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芮城2018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卷(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山西芮城2018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卷(含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芮城中学高三年级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一部分(阅读题)和第二部分(表达题)‎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017.09‎ 第一部分 阅读题 ‎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 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沟通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往来,也促进了东西方双向的文化交流。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好的时候,文化的交流会通过官私渠道,畅通无阻;有的时候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因为政治或其他原因断绝了关系,但文化是流动的,并不因为政权的敌对而完全断绝交流,文化的因子会通过其他途径输入或传出。‎ ‎ 从北朝到隋唐,中国与萨珊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的使者不断。相互之间除了政治声援,还有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不论作为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波斯与中国的两种文化在唐朝交融产生的成果,比如唐人制作的波斯纹样、仿金银器制品,又从长安传到新罗、日本。‎ 文化交流所能达到的深远程度常常是出乎我们今人意料的。在唐朝有个叫杨良瑶的人,在德宗贞元元年,受命出使阿拉伯半岛的黑衣大食。他从广州出发,走海上丝路,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完成联络大食、夹击吐蕃的政治使命,返回唐朝。杨良瑶出使大食更为重要的结果,是给唐朝带回来珍贵而完整的海上丝路的航海日记,这应当就是贾耽记录下来的《皇华四达记》中从广州到缚达(巴格达)的路线,而从法门寺唐代地宫中发现的一批伊斯兰风格的玻璃器,或许也和杨良瑶出使大食有一定的联系。‎ ‎ 杨良瑶从海路出使大食的背景,是因为吐蕃乘唐朝安史之乱,攻占了唐朝的河西领地,并向西域进军。由于吐蕃和唐朝的敌对情形,像杨良瑶这样的政治使节很难经陆上丝路去往西方。过去学术界普遍认为,贞元六年沙门悟空从天竺回到长安之后,中印之间的交往就完全断绝了,晚唐五代时期西北兵荒马乱,也没有任何交往的记录。其实许多历史没有被传世文献记录下来,我们今天可以通过出土文书再现某些历史真相。敦煌发现的汉藏语文献材料告诉我们,从晚唐五代直到宋初,中印之间僧侣的往来、经本的流通等佛教文化的交往始终未断。因为吐蕃也同样信奉佛教,所以佛教僧侣的往来并没有受到阻碍,他们仍然肩负着文化交流的使命,奔波在陆上丝绸之路上。‎ ‎ 文化的流动性极强,不仅在中国与西方之间,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东渐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由于奈良正仓院和韩国、日本古寺院收藏品的大量保存,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同时我们也不断从传世典籍和新发现的石刻史料中找到新的印证。‎ ‎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但由于学术研究的训练和背景不同,中国学者更多关注于进入中国的外来文化。虽然我们目前在更遥远的中亚、西亚没有看到类似新疆古代遗址出土的汉文典籍资料,但撒马尔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献中对 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西渐的深度和广度。‎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论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陆上丝绸之路,都起到了沟通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往来的作用,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 B.由丝绸之路实现的文化交流不仅是两个有联系的国家之间才有,也是以某国为基点的发散传播,如唐人学习波斯的内容又会传到其他国家。‎ C.唐代的杨良瑶出使阿拉伯半岛的黑衣大食时选择走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原因是当时吐蕃与唐朝是敌对的,政治使节很难经陆上丝路去西方。‎ D.目前研究丝路文化作用的中国学者关注较多的是进人中国的外来文化,对于当时中国文化对更遥远的中亚、西亚文化有无影响还不能确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他们之间的友好与否没有关系,因为无论是关系好还是关系不好,文化之间的交流都不会断绝。‎ B.中国与萨珊波斯关系友好时,有着较多的使者来往、政治声援以及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等,特别是文化方面的交流,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C.杨良瑶出使大食,给唐朝带回了珍贵而完整的海上丝路航海日记,贾耽在《皇华四达记》中关于从广州到缚达的路线的记载,可能就参考了其航海日记中的内容。‎ D.在奈良正仓院和韩国、日本古寺院的收藏品以及传世典籍、新发现的石刻史料等内容中都有证据证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东渐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程度深、角度多,如中国与萨珊波斯的文化交流方面,不仅有着金银器等物质文化,也有着景教等精神文化。‎ B.从法门寺唐代地宫中发现的一批伊斯兰风格的玻璃器皿,有可能是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出使大食完成联络任务的杨良瑶带回来的。‎ C.沙门悟空从天竺回到长安后中印间交往断绝的观点是错误的,目前的传世文献、出土文书以及敦煌汉藏语文献等材料中都能找到中印间有文化交流的证据。‎ D.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中国不仅接受了很多外来文化,波斯文等文献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等的记录也说明了中国文化的西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青铜葵花 ‎ 曹文轩 ‎ 开镰了,收割了,新稻登场了。‎ ‎ 青铜的爸爸赶着拖着石磙的牛,碾着稻子。稻粒不像麦粒那样容易从禾秆上碾下来,碾一场稻子,常常需要七八个小时。所有的稻子,几乎是一起成熟的,秋天又爱下雨,因此,全村的劳力都必须被发动起来,不停地收割,不停地装运,不停地碾场。‎ ‎ 深夜,爸爸的号子声在清凉、潮湿的空气中飘荡着,显得有点儿凄凉。‎ ‎ 碾上几圈儿,就要将地上的稻子翻个身再碾。通知大家来翻场的,是锣声。‎ ‎ 锣一响,大家就拿了翻场的叉子往场上跑。‎ ‎ 夜里,疲倦沉重的人们一时醒不来,那锣声就会长久地响着,直到人们一个个哈欠连天地走来。‎ ‎ 第一场稻子碾下来,很快就按人口分到了各户。当天晚上,人们就吃上了新米。‎ ‎ 那新米有一层淡绿色的皮,亮亮的,像涂了油,煮出来的无论是粥还是干饭,都香喷喷的。‎ ‎ 面黄肌瘦的村民们,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 ‎ 这一天晚上,奶奶对全家人说:“我该走亲戚了。”‎ ‎ 奶奶是要去东海边她的妹妹那儿。奶奶说,她活不了太久了,趁还能走动,她要去会一会妹妹。‎ 爸爸妈妈倒也同意。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奶奶去东海边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过去的这段日子里,青铜家借了别人家不少粮食,等将这些粮食还了,青铜家的粮食又该很紧张了。奶奶想,她去她妹妹家住上一段时间,就会省出一个人的口粮。奶奶妹妹家那边相对富裕。还有,妹妹家那边,是一个大棉区,每到采摘棉花的季节,就会雇很多人采摘棉花,工钱是钱或是棉花。她想弄些棉花回来,给青铜和葵花做棉袄、棉裤,因为马上就要过冬了。日子过得这么清贫,这两个小的,却一个劲地蹿个儿,原先的棉袄、棉裤,虽说没有破破烂烂,但也太短了,胳膊和腿,去年冬天就有一大截露在了外面,看着让人心疼。‎ 然而,奶奶只说去看看她的妹妹。‎ 奶奶走后,青铜一家人,心里总是空空落落的。‎ 过了半个月,奶奶没有回来,也没有一点音信 妈妈开始对爸爸狍怨:“你不该让她去。”‎ 爸爸说:“她一定要去,你拦得住吗?” ‎ 妈妈说:“就是该拦住她。她那么大年纪,不能出远门了。”‎ 爸爸很心烦,说:“再等些日子吧,再不回来,我就去接她回来。” ‎ 又过了半个月,爸爸托人捎信到海边,让奶奶早日回家。那边捎话过来,说奶奶在那边挺好的,再过个把月,就回来了。‎ 不出半个月,海边却用船将奶奶送回来了。船是夜里到的。陪奶奶回来的,是爸爸的表兄。他是背着奶奶敲响青铜家门的。‎ 全家人都起来了。‎ 爸爸打开门,见到这番情景,忙问表兄:“这是怎么啦?”‎ 表兄说:“进屋再说。”‎ 全家人都觉得,奶奶变得又瘦又小。奶奶却微笑着,竭力显出一副轻松的样子。‎ 爸爸从表兄的背上将奶奶抱起,放到妈妈铺好的床上。爸爸抱起奶奶时,心里咯噔一下:奶奶轻得像一张纸!‎ 一家人开始忙碌起来。‎ 奶奶说:“天不早了,一个个赶紧睡吧,我没事的。”‎ 爸爸的表兄说:“她老人家在那边已经病倒十多天了。我们本想早点儿告诉你们的,但她老人家不肯。我们想:那就等她好些吧,好些,再通知你们。没想到,她的病非但不见好转,倒一天一天地加重了。”他回头了一眼床上的奶奶,声音有点儿颤抖,“她是累倒的”。‎ ‎“她到了我家后,也就歇了两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无论别人怎么劝她别去摘,她就是不听。直到有一天中午,她晕倒在棉花地里。幸亏被人看到了,把她送了回来。从那一天起,她就再也没有能起床……”‎ 青铜和葵花一直守候在奶奶的床边。‎ 奶奶的脸似乎缩小了一圈儿,头发白得像寒冷的雪。‎ 她伸出颤抖的手,抚摸着青铜和葵花。‎ 青铜和葵花觉得奶奶的手凉丝丝的……‎ ‎(原文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交代稻粒不容易被碾下来,碾一场稻子需要七八个小时等内容为后文爸爸深夜碾场的凄凉心情以及翻场的人们“哈欠连天”等内容做铺垫。‎ B.奶奶说自己活不了太久了,一方面说明奶奶年纪已经很大了,另一方面也是奶奶想通过这句话不让家人阻拦自己走亲戚,表现了奶奶态度的坚决。‎ C.爸妈对话中,“爸爸很心烦”一句表现了爸爸复杂的情感,一方面表现了爸爸感觉妈妈有点唠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爸爸对奶奶还不回来的轻微恼怒。‎ D.爸爸表兄的话是补叙内容,交代了回家后的奶奶病情很重、体重很轻、头发更白的具体原因,表现了爸爸的表兄一家人对奶奶的关心和对爸爸的责备。‎ ‎5.小说开篇写新稻登场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5分)‎ ‎ ‎ ‎ ‎ ‎6.奶奶去看她妹妹的情节是理解奶奶性格特征和主题思想的关键。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6分)‎ ‎ ‎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春节临近,烟花爆竹摆上了各地的零售摊点,随之而来的,则是“今年放不放鞭炮”的大讨论。‎ 昨天,首都文明办发出倡议书,号召市民绿色环保、文明出行,留住“北京蓝”。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民意调查显示,受访人群中82.9%表示今年春节参间不打算燃放烟花爆竹,比去年同期上升6.4个百分点。按照规定,如果在春节期间遇到空气重污染橙色以上预警,北京市将全面禁放烟花爆竹,98.3%的受访者表示会严格遵守。‎ 昨天,法晚记者从新浪微博等多渠道随机截取的1.8万余条网络留言显示,近四成网友不想燃放烟花爆竹是出于保护空气环境考虑,另外,有近一半的网友建议各地组织一次集中燃放,既安全又环保。 (节选自20 1 7年1月25日《法制晚报》)‎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长期肆虐,人们对蓝天白云的迫切渴求,呼吁不放烟花爆竹的民声已经越来越强烈。首都文明办顺势而为,发出倡议,语言亲和平易,感情真诚友善,可谓顺应民心之举。相对于此前河南“禁炮令"的朝令夕改,高明了太多。‎ 穹顶之下,雾霾肆虐,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也少有人是彻底的无辜者。人类存在于城市之中,每个人都在排放碳、每辆车都会排放PM2.5每个家庭都在使用和消耗能源。通过自身行为的克制,为环保尽一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有识之士的自觉行动。然而,自觉行动是一码事儿,强制限制是另一码事儿,春节期间的“禁炮令"不是不能出台,是确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方可实施。在此之前,引导工作就非常有价 值。 (节选自‎2017年1月25日《每日新报》)‎ 材料三:‎ 给“鞭炮热”降降温确有必要。除了不安全的因素外,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略。最近几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普遍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显著增多。而燃放烟花爆竹,往往会对本来就很差的空气质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出台禁放、限放烟花爆竹措施,确实大有必要。‎ 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这个无可厚非。尽管烟花爆竹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我们亦不能一棍子将其打死。过年嘛,人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庆祝方式。但前提是要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去铤而走险,做出违法的举动,到头来只会是害人害已。而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积极寻求新的、更安全、更环保、不扰民的过年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说,确有必要给当前的“鞭炮热”降降温了。 (节选自‎2017年1月25日“东北新闻网”)‎ 材料四:‎ 近年来,各地对于春节烟花爆竹的管理从限放到禁放,体现的是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而普通民众从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抵制到主动遵守,也说明大家环保意识在增强,人人都希望过一个祥和绿色的健康年。电子鞭炮作为年货“新宠"持续走俏,就是环保宣传、民众自省的最佳佐证。‎ 事实上,“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传统的中国年有丰富的年俗,少了鞭炮,还有祭灶、除尘、写春联、挂年画、贴窗花、蒸年糕、包饺子、守岁、拜年、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赏灯会等,这些方式都会使年更有味道。‎ 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承担责任,自觉放弃燃放爆竹,为改变公共环境尽一份力,形成了政府提醒、百姓配合的社会管理新局面。它的价值将远超春节不放爆竹本身。‎ ‎ (节选自‎2017年1月25日《法制晚报》)‎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首都文明办发出绿色环保、文明出行倡议书,二是众多网友参与“今年放不放鞭炮”的讨论。‎ B.材料二认为春节“禁炮令”并不单是政府的工作,政府的规定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 C.材料三分析了给鞭炮热降温的原因:一是烟花爆竹存在安全隐患,二是近几年京津冀等地空气质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增加。‎ D.材料四介绍政府对春节烟花爆竹管理变化和民众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态度变化,说明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和百姓的环保意识增强。‎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材料一用具体的数字说话,如“上升6.4个百分点”说明认识烟花爆竹危害的人数增加,“98.3%”说明受访者对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强等。‎ B.材料一中记者从微博中获取信息说明当前的媒体很注重网络,对网友的观点、态度很重视,同时也侧面表现了目前我国网络的发达。‎ C.材料二用首都文明办的倡议书顺应民心以及河南朝令夕改的“禁炮令”的对比说明“禁炮令”政策不能随心而为,要注意地域特点。‎ D.材料三在讨论“禁炮令”时考虑问题全面,注重多方面的分析,比如第二段也从民众有权选择自己的过年方式的角度进行细致分析。‎ E.材料四是议论文体,分析了“环保宣传、民众自省"在“禁炮令”中的作用,同时从民俗的角度讨论“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的理由等。‎ ‎9.有的民众对“禁炮令”有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说说你的看法。(5分)‎ ‎ ‎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 吕祖谦字伯恭。自其祖始居婺州。初,荫补入官,后举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调南外宗教。丁内艰,居明招山,四方之士争趋之。除太学博士,时中都官待次者例补外,添差教授严州,寻复召为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轮对,勉孝宗留意圣学。召试馆职。先是,召试者率前期从学士院求问目,独祖谦不然,而其文特典美。 尝读陆九渊文喜之,而未识其人。考试礼部,得一卷,曰:“此必江西小陆之文也。”揭示,果九渊,人服其精鉴。父忧免丧,主管台州崇道观。越三年,除秘书郎、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以修撰李焘荐,重修《徽宗实录》。书成进秩。迁著作郎,以末疾请祠归。先是,书肆有书曰《圣宋文海》,孝宗命临安府校正刊行。学士周必大言《文海》去取差谬,恐难传后,盍委馆职铨择,以成一代之书。孝宗以命祖谦。遂断自中兴以前,崇雅黜浮,类为百五十卷,上之,赐名《皇朝文鉴》。诏除直秘阁。时方重职名,非有功不除,中书舍人陈骙驳之。孝宗批旨云:“馆阁之职,文史为先。祖谦所进,采取精详,有益治道,故以宠之,可即命词。”骙不得已草制。寻主管冲祐观。明年,除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卒,年四十五。谥曰成。祖谦学以关、洛为宗,而旁稽载籍,不见涯涘。心平气和,不立崖异,一时英伟卓荦之士皆归心焉。少卞急,一日,诵孔子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忽觉平时忿懥涣然冰释。其所讲画将以开物成务既卧病而任重道远之意不衰居家之政皆可为后世法晚年会友之地曰丽泽书院在金华城中既殁,郡人即而祠之。‎ ‎(选自《宋史·吕祖谦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所讲/画将以开物成务/既卧病/而任重道远之意不衰/居家之政皆可/为后世法/晚年会友之地日丽泽书院/在金华/城中既殁 B.其所讲画/将以开物/成务既卧病而任重/道远之意不衰/居家之政/皆可为后世法/晚年会友之地/日丽泽书院在金华城中/既殁 C.其所讲/画将以开物/成务既卧病而任重/道远之意不衰/居家之政皆可/为后世法/晚年会友之地/日丽泽书院在金华/城中既殁 D.其所讲画/将以开物成务/既卧病/而任重道远之意不衰/居家之政/皆可为后世法/晚年会友之地日丽泽书院/在金华城中/既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荫补:指由于祖辈、父辈的地位使得子孙在入学、人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 B.教授:学官名,教授之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召试:指皇帝召见没有官职或官职低微的人进京,通过面试最终确定其在京城为官的资格。‎ D.草制:草拟制书,“制”指皇帝的命令,“制书”是用以颁布皇帝重要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吕祖谦知识渊博,受人尊崇。吕祖谦先中进士,后中博学宏词科。他在服母丧期间,当时许多名士、学子都前去向他求教、问学。‎ B.吕祖谦读文知人,鉴别力强。吕祖谦曾读过陆九渊的文章,并且十分喜欢,后来他 负责礼部考试时看到一份答卷说是陆九渊所写,后来证明确如其言。‎ C.吕祖谦编写书籍,注重扬弃。吕祖谦接受皇帝命令修订《圣宋文海》时,注重选取雅致的文章、删除浮夸的文字,把原书内容分门别类编为一百五十卷。‎ D.吕祖谦注重修养,宽恕旁人。吕祖谦小时候性格急躁,后读到孔子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后,忽然感觉到平时的急躁情绪很不好,就宽恕了之前的仇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先是,召试者率前期从学士院求问目,独祖谦不然,而其文特典美。(5分)‎ ‎ ‎ ‎(2)馆阁之职,文史为先。祖谦所进,采取精详,有益治道,故以宠之,可即命词。(5分)‎ ‎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14一15题。‎ 八 归 史达祖①‎ 秋江带雨,寒沙萦水,人瞰画阁愁独。烟蓑散响惊诗思,还被乱鸥飞去,秀句难续。冷眼尽归图画上,认隔岸、微茫云屋。想半属、渔市樵村,欲暮竞然竹。 ‎ 须信风流未老,凭持酒、慰此凄凉心目。一鞭南陌,几篙官渡,赖有歌眉舒绿。只匆匆眺远,早觉闲愁挂乔木。应难奈,故人天际,望彻淮山,相思无雁足。‎ ‎【注】 ①史达祖,曾任韩侂胄幕僚,韩败后,史牵连受黥刑,诗歌写于此时。‎ ‎1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人瞰”一句写诗人在画阁上俯瞰空旷的景色而感到愁苦和孤独,这是全篇的主句,诗人的所见所闻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B.“冷眼”三句,写诗人用冷静的目光看如画的景色,体现诗人内心的悲凉情怀,而江的那边只能看到隐约模糊的房屋而已。‎ C.“想半属”三句是实写,写诗人看到渔市樵村在黄昏暮色里竞相燃起了枯竹,升起袅袅炊烟。‎ D.上阕最后三句是虚写,诗人猜想江的那边大半是渔市和樵村,人们在傍晚时烧着竹子做晚饭,这种热闹更显示诗人的孤寂。‎ E.上阕的景物描写,由近而远、由清晰到模糊、由实到虚,描摹景物客观冷静,不掺杂个人感受,营造了广阔清冷淡远的意境。‎ ‎15.诗歌的下阕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怀?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6分)‎ ‎ ‎ ‎ ‎ ‎(三)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韩愈在《师说》中批评一类教师只教孩子学习诵读书上文句,而不帮助他们传授道理,解决问题的句子是 “ , , ”。‎ ‎(2)庄子的《逍遥游》中,描写鹏迁徙到南冥时,虽然能够“ , ”,从鹏飞翔的高度等方面很能显示宏大的气势,但也要借助“六月之息”才能完成。‎ 第二部分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20日下午,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走进阳江文化大讲堂,他一身布衣,娓娓而谈,为现场数百名听众带来了一场题为《我的文学我的梦》的精彩讲座。‎ ‎②御膳房海鲜大酒楼的李师傅号称本市海鲜第一名厨,但我却不敢恭维。同学聚会上,我吃了他做的大葱酱鲍鱼,又酸又涩,简直味同嚼蜡。‎ ‎③市人才市场有关负责人说:“政府和企业都在处心积虑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只要毕业生对就职条件要求不太高,找工作并不是一件难事。”‎ ‎④关闭核电站必然要留下大量核废料,既想关闭核电站,又不愿把核废料存放在自己的家园,这个死结使薄德国反核能运动进退维谷。‎ ‎⑤已公布的山东疫苗案涉案人员名单中无任何监管机构人员。但是,如果监管机构不“开绿灯”和“保航护驾”,这些问题疫苗如何能够登堂入室而混迹市场?‎ ‎⑥狭窄的空间和严格的管理,会让人对航母生活心生厌倦,但航母梦的追梦人们却甘之如饴,他们执着的追求凝结着奋发进取、刚毅有为的精神。‎ A.①④⑤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为期九天的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上海大剧院落下帷幕,共收到几千部来自近 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报名影片。‎ B.海绵城市指的是降雨时能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 水循环,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 C.新生的中国园林博物馆,展示了传统中国的理想家园,为走向生态文明的现代中 国,树立起园林、建筑、城市如何建设、规划的一道标杆。‎ D.我们对子孙未来的影响,肯定不是我们现在为他们建了多少工程,架了多少桥梁,‎ 盖了多少房屋,留下了多少物质财富,而是能否为他们留下足够的生态养育的空间。‎ ‎19.填人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手机里存储的数据都是由0和1排列成的二进制数字组成的,它们 ① 会占用存储 器的物理空间, ② 能让手机变得“更重”, ③ 增重太过微小,难以察觉。存储的字 节 ④ 会有物理重量, ⑤ 闪存用捕获电子的办法来区别0和1的符号串----当电子 的数量一定时, ⑥ 被捕获的电子就会获得更高的能级,从而质量就会增加。‎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 不管是语文教学还是其他功课的教学,都不是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① ‎ ‎ ,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这就触及教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② ? 叶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师教会学生怎么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③ 。在这个问题上,有一句精辟的话,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1. 阐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6分)‎ ‎83岁的唐陵,在成都市老年大学已兴致盎然读了28年,如今还在坚持每周上课;同班同学刘信清,也读到了第28个年头,病痛缠身仍坚持从华阳坐车到成都市中心上课;80多岁的王大爷,坐轮椅也要上学,把50多岁的女儿从陪读变成了同班同学……‎ ‎10月19日早上7点左右,83岁的唐陵从位于成都东郊的家里出发,在114路公交站坐上公交车。随后她换乘112路公交继续赶路,约莫50分钟后抵达目的地成都市致民东路16号。这里的成都市老年大学是唐陵每周一都不会缺席的地方。‎ ‎(1) 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15字以内) (3分)‎ ‎ ‎ ‎(2) 就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60字) (3分)‎ ‎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位哲人说过:“向后看才懂得生活,向前看才能生活”。‎ 读了这句话,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 2017.09‎ ‎1.(3分)D D项,理解有误。“对于当时中国文化对更遥远的中亚、西亚文化有无影响还不能确定"表述错误,由“虽然我们目前在更遥远的中亚、西亚……中国文化西渐的深度和广度’’可知,虽然没有找到相关的汉文典籍资料,但可以确定当时的中国文化对中亚、西亚文化产生了影响。‎ ‎2.(3分)A A项,曲解文意。“文化交流与他们之间的友好与否没有关系’’表述错误,由原文第一段内容可知,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会影响到文化交流的途径。‎ ‎3.(3分)C C项,扩大范围。“传世文献”表述错误,原文有“其实许多历史没有被传世文献记录下来,我们今天可以通过出土文书再现某些历史真相。敦煌发现的汉藏语文献材料告诉我们……",由此可见,传世文献不能够证明中印还有文化交流。 ‎ ‎4.(3分)B A项,“爸爸深夜碾场的凄凉心情”错误,文中的“凄凉"是表现夜深人静的状态,不是写爸爸的心情凄凉。C项,“也表现了爸爸对奶奶还不回来的轻微恼怒"表述错误,爸爸心烦主要是奶奶还没有回来,自己很担心。D项,“对爸爸的责备”错误,爸爸表兄的话主要讲述奶奶的辛勤劳动。‎ ‎5.(5分)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关系等。②表现人们收割稻子时的繁忙和疲惫。因为稻子几乎是一起成熟的,所以全村的劳力都要不停地工作。③表现村子里贫困的生活状态。大家吃了几天新米,脸上才有了红润、身上才有了力气。④引出下文奶奶要到妹妹家的情节。(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5分,任何三点即可)‎ ‎6.(6分)(1)形象层面。①关爱家人。奶奶到她妹妹家除了串亲戚外,更重要的是她去妹妹家后家里可以节省一个人的粮食,她也可以在妹妹那儿摘棉花,为青铜、葵花做棉袄、棉裤,但她没有把这些想法告诉家人,以免让他们担心。②勤劳善良。到了妹妹家后的奶奶只休息两天就到地里干活,一直到累晕倒在棉花地里为止;累病了也不想让家人知道,直到病情越来越重才愿意回家。(4分)‎ ‎ (2)主题层面。①表达了奶奶对家人的关爱和家人对奶奶的牵挂之情;②表达了作者对贫穷的劳动人民的同情。(2分)‎ ‎7.(3分)B B项,“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错误,原文有“确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意思是政府的“禁炮令"能出台的条件是要经过这三个阶段,并不是说交由民众充分商讨。‎ ‎8.(4分)AC A项,“受访者对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强”错误,这些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受访者认可首都文明办的倡议。C项,“要注意地域特点"于文无据。‎ ‎9.(5分)①传统民俗使然。鞭炮寄托着人们对新年蜒美好祝福,是我国流传已久的民俗,认为“年味儿”就匙“炮昧儿"。②认为燃放鞭炮是安全的。鞭炮具有不安全因素,无论制作、运输还是燃放,都有危险伴随,但有些民众忽视了这些不安全因素。③对燃放鞭炮造成的环境污染理解不够。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严重,有些民众没有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减少环境污染的一分子的道理,认为燃放鞭炮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10. (3分)D ‎11. (3分)C C项“通过面试最终确定其在京城为官的资格”错误,“召试”指皇帝通过面试选拔官吏,不是确定在京城为官的资格。‎ ‎12. (3分)D “就宽恕了之前的仇人”错误,原文有“忽觉平时忿懥涣然冰释”,意思是忽然感觉平时的愤怒之情都没有了。‎ ‎13. (1) (5分)在此之前,被召试的人大多很早就到学士院打听题目,唯独吕祖谦不这样做,但他写的文章特别典雅优美。(采分点:“先是” “不然”各1分,语句通顺3分)‎ ‎ (2) (5分)馆阁的职位,熟知文史的人当先选用。吕祖谦呈上来的他编写的书,取舍精当,有益治国,因此特别受朕的器重,应当马上起草任命诏书。(采分点:“为先” “命词”各1分,语句通顺3分)‎ ‎14. (5分)CE C项,“是实写”错误,此处应是虚写。E项,“不掺杂个人感受"错误,诗歌中大部分景物都包含诗人的主观感受。(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5分)‎ ‎15.(6分) ①自我安慰。下阕前三句写诗人自信过去的风流情意还没有衰减,能够在被贬的环境中借酒浇愁,抚慰自己内心凄苦;接下来三句回忆诗人过去骑马漫步、泛舟游赏而不觉孤独的时光。②空虚寂寞的情怀。诗人看到眼前景色,更觉愁闷满怀。③怀念朋友。诗人望断淮山,想念自己的朋友,却没有收到朋友的来信,更感伤感。(每点2分)‎ ‎16. (5分)(1)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无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7. (3分)C 味同嚼蜡:多指文章或讲话枯燥无味。不合语境。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登堂入室:比喻在文学艺术等有了高深的造诣。不合语境。 ‎ ‎18. (3分) D A项,不合逻辑。可删去“近”。B项,成分残缺。可在“利用”后加“的城市”。C项,语序不当。“建设、规划”改为“规划、建设"。‎ ‎19.(3分)A 解答此题,应该关注语句之间的关系。从“会占用"“能让手机"分析,①‎ ‎②两句话是并列关系,可以填写“不仅……还”“……而且"“也……”;第③句说明前文说的“重量"小,表示一种转折,可以填写“只是”“但是”;④⑤两句是因果关系,可以填写“之所以……是因 为’’“如果……那么”等;第⑥句表述的是电子数量达到一定数量时,被捕获的电子会获得更高的能级,是一种客观的表述,与前文的状语没有复句类的关系,可以不填写虚词。‎ ‎20.(5分) ①我把东西交付出去了 ②教师究竟起什么作用(或“教师应该怎样教”“教师到底扮演什么角色”)③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21. (1) (3分)耄耋老人热衷(坚持)上老年大学近三十载 ‎ (2) (3分)高龄老人并无学业或就业压力,仍能坚持学习、孜孜不倦,作为年轻人,我们更应该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22. 作文(60分)‎ 材料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向后看才懂得生活,”可理解为生活需要反思,需要总结经验教训。“向前看才能生活”可理解为要看到希望,要有憧憬和追求,要奋斗,要努力拼搏。要将“向前看”和“向后看”结合起来,可有所侧重,但必须提及另一点,要辩证分析二者关系。‎ ‎【参考译文】‎ 吕祖谦,字伯恭。从他祖父时候起,他们家便居住在婺州。起初,吕祖谦受恩荫进入仕途,后考取进士,然后考中博学宏词科,调遣南外宗教。服母丧期间,吕祖谦住在明招山上,由于他有名声,所以许多名士、学子都前去向他求教、问学。不久,吕祖谦被授为太学博士,当时中都官在等待引见皇上、正式赴任前按规定补外,遂以添差官的身份教授严州,后又被朝廷召为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在任职期间,他曾建议皇帝留意圣学。吕祖谦被召试馆职。在此之前,被召试的许多人在前期都到学士院打听题目,唯独吕祖谦不这样做,但他写的文章特别典雅优美。吕祖谦曾经读过陆九渊的文章且非常喜欢,但并不认识这个人,在负责礼部考试的时候,吕祖谦阅鉴一份答卷后说:“这肯定是江西小陆的文章”。揭开弥封一看,果如其言,人们因此都赞叹吕祖谦有精湛的鉴别才能。(吕祖谦)‎ 父亲死后免于守丧,主管台州崇道观。过了三年,吕祖谦任秘书郎、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因为修撰官员李焘的推荐,吕祖谦得以参与重新修订《徽宗实录》的工作。书编好后,品级又得以晋升。吕祖谦升著作郎后,因病请求辞归。这之前,书肆有书《圣宋文海》,孝宗命令临安府将此书校正后刊行。但学士周必大说《文海》取舍不当,错误较多,恐难传世,请委馆职重新解释选择,以成一代之书。孝宗因而命吕祖谦负责这项工作。吕祖谦将此书断自中兴以前,注重选取雅致的文章、删除浮夸的文字,把原书分门别类编为一百五十卷。书呈皇帝后,被赐名为《皇朝文鉴》。吕祖谦受诏升直秘书阁。当时很重视职名,不是有功之人不能升任,所以中书舍人陈骙不同意起草诏书。孝宗下旨说:“馆阁的职位,熟知文史的人当先选用,祖谦呈上来的他编写的书,取舍精当,有益治国,因此特别受朕的器重,应当马上起草任命诏书。”陈骙不得已照办。不久,吕祖谦主管冲祐观。又过一年,升为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去世,终年四十五岁。谥号成。吕祖谦承继张载、二程之学,但能旁征博引。平生心平气和,不标新立异,当时的许多杰出人士都对其心悦诚服。小时候,性情较为急躁,有一天,当读到孔子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时,忽然觉得平时那种急躁之情都消失了。吕祖谦主张学以致用,反对空谈性理,患病后,他的任重道远的志向也没有衰减。他的居家之政,可成为后世的楷模。吕祖谦晚年会友的地方叫“丽泽书院”,在金华城中。去世后,郡人在此为他建了祠堂。‎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