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优生优育关系到国家人口的整体质量,也是每个家庭的自身需求,下列采取的优生措施正确的是
A. 胎儿所有先天性疾病都可通过产前诊断来确定
B. 杜绝有先天性缺陷的病儿的根本措施是禁止近亲结婚
C. 产前诊断可以初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21三体综合征
D. 通过遗传咨询可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猫叫综合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产前诊断通过检查胎儿细胞的染色体是否正常,及早发现有严重遗传病和严重畸形的胎儿,不能确定先天性疾病,A错误,C正确。禁止近亲结婚是减少遗传病发生的措施,不能作为杜绝先天性缺陷胎儿的措施,B错误。遗传咨询是通过对家庭成员进行身体检查,了解、诊断病史等分析遗传病类型,推算出后代的再发风险率,提出对策方法和建议等,而猫叫综合征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的,需要通过观察染色体结构进行确定,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优生措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 白化病是隐性基因(a)控制的遗传病,人的红绿色盲是隐性基因(b)控制的遗传病。某家遗传系谱图如下。Ⅱ-2和Ⅱ-3生育一个正常女孩,该女孩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XBXb的概率是
A. 15.28% B. 15% C. 9.375% D. 3.125%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
Ⅱ-1患色盲和白化病,则其母亲是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且父母都是白化病基因携带者,所以Ⅱ-2的基因型为2/3Aa1/2XBXb;由于母亲患白化病,所以Ⅱ-3的基因型为AaXBY,因此Ⅱ-2和Ⅱ-3生育一个正常女孩,该女孩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XBXb的概率是(2/3×1/2+1/3×1/2)÷(1-2/3×1/4) ×(1/2×1/2)=3/20=0.15,故选B。
3. 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某动物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了4个四分体,则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依次为16、0、16
B. 某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有8条染色体,此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产生4个四分体
C. 某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36个着丝点,该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也有36个着丝点
D. 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分配紊乱,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aXb的精子,则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Y、Y
【答案】D
【解析】A.某动物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了4个四分体,说明此时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则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依次为8、0、8,A错误;B.某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有8条染色体,说明此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有16条染色体,则此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产生8个四分体,B错误;C.某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36个着丝点,则该细胞在未进行细胞分裂时含18条染色体,则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也有18条染色体,18个着丝点,C错误;D.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了一个AaXb的精子,说明含有A和a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移向同一极并分配到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所以产生了基因型为AAaaXbXb和YY的两种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基因型为YY的次级精母细胞产生了两个基因型为Y的精子,而基因型为AAaaXbXb的次级精母细胞形成了两个基因型为AaXb的精子,由此可见,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AaXb,Y,Y,D正确。
【考点定位】减数分裂
4. 甲至丁图是某二倍体生物生殖器官中的一些细胞分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遗传定律发生在甲、乙两图表示的细胞分裂时期
B. 乙图所示时期,该细胞中有两个四分体和两个染色体组
C. 丁是由乙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卵细胞
D. 甲、乙、丙、丁所示细胞可出现在卵原细胞分裂过程中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而遗传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错误;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没有四分体,B错误;乙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可见该动物为雌性动物,根据染色体颜色判断,乙形成的卵细胞中应该有一条白色的较大的染色体和一条黑色的较小的染色体,而丁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与此不符,因此丁不是由乙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卵细胞,C错误;卵原细胞既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也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因此甲、乙、丙、丁所示细胞可出现在卵原细胞分裂过程中,D正确。
5. 下列对二倍体的细胞增殖过程中量变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结束会导致细胞内遗传物质的量增加一倍
B. 细胞内姐妹染色单体消失时,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且不应存在同源染色体
C. 如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4种精细胞,则增殖过程很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
D. 如细胞内含有4个染色体组,则该细胞分裂的前一时期细胞内应存在四分体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会导致核DNA数加倍,但质DNA的量变情况未知,A错误;姐妹染色单体的消失是着丝点分裂所致,而着丝点分裂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前者整个细胞增殖过程中均存在同源染色体,B错误;如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内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且互换区段存在等位基因,则一个精原细胞产生4种精细胞,C正确;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内一般含有2个染色体组,含4个染色体组的细胞应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而四分体出现在减数分裂的前期和中期,D错
误。
【考点定位】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知识。
6. 基因型为aabbcc的桃子重210克,每产生一个显性等位基因就使桃子增重15克,故AABBCC桃子重210克。甲桃树自交,F1中每个桃重均150克。乙桃树自交,F1中每桃重为120克~180克。甲乙两树杂交,F1每桃重为135克—165克。甲、乙两桃树的基因型可能是
A. 甲AAbbcc,乙aaBBCC B. 甲AaBbcc,乙aabbCC
C. 甲aaBBcc,乙AaBbCC D. 甲AAbbcc,乙aaBbCc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每产生一个显性等位基因就使桃子增重15克,F1每桃重135~165克,所以有1-3个显性基因,,所以甲AAbbcc,乙aaBbCc,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7. 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两个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细胞中存在A、a基因可能是因为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
B. 甲细胞分裂结束形成的每个子细胞各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C. 乙图细胞处于后期Ⅱ,其子细胞为精细胞或第二极体
D. 乙图细胞己开始胞质分裂,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的相同
【答案】D
【解析】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而甲图次级精母细胞含有A和a基因,所以可能是因为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A正确;甲图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B错误;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不能形成极体,乙图细胞处于后期Ⅱ,其子细胞为精细胞,C错误;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少
一条,D错误。
8. 将某雌性动物细胞的卵原细胞(染色体数为2n)培养在含放射性32P的培养液中,完成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将该卵细胞与正常精子(无放射性)结合形成受精卵,随后转入无32P标记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关于此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受精卵第一次有丝分裂后期含32P标记的染色体数为N
B. 受精卵在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至少有3/4的染色单体不含有放射性
C.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与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相同
D. 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形成N个四分体,出现4个染色体组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受精卵中有N条染色体含有放射性,则其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4N条染色体,其中N条含有放射性,A正确;若第一次有丝分裂过程中,N条含有放射性的染色体进入了同一个子细胞,该子细胞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的4N条染色单体中有N条含有放射性,B正确;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为2N条,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也是2N条,C正确;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形成N个四分体,但是不会出现4个染色体组,D错误。
【点睛】本题是对DNA分子复制、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的综合性考查,回忆DNA分子复制的特点和有丝分裂及减数分裂的过程,然后根据选项内容分析综合进行判断,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的异同点的理解,把握知识点之间联系与区别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9. 某二倍体植物体内常染色体上具有三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D和d),已知A、B、D三个基因分别对a、b、d基因完全显性,但不知这三对等位基因是否独立遗传。某同学为了探宂这三对等位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做了以下实验:用显性纯合个体与隐性纯合个体杂交得F1,再用所得F1同隐性纯合个体测交,结果及比例为AaBbDd:AaBbdd:aabbDd:aabbdd=l:1:1:1,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A、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B. A、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C. A、D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D. A、d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答案】A
【解析】aabbdd产生的配子是abd,子代为AaBbDd:AaBbdd:aabbDd:aabbdd=1:1:1:1,所以AaBbDd产生的配子是ABD:ABd:abD:abd=1:1:1:1,所以AB在一条染色
体上,ab在一条染色体上.故选:A
【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解题的关键是利用配子推断基因的位置关系, 根据题意,用显性纯合个体与隐性纯合个体杂交得F1,即AABBDD×aabbdd→AaBbDd,F1同隐性纯合个体测交,即AaBbDd×aabbdd
10. 下图为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EF段
B. 若在A点使核DNA双链带上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复制原料没有放射性,则在CD段可检测到含有放射性的核DNA占100%
C. CD段、IJ段的染色体与核DNA的数目之比为1:1
D. 在图中的EF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是相等的
【答案】D
【解析】图中AE段代表有丝分裂,EK代表减数分裂,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EF段,A正确;若在A点使核DNA双链带上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复制原料没有放射性,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子代DNA均有一条单链含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则在CD段可检测到含有放射性的核DNA占100%,B正确;BC、HI的变化是由于着丝点分裂,CD段、IJ段的染色体与核DNA的数目之比为1:1,C正确;LM代表受精作用,MQ代表受精卵的有丝分裂,在图中的EF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不相等,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11. 下图表示孟德尔杂交实验过程操作及理论解释,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 图1中①和②的操作不能同时进行,②操作后要对雌蕊套袋处理
B. 图2中Dd的分离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不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C. 图3可用于验证F1的基因型
D. 图2的实质是等位基因D、d随同源染色体1、2的分离而分离
【答案】B
【解析】图1中①去雄和②传粉的操作不能同时进行,②传粉操作后要对雌蕊套袋处理,A正确;图2中D、d若未经过交叉互换,则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若经过交叉互换,则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B错误;图3为测交实验,可用于检验F1的基因型,C正确;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D正确。
12. 黄瓜是雌雄同株单性花植物,果皮的绿色和黄色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具有完全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状。从种群中选定两个个体进行实验,根据子代的表现型一定能判断显隐性关系的是
A. 绿色果皮植株自交和黄色果皮植株自交
B. 绿色果皮植株和黄色果皮植株正、反交
C. 绿色果皮植株自交和黄色果皮植株与绿色杂交
D. 黄色果皮植株自交或绿色果皮植株自交
【答案】C
【解析】如果绿色果皮植株和黄色果皮植株都是纯合子,则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无法判断显隐性,故A、D项错误;黄瓜无性染色体,无论两亲本都是纯合子,还是绿色果皮植株和黄色果皮植株有一为杂合子,正、交反交结果都相同,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B项错误;绿色果皮植株自交,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绿色果皮为显性;若不发生性状分离,则说明绿色果皮是纯合子,再和黄色果皮植株杂交,若后代若出现黄色果皮植株,则黄色果皮为显性;若后代均为绿色果皮,则绿色果皮为显性,故C项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定律
【名师点睛】显隐性性状的判断
(1)根据子代性状判断
①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②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不同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2)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2代性状分离比为3∶1⇒分离比为3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13. 己知雌果蝇在某常染色体隐性基因(e)纯合时转化为不育的雄果蝇,若一对杂合的雌雄果蝇交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F1代雄果蝇中共有4种基因型
B. F1代中雌雄比例接近1:2
C. F1代雄果蝇中不含Y染色体的个体占1/5
D. 雌果蝇性反转前后遗传物质改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F1代雄果蝇中共有3种基因型,A错误;F1代中雌雄比例接近(0.5+1)∶(0.5+1+1)=3:5,B错误;F1代雄果蝇中不含Y染色体的个体占0.5/(0.5+1+1)=1/5,C正确;雌果蝇性反转前后遗传物质没有改变,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分离规律的相关计算,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理解能力。
14. Tay—Sachs病是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患者的一种溶酶体酶完全没有活性,导致神经系统损坏,患者通常在4岁前死亡。在中欧某地区的人群中,该病发病率高达1/3600。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Tay—Sachs病的致病基因通过杂合子在亲子代间传递
B. 正常个体的溶酶体能合成部分水解酶
C. 该病杂合子不发病是因为显性基因抑制了隐性基因的表达
D. 在中欧该地区约60人中就有一个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答案】A
【解析】Tay-Sachs病是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该病的致病基因通过杂合子在亲子代之间传递,A正确;正常个体的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但不能合成水解酶,B错误;Tay-Sachs病是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该病杂合子不发病是因为显性基因表达,而隐性基因不表达,并不是因为显性基因抑制了隐性基因的表达,C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a=1/60,A=59/60,
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该地区携带者(Aa)的概率为2×1/60×59/60≈1/30,即在中欧该地区约30人中就有一个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D错误。
【考点定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15. 将某一经3H充分标记DNA的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置于不含3H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下列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子细胞含3H的染色体数一定为N
B.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子细胞含3H的DNA分子数为N/2
C. 若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不含3H,则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D. 若子细胞中染色体都含3H,则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若进行有丝分裂,则DNA复制两次,经第一次有丝分裂后,所有的DNA(染色体)都为3H1H;在第二次有丝分裂中,姐妹染色单体上的两个DNA一个为3H1H,一个为1H1H,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那一极是随机的,因此子细胞中含3H的染色体数为0~2N之间,A错误;若进行减数分裂,则DNA只复制一次,每个DNA(每条染色体)都是3H1H,但配子中只得到N个DNA分子,因此子细胞含3H的DNA分子数为N,B错误;据上述分析,若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不含3H,则是有丝分裂的结果,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C错误;若子细胞中染色体都含3H,则是减数分裂的结果,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重组,D正确。
16. 在小鼠染色体上有一系列决定体色的复等位基因(A1控制黄色、A2控制灰色和a控制黑色),A1对A2和a为显性,A2对a为显性,已知A1A1个体会在胚胎时期死亡。小鼠有短尾(D)和长尾(d)两种,且与体色独立遗传。若取两只基因型不同的黄色短尾鼠交配,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4:2:2:1,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
A. 亲代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为A1A2Dd、A1aDd
B. F1中的四种表现型个体均为杂合体
C. 若相互交配,子代中灰色长尾鼠占1/4
D. 若F1中的灰色长尾鼠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子代不会出现黑色鼠
【答案】D
【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7. 灰兔和白兔杂交,Fl全是灰兔,Fl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中有灰兔、黑兔和白兔,比例为9:3: 4,则
A. 家兔的毛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B. F2灰兔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16
C. F2灰兔基因型有4种,能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D. F2中黑兔与白兔交配,后代出现白兔的几率是
【答案】D
【解析】灰兔和白兔杂交,F1全是灰兔,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有灰兔、黑兔和白兔,比例9:3:4,是9:3:3:1的变形,则F1的基因型是AaBb,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遗传,A错误;F2灰兔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4/16=1/4,B错误;F2灰兔基因有4种,其中只有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能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C错误;F2中黑兔(AAbb:Aabb=1:2)和白兔(aaBB:aaBb:aabb=1:2:1)交配,后代出现白兔的几率是1/3,D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名师点睛】性状分离比9∶3∶3∶1的变式:
F1(AaBb)自
交后代比例
原因分析
测交后
代比例
9∶7
当双显性基因同时出现时为一种表现型,其余的基因型为另一种表现型
9(A_B_)∶7(3A_bb+3aaB_+1aabb)
1∶3
9∶6∶1
双显、单显、双隐三种表现型
9(A_B_)∶6(3A_bb+3aaB_)∶1aabb
1∶2∶1
9∶3∶4
存在aa(或bb)时表现为隐性性状
其余正常表现
9A_B_∶3A_bb∶4(3aaB_+1aabb)
或
1∶1∶2
15∶1
只要具有显性基因其表现型就一致,其余基因型为另一种表现型
15(9A_B_+3A_bb+3aaB_)∶1aabb
3∶1
13∶3
双显性、双隐性和一种单显性表现为一种性状,另一种单显性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13(9A_B_+3aaB_+1aabb)∶3A_bb
或13(9A_B_+3A_bb+1aabb)∶3aaB_
3∶1
1∶4∶6∶4∶1
A与B的作用效果相同,但显性基因越多,其效果越强。1(AABB)∶4(AaBB+AABb)∶6(AaBb+AAbb+aaBB)∶4(Aabb+aaBb)∶1(aabb)
1∶2∶1
18. 豌豆种子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让绿色圆粒豌豆与黄色皱粒豌豆杂交,F1都表现为黄色圆粒,F1自交得F2,F2有四种表现型。如果继续将F2中全部杂合的黄色圆粒种子播种进行自交,所得后代的表现里及比例为
A. 黄圆:黄皱:绿圆:绿皱=25:1515:9
B. 黄圆:黄皱:绿圆:绿皱=25:5:5:1
C. 黄圆:黄皱:绿圆:绿皱=21:5:5:1
D. 黄圆:黄皱:绿圆:绿皱=16:4:4:1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F1黄色圆粒个体的基因型为YyRr,F1自交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因此F2中黄色圆粒的个体占9/16,其中纯合子(YYRR)占1/16,故F2中杂合的黄色圆粒占1/2,即YYRr占1/8、YyRR 占1/8、YyRr占1/4。1/8YYRr自交后代中,黄色圆粒(YYR)的概率为1/8×3/4=3/32,黄色皱粒(YYrr)的概率为1/8×1/4=1/32;同理可以计算出1/8YyRR自交后代中,黄色圆粒(YRR)的概率为1/8×3/4=3/32,绿色圆粒(yyRR)的概率为1/8×1/4=1/32;1/4的YyRr自交后代中,黄色圆粒(YR)的概率为1/4×9/16=9/64,黄色皱粒(Y rr)的概率为1/4×3/16=3/64,绿色圆粒的概率为1/4×3/16=3/64,绿色皱粒的概率为1/4×1/16=1/64,因此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3/32+3/32+9/64):(1/32+3/64):(1/32+3/64):(1/64)=21:5:5:1,故选C。
19. 某单子叶植物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抗病(T)对染病(t)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色,糯性花粉遇碘液变棕色。现有四种纯合子,基因型分别为:①AATTdd②AAttdd③AAttDD④aattdd。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选择①和③为亲本进行杂交,可通过观察F1的花粉来验证自由组合定律
B. 任意选择上述亲本中的两个进行杂交,都可通过观察F1的花粉粒形状来验证分离定律
C. 选择①和④为亲本进行杂交,将杂交所得的F1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蓝色花粉粒:棕色花粉粒=1:1
D. 选择①和②为亲本进行杂交,可通过观察F2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来验证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选择亲本③和④杂交,依据花粉的形状和花粉的糯性与非糯性两对相对性状可以验证,A错误;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由于只有③中含有DD基因,所以若采用花粉形状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可选择亲本③AAttDD与其他亲本进行杂交.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糯性花粉遇碘液为棕色,由于只有④中含有aa基因,所以若采用花粉颜色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可选择亲本④aattdd与其他亲本进行杂交,B错误;选择①和④为亲本进行杂交得AaTtdd,所以将杂交所得的F1
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蓝色花粉粒A:棕色花粉粒a=1:1,C正确;选择①和②为亲本进行杂交得AATtdd,所以可通过观察F2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来验证分离定律,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20. 某雄性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下图是其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时期细胞分裂图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称为次级精母细胞细胞中含6条染色单体
B. 四分体时期染色体发生交叉互换,由此引起 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C. 该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一极的基因可能是A、A、b、b
D. 该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四个精子,其基因型分別为AB、AB、Ab、Ab
【答案】C
【解析】甲细胞中含4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因此该细胞含有8条染色单体,A错误;四分体时期染色体发生交叉互换,由此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B错误;根据图中细胞中的基因及染色体颜色可知,该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过交叉互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一极的基因可能是A、a、b、b,C正确;该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四个精子,其基因型分别为AB、aB、Ab、ab,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的减数分裂。
【名师点睛】判断细胞分裂方式和时期的方法
(1)结合染色体个数和同源染色体行为进行判断
(2)结合染色体的行为与形态进行判断
21. 老鼠的皮毛黄色(A)对灰色(a)显性,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有一位遗传学家在实验中发现含显性基因(A)的精子和含显性基因(A)的卵细胞不能结合。如果黄色鼠与黄色鼠(第一代)交配得到第二代,第二代老鼠自由交配一次得到第三代,那么在第三代中黄色鼠的比例是
A. 1/2 B. 4/9 C. 5/9 D. 1
【答案】A
【解析】显性基因(A)的精子和含显性基因(A)的卵细胞不能结合,故不存在AA个体,因此黄色鼠基因型只能为Aa。黄色鼠与黄色鼠(第一代)交配得第二代基因型为Aa占2/3,aa占1/3。故第二代产生配子中A=1/3,a=2/3,第三代中黄色鼠概率为(2×1/3×2/3)/(1-1/3×1/3)=1/2,所以选A。
【考点定位】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应用
【名师点睛】自由(随机)交配和杂合子连续自交的分析
(1)自交≠自由交配
①自交强调的是相同基因型个体的交配,如基因型为AA、Aa群体中自交是指:AA×AA、Aa×Aa。
②自由交配强调的是群体中所有个体进行随机交配,如基因型为AA、Aa群体中自由交配是指:AA×AA、Aa×Aa、AA♀×Aa♂、Aa♀×AA♂。
(2)杂合子连续自交子代所占比例
Fn
杂合子
纯合子
显性纯
合子
隐性纯
合子
显性性
状个体
隐性性
状个体
所占
1-
1/2-
1/2-
1/2+
1/2-
比例
22. 一豌豆杂合子(Aa)植株自交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若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是2:3:1,可能是含有隐性配子的花粉50%的死亡造成
B. 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2:2:1,可能是含有隐性配子的胚有50%的死亡造成
C. 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4:4:1,可能是含有隐性配子的纯合体有50%的死亡造成
D. 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2:4:1,可能是含有隐性配子的纯合体有50%的死亡造成
【答案】C
【解析】Aa自交,理论上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若若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是2:3:1,可能是含有隐性配子a的花粉50%的死亡造成,A正确;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2:2:1,可能是含有隐性配子的胚(Aa或aa)有50%的死亡造成,B正确;若后代含有隐性配子的纯合体aa有50%的死亡造成,则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2:4:1,C错误;若含有隐性配子的极核有50%的死亡,对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没有影响,D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实质
【名师点睛】基因频率的计算: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23. 已知某种植物籽粒的红色和白色为一对相对性状,这一对相对性状受到多对等位基因的控制。某研究小组将若干个籽粒红色与白色的纯合亲本杂交,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控制红色和白色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
B. 第Ⅰ、Ⅱ组杂交组合产生的子一代的基因型均可能有3种
C. 第Ⅲ组杂交组合中子一代的基因型只有一种
D. 第Ⅰ组的子一代测交后代中红色和白色的比例为3:1
【答案】D
【解析】根据第Ⅲ组产生的F2比例为63∶1可知,控制性状的基因有三对,它们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且第Ⅲ组F1的基因型中三对基因均杂合,A、C错误;根据第Ⅰ、Ⅱ组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3∶1、15∶1可知,第Ⅰ组F1的基因型中只有一对基因杂合,第Ⅱ组F1的基因型中有两对基因杂合,故第Ⅰ、Ⅱ组杂交组合产生的子一代的基因型可能有3种,B项正确;由于第Ⅰ组的子一代只能产生两种配子,因此,子一代个体测交产生的后代中红色和白色的比例为1∶1,D项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规律。
24. 柑桔的果皮色泽同时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A、a;B、b;C、c……),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即A_B_C_......)为红色,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不含显性基因时(即aab-bcc.....)为黄色,否则为橙色。现有三株柑桔进行如下甲、乙两组杂交实验:
实验甲:红色×黄色→红色:橙色:黄色=1:6:1
实验乙:橙色×红色→红色:橙色:黄色=3:12:1
据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果皮的色泽受3对等位基因的控制
B. 实验甲亲、子代中红色植株基因型相同
C. 实验乙橙色亲本有3种可能的基因型
D. 实验乙橙色子代有10种基因型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实验甲中:红色×黄色→红色:橙色:黄色=1:6:l,相当于测交,说明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的定律,即ABC基因同时存在时为红色,没有ABC基因就为黄色,其余基因型就为橙色,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实验甲的基因型亲本为AaBbCc×aabbcc,则子代红色的基因型也是AaBbCc,B正确;实验乙:橙色×红色→红色:橙色:黄色=3:12:1,由于后代出现了黄色aabbbcc(1/16),说明亲本红色基因型为AaBbCc,且亲本相当于一对杂合子自交、两对杂合子测交,则亲本橙色有三种基因型,分别为:Aabbcc或aaBbcc或aabbCc,C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实验乙子代的基因型一共有3×2×2=12种,其中红色子代有2种基因型,橙色子代有9种基因型,黄色子代有1种基因型,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实验甲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确定控制果皮的色泽的等位基因的对数,进而判断甲乙两组实验的亲本基因型和后代的基因型。
25. 报春花花色的白色(只含白色素)和黄色(含黄色锦葵色素)由两对等位基因(A 和a、B和b)共同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控制机理如图所示。现选择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两个品种进行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F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F1的表现型是黄色
B. F2中黄色植株与白色植株的比例是3:5
C. 黄色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
D. F2中的白色个体的基因型种类有5种
【答案】C
【解析】根据代谢过程图可知,基因型为Abb的个体花色为黄色,其他基因型都开白花,C正确;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两个品种进行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Bb,其表现型应是白色,A错误;F1自交得F2中黄色植株(Abb)与白色植株(AB+aaB+aabb)的比例是3∶13,B错误;F2中的白色个体的基因型种类有7种,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应用
26. 某种XY型性别决定的雌雄异株植物有兰花和紫花两种表现型,由两对等位基因A和a(位于常染色体)、B和b(位于X染色体)共同控制,已知其紫花形成的生物化学途径如图所示。现用蓝花雄株(aaXBY)与某紫花雌株杂交,F1中的雄株全为紫花。雄性中XBY、XbY为纯合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某紫花雌株基因型为AAXBXB
B. 图中紫花形成过程说明基因可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C. F1的雌株中50﹪表现型为蓝花
D. 该蓝花雄株与另一杂合紫花的后代中1/4为纯合子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和题图可知,紫花的基因型是A_XbXb和A_XbY,其余都是蓝花,A错误;由题图可知,紫花的形成过程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控制紫色花的形成,B错误;aaXBY与基因型为AAXbXb杂交,F1基因型是AaXBXb和AaXbY,其中雌株全部表现型为蓝花,C错误;该蓝花雄株(aaXBY)与另一杂合紫花(AaXbXb)的后代中纯合子aaXbY占1/2×1/2=1/4,D正确。
考点:伴性遗传;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27. 果蝇的性染色体有如下异常情况:XXX或OY(无X染色体)为胚胎期致死型、XXY为可育雌蝇、XO(无Y染色体)为不育雄蝇。摩尔根的同事完成多次重复实验,发现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F1有1/2000的概率出现白眼雌蝇和不育的红眼雄蝇。若用XA和Xa表示控制果蝇红眼、白眼的等位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亲本红眼雄蝇不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精子致使例外出现
B. 亲本白眼雌蝇不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卵细胞致使例外出现
C. F1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XaXaY
D. F1不育的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XAO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可知,亲本白眼雌蝇和红眼雄蝇的基因型分别为XaXa和XAY,F1的不育的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XAO,其中XA来自雄蝇,因此确定亲本雌蝇减数分裂异常,产生了没有X染色体和含有两条X染色体的卵细胞,同时产生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XaXaY 。所以A错,B、C、D对。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8. 某育种专家在农田中发现一株大穗不抗病的小麦,自花授粉后获得160粒种子,这些种子发育成的小麦中有30株大穗抗病和若干株小穗抗病,其余的都为染病。假设控制小麦穗大小的基因用C、c表示,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控制抗病与否的基因用D、d表示,若将这30株大穗抗病的小麦作为亲本自交,在其F1中选择大穗抗病的再进行自交,理论上F2中能稳定遗传的大穗抗病小麦占F2中所有小麦的比例为
A. 2/10 B. 7/10 C. 4/5 D. 7/9
【答案】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亲本自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判断亲本的基因型,子一代自交 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将ccdd自交后代计算在内。
29. 下图甲、乙分别代表某种植物两不同个体细胞的部分染色体与基因组成,其中高茎(A)对矮茎(a)显性,卷叶(B)对直叶(b)显性,红花(C)对白花(c)显性,己知失去图示三种基因中的任意一种都会导致配子致死,且甲、乙植物减数分裂不发生交叉互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植株均可以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B. 若要区分甲、乙植株,可选择矮茎直叶白花 植株进行测交实验
C. 由图判断图乙可能发生染色体的易位,因此两植株基因型不同
D. 甲、乙植株自交后代中,高茎卷叶植株所占比例分别为9/16和1/4
【答案】B
【解析】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甲可以产生4中不同的配子比例相等,而乙因为一条染色体发生了易位,Aac和BbC的胚子致死,所以只能产生2种配子,A错误;因为乙只能产生2中配子,所以测交后代只有两种表现型,而甲测交后代有四种表现型,所以可以区分出甲乙植株,B正确;由图判断图乙为变异个体,但由于发生的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所以甲乙两植株基因型没有改变.均为AaBbCc,C错误;甲植株自交后代高茎卷叶占9/16,乙自交后代中因为缺失一种配子,自交后代基因型有AAbbCC、AaBbCc、aaBBcc三种,比例为1:2:1,高茎卷叶占1/2,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30. 果蝇某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突变型雄蝇只能产生雄性子代,下面为该性状遗传系谱图,己知Ⅱ3无突变基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突变性状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
B. 果蝇群体中不存在该突变型雌蝇
C. Ⅲ11的突变基因来自于Ⅰ2
D. 果绳群体中该突变翻的基因频率逐代下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II-3与II-4正常,子代Ⅲ-8为突变型,且Ⅱ-3无突变基因,可推知该突变性状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A项正确;突变型雄蝇只能产生雄性子代,说明突变型雄蝇只能产生一种含Y染色体的精子,即含X染色体的精子都不含隐性突变基因,所以果蝇群体中不存在该突变型雌蝇,图中Ⅲ-11的突变基因只能来自于II-7,B项正确,C项错误;根据题意可知,每一代都会有一部分含突变基因的个体被淘汰,造成果蝇群体中该突变基因的基因频率逐代下降,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和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1. BrdU能代替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掺入到新合成的DNA链中。若用姬姆萨染料染色,在染色单体中,DNA只有一条单链掺有BrdU 则着色深;DNA的两条单链都掺有BrdU则着色浅。将植物根尖分生组织放在含有 BrdU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取出根尖并用姬姆萨染料染色,用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染色单体的颜色差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第二次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均着色深
B. 第二次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着色均一样
C. 第二次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的DNA均有1条链含有BrdU
D. 第二次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的DNA均有1条或2条链含有BrdU
【答案】B
【解析】在第一个分裂周期中,由于DNA是半保留复制,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所含的DNA分子中都有一条链掺有BrdU,因此均着色深,A正确;在第二次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其中一条染色单体所含的DNA分子中有有一条链掺有BrdU(着色深),另一条染色单体所含的DNA分子中两条链都掺有BrdU(着色浅),因此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着色情况不同,B错误;在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DNA是半保留复制,每条染色体所含的DNA分子中都有一条链掺有BrdU,C正确;在第二次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其中一条染色单体所含的DNA分子中有有一条链掺有BrdU(着色深),另一条染色单体所含的DNA分子中两条链都掺有BrdU(着色浅).因此,第二次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的DNA均有1条或2条链含有BrdU,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名师点睛】1、以第一代细胞中的某个细胞的一条染色体为参照,DNA双链中不含BrdU的两条原始脱氧核苷酸链是不变的,第n代后由这个细胞分裂而来的共有2n个,减去两个
含原始链的细胞,其他的2n-2个细胞对于这条染色体而言是纯合的。2、来自1条染色体的各染色体的显色情况(阴影表示深蓝色,非阴影为浅蓝色)。
32. 某动物毛色的黄色与黑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已知在含有基因A、a的同源染色体上,有一条染色体带有致死基因,但致死基因的表达会受到性激素的影响。请根据下列三组杂交组合及杂交结果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杂交组合
亲本类型
子代
雌
雄
甲
黄色(♀)×黄色(♂)
黄238
黄230
乙
黄色(♂)X黑色(♀)
黄111、黑110
黄112、黑113
丙
乙组的黄色F1自交
黄358、黑121
黄243、黑119
A. 毛色的黄色与黑色这对相对性状中,黄色是显性性状
B. 丙组子代的雌雄黄色个体全部携带致死基因
C. 致死基因是显性基因,且与A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D. 致死基因是隐性基因,雄性激素促使其表达
【答案】C
【解析】丙组亲本为乙组的子代黄色个体,其子代中出现了黑色个体,所以黄色是显性性状,A正确;在丙组子代的雄性个体中,黄色与黑色的比约为2:1,其原因是子代黄色雄性个体中1/3的个体(AA个体)可能带有两个致死基因而死亡,生存下来的个体基因型均为Aa,携带一个致死基因,B正确;从基因型为AA的雄性个体死亡,基因型为AA的雌性个体和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生存的现象可以看出:致死基因与A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a基因所在染色体上不带有致死基因,雄性激素会促使致死基因的表达,所以致死基因是隐性基因,
C错误,D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定律
33. 下面甲图表示某高等动物(假设其基因型为AaBb,2n=4)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乙图中a、b、c、d、e分别表示分裂过程中的某时期染色体行为的示意图。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甲图中②和④时期都可发生基因A与A的分离和A与a的分离
B. 乙图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b、c
C. 乙图中位于I阶段的细胞有d、e
D. 孟德尔遗传定律发生于甲图中的④阶段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甲图中②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发生基因A与A、a与a的分离,而不发生A与a的分离,④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A与a的分离,而不发生A与A的分离,故A错误;乙图中A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d为有丝分裂中期,e为有丝分裂后期,故不含有同源染色体的为b、c,故B错误;乙图中进行有丝分裂的为d、e,故C错误;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为图甲中的④阶段,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4. 某种鸟类羽毛的颜色由等位基因A和a控制,且A基因越多,黑色素越多;等位基因B和b控制色素的分布,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研究者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羽毛颜色的显性表现形式是不完全显性
B. 基因A(a)和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 能够使色素分散形成斑点的基因型是BB
D. F2黑色斑点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2/3
【答案】C
【解析】由于A基因越多,黑色素越多,所以羽毛颜色的显性表现形式是不完全显性,A正确;由于F2性状分离比为4:2:1:6:3,为9:3:3:1的变式,所以基因A(a)和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从F2性状分离比可知斑点:纯色=9:7,故B、b控制色素分布形成斑点的基因为B,基因型为BB或Bb,C错误;F2黑色斑点的基因型为AABB、AABb,其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2/3,D正确。
【点睛】利用“合并同类项”巧解特殊分离比 。(1)看后代可能的配子组合,若组合方式是16种,不管以什么样的比例呈现,都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2)写出正常的分离比9:3:3:1。(3)对照题中所给信息进行归类,若后代分离比为 9:7,则为9:(3:3:1),即7是后三种合并的结果;若后代分离比为9:6:1,则为9:(3:3):1;若后代分离比为15:1 则为(9:3:3):1等。
35. 南瓜果买的颜色是由一对等位遗传因子(A和a)控制的,用一株黄色果实南瓜和一株白色果实南瓜杂交,子代(F1)既有黄色果实南瓜也有白色果实南瓜,让F1自交产生的F2的表现型如图甲所示;为研究豌豆的高茎与矮茎和花的顶生与腋生性状的遗传规律,设计了两组纯种豌豆杂交的实验如图乙所示。根据图示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由图甲③可以判定白果是显性性状
B. 图甲P中黄果遗传因子组成是aa,F2中黄果与白果的理论比例是5:3
C. 由图乙可知花的着生位置由细胞核基因控制
D. 图乙豌豆茎的高度由细胞核遗传因子控制,子一代所有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该实验中亲代的腋生花都需作去雄处理
【答案】C
【解析】图甲③中F1代白果,F2代有黄果和白果,可判断白果是显性性状,A正确;图甲P中黄果的基因型是aa,F1中黄果与白果的比例各为1/2,黄果自交后代黄果的比例仍为1/2,白果自交后代白果的比例为1/2×3/4=3/8,黄果的比例为1/2×1/4=1/8,综合F2中黄果与白果的理论比例是(1/2+1/8):3/8=5:3,B正确;花的着生位置的遗传属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由于没有做正交和反交的实验,无法判断花的着生位置是由细胞核决定还是有细胞质决定,C错误;图乙豌豆茎高度的遗传由一对基因控制,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子一代所有个体的基因型相同,都是Dd;该实验中都是顶生植株传粉,为了避免自花传粉,所以亲代的腋生花都需作去雄处理,D正确。
二、非选择题
36. 根据每个细胞中核DNA相对含量的不同,将某高等哺乳动物精巢中连续增殖的精原细胞归为A、B、C三组,每组细胞数目如图1所示;将精巢中参与配子形成过程的细胞归为D、E、F三组,每组细胞数目如图2所示;根据精巢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在细胞周期中的变化绘制曲线,如图3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精原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又可以分为G1期(DNA复制准备期)、S期(DNA复制期)、G2(从DNA复制完成到分裂前期的过度期)。全部S期细胞包含在图1的____________(填字母)组细胞中;A组中有部分细胞的RNA合成较旺盛,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C组中有部分细胞几乎不能合成RNA,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基因重组发生在_____________(填字母)组细胞中,该细胞被称为_____________;在正常细胞分裂中,含有两条Y染色体的细胞应包含在图2的_____________(填字母)组细胞中。
(3)图3的乙-丙段细胞包含在图1和图2的_____________(填字母)组细胞中。
【答案】 (1). B (2). 加强有关蛋白质(或有关酶)的合成,为S期做准备 (3). 染色体高度螺旋化,DNA双链难以打开,影响转录 (4). F (5). 初级精母细胞 (6). E (7). C、E、F
【解析】试题分析:(1)S期进行DNA复制,DNA数目为2~4,为B组。DNA复制需要相关酶的催化作用,所以A组中有相关蛋白质的合成,为S期DNA复制作准备。C组中染色体高度螺旋化,DNA双链难以打开,从而影响转录过程。(2)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后期,此时染色体已完成复制,DNA数目加倍,为F组,该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含有两条Y染色体的时期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图2的E组。(3)图3的乙丙段有姐妹染色单体,图1中C和图2中E、F都存在染色单体,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解释现象的能力。
37. 现有连城白鸭和白改鸭两个肉鸭品种,羽色均为白色。研究人员用下表所示性状的连城白鸭和白改鸭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过程及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亲本
性状
羽色
喙色
连城白鸭
白色
黑色
白改鸭
白色
橙黄色
(1)鸭的羽色遗传符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律。
(2)若等位基因B、b控制黑色素能否合成(B表示能合成黑色素);基因R促进B基因在羽毛中的表达,r抑制B基因在羽毛中的表达,但不影响鸭的喙色,则上述杂交实验中亲本连城白鸭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F2表现有不同于亲本的黑羽,这种变异来源于_____________,F2黑羽和灰羽鸭中的杂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
(3)F2中黑羽:灰羽约为1:2,研究人员认为基因B或R可能存在剂量效应,假设R基因存在剂量效应,即一个R基因表现为灰色,两个R基因表现为黑色。为了验证该假设,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方案:选用F1灰羽鸭与亲本中的____________进行杂交,观察统计杂交结果,并计算比例。
结果预测及分析:①若杂交结果为____________,则假设成立;
②若杂交结果为____________,则假设不成立。
【答案】 (1). 基因的自由组合 (2). BBrr (3). 基因重组 (4). 8/9 (5). 白改鸭 (6). 黑羽:灰羽:白羽=1:1: 2 (7). 灰羽:白羽=1:1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等位基因B、b控制黑色素能否合成(B表示能合成黑色素),基因R促进B基因在羽毛中的表达,r抑制B基因在羽毛中的表达,则黑羽和灰羽的基因型为B_R_,白羽基因型为B_rr、bbR_、bbrr;r不影响鸭的喙色而连城白鸭白羽鸭喙色为黑色,则基因型为B_rr,而白改鸭白羽喙色不显现黑色,则基因型为bbR_,白羽和
白羽F1代都是灰羽(B_R_),可推出两亲本都为纯合子,连城白鸭的基因型是BBrr、白改鸭基因型是bbRR。根据F2中非白羽(黑羽和灰羽):白羽为271:209≈9:7,属于9:3:3:1的特殊分离比,则F1代灰羽鸭的基因型为BbRr。
(1)由杂交实验结果可得,F2中非白羽(黑羽和灰羽):白羽为(90+181):209≈9:7,属于9:3:3:1的特殊分离比,因此鸭的羽色遗传符合两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黑羽和灰羽的基因型为B_R_,白羽基因型为B_rr、bbR_、bbrr。连城白鸭白羽鸭喙色为黑色,则基因型为B_rr,而白改鸭白羽喙色不显现黑色,则基因型为bbR_,白羽和白羽F1代都是灰羽(B_R_),可推出两亲本都为纯合子,连城白鸭的基因型是BBrr、白改鸭基因型是bbRR。F2代黑羽和灰羽基因型为1BBRR:4BbRr:2BbRR:2BBRr,其中杂合子比例为8/9。
(3)已知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BBrr和bbRR,若选择BBrr与F1灰羽鸭(BbRr)杂交后代为Rr和rr,没法分析R基因是否存在剂量效应,所以应让F1灰羽鸭(BbRr)与亲本中白改鸭(bbRR)杂交,则F2出现四种基因型:BbRR、BbRr、bbRR、bbRr。假设R基因存在剂量效应,一个R基因表现为灰色,两个R基因表现为黑色,即:
①如果杂交结果为黑羽(BbRR):灰羽(BbRr):白羽(bbRR、bbRr)=1:1:2,则假设成立;
②如果杂交结果为灰羽(BbRR、BbRr):白羽(bbRR、bbRr)=1:1,则假设不成立。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判断不同的表现型可能的基因型,并能够根据遗传图解中后代的性状分离比的变式判断子一代的基因型。
38. 1910年摩尔根团队偶然在一群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于是摩尔根等人做了如下图1的实验。图2是雄性果蝇的染色体组成示意图,A、a表示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基因A(长翅)对a(残翅)完全显性。请据图回答:
(1)当时摩尔根之所以选用果蝇为实验材料,是因为果蝇____________(写出两条)。亲代那只白眼雄蝇的出现最可能是____________的结果。
(2)摩尔根等人根据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对该实验结果提出了____________的假说,
为验证其假说,设计了测交方案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结合当时实际分析,该测交方案应该是让F1中的____________果蝇与F2白眼果蝇交配。
(3)图2示雄果蝇与一只残翅雌果蝇杂交,产生一只Ⅱ号染色体三体长翅雄果蝇。其基因组成可能为AAa或Aaa。AAa产生的原因为____________。为确定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让其与残翅雌果蝇测交(染色体组成正常的配子均可育,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配子50%可育)。如果后代表现型长翅:残翅的比例为____________则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如果后代表现型长翅:残翅的比例为____________则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
【答案】 (1). ①果蝇易饲养 ②繁殖快 (2). 后代数量多,便于统计 (3). 基因突变 (4). 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不含它的等位基因红眼雎性 (5). 父本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 (6). 4:5 (7). 7:2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染色体变异,考查对假说演绎法、分离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1)果蝇①果蝇易饲养, ②繁殖快, ③后代数量多,便于统计, ④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 , ⑤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因此是常用的遗传学材料。亲代白眼雄蝇的出现最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2)根据实验结果,摩尔根等人提出了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的假说,验证该假说,结合当时实际,该测交方案应让F1中的红眼雌性果蝇与F2中的白眼果蝇交配。
(3)考虑翅的长短,图2所示雄果蝇基因型为Aa,与一只残翅aa雌果蝇杂交,产生AAa的原因应是父本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未正常分离。如果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则可产生配子种类及比例为1A∶2a∶2Aa∶1aa,由于染色体组成正常的配子均可育,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配子50%可育,上述比例变为2A∶4a∶2Aa∶1aa,后代表现型长翅∶残翅的比例为4∶5。
如果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则可产生配子种类及比例为2A∶1a∶2Aa∶1AA,由于染色体组成正常的配子均可育,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配子50%可育,上述比例变为4A∶2a∶2Aa∶1AA,后代表现型长翅∶残翅的比例为7∶2。
39. 某豌豆荚果的革质膜性状有大块革质膜、小块革质膜、无革质膜三种类型,为研究该性状的遗传(不考虑交叉互换),进行了下列实验:
实验一
亲本组合
F1
F2
大块革质膜品种(甲)×无革质膜品种(乙)
大块革质膜品种(丙)
大块革质膜:小块革质膜:无革质膜=9:6:1
实验二
品种(丙)×品种(乙)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大块革质膜:小块革质膜:无革质膜=1:2:1
(1)根据实验一结果推测:革质膜性状受____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____________定律,F2中小块革质膜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种。
(2)实验二的目的是验证实验一中F1(品种丙)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某基因会影响革质基因的表达,若实验一多次杂交产生的F1中偶然出现了一株无革质膜的菜豌豆,其自交产生的F2中大块革质膜:小块革质膜:无革质膜=9:6:49,推测F1中出现该表现型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若要验证该推测,将F1植株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养成大量幼苗,待成熟期与表现型为无革质膜的正常植株杂交,若子代中大块革质膜:小块革质膜:无革质膜的比例为__________,则推测成立。
【答案】 (1). 二 (2).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 4 (4). 验证实验一中(品种丙)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 (5). 另一对隐性纯合基因之一出现了显性突变,该突变将抑制革质膜基因的表达 (6). 1:2:5
【解析】(1)实验一的F2中大块革质膜:小块革质膜:无革质膜=9:6:1,是9:3:3:1的变形,可知革质膜性状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定律,且F1大块革质膜品种(丙)的基因型为AaBb,F2中小块革质膜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即AAbb:Aabb:aaBB:aaBb=1:2:1:2。
(2)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亲本大块革质膜品种(甲)的基因型为AABB,亲本无革质膜品种(乙)的基因型为aabb,故实验二品种(丙)(AaBb)×品种(乙)(aabb)为测交,其目的是验证实验一中F1(品种丙)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
(3)已知某基因会影响革质基因的表达,若实验一多次杂交产生的F1中偶然出现了一株无革质膜的菜豌豆,其自交产生的F2中大块革质膜:小块革质膜:无革质膜=9:6:49,由于
9+6+49=64,故控制相关性状的3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则F1中出现该表现型的原因最可能是F1另一对隐性纯合基因之一出现了显性突变,该突变将抑制革质膜基因的表达。若要验证该推测,将F1植株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养成大量幼苗,待成熟期与表现型为无革质膜的正常植株杂交,若子代中大块革质膜:小块革质膜:无革质膜的比例为1:2:5
,则推测成立。
【考点定位】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应用
【名师点睛】注意自由组合定律相关表现型比例的变形及其应用
1.F1中偶然出现了一株无革质膜的菜豌豆,其自交产生的F2中大块革质膜:小块革质膜:无革质膜=9:6:49,由于9+6+49=64,故控制相关性状的3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则F1中出现该表现型的原因最可能是F1另一对隐性纯合基因之一出现了显性突变,该突变将抑制革质膜基因的表达,即F1的基因型为AaBbDd,其中D基因抑制革质膜基因的表达,所以F1自交后代中,1dd(9AB)表现为大块革质膜,1dd(3Abb+3aaB)表现为小块革质膜,3D[9AB:(3Abb+3aaB)+1aabb]及1dd(1aabb)均为表现无革质膜,即F2中大块革质膜:小块革质膜:无革质膜=9:6:49。
2.F1(基因型为AaBbDd)为无革质膜的正常植株(aabbcc)杂交,即F1测交,后代有8种基因型且比值相等,其中AaBbDd的个体为大块革质膜,基因型为Aabbdd及aaBbdd的个体为小块革质膜,其余基因型均表现为无革质膜,所以测交子代中大块革质膜:小块革质膜:无革质膜的比例为1:2:5。
40. 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H、h)和乙遗传病(基因为T、t)患者,系谱图如下。以往研究表明在正常人群中Hh基因型频率为10-4。请回答下列问题(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Ⅰ3无乙病致病基因,请继续以下分析。
①Ⅰ2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Ⅱ5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Ⅱ5与Ⅱ6结婚,则所生男孩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Ⅱ7与Ⅱ8再生育一个女儿,则女儿患甲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④如果Ⅱ5与h基因携带者结婚并生育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儿子,则儿子携带h基因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答案】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 HhXTXt (3). HHXTY 或 HhXTY (4). 1/36 (5). 1/60000 (6). 3/5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类遗传病调查中遗传方式的判断与遗传概率的计算,意在考查考生的知识灵活运用与分析推理能力。
(1)由Ⅰ-1和Ⅰ-2与Ⅱ-2的患病情况可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Ⅰ-3和Ⅰ-4与Ⅱ-9的患病情况可判断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故最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2)若Ⅰ-3无乙病致病基因,则可确定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①Ⅰ-2的基因型为HhXTXt,Ⅱ-5的基因型为(1/3)HHXTY、(2/3)HhXTY。②Ⅱ-5的基因型为(1/3)HHXTY、(2/3) HhXTY,Ⅱ-6的基因型为(1/3)HH(1/2)XTXT、(2/3)Hh(1/2)XTXt,则他们所生男孩患甲病的概率为2/3×2/3×1/4=1/9,所生男孩患乙病的概率为1/2×1/2=1/4,所以所生男孩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为1/9×1/4=1/36。③Ⅱ-7甲病相关的基因型是(1/3)HH、(2/3)Hh,Ⅱ-8甲病相关的基因型是10-4Hh,则他们所生女孩患甲病的概率为2/3×10-4×1/4="1/60" 000。④依题中信息,Ⅱ-5甲病相关的基因型为(1/3)HH、(2/3)Hh,h基因携带者的基因型为Hh,则他们所生儿子中表现型正常的概率为1-2/3×1/4=5/6,他们所生儿子中基因型为Hh的概率为1/3×1/2+2/3×1/2=3/6,故表现型正常的儿子中携带h基因的概率是3/6÷5/6=3/5。
考点:遗传推断及概率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