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城中学高三年级
历 史 试 题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2017.9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汉代民谣说:“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依市门。”“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 )
A.重农抑商的现象 B.追商逐利的风气
C.纺织刺绣的兴盛 D.农民生活的艰辛
2.《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六年七月敕:如闻十六宅置宫市以来,成弊既久,须有改移。自今以后,所出市一物以上,并依三宫直市,不得令损刻百姓。”这说明唐代( )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着手打破坊市界限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政府加强市场管理
3.“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工业革命中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C.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D.英国工业革命中贵族阶层的衰落
4.下表为国民政府对22个省农村情况的数据统计,这组数据反映出( )
时间
合计
自耕农
半佃农
佃农
1912年
100
49
23
28
1931年
100
46
23
31
1936年
100
46
24
30
1947年
100
42
25
33
A.土地兼并现象明显 B.平均地权得到一定实施
C.中共土地政策冲击农村 D.小农经济稳固如山,
5.瑞典福利社会以“三高”著称,“高工资、高税收、高福利”。据相关资料统计,2001年瑞典GDP的36%用于社会福利事业,为维持这种高福利支出的财政需要,瑞典实行了高税收制度,个人所得税平均达到38%。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负担重
②削弱市场机制的力量,制约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③导致政府财政负担进一步加重,出现大规模财政赤字
④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6.观察右图,你如果想在厂房里挂上一条标语,
最符合当时社会现实的是( )
A. “一定要完成生产计划”
B.“努力生产,为‘革命’加油”
C.“提高质量,抢占市场”
D.“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7. 下表为1930—1940年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卢布):( )
孙家恒、孙秀峰主编《苏联对外经济贸易》
年代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外贸总额
1643
1502
1002
661.8
510.3
477.4
485.4
523.7
475.1
271.4
485.2
表中外贸总额的变化反映了( )
A.苏联工业化建设轻视世界市场的作用
B.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政权的经济封锁
C.经济危机严重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具有自给自足的优越性
8.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发达国家向第三世界地区每移植一家工厂,便输出相应的工作机会,同时输入相应规模的失业人数。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 )
A.世界经济面临着巨大风险 B.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地位
C.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强 D.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
9.汉代法律规定,只有年老体衰之牛才可宰杀;唐宋法律规定,不管牛是否老弱病残,皆在禁杀之列。这一变化表明唐宋时期 ( )
A.宰杀耕牛现象严重 B.尊重民众宗教禁忌
C.社会动荡耕牛锐减 D.农业经济得到强化
10.《元史·食货志》记载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官自具船、给本,选人入番,贸易诸货。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凡权势之家,皆不得用己钱入番为贾,犯者罪之,仍籍其家产之半。”这一举措 ( )
A.反映了元朝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禁止权贵在海外贸易中与政府争利
C.表明对外贸易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促进了政府对民间海外贸易的规范
11.北宋真宗时,益州十六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在市场流通;宋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以铁钱为后备金,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元,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
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12.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引用当时的谚语说:“百里不贩樵(柴火),千里不贩籴(买入粮食)。”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司马迁瞧不起商贩 B.百姓普遍视商为末
C.交通不便制约商业发展 D.谚语不能反映社会经济
13. 经济学博士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说:“上海,l850年进口货物为390.8万元,其中鸦片占54%,棉布为34%,棉纱为6%;1870年,进口货物为6 457.4万元,鸦片占34%,棉布为50%,棉纱为6%。”这种现象反映出( )
A.小农经济加速解体 B.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变化
C.传统手工业已消失 D.资本主义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14.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诞生了一批中国绅商自行创办的新式企业。下列选项中,对上述企业表述准确的是( )
A.官营企业、国家资本、手工工场 B.民用工业、官商合办、合股公司
C.民营企业、私人资本、近代工厂 D.民族工业、官督商办、机器生产
15.鸦片战争后我国某些地区“自洋布洋纱人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民国初年尚有地区“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这些现象说明近代经济( )
A.传统结构没有改变 B.新式工商业薄弱
C.地区发展不平衡 D.城乡发展差异明显
16.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 B.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C.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17.“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指水路运输费用)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实收回利权之大端。”由此可见,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的主要作用是( )
A.列强对中国的贸易顺差被扭转 B.人们的消费观念受到冲击
C.列强控制中国水运局面被打破 D.人们的生活方式得以改变
18.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在描述当时的情景时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票,引起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 )
A.这次浪潮得益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这次浪潮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有关,具有爱国性质
C.这次浪潮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的结果
D.这次浪潮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9. 下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某次农村改革前后变化的示意图。这次改革( )
A.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B. 巩固了工农联盟
C.消灭了地主富农 D.有利于农业机械化
20.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l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
A.开放1 4个沿海港口城市 开放、开发上海浦东 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B.建立4个经济特区 邓小平“南方谈话” 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C.扩大企业自主权 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1.195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特别指明,要使“小生产也绝种”。为达此目的,对小农经济予以种种打击和限制,甚至上升到阶级斗争的高度。这反映出当时经济建设( )
A.不符合中国时代发展要求 B.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C.对农民利益没有予以考虑 D.出现了“左”倾急躁情绪
22.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 )
A.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B.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C.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D.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23.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背景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其后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一级的政府中”。理论界的这一言论( )
A.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B.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C.说明政府应不断强化计划职能 D.表明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24.禁止“良贱通婚”是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婚姻制度的最基本的要点,但是在宣统二年颁布的《现行刑律》中,在婚姻类删除了“良贱为婚姻”这一条。以上材料说明了( )
A.婚姻自主、平等的观念也影响到了清政府统治阶层
B.婚姻风俗的变革在全国都得到了推行
C.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近代婚姻制度逐渐开始变革
D.近代婚姻仍然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影响
25.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
A.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
D.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26.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近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大力扶持官办督商办企业
27.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 )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C.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28.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经济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据此推断,列宁当时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
A.余粮收集制 B.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提倡种植玉米
29.中国当时仍是一个农业国,农民和农业人口占80%,生产力主要还靠人力,农民渴望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邓小平给了他们这样的权利,农村形势马上改观。苏联的农村人口只占1/4左右,戈尔巴乔夫提出把土地出租给他们50年,却没人愿意承包,因为他们无钱投资购买机器,靠人力有宅旁园地就够了。材料表明( )
A.苏联改变单一的公有制 B.苏联改革走“中国模式”
C.经济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D.“包干到户”不适合苏联
30.《货币变局》一书中提到:“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被开启了。或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开启( )
A.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合作 B.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C.缓和了美苏争霸造成的紧张局势 D.推动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二、主观题(31题16分,32题14分,33题10分)
31.(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6世纪50年代中欧海路开通至19世纪初,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这在世界贸易史上实属罕见。葡萄牙学者马加良斯·戈迪尼奥的研究表明,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占美洲产量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了中国,数量十分庞大。
材料二 在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
际支付以英镑进行,而印度等国的中央银行则直接持有英镑而不是黄金,“英镑等同于黄金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
—一摘编自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材料三 1944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建议设立总额为5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而英国提出的凯恩斯计划,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双方谈判后,同意根据怀特计划来组建战后国际经济体系。l945年《布雷顿森林协定》签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宣告成立。 ——搞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 根据材料一,分析自16世纪中期起世界白银流入中国的原因。19世纪上半期西方
列强采用了哪些经济手段来扭转这一局面? (5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下半叶英镑货币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有利条件。(3分)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两大计划的差异及其本质上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怀特计划最终胜出的原因。二战后国际经济体系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6分)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际货币体系的认识。(2分)
3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在位时兴修水利、穷兵黩武,使汉朝国力达到最高点,但同时也引发了政府的财政危机。新增的大批政府开支亟须新的收入,而终武帝一朝,为寻求收支平衡的努力就一直未曾停止过。
汉武帝最重要的一项经济措施是恢复国家专卖制度,将几项高利润商品的生产、销售控制在朝廷手中。他恢复了国家对铸钱的垄断,于公元前119年更恢复了秦时的盐铁专卖制度,稍后又增加了酒类专 卖一项……武帝还对某些商品加征进口税,但其余诸项措施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摘编自[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摘编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材料三 19世纪卞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l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l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四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为增加政府收入而采取的重大措施。(2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政府在税收方面出现的重大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冈。(2分)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1分)该时期中国人均GDP仍然在低水平徘徊的原因是什么?(3分)
(4) 根据材料四指出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趋势。(1分),试从经济方面分析原因。(3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 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材料二 1971年9月,赫鲁晓夫逝世,其遗体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恩斯特·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
——张建华《俄国史》
(1) 材料一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生产行业? (2分)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4分)
(2) 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
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的?(4分)
(3)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赫鲁晓夫改革之后,苏联历史上还进行过哪两次大规模的改革。(2分)
高三历史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