头虎脑的,虽然它忧愁了,寂寞了,眼睛无光了,但这更显得它柔顺,显得它温和。所以每当晚饭以后,它挨着家是凡里院外院的人家,它都用嘴推开门进去拜访一次,有剩饭的给它,它就吃了,无有剩饭,它就在人家屋里绕了一个圈就静静的出来了。这狗流浪了半个月了,它到主人旁边,主人也不打它,也不骂它,只是什么也不表示,冷静的接得了它,而并不是按着一定的时候给东西吃,想起来就给它,忘记了也就算了。‎ 大花狗落雨也在外边,刮风也在外边,李寡妇整天锁着门到东城门外的佛堂去。‎ 有一天她的邻居告诉她:“你的大花狗,昨夜在街上被别的狗咬了腿流了血……”‎ ‎“是的,是的,给它包扎包扎。”‎ ‎“那狗实在可怜呢,满院子寻食……”邻人又说。‎ ‎“唉,你没听在前线上呢,那真可怜……咱家里这一只狗算什么呢?”她忙着话没有说完,又背着黄布口袋上佛堂烧香去了。‎ 等邻人第二次告诉她说:“你去看看你那狗吧!”‎ 那时候大花狗已经躺在外院的大门口了,躺着动也不动,那只被咬伤了的前腿,晒在太阳下。‎ 本来李寡妇一看了也多少引起些悲哀来,也就想喊人来花两角钱埋了它。但因为刚刚又收到儿子一封信,是广州退却时写的,看信上说儿子就该到家了,于是她逢人便讲,竟把花狗又忘记了。‎ 这花狗一直在外院的门口,躺了三两天。‎ 是凡经过的人都说这狗老死了,或是被咬死了,其实不是,它是被冷落死了。‎ ‎12、本文开头的邻居对话有哪些作用?(6分)‎ 答案:交代李寡妇生活状况,推动情节发展,暗示花狗的悲惨遭遇。‎ ‎13、围绕花狗,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花狗身体状况的前后对比;李寡妇对花狗态度的前后对比;花狗的忠诚和李寡妇的冷落作对比。‎ ‎14、就全文看,李寡妇“悲哀”的原因有哪些?(4分)‎ 答案:夫死守寡,儿子上前线生死未卜,朝夕相伴的花狗死了。‎ ‎15、请探究小说的结局花狗之死蕴含作者哪些情感。(6分) ‎ 答案:对花狗及李寡妇的同情,对战乱时局的不满,对冷漠世态的批判。‎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6-18题。‎ 旅游三香 流沙河 一是隔锅香。苏东坡听人说庐山烟雨如何奇幻,钱塘江潮如何壮观,后来亲眼见了,颇感失望。有诗云:“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原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诗写得很诙谐。世上景物往往听说绝妙,学界叫距离美,民间叫隔锅香。“到得原来无别事”——到那些景区去一看,唉,原来也就是那么一回事而已。西谚有云:“邻家草坪最绿。”这也是隔锅香。不过这种隔锅香除了心理作用,还和视角有关。站在自家门前,低头近看,草显得稀,当然绿得不够。抬头遥看邻家草坪,草显得密,当然最绿。唐人诗句“天街小雨润 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也是这个道理。我说的是心理作用的是隔锅香,非关视角。人害了这种病,常常认为风景在别处,而忽视了自家门前的老树寒塘,田间的青牛白鹭,屋后的古庙昏鸦。其病甚者,耗一生于旅途,忘却归路,可悲可叹。‎ 二是碰头香。风尘仆仆,跟随导游来到景点,连胜哇噻,赶快留影。接着听导游逗趣的解说,其中不免附会一些荒谬神话。又有民风民俗化装演出,糟粕令人作呕。至多住宿一夜,就够了。像这样的被动旅游,要想不碰头香也太难。何况碰头香原本属人类的劣根性,不但在赏景上容易犯,而且在交友上、在做事上、在婚姻上,都容易犯,整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须知风景并非客观存在之物,比不得一桌佳肴,摆在那里等你去享用。风景乃主客观汇融后的情境,你要静气凝神,欣然赏之,方有所得。我这方面太差,很难欣然赏之,往往肃然读之。肃读虽大异于欣赏,亦有所得,例如了解此处历史沿革,古人谁曾来过,有些什么故事,等等。能够增长一点知识,也就不辜负旅屐载我了。‎ 三是回忆香。鄙人临场不能欣赏,未获所谓审美愉悦,固属憾事。稍可释憾者,尚有回忆香。回忆所以能香,或应感谢遗忘。当年临场对景,肢体的酸疼、精神的困倦、内衣的汗湿、口舌的干燥、腹中的饥火,以及现代结队旅游必然有的种种不愉快事件,全被岁月淘洗一净,回忆里只留下一些最难忘的片段,恋恋犹香。有这一缕回甜之香伴你终身,这才是旅游的最大收获。一九八零年夏游北戴河,住中海滩区招待所。某日黎明,慢跑在海边的松阴道上,凉风梳头,清气澡身,左海右山,沿途无人。那时尚在中年,人虽瘦而腿脚有力,心情又好。跑完两公里,沿海滩走回。早潮刚退了,一路拾贝壳。抬头乍见红日出海,肃穆无声。此景之美,至今记忆犹新,一想起就回甜。事去不到三个十年,景物全非,海滩白沙变黑,海湾水有臭气,海岸上的树林和大片空闲地都砍了占了,丑陋的楼厦逼到海边来。游客拥挤,市廛喧嚣。海滩虽然污黑,倒有那么多照相摊点。海水虽然有难闻的臭气,仍有那么多人游泳。放心吧,三个十年以后,他们也一定会有回忆香,如我一样。‎ 16、 文中“隔锅香”“碰头香”各指什么旅游心态?(6分)‎ ‎16.“隔锅香”是指自家风景差,别处风景好;“碰头香”是指开头感觉好,后来感觉差。(6分,每点3分)‎ 17、 请简要分析第一段的论述层次。(6分)‎ ‎17.先提出本段话题“隔锅香”,再用苏诗和西谚来阐释何为“隔锅香”,接着分析“隔锅香”产生的原因,最后指明“隔锅香”的弊端。(6分)‎ 18、 第三段两次举游北戴河的事例,各有什么作用?(6分)‎ ‎18.第一次举例,以亲身经历证明旅游的最大收获就是回甜之香;第二次举例,与上文三十年前北戴河之游做对比,说明无论景物美丑,回忆香是一样存在的。(6分,每点3分)‎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按照要求作。文(70分)‎ 一项关于秦腔的保护与传承的调查显示,很多年轻人坚信秦腔不会消亡,虽然他们自己没有学,但认为总有人会热爱的。‎ ‎ “总有人会”已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对此,你有什么样的体验或感悟?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