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涞水2017-2018高二语文实验班9月月考试题(带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河北涞水2017-2018高二语文实验班9月月考试题(带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波峰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月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说明】时间:120分钟 分数:共150分 一、基础选择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熹微(xī) 流憩(qì) 眄庭(miǎn) 出岫(xiù) 壶觞(shāng)‎ B. 翼轸(zhēn) 潦水(lǎo) 捧袂(mèi) 叨(dāo)陪鲤对 遄(tuān)飞 C. 翱(áo)翔 坳(áo)堂 仞(rèn) 蓬蒿(hāo) 抟(tuán)扶摇 D. 鲲鹏(kūn) 齐谐(xié) 蜩(zhōu) 迁徙(xǐ) 决起(jué)夭阏(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项,翼轸(zhěn),叨(tāo)陪鲤对,遄(chuán)飞;C项,坳(ào)堂;D项,蜩(táo),决起(xuè)。‎ ‎2. 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是 ( )‎ A. 扶摇可接 桑榆非晚 B. 舸舰迷津 遥襟甫畅 C. 钟鸣顶食 上出重宵 D. 无路请缨 盈虚有数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C项,重霄,钟鸣鼎食。‎ 点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3.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此小大之辩也 B.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而征一国者 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而莫之夭阏者。‎ D. 小知不及大知 而御六气之辩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冥——溟,辩——辨;B项,反——返,而——能;D项,知——智,辩——变。‎ ‎4. 对下列短语中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酒盈樽(满) 矫首遐观(举、抬起 ) 西畴(田地) 聊乘化(姑且)‎ B. 俊采星驰(指人才) 宇文新州之懿范(美好的风范) 耘耔(除草)‎ C. 息交绝游(断绝) 出岫(山穴,小峰) 披绣闼 (披着) 策抚老(拄着)‎ D. 北海虽赊(远) 怒而飞 (愤怒) 朝菌不知晦朔(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项,耔:在植物根上的培土;C项,披,打开;D项,怒:奋起。‎ ‎5. 与例句加点字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 穷且益坚,不附青云之志 B.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例句和D都是“将要”的意思,A项,却;B项,姑且;C项,尚且。‎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 A. 悦亲戚之情话 将有事于西畴 B. 腹犹果然 阮籍猖狂 C. 既窈窕以寻壑 策扶老以流憩 D. 善万物之得时 富贵非吾愿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亲戚——直系亲属,有事——农事;B项,果然:很饱的样子;C项,窈窕:幽深婉蜒,扶老:拐杖。‎ ‎7. 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悦亲戚之情话 B. 或棹孤舟 乐琴书以消忧 C. 宾主尽东南之美 水击三千里 D. 外连衡而斗诸侯 眄庭柯以怡颜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B项,名词动用/意动用法;C项,形容词作名词/名词动用;D项,使动用法。‎ 点睛: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 ‎8. 比较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 ‎①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② 吾其还也 ‎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④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A. 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 B. 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C. 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D. 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答案】D ‎9. 下列各项句子中“之”字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悦亲戚之情话 B. 蚓无爪牙之利 都督阎公之雅望 C. 之二虫又何知? ……赵奢之伦制其兵 D.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不力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结构助词“的“;B项,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代词,这;D项,动词,到/主谓之间取独。‎ ‎10. 下列各项中对相同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农人告余以春及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彼且奚适也 ④杨意不逢 ‎ ⑤都督阎公之雅望 ⑥访风景于崇阿 ⑦今臣亡国贱俘 ⑧而莫之夭阏者 A. ①/②⑦/③④⑥/⑤⑧ B. ①⑥/②③⑦/④/⑤⑧‎ C. ①⑥/②⑦/③④⑧/⑤ D. ①⑥/②⑦⑧/③④/⑤‎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①⑥介宾短语后置句/②⑦判断句/③④⑧宾语前置句/⑤定语后置句。‎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文言句式的题目,不要和现代汉语的句式混淆,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对用“于”“以”引导。‎ ‎11. 下面有关作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陶渊明生活在封建时代,其作品中表现出的那种怀念过去,满足现状,乐天知命的思想,给后世影响很大。‎ B. 陶渊明的成就主要是诗,他歌咏隐居田园,饮酒赏菊,乐天知命的闲适生活,意境恬淡,词句质朴自然。他被看作田园诗的开创者,唐代王维、孟浩然都受到他的诗作的影响。‎ C. 陶渊明也写过“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如《读山海经》中“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表现了他对当时腐败政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意识。‎ D. 《归去来兮辞》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自号“五柳先生”,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应为“东晋“。‎ ‎12. 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又因为《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所以又称骚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 B. 《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其特点是:讲求对仗,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平仄相对;多用典故,讲求藻饰。‎ C.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所著。‎ D. 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陈情言事,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的文体。C项中《庄子》是庄子及其门人后学所著。此类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但是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称呼属于常见的。‎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为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庄子,战国思想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一说今河南商丘东北)。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是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 般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 ‎②近年来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对商场里琳琅满目的高档电器也不再望尘莫 及了。‎ ‎③他在学习上坚持博学审问,对待工作更是兢兢业业,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④由于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不肯认真研究调查,他对于群众的意见总是充耳不闻,所以常常受到大家的批评。‎ ‎⑤有的同学过去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到了高中才发现既要补欠账,又要学新知识,被弄得左支右绌,狼狈得很。‎ ‎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温文尔雅的节目走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中一举夺冠的小姑娘更是成为谈论的焦点。‎ A. 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④⑤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①“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使用错误,不能用来形容大自然山水。②“望尘莫及”指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使用错误。③“博学审问”指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求教。④“充耳不闻”指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⑤“左支右绌”原指弯弓射箭的姿势,左手支持,右手屈曲。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⑥“温文尔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使用错误。故选A。‎ ‎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截至12月底,我院已经推出了40多次以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主题鲜明的展览,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 B. 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水平大幅提高。‎ C. 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D. 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许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结构混乱,应在“是建院90年来”前面加上“这一年”。B项成分残缺,应去掉“使得”一词。D项搭配不当,“录取”“名额”不能搭配。故选C。‎ ‎15.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B. 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C. 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D. 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A项“失陪”为谦辞,只可用于自己;C项“寒舍”只可用于谦称自己的居所简陋;D项“千金”为敬称,只可用于称别人家的女儿。‎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 二、阅读鉴赏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括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 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他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也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嘲笑。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所以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灵龟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他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节选自《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 ‎16. 下列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庄子把《逍遥游》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B. 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C. 《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D. “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17.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但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内涵相差很大。‎ B. 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哲学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他的哲学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C. 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 D. 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是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1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B. 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 C. 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 D. 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 ‎【答案】16. A 17. D 18. A ‎【解析】试题分析:‎ ‎16.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A项中,张冠李戴,不是庄子把《逍遥游》放在第一篇,原文第一段可找到答案,是编者这样安排的。‎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类理解文意的客观题,对于选项,要注意选项中范围扩缩、扭曲文意、混淆文意、胡乱组合等。所谓范围扩缩,是指选项故意漏掉限制性词语或混淆某些范围的界限,造成概念范围的扩大或缩小。所谓扭曲文意,是指选项故意扭曲阅读材料的意思,把考生的思维朝背离文本的方向引领。A项题干中即为这种错误类型。所谓混淆时空,是指事物的发展总有先后,但不符合文意的选项故意混淆时空的先后顺序,以迷惑考生。所谓胡乱组合,是指文章在解释某一个概念或说明某一对象时,会使用比较多的事例,选项就故意把这几个事例的内容加以组合,并且故意使组合后的信息与文本信息相左,以迷惑考生。‎ ‎17. 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是“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A项中,范围扩大。‎ B项中,偷换概念,文章第二段说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其“逍遥哲学”的基础。C项中,因果倒置。‎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B项中,题干“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哲学的理论基础”。如若不仔细浏览题干与原文中第二段,极易忽略。‎ ‎18.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项中,程度言重了,由文章最后一段可知,我们是无法达到真正的自由的。‎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论述类文本阅读经常是以客观题选择题的题型出现的,答题的时候要把握一个基本的答题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而B项,“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混淆文意,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9.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 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 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 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 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0.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案】19. BD 20.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尾联用典的意图。应结合全诗以及典故的内容分析。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诗歌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这个选项忽视了子由出使契丹这一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内容。‎ 点睛:解答本题之前,考生应先明确典故的类型以及诗人运用典故的目的。典故一般分为两大类,一为国家,一为个人。运用前者,多为借古讽今,讽谏君王;运用后者,多为仰慕前人,感怀自己,或者抒发同病之悲等。故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关注典故的内容,本题中的典故是“李揆因担心被扣留而否认是‘大唐第一人’”,而苏辙出使契丹与李揆之行相同,故苏轼有与李揆一样的担忧。‎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首联中,“云海”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各一方;“相望”说明二人情深意重;而从诗歌标题来看,苏辙又即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诗人那豁达的胸襟,哪里会因远别而泪沾双襟!‎ 点睛:解答本题,不但要关注首联,还应关注全篇。诗歌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互相关心。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 送子由使契丹苏 轼云海相望寄此身,古诗词鉴赏。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小儿女之态。‎ ‎(三)名篇名句填空。‎ ‎2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据传衡阳有回雁峰,雁至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回。《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借用了这个典故。‎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很多同学一直自责于过去没有好好努力,认为现在就是追赶,未来也不一定有好的回报。其实,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陶渊明曾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告诉我们,过去就过去了,但未来是可以积极有为的。‎ ‎(4)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表现了自己安天乐命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 ‎【答案】 (1). 雁阵惊寒 (2). 声断衡阳之浦 (3).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4).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 悟已往之不谏 (6). ,知来者之可追 (7). 聊乘化以归尽 (8). 乐夫天命复奚疑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雁至此就不再南飞”“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过去就过去了”“安天乐命的处世态度”,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谏”“聊”的写法。‎ 三、现代文小说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公园里的星期天 ‎[美]贝尔·考夫曼 黄昏的太阳暖洋洋的,树林外隐约传来城市的喧闹。她放下手中的书,摘下墨镜,惬意地吁了口气。莫顿正在看《时代》周刊,一只手搭在她肩上;他们三岁的儿子莱利在沙坑里玩。正是星期天下午五点半,藏在公园角落里的小操场清静极了。秋千和跷跷板一动不动,滑梯上也空空荡荡,只有莱利和一个年龄相仿的胖男孩蹲在沙坑里玩。多美好啊,她几乎微笑起来。她想,他们应该多出来晒晒太阳,莫顿肤色那么苍白,都是成天在大学里埋头工作造成的。她柔情地挽着他的手臂,看着莱利玩沙。‎ 突然,那胖男孩站起来猛地向莱利扔了一铲沙。她朝男孩摇摇手指:“不可以丢沙子,这样会迷住别人的眼睛。”‎ 可那男孩面无表情地盯着她,眼都不眨一下。他妈妈或保姆在哪里?操场上除了正朝出口走去的二三人,只有一个男人坐在几英尺外的长凳上,块头很大,几乎占满了整条长凳,脸被《星期日漫画》遮住了。她断定他就是那孩子的爸爸。听到她的话,他目光不离漫画,随地唾了一口。‎ 她厌恶地扭过头。就在这时,胖男孩又迅速扬起一铲子沙撒向莱利,一些沙子落在他的头发和额头上。莱利抬头看看妈妈,嘴唇犹疑地动了动;她的反应会告诉他该不该哭。‎ 她本能地想要冲到儿子身边,掸掉他头发上的沙子,并教训那个小孩,但忍住了。她总是说要莱利学会为自己战斗。‎ ‎“小家伙,别扔!”她严厉地说,并朝长凳上看看,“怎么能随便扔沙子呢!”‎ 长凳上那人看都不看她,朝那男孩大声说:“乔,干得好!这是公共沙坑,想扔就扔。”‎ 她觉得膝盖忽然软了一下,乜了莫顿一眼。他这才意识到怎么回事了,小心地把《时代》放在腿上,转过头看着那人,清瘦的脸上带着他当面指出学生错误时那种羞涩、歉意的微笑。‎ ‎“你说得对,”他心平气和地说,“但正因为是公共场所……”‎ 那人放下漫画,怀着敌意从头到脚打量着莫顿。“是吗?”蛮横无礼中夹着威胁,“在这里我儿子跟你儿子有同样的权力。他想扔沙子就扔呗。你不服气,就他妈带着你儿子滚蛋。”‎ 孩子们都愣住了,瞪着眼,张大嘴,连手里的铲子掉了都不知道。莫顿面部肌肉抽搐着。“好,只需一分钟,你必须明白……”他平静地说。‎ ‎“喂,闭嘴!”那人说。‎ 她的心怦怦直跳。她知道丈夫根本不是“大块头”的对手,心中充满了对丈夫的怜惜和对那男人的怒气。她丈夫平时不生气,难得发火,这样的情景对他而言太陌生太令人难堪了。‎ 莫顿刚起身,《时代》周刊就滑到地上。那人站起来,朝莫顿连跨两步才停住,活动着粗壮的胳膊等着莫顿上前。她害怕地并紧颤抖的双膝。会发生可怕的打斗吗?太可怕了,太出人意料了……得阻止这场打斗,喊救命。她本想扯住丈夫的袖子,示意他坐下,但基于某种原因,她没有这样做。‎ 莫顿正了正眼镜,面色十分苍白。“这太荒谬了,”他镇静地说,“我倒想请教请教……”‎ ‎“哦,是吗?”那人两腿分开,轻轻晃着,极为轻蔑地看着莫顿,“就你,还有谁?”‎ 他们你盯着我,我瞪着你对峙了一套儿。莫顿突然转过身,平静地对她说:“走,我们离开这里。”‎ 他笨拙地走向沙坑,窘迫使他的脚步有点踉跄。他弯腰抱起莱利并捡起铲子。‎ 菜利一改呆愣的神态,又踢又叫:“不要回家,要玩嘛,不要吃晚饭……”‎ 他俩拖着莱利往前走。出大门必得经过那人坐的长凳,她极力不看那人,昂首挺胸、慢慢地和丈夫、孩子一起走出了那片操场。‎ 她的第一感觉是松了口气:避免了一场打斗,没有人受伤。但内心深处却有一种沉重的甩不掉的感觉。这感觉要比一场意外事故,或者比道理被暴力击败要痛苦得多。她隐约地感到她与莫顿似乎缺少什么。‎ 莫顿突然冒了一句:“那证明不了什么。”‎ ‎“什么?”她问。‎ ‎“打架。打架除了证明他比我高大以外,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当然。”她说。‎ ‎“最好的结果,”他解释说,“可能会是什么?打碎眼镜,掉一两颗牙,或者卧床两天——图什么?伸张正义?讲清道理?”‎ ‎“当然。”她又说,加快了脚步,只想早点回家忙些别的事情,消除那像强力胶一样黏在她心上的感觉。全是愚蠢、卑鄙之徒!她想,一边拽紧了孩子的手。孩子还是哭个不停。以前她总对他那弱不禁风的小身体、瘦削的肩膀、细瘦无力的双腿,有着一丝温柔的怜惜。但是现在,她的嘴唇愤恨地紧闭着。‎ ‎“不许哭,”她气冲冲地说,“真叫人丢脸!”‎ 她觉得他们三个好像踩着烂泥前进一样。孩子的哭声更大了。她想,要是真的打起来……他会怎样呢?让自己被揍扁?去教训那人?叫警察?“警官,公园里有人叫他儿子向我儿子扔沙子……”真可笑,没必要去想这些。‎ ‎“老天,你不能让他安静吗?”莫顿烦躁地说。‎ ‎“你以为我一直在干嘛?”她说。‎ 莱利挣脱他们的手,往后退着。‎ ‎“你管不住,我来管。”莫顿气呼呼地说,朝孩子走去。‎ 但她的声音制止了他。她细小、冷酷、充满蔑视的声音,把自己都吓了一跳。“是吗?”她听见自己说,“就你,还有谁?”‎ ‎(根据肖鹏译文删改)‎ ‎22.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比如莱利被欺负之后,只是“嘴唇犹疑地动了动”,等待妈妈的反应,这一细节含蓄地表现了莱利软弱的性格,并暗示了其性格的成因。‎ B. 小说中莱利与其父莫顿、胖男孩乔与其父“大块头”在外形和性格上都很相像,这样写旨在说明有其父必有其子,提醒家长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C. 小说中多次提到《时代》周刊和《星期日漫画》这两种杂志,巧妙地暗示了奠顿和大块头男人身份地位及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寻常的故事具有了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D. “她觉得他们三个好像踩着烂泥前进一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巧妙地传达出“她”内心的沉重和对愚蠢、卑鄙之徒的愤恨。‎ E. “她”对孩子的柔弱感到“愤恨”,责备他“真叫人丢脸”,看似对孩子不满,实则是对丈夫不满,而结尾处对丈夫说出那句话只是她这种被压抑的真实心理的爆发而已。‎ ‎23. 小说第一段中的环境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4. 小说中的莫顿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5. 有人认为小说写到一家三口慢慢走出操场就戛然而止,也不失为一篇余味悠长的小说,后半部分完全可以不要,你怎么看?请从情节、人物、主题三个角度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22. CE 23. ①照应题目;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适当的背景;③描写小操场的隐蔽清净和两个男孩一起玩沙的情境,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也使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显得更真实自然;④小说开头描写公园里幽静宜人的环境,营造一幅和谐美好的休闲画面,与后文情节发展和人物之间紧张的冲突形成强烈反差,有以乐衬悲、以美衬丑的艺术效果。 ‎ ‎24. ①莫顿是一个敬业的大学教授,终日埋头于大学里的工作,很少外出。尊重、呵护学生,当面指出他们的错误时带着羞涩、歉意的微笑。②外表文弱,脸清瘦苍白。③性情温文尔雅、谦逊平和,平日里不生气,很少发火,面对男人的粗野无礼时,能心平气和地讲道理。④性格懦弱,隐忍退让,当遭受大块头的侮辱威胁时,不是奋起维护自己的尊严、保护自己的孩子而是忍辱离开;妥协之后又为自己的怯懦辩解。(该点如答“理性、知难而退,为了避免打斗受伤而忍辱离开”也可)⑤在暴力面前屈服而在弱者面前威风,对孩子和妻子表现得不耐烦,威胁要去管理孩子。 ‎ ‎25. ‎ ‎(示例一)可以不要。理由:①情节紧扣题目展开,脉络清晰,结构完整。不要后半部分,故事场景便集中于星期天的公园一角,情节围绕莱利与胖男孩、莫顿与大块头之间的冲突展开,冲突因孩子而起,在两个男人之间发展到顶峰,最终以莫顿知难而退、一家人尴尬离开结束,情节结构非常完整紧凑。②人物形象鲜明,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描写已经很充分。大学教授莫顿外表文弱,温文尔雅、隐忍退让的性格跃然纸上;大块头的蛮横粗俗、恃强凌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她”胆小怕事而又自尊要强的性格和在整个冲突中的心理变化也得到了充分表现。③主题深刻而鲜明。小说前半部分通过孩子与孩子、成人与成人之间的两种冲突,表现粗野对文明、暴力对道理的践踏,引导人们思索如何对待他人的无理欺侮、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益。(如果学生回答表现了不同阶层的人之间的矛盾,分析有理,也可以)(示例二)有后半部分更好。理由:①情节更丰富曲折,耐人寻味。前半部分重在写两家人的冲突,后半部分转而写夫妻之间的冲突,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后半部分将前半部分中夫妻之间已露端倪的矛盾加以展开,细致描写尴尬退场之后一家三口的言行心理,别开生面,情节内容更加丰富)。②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更好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心理的复杂。前后两部分,“她”对丈夫的态度从温柔怜惜、体贴担心,到内怀不满、隐忍不发,到最后尖锐冷酷地讽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被表现得更细致充分,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而且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③丰富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后半部分除了继续通过“她”和莫顿言行心理的描写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抗拒暴力、如何坚守权益尊严这一主题外,重在表现他们对自身怯懦无能的屈辱感,以及将怨愤发泄于他人的微妙心理,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如何面对自身的屈辱和内心的痛苦(陷入内心痛苦中的夫妻二人不是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反而是妻子怨愤丈夫,丈夫责难妻子,这对恩爱夫妻之间的隔膜折射出了人内在的孤独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解析】试题分析:‎ ‎22. 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等三个角度分析,A项中“暗示性格成因”理解不够准确全面,根据上下文来看,莱利怯弱的性格成因可能有多种,对妈妈过于依赖只是其中一种。B项中“旨在说明……提醒……”理解错误,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温良文雅与粗野蛮横的对比,表现道理在暴力面前的无能为力。D项中“对愚蠢、卑鄙之徒的愤恨”理解错误,这个比喻不能表现她内心的愤恨。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再细细比较,发现错误点。‎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本题AD两项涉及对人物形象心理的分析,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辨别其正误。‎ ‎23. 本题实质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时就应考虑到环境与人物、情节、小说主题的关系。具体答题时,还应想到交待故事发生的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景,营造了一定的氛围这些常用的术语。另外还要考虑本段处在第一段的位置上,应想到为下提供背景、作铺垫类似的词语。‎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如下: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也就是交代背景;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情节的发展;象征暗示作用;对比烘托,也叫比较;揭示或者深化小说主题;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解答此类题我们要从环境本身的特点、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综合考虑。第一步,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自然环境描写答题时,要紧扣其表现了怎样的地域风格,提示了什么时间、季节,渲染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等。第二步,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分析环境描写要看它对刻画人物起到什么作用,具体如下:衬托人物……心理;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第三步,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环境描写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伏笔,做铺垫。第四步,深化文章中心(主题)。叙事类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最终都是为了深化文章的主题,答题时必须要结合文章中心(主题)来表达。比如本题,所涉及的内容在小说的第一段,结合段落作用分析。‎ ‎24. 题干中问“小说中的莫顿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解答此题要考虑人物身份、年龄、主要性格特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概括。答题时要规范:先概括特点,然后结合原文事例简析。简析时要扣住文本的主要内容,答题时要分条作答,而且要尽量多答。‎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首先,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然后,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三,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比如本题中的莫顿的形象就在语言描写的过程中得以体现。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25. 本题实质考查小说三要素与主题的关系。本题为个性化理解型题目,答题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答题时最好选择情节、人物两个角度,因为从这两个角度切入可以较好地解析与主题的关系。具体解答时应先明确看法,然后结合作品结构、内容展开分析。‎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探究题,对于这类题目,首先应审题,从题干中“切”出要点,比如本题中,“后半部分完全可以不要” “ 你怎么看”“从情节、人物、主题三个角度阐述理由”;然后从这些信息中辨析出答题的方向和答题的模式,题干中的这些信息说明本题是考查小说三要素与主题的关系,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现、情节角度组织答案。‎ 四、语言运用 ‎26. 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典故。‎ 典故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凝聚着璀璨的艺术光彩。为了表达相同的意思,中西方会联想到不同的典故。如说某人“惨遭失败”,英美人则会联想到“拿破仑的滑铁卢之战”,中国人会联想到《三国演义》中“__________”;说到一个“令人无忧无虑、安居乐业的地方”,中国人会想起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英美人则会向往《圣经》中所说的“____________”‎ ‎【答案】 (1). 关公败走麦城 (2). 伊甸园 ‎...........................‎ ‎27. 完成下列两副对联 ‎ (1)关公庙对联: ‎ 师卧龙,友____,龙师龙友;‎ 弟____,兄玄德,德弟德兄。(回忆《三国演义》关羽相关内容,完成对联) ‎ ‎(2)峨眉山洪椿坪对联:‎ 佛祖以亿万年作昼,亿万年作夜;‎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庄子《逍遥游》第二段中一句完成对联)‎ ‎【答案】 (1). 子龙 (2). 翼德 (3). 大椿以八千岁为春 (4). 八千岁为秋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逍遥游》中的典故。‎ 五、作文 ‎28.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云: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曾国藩说:“善莫大于恕。”‎ 安德鲁·马修斯说:“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 最新科学研究显示:原谅别人有益身心健康。‎ 读了上面的这几段话,你有什么感想?请选定一个角度,明确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答案】宽恕别人等于善待自己 古人云: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现代最新科学研究显示:原谅别人有益身心健康。这些都道出了一个至真的道理:宽恕别人等于善待自己。‎ 安德鲁·马修斯说:“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一个人如果有紫罗兰的这种精神,他就会有许许多多的朋友,因为宽恕了别人,就等于善待了自己。‎ 古往今来,多少有识之士、大度之人用宽容之心,换来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事业的成功。‎ 赵国曾是战国七雄之一,后来受到秦国的威胁。赵王破格提拔了地位低下的蔺相如。蔺相如与秦王交涉几次,均巧妙地挫败了秦王,维护了赵王的尊严。之后蔺相如又被提拔几次,位在廉颇之右,这使廉颇心中极为不快,他扬言要让蔺相如难堪。而蔺相如却以宽容之心待他,为此还主动躲避廉颇。后来廉颇听说蔺相如是为了国家利益才躲避他,羞愧难当,敬意顿生。于是负荆请罪,最终两人握手言欢,成就了“将相和”的千古佳话。也正是蔺相如的这种宽容之心使赵国在短期内未受到秦国威胁。如果蔺相如鼠肚鸡肠,与廉颇斤斤计较,不宽恕他,恐怕会两 败俱伤,而且还会危及赵国的安全。可见,蔺相如宽恕别人不仅善待了自己,还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齐桓公曾与管仲有过一箭之仇,但他不计前嫌,依然重用有才能的管仲,任用管仲为相。这需要多么宽广的心胸!正是这种宽容使管仲对齐桓公忠心耿耿,帮助齐桓公力挫群雄,成就霸业。‎ 一次,楚庄王在宴请群臣时,灯火忽然全灭,有大臣便趁机非礼许姬,许姬告诉楚庄王有人非礼自己,非礼者的帽缨被拽了下来,要求楚庄王点灯察看,但楚庄王阻止了她,并命所有大臣都摘下帽缨后才可点灯。后来在一次恶战中,楚国惨败,一员虎将单枪匹马舍命护救楚庄王突围。经询问,楚庄王才知道那个舍生忘死救自己的人就是那次宴会中自己宽恕的人。楚庄王宽恕了臣子,换来了臣子的感恩戴德,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这个事例不正说明了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吗?‎ 曾国藩说:“善莫大于恕。”其意非常明显,即宽恕别人等于善待自己。这种处世原则适用于古代的君臣,适用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也适用于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 宽恕别人吧,因为宽恕别人就等于善待自己!‎ ‎【解析】试题分析:审视这道新材料作文试题后,可以把作文立意确定在“宽恕别人与善待自己”之类的关系型话题的范围之内。宽恕别人是一种美德,是大度的表现,所以人生在世,要以宽容之心待人;当然宽恕别人也不能过分,要把握好分寸。另一方面,宽容是一种美德,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因而宽恕别人也就是善待自己。‎ 点睛: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首先要分析材料的性质是相同或相反,如果相同,就从同一的角度立意,如果相反,首先首先提炼观点,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进行立意,最好是对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辩证的分析,进行辩证的立意,这样文章会显得深刻、全面,能够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立意时首先抓住材料中的词语,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这道作文题属于相同的方面,注意围绕“宽容”立意行文。‎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