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检测题(含解析山东省临沂市)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检测题(含解析山东省临沂市)》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一教学质量抽测考试 历史 ‎2019.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鲁国国君对周天子的义务是 A. 缴纳贡赋和朝觐 B. 服从齐国的管理 C. 在鲁国分封卿士 D. 号令东方诸侯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周王将土地分封给各诸侯国之后,各诸侯国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军事义务,定期朝觐和交纳各种贡赋等,故选A;鲁国是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不可能服从齐国的管理,排除B;分封卿大夫是鲁国国君的权利而非义务,而士是由卿大夫分封,排除C;各诸侯国之间相对独立,鲁国国君无权令东方诸侯国,排除D。‎ ‎2.下图是中国古代哪个朝代初期的行政区划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西晋 ‎【答案】B ‎【解析】‎ ‎【详解】地图中郡国和封国并存。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与地图上存在封国不符,排除A;结合所学,西汉初年在地方管理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度,故选B;西汉汉武帝通过“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后续的朝代吸取教训,没有再采用郡国并行制的的地方治理模式,排除CD。‎ ‎3.“选官标准是根据士人的世、状、品三条来评定。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品即确定品级。”这种选官制度是 A. 二十等爵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九品中正制就是地方中正官按照家世、道德、才能的标准评定士人等级,再向中央举荐的选官制度。材料反映由“世、状、品”来选官,符合九品中正制度,故选C;二十等爵制是奖励军功、鼓励杀敌求胜的军功爵禄制度,简言之按军功大小授予官位爵位,排除A;察举制是地方官按照才能和品德向中央举荐士人的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科举制是隋唐以来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排除D。‎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不断地分散和削弱相权是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下列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 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 北宋设立转运使和通判 D. 元朝设立中书省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朝设立的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与丞相并列的三公,没有相权,排除A;“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既削弱相权,又加强皇权,故选B;宋朝的转运使主要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而通判是可以监察地方官的州郡官的副职 ,都无相权,排除C;元朝的中书省的确行使宰相职权,但体现不出相权削弱而是反弹,不符合题意,排除D。‎ ‎5.宋太祖对独霸一方的节度使,采取“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办法,其主要目的是 A. 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 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C. 扩大了中央的统治区域 D. 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是指在政治、财政和军事上侵夺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实际是要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故排除A,选D。材料没有体现促进地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信息,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没有涉及扩大了中央的统治区域的信息,排除C。‎ ‎6.与下表相关的朝代是 再次实现大一统 疆域空前辽阔 设置宣慰司 A. 北宋 B. 元朝 C. 清朝 D. 明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北宋时期,我国政权并立,不符合“大一统”和疆域辽阔的信息,排除A;元朝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大一统”,疆域空前辽阔,元朝沿用的宣慰司是介于省与州之间的一种偏重于军事的监司机构,一般掌管军民之事,故选B。明清是继元以后的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不符合“再次大一统”的限定,排除CD。‎ ‎7.元朝实行行省制,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赋予行省。这说明元代 A. 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B. 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C. 注重君主权力的加强 D.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只提到了权力的分配问题,并未体现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故A错误。材料虽然提到“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赋予行省”,但是并未体现“外重内轻”,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错误。材料“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体现的是中央集权,故D正确。‎ ‎8.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 A. 明朝初废除丞相 B. 清朝设置军机处 C. 明朝初设置内阁 D. 清朝设置南书房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朝初废除丞相,君主专制达到新高度,明成祖设立的内阁的权力来自皇权,实际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排除AC。雍正时期,为了处理西北军务,雍正帝在宫内设置了军机处。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旨意将命令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故选B;南书房作为清代辅政机构之一,分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皇权一定程度得到加强,排除D。‎ ‎9.“这种近代史上有组织的国际犯罪活动.为早期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活动输了血。”这里的“犯罪活动”是指 A. 向中国传播宗教 B. 从中国贩卖茶叶 C. 向中国走私鸦片 D. 对中国诉诸武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向中国传播宗教不能理解成国际犯罪活动,排除A;从中国贩卖茶叶是正当的商业活动,排除B;鸦片战争前,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扭转贸易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故选C; 英国借口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而对中国诉诸武力,排除D。‎ ‎10.《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到l900年,列强在华设厂的总数,就由甲午战争前的80家,激增至933家。这说明《马关条约》‎ A. 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B. 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崛起 C. 加速了中国封建化的进程 D. 标志着中国完全殖民地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办厂,它是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形式之一。材料表明《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华设厂的总数增加显著,说明《马关条约》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故选A;材料与日本军国主义无关,排除B;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我国自然经济,客观上加速了我国近代化进程,排除C;‎ ‎《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排除D。‎ ‎11.“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就要被人民抛弃。”这是因为 A. 戊戌变法使君主立宪的思潮广泛传播 B. 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思想 C. 新文化运动广泛宣传了民主科学精神 D. 五四运动将反帝反封建推向更高阶段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民主主义成了正统……侵犯了这个神圣就要被人民抛弃”,可见主张人民主权、民主共和,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排除A;材料“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 …… 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 …… 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由此深入人心,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民主科学”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反帝的信息,排除D。‎ ‎12.2019年是五四运动l00周年纪念,将这场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最主要依据是 A.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历史舞台 B. 受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 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 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在五四运动中成为主力,对这场斗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至此无产阶级正式走上历史舞台,中国革命开始进入新阶段。这是将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最主要依据,故A正确。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激励了中国无产阶级,让中国革命看到了曙光,但不能决定五四运动的性质,故B错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并不能体现新民主主义的特点,故C错误。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其影响不如工人阶级,且知识分子的参加并不能体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故D错误。‎ ‎13.‎ 遵义会议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责,取消了博古和李德的军事指挥权,会后由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下列关于这次会议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全面解决了政治组织问题 B. 彻底批判了“左倾"错误思想 C. 主要解决了军事指挥问题 D. 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领袖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遵义会议若全面解决政治组织问题,必然会造成党的分裂,所以遵义会议也不可能彻底批判“左”倾错误思想,排除AB;长征期间,最紧迫的是解决严酷的军事斗争的指挥问题,否则长征将失败,所以遵义会议主要解决了军事“左”倾指挥问题,故选C。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但正式确立毛泽东的领袖地位是1945年的中共七大,排除D。‎ ‎14.十四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最迫切的愿望是 A. 政治统一 B. 和平民主 C. 党派团结 D. 民族和睦 ‎【答案】B ‎【解析】‎ ‎【详解】近代中国,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所以当时人民群众的最大愿望是和平、民主,反对内战,故选B。政治统一、党派团结和民族和睦是具体的国家政治愿望,与人民群众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CD。‎ ‎15.三大战役历时四个多月,共歼敌154万人,国民党赖以发动内战的精锐部队几乎丧失殆尽。这表明 A. 国民党反动统治已经基本结束 B.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基本完成 C.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D.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全国胜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已经基本结束,排除A;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基本完成,排除B;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主力,排除C;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面临严峻的军事斗争任务,如解放长江以南,而我国西北、西南还有大量国民党军队,西藏等地没有和平解放,排除D。‎ ‎16.习近平主席曾为两岸关系定调,强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是 A. 《告台湾同胞书》‎ B. “九二共识"‎ C. “一国两制”‎ D. 两岸“三通"‎ ‎【答案】B ‎【解析】‎ ‎【详解】1979年全国人大通过《告台湾同胞书》,倡导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没有涉及政治基础问题,排除A;“九二共识"倡导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故选B;“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排除C;D是两岸关系发展的表现,排除。‎ ‎17.在下图反映的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 “求同存异”‎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另起炉灶”‎ 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答案】A ‎【解析】‎ ‎【详解】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面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与会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故A正确。1953‎ 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毛泽东提出的新中国外交方针,与题意不符,故C、D项错误。‎ ‎18.伯利克里发表演讲:“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这里的“全体人民”确切来说是指 A. 雅典居民 B. 雅典成年男子 C. 雅典公民 D. 雅典成年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雅典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人民”指的是“成年男性公民”是指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故选C。没有一定财产,不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雅典本地人成年男性仍不算公民。妇女、儿童、奴隶和外邦人排除在民主之外,ABD排除。‎ ‎19.雅典民主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是 A. 爱琴海文明形成 B. 梭伦改革 C. 克利斯提尼改革 D. 伯利克里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爱琴海文明形成是孕育雅典民主政治的环境,排除A;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在雅典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故选B;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实行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分散了氏族贵族的力量,进一步削弱了氏族制残余。他还设立五百人议事会,成立十将军委员会,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排除C;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排除D。‎ ‎20.下表是关于某部法典的部分目录。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此法典出自 A. 古代希腊 B. 古代中国 C. 古代罗马 D. 古巴比伦王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干目录中的“法的渊源”“平民会决议”和“元老院决议”可以判断这是罗马法。从列举目录可以反映出这是罗马法的完善阶段,由此可推断是《民法大全》,故排除ABD,选C。‎ ‎21.1787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规定美国实行 A. 联邦制 B. 城邦制 C. 邦联制 D. 单一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1787年宪法确定美国实行联邦制,而不是建立邦联制国家。美国独立后就是实行邦联,但是由于结构过于分散,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1787年宪法对此作了修改,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制,故排除C,选A;城邦制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如古希腊的雅典,排除B。单一制是指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具有单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排除D。‎ ‎22.英国的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具有渐进改革的特点。在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中获益最大的是 A. 英国的贵族阶级 B. 城镇无产者 C. 金融资产阶级 D. 工业资产阶级 ‎【答案】D ‎【解析】‎ ‎【详解】1832年前的英国议会选举沿用中世纪沿袭下来的选举制度,引起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广大工人群众的不满,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他们利用广大人民的力量最终迫使英国议会进行了改革,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成为议会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故选D;A、C两项的参政权和选举权受到工业资产阶级的冲击而相对削弱,排除;广大城市无产阶级仍然没有获得选举权,排除B。‎ ‎23.“国家行政大权由总统掌握,总统由众议院和参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这一规定出自 A. 英国的《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AD采用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是国王或皇帝,实行世袭制,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由选举产生,任期四年,可连任两届,排除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联席会议”“任期七年”,可知符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规定,故选C。‎ ‎24.《共产党宣言》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主要原因是 A. 由马克思、恩格斯亲自起草的纲领 B.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革命纲领 C. 广泛吸取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成果 D. 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共产党宣言》不能是马克思、恩格斯亲自起草的就赋予其科学性,而是因为宣言系统的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昭示了共产主义原则,排除A;《共产党宣言》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这是就其地位而言,并未涉及其科学性,排除B;‎ 广泛吸取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成果并不一定具有科学性,排除C;《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原理,所以其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选D;‎ ‎25.俄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它取得的最大成果是 A.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 成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政府 C. 颁布了《土地法令》‎ D.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排除A;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是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政府,排除B;《土地法令》宣布废除土地私有制,确定了的苏维埃国家土地国有化的基础,排除C;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故选D。‎ 第Ⅱ卷 注意事项:‎ 用O.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二、非选择题:共3题,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西周王位的世袭,由于宗法制度的完善,奉行“立嫡以长不以贤,立予以贵不以长”的信条。因为有了确定的王位继承制度,所以西周的王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比较稳定的。‎ ‎——据《公羊传》改写 材料二 皇帝制度中第一重要的事是皇位继承问题。自汉以后,皇帝在位时就先指定好自己的继承人——预立太子。但是皇帝只有一个,皇位只能一人来继承,而皇帝又总是儿孙满堂,他们个个都想当皇帝。自秦始皇开始,到皇帝制度被推翻为止,皇位继承问题一直没有妥善解决,历朝都有兄弟之间为了争夺皇位,而演出一幕幕骨肉相残的悲剧。2000多年间,因嫡庶长幼争立而导致皇子被杀者十有八九,善终者不过十之一二。‎ ‎——摘编自傅永聚《中国政治制度论纲》‎ 材料三 ‎ ‎ 雍正从根本上废除了以嫡长制为前提预立皇太子的办法,改行密建皇储的制度。这就是,在位皇帝将在诸子中选定的继承人名单先亲自预先写好,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另写一道同样内容的密旨随身携带,以为必要时核对之用。被选的人不分嫡庶长幼,惟以具有统治才能,能胜任皇帝之任,最符合根本的统治利益为准。‎ ‎——据《清史稿》改写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及作用。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皇帝制度的特点以及在皇位继承过程中出现的异化现象。 ‎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为解决这一异化现象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答案】(1)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稳定和团结。‎ ‎(2)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争夺皇位而骨肉相残。‎ ‎(3)实行密建皇储的制度。否定了皇位继承上长期实行的嫡长子继位制;扩大了对皇帝候选人的选择范围,确保了未来皇权不会旁落;激励了诸子的上进之心,避免了皇位继承上的纷争;适应了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维护了政局的稳定。‎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由材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予以贵不以长”,联系所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保证王权的稳定,保证贵族的特权。‎ ‎(2)第一小问,皇帝制度下,皇帝地位至尊。天子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皇帝权力至上。皇帝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皇位只在皇帝一家相传,天下永远是皇帝一家所有,皇位继承一般遵循“父死子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 ‎(3)第一小问,由材料“改行密建皇储的制度”,可见建立了密建皇储的制度。第二小问,由材料“根本上废除了以嫡长制为前提预立皇太子的办法”,可见否定了皇位继承上长期实行的嫡长子继位制;由材料“在位皇帝将在诸子中选定的继承人名单先亲自预先写好”,可见扩大了对皇帝候选人的选择范围,确保了未来皇权不会旁落;由材料“被选的人不分嫡庶长幼,惟以具有统治才能,能胜任皇帝之任,最符合根本的统治利益为准”,可见激励了诸子的上进之心,避免了皇位继承上的纷争,适应了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维护了政局的稳定。‎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是正确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二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l949年4月毛泽东诗词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所述的革命道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诗词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并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答案】(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宣告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创造了前提。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由材料“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反映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第一小问,由材料“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可知反映了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而由材料“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可见反映了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意义主要从人民地位的变化、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世界政治力量改变的角度来分析回答。‎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格局 材料二 ‎ 材料三 ‎ ‎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从两极走向“一超多强”格局;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超多强,,的基本格局虽未发生实质性改变,但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微妙变化,突出表现为一超的实力与影响力在明显下降,多强的实力在上升,并进一步分化。‎ ‎——《中国国防辛艮》‎‎2009年8月29日 ‎(1)材料一揭示了哪一国际关系格局?指出这一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 ‎(2)材料二中的三幅图片各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这些现象导致了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谈一谈你对二战以来政治格局演变的认识。‎ ‎【答案】(1)两极格局。1955年的华沙条约的签订。‎ ‎(2)西欧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世界出现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3)特点:“一超多强”格局暂时不变,但多极化的趋势日益增强。 认识:决定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因素是大国的综合实力;二战后在短期内是两极格局,但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多极化趋势得以增强,最终会打破两极格局。‎ ‎【解析】‎ ‎【详解】(1)一小问,漫画反映美苏两分天下,共同主宰世界,可知是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第二小问,1949年北约建立标志着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战略部署初步形成。1955年苏联与东欧七国建立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也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由图片并结合所学,‎1967年7月1日欧共体成立,促进了整个欧洲的政治与经济的稳定发展, 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1970年大阪世博会建起太阳神塔,象征日本经济实力的崛起。西欧和日本的崛起,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和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一定程度改变世界的面貌,有力冲击力两极格局。‎ ‎(3)第一小问,由材料三“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从两极走向‘一超多强’格局”,可见“一超多强”格局暂时不变,但多极化的趋势日益增强。第二小问,围绕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原因、影响等说明。‎ ‎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