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com
24.据清人顾栋高统计,春秋一代,国君被杀的有33位,周天子被赶出国都的有3人。诸侯国君被赶下台的有12人,卿大夫据封地叛国有6人,以武力从外面打进国都夺权有3起。材料现象最能说明( )
A.周天子丧失“共主”地位 B.宗法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
C.诸侯间争霸战争日趋激烈 D.分封制已不适应形势需要
25.据古籍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准备了“内府铸精铜活字百数十万,排印书籍”,却在乾隆初年因“无用”而被改铸为铜钱,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的活字印刷术 ( )
A.受到统治阶级的抵制 B.技术存在着致命缺陷
C.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 D.缺乏市场效益的推动
26.《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在前一关系上的主张是( )
A.君轻民贵 B.君主受命于天 C.制天命而用之 D.天下为主君为客
27.明人吴讷说:“元世祖初克江南,畸人逸士浮沉里闾间,多以诗酒玩世。元贞、大德以后稍出。” 另有诗云:“宇宙喜一统,于今三十年。江南诸将相,北上扬其鞭。书生亦觅官,裹粮趋幽燕。” 上述现象反映出( )
A.江南文人政见因时局而改观 B.元代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C.国家统一推动了科举制发展 D.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
28. 有学者指出:“追溯中国宪政史,往往要寻自清末立宪。1906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1912年3月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昙花一现的《临时约法》与其后接二连三的立宪丑剧和骗局,使得近代中国宪政的命运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段话意在强调( )
A.中国的宪政史开始于清末
B.《临时约法》的颁布在中国宪政史上只是昙花一现
C.近代中国是不可能实现宪政的
D.近代中国的宪政道路曲折艰难
29. “铁路未通之前,平遥是面向晋南的棉花中心。正太铁路通车以后,榆次逐渐成为贸易中心。山西铁路沿线以铁路为轴心,把周边乡村纳入怀中,成为其商业腹地,带动了乡村生产的商品化,加速了近代山西乡村向集镇的转变。”材料主要反映铁路的修建( )
A.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 B.促进了现代贸易体系的形成
C.彻底瓦解了自然经济 D.改变传统的城乡布局
30.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但到20世纪20年代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男女杂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支离破碎)这反映了( )
A.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 B.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
C.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 D.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31. 据统计,1953年6月30日24时的全国人口总数是601938035人。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全面的普查所得到的准确的人口数字。此次人口普查的直接作用是( )
A.作为普及义务教育的根据 B.作为实行普选的基本数据
C.作为实行三大改造的依据 D.作为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依据
32. 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们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出( )
A.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B.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C.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 D.人是万物的尺度
33.1882年,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把与他有关的四十家企业合并,由一家信托公司集中管理,成为有名的标准石油托拉斯。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反托拉斯法。二十年后,标准石油托拉斯被政府起诉而瓦解。这表明( )
A.美国政府坚决反对资本家的垄断行为 B.垄断排斥竞争因而受到美国法律打击
C.二十世纪初美国政府曾干预经济运行 D.信托管理对美国经济的发展影响很大
34.《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该材料( )
A.阐述了阶级斗争学说 B.体现了全球化思想
C.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D.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观点
35.下图为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图中周期②和周期⑤的经济增长波峰分别凸显了“英国世纪”和“美国世纪”的到来,其标志分别是 ( )
A.“世界工厂”、“美元帝国”形成 B.殖民帝国建立、罗斯福新政
C.代议制确立、美国独立 D.垄断组织形成、“冷战”开始
40.(25分)不同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一定程度上了反映社会发展的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诗人刘迎在诗中写道:“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宋辽夏金时期,几个政权并立,政府在边疆上设立的收税市场叫榷场。)
(1)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社会现象。(6分)
材料二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2)依据材料二,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概括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6分)
材料三 1644—1683年,清朝执行了比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商船出海贸易,显然是针对沿海抗清势力而采取的非常措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前所面临的“反清复明”问题已经烟消云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南京)设置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在这些港口沿线
及邻近地区,也都允许进行对外贸易,例如广东的潮州、高州、雷州、廉州、琼州等四十三处,福建的厦门、汀州、台北等三十多处,以及浙江、江苏沿海多处港口都是开放的。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并且对丝绸、茶叶等出口商品的出口量加以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口贸易规定了许多禁令。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从对外贸易的角度概括清朝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3分)
41.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列出了1645年、1725年、1843年、1865年四个年份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
提取图片中任意两个年份有关清代上海道台职能变化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并对图中所示的整体历程进行简要评价。(12分)
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太祖(后周郭威)崩,养子(柴荣)继位。是时,胡人南侵,民徙亡,田亩荒。(955年2月)荣下诏:“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租税:如三周年内本户来归者,其桑田不计荒熟,并交一半;二周年内归业者,三分交还一分;北地诸州自藩界来归者,五年
内三分交还两分;十年内交还一半。”同时诏令拆毁佛寺,勒令僧尼还俗。(958年)诏令:诏左散骑常侍艾颖等三四十人分行诸州,均定田租。诸州并乡村,率以百户为团,团置耆长三人。浚汴口,导河流达于淮,于是江淮舟楫使通。
——摘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世宗改革的目的。(5分)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周世宗改革的历史作用。(10分)
45.(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9年3月14日夜间德国占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这一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正开始,其正式开始则是同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1939年3月标志着一个历史转折点,研究国际事务者从这个转折点环顾四周,是会得到教益的。但如仅限于此,既不瞻前,又不顾后,则纵然有此有利的立足点,也仍然会产生错觉,因为,从较长远的前景来看,选定任何一个标志着战争爆发的准确日期这样方便的做法似乎是必要的,但却会人为地歪曲历史真相,实际上,世界是逐步地滑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一可悲的过程绵延了足足十年以上。这个终于蔓延到整个世界的慢性折磨过程,实际上开始于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满洲的战争行为,而于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珍珠港才达到顶点;因为,这场战争截至这一天止,当时的七大强国虽已有六个成为交战国,但在美利坚合众国也被卷入之前,还没有成为一场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大战。
——摘自【英】阿诺德·汤因比《1939年3月的世界》
(1)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1939年3月“德国占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背景。(6分)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世界是如何“逐步地滑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9分)
46.(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林肯政府最初对战争的艰巨性估计不足,1861年7月匆忙组织起来的联邦军在进攻
中遭到惨败。战争之初,林肯政府回避南方各州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拒绝黑人参加联邦军作战,这赢得了北方部分民主党人的支持,并使得西南边境上的4 个蓄奴州继续留在联邦之内。共和党内的激进派要求林肯政府扩大战争目标,马上宣布废除奴隶制并采取革命措施。林肯审时度势,1862年5月颁布了《宅地法》。1862年9月林肯发表了《解放宣言》,宣布自1863年1月1日起,叛乱地区的奴隶从此永远获得自由;凡条件适合者可以在陆海军服役。
——摘自齐世荣《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我在这场斗争中的最高目标就是要拯救联邦而不是拯救或摧毁奴隶制。如果为了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任何一个奴隶,我愿意那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而需要解放所有的奴隶,我愿意那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隶而让另一部分奴隶听天由命,我也愿意那样做。
——摘自1862年林肯写给《纽约论坛报》编辑的回信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肯政府颁布《解放宣言》的历史背景。(6分)
(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林肯在奴隶制问题上采取的政策的演变并加以评析。(9分)
文综历史部分答案
24—28 BDCAD 29—33 DBBCC 34—35 BA
40.答案
(1)此诗反映的社会现象: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往十分密切。虽然边境上弥漫战争气氛,但各族人民为维持生计保持经济贸易往来。尽管我国历史上多次出现战乱和分裂局面,但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可阻挡。(6分)
(2)农产品日益商品化(或: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区域化、规模化);工商业市镇兴起。(6
分)
(3)变化:由海禁政策到多口通商再到闭关锁国。(6分)
原因:平抚东南沿海地区的抗清力量;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国力强盛;以天朝上过自居,缺乏对世界大势的认识和小农经济的防范意识。(7分)
41. 答案:(1)信息:
示例一:清政府入关之初,为应对反清势力威胁和地方社会治理的难题,稳定地方秩序,1645年,赋予上海道台以防务和民政职能。
示例二:清初实行“海禁”,1725年前后,有限地开放海禁,为管理地方财政和有限的海外贸易,上海道台增加了财政(海关)职能。
示例三: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为处理上海的对外事务,1843年,上海道台新增外交(夷务)职能。
示例四:1865年,出于管理和监督洋务运动中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上海企业的需要,顺应洋务运动开展的新形势,上海道台的夷务职能被变更为洋务职能,同时新增加了现代化项目的职能。(6分,每点3分,两点即可。)
(2)评价:清代上海道台职能的不断扩大和变化,是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的产物,这既能体现了清政府的主动求变、积极应对,也反映出在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清政府的被动应付和无奈,其实质是清政府为加强地方管理,巩固统治采取的举措,部分措施客观上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6分)
4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 目的:巩固新皇帝的统治地位;阻止少数民族的侵扰;增加财政收入。(5分)
(2) 作用:巩固了周世宗的统治地位;促进了经济恢复与发展;限制豪强兼并土地;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缓和社会矛盾;为北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0分,任答其中的5点即可)
45.【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 背景:法西斯的扩张;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经济危机的影响。(6分)
(2) 过程:1931年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是局部战争的起点,日本逐步扩大侵华战争,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5~1936年意大利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和苏台德地区,1939年德国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3分,亚洲、非洲、欧洲的局部战争,回答任意一个方面即可)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侵略波兰的战争,二战全面爆发。(3分)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随后二战达到最大规模。(3分)
4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 背景:联邦军队在初期对南方的战争失败;南方得到英国的支持,形势紧张;林肯政府得到北方部分民主党人的支持;共和党内激进派的要求;群众的要求和呼声。(6分)
(2) 演变:由回避奴隶制存废问题到废除奴隶制。(3分)
评析:前期回避黑人奴隶制存废问题,是为了取得民主党人的支持,出于政治需要;后期废除奴隶制是为了维护联邦的统一。(2分)废除奴隶制政策使黑人积极参加到联邦军队中,最终北方取得了胜利,完成了国家的统一。(2分)林肯政府始终把维护联邦统一作为最终目标,废除奴隶制只是他实现国家统一的一种手段而已。(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