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检测题(带解析河北武邑中学)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检测题(带解析河北武邑中学)》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夏商周时曾采用过不同的历法,分别称为夏历、殷(商)历和周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及姬姓诸侯国多奉行周历,其他诸侯国则是三历并行。这说明 A. 周天子的权威被严重削弱 B. 同姓子弟是分封制的主体 C. 大一统国家体制尚未形成 D. 周文化得到了天下的认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及姬姓诸侯国多奉行周历,其他诸侯国则是三历并行,说明当时历法没有统一,大一统国家体制尚未形成,故C项符合题意。周天子的权威被严重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B项分封制的主体与材料的主旨历法没有统一不相符合,故B项错误。历法没有统一说明周历没有得到部分诸侯国的认同,故D项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本题选C。‎ ‎2.秦朝时期,秦始皇明令将“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这反映了秦代 A. 劳动力极其缺乏 B. 社会等级森严 C. 徭役比较繁重 D. 厉行抑商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明令将‘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逃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表明秦代实行了严格的抑商政策,故D正确;材料表明秦朝对商人实行严苛的政策,并没有体现秦代劳动力缺乏,故A错误;材料表明秦朝对商人实行严苛的政策,无法体现秦代社会等级森严,故B错误;材料表明秦朝对商人实行严苛的政策,将商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逃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无法体现徭役比较繁重,排除C。‎ ‎3.唐朝时,将来自域外的深肤色奴隶,统称为昆仑奴(黑奴)。昆仑奴少数来自东非,多数来自东南亚太平洋地区和南亚印度洋地区。昆仑奴在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大都市很常见,他们身体强壮,老实听话,深受贵族富商欢迎。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大多通过陆上丝路进入中国 B. 唐朝时中国已经参与海上贩奴活动 C. 昆仑奴主要集中在城市手工作坊劳动 D. 昆仑奴现象是唐朝高度开放的体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唐朝时,多数来自东非的昆仑奴在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大都市很常见,这是唐朝政府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的结果,故D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昆仑奴通过陆上丝路进入中国,排除A;材料反映唐朝时期昆仑奴在中国出现,不能说明中国已经参与海上贩奴活动,排除B;“昆仑奴……他们身体强壮,老实听话,深受贵族富商欢迎”说明,昆仑奴深受贵族富商欢迎,昆仑奴主要在商业领域劳动,并非在城市手工作坊劳动,排除C。‎ ‎4.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 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强化封建国家机器,并不能体现“现代化”的趋势。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是在“器物”层面现代化的体现。戊戌变法是具有“现代化”的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发起的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运动,是制度现代化的试验,同时也是对现代化的思想的实践 。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是晚清制度现代化趋向的最终结果,并且使民主共和这一具有“现代化”色彩的观念深入人心。故B 项正确。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中法战争使法国打开了中国的西南大门。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这三次战争使晚清政府的国门越开越大,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但是战争本身代表不了现代化发展的趋势。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虽然严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但其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脱离实际无法实现,改革内政的方案《资政新篇》也未能实行,因此其现代化趋向并不明显;义和团运动主张“扶清灭洋”,盲目排外,在对抗外来侵略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在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方面,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点睛】题干可以更直观的解读为“晚清近代化趋向的表现”。理解“近代化的含义”是解题关键。它包括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工业化、商品化,思想文化上理性化、科学化。同时还要从宏观上把握中国晚清时期近代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即由“器物观”到“制度观”再到“思想观”。我们需要针对选项里发生的历史事件与近代化的含义进行对照,看哪一项全部符合近代化要求。‎ ‎5.《蒋介石日记》中有这样一则日记:“于寇患及匪祸二者,对前一项,加强防御;对后一项,应准备速剿也。”据此推断,这则日记最有可能记录于 A. 国民大革命期间 B. 土地革命战争期间 C. 抗日战争期间 D. 解放战争期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必须抓住材料信息“寇患加强防御”“匪祸准备速剿”。由材料信息可知,当时中国遭到日本侵略,A、D两项明显不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中国共产党,蒋介石准备武装“剿灭”,国共处于对峙状态,而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始终保持合作,C项不符合要求。故B项为最佳答案。‎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 ‎6.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方针是 A. 独立自主 B. 和平共处 C. 求同存异 D. 一国两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C项正确;独立自主是建国以来我国外交的总原则,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提出 ,排除B项;一国两制是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排除D项。‎ ‎7.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对多党制议会政治从推崇走向失望,在护法运动失败之后,重新思考中国的政此孙中山 A. 支持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 B. 振兴实业,壮大民族资本 C. 以俄为师,筹划改组国民党 D. 创建广东革命根据地,武装北伐 ‎【答案】C ‎【解析】‎ ‎【详解】1917年和192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两次护法运动,是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结果护法运动失败,孙中山总结失败教训,认识到国民党组织涣散,并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决定以俄为师,筹划改组国民党,故C正确;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护法运动失败之后,孙中山认识到国民党组织涣散,决定改组国民党,护法运动失败并非孙中山决定振兴实业的原因,排除B;1926年北伐开始,‎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去世,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护法运动失败之后,重新思考中国的政治走向”,结合所学国民党一大召开的背景和内容分析解答。‎ ‎8.面对国际上的复杂情况,邓小平同志及时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等对外关系指导方针。当时的国际形势是 A.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 B. 国际格局走向多元化 C. 苏东剧变两极解体 D. 第三世界崛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面对国际上的复杂情况”,结合所学,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即苏东剧变两极解体,故C正确;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属于经济发展趋势,无需“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排除A;六七十年代国际格局走向多元化,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综合国力提高,有利推动了国际格局走向多元化,并没有“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排除B;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标志第三世界崛起,这不属于“国际上的复杂情况”,中国也无需“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面对国际上的复杂情况”“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联系所学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背景分析解答。‎ ‎9.罗马在公元前367年设立内务大法官的基础上,于公元前242年又增设了外务大法官,专门处理罗马市民与外国人之间以及外国人相互之间的事务。外务大法官的设置 A. 标志着万民法的形成 B. 保证了罗马扩张的需要 C. 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D. 推动了罗马帝国的诞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罗马共和国在扩张版图的过程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罗马公民与外邦人之间的经济贸易活动越来越频繁,罗马市民与外邦人之间以及外邦人相互之间的财产纠纷越来越多,因此需要设立专门处理此类事务的外务大法官。故答案为C项。万民法形成的标志是罗马法打破只适用于公民范围的界限,排除A项;外务大法官的设置是适应罗马扩张的需要,排除B项;罗马帝国的诞生是罗马奴隶制国家扩张的结果,排除D项。‎ ‎【点睛】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在罗马帝国建立以后,由于罗马的扩张,所控制的辽阔版图上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政治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许多公民法无法解决的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10.宪法规定总统与国会间的外交权争议应由最高法院来裁决。但自美国成立以来,最高法院一直以这一争议属于“政治问题”,司法裁决不应介入为由,采取回避态度。在非做判决不可的几个涉及外交权的案例中,法院做出的判决对总统比较有利。这表明美国 A. 分权制衡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B. 1787年宪法得到理性实践 C. 联邦法院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D. 三权分立体制已经被打破 ‎【答案】B ‎【解析】‎ ‎【详解】最高法院没有轻易行使1787年宪法赋予的裁决权,说明美国对于宪法的实施也是根据政治实践作出理性选择,是根据现实需要审慎实践宪法的规定,而不是完全照搬宪法的规定。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美国行政效率,排除A项;美国三权分立互相制衡,联邦法院不是国家权力中心,排除C项;最高法院仍然拥有法律规定的裁决权,没有打破三权分立体制,排除D项。‎ ‎11.1942年11月,苏联发布了《关于集体农庄庄员及个体经营者未完成义务交售任务的责任》,根据这一决议,国家粮食采购部的特派员追讨农民所欠义务粮时,可以不经由法庭直接没收农民财产。这一法令的颁布,改变了1937年确定的以司法手段处理没收农民财产问题的规定。造成这一变化原因是 A. 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B. 苏联卫国战争的需要 C. 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D. 斯大林模式逐步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42年11月”来看,苏联发布《关于集体农庄庄员及个体经营者未完成义务交售任务的责任》是为了筹集粮食支援苏联卫国战争。故答案为B项。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是在1929年,排除A项;这一时期苏联国内没有出现阶级矛盾激化现象,排除C项;斯大林模式自1928年实行“一五”计划后逐步形成,排除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42年11月”,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确定答案。‎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对苏联发动侵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为支援前线,苏联发布《关于集体农庄庄员及个体经营者未完成义务交售任务的责任》,通过一切方式筹集粮食。‎ ‎12.‎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俄罗斯有学者也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 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着较清醒的认识 B. “冷战”思维仍然主导者当前国际关系 C. 国际局势既趋向缓和又表现出紧张对抗 D. 没有厘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特点 ‎【答案】D ‎【解析】‎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中国新时期外交的特点不结盟政策,而上海合作组织就是不结盟政策最典型的体现,所以把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明显是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故D正确;ABC不是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准确认识。‎ ‎【名师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奉行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任何其他国家和组织的原则,一直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转型期,英国的家庭结构以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为主,子女的“立身期”在亲子关系中占有相当大的时间比例。据本·阿莫斯研究,中下层家庭子女在外当仆佣学徒的“立身期”年龄大约在15~24岁之间;又据斯通估计,他们离家时的年龄一般在10~17岁之间。因此,尽管个人情况互有差异,但从整体上看,当时英国青少年中的大多数在核心家庭结构中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较短。一旦成婚,子女多另择新居,与父母的关系已超出核心家庭范围。‎ ‎——摘编自陈勇《近代早期英国家庭关系研究的新取向》‎ 材料二 ……随之而来的,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的法律支持也崩溃了。旧的司法制度设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以血缘为主的社会结构,它承认家长的特殊地位;男女不平等……它认同儒家教诲,认为父子应互相庇护,逃脱司法审判。这些反映封建社会关系的准则,显然与快速变化的时代是不协调的。在晚清和早期民国时代的新法典中,已承认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男女平等、妇女的财产继承权等,家族社会的古老的司法基础瓦解了。‎ ‎——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家庭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英两国家庭关系的不同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家庭关系存在差异的原因。‎ ‎【答案】(1)特点:以核心家庭为主。子女的“立身期”占有较大的时间比例;青少年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较短;子女成婚后超出核心家庭范围。 ‎ 影响:利于培养子女独立、平等的意识;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劳动力。‎ ‎(2)英:子女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较短;子女外出工作的时间较早;子女与父母的地位日渐平等。 ‎ 中:子女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较长;子女工作的时间较晚;家庭中父母管制子女相对严苛,且地位仍不平等。 ‎ ‎(3)近代化的发展程度不同;民主政治的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性质不同;思想解放程度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价值观不同;教育水平不同。‎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可以概况分析出近代英国家庭关系的特点是:以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为主;子女“立身期”在亲子关系中占有相当大的时间比例;子女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较短;子女成婚后与父母的关系超出核心家庭范围。结合所学知识,近代转型期英国孩子较早独立,这样可以为国家的工业化提供劳动力;另外也有利于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和平等意识。‎ ‎(2)本题可以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作答,英国子女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较短,而中国是以家族为中心的,故子女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较长。英国子女较早养成独立意识和平等意识,而中国家长有着的特殊地位。‎ ‎(3)结合所学知识,中英两国家庭关系存在差异的原因可以从社会性质、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角度分析。‎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河套地区(今宁夏、内蒙古、陕西)汉代陶明器分布表 ‎——摘编自丁利娜《河套地区汉代陶明器与关中、中原地区的比较研究》‎ 根据所学知识从表2中提取关于汉代陶明器的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1)论题:陶明器的分布体现出汉代河套地区的开发经历了拓展、收缩、恢复的过程。‎ 阐述:表格显示西汉中期河套地区出现极少数陶明器,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陶明器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东汉早中期数量开始急速衰减,东汉后期陶明器种类和数量有所增加;河套地区在中国西北部,西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举措解决王国问题,促使西北地区得以稳定和经济发展,此时丝绸之路的开辟,也促使陶明器数量增加;东汉时期,随着都城迁移到中原地区的洛阳后,中原瓷器生产相对突出,河套地区的陶明器有所下降或缓慢发展。‎ ‎(示例2)论题:西汉中后期河套地区陶明器的变化与汉武帝时期的发展策略密切相关。‎ 阐述:从政治角度来看,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举措解决王国问题,促使西北地区稳定、经济发展,这对陶瓷业的发展十分有利;从经济角度来看,汉武帝时期开辟海陆丝绸之路(而陆上的丝绸之路经过西北地区),刺激了西北地区手工业品的生产;从思想文化角度来看,汉武帝时期推崇儒家独尊,思想“大一统”巩固了政治“大一统”,也为西北包括河套地区的陶瓷生产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解析】‎ ‎【详解】‎ 本题以河套地区(今宁夏、内蒙古、陕西)汉代陶明器分布表为背景材料,要求拟定论题,并就论题进行简要阐述。根据材料可知表格中反映了西汉晚期、东汉初期、东汉中期、东汉后期陶明器种类和数量的增长变化情况,所以拟定的论题可以从分析原因入手,如论题可以是:汉代河套地区陶明器的分布趋势变化及原因分析。具体的论据原因分析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角度概况归纳,做到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达清楚。具体的史实有汉武帝政治大一统对陶瓷业的发展有利;经济上工商业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开辟,对西北地区的陶瓷业都产生推动作用;思想文化方面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大一统”巩固了政治“大一统”,为西北地区的陶瓷生产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外侵内战,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状况日益严重。一批有识之士纷纷为救活中国农村而加紧奔波,代表人物包括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史称“乡村建设运动”。‎ 梁漱溟的邹平乡村建设实验最初从兴办乡农学校(不久改称民众学校)成立农业合作社、改良农业这三个方面展开,体现的正是上述培育现代合格村民的思路。他创立的乡村建设研究院采取了兴办乡农学校的方式来实施村民教育。1932年1月,训练部派师生300余人分赴各区乡,兴办乡农学校。这年冬天,全县共办起乡农学校91处,参加学习的村民3996人。乡农学校起初设在条件校好的大村,每区5—8处,后来发展列几个小村合办。乡农学校接受研究院指导,学校辅导员全部由训练部学生担任。村民学习以3个月为期,课程为三民主义、精种陶炼、识字、史地、乡村自卫、农业科技等。除正规乡农学校外,一些村立小学还附设了乡农夜校,教育对象为全村男女老幼,学习内容为识宇、时字、农业知识等。截至1933年冬,全县共开办了156处夜校,参加夜校的农民共5241人。另外,一些村还设立了女子部或女校,向农村妇女传授家事、卫生及育儿知识。‎ ‎——宋乐颜《邹平的成年教育》第15期,‎‎1937年4月16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漱溟乡村建设活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漱溟乡村建设活动的历史作用。‎ ‎【答案】(1)背景:国家政治秩序动荡,战乱频繁;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有识之士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积极推动乡村建设;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 ‎(2)作用:培养了农业人才,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普及了农村教育,有利于改变农村的社会风气;但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未变,乡村建设活动的实际效果有限。‎ ‎【解析】‎ ‎【详解】‎ ‎(1)背景:根据“由于外侵内战”得出国家政治秩序动荡,战乱频繁;根据“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状况日益严重”得出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根据“一批有识之士纷纷为救活中国农村而加紧奔波”得出有识之士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积极推动乡村建设;根据所学可知,梁漱溟受到近代民主思想的影响。 ‎ ‎(2)作用:根据“采取了兴办乡农学校的方式来实施村民教育”“农业科技”得出培养了农业人才,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教育对象为全村男女老幼”“向农村妇女传授家事、卫生及育儿知识”得出普及了农村教育,有利于改变农村的社会风气;局限性,可从梁漱溟受到当时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局限,因此乡村建设活动的实际效果有限分析回答。‎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62年10月,苏联在古巴部署弹道导弹,随之引发了冷战时期东西方最严重的战争危机——古巴导弹危机。l962年10月16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召集其主要顾问,组成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商讨对策。l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向美国和全世界发表广播讲话,通告了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已经部署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1962年10月23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表示仍要按苏古协议继续使用武器“援助”古巴,“坚决拒绝”美国的拦截,对美国的威胁“将进行最激烈的回击”。‎1962年10月24日,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护卫下,由90艘军舰组成的美国庞大舰队出动了。剑拔弩张之际,一些国家呼吁美苏冷静下来。同时美苏进行着秘密外交谈判,苏联得到美国同意不入侵古巴,并秘密撤回土耳其导弹的承诺。‎1962年10月28日,苏联赫鲁晓夫宣布同意撤回古巴的导弹。‎ ‎——刘金质:《冷战史(1945—1991)》‎ ‎(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应对古巴导弹危机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巴导弹危机得以和平解决的原因。‎ ‎【答案】(1)措施:成立国家安全委员商讨对策;发动與论宣传,向全世界曝光苏联的行动;以武力强势威慑;通过外交谈判做出某些妥协。‎ ‎(2)原因:美国实力的遏制作用;核威胁下美国和苏联的共同克制;苏联愿望得到一定满足(得到美国从土耳其撤出导弹的承诺);世界和平力量的推动。‎ ‎【解析】‎ ‎【详解】(1)从材料“l962年10月16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召集其主要顾问,组成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商讨对策”、“肯尼迪向美国和全世界发表广播讲话,通告了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1962年10月24日,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护卫下,由90艘军舰组成的美国庞大舰队出动了”、“‎ 同时美苏进行着秘密外交谈判,苏联得到美国同意不入侵古巴,并秘密撤回土耳其导弹的承诺”等几个方面归纳概括即可。‎ ‎(2)从材料“苏联得到美国同意不入侵古巴,并秘密撤回土耳其导弹的承诺”可知,苏联愿望得到一定满足;从材料“一些国家呼吁美苏冷静下来”可知是世界和平力量的推动;再结合美苏争霸的原因,从两国实力、核威慑的角度阐述即可。‎ ‎17.【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朝的财政体系,从顺治朝初立,到雍正朝完备,形成一整套戒律森严以解协饷为核心的制度。所谓解饷,就是地方对中央的财政上缴;所谓协饷,就是富省在中央的指令下对穷省的财政调拨。但19世纪40年代以后,解协饷制度被全盘打乱。……20世纪初的新政期间,清政府力图以法令形式统一全国财政,建立新式财政机构,培养近代型的财政人才和理财专家,颁布《清理财政章程》,对中央与地方财政进行调查清理,划分国税和地税。逐步改过去财政的黑暗操作为透明操作,改过去财政的政府决定为代议机构参与决定,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进行国家预算和决算的编订,这些都标志着中国相沿已久的封建财政体制开始逐渐向近代财政体制转化。‎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解协饷制度被全盘打乱的原因。‎ ‎(2)结合材料,概括20世纪初清政府财政体制改革的特点。有何意义?‎ ‎【答案】(1)原因: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一系列的战争开销及战后的赔款导致财政开支巨大;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太平军占领区恰好是清政府财税重要来源地。(6分)‎ ‎(2)特点:以法令形式建立新式机构;培养新式人才和理财擘家;实现中央与地方财政分离;国家预算和决算民主化。(5分)意义:有利于清政府财政体制的规范和透明;促进了中国财政体制的近代化。(4分)‎ ‎【解析】‎ ‎(1)根据材料 “清朝政权实行高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以在财政管理制度上,也集权于中央。”的信息说明清代财政管理体制从高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到逐渐削弱再到加强统一的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咸丰年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财政困难,允许地方自行征税筹款;(1903—1910 年)正值《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支付巨额赔款,财政面临崩溃,此外推行新政,挽救清王朝统治。因得不到督抚的支持,许多规定成为一纸空文。‎ ‎(2)第一小问依据根据材料信息“颁布《清理财政章程》,对中央与地方财政进行调查清理,划分国税和地税”从法律、培养人才等角度回答问题;第二小问意义,依据“各库款项,统存于直隶省银行,各衙门局所应领之款,先由财政处核准,发给支票, 向银行领取” ‎ 说明有利于推动中国财政制度的近代化;“因得不到督抚的支持,许多规定成为一纸空文” 说明遭到很多抵制,实际作用有限。‎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清末财政体制改革·清末财政体制改革的原因、影响。‎ ‎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