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礼记·丧服小纪》中记载:“王者褅(宗庙祭祀)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嫡子早死或残废,由庶子代之)亦如之”。这反映了
A. 借助人伦秩序巩固统治权威 B. 天命思想源于对自然的崇拜
C. 宗法继承制度并非一成不变 D. 宗法体系中皇权的独尊地位
2.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 皇帝权利日趋衰落
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3.顺治末年,和硕安亲王岳乐提出:“连年轮差御史,贪官未见止息,民困未见全苏,盗贼未见消弭,地方未见安堵,往返迎送,糜费徒多,建议除在京各差应留外,在外各差,应行停止,其巡按事务,归并巡抚。”后来清廷接受此建议,废除沿自明朝的巡按御史,将中央监察地方的权利交给总督、巡抚。这一措施
A. 使封疆大吏成为专职监察官员
B. 意在缓解吏治腐败引发的社会矛盾
C.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 反映了地方行政与监察权利的平衡
4.2017年4月1日,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该历史现象表明
A. 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 B. 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
C. 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 D. 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
5.清代前期枫泾镇布局的踹染工匠在货币雇佣关系之外,还在人身上受到“保长、布防、包头管辖”,作坊主对踹染工匠还有一定的超经济强制权利。据此分析当时的枫泾镇
A. 踹染工匠受到残酷剥削 B. 手工业者没有人身自由
C.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 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6.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这段话从本质上说明了
A. 东方社会皇权主义的盛行
B. 小农经济封闭落后不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C. 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D. 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7.海外网中的《教材改为“十四年抗战”,原因可不简单》一文提到:“国民党为什么不纪念之前那六年抗战,国民党根本就没法儿纪念之前那六年抗战。因为东北三省的沦陷即是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的,从1931到1937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屡次“局部抗战”,都不是当时的国民党当局想看到的。一直到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迫于兵谏之形势,蒋介石才同意抗日。所以,国民党没法儿纪念“十四年抗战”。对此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A. 国民党对自身酿成的严重政治错误深刻反思。
B. 国民党主动承担由于决策失误而导致日本侵华的责任。
C. 对国民党来说,抗战起始的时间选择既是历史记忆的选择问题,也是政治取舍的问题。
D. 国民党认为八年抗战更能客观地反映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历史。
8.全面抗战时期,日本把夺取武汉作为其解决中国事件的战略决策,倾其全力以摧毁中国军队主力并夺取武汉。然而当时的国际舆论在会战结束后认为:武汉的失陷于中国无重大影响。这反映出
A. 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的速战速决计划
B. 日本进攻武汉是侵华军事行动上的重大失误
C. 中国抗战获得了国际舆论的广泛支持
D. 中国通过武汉会战实现了原定战略计划
9.
光绪年间“印度棉纱和(中国东部诸省来的)棉花的零售价格相差无几,所以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用洋纱更贵。”从近代化角度理解材料现象的本质是
A. 印度纺纱业工人工资成本低 B. 关税偏低导致进口棉纱价格低
C. 科学技术使洋纱生产成本低 D. 中国传统纺纱业工艺落后水平低
10.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中记载,1913~1918年期间外国出口中国的数量变化,分别是:英国出口量9600万降到4900万两,法国出口量由520万两降到150万两,德国出口量由2800万两降到零。这种变化
A. 受到中国政府对德宣战的影响 B. 反映了英法德与中国矛盾尖锐
C. 深刻影响中国民主革命的走势 D. 原因是西方工业品质量的下降
11.当清朝在两次鸦片战争战败,太平天国起义对社会经济破坏严重的背景下,以曾国藩和李鸿章为代表的中兴大臣,开始主动改革开放,发展“洋务运动”。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诞生了一批亦官亦商的团体——“绅商”。绅商的诞生
A. 客观上推动经济结构的变动 B. 导致清末政治的日益恶化
C. 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D. 促成“四民社会”的解体
12.据统计,从1992年到1997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合计投资项目约20125个,投资额约110.34亿美元,年平均项目3354个,金额18.39亿美元。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 两岸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停火. B. 两岸实现了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C. 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开始打破 D.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达成
13.下表是我国1957—1960年主要经济部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由此中共中央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在总产值中的比例
1957年
43.3%
31.2%
25.5%
1960年
21.8%
26.1%
52.1%
增长率
-22.8%
47%
223%
A. 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B. 加快农业合作化步伐
C. 实施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D. 推进了经济体制改革
14.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概括地讲,是指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农户的承包权、土地的经营权这“三权”分置并行。回顾建国后农村工作的相关举措,属于将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的是
A. 农业合作化 B. 人民公社化
C. 家庭联产承包贵任 D.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5.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这改变了“五四宪法”关于居民“自由居住和迁徙”的规定,形成了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结构”模式。这一变化
A. 旨在用法律限制城市人口规模 B. 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变革的要求
C. 旨在减少农村人口,保障农民就业 D. 说明“二元结构”模式适合中国
16.“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下列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 遵循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B. 有利于发挥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的优势
C. 有助于建立起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
D. 借用“丝路”的历史符号,传播和平和大中华理念
17.据学者统计,1953年到1956年《人民日报》使用“和平共处”一词每年都成倍地增长,尤其是1954年后使用频率增长更快。此现象
A. 直接推动了日内瓦会议召开 B. 说明了外交方向根本性转变
C. 反映了意识形态影响的减弱 D. 有利于调整并缓和中美关系
18.
“窃以为此其间不如变通办理,易女工而为男工。夫织布、纺纱、轧花等事,虽似乎近乎妇人女子之事,其实仍是工作,机器或稍笨重,一有脱落等情,妇女即束手无策,仍须借力于男工。而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材料反映了
A. 对妇女的关心与尊重 B. 传统封建观念影响妇女就业
C.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解体 D. 妇女不能适应机器生产的要求
19.对外征服给罗马帝国带来巨额财富,也使大批富有家庭的战士阵亡,致使其家产落入妇女手中,而妇女又不能和男子为国家出钱出力,导致国家陷入经济困境。执政者从国家的利益出发,让拥有财产的妇女遇到战争时向国家纳税。罗马执政者的举措
A. 限制了妇女对财产的管理权 B. 有利于维护妇女的权益
C. 使妇女获得平等的政治地位 D. 阻碍了罗马的民主进程
20.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政治与以选举为原则的现代民主政治有着根本的不同。在雅典人的思想中,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分析里,选举所代表的不是民主政治,而是贵族或精英政治,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是平等。”这一平等原则在雅典政治生活中主要体现为
A.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B. 实行抽签和轮流执政
C. 定期召开公民大会 D. 全面推行陶片放逐法
21.雅典的公民被称为自由民,也就是脱离了生产劳动的公民,他们不用关心生产的事,他们虽然利用这个自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这自由的背后是更多人的不自由。雅典的民主制有着这样一个不可调和得矛盾:创造自由的人没有自由,而有自由的人不创造自由。作者意在阐明雅典
A.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B. 民众思想深受束缚
C. 政治生活特色鲜明 D. 民主制的衰落根源
22.在古希腊,一般城邦都禁止不婚,斯巴达还惩罚晚婚。结婚不是公民的私人事务,生育下一代是公民的责任。公民的教育、生活方式,包括服饰、饮酒、娱乐等都受到控制。由此可见,在古希腊
A. 公民的个人权利受到高度重视 B. 城邦意识对社会全方位的渗透
C. 每个人都有着平等的社会地位 D. 规范公民行为以维护社会稳定
23.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经济的飞速发展及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光荣革命”的遗产渐次落伍了。由此,英国
A. 进行了议会改革 B. 开创了立宪政体
C. 确立了议会主权 D. 实行了政党政治
24.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各自保留,或由人民保留。材料体现的原则是
A. 分权与制衡 B. 民主原则 C. 联邦制原则 D. 共和原则
25.假如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为主题收集相关资料,你不需要选择的是
A. 19世纪初西欧社会的贫富分化状况 B.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的求学经历
C. 欧文建立“新和谐公社” D. 巴黎公社起义的经验教训
26.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他论述的是
A. 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 B. 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成现实
C. 社会主义革命的积极作用 D.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
27.“最后,这一新政府并不是被人推翻了,而是像沙皇专制政权在3月时那样孤立无助地崩溃了。”得出这一结论主要缘于
A. 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B. 新政府没有让人民得到和平与土地
C. 军队忙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 俄国全部政权已归属苏维埃
28.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从根本上
A. 表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
B. 会引起各国外交政策的实质性变化
C. 反映了两极格局结束后,和平已成为各国的追求
D. 反映了各国因利益和实力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
29.有学者认为2l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
A. 世界多极化的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B. 国际体系正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C. 国际格局的发展完全由大国操控 D. 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在加大
30.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 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材料题(共3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均田制下按丁计征的租庸调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由于国家对农民的压迫更重,不堪重负的农民宁愿依托地主也不愿重回自己的家园。逃户现象成为唐代中叶国家极为头痛的问题,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实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承认了乡村社会的土地租佃和土地买卖。在租佃制下,佃农与作为地主的富民是一种互相依赖的经济契约关系,他们在法律身份上是平等的。
——摘编自曹端波《唐代土地制度的转型与农民身份地位的变化》
材料二
明清时期盛行一种新的租佃形式——永佃制,佃农在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永远耕种”,地租率相对稳定,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永佃权产生之后,地主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保证了佃农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永佃制一般规定地主无权撤佃,佃农有自由退佃的权利,但“不许自行转佃他人”。所有者主体的变化不会影响到使用权主体。永佃制度由于经济上的激励作用,在很多地区都得到了推行,政府对于这一制度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采取了鼓励的政策。
——摘编自王昉《中国古代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的演变及其现实意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土地租佃制出现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地租佃制的积极作用。(8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的成功是现代史上最重要的发展之一。但是,人们如果根据其近来的高速成长这一事实,就推断中国将会支配世界并威胁到我们的生活方式的话,那就错了。与旧苏联不同,改革者的中国并不寻求改变任何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中国的经济正面临着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银行兼并、城市化和就业不足的挑战。不仅如此,到2020年,中国还会陷入工作人口严重不足、大量需要扶助的人失去依靠这种人口比例极度恶化的危机。对我们而言,中国最好发展成为日本那样的富裕国家,在一些方面存在优势,在另一些方面别处于弱势。有迹象表明,中国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迅速发展。对此,我们应当欢迎,而不是感到恐惧。
——摘自兰德公司《中国与全球化》
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英国的宪政道路同其保守传统与追求自由的精神息息相连,光荣革命是妥协的结果,表明英国宪政拒绝激进革命,而在保守中进行变革,减少由于激进革命而造成的丈化断裂、杜会物质的流失.在英国……妥协是一种寻求平衡,“光荣革命”的意义是因为不必通过流血革命而实现了宪政的目的。
——根据程华《传统与变革:英国宪政的成长之路》
材料二
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出现了一个相对宽松、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人口大量增长,商业和手工工业迅猛发展,时外贾易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国计民生。
——根据《大国崛起》解说词整理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宪政道路的主要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英国宪政道路进行简要评价。(8分)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A
【解析】从材料中的内容来看,《礼记》中给王的定义是从祭祀祖宗的角度来考虑的,所以强调的是人伦秩序来巩固统治,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与材料思想无关;C选项错误,庶子代之是因为嫡子早死或残废,这是继承制度明确给出的;D选项错误,宗法制建立之时皇帝制度还没有确立。
2.A
【解析】材料中有明初和中后期两个明显的对比,明初严禁宦官识字,民中后期培养宦官识字,这说明明朝,以皇上为中心的中枢决策发生了明显的改变,A正确。限制宦官读书和强化宦官读书制度都是为了加强皇权,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明朝皇权一直是在强化,没有削弱和衰落,排除B。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内阁的职能变化,排除C。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宦官识字制度的出现,这有可能会让宦官掌握一定的权力,但不能说明宦官一定掌握决策权力,排除D。
点睛:B是误选项。根据材料,明朝宦官由被禁止习字,发展为制度化教育。结合所学,明朝皇帝任用亲近宦官,宦官掌握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开始干预行政决策,这体现出中枢决策过程发生了异变。皇帝对宦官的政治信任体现了皇权的扩大化,因为宦官是依附于皇帝,深居宫廷的。
3.B
【解析】“连年轮差御史,贪官未见止息,民困未见全苏,盗贼未见消弭,地方未见安堵,往返迎送,糜费徒多”表明巡按御史制度导致吏治腐败和社会矛盾,故清廷的措施意在缓解吏治腐败引发的社会矛盾,故B正确;A、D材料无法体现;将中央监察地方的权力交给总督、巡抚,使得中央对地方最高官员的监察处于制度性缺失的状态,不利于中央集权,C错误。
【名师点睛】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连年轮差御史,贪官未见止息,民困未见全苏,盗贼未见消弭,地方未见安堵,往返迎送,糜费徒多”,这是清廷废除巡按御史的重要背景。
4.B
【解析】
材料未体现地区发展的差异性,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可以看出行政政策会影响城市的发展,故B项正确;元明清三代河北地区直属中央,今天现状仍是河北是独立的省份,一脉相承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D项本身表述不正确,应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对“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分析理解。
5.C
【解析】根据“踹染工匠在货币雇佣关系之外,还在人身上受到‘保长、布防、包头管辖’,作坊主对踹染工匠还有一定的超经济强制权利”,说明枫泾镇布局已经出现雇佣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踹染工匠受到多重关系的束缚并非完全人生自由,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速度,故C正确;A材料不能充分体现,排除;B不符合材料“踹染工匠在货币雇佣关系”,排除;D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
6.C
【解析】依据题干“东方小农”、“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可以看出马克思的话体现了小农经济在维护封建经济、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方面的作用,指出中央集权制度离不开小农经济的存在,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需要掌握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解题的关键是对“东方小农”、“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的分析理解。
7.C
【解析】A、B、D材料无法体现;根据“从1931到1937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屡次‘局部抗战’,都不是当时的国民党当局想看到的。一直到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迫于兵谏之形势,蒋介石才同意抗日。”表明抗战起始的时间选择,对国民党来说是历史记忆的选择和政治上的取舍问题,故C正确。
8.D
【解析】
武汉会战使日本几乎是倾其全力以摧毁中国军队主力的计划彻底破产,迫使中国屈服的企图化为泡影。中国坚守歼敌为上、守土在次的作战原则,虽然失去了武汉,但却实现了原定战略计划,达到了消耗敌军、掩护战略撤退、粉碎日军攻势能力的目标。当时的国际舆论认为:武汉的失陷于中国抗战无重大影响,武汉会战之后,日军已无力再发动强大攻势,中日双方力量平衡的局面开始出现,中国的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 故D正确;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的速战速决计划,A错;B不符合材料;材料无法体现国际舆论对中国的广泛支持,排除D。
9.C
【解析】外国资本主义输入中国的棉纱量增加,外国机器生产的洋纱成本低、质量好,另一方面,中国市场上原棉价格提高,造成“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用洋纱更贵”,材料反映的本质是科学技术使洋纱生产成本低,故C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D不是材料现象的本质,排除。
10.C
【解析】1914—1918年是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对华商品输出减少,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促进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阶段向新民主主义阶段的转变,故C正确;A项不能说明英、法出口量减少的原因,排除;B、D是对材料的误读。
11.A
【解析】洋务运动发展近代工业,主观目的是挽救统治危机,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故A正确;绅商的诞生和“清末政治的日益恶化”无关,排除B;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发动的维护封建统治的运动,故C错误;四民社会,是传统中国社会的主体是由士、农、工、商四大社会集团构成的,D选项夸大了洋务运动的作用,排除D。
12.D
【解析】1992年大陆的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推动了两岸经济的发展,故D正确;1979年两岸实现停火,提出和平统一台湾, 2008年两岸实现了直接通邮、通航、通商,1987年台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开始打破,A、B、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1992年”,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台湾和大陆达成“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13.C
【解析】我国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53年我国开始农业合作化,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B错误;从表格数据看出,1957—1960年重工业在总产值中的比例和增长率远远超过了农业和轻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于是中央1960年制定“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故C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
14.C
【解析】据所学可知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等时期的农村土地都属于集体所有,且当时是集体劳作,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统一的,故ABD项排除;据所学可知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在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农村土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实现分离,故C项正确。
15.B
【解析】结合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以得出材料对公民居住和迁徙的规定并非为了限制城市人口规模,而是更好的适应了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故A项排除,B项正确;材料关于人口的规定是为了增加农村人口,而非减少,故C项排除;材料信息仅涉及形成“二元结构”模式,并不能说明“二元结构”模式适合中国,故D项排除。
16.D
【解析】 D选项中传播“大中华理念”错误,不符合“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17.C
【解析】1954年日内瓦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日内瓦会议并非“和平共处”直接推动召开的,排除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出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发展国家关系的原则,故C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没有根本改变“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排除B;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美关系逐渐缓和,D时间不符合题意。
【名师点睛】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后来发展成为指导中国与多国关系的处理原则。它不仅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就其实质而论,由于超越意识形态差异,它不仅适用于国与国之间,也适用于政党与政党之间。
18.B
【解析】根据“而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表明男子在做工方面比女子具有优势,应该换女工为男工,不是出于对妇女的关心与尊重,排除A;认为男子在做工方面比女子具有优势的思想不利于妇女就业,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自然经济解体,排除C;材料说明妇女在工作中遇到一些情况不能自行处理,不能说明“妇女不能适应机器生产的要求”,D项错误。
19.B
【解析】执政者从国家的利益出发,使妇女和男子一样担负起国家的责任,让拥有财产的妇女遇到战争时向国家纳税。但是令罗马执政者没有料到的是,这样做的结果,却使妇女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不能参与公共政治生活的困境,客观上承认了妇女对财产拥有和管理的权利。故B正确,A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罗马执政者的举措有利于维护妇女的权益,有利于罗马的民主进程,D错误。
20.B
【解析】解题围绕雅典民主政治与现代民主政治的根本区别,答案应与现代民主的选举制相对应,同时体现平等原则,据此可知这一平等原则在雅典政治生活中主要体现为实行抽签和轮流执政,故B项正确;A、D项都不是选举制,是民主监督机制,排除;C项仅仅是召开会议,现代民主政治也同样有这种形式,故不是区别,排除。
21.D
【解析】材料表明,希腊公民的自由是以奴隶的不自由为代价的,因而这种自由只是一个阶层的自由,而且是一个很小的阶层公民的自由。雅典的民主制的不可调和得矛盾是奴隶制度本身所具有的, 奴隶制度是雅典民主制度衰落的根源,故D正确;A、B、C材料无法体现。
22.B
【解析】题干体现了公民的个人行为受到了严格限制,故A项排除;材料说明,在古希腊,每个公民属于城邦,因此个人的利益必须服从城邦,故B项正确;在古希腊,每个人有平等地位不符合史实,故C项排除;社会稳定与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排除。
23.A
【解析】根据材料“工业革命的进展…‘光荣革命’的遗产渐次落伍了”可知,旧的选举制度存在弊端,议会面临改革,故A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开始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政体,故B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政党,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了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革命展开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要求在议会中获得更多的权利和席位,因此进行1832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席,满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24.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是在划分联邦与州的权力,这属于联邦制原则。因此选择C项;分权与制衡指的是中央的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之间权力的运行原则,所以A项错误;民主原则不是体现在这里,所以B项错误;共和原则主要体现在国家权力机关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在此并未体现。所以D项错误。
点睛: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民主共和原则、分权制衡原则以及联邦制原则等,在做题时要分清各原则的适用范围。民主共和原则体现在国家权力机关有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权力;分权制衡原则应用于国会、总统与最高法院的权利分配方面;而联邦制原则则应用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规定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的权利分配。
25.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条件有:资本主义矛盾的暴露,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德国古 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个人的努力,而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矛盾的暴露,体现的是马克思个人的努力, 体现的是吸收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所以A、B、C项都属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D项巴黎公社起义的经验教训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才出现的,所以D为所需答案。
26.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二月革命,三项的表述反映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均与材料信息不符。A项为易错项,题干说“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结合所学知识,这显然是指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推翻沙皇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随后的十月革命不能称之为“政权上取代了专制”。故ABC错误。根据材料中“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材料反映的是1917年由俄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二月革命,这次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因此材料论述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故D正确。
27.B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以推断出新政府指的是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像沙皇政府一样孤立无助地崩溃,指的是它和沙皇政府灭亡的原因一样,因为没有按照人民意愿退出一战。所以正确选项为B项。这与临时政府的阶级属性没有关系,A项错误。临时政府的灭亡并不是没有军队,材料中已经说明是缺乏人民的支持。故C项错误。D项是结果不是原因。
28.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分析理解能力,经济全球化、多极化趋势加强要求各国加强联系和交流,并表现在外交领域由对抗的冷战思维到合作共赢思维的转变,而且外交政策是以各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作为基础,因此D表述符合题意。而由材料中“‘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表明了尚未形成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排除A;外交现象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各国外交政策实质性变化,外交的实质仍然是以各国利益和综合实力为依据的,谋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这是永恒的,因此B表述有误;现实中的冲突、碰撞乃至局地战争时有发生,因此C不合题意。故选D。
29.B
【解析】依据题意可知该学者认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多个中心国家和地区,向多元多体方向发展,故B项正确。A项错误,多极化仍然是一个趋势;C项错误,说法绝对;D项不符合题意,题文中没有世界各地发展不均衡的相关表述。
30.A
【解析】根据材料中七国集团变为八国集团然后再到二十国集团出现的历程可知,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国际经济集团,并且成员国类型也在逐渐多元化,这是各国经济地位提升,逐步参与到国际经济格局建设中的体现,冲击了旧有的以资本主义大国为核心的国际经济格局,故A项正确。题干中涉及到二十国集团是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经济问题而组建的,其经济问题本就包括贸易与金融,并不是此时才深入到这一领域,故B项错误。
世界体系是一个宽泛概念,除了经济还包括政治、文化。亚非拉国家在走出封闭,与世界市场有交流之时,就是属于世界体系的,因此不能说加入二十国集团才代表进入世界体系,故C项错误。二十国集团并非区域性的,而是一个国际性的经济集团,其本身就是国与国之间开放的合作关系,故D项错误。
点睛: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即使西方国家也不得不与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加强合作,可见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31.
(1)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农民负担沉重,逃亡现象严重;地主兼并土地,均田制遭到破坏;政府财政收入锐减,改变赋税征收办法。(8分)
(2)积极作用: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的控制,提升了农民的法律地位;佃农获得了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提高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8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国家对农民的压迫更重,不堪重负的农民宁愿依托地主也不愿重回自己的家园”“均田制下按丁计征的租庸调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承认了乡村社会的土地租佃和土地买卖”“佃农与作为地主的富民是一种互相依赖的经济契约关系,他们在法律身份上是平等的”“保证了佃农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永佃制度由于经济上的激励作用,在很多地区都得到了推行,政府对于这一制度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采取了鼓励的政策”可以得出答案。
考点: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唐代土地租佃制
32.
答案示例:(观点正确2分,从两个以上不同角度论述8分,结论2分)
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不会构成威胁。
中国并不寻求改变任何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同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际。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正面临着挑战,如国企改革、城市化、就业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这也需要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中国已经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但是,中国人口多,区域发展不平衡,在教育、科学等方面与发达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综述,中国的发展和壮大,不仅不会支配世界并威胁到其它国家的生活方式,反而有助于全球经济发展和世界和平。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由材料“但是,人们如果根据其近来的高速成长这一事实,就推断中国将会支配世界并威胁到我们的生活方式的话,那就错了。”可知,材料观点认为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不会构成威胁。由材料“……改革者的中国并不寻求改变任何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中国还会陷入工作人口严重不足、大量需要扶助的人失去依靠……”等关键信息可知,中国的改革开放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中国也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都不会威胁到世界的发展。因此回答本题要围绕着中国发展需要的环境,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积极作用,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存在问题,比如国企改革、就业不足,人口多等问题等角度论述。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
33.
(1)特点:具有保守性;渐进性变革。(4分)
(2)评价:避免了激烈的社会动荡;为英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比较稳定的国内环境。保留封建时代的君主.也休现了英国革命的不彻底性。(8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宪政道路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英国的宪政道路同其保守传统”和“在保守中进行变革”,可见英国英国宪政道路的特征可以归纳为:具有保守性;渐进性变革。
(2)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宪政道路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减少由于激进革命而造成的丈化断裂、杜会物质的流失.在英国……妥协是一种寻求平衡”和“英国出现了一个相对宽松、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可见避免了激烈的社会动荡;为英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比较稳定的国内环境。但是,保留封建时代的君主.也休现了英国革命的不彻底性。
考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宪政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