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石家庄二中2018届高三历史一模试卷(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河北石家庄二中2018届高三历史一模试卷(附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河北省石家庄二中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历史试卷 第Ⅰ卷 本卷共4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代的国家政体是方国联盟制,商王不过是“盟主”,而周王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见,与商代相比,西周 A.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 B.依靠血缘关系维系统治 C.依靠分封以开疆拓土 D.王权政治得到一定加强 ‎2.史载楚国从武王熊通(前740前~690年在位)时开始对外进行征伐兼并,先后吞并了一些周边的小国,灭国所得之地,直属与楚王成为县。由此可见,当时 A.楚国率先发动兼并战争 B.各诸侯国之间攻伐不断 C.北方诸国政局相对稳定 D.地方行政体制发生裂变 ‎3.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实行“慎罚”的“礼治”;提出了旨在长治久安的“德治”思想;反复告诫统治者防止腐化堕落,提倡励精图治。孔子很尊崇周公,甚至为“久已,吾不复梦见周公”而浩叹。据此可知 A.儒学与周制有渊源关系 B.孔子主张进行社会变革 C.周公开启民本思想先河 D.周公奉行礼制长治久安 ‎4.商鞅自卫国入秦,宣讲法家理论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励军功等发展战略,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长,支持变法。商鞅被秦孝公重用的关键在于 A.秦孝公下决心要变法图强 B.当时群雄并起争霸战争不断 C.变法主张迎合了现实需要 D.奴隶主贵族势力已普遍衰落 ‎5.春秋后期,自由讲学蓬勃兴起。在齐国,国君还筑有宏大的稷下学宫,容纳数百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当时的自由讲学 A.均主张社会变型 B.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 C.否定了传统观念 D.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6.范文澜先生曾考证,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考察封国国王,有罪状便奏闻。不法的国王因此受到惩罚。据此推知,汉武帝设置刺史 A.旨在削弱国王势力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重在整肃地方吏治 D.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 ‎7.西汉昭帝时召开盐铁会议,代表政府的桑弘羊与代表民间的贤良文学,就西汉以来的财政经济政策等问题展开辩论。会后政府颁布法令,改酒业官营为向卖酒者征税,又下令罢关内铁官,部分地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反映出当时 A.盐铁官营不利于国家统一 B.政府抑商政策发生异变 C.官营经济由膨胀转向收敛 D.民意左右着政府的决策 ‎8.荆襄地区的水利兴修早在春秋时已经开始了,而两晋南朝时期水利的兴修更多。刘宋时,张绍为雍州刺史,在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宴,开田数千顷,郡人赖之富赡”。这折射出当时荆襄地区 A.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C.成为中央政府财政倚重 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 ‎9.北齐均田令中,有“每丁给永业田(不必归还政府的土地)二十亩,为桑田,期中种桑五十根,榆三根,枣无根”的条文。隋朝均田令也规定了永业田必须“课之以桑、榆及枣”,“以备生生之资,以供养老之具”。据此可知 A.农民的负担逐渐减轻 B.均田制推动了小农经济发展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D.政府的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 ‎10.唐初,不仅将宰相的职权分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共掌,而且还设立了政事堂,形成一套三省长官共议政事的制度。由此可见,政事堂的建立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避免了决策失误 D.平衡了中央权力 ‎11.终元一代,行省官发动叛乱或自行举兵,约有三次,次三次极少数短暂的反派或举兵,均是以皇位争夺为中心的朝廷政治斗争的组成部分,而且多半是在皇位空虚之际,行省官各保其主所致。这表明行省的设置 A.使国家的军政大权旁落 B.导致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C.容易引发皇族内部纷争 D.有利于社会政治的稳定 ‎12.宋代服饰具有清冷消瘦的文人风格,表现出反对奢华、艳丽、裸露,追求简约质朴,别具清雅、潇洒的风度。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是由于 A.国家的积贫积弱 B.理学思想的影响 C.民族融合的加强 D.战乱的频繁发生 ‎13.明正德、嘉靖年间,“苏徽大贾,招贩鱼盐,多置田宅”,安徽的大多数耕地“皆绅衿富商之产”,扬州大盐商,既“腰缠万贯”,也“坐拥一县之田”,安然衣食租税。这一现 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土地兼并现象的严重 C.商帮和会馆在全国兴起 D.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14.下表为顺治朝、康熙朝、乾隆朝八旗子弟科举取中人数统计情况表(录取总名额基本稳定)。据此可知 朝代 科数 八旗举人人数 顺治朝 ‎2‎ ‎112‎ 康熙朝 ‎16‎ ‎635‎ 乾隆朝 ‎27‎ ‎1090‎ A.儒学影响得以扩展 B.满洲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C.选官注意地域平衡 D.政府崇尚以文抑武政策 ‎15.清代乾隆年间苏州“织作在城东,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估计有织机12000台。据此可知,当时苏州民间丝织业 A.超过官营手工业 B.催生了新的生产关系 C.专业化特征明显 D.推动了海外贸易繁荣 ‎16.南宋建康府所属各县计有十六个市镇,其中有十二个市镇位于距县城六十里以内的地方。会稽府有十个市镇,其中的八个距离县城在六十里以内。类似情况在其他地区也同样存在。据此可知,南宋市镇的兴起 A.直接受限于交通条件的限制 B.推动了区域市场的发展 C.集中分布于经济富庶的地区 D.均由于政治中心的带动 ‎17.“江南铺网阔,市晚鬻蔬迟”“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庭树纯栽橘,园畦半种茶”。这些诗句反映了 A.文人具有重农思想 B.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 C.区域农业特色明显 D.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18.《韩束五行志》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的发生过程,“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到明末,中国共记录了太阳黑子出现达一百多次。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A.常将天象附会于人事 B.科技服务于农业生产 C.天文学领域成就突出 D.重视科技的理论研究 ‎19.据统计,1842年中国常年的进口总值中,棉制品仅占8.4%,1867年上升为21%,到了 ‎1885年就以35.7%的优势跃居进口贸易的第一位。这种状况 A.说明中国的传统经济受到了冲击 B.表明进口棉制品取代了国内棉制品 C.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D.反映了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新时尚 ‎20.综合下表可知,近代中国 时期 粮食进口情况 ‎1867-1921年 共进口大米、小麦、面粉2.76亿担。年均进口502万担。‎ ‎1921-1937年 共进口大米、小麦、面粉5.2亿担。年均进口3250万担。‎ A.人地矛盾始终突出 B.与世界经济联系愈加密切 C.农村经济普遍凋敝 D.社会稳定造成了人口剧增 ‎21.慈禧在1862年11月17日的上谕中,命沿海各口岸挑选民兵,接受西法训练,说:“官兵不能得力,暂假洋人训练,以为自强之计。”并且表示:“除学习洋人兵法外,仍应认真学习洋人制造各项火器之法。各项得其密传,能利攻剿。”据此可知当时 A.洋务派已掌握地方大权 B.清政府统治危机依然严重 C.清政府正筹建近代海军 D.慈禧认识到“制夷”的关键 ‎22.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梁等人并未将定宪法和开国会列入议事日程。光绪帝所发上谕虽然有100多条,但其重点和脉络很清楚,反复强调的主要是练兵和筹饷。这反映出 A.光绪帝没掌握朝廷实权 B.君主立宪制不符合中国国情 C.光绪帝变法决心不坚定 D.维新派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 ‎23.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在华的外国传教士纷纷要求列强出兵,迫使清政府镇压义和团,并为“联军”直接镇压义和团摇旗呐喊。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甚至叫嚣:“把势力伸展到中国的好机会到了,上帝不允许我们放过这个机会。”这表明当时在华外国传教士 A.为本国的殖民扩展效力 B.鼓动列强划分势力范围 C.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冲突 D.要求深入中国内地传教 ‎24.下表为中国近代后期不同教科书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摘选)。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不但荡涤二百六十多年的耻辱……并且产出四千余年君主专制的痕迹”‎ 南京国民政府教科书 ‎“因为他们的势力颇盛,清国不能平定,就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的意思,把天下让给南京政府”‎ 日伪政权教科书 ‎“虽表面上推翻了满清政府,但封建势力并为铲除”‎ 中共根据地教科书 A.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 B.孙中山为首革命派力量强大 C.清朝结束具有偶然性 D.辛亥革命促使清朝同时结束 ‎25.甲午战争以后,越来越多的民族企业的商业广告在其产品名称前特地加上“国货”二字,如“金叶牌国货线毯”、“无敌牌国货牙粉”、“顶上国货,金马牌香烟”等。这种现象增多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企业发展迅速 B.实业救国深入人心 C.政府提倡消费国货 D.列强经济侵略加深 ‎26.20世纪初,越来越多的女性对封建包办婚姻表示不满并以实际行动抵制包办婚姻、争取婚姻自主。与此同时,女性作家和女性文学大量涌现。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文化革新推动了思想解放 B.西方启蒙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封建伦理观念已荡然无存 D.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质变 ‎27.1921年1月1日起,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在一起连续讨论3天,解决学会应以什么做共同目的、达到目的须采用什么方法等问题。结果经过激烈讨论,与会18人中“赞成波尔失委克主义者十二人”。这种现象在当时普遍存在。这表明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A.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C.赞同成立先进阶级政党 D.选择马克思主义绝非偶然 ‎28.孙中山主张普遍建立消费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认为建立合作经济是“地方自治团体”之“要事”,是避免“商家垄断”的有效办法。还主张“累进税率,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这体现孙中山 A.节制资本的思想 B.深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C.关注工农的利益 D.提倡建立公私合营经济 ‎29.1929年,实际主持中央工作的周恩来在给贺龙及湘鄂西前委的指示中明确指出:“目前所应注意者,还不是什么占领大城市,而是在乡村中发动群众,深入土地革命。”这表明周恩来 A.重视推广井冈山经验 B.抵制党内泛滥的“左”倾错误 C.认为革命尚处于低潮 D.党内普遍认可毛泽东的做法 ‎30.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迅速涌现出“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救国军”、“抗日义勇军”、“军民自卫义勇军”、“民众自卫团”等各种武装。这表明 A.东北民众自发抵制日寇侵略 B.抗日救国组织得到广泛支持 C.政府需要联合各种抗日力量 D.东北民众贯彻全面抗战路线 ‎31.由图一到图二反映了 A.国内时局发生变化 B.民众渴望结束内战 C.国共合作走向破裂 D.中美关系发生转折 ‎32.抗战时,国民政府首迁内地的企业有:山海炼钢厂1937年9月迁汉阳,济南兵工厂1937年9月迁西安,金陵兵工厂1937年11月迁重庆。这些企业内迁主要是因为 A.东南沿海国土沦陷 B.受到日寇的直接威胁 C.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D.政府工业结构的调整 ‎3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应是建国以后国内的“基本矛盾”即整个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矛盾,而“主要矛盾”是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一论断 A.是中共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B.基本符合中国的国情 C.否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对革命事业的贡献 D.具有一定“左”倾色彩 ‎34.1953年,在国家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家对上海的建设方针是“维持、利用、积极改造”,利用上海的工业为全国重点建设服务,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全国服务的老工业基地。据此可推知 A.上海引领国营企业发展走向 B.上海已成为新兴工业基地 C.新中国工业布局将发生变化 D.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起步 ‎35.1954年宪法确认的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了工农劳动群众,还包括了“可以合作的劳动人民”,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也不是整个资产阶级,而只是官僚资产阶级。由此可见当时 A.新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 B.民族资产阶级仍有革命性 C.新宪法强化了阶级矛盾 D.政治协商制度具有稳定性 ‎36‎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强调:“征收祠堂、庙宇、寺院、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其他公地。”这一规定的实施 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B.推动了土地公有制的确立 C.配合了三大改造的进行 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7.1949年10月2日,苏联政府第一个宣布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断绝同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随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10国相继与新中国建交。这表明 A.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十分激烈 B.美国遏制新中国政策的失败 C.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 D.新中国杜绝与西方国家交往 ‎38.1959年8、9月间,东三省减少轻工业用电2/3;1960年,山东省的轻纺、化工企业停工或半停工达3/4;1960年,全国城镇工矿人口猛增,全民所有制职工由1957年的2450万人猛增到5044万人。这表明当时 A.工业化加剧了经济困难 B.一五计划激发了人们的建设热情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国家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39.1961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社会主义建设应波浪式向前发展,不要务虚名而招实祸。还号召恢复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作风,把1961年搞成一个“实事求是年”。毛泽东此举主要是为了 A.纠正党内右倾错误 B.贯彻落实“八字方针”‎ C.放缓农业发展速度 D.推动工业快速发展 ‎40.1980年9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文件,明确了在农业领域普遍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到1983年底,全国实行包干到户代农户达到农户总数的95%以上。这主要是由于 A.农村改革需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生产责任制切合中国国情 C.生产责任制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D.包干到户促进了农业发展 ‎41.2016年以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等国际主流媒体对深圳的报道数量达到275517条,同比增长133%,互联网涉及深圳检索数量超过7亿条。这主要是因为 A.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推动 C.新科技革命浪潮兴起 D.深圳市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42.1992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农产品形成以市场购销为主,合同订购为辅的格局。1993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实行40多年的口粮定量 办法,价格随行就市。这表明当时中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改革开放后工业发展迅速 C.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过渡 D.粮食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43.至2011年,我国现有宪法和法律文件239件,行政法规70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这表明 A.民众对法律的认识提高 B.法律保障了改革开放成果 C.基层民主得到贯彻落实 D.依法治国得到了有力保障 ‎44.据统计,仅2013年,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外交足迹遍及亚非欧美四大洲22个国家,接待了64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来访,与300多为外国政要进行了双边会见等接触,与各国 达成近800项合作协议。由此可见与建国初期相比,新时期外交 A.重视与发达国家合作 B.侧重于反对霸权主义威胁 C.涵盖面更加广泛均衡 D.致力于解决南北差距问题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45题、第4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必须作答。第47题、第48题、第4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5.(2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政治之所以腐败,人民之所以受难,最大的祸根就是专制君主。为此他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恢复宰相制度,使宰相有职有权,能与天子“同议可否”。重视学校的作用,认为学校不但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应当成为“公其非是”的议政机关。并且要求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要把学校发展成含有近代意义的议会机关,要求将决定是非的最高权力从天子手中转移到学校。他还主张将郡县制和分封制结合起来,加强地方的独立性和自立性。‎ ‎——摘编自武树臣《黄宗羲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根据黄宗羲的学说和后来传人的西学民主理念,谭嗣同提出当前的改革不是要“反满”“反清”只和今天的统治者过不去,而是要根本改变几千年以来的专制政治。在黄宗羲、谭嗣同们看来,君民本是“平等”的,“君亦一民也”,民本君末,“非君择民,而民择君”,民可“共举之”,当然也可“共废之”。‎ ‎——摘编自秦晖《从黄宗羲到谭嗣同:民本思想到民主思想的一脉相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主要主张及对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影响。(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与谭嗣同对孔孟儒学的传承之处,并说明对儒学改造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18分)‎ ‎4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经济与外交发展状况简表 时间 经济状况 外交状况 ‎20世纪50年代 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推行。‎ 国家财经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 八大二次会议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中苏关系恶化。‎ 这一时期越南、法国、印度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23个。‎ ‎20世纪60年代 开始提出“八字方针”。‎ 经济经历困难后逐渐恢复。‎ 文革动乱波及经济领域。‎ 中苏关系恶化。‎ 美国发动侵越战争。‎ 这一时期古巴、法国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16个。‎ ‎20世纪70年代 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工作时期,经济好转。‎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体制改革进步。‎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建交。‎ 这一时期西方与中国建交国家达62个。‎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经济与外教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经济与外交关联,史论结合。)‎ 请考生在第47、48、49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右侧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进行评分;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 ‎4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12年中华民国教 育部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清末各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称校长;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各种教科书务必合于共和国宗旨,禁用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民间流行的教科书凡内容与形式具有封建性而不符合共和国宗旨者,即予改正;废止小学读经;注重小学手工科……”随后,教育部又颁布文件明确规定了小学校所需要学习的课程以及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如“第一条:小学校应该遵小学校令第一条之宗旨教育儿童,凡与国民道德相关事项无论何种科目均应注重指示,知识技能宜择生活上所必需者教授之,务令反复熟习应用自如,儿童身体宜期其发达健全,凡所教授必适合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度,对于男女诸生应注意其特性及将来生活施以适当之教育……”‎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小学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小学教育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小学教育改革的意义。(7分)‎ ‎48.(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3年11月18日,蒋介石应邀赴开罗参加三国首脑会谈。会谈主要是讨论缅甸战役、打败日本以及战后处置日本等问题。会后发表的《开罗宣言》明确规定“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三国声明将坚持共同作战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开罗会议标志着战时三国合作的高峰,中国作为四大盟国之一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罗会议后,国民党政府内政外交均出现严重问题,军事上亦惨败,导致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雅尔塔会议上,中国成为美苏交易的牺牲品。《雅尔塔协定》以及随后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的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是中国丧失大国地位的标志。‎ ‎——摘编自梁承波《浅析二战期间中国大国地位的获得与丧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时期中国大国地位获得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期间中国大国地位丧失的原因。(7分)‎ ‎49.(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光启,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他既是儒家文化坚定的维护者同时又是中国天主教的“基石”和传播西方科学的先驱。他复杂的身份下恰恰透视着中国的饱学之士在西学冲击下的游离与坚持。面对明末沉重的历史现实,徐光启试图通过“会通”中西哲学、宗教、科学,以期达到富国强兵,所谓“镕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实现“可以远迈百王,垂贻永世”的宏愿。他“会通”中西的第一步是从翻译开始的。入教伊始,他便与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最先揭开了欧洲数学传入中国的序幕。1623年,徐光 启上疏的《辩学书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基础上较系统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该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徐光启对天主教作为一种道德和政治教化理论的理解,以及赋予这种理论的意义。‎ ‎——摘编自黄中治《浅谈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在文化领域的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光启向中国介绍西学的原因。(7分)‎ 参考答案 ‎1.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由“盟主”到至高无上权威,表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相对加强,这有利于集权政治和国家统一,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则说明与商代相比,西周王权政治得到一定加强,D项正确;A项“间接统治”、B项“依靠血缘关系维系统治”、C 项“开拓疆土”材料均不体现。故选D。‎ ‎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瓦解。楚国敢于兼并小国且设置县,这表明分封制瓦解,地方行政体制发生裂变,D项正确;A 项“率先发动”、B项“各诸侯国攻伐不断”C 项“北方稳定”材料均无法推断。故选D。‎ ‎3.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早期儒学。孔子推崇周公,表明他对周公及其治国思想的认可,由此推断,孔子儒学与周制具有渊源关系,A 项正确;B项“主张进行社会变革”、C 项“周公开启民本思想先河”、D 项“周代奉行礼制长治久安”材料均不体现。故选A。‎ ‎4.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战法家思想。据材料中商鞅的主张可知,他提出的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等发展策略,符合秦孝公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C 项正确;A、B、D: 三项均是外因,不是关键因素。故选C。‎ ‎5.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的思想与文化教育。从材料中可知自由讲学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D 项正确;A 项“均主张社会转型”不符合史实;B项“各国支持”.C 项“否定了传统观念”等结论,仅靠材料无法推知。故选D。‎ ‎6.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刺史制度。材料反映了刺史可以举报不守法的国王,使其受到相应惩罚,这表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控,B项正确;刺史制度主要监察地方官员和封国官吏,不只是针对王国势力,A 项表述绝对化;汉武帝设置刺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C 项表述片面化;D项“趋于完善”之说材料没有体现。故选B。‎ ‎7.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盐铁官营。依据“改酒业官营为向卖酒者征税,又下令罢关内铁官,部分地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可以看出政府相对放松对经济的管制,官营经济由膨胀转向收敛,C 项正确;盐铁官营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政府财政收人的增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A 项错误;放松对经济的管制,并不意味着放弃对经济的管制,政府依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民意左 右着政府的决策”材料没体现,D项错误。故选C。‎ ‎8.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当时荆襄地区重视兴修水利折射出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B 项正确;“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成为中央政府财政倚重”材料不体现,A.C 两项错误;兴修水利不属于耕作技术,D项错误。故选B。‎ ‎9.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小农经济特点。据材料可知,政府规定农民种桑、榆、枣,是以发展小农的家庭副业来维持和稳定小农经济,B 项正确;A 项与材料主题不符;C、D 两项材料均不体现。故选B。‎ ‎10.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设立政事堂,3 省长官共同协商政务,既可收集思广益之效,又可提高行政效率,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B 项错误;政事堂的设置可以弥补帝皇才干之不足,减少决策失误,但不能避免,C项错误;中央权力包括皇权和中央各部的权力,,皇权至高无上,D项错误。故选A。‎ ‎11.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代行省制。元代统治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共发生三次短暂的行省官叛乱或自行举兵事件,这表明行省制度下中央集权加强,利于维持社会的长期稳定,D项正确;行省是中央派出的地方行政机构,直接受中书省节制,地方军政大权完全掌控在朝廷,A 项错误;行省的设置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项错误;材料说明行省官举兵是因为以皇位争夺为中心的朝廷政治斗争而起,C 项错误。故选D。‎ ‎12.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理学。理学宣扬“存天理、灭人欲”,反映在服饰上就具有清冷、简约质朴等风度,B 项正确;宋代国家积贫积弱,但是社会经济继续发展,A 项与服饰关联不大;材料中的“文人风格”不是民族融合的结果,C 项错误;宋代国家局部统一、社会相对稳定,D项错误。故选B。‎ l3.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代重农抑商。商人致富多买房置地,主要是由于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所致,A项正确;B 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而不是原因;C.D 两项与材料现象没有必然联系。故选A。‎ ‎14.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代前期科举制。清代沿用明代八股取: 士,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在录取总名额稳定的情况下,八旗子弟中举人数逐渐增加,表明儒学对满洲影响不断增强,A 项正确;B项错在把中举人数解读为垄断政权;“地域平衡”“以文抑武”材料不体现,C.D 两项错误。故选A。‎ ‎15.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手工业发展。清代苏州民间丝织业“织作在城东,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可见其专业化特征明显,C 项正确;A 项表述缺乏对比难以得出这一结论;B.D 两项表述材料没有体现。故选C。‎ ‎16.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南宋市镇发展。市镇大都距离县城较近,表明市镇兴起推动了区域市场的发展,B项正确;“直接受限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均由于政治中心的带动”说法过于绝对,A、D 两项错误;“集中分布于经济富庶地区”与材料中市镇分布于县治附近不符,因为这些县不一定都是富庶地区,C 项错误。故选B。‎ l7.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农产品商品化。卖蔬菜、卖菱藕、种茶树均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趋势,B 项正确;用诗歌反映农业不等于重视农业,A 项错误;C.D 两项材料均无体现。故选B。‎ I8.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天文学成就。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既作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录,又持续记录达一百多次,这足以表明中国古代天文学领域成就突出,C 项正确;A 项“附会人事”B 项“服务农业”材料均不体现;对天文现象的记载不是科技的理论研究,D 项错误。故选C.‎ I9.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自然经济解体。棉制品的大量进口即列强对华倾销商品,必然加速中国小农经济解体,A 项正确;B项与材料和史实均不相符;仅凭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中国对外贸易的收支情况,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棉织品在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变化,没有反映人们对西方生活方式的追求,D项错误。古选A。‎ ‎20.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被卷人资本主义市场。表格数据反映了19 世纪60 年代以来中粮食进口明显增加,表明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愈加密切,B 项正确;A.C 两项表述绝对化;D项“社会稳定”不符合1867-1937 年的事实。故选B。‎ ‎21.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根据材料时间“1862 年”“得其密传,能利攻剿”等信息可知,当时太平天国依然威胁清政府统治,慈禧接受西洋练兵法和火器制造法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B项正确;“洋务派掌握实权”材料没体现,A 项错误;仅凭沿海挑选民兵接受西法操练不能得出筹建近代海军,C 项错误;1860 年《北京条约》签订,中外反动势力开始相互勾结,且材料表明慈禧接受西洋练兵法和火器制造法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D项错误。故选B。‎ ‎22.D [角析] 本是主要考查戊戌变法。光绪帝颁发的上谕就是维新变法的内容,康梁等人并未将定宪法和开国会列人议事日程,表明维新派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D项正确;材料说明光绪帝变法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不是发展资本主义,A.C 两项与材料不符;仅凭材料不能得出B 项结论。故选D。‎ ‎23.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列强宗教侵略。由在华的外国传教士们要求列强出兵镇压义和团并扩展在华势力可知,在华西方多数传教士扮演了侵华急先锋的角色,为本国殖民扩张效力,A 项正确;甲午战后,列强已在中国划分了势力范围,B项错误;C 项“引发文化冲突”材料不体现;在1858 年《天津条约》列强已获得深人内地传教权,D项错误。故选A。‎ ‎24.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南京国民政府教科书认为“涤荡二二百六十年的耻辱”,日伪政权认为“清国把天下让给国民政府”,根据地教科书认为“推翻了满清政府”,据此可知,三者均认为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统治,D项正确;A.C 两项材料不体现;B项不是三者的共性认识,无法作为能够被认定的事实。故选D。‎ ‎25.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近代以来,列强对华长期经济侵略,几乎垄断了中国商品市场,在与列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民族企业借助国人提倡国货运动之力,进行各种形式的爱国商标宣传活动,以扩大市场,争得生存条件,D项正确;A.B.C.三项虽都是材料现象增多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选D。 26.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越来越多妇女反封建和大量才女出现,这主要是因为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妇女解放,A 项正确;启蒙运动不提倡妇女解放,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应是大城市发生的变化,且当时敢于反封建和写作的女性是有限的,C、D 两项表述绝对化。故选A。 27.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马克思主义传播。讨论三天,与会18人中有12人赞成布尔什维克主义即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且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这表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绝非偶然,是经过慎重考虑的,D项正确;中国进行的革命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A项错误;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不等于照搬其革命道路,B项错误;C 项材料不体现。故选D。 ‎ ‎28.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三民主义。避免“商家垄断”和多征资本家所得税等,反映了孙中山主张节制资本的思想,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主张变私有制为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材料没有体现建立公有制,孙中山主张建立资本主义制度,B 项错误;C 项“关注工农”、D项“建立公私合营经济”材料均不体现。战选A。 29.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革命道路的探索。指示湘鄂西前委要注意在乡村发动群众,深人土地革命,这些均是井冈山生存的经验,表明周恩来重视推广井冈山经验,A 项正确;党内“左”倾错误泛滥是在30 年代初,B 项错误;C 项材料不体现;材料表明当时党内存在城市革命道路和农村革命道路之争,D项错误。故选A。 30.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东北抗战。“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因此东北涌现的抗日武装基本都是民众自发抗日行为,A 项正确;B项“得到广泛支持”、C 项“政府需要联合各种抗日力量”材料缺乏依据;全面抗战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1937 年洛川会议提出的,是指党要依靠民众抗日,D项错误。故选A。 31.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合作抗日。图一既有民党、共产党旗帜,又有中华民族解放的信息,涉及的是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图二从毛泽东、张治中等信息可知,涉及的是抗战胜利后,1945 年国共重庆谈判商谈和平建国,这反映了时局的变化,A项正确;内战在两幅图片中不能反映,B 项错误;重庆谈判时国共关系尚未破裂,C 项错误;美国由帮助中国到孤立新中国,导致中美关系发生转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D)项错误。故选A。 32.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战中工业布局。根据材料提供时间“1937 年”可知,上海、济南、金陵(即南京)的C厂内迁均因日寇直接进攻,B 项正确;A 项无法解释济南工厂内迁;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是在1937 年11月上:海沦陷之后,C 项不符合材料时间要求;材料没有体现工业结构的调整,D 项错误。故选B。 33.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七届二中全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届二中全会对于建国后几年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分析,基本符合建国后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国情,B项正确,D项错误;1956 年中共八大召开,标志着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A 项错误;建国后初期,在中共领导下,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恢复与发展,C项与史实不符。故选B。‎ ‎ 34.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一五计划让上海为全全国重点建设服务,可见上海不是国家一五计划建设的重点,国家工业布局将发生变化,由沿海向内地发展,C项正确;A项“引领走向”、B项“成为新兴工业基地”、D 项“所有制改造起步”材料均不体现。故选C。 35.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民主建设。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工农劳动群众,还包括民族资产阶级,这表明新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A 项正确;B项“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材料不体现;材料显示1954年新宪法将官僚资产阶级作为专政对象,C 项“强化阶级矛盾”错误;D 项与材料主题不符。故选A。 36.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土地改革。没收寺庙道院的土地,僧尼道士也就失去了谋生之源,这些从寺庙中流走出的僧尼道士,为新中国的经济恢复提供了大量劳动力,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只是把地主土地私有制改为农民土地私有制,并没有建立土地公有制,B项错误;建国后土地改革是1950-1952 年,而三大改造是1953-1956 年,C 项“配合”之说错误;材料没有显示把土地分给农民,D项错误。故选A。 37.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边倒”外交。材料显示与中国建交的基本上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体现了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C 项正确;1955 年华约成立,标志着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开始,A 项错误; 美国遏制新中国政策失败的标志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B项错误;“一边倒”体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并不意味着新中国绝不同美、英等西方国家往来,D项错误。故选C。‎ ‎38.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减少轻工业用电、工矿业人口猛增,这表明国家依然在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 项正确;A.B 两项材料均不体现;农业粮食问题基本解决,才会出现剩余劳动力,而当时正处于粮食艰难时期,D项错误。故选C。‎ ‎39.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八字方针”。毛泽东号召恢复实事求是、调查研究,还要把1961年搞成“实事求是年”,这表明党在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不切实际的做法,正在贯彻“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B 项正确; 当时中国泛滥的是“左”倾错误,A 项错误;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即农业、轻工业过轻,重工业过重,C、D两项与史实和题意不符。故选B。‎ ‎40.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农村改革。全国95% 以上的农户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这主要是由于生产责任制不仅切合农民利益,也符合国家利益,B项正确;我国首先在农村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1984 年,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A项错误;农村生产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经营权,并不是土地的所有权,C 项错误;D项是材料现象的结果之一,而不是原因。故选B。‎ ‎41.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深圳之所以引起世界的关注,是因为它自身的地位: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标志,D 项正确;A.B.C 三项均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故选D。‎ ‎42.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产品形成以市场购销为主,合同定购为辅的格局,还取消了粮定量办法,这表明国家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控制放开,逐步走向市场化,这表明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过渡,C 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于21世纪初期,A 项错误;B、D 两项仅凭材料无法推断。故选C。‎ ‎43.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法制。法律法规的增多,表明依法治国得到了有力保障,D 项正确;“民众对法律的认识提高”、“法律保障了改革开放成果”材料均无法体现,A.B 两项错误;C 项材料也没有体现。故选D。‎ ‎44.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时期外交调整。接待了64 位外元首和政府首脑来访,与300 多位外国政要进行了双边会见等接触表明,新时期外交涵盖面更加广泛均衡,C 项正确;重视与发达国家合作、致力于解决南北问题均与材料主题不符,A.D 两项错误;侧重反霸不是新时期外交特点,B 项错误。故选C。‎ ‎45.[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黄宗羲与谭嗣同的思想。第( 1)问,第一小问,注意紧扣材料、提炼信息,从反对君主专制、分割君权、成立制约君权机构、给地方自主权等方面作答;第二小问,可结合近代民主思想,从变法和革命两个角度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紧扣材料可直接找到民本思想,结合所学从黄宗羲和谭嗣同对时政的关注,可以看出二者积极入世;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对比可以得出答案;第三小问,可从各自所处历史时期的经济、阶级、思想等角度说明作答。‎ ‎[参考答案](1)主张:反对封建专制、主张限制君权;重视民意;中央和地方适度分权。(每点1分,共3 分)‎ 影响:黄宗羲反对封建专制、主张限制君权、重视民意,是维新派理论源泉之一,促进了十九世纪末维新派要求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所继承,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对辛亥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每点3 分,共6 分)‎ ‎(2)传承之处:具有民本思想;积极人世。(每点2 分,共4 分)‎ 不同之处: 黄宗羲仍是传统民本思想;谭嗣同则上升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每点2 分,共4 分)‎ 原因:黄宗羲: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微弱;资产阶级尚未形成;( 每点2 分,答出2 点3 分)谭嗣同: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西方启蒙思想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资产阶级有所发展。(每点2 分,答出4 点7分)‎ ‎46.[思路点拨]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以新中经济和外交为切人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首先,根据材料和设问要求提炼相互关联的经济与外交历史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然后,围绕自己所拟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注意逻辑思维清晰,论证合理,表述得当。‎ ‎[参考答案]示例论题:经济实力决定外交,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2分)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实力的增强是中国外交取得成就的基础,而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为国内建设贏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1950 年至1952 年土地改革进行,使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国民经济 的逐步恢复,新中国经济状况好转,这些均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又为开展大规模的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8 分)总之,经济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外交,而外交要为经济建设服务。(2分) 47.[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民国初期的教育改革。第(1)问,注意紧扣材料、提炼信息,围绕改革内容从目标、性质、侧重点等角度作答。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对思想、人才、国民素质、文化、教育等角度作答。 [參考答案](1)近代化目标明确;清除封建性,渗透共和国宗旨;体现男女平等;注重实用技能;强调道德教育。(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4点8分)‎ ‎ (2)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有利于培养实用人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使小学教育的正常教学有了一个统一的课程标准,为民国今后的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4点7分) 48.[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二战期间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第(1)问,注意紧扣材料、提炼信息,从日本侵略、中国战场地位、英美利益、战争形势变化、中国政府自身努力等角度作答。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自身、世界战争形势、英美方面变化等多角度作答。 [参考答案](1)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美英等西方大国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每点2分,共8分) (2)国民党政府内政外交均出现严重问题,军事上亦遭惨败;反法西斯战争接近胜利;英美苏为了战后利益的需要,联合排斥中国;《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每点2分,答出4点7分) 49.[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明代徐光启。第(1)问,紧扣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介绍西学、翻译数学、编著农书、维护传统文化、传播西学等方面概括贡献。第(2)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明代后期政治、思想、社会问题和世界大势新航路开辟、传教士东来等角度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1)研究并向中国介绍西学(或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使近代数学传人中国);维护传统文化;沟通中西文化;编写《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古代农业生产经验(或系统总结整理中国传统科技)。(每点2分,共8分) (2)明末统治危机加深;百姓生活困苦;受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新航路开辟;传教士来华;西学的先进性。(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4点7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