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com
中原名校2016~2017学年上期第二次联合考试
高三历史试题
命题:名校九校语文命题研究组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Ⅱ卷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记载,周武王灭商后进行分封时称诸侯为“友邦君”,到周公再行分封时,出现“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此变化说明西周
A.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 B.宗法制进一步完善
C.中央集权得到了强化 D.等级制度开始形成
2.“中书令、侍中‘佐天子而统大政”佐天子而执大政’,‘中书令之职,掌军国之政令”凡军国之务,(侍中)与中书令参而总焉,坐而论之,举而行之’”。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唐代三省长官决策采取集体形式议事B.尚书省的长官从未参加决策过程
C.唐代的集体决策完全排斥了君主意见D.门下侍中与中书令共同参与决策
3.日本学者加藤繁说:“坊的制度——就是用墙把坊围起来,除了特定的高官以外,不许向街路开门的制度——到了北宋末年已经完全崩溃,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造屋开门了。”这一变化有助于
A.江南地区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商业从农业、手工业中的分离 D.城市商业空间的拓展
4.唐人《茶瓯》诗云:“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磁(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苹沫香沾齿。”该诗直接反映出唐代
A.茶器生产注重实用功能 B.制瓷业发展培育了民间品茶之风
C.邢越两窑瓷器各具特色 D.南北方形成不同风格的制瓷系统
5.有人认为:“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时期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以下解释中最合理的是
A.唐朝是中国封建经济的繁荣时期,上述学者的观点有误
B.宋代时中国封建经济有革命性变革,上述学者的观点正确
C.上述观点有翔实的史料和文物支持论证,上述观点可信
D.宋代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唐朝,上述观点是相对唐朝而言的
6.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记载:“(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中的“禁”
A.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进程 B.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发展
C.加剧了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出超 D.导致了东南沿海民生的困境
7.伯利克里在雅典公共庆节演剧的时候,给每个公民发放二个欧布尔的津贴,这等于一人一天的生活费。材料得出的结论是
A.废除民主权力的财产限制 B.为竞选公民大会主席拉选票
C.促进城邦文化艺术的发展 D.缩小公民内部的贫富差距
8.15世纪中后期,意大利原先对银行和国际贸易的垄断地位失落,在英国、西班牙等国,意大利产的毛呢被本地产的排挤,意大利人逐渐向往乡绅地主的生活,热衷于官吏生涯。这说明
A.意大利缺乏国内市场和本土原料优势B.工业革命引发欧洲经济版图变动
C.文艺复兴削弱了意大利人的竞争意识D.东西方的陆上商路退居次要地位
9.1912年,一个记者在德国工业家奥古斯特·蒂森70寿辰时悲叹地说,在这个日子,人们对这位德意志最大的工业家和最富有的人之一太冷淡了。当时受到社会最大尊敬的仍然是贵族、军人。据此可知德国
A.民众对资本家持歧视态度 B.工业革命进展缓慢社会影响弱
C.传统文化固化了民众思想 D.民众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浓厚
10.“当我们走近行宫的时候,火声劈拍劈拍的响着,殷红的火焰,映在从事放火的军队们的面庞上,使他们看起来,仿佛恶魔一样,虽是毁坏他们所不能恢复的东西,却洋洋自得的,觉得很是光荣。”19世纪中期西方随军记者的这—描述反映了
A.英国军队攻陷镇江 B.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C.日本军队攻占旅顺 D.八国联军进占北京
11.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70、80年代,传统的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区域经济格局,开始逐渐被以资本主义工商业为核心的新兴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所替代。下列符合材料中“新兴的区域经济”的是
A.①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12.张謇从“通州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的思想出发,于1895年冬开始筹办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后精心经营,取得了较好的效益。这反映了
A.民族工业发展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B.民族工业在甲午战后获得初步发展
C.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个人努力程度决定民族工业发展状况
13.“编结毛辫,向非汉制所遗。自从满清入主,强迫人民为之。现已实现改革,积习自当力除。惟直光复伊始,剪否听民便宜。衣服暂可仍旧,并非必仿泰西。”该告示的写作者认为
A.留辫已成风俗,应尽量保留 B.应理性地看待社会风俗变迁
C.满汉民族必须平等相待 D.应与清政府作必要妥协
14.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非常重视民主法制建设,民主法制进程非常迅速。以下民主法制的内容按照所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宣告了新中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合法性 ②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③提出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④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①② D.①②④③
15.1949年6月,毛泽东明确提出“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基于此,新中国实行了
A.“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B.“求同存异”的外交政策
C.“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6.天津美术出版社某时期出版的连环画中写道:“自动创作来并社,共产主义出幼芽……要想发展大生产,组织形式要变化。工农商学兵合一,统一领导力量大。”当时我国正经历着
A.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B.“二五”计划建设
C.史无前例的十年动乱 D.“改革开放”热潮
17.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人民公社要坚决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稳定不变。”这反映出
A.中共中央存在较严重的“左”倾路线
B.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肯定“包产到户”
C.人民公社制符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正逐渐酝酿中
18.有学者在评论某事件时说,此事件后“台湾再也不是国家,从此‘中华民国’就在台湾变成‘代名词”’。此学者评论的事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正式成立 B.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
C.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艾森豪威尔总统宣称:“如果欧洲国家组成一个真正的整体,那将给北约带来巨大的好处”,后来又说:“共同市场建成的那一天,将是自由世界历史上最美好的日子之一。”这反映出
A.西欧联合有助于遏制苏联 B.西欧国家之间的政治合作加强
C.美国失去主导欧洲的地位 D.美欧已从对手转化为合作伙伴
20.“第三世界”大约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来大为流行,中国使用这一概念,是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的崛起
A.标志着亚非拉民族国家的兴起 B.冲击了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
C.使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D.表明和平共处成为国际共识
21.“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重复中越来越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就够了。”《共产党宣言》的这一论述主要表明
A.资产阶级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
B.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C.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解决自身的基本矛盾
D.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自我完善的表现
22.列宁多次接见农民代表团,与各地农民交流,发现“广大农民群众不是自觉地而是本能地在情绪上反对我们”。鉴于这一状况,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决定
A.实行《土地法令》 B.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产品交换
23.积累率是指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使用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一五计划前,苏联的积累率为19%,一五计划提高到了33%。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积累率为15%。这反映出“斯大林模式”下
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 B.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24.下图中1971~1980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趋缓的主要原因是
A.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B.苏联领导人推行“新经济政策”
C.领导人过分追求稳定,趋于保守 D.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失败
25.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说:“对全球化的抗议行动反映了现实,即权力和财富分配不均匀,……如果不增加对穷国的援助来缓解贫困,那么,一些穷国将分崩离析,对世界安全和国际经济构成威胁。”安南认为
A.应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B.反全球化抗议应该得到鼓励
C.全球化可解决世界的发展问题 D.全球化必然出现全球化问题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武昌起义一个小小的偶发事件,便使王朝大厦轰然倒塌。
——《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思想激变,生活方式亦随之激变。这是一段“过激”的历史,人人慨当以慷,个个向死而生。民国人的精神、气节、面貌、习性、礼仪,因之而带有“民国范儿”。
——《新周刊》第330期《陈丹青民国答问录》
(1)概括材料一中的观点。(2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清朝覆亡的偶然性和必然性。(6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民国范儿”的精神支柱,并简要分析其政治背景。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社会演变发展的历史趋势。(2分)
27.(12分)解决好民族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在观察美国的国家统一和国民整合方面,还必须注意到美国并没有大多数民族国家构建中的历史资源。虽然认同“美国人”是其国民的共同意识,但是这种凝聚力来自美国的政治理念,即亨廷顿所说的“美国信念”,因为美国没有植根于本土的可供其进行民族建构的民族主义历史、文化资源。
—一摘编自郝时远《美国民族政策不是中国的榜样》
材料二 俄罗斯东方学家雅科夫列夫认为,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以来,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30多年来,先前较为落后的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得到了长足进步,人口数量和人均寿命大幅提升。
——摘编自2015年9月7日新华网《外国专家学者称赞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1)材料一表达了作者的哪些观点?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解决移民国家“国家统一和国民整合”问题的? (7分)
(2)概括材料二中雅科夫列夫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今中央政府加强对西藏管辖的重大事件。(5分)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1937年间被称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十年”,民间资本与国家资本并行发展,互有消长,民族工业资本年均增长率超过8%。……1930年代发生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令计划经济思潮在国际上崛起,也影响到国民政府的主政者。……“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成立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的联合办事处(四联总处),对金融实行国家垄断;同时通过资源委员会控制战争资源,对经济实行全面干预。……到抗战后期,国家资本和官僚资本已处于压倒性优势。……战后国民政府又接收了大批敌伪产业,不仅导致了政权的腐败,也加大了“国进民退”的比重。
材料二 站在“文革”的废墟上痛定思痛,才有了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民营经济的复活,给国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历经30年的休养生息,民营经济重新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比重和增长速度超过了国有经济,贡献了一半以上的GDP,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国家的主要税源。我国企业的99%为中小企业,其中80%为民营。
——一以上均摘自章立凡撰写的《清末以来中国三次“国进民退”的历史教训》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进民退”的主要因素。(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政府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举措有哪些。(4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联系当前实际,就中国近代以来的“国进民退”或“民进国退”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2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5月24日,罗斯福向国会提交了关于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立法的咨文。当时国会并没有通过这一立法。1937年10月12日,罗斯福再次提出,直到1938年6月14日,国会才通过这一立法。这就是《公平劳动标准法》(又称《工资工时法》),主要条款包括每周40小时工时,每小时40美分最低工资;禁止使用童工、在危险性工业中禁止使用未成年人。为了解决社会保险制度的联邦经费来源,罗斯福实行了一种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寡而征收的累进税。对5万美元纯收人和4万美元遗产征收31%,500万美元以上的遗产可征收75%…… ——《世界通史系列》编委会编《美国的故事》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实行减少军事开支与对富人加税并行的政策,同时对高科技产业实施税收优惠,选择性地积极扶持高科技产业。在财政支出方面,增加了对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为投资者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最终实现了美国科技与经济的全面发展。……克林顿代表着美国人追忆的“好时光”,他在位八年,美国财政盈余2369亿美元,新增2400万个就业岗位,失业率降至30年最低。
——高连奎著《为何美国是老大 美利坚200年改革实录》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实施这些措施的目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根据以上材料比较罗斯福新政与克林顿政府经济政策的共同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