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丰中学2018-2019(下)高一开学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从官职人员的选拔机制看,血缘政治逐渐被破解的过程也是社会进步的进程。下列项中能说明上述观点的史实有( )
①秦国的军功爵制 ②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③隋唐的科举制 ④梭伦的财产等级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说:“唐宋诸代的诏敕,宰相一定要盖章,没有盖章,就不成诏书;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清代就更超越了这限度。”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上述认识的是( )
A.唐宋相权与皇权制约平衡 B.明代相权和皇权合二为一
C.清代皇权凌驾于相权之上 D.皇权呈现不断加强趋势
3.宋代路级(地方行政级别)诸司并立、互不统属、各司其职,一路之内分设四司,分别收州县兵、刑、政、财权力。正如时人所言“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由此可知,宋代对地方的管理体制( )
A.增强了地方应对危机的能力 B.极大地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C.大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有效遏制了地方势力的发展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不断地分散和削弱相权是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下列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转运使和通判 D.元朝设立中书省
5.宋真宗《励学篇》写到:“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宋真宗这样说是基于(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 D.科举制
6.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形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下列属于后者的措施是( )
A.汉代实行中外朝制 B.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C.明朝设内阁 D.清朝设军机处
7.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
小论文,下列论文题目最符合他想法的是( )
A.叙说清朝的民族政策 B.论中央集权的加强
C.试析封建专制的强化 D.论丞相制度的废除
8.在古雅典政治制度中,公民大会是唯一的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既制定法律、监督执法,又行使一部分司法权力,而行政权却相对式微,公民们热衷于参加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对行政事务则不感兴趣,以致许多行政吏员由奴隶充当。这说明古雅典( )
A.民主政治处于高度繁荣阶段 B.奴隶的权益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
C.权力相互制衡原则得以实现 D.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充分权利
9.美国历史学者马文·佩里认为:雅典曾被恰如其分地形容为一个由业余人员组成的政府。下列内容能佐证上述观点有( )
①全体公民的直接民主
②自然法精神
③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
④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0.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授予罗马帝国全部自由民以罗马公民权,从而消除了帝国北部居民的公民和非公民的区别。卡拉卡拉皇帝此举( )
A.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建立 B.消除了罗马帝国的民族矛盾
C.维护了所有罗马人利益 D.适应了罗马帝国内部的变化
11.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
是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源
B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使外邦人利益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障
C
古雅典的民主政治
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D
万民法的形成
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12.
有学者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时说:“宪法并不像法官们所说的那样,是全民的创造,也不像南方废宪派主张的那样,是各州的创造。它只是一个巩固的集团的作品,他们的利益不知道有什么州界,他们的范围的确包罗全国。”这反映了美国1787年宪法强调( )
A.权力制约 B.三权分立 C.建立联邦制度 D.平衡各方利益
13.有学者认为,对1787年的美国来说,必须通过回到“君主”,即通过类似于君主制的设计,才能使13个殖民地凝聚为一个有机的政治体。这一看法是基于,当时美国( )
A.三权分立体制的确立 B.深受英国政体的影响
C.邦联体制的弊端凸显 D.有实行君主制的传统
14.有学者指出: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政治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该学者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由于当时德国政体变革( )
A.妨碍了民主政治的实施 B.超越了时代的要求
C.促进了德国工业化发展 D.削弱了宪政民意的基础
1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说,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有一事件)“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材料中“有一事件”指( )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中国在振兴经济和改建军队方面的失败,必然导致西方与日俱增的渗透和控制……欧洲列强在中国各港口获取租界是它们施加经济影响的另一手段……这些租界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中国的经济以往一向是自给自足、以田地为基础,但现在,它愈来愈依赖外国人控制的沿海城市,尤其是上海”。斯塔夫里阿诺斯在此旨在说明( )
A.洋务运动失败导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深
B.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C.欧洲列强通过设立租界达到了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目的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17.2019年是五四运动l00周年纪念,将这场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最主要依据是( )
A.工人阶级登上政治历史舞台 B.受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
18.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就要被人民抛弃。”这是因为( )
A.戊戌变法使君主立宪的思潮广泛传播 B.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思想
C.新文化运动广泛宣传了民主科学精神 D.五四运动将反帝反封建推向更高阶段
19.“十月革命是19世纪中期以来在俄国社会内在矛盾的结果,是由这些矛盾产生的革命进程迟至一战后的结果,十月革命的胜利保证了在全球实验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在世界政治版图上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形成。”这一表述( )
A.立足于现代化的视角解读十月革命 B.表明俄国人民试图恢复斯大林模式
C.肯定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力 D.说明一战延缓了俄国十月革命进程
20.巴黎公社委员中许多人是社会主义者,努力维护工人的权益。为此,公社恢复了一些被业主抛弃的工厂的生产,交工人合作社管理。由此可见,巴黎公社( )
A.运用了工农联盟革命策略 B.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 D.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
21.二月革命后,列宁动身回国,他在《给瑞士工人的告别信》中写道:“俄国是一个农民国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在这个国家里,社会主义不可能立刻直接取得胜利。”但“有可能使俄国革命变成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变成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级阶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落后”的俄国仍然是封建农奴制国家B.“落后”使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取得胜利
C.二月革命揭开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序幕”D.列宁基于国情对俄国革命形成正确定位
22.台湾地区新领导人马英九上台以来,多次表示赞同“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这表明( )
①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心愿②“一个中国”原则符合两岸人民的最高利益
③“台独”缺乏历史依据和政治基础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23.2008年3月4日新华社报道,国家主席胡锦涛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委员。他指出海峡两岸“什么问题都可以谈,谈判地位平等,议题开放”。“什么问题都可以谈”的前提和基础是( )
A.“一个民族,两种制度” B.一个中国原则
C.“放弃台独,两个中国” D.“一个民族,两个政府”
24.
历史学名著《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三次“革命”是指(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C.新中国的成立 D.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25.《维和步兵营》讲述的是中国首支维和部队走出国门,远渡重洋,奔赴境外执行维和任务的故事。从中能够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以维护国家安全为首要任务
C.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D.联合世界各国反对霸权主义
26.2018年11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并发表题了重要讲话,强调二十国集团要坚持开放合作、伙伴精神、创新引领、普惠共赢,以负责任态度把握世界经济大方向。这表明新时期中国( )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C.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D.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大国的全方位外交
27.下图是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国际事务协商一致通过决议的比例变化,这反映了( )
A.美国不再是唯一的世界大国 B.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秩序建立
C.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掌握主导权
28.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围绕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展开了激烈竞争,原子弹、半导体、雷达、航天技术等有新突破。后来很多技术转为民用,如导航系统广泛用于救援、城市交通管理等各个方面。根据材料,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 )
A.美苏竞争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B.美苏成为新科技革命的中心
C.美苏双方在科技上相互借鉴 D.美苏双方在军事上势均力敌
29.在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上,发起国以不结盟、保持中立、维护和平为原则。但1970年第三次首脑会议上,明确指出“超级大国之间的核恐怖均势没有给世界带来和平与安全”,2003年第十三次首脑会议上,通过了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决议。这体现出不结盟运动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
A.实现世界政治多极化 B.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C.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D.以结束“冷战”为最终目标
30.有学者指出,“冷战是两个远房表兄弟之间就实现这个世界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最好的道路问题而展开的竞争,不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朋友与敌人之间的竞争。”由此可知:( )
A.冷战下的各国始终处于敌对状态之中B.冷战的实质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竞争
C.意识形态分歧是美苏冷战的重要因素D.冷战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31.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1787年宪法的目标不是要建立一种由人民来进行统治的政府体制,也不是要建立一个由精英来进行统治的体制……美国1787年宪法中政府的体制包括“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和“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两个方面。 ——刘绪贻《美国通史》
材料三 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有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漫画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的何种政体形式?该政治形式最早是通过哪一个重要文献加以确立的?(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的政治体制在“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和“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的具体表现。(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的表现。从学者的感慨中你可得到什么启示?(7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1969年陈毅受毛泽东、周恩来委托主持四位“老帅务虚会”,全面深入地研究国际形势。他们提出了“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报告,全面分析了国际形势及美、苏在全球争霸的态势和重点。报告认为,珍宝岛事件的发生,并不意味着对方马上就要开始向中国大举进攻,原因是对方没有准备好,而且美苏目前最迫切最突出的是要安定欧洲,巩固欧洲,控制欧洲,它们争夺的重点仍然是在欧洲。珍宝岛事件并未改变这一基本战略格局,针对中国的战争目前还不会轻易发生。
——摘编自《试析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重大军事实践及思想》《军事历史》2008年第1期
材料二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很长时间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摘编自《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政治格局的主要特点及中国外交成就。(5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8分)
33.新世纪,国际格局从结构到组成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地缘格局、战略关系和政治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1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材料二 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宣布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希望将欧共体由一个经贸集团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并执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政治实体。1993年,《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历史必修一》(人民版2000年)
材料三 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等诸多新问题,美国不得不重视多边合作,以便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新挑战。尤其是近一年来,美国陷入了经济危机,信贷紧缩、股市动荡、企业破产、经济衰退,加之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美国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请回答:
(1)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哪些?(5分)
(2)根据材料二,列举欧洲走向联合过程的重大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的主要特征。(5分)
(3)有人依据材料三的现象判断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后美国时代,你怎样认识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
宜丰中学2018-2019(下)高一开学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秦国的军功爵制的标准是战功;③隋唐的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④梭伦的财产等级制标准是财产,这些选官机制促进了以血缘为标准的贵族政治的瓦解,①③④符合题意,选C。②魏晋的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是门第、族望,体现血缘政治,②排除,结合上述分析,ABD选项排除。
2.D【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和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到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再到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皇权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D选项符合题意。唐宋相权与皇权制约平衡说法错误,皇帝制度典型的特点是皇权至上,A选项排除。明代相权和皇权合二为一,说法片面,不能体现材料其他方面,B选项排除。自明废丞相,丞相制度从中国历史消失,清朝不存在相权,C选项排除。
3.D【详解】从材料中的“诸司并立、互不统属、各司其职,一路之内分设四司,分别收州县兵、刑、政、财权力”来看,说明北宋时期通过对地方分权的方式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从“而天下之势一矣”可以看出,这一措施有效遏制了地方势力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地方权力受到削弱,应对危机的能力有所减弱,排除A项;削弱地方权力,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强化君主权力,排除B项;对地方分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排除C项。
4.B【详解】秦朝设立的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与丞相并列的三公,没有相权,排除A;“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既削弱相权,又加强皇权,故选B;宋朝的转运使主要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而通判是可以监察地方官的州郡官的副职 ,都无相权,排除C;元朝的中书省的确行使宰相职权,但体现不出相权削弱而是反弹,不符合题意,排除D。
5.D【详解】材料表明: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绝佳的一条出路,考取功名后,就能得到财富,可见宋真宗是在鼓励士人参加科举考试求得功名利禄。科举制度主要以考试成就作为选官标准,故选D。世官制的选官标准是血缘,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才能和品德,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和族望,故排除ABC。
6.B【详解】汉武帝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内朝”或“中朝”,
让他们参与到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中,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不符合题意,排除A;唐朝实行三省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属于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符合题意,故选B;明朝起废除丞相,明代内阁大臣和清代军机大臣均没有实权,无“宰相”之实,排除CD。
7.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结合所学可知,康雍乾是清朝皇帝,清朝时期,通过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来加强君主专制,故论文的题目可能是试析封建专制的强化,故选C;《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与民族政策无关,排除A;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B不符合《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排除;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不符合《康雍乾三朝实录》,D错误。
8.D【详解】公民们热衷于参加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通过这些机构行使公民权利,说明古雅典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充分权利。故答案为D项。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处于高度繁荣时期,但材料反映的是总体状况,不是特定时期的状况,排除A项;雅典奴隶不享有公民权利,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权力制衡,排除C项。
9.B【详解】根据材料“雅典曾被恰如其分地形容为一个由业余人员组成的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的方式和抽签选举与轮流坐庄的原则,导致雅典全体公民都有参与国家管理的机会,B选项符合题意。自然法是罗马时期西塞罗提出的,②排除。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属于雅典民主政治的保障机制,与材料无关,④排除。根据上述分析排除ACD选项。
10.D【详解】罗马帝国的扩张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仅适用于罗马内部的公民法已无法应对这些新的变化,卡拉卡拉皇帝此举适应了罗马帝国内部的变化,D选项符合题意。公元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A选项排除。消除了罗马帝国的民族矛盾说法过于绝对,B选项错误。这一变化与奴隶无关,只是自由民内部变化,维护了所有罗马人利益说法错误,C选项排除。
11.C【详解】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源是奴隶制工商业繁荣,排除A。《十二铜表法》是公元前5世纪罗马共和国平民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诞生的成文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外邦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排除B。古雅典的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如公民平等,法律至上,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故选C。《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排除D。
12.D【详解】“它只是一个巩固的集团的作品,他们的利益不知道有什么州界,他们的范围的确包罗全国”说明1787年宪法重在协调各方的利益,故D
项正确;材料重点不是在说权力的制约平衡和权力的分配,故AB错误;材料也不是重点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权威,故C项错误。
13.C【详解】美国独立之初,实行邦联制,中央权力较弱,地方权力较大,“才能使13个殖民地凝聚为一个有机的政治体”正说明地方权力的分散性,C正确;材料论述的是邦联制体制,不是三权分立体制,A错误;美国实行的是共和制,不是受到英国君主立宪制影响,B错误;美国是英国殖民地,没有君主制的传统,D错误。
14.C【详解】根据“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并结合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促进了德国工业革命的进程,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成为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故C项正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民主政治的特点,故A项错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没有超越时代的要求,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德国政体变革与宪政民意之间的关系,故D项排除。
15.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被日本这样一个蕞尔小国打败,促使国人进一步反思,发现只学西方器物是不够的,开始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从此开始,C选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未导致中国的民族群体意义觉醒,A选项排除。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未触动中华民族的群体觉醒,B选项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导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民族觉醒无关,D选项排除。
16.B【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在振兴经济和改建军队方面的失败”和“这些租界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可以判断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弄反了洋务运动和西方列强侵华之间的关系,错误。列强是通过修铁路、借贷款、控制中国海关等方式控制中国经济命脉,C选项说法错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D选项不符合题意。
17.A【详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在五四运动中成为主力,对这场斗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至此无产阶级正式走上历史舞台,中国革命开始进入新阶段。这是将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最主要依据,故A正确。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激励了中国无产阶级,让中国革命看到了曙光,但不能决定五四运动的性质,故B错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并不能体现新民主主义的特点,故C错误。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其影响不如工人阶级,且知识分子的参加并不能体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故D错误。
18.B【详解】由材料“民主主义成了正统……侵犯了这个神圣就要被人民抛弃”,可见主张人民主权、民主共和,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排除A;材料“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 …… 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 …… 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由此深入人心,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民主科学”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反帝的信息,排除D。
19.C【详解】从材料中的“十月革命的胜利保证了在全球实验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在世界政治版图上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可以看出,材料主要是肯定俄国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力。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是从十月革命对俄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来说的,不是立足于现代化的视角解读十月革命,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俄国人民对斯大林模式的态度,排除B项;一战促进十月革命的爆发,排除D项。
20.D【详解】材料没有建立工农联盟策略的信息,排除A;十月革命后,苏俄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排除B;从材料“努力维护工人的权益。为此,公社恢复了一些被业主抛弃的工厂的生产,交工人合作社管理”可见巴黎公社是要砸碎资本主义私有制,排除C;从材料“努力维护工人的权益……交工人合作社管理”,可见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故选D。
21.D【详解】“二月革命”以后,俄国推翻了沙皇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故排除A项;列宁认为俄国的“落后”使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取得直接的胜利,而非不能取得胜利,故排除B项;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所以二月革命并没有揭开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故排除C项;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列宁的言论是基于国情对俄国革命形成的正确定位,故选D项。
22.A【详解】由材料中台湾的政党领导赞同“一个中国”原则,可以说明祖国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关系着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反对“台独”可知台独不管在台湾还是在大陆都是人们反对的,没有历史依据和政治基础,A选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BCD选项排除。
23.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什么问题都可以谈”的前提和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选项符合题意。一个民族,两种制度说法错误,A选项排除。两个中国不是和谈的前提,C选项排除。一个民族,两个政府说法错误,D选项排除。
24.C【详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确立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25.A【详解】根据材料“中国首支维和部队走出国门,远渡重洋,奔赴境外执行维和任务的故事。”可知,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维和部队是以维护国家安全为首要任务,B选项排除。远渡重洋执行维和任务与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联合世界各国反对霸权主义,D选项排除。
26.D【详解】材料“强调二十国集团要坚持开放合作、伙伴精神、创新引领、普惠共赢,以负责任态度把握世界经济大方向”表明新时期中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的全方位外交,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联合国,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故B项排除;二十国集团不是地区性的国际组织,故C项排除。
27.C【详解】根据安理会关于国际事务协商一致通过决议的比例逐渐增高可知,说明国际事务不再由某些大国单独决定,其它制约力量开始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后,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并逐渐加强,C选项符合题意。美国不再是唯一的世界大国,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体现的多极化力量的出现,A选项错误。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秩序建立至今仍未建立,B选项说法错误。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掌握主导权,材料未体现,D选项排除。
28.A【详解】原子弹、半导体、雷达、航天技术等有新突破都是在冷战期间出现,说明美苏冷战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A正确;成立不能说明美苏成为新科技革命的中心,B错误;美苏冷战科技不可能相互借鉴,C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军事上势均力敌,D错误。
29.C【详解】根据“不结盟、保持中立、维护和平”、“超级大国之间的核恐怖均势没有给世界带来和平与安全”、“通过了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决议”可知体现了不结盟运动不愿意介入大国斗争,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特点,故选C项;实现世界政治多极化是不结盟运动带来的客观影响,而非是其特点,故排除A项;题意没有体现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内容,故排除B项;不结盟运动的目标并不是为了结束“冷战”,故排除D项。
30.C【详解】A中“各国始终处于敌对状态之中”表述太绝对,排除;B与“不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朋友与敌人之间的竞争”不符,排除;材料“冷战是两个远房表兄弟之间”,即指的是美苏之间,强调的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故选C;D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1.(1)政体:君主立宪制。文献:《权利法案》(2分)
(2)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中央政府权力三权分立,分权制衡。
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实行联邦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4分)
(3)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
启示:各国的国情不同决定民主政治模式的多样性等;民主政治建设要符合时代发展需要。(4分)
【详解】(1)根据“国王仍然是国家的主人,但是已经不理国家大事了”可知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结合所学,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结合所学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可知,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指中央政府权力三权分立,分权制衡。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指实行联邦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3)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回答建国初期我国建立的三大民主制度即可。
启示:综合材料,可从民主政治的多样性和民主政治建设要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等角度分析回答。
32.(1)格局特点:美苏争霸(或两极格局),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恶化。
中国外交对策:加强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努力恢复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改善同西方大国的关系,努力争取实现中日建交和中美关系正常化。(5分)
(2)表现:①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②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提出并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答“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也可得分)(3分)
原因:①改革开放后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②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奠定基础;③政治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两极格局结束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⑤新时代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5分)
【详解】(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美苏争霸的状况、中苏关系的状况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第二小问对策,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国与第三世界之间的关系、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与中日的关系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提出并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改革开放的需要、综合国力的提高、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当今时代主题等方面分析出答案。
33.(1)欧洲走向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的振兴(力量增强)和美苏自身力量削弱。(5分)
(2)史实: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诞生;1967年,欧共体成立;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签订,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只要答对其中三点即可)。特征:由经济实体(经贸集团)发展到经济、政治实体。(5分)
(3)观点一:同意。当今世界呈现多个力量中心,多极化趋势明显;当今美国面临很多严重问题,如材料三中列举的经济衰退、陷入伊拉克战争泥潭、恐怖主义的威胁等。
观点二:不同意。虽然美国面临着诸多问题,但美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实力依然十分强大,无人能比。(4分)
【详解】
(1)依据所学20世纪60-70年代世界新兴力量崛起从欧洲走向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的振兴以及美苏自身力量削弱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信息从1951年、1967年、1992年以及1993年欧洲走向联合具体事例回答。第二小问特征依据欧盟性质可知由经济实体发展到经济、政治实体。
(3)本题属于开放题型,同意材料观点可以依据当今世界呈现多个力量中心,多极化趋势明显以及当今美国面临很多严重问题回答。如果不同意材料观点可以结合所学从虽然美国面临着诸多问题,但美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实力依然十分强大,无人能比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