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上)期末数学试卷(理科)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40.0分)
1.若集合A={x|-2<x≤0},B={-2,-1,0,1,2},则A∩B=(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直接利用交集运算得答案.
【详解】∵集合表示到0的所有实数,
集合表示5个整数的集合,∴,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交集的概念及其运算,是基础题.
2.下列复数为纯虚数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直接利用复数的运算对每个选项逐一求解即可得答案.
【详解】∵,,,,
∴为纯虚数的是,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复数的基本运算及基本概念,是基础题
3.下列函数中,是奇函数且存在零点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函数的奇偶性及函数的零点可判断为奇函数,且存在零点为,为非奇非偶函数,为偶函数,不存在零点,故得解.
【详解】对于选项A:为奇函数,且存在零点为x=0,与题意相符;
对于选项B:为非奇非偶函数,与题意不符;
对于选项C:为偶函数,与题意不符;
对于选项D:不存在零点,与题意不符,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函数的奇偶性及函数的零点,熟练掌握常见初等函数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属于简单题.
4.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则输出的等于( )
A. 3 B. 12 C. 60 D. 360
【答案】C
【解析】
【分析】
通过程序框图,按照框图中的要求将几次的循环结果写出,得到输出的结果.
【详解】模拟执行程序,可得,,,,,
满足条件,执行循环体,,,
满足条件,执行循环体,,,
不满足条件,退出循环,输出的值为60.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程序框图的应用,解决程序框图中的循环结构的输出结果问题时,常采用写出几次的结果找规律,属于基础题.
5.“”是“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对称”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三角函数的对称性求出函数的对称轴为,结合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进行判断即可.
【详解】若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则,得,
当时,,即“”是“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判断,结合三角函数的对称性求出的取值范围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6.某三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在此三棱锥的六条棱中,最长棱的长度为( )
A. 2 B. C. D. 3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三棱锥的三视图知该三棱锥是三棱锥,其中底面,,,,由此能求出在该三棱锥中,最长的棱长.
【详解】由三棱锥的三视图知该三棱锥是如图所示的三棱锥,
其中底面,,,,
∴,
∴在该三棱锥中,最长的棱长为,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三棱锥中最长棱长的求法,考查三棱锥性质及其三视图等基础知识,考查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是基础题.
7.在极坐标系中,下列方程为圆的切线方程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首先求出圆的直角坐标方程为,圆心为,半径,将每个选项分别利用直角坐标表示,根据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能求出结果.
【详解】圆,即,
∴圆的直角坐标方程为,即,圆心为,半径,
在A中,即,
圆心到的距离,故不是圆的切线,故A错误;
在B中,是圆,不是直线,故B错误;
在C中,即,
圆心到的距离,故是圆的切线,故C正确;
在D中,即,
圆心到的距离,故不是圆的切线,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圆的切线方程的判断,考查直角坐标方程、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的互化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是基础题.
8.地震里氏震级是地震强度大小的一种度量.地震释放的能量E(单位:焦耳)与地震里氏震级M之间的关系为lgE=4.8+1.5M.已知两次地震的里氏震级分别为8.0级和7.5级,若它们释放的能量分别为E1和E2,则的值所在的区间为(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先把数据代入已知解析式,再利用对数的运算性质即可得出.
【详解】,
∴,,
∴,,∴,
∵,,,
∴,
∴的值所在的区间为,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对数的运用以及运算,熟练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是解题的关键,属于基础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0.0分)
9.若满足,则的最小值为______.
【答案】4
【解析】
【分析】
作出不等式组对应的平面区域,利用的几何意义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作出,满足对应的平面区域,
由,得,平移直线,
由,解得
由图象可知当直线经过点时,直线的截距最小,此时最小,
此时,故答案为4.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线性规划中利用可行域求目标函数的最值,属简单题.求目标函数最值的一般步骤是“一画、二移、三求”:(1)作出可行域(一定要注意是实线还是虚线);(2)找到目标函数对应的最优解对应点(在可行域内平移变形后的目标函数,最先通过或最后通过的顶点就是最优解);(3)将最优解坐标代入目标函数求出最值.
10.已知双曲线-=1的一个焦点为,则m=______.
【答案】3
【解析】
【分析】
由双曲线的焦点坐标可得的值,列出关于的方程,解出即可.
【详解】双曲线的一个焦点为,即,
解得,故答案为3.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注意分析、的关系,属于基础题.
11.若等差数列{an}和等比数列{bn}满足a1=-1,b1=2,a3+b2=-1,试写出一组满足条件的数列
{an}和{bn}的通项公式:an=______,bn=______.
【答案】 (1). -n (2). 2
【解析】
【分析】
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等比数列的公比为,由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解方程可得,,即可得到所求通项公式,注意答案不唯一.
【详解】等差数列的公差设为,等比数列的公比设为,
,,,可得,
即为, 可取,可得,则,,
故答案为,2.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运用,考查方程思想和运算能力,属于基础题.
12.在菱形ABCD中,若,则的值为_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
根据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则,结合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公式计算即可.
【详解】菱形中,,由可得
则,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计算问题,由菱形的性质得到是解题的关键,属于基础题.
13.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大值为_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
利用两角差的正弦与余弦公式化简,根据在上,结合三角函数的性质可得最大值.
【详解】函数
;
∵,∴当时,取得最大值为,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两角和与差公式的应用和计算能力,得到是解题的关键,属于基础题.
14.已知函数f(x)为定义域为R,设Ff(x)=.
①若f(x)=,则Ff(1)=______;
②若f(x)=ea-|x|-1,且对任意x∈R,Ff(x)=f(x),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______.
【答案】 (1). (2).
【解析】
【分析】
①通过的范围,可得,代入可得所求值;②由题意可得恒成立,运用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和参数分离,以及函数的最值求法,可得的范围.
【详解】①若,由,可得,成立,即有,则;
②若,且对任意,,可得恒成立,即为,即有,可得,即,
由的最小值为,则,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段函数的运用:求函数值和解析式,考查变形能力和转化思想,注意运用参数分离和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将问题转化为恒成立是解决②的关键,属于中档题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80.0分)
15.在△ABC中,.
(1)求∠B的大小;
(2)若△ABC的面积为a2,求cosA的值.
【答案】(1);(2)
【解析】
【分析】
(1)由正弦定理可得,结合范围,可求的值;(2)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求的值,根据余弦定理可求的值,进而可求的值.
【详解】(1)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可得:,
所以:,
又,.
(2)因为△ABC的面积为,
∴2,
由余弦定理,,所以.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正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余弦定理在解三角形中的综合应用,考查了计算能力和转化思想,属于基础题
16.某中学有学生500人,学校为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从中随机抽取了50名学生,获得了他们某一个月课外阅读时间的数据(单位:小时),将数据分为5组:[10,12),[12,14),[14,16),[16,18),[18,20],整理得到如图所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
(1)求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的x的值;
(2)试估计该校所有学生中,课外阅读时间不小于16小时的学生人数;
(3)已知课外阅读时间在[10,12)的样本学生中有3名女生,现从阅读时间在[10,12)的样本学生中随机抽取3人,记X为抽到女生的人数,求X的分布列与数学期望E(X).
【答案】(1)0.15;(2)150;(3)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利用频率分布直方图,通过概率和为1,即可求解;(2)利用分布直方图求解即可;(3)随机变量的所有可能取值为0,1,2,3,求出概率得到分布列,然后求解期望.
【详解】(1)由,
可得0.15
(2),
即课外阅读时间不小于16个小时的学生样本的频率为0.30.500×0.30=150,
所以可估计该校所有学生中,课外阅读时间不小于16个小时的学生人数为150.
(3)课外阅读时间在[10,12)的学生样本的频率为0.08×2=0.16,50×0.16=8,即阅读时间在[10,12)的学生样本人数为8,8名学生为3名女生,5名男生,
随机变量X的所有可能取值为0,1,2,3,; ;; .
所以X的分布列为:
X
0
1
2
3
P
故的期望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以及期望的求法,频率分布直方图的应用,考查计算能力,属于中档题.
17.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D∥BC,BC=2AD,E,F分别为AD,BC的中点,AE=EF,.将四边形ABFE沿EF折起,使平面ABFE⊥平面EFCD(如图2),G是BF的中点.
(1)证明:AC⊥EG;
(2)在线段BC上是否存在一点H,使得DH∥平面ABFE?若存在,求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求二面角D-AC-F的大小.
【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3)
【解析】
【分析】
(1)推导出,,,从而平面,进而,四边形为正方形,,由此能证明平面,从而;(2)由,,两两垂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由此利用向量法能求出在线段上存在一点,使得
平面,并能求出的值;(3)求出平面的法向理和平面的法向量,利用向量法能求出二面角的大小.
【详解】证明:(1)在图1中,,
可得△A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E⊥EF.
因为AD∥BC,所以EF⊥BF,EF⊥FC.
因为平面ABFE⊥平面EFCD,且两平面交于EF,CF⊂平面CDEF,
所以CF⊥平面ABFE.
又EG⊂平面ABFE,故CF⊥EG;
由G为中点,可知四边形AEFG为正方形,所以AF⊥EG;
又AF∩FC=F,所以EG⊥平面AFC.又AC⊂平面AFC,所以AC⊥EG
(2)由(1)知:FE,FC,FB两两垂直,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F-xyz,
设FE=1,则F(0,0,0),C(0,2,0),B(0,0,2),D(1,1,0).
设H是线段BC上一点,.
因此点.
由(1)知为平面ABFE的法向量,=(0,2,0),
因为平面ABFE,所以平面,当且仅当,
即,解得.
.
(3)设A(1,0,1),E(1,0,0),G(0,0,1).
由(1)可得,是平面的法向量,.,
设平面ACD的法向量为n=(x,y,z),
由即
令x=1,则y=1,z=1.于是n=(1,1,1).
所以.
所以二面角D-AC-F的大小为90°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线线垂直的证明,考查满足线面平行的点是否存在的判断与求法,考查二面角的求法,考查空间中线线、线面、面面间的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是中档题.
18.已知函数f(x)=axex-x2-2x.
(1)当a=1时,求曲线y=f(x)在点(0,f(0))处的切线方程;
(2)当x>0时,若曲线y=f(x)在直线y=-x的上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答案】(1);(2)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求出函数的导数,由导数的几何意义可得切线的斜率,求出切点的坐标,由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分析可得答案;(2)根据题意,原问题可以转化为恒成立,设,求出的导数,由函数的导数与函数单调性的关系分析可得其最大值,分析可得答案.
【详解】(1)当时,,其导数,.
又因为,
所以曲线y=f(x)在点(0,f(0))处的切线方程为;
(2)根据题意,当时,
“曲线y=f(x)在直线的上方”等价于“恒成立”,
又由x>0,则 ,
则原问题等价于恒成立;
设,则,
又由,则,则函数在区间上递减,
又由,则有,
若恒成立,必有,
即的取值范围为.
【点睛】本题考查利用导数分析函数的切线方程以及最值,考查恒成立问题,正确分离参数是关键,也是常用的一种手段.通过分离参数可转化为或恒成立,即或即可,利用导数知识结合单调性求出或即得解,属于中档题.
19.已知椭圆过点P(2,1).
(1)求椭圆C的方程,并求其离心率;
(2)过点P作x轴的垂线l,设点A为第四象限内一点且在椭圆C上(点A不在直线l上),点A关于l的对称点为A',直线A'P与C交于另一点B.设O为原点,判断直线AB与直线OP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将点代入椭圆方程,求出,结合离心率公式即可求得椭圆的离心率;(2)设直线,,设点的坐标为,,分别求出,,根据斜率公式,以及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与斜率的关系即可得结果.
【详解】(1)由椭圆方程椭圆 过点P(2,1),可得.
所以,
所以椭圆C的方程为+=1,离心率e==,
(2)直线AB与直线OP平行.证明如下:
设直线,,
设点A的坐标为(x1,y1),B(x2,y2),
由得,
∴,∴
同理,所以,
由,
有,
因为A在第四象限,所以,且A不在直线OP上.
∴,
又,故,
所以直线与直线平行.
【点睛】本题考查椭圆的简单性质,考查了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的应用,训练了斜率和直线平行的关系,是中档题.
20.对给定的d∈N*,记由数列构成的集合.
(1)若数列{an}∈Ω(2),写出a3的所有可能取值;
(2)对于集合Ω(d),若d≥2.求证:存在整数k,使得对Ω(d)中的任意数列{an},整数k不是数列{an}中的项;
(3)已知数列{an},{bn}∈Ω(d),记{an},{bn}的前n项和分别为An,Bn.若|an+1|≤|bn+1|,求证:An≤Bn.
【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3)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推导出,,,,由此能求出的所有可能取值;(2)先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列,则具有,(
)的形式,由此能证明取整数,则整数均不是数列中的项;(3)由,得:,从而,由此利用累加法得,从而,同理,由此能证明.
【详解】(1)由于数列{an}∈Ω(2),即d=2,a1=1.
由已知有|a2|=|a1+d|=|1+2|=3,所以a2=±3,
|a3|=|a2+d|=|a2+2|,
将a2=±3代入得a3的所有可能取值为-5,-1,1,5.
证明:(2)先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列:
若{an}∈Ω(d),则an具有md±1,(m∈Z)的形式.
①当n=1时,a1=0•d+1,因此n=1时结论成立.
②假设当n=k(k∈N*)时结论成立,即存在整数m0,使得ak=m0d0±1成立.
当n=k+1时,|an+1|=|m0d0±1+d0|=|(m0+1)d0±1|,
ak+1=(m0+1)d±1,或ak+1=-(m0+1)±1,
所以当n=k+1时结论也成立.
由①②可知,若数列{an}∈Ω(d)对任意n∈N*,an具有md±1(m∈Z)的形式.
由于an具有md±1(m∈Z)的形式,以及d≥2,可得an不是d的整数倍.
故取整数k=d,则整数k均不是数列{an}中的项
(3)由|an+1|=|an+d|,可得:=,
所以有=+2and+d2,
=+2an-1d+d2,
,
…
=,
以上各式相加可得,
即An=-,同理Bn=-,
当时,有,
∵d∈N*,∴≤,
∴≤-,
∴
【点睛】本题考查数列的第项的所有可能取值的求法,考查数列不等式的证明,考查数学归纳法、不等式性质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