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地理试题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某人造天体定位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连线上,下图为“人造天体的空间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对该人造天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能观测地球上的极光现象 B. 可提前获知太阳风的强度
C. 可以监测月相的周期变化 D. 能拍到火星从日面经过的照片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天体系统以及读图分析能力。材料提示,人造天体定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连线上,该人造天体与地球都围绕太阳公转,不能观测地球上的极光现象和监测月相的周期变化,AC错误;火位于地球公转轨道之外,在地球一侧观测,不会出现凌日现象,不能拍到火星从日面经过的照片,D错误;图示显示其与地球的距离为150万千米,人造天体距离太阳比地球更近,可以提前获知太阳风强度,B正确。故选B。
2016年10月17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图为“卫星发射时不同纬度纬线上部分地区的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下
2. 据图推算,北京时间是
A. 23时48分 B. 6时12分
C. 18时48分 D. 0时12分
3. 图中四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
A. 甲、乙、丙、丁 B. 乙、甲、丁、丙
C. 丙、甲、乙、丁 D. 丁、丙、乙、甲
4. 四个地点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A. 甲、丁、乙、丙 B. 乙、丙、甲、丁
C. 丙、乙、丁、甲 D. 甲、乙、丙、丁
【答案】2. D 3. D 4. A
【解析】
2. 本题考查地方时的计算以及读图分析能力。据图可知,63°W经线上该日太阳高度最大,说明太阳直射63°W,地方时为12时,北京时间是指120°E地方时,据东加西减原则可计算北京时间是0时12分,D正确,ABC均错误。故选D。
3. 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读图分析能力。据题干知,2016年10月17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该日太阳直射6°S左右,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据图可知,丁地昼长小于12小时,可判断为北半球,丙地昼长12小时,可判断为赤道,甲乙昼长均大于12小时,且乙地太阳高度较甲地大,说明乙地纬度较甲低,因此图中四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丁丙乙甲,D正确,ABC均错误。故选D。
4. 本题考查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分布规律。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小的分布规律是赤道处最大,
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据上题分析可知,丙地位于赤道,线速度应最大,排除法即可判断A正确, BCD均错误。故选A。
左图为四处景观,有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5. 关于左图中四处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 ①-冰川侵蚀 B. ②-海浪沉积 C. ③-风力侵蚀 D. ④-流水侵蚀
6. 有图中的地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 a、c、d B. b、c、d C. a、e、f D. c、d、e
7. 左图中四处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与有图中相关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A. ① 甲→a→乙→b B. ② d→丁→b→c C. ③ 丙→c→d→丁 D. ④ 戊→b→c→d
【答案】5. D 6. C 7. B
【解析】
5. ①②是海蚀崖、海蚀柱,它们是由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③④所示的砂砾岩石林、石英砂岩峰林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6. 由图可知,a表示冷凝作用,b表示地壳运动,c和d都表示外力作用,e表示变质作用,f表示重熔再生,故选D。
............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表1为某地理兴趣小组在该地野外考察中依次记录的5个观测点信息(岩层代号P-Q-S由老到新)。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8. 图中与该小组考察的路线基本一致的是
A. L1线 B. L2线 C. L3线 D. L4线
9. 下列关于该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M处岩层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 B. M处为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C. N处地貌形成以内力作用为主 D. N处断层发育多地质灾害
【答案】8. D 9. A
【解析】
8. 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图的判读。主要根据海拔高度来判断考察路线。据图可知,起点①海拔531米,排除L1和L2线;沿途海拔最高④处达到600米以上,可排除L3线,L4线符合。故选D。
9.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以及读图分析能力。据图,从岩层的新老关系可判断N处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为背斜部位,是良好的储油构造,M处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为向斜部位,是良好的储水构造,B错误;M处顶部受挤压力,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A正确;N处岩层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破碎易被侵蚀,N处地貌形成以外力侵蚀作用为主,C错误;据图看不出N处多断层,D错误。故选A。
读50°N纬线(左图)和180°经线(右图)部分区域某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0. 该月甲地
A. 冬小麦长势喜人 B. 沙尘暴盛行
C. 树中光线较强 D. 盛行东南季风
11. 乙、丙两地气压中心
A. 都是逆时针水平气流 B. 大气垂直运动方向不同
C. 都是当地冬季为最强 D. 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同
【答案】10. C 11. D
【解析】试题分析:
10. 从图甲中可以看出亚欧大陆内部为高气压,太平洋为低气压,说明此季节为冬季,甲地处于500N大陆东岸,该月还没有种小麦,A错误,这一地区为落叶林,树木枯黄落叶,B正确;这一地区沙尘暴较少,C错误;属于温带季风,盛行西北季风,D错误。
11. 从图中可以看出乙为亚洲高压,丙为副热带高压,都是顺时针水平气流,A错误;大气垂直运动方向相同,都向下,B错误;乙冬季为最强,丙夏季最强,C错误。乙是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丙是由于大气运动形成的,两者主要形成原因不同。
【考点定位】气压的形成原因
下图为“某区域某时刻海平面与相应6 000m的高空等气压差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2. 若空气中水汽含量较丰富,此时甲、乙两地近地面的天气最有可能分别为
A. 晴天、晴天 B. 晴天、阴雨天
C. 阴雨天、晴天 D. 阴雨天、阴雨天
13. 此时,丙处近地面的风向最有可能为
A. 西南风 B. 东北风 C. 东南风 D. 西北风
14. 若不考虑其他因素,此时该地区出现雾霾天气
A. 甲处风力较大,雾霾持续时间较短
B. 甲处有下降气流,雾霾持续时间较短
C. 乙处有上升气流,雾霾持续时间较短
D. 乙处风力较小,雾霾持续时间较长
【答案】12. B 13. D 14. C
【解析】试题分析:
12. 近地面和高空气压状况相反,若近地面是高压,则高空是低压,近地面与高空气压差大,因此甲处近地面是高压,同理乙地近地面是低压;高压控制下多晴天,低压控制下多阴雨天气,B正确。
13. 近地面甲是高压,乙是低压,风从高压吹向低压,也就是从甲吹向乙,最有可能是偏西风,D正确。
14. 甲处是高压中心,气流下沉,雾霾不易扩散;乙处是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雾霾持续时间较短,C正确。
【考点定位】等压线图的判断
下图中四个箭头方向表示自然带更替方向,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5. 四个箭头方向中,出现地方性分异现象的是
A. a B. b C. c D. d
16. 上述地方性分异现象出现的主导因素是
A. 地形 B. 海陆分布 C. 洋流 D. 岩石性质
【答案】15. D 16. A
【解析】
15. 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以及读图分析能力。据图可知,ac均为随纬度不同而导致的热量差异,由此出现不同自然带的更替,遵循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b为亚欧大陆东西方向因距海远近不同而导致的水分差异,由此出现不同自然带的更替,遵循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d为北美洲东西方向上自然带的更替,由于北美洲西海岸南北纵列分布的山脉,则会出现地方性分异规律,故选D。
16. 本题考查地方性分异规律形成的原因。据上题分析可知,d即北美洲东西方向上自然带的更替,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是北美洲西海岸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即地形因素,A正确;与海陆分布、洋流、岩石性质等无关,BCD均错误。故选A。
下图为“我国东南某地区等坡度线(地表坡度值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坡度(坡与水平面的夹角)。读图,完成下列各。
17. 图中河流,流速最快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8. 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甲河谷北侧地表径流流速快于南侧
B. 乙地基带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 丙地位于背风坡,土壤水分条件差
D. 河流从丁地流向甲地
【答案】17. A 18. B
【解析】试题分析:
17. 等坡度线是地表坡度值相等的各点连成的线,因此等坡度线上的数值越大,说明坡度越陡,即图中甲河段坡度最大,河流流速最快。
18. 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除了坡度因素外,还有植被覆盖程度、土壤状况等,该地位于我国东南部,因而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丙位于南坡,为迎风坡;图中呈现的是坡度,因而
D项无法判断。
考点:等高线、地形剖面图、等值线图
二、双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少选或多选都不得分。(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下图是“我国某地一天内的气温日变化、地表的长波辐射能量和入射到地面的太阳能量日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9. 从图中三条曲线变化可知
A. 该地可能位于新疆
B. 一天内太阳高度最大时气温最高
C. 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
D. 日出前后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刻
20. 该季节最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是
A. 江苏各地昼长夜短 B. 华北地区秋高气爽
C. 长江下游伏旱严重 D. 江淮地区正值梅雨
【答案】19. CD 20. AB
【解析】
19.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以及读图分析能力。据图可知,该地气温日变化较小,不可能是新疆地区,A错误;大气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地面是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C正确;据图,图中显示一天内太阳高度最大是12时,而气温最高是约14时,B错误;据气温日变化曲线和入射到地面的太阳能量曲线可知,日出前后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刻,D正确。故选CD。
20. 本题考查天气系统与天气。据图可知,读入射到地面的太阳能量的变化曲线,
该日我国该地6时日出18时日落,昼长12小时,可判断该日应为春秋分,华北地区秋高气爽,江淮地区的梅雨是6月;长江中下游伏旱是7月,,AB正确,CB错误。故选AB。
左图为某滨海地区某日某时等压面垂直剖面图(相邻两个等压面气压差相等) ,右图为 8月份某沿海地区的等温线和洋流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1. 关于图 12中气温和气压的比较,正确的是
A. ①比②气温高 B. ②比③气温高 C. ③比④气压低 D. ④比①气压高
22. 关于图13中的洋流及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可能位于图12中沿海 B. 不一定向北流
C. 洋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D. 乙处有世界著名的大渔场
【答案】21. BD 22. AC
【解析】
21.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原理以及读图分析能力。据图可知,②海拔低于①,气温高,A错误;根据等压面弯曲方向可知,近地面同高度③处气压高于②处,说明③处气流下沉,②处气流上升,说明②处温度高于③处,B正确;③地海拔低于④地,气压高,C错误;④地气压高于①地,D正确。故选BD。
22. 本题考查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及读图分析能力。据图可知,该洋流应为北半球的暖流,自南向北流,B错误;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C正确;寒暖流交汇处或冷海水上泛的地方会形成渔场,乙处不会形成渔场,D错误;可能位于图12中沿海,A正确。故选AC。
下图为某半球风带分布示意图,甲、乙表示不同的风带。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3. 图中
A. 甲为北半球信风带 B. 乙的性质寒冷干燥
C. 甲为东北风 D. 乙为西北风
24. 下列各地气候特征的成因与乙风带相关的是
A. 地中海沿岸地区 B. 南亚印度洋沿岸地区
C. 加拿大太平洋沿岸地区 D. 美国大西洋沿岸地区
【答案】23. AC 24. AC
【解析】试题分析:
23. 图示以极地为中心,甲在低纬是低纬信风;信风是由副热带高压吹向赤道低压形成的,由此可判断图示是北半球的信风,为东北信风。选C正确。
24. 乙是中纬西风带;地中海沿岸是地中海气候是西风带与副高压交替控制形成的;南亚是热带季风气候,与西风无关;新西半受南半球西风影响,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美国大西洋沿岸不受西风影响。选A正确。
考点:考查气压带与风带。
下图为“太平洋不同海域沿岸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5. 关于图示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洋流增温增湿 B. 乙洋流是暖流 C. 丙洋流降温减湿 D. 丁洋流是暖流
26. 关于①、②两处附近地区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处的渔场是北海道渔场 B. ①处沿岸气候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 ②处的渔场是北海渔场 D. ②处沿岸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答案】25. BC 26. AB
【解析】
25.
本题考查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及读图分析能力。据题干知,图示为太平洋不同海域沿岸洋流分布,据图可知,结合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可知,甲为千岛寒流,对沿岸气候降温减湿作用,A错误;乙为日本暖流,B正确;丙为加利福尼亚寒流,对沿岸气候降温减湿作用,C正确;丁为秘鲁寒流,D错误。故选BC。
26. 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环境特征以及读图分析能力。据上题分析可知,甲为千岛寒流,乙为日本暖流,①处的渔场是北海道渔场,A正确;①处沿岸为温带季风气候,气候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正确;②处的渔场是秘鲁渔场,沿岸为热带沙漠气候,CD均错误。故选AB。
2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7年2月5日“中澳旅游年”正式拉开帷幕“考拉牵手熊猫”,澳大利亚期待更多中国游客。澳大利亚有许多世界自然遗产,其中大堡礁和艾尔斯石以其独特景观闻名世界。下图为澳大利亚地形图及大堡礁和艾尔斯石景观图。
材料二:艾尔斯石是世界上最大的整体岩石。由岩性坚硬、结构致密的石英砂岩组成。四亿五千万年前,巨石所在的盆地向上推挤、隆起,使巨岩处于了垂直状态。大约三亿年前,这座巨大的石山被推出了海面,现在其顶部圆滑光亮,并在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的宽窄不一的沟槽和浅坑,每当暴雨倾盆,在巨石的各个侧面上飞瀑倾泻,蔚为壮观。
(1)若旅游者在1月到达A处,该地盛行风向为________风,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
(2)下图反映大堡礁按照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_______。
A.A→B→C B.C→B→A C.A→C→B D.B→A→C
(3)从澳大利亚大堡礁到艾尔斯石一线自然带依次过渡为____,影响自然带变化主导因素是_______。
(4)结合材料试推测艾尔斯石景观形成所受的地质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西北;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后左偏形成 (2) A (3)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水分 (4)流水沉积;固结成岩;地壳运动(地壳抬升);外力侵蚀;风化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澳大利亚地理环境特征以及读图分析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1)读图可知,A位于澳大利亚西北部,1月份为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东北信风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左偏转,形成西北季风。
(3)从澳大利亚大堡礁到艾尔斯石一线自然带是随着距离海洋越来越远,加之地形阻挡作用,降水逐渐减少,形成的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的变化,体现了以水分为基础的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4)由材料二可知,艾尔斯石景观属于砂岩,砂岩属于沉积岩,是流水沉积形成的,后来巨石所在的盆地向上推挤、隆起,属于地壳运动,导致巨石出露,又在外力风化和侵蚀作用下,形成今天的巨石景观。
28.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火地岛位于南美洲南端,东西部气候差异显著。位于火地岛南部沿海的乌斯怀亚港是南极科考的重要中转站,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都会有上千的科考和捕虾船队集结于此。
材料二:南极磷虾是似虾的无脊椎动物,它们以微小的浮游植物作为食物,成体适宜在低温和低盐的水域中生活,它们是南极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 下图所示即为南极磷虾分布及火地岛周边洋流示意图。
(1)火地岛西部地区降水_________(多于或少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属于________气候,东部地区属于_________气候,产生这种差异原因是_______。
(2)分析南极洲大西洋西部沿岸磷虾分布区域面积大、数量多的原因。
(3)某远洋捕虾队12月1日从乌斯怀亚港出发前往图中甲海域捕获磷虾,为期一个月,在此期间,火地岛昼夜长短变化情况为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情况是_______。
(4)该远洋捕虾队在甲海域可能遭遇的主要困难有______。
【答案】(1)多于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火地岛岛上山脉阻挡西风,西侧为迎风坡,降水较多,气候湿润,东侧为背风坡,降水较少,气候较干 (2)该海域有南极环流与西风漂流流经,海水扰动带来海底大量无机盐分,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磷虾提供充足的食物供应;该海域受西风漂流和巴西暖流的能量交换影响,形成适宜的海水温度、盐度;适宜生存的海域面积大;该海域同类别生物数量较少,处于食物链的最底层,所似数量庞大 (3)先变长,后变短 先变大,后变小 (4)狂风急浪;浮冰和冰山;酷寒冰冻等
【解析】本题考查南极地区地理环境特征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1)据图可知,火地岛位于南美洲南端,地处西风带影响区,火地岛岛上山脉阻挡西风,西侧为西风带迎风坡,降水较多,气候湿润,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东侧为西风带背风坡,降水较少,气候较干,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2
)据材料二中磷虾的生长习性可知,它们以微小的浮游植物作为食物,成体适宜在低温和低盐的水域中生活。据图可知,该海域有南极环流与西风漂流流经,海水扰动带来海底大量无机盐分,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磷虾提供充足的食物供应;该海域受西风漂流和巴西暖流的能量交换影响,形成适宜的海水温度、盐度;适宜生存的海域面积大;该海域同类别生物数量较少,处于食物链的最底层,所似数量庞大。
(3)据题干知,某远洋捕虾队12月1日从乌斯怀亚港出发前往图中甲海域捕获磷虾,为期一个月,即从12月1日至1月1日,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先向南移后向北移,所以火地岛昼夜长短变化情况为先变长,后变短;正午太阳高度总是从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在此期间火地岛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情况是先变大,后变小。
(4)据图可知,甲海域地处西风带影响下,受南极大陆和西风漂流影响,海水温度低,该远洋捕虾队在甲海域可能遭遇的主要困难有狂风急浪;浮冰和冰山;酷寒冰冻等。
【点睛】以本题世界区域为载体,考查影响气候的因素、生物分布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题还需明确:(1)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地形、大气环流、洋流、海陆位置等。(2)充分结合材料,挖掘材料信息分析。南极洲大西洋西部沿岸磷虾分布区域面积大、数量多的原因应从食物、生存环境角度分析。(3)昼夜长短的变化与直射点的移动有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的昼就增加,从12月1日至1月1日,期间经过12月22日,所以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动后向北移动。对于一地点而言,一年中什么时候靠近直射点所在纬线,则正午太阳高度变大,什么时候远离直射点所在纬线,则变小,即“来增去减”。(4)远洋捕虾队在甲海域可能遭遇的主要困难应从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