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高县2018届高三生物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江西上高县2018届高三生物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中,最基本元素、含量最多的元素和化合物、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化合物依次是( )‎ A. C、O、水、水 B. C、H、水、蛋白质 C. C、O、水、蛋白质 D. C、O、蛋白质、蛋白质 ‎【答案】C ‎【解析】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中,最基本元素是C;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因此,C项正确,A、B、D项错误。‎ ‎2.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及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用H202酶和H202来做实验 B. 经健那绿染色的人口腔上皮细胞,在高倍镜下可观察蓝绿色颗粒状结构的存在 C. 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漂洗目的是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 D. 番茄汁中虽含有丰富的葡萄糖,但不用做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材料 ‎【答案】A ‎【解析】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受温度的影响,因此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不能选用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氢为研究对象,A项错误;健那绿可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B项正确;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漂洗目的是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C项正确;鉴定还原糖实验选择的材料应是无色或近于无色的材料,这样可避免与最后的实验结果砖红色沉淀相互影响,D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高中课本常见的几个重要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材、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条件及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归纳和积累。‎ ‎3.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物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均具有磷脂双分子层与蛋白质构成的膜结构 B. 遗传物质均是DNA C. 均以核糖体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机器”‎ D. 细胞核均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答案】D ‎【解析】所有的细胞都具有磷脂双分子层与蛋白质构成的膜结构,如细胞膜,A项正确;细胞类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项正确;几乎所有细胞都以核糖体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机器”,C项正确;细胞核是真核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原核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拟核,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掌握和理解几句结论性语句,能准确判断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 ‎4. 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多种。在哺乳动物卵巢细胞分泌的雌激素作用于乳腺细胞的过程中,以及精子进入卵细胞的过程中,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实现分别依赖于 A. 血液运输,细胞间直接接触 B. 淋巴运输,胞间连丝传递 C. 淋巴运输,突触传递 D. 血液运输,突触传递 ‎【答案】A ‎【解析】激素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运到全身,所以哺乳动物卵巢细胞分泌的雌性激素是通过血液运输的。精子和卵细胞是通过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进行识别的,即细胞间直接接触。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5. 在下列生物领域的发现中,科学家与其使用的技术或方法对应完全一致的有( )‎ 科学发现 科学家 科学家的思想或方法 ‎①酿酒中发现酵母细胞 巴斯德 显微镜观察 ‎②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 萨克斯 植物绿叶光合作用 ‎③光合作用中O2的来源 卡尔文 同位素标记H2180‎ ‎④DNA是遗传物质 赫尔希、蔡斯 ‎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 ‎⑤膜由脂质组成的 欧文顿 细胞膜对不同的物质通透性不同 ‎⑥亮一暗一亮结构三层结构 罗伯特森 电镜观察细胞膜 A. ②③⑤ B. ①④⑤ C. ③④⑥ D. ①④⑥‎ ‎【答案】B ‎【解析】巴斯德利用显微镜观察,发现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①正确;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通过碘蒸气染色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叶片和不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叶片,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②错误;光合作用中O2的来自于水是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探究发现的,③错误;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通过分别用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④正确;膜由脂质组成的是欧文顿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的物质通透性不同得出的结论,⑤正确;罗伯特森利用电镜观察细胞膜,发现细胞膜是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⑥错误。因此,B项正确,A、C、D项错误。‎ ‎6. 下列相同质量的物质在细胞呼吸的生理过程中,释放能量最多的是 A. 葡萄糖氧化分解为CO2和H2O B. 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CO2‎ C. 葡萄糖分解为乳酸 D. 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答案】A ‎【解析】葡萄糖氧化分解为CO2和H2O的有氧呼吸过程中,三个阶段均有能量释放,释放能量最多,A项正确;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CO2和葡萄糖分解为乳酸均属于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大部分能量存留在酒精或乳酸中,B、C项错误;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发生在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或无氧呼吸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D项错误。‎ ‎7. 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流动的正确途径是( )‎ A. 叶绿素→光能→ 氢和氧 B. 光能→叶绿素→ADP →(CH2O)‎ C. 叶绿素→光能→ATP →C5‎ D. 光能→叶绿素→ATP →(CH2O)‎ ‎【答案】D ‎【解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中,光能首先被叶绿素吸收并传换成电能,再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在暗反应过程中,光反应产生的ATP参与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使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到糖类等有机物中。因此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能量流动的大致过程是:光→叶绿素→ATP→(CH2O)(有机物),D项正确,A、B、C项错误。‎ ‎8. 能够促使DNA中氢键断裂的水解酶是( )‎ A. 蛋白酶 B. 解旋酶 C. DNA聚合酶 D. 脂肪酶 ‎【答案】B ‎【解析】解旋酶是能够促使DNA中氢键断裂的水解酶,B项正确,A、C、D项错误。‎ ‎9. 下图是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中CO2和[H]的变化,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⑦发生在线粒体中 B. 过程④发生在线粒体的内膜 C. 过程⑤、⑥均需要ATP提供能量 D. 过程①、③产生的[H]的作用相同 ‎【答案】B ‎【解析】⑦把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为呼吸作用(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A项错误;过程④表示氧气与[H]结合生成水,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的内膜,B项正确;过程⑤为CO2的固定,不需要ATP。过程⑥为C3还原,需要消耗能量ATP和NADPH,C项错误;过程①是光反应,产生的[H]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过程③是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产生的[H]用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与氧气结合生成水,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过程和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和掌握课本中的相关知识,并结合这些知识正确识图:过程①是光反应,水的光解,发生在叶绿体内的类囊体薄膜上;过程②的[H]为暗反应的C3还原供还原剂,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③为有氧呼吸的第一、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④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中;⑤为CO2的固定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⑥为C3还原,需要光反应为它提供能量和[H;⑦为呼吸作用(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⑧为有氧呼吸(发生在线粒体中)第二阶段或无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然后据此答题。‎ ‎10. 下图表示细胞的一些生命历程和人的一些生命活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B. 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C. ③过程中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核仁体积变大 D. ④后,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增多 ‎【答案】A ‎【解析】 ①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A项正确;②细胞分化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其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B项错误;③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核体积变大,C项错误;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使得癌细胞彼此之间的粘着性显著降低,D项错误。‎ ‎11. 下图中甲图是一组目镜标有5×和16×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的镜头,乙图是在甲图中选用的一组能放大160倍的镜头组合所观察到的图像。欲将乙图视野中处于右上方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放大640倍观察,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依次分别是目镜5×、目镜16×、物镜10×、物镜40×‎ B. 能放大160倍的镜头组合是 C. 物镜换成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 D. 欲将视野右上方的细胞移到中央,就将装片向左下方移动 ‎【答案】C ‎【解析】根据有无螺纹可以判断出①②是目镜,③④为物镜,目镜的放大倍数与镜头的长度成反比例,物镜的放大倍数与镜头的长度成正比例。因此,①②③④依次分别是目镜5×、目镜16×、物镜40×、物镜10×,故A项错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结合前面分析可知,能放大160倍的镜头组合是②④,故B项错误;物镜换成高倍物镜后,如果视野模糊,应调节细准焦螺旋,C项正确;由于显微镜成像为倒像,故欲将乙 图视野中处于右上方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应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D项错误。‎ 故选:B. ‎ ‎12. 下列细胞图示都是来自二倍体,正确的是 A. 正常情况下,乙图与丙图不可能来自同一种生物 B. 正常情况下,丙图可能是甲图的子细胞 C. 甲图和丙图都处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D. 乙图中有2个四分体 ‎【答案】A ‎【解析】乙图细胞所在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而丙图细胞所在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6条染色体,因此正常情况下,乙图与丙图不可能来自同一种生物,A项正确;据图可知,甲图表示植物细胞,乙图表示动物细胞,所以丙图不可能是甲图的子细胞,B项错误;甲图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可推测甲图处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丙图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也没有染色单体,可推测丙图表示二倍体生物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故C项错误;乙图细胞中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没有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所以也就没有四分体,D项错误。‎ ‎【点睛】‎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要求考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并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细胞分裂图象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需要考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 ‎13. 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 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 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童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 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答案】C ‎【解析】由于血浆的无机盐浓度是0.9%,所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大小基本不变,但正常情况下,水盐代谢要平衡,进多少出多少,所以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故选:C.‎ ‎14. 图甲和图乙都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细胞甲的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上 B. 联会发生在细胞乙,而不会发生在细胞甲 C. 细胞甲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D. 细胞乙是观察染色体最佳的时期 ‎【答案】B ‎【解析】由图中看出,甲细胞中的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A项正确;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染色体以四分体的形式排列在赤道板上,说明细胞内已发生了同源染色体联会,而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内不含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B项错误;甲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由于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因此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C项正确;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此时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的最佳时期,D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考生要能够识记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发生的变化,并能够根据各时期的特点判断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识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 ‎15. 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 孟德尔定律否定融合遗传的观点 B. 孟德尔发现F2分离比3:1是属于假说演绎法中 “假说”的内容 C. Aa个体形成配子A与配子a比为1:1,是分离定律的实质 D. 测交实验的结果与演绎预测结果相符,说明假说成立 ‎【答案】B ‎【解析】孟德尔遗传实验中,F2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所以孟德尔定律否定了融合遗传的观点,A项正确;“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孟德尔根据几组不同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得出的实验结果,不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B项错误;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所以Aa个体形成配子A与配子a比为1∶1,是分离定律的实质,C项正确;孟德尔的演绎推理是:如果假说是正确的,则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因此,测交实验的结果与演绎预测结果相符,说明假说成立,D项正确。‎ ‎16. 有关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证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R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 B. 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运用了同位素示踪技术和细菌培养技术等 C. 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过程是: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 D. 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C ‎17. 如图中的所标的各部分,化学本质相同的是 A. ①与④ B. ①与③‎ C. ②与③ D. ②与④‎ ‎【答案】B ‎【解析】图示为翻译过程,其中①表示翻译的模板mRNA;③②表示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③表示转运氨基酸的tRNA;④表示多肽链。因此,化学本质相同的是①与③,都是RNA,B项正确,A、C、D项错误。‎ ‎18. 下列有关基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 是4种碱基对的随机排列 C. 能够存储遗传信息 D. DNA分子上分布着多个基因 ‎【答案】B ‎【解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分布着多个基因,A、D项正确;每一个基因的4种碱基对都有特定的排列顺序,而不是随机排列的,B项错误;遗传信息就蕴藏在基因中的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C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了基因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和识记基因的概念及特点。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每一个基因都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里面储存着遗传信息。‎ ‎19. 下列关于染色体和基因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B.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 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D. 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 ‎【答案】C ‎【解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DNA片断,DNA主要在染色体上,故A项正确;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D项正确;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分子,而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故C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其中脱氧核苷酸特定的排列顺序决定了DNA(基因)的特异性;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分子;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0. 喷瓜有雄株、雌株和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雄株,g基因决定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雌株。G对g、g-是显性,g对g-是显性,如:Gg是雄株,gg-是两性植株,g-g-是雌株.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g-g-和Gg能杂交并产生雌株 B. —株两性植株的喷瓜最多可产生三种配子 C. 两性植株自交不可能产生雌株 D. 只有雄株和雌株的植株群体内传粉,产生后代中,雄株比例大于1/2‎ ‎【答案】D ‎【解析】g-g-和Gg能杂交,但其杂交后代为1/2Gg-(雄株)和1/2gg-(两性植株),不能产生雌株,故A项错误;一株两性植株的喷瓜(gg-)最多可产生2种雄配子和2种雌配子,即g和g-,故B项错误;两性植株自交可能产生雌株,如gg-×gg-后代可能出现的g-g-是雌株,故C项错误;只有雄株(GG或Gg或Gg-)和雌株(g-g-)的植株群体内传粉,GG×g-g-的后代都是雄株Gg-,Gg×g-g-的后代有1/2雄株Gg-和1/2两性植株gg-,Gg-×g-g-的后代有1/2雄株Gg-和1/2雌株g-g-,所以只有雄株和雌株的植株群体内传粉,产生后代中,雄株比例大于1/2,D项正确。‎ ‎【点睛】‎ 本题以遗传规律作为考题背景,考查了性别决定、复等位基因和基因分离定律等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理解显性等级的问题,在结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对题目进行分析判断。‎ ‎2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评价是 ‎①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时应对母本在花开放前去雄 ‎②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F2的3:1性状分离比仅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④基因型为Dd的豌豆在进行减数分裂时,会产生两种配子,其数量比接近1:1‎ A. 一种说法正确 B. 两种说法正确 C. 三种说法正确 D. 四种说法均不正确 ‎【答案】A ‎【解析】豌豆的蝶形花冠中有一对花瓣始终紧紧地包裹着雌蕊和雄蕊,所以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时,为防止其自身花粉成熟时传粉,应在花蕊成熟前对母本去雄,①错误;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②错误;F2的3:1性状分离比不仅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还需要其他条件,例如雌雄配子中含有D基因和d基因的配子数目要相等、D基因对d基因完全显性、产生的子代都能正常生活等,③错误;基因型为Dd的豌豆在进行减数分裂时,会产生两种配子,其数量比接近1∶1,④正确。因此,A项正确,B、C、D项错误。‎ ‎22. 夏季晴朗的一天,一昼夜中植物代谢强度变化的曲线如下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a点凌晨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弱,CO2释放减少 B. c点表示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C. ce段表示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 D. d点表示因温度过高,所有气孔全部关闭,导致“光合午休”现象 ‎【答案】D ‎【解析】据图可知,a点凌晨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弱,CO2释放减少,A项正确;c点时,植物表现为不吸收CO2也不释放CO2,表明此时光合作用消耗的CO2等于呼吸作用产生的CO2,B项正确;ce段植物表现为积累有机物,表明此时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C项正确;d点时植物仍能进行光合作用,且光合速率仍大于呼吸速率,只是二者的差值有所降低,说明此时植物的气孔只是部分关闭,D项错误。‎ 本题属于难题.必须先读懂两条形态相似、变化相反曲线的意义,运用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能量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规律审题,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正确做出选择.题干提示两条曲线是 关于光合作用过程中,两种化合物相对含量的变化,因此,紧扣C3和C5相互转化的条件和因果关系是解题的出发点. 【点睛】‎ 本题通过有关影响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曲线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有关光合作用曲线图问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其基本过程,抓准光合速率的实质,理解横纵轴含义以及图中起点、转折点、终点等点的含义。‎ ‎23. 用某种大小相似的绿色植物叶片,分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已知叶片实验前质量,在不同温度下分别光照1h(光强度相同),测其质量变化,立即再暗处理1h,再测其质量变化。得到如下结果。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组别 一 二 三 四 温度/℃‎ ‎27‎ ‎28‎ ‎29‎ ‎30‎ 光照后质量变化/mg ‎+4‎ ‎+5‎ ‎+6‎ ‎+6‎ 暗处理后与光照前重量变化/mg ‎+3‎ ‎+3‎ ‎+3‎ ‎+1‎ A. 光照的1h时间内,第四组轮藻合成葡萄糖总量为11mg B. 黑暗1h时间,第1、2、3组植物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C. 光照1h时间,第四组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最大 D. 表格中四组,光合作用强度依次增大 ‎【答案】B ‎【解析】设轮藻实验前的质量为amg,则第四组植物光照1h后的质量为(a+6)mg,再暗处理1h后的质量为(a+1)mg,则经暗处理1h后,第四组植物的质量减少了(a+6)-(a+1)=5mg,即第四组植物呼吸速率为5mg/h。第四组植物光照1h后的质量增加了6mg,可推知其净光合速率为6mg/h。因此,‎ 光照的1h时间内,第四组植物合成葡萄糖总量为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6+5=11mg,A项正确;同理,第一组植物呼吸作用速率为4-3=1mg/h,第二组植物呼吸作用速率为5-3=2mg/h,第三组植物呼吸作用速率为6-3=3mg/h,故B项错误;根据A、B项分析可知,光照1h时间,第一组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为4+1=5mg/h,第二组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为5+2=7mg/h,第三组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为6+3=9mg/h,第四组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为11mg/h,故C、D项正确;‎ ‎24. 如果在某种群中只存在 Aa.已知基因型aa的个体失去求偶和繁殖的能力,Aa随机交配得子一代,子一代再随机交配,求子二后代中基因型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 A. 1/16 B. 1/‎9 C. 1/8 D. 1/4‎ ‎【答案】B ‎【解析】Aa随机交配获得的子一代中,有1/4AA、2/4Aa和1/4aa,由于基因型aa的个体失去求偶和繁殖的能力,所以子一代中只有1/3AA和2/3Aa具有求偶和繁殖能力,而且只有基因型为Aa的雌雄个体交配的后代才会出现基因型为aa的个体。因此,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子二代中基因型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2/3×2/3×1/4=1/9,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25. 下面是有关真核细胞中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丙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内 B. 甲过程特点是半保留复制和先解旋后复制。‎ C. 所有的真核细胞都会发生甲、乙、丙三个过程 D. 有丝分裂的分裂间期和分裂期都能发生甲、乙、丙三个过程 ‎【答案】A ‎【解析】图甲表示分别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的DNA复制过程,图乙表示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的转录过程,图丙表示以mRNA为模板的翻译过程。甲、乙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丙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内,A项正确;甲(DNA复制)过程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和边解旋边复制,B项错误;不是所有的真核细胞都会发生甲、乙、丙三个过程,例如人和哺乳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不能进行甲、乙、丙三个过程,故C项错误;有丝分裂的分裂间期能发生甲、乙、丙三个过程,但由于分裂期时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变为染色体,所以在分裂期不能进行甲、乙过程,D项错误。‎ ‎26. 下列有关神经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突触后神经细胞不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能力 B. 神经冲动的传导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 C. 发生反射时,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 D.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有大量突起,有利于附着更多神经递质受体蛋白 ‎【答案】B ‎【解析】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的,但在生物体内的反射弧中,一部分突触后神经元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突触的突触前神经元,所以也可能合成神经递质,A项错误;神经冲动的传导与细胞膜的钠离子及钾离子跨膜运输有关,即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B项正确;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但在人和动物体内发生反射时,反射弧上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单向的,C项错误;神经细胞轴突末梢为突触前膜,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而没有神经递质的受体蛋白,神经细胞树突或胞体有神经递质的受体蛋白,D项错误。‎ ‎27.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实现反馈调节的前提 C. 在生物与无机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 D. 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答案】C ‎【解析】消费者的呼吸作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项正确;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B项正确;信息传递也有单向的,C项错误;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D项正确。‎ ‎28. 水杨酸是植物体产生的一种激素,为探究水杨酸对不同品系(YTA、YTB)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水杨酸可对水稻细胞中的基因组表达进行调节 B. 在实验处理浓度范围内,品系YTA对水杨酸的浓度变化较敏感 C. 水杨酸对品系YTA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均具有促进作用 D. 水杨酸对品系YTB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变化的作用有两重性特点 ‎【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不同浓度的水杨酸会导致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发生改变,可推知水杨酸可对水稻细胞中的基因组表达进行调节,A项正确;分析图示可知,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品系YTA,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均高于水杨酸浓度为0mol·L-1的对照组,由此说明水杨酸对品系YTA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均具有促进作用,C项正确;用3.75×10-5 mol·L-1的水杨酸处理品系YTB,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高于水杨酸浓度为0 mol·L-1的对照组,用7.5×10-5 mol·L-1和1.5×10-4 mol·L-1的水杨酸处理品系YTB,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低于水杨酸浓度为0 mol·L-1的对照组,由此说明水杨酸对品系YTB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变化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故D项正确;根据C、D项的分析可推知,在实验处理浓度范围内,品系YTB对水杨酸的浓度变化较敏感,故B项错误。          ‎ ‎29. 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在调节细胞分裂过程中有拮抗关系 B. 乙烯在植物体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主要是促进果实成熟 C. 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的结论是胚芽鞘的向光性与生长素有关 D. 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无需发芽就产生α—淀粉酶 ‎【答案】C ‎【解析】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能抑制细胞的分裂,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具有拮抗作用,A正确;乙烯在植物体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主要是促进果实成熟,B正确;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的结论是胚芽鞘的向光性与“某种物质”有关,但是并不知道该物质是什么,C错误;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无需发芽就产生α—淀粉酶,从而促进种子萌发,D正确。‎ ‎30. 下图是某森林在遭受火灾完全烧毁前后植被的分布及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b段,三类植物呈斑块镶嵌分布属于水平结构 B. b〜d段,由于森林完全烧毁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 群落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一直增加 D. b〜d段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由于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同一地段种群密度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为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b~d段,由于森林完全烧毁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逐渐增加,最后趋于稳定,C错误;b~d段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优势种不断的变化,D错误。‎ 二、非选择题 ‎31. 薰衣草精油气味芳香,能够清热解毒,清洁皮肤,祛斑美白,深受女性朋友的喜爱。研究还发现薰衣草精油有抑菌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薰衣草精油化学性质稳定,不溶于水,易挥发。根据以上特点,可用___________法提取薰衣草精油,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研人员探究薰衣草精油抑菌实验时,以滴加等体积精油小圆形滤纸片为中心的透明圈的大小来比较薰衣草精油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如下表所示。‎ 薰衣草精油对两种细菌活性影响的测定 浓度(μg/disc)‎ ‎0.5‎ ‎1‎ ‎2.5‎ 大肠杆菌抑菌圈直径(mm)‎ ‎6.72‎ ‎6.93‎ ‎8.66‎ 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直径(mm)‎ ‎5.8‎ ‎6.21‎ ‎6.95‎ 由表数据可知薰衣草精油对____________________抑菌效果更好,且表中数据能否得知薰衣草精油对大肠杆菌抑菌效果的最佳浓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究薰衣草精油抑菌实验时所用的培养基需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其温度和压强分别是‎121℃‎、__________。加热灭菌锅,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关上排气阀;灭菌结束后,切断电源,等自然冷却到压力表为0时,再打开排气阀,若提前打开排气阀,将会有什么后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水蒸气蒸馏(或蒸馏) (2). 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混合物又会重新分出油层和水层 (3). 大肠杆菌 (4). ‎ 不能(或否) (5). 100kPa (6). 冷空气完全排尽 (7). 因锅内压力突然下降,灭菌容器内的液体会冲出容器,造成污染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是根据植物有效成分的性质选取提取方法、同时考查了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植物有效成分的实验原理,对上述相关知识的理解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分析探究薰衣草精油抑菌实验时,需要根据实验原理从表格的实验数据中获取有用的相关知识用于解题。对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都来自于课本,需要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 ‎(1)薰衣草精油化学性质稳定,不溶于水,易挥发。根据以上特点,可用水蒸气蒸馏(或蒸馏)法提取薰衣草精油,其原理是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混合物又会重新分出油层和水层。‎ ‎(2)抑菌实验时,在长满致病菌的平板上,会出现以抑菌物质为中心的透明圈,透明圈越大,抑菌效果越好。由表格可知,用相同浓度的薰衣草精油实验时,大肠杆菌抑菌圈直径总是大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直径,说明薰衣草精油对大肠杆菌抑菌效果更好;由表数据可知,随着薰衣草精油浓度增加,形成的大肠杆菌抑菌圈直径一直在增大,所以表中数据不能得知薰衣草精油对大肠杆菌抑菌效果的最佳浓度。‎ ‎(3)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需经高压蒸汽灭菌,为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一般在是温度为‎121℃‎、压力为100kPa的条件下维持15~30min;具体操作步骤为:加热灭菌锅,等冷空气完全排尽后,关上排气阀;灭菌结束后,切断电源,等自然冷却到压力表为0时,再打开排气阀,若提前打开排气阀,因锅内压力突然下降,灭菌容器内的液体会冲出容器,造成污染。‎ ‎32. 豆浆是深受中国百姓喜爱的饮品,但易变质,保质期较短.科研人员对变质豆浆中的腐败细菌进行分离,并研究了乳酸链球菌素对腐败细菌的抑制效果,为生产豆浆时,优化保质方法提供依据。主要研究过程如下:‎ ‎①豆浆变质处理:将2种市售豆浆A、B和自制豆浆在无菌操作台上分别装入已灭菌的250mL三角瓶中,密封、‎37℃‎条件下,放置7d后,豆浆发生变质。‎ ‎②腐败细菌的初步分离和计数:取变质的豆浆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到细菌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各培养基上菌落种类和数量。结果如表:‎ 细菌序号 菌落特征 菌落直径/mm 菌落数/个 豆浆A 豆浆B 自制豆浆 S1‎ 表面有白色绒毛,圆形边缘不规则 ‎5‎ ‎5‎ ‎3‎ ‎7‎ S2‎ 白色,表面无绒毛,有白色液滴 ‎1~2‎ ‎18‎ ‎11‎ ‎24‎ S3‎ 黄色,表面无绒毛,如同黄色液斑 ‎20-30‎ ‎11‎ ‎7‎ ‎15‎ ‎③比较乳酸链球菌素添加量对腐败细菌的抑制效果:以自制的新鲜豆浆为材料,经相应处理后,在‎37℃‎下放置35d后,统计豆浆中腐败细菌数量,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②中培养基的常用灭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步骤②中采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2)区分菌落种类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征。统计菌落种类和数量时要每隔24h观察统计一次,直到各类菌落数目稳定,以防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③结果表明,最能耐受乳酸链球菌素的细菌是___________________。为有效防止豆浆腐败,在生产中乳酸链球菌素的添加量应控制在__________________左右。‎ ‎(4)乳酸链球菌素是一种天然食品防腐剂,它是由3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与用抗生素防腐相比,使用乳酸链球菌素防腐的优点是_______。‎ ‎【答案】 (1). 高压蒸汽灭菌 (2). 稀释涂布平板法 (3). 菌落的形态、大小、隆起程度和颜色 (4). 因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遗漏菌落的种类和数目 (5). S1 (6). 250mg.kg-1 (7). 食用后会被人体消化,不会改变人体肠道内正常菌群 ‎【解析】【试题分析】‎ 前两道小题考查实验室中微生物的培养与分离计数的相关知识,只要识记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即可轻松作答。第(3)小题是对探究乳酸链球菌素对腐败细菌的抑制效果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需要考生从坐标曲线图中获取有用信息,再结合题意综合分析作答。‎ ‎(1)步骤②中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对细菌培养基进行灭菌;步骤②的目的是经培养后统计 样品中活菌的数目,所以常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 ‎(2)菌落的形态、大小、隆起程度和颜色等特征可作为区分菌落种类的依据;统计菌落种类和数量时要每隔24h观察统计一次,直到各类菌落数目稳定,以防因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遗漏菌落的种类和数目。‎ ‎(3)步骤③结果表明,随着乳酸链球菌素添加量的增加,S1细菌的数量相对值总是最多的,由此可推知,S1细菌是最能耐受乳酸链球菌素的细菌;据图可知,在乳酸链球菌素添加量较低时,随着添加量的增多,3种细菌的数量相对值相应减少,直到乳酸链球菌素的添加量达到250mg.kg-1时,3种细菌的数量相对值均达到最少,之后,随着乳酸链球菌素添加量的增多,3种细菌数量的相对值不变,由此可推知,在生产中乳酸链球菌素的添加量应控制在250mg.kg-1左右,即可有效防止豆浆腐败。‎ ‎(4)由于乳酸链球菌素是由3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所以与用抗生素防腐相比,使用乳酸链球菌素防腐的优点是食用后会被人体消化,不会改变人体肠道内正常菌群。‎ ‎33. 乙草胺是除草剂中常见的化学成分,在土壤和水体中存在时间长,难以降解。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小组欲从土壤中获取乙草胺降解菌,需将土壤样品置于以 _______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进行富集培养。‎ ‎(2)该实验小组选取乙草胺浓度为800mg/L的富集液进行系列稀释,分别取10-3、10-4和10-5倍数的稀释液0.1mL涂布于培养基上,每个稀释倍数涂布三个平板,各平板的菌落数分别为(286、298、297),35、32、31),(36、7、2)。‎ ‎①不适合用于计数的为______倍数的稀释液,用另外两组稀释倍数进行计数得到的细菌数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某同学认为为了防止杂菌的污染,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你觉得该同学的说法是否确?_________,并说明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小组从土壤中筛选出两株乙草胺降解菌D1和D2,温度对两株降解菌的生长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对温度适应范围更广的是菌株__________ ,温度会影响菌株的生长状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乙草胺 (2). 10-5 (3). 稀释倍数为10-3时,有两个更多个细菌连在一起最终形成单菌落,导致结果小于稀释倍数为10-组 (4). 不正确 (5). 青霉素抑制杂菌繁殖的同时,也会抑制目的菌的繁殖 (6). D1 (7). 温度会影响与菌株生长代谢有关酶的活性 ‎【解析】(1)欲从土壤中获取乙草胺降解菌,需将土壤样品置于以乙草胺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进行富集培养,在该培养基上,只有乙草胺降解菌能够生长。‎ ‎(2)①不适合用于计数的为105倍数的稀释液,因为该稀释倍数下三个培养基中菌落数差别较大。用另外两组稀释倍数进行计数得到的细菌数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稀释倍数为103时,更多的菌落连在一起最终形成单菌落,导致结果小于稀释倍数为 104 组。‎ ‎②加入青霉素,不仅会抑制杂菌繁殖,也会抑制目的菌的繁殖。‎ ‎(3)D1菌株在不同温度下相对生长速率变化不大,对温度适应范围更广,温度会影响菌株的生长状况的原因是温度会影响与菌株生长代谢有关酶的活性。‎ ‎34. 酵母菌在缺氧、pH为.4.5-6.0的条件下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它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抑制。某同学用果园土为实验材料,从土壤中分离纯化酵母菌。实验步骤如下:‎ ‎ ①土壤取样、制备样品液;‎ ‎ ②配制培养基并灭菌、制作平板若干;‎ ‎ 培养基A: PH为5.0的乳酸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 培养基B: PH为5.0的乳酸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 ‎ ③用无菌吸管取样品液1ml,注入到有30ml培养基B的锥形瓶中,在‎30℃‎、无氧环境中培养24h;‎ ‎ ④24h后,用另一支无菌吸管从锥形瓶中取培养液0.lml,分别接种到若干培养基A的平板上,倒置于‎37℃‎的恒温箱中培养48小时;‎ ‎ ⑤镜检、菌种保藏。‎ ‎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根据实验结果,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____________。‎ ‎ (2)第②步配制的培养基,常采用的灭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 (3)第③步实验操作是否具有选择作用,____,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第④步的接种方法_______________。‎ ‎ (5)某同学欲测定样品液中酵母茁数量,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方便快捷并且仪器损耗较小。这样得出的结果往往比实际值____(填“偏高”、“基本不变” “偏低”),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兼性厌氧型 (2). 高压蒸汽灭菌 (3). 有 (4). 无氧、乳酸的酸性条件可以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而酵母菌生长繁殖 (5). 稀释涂布平板(或涂布平板) (6). 偏高 (7). 计算时也包括了酵母菌死细胞(以及微小杂物)‎ ‎..............................‎ ‎(1)根据实验步骤可知,步骤③中“无氧环境中培养24h”,说明酵母菌能够进行无氧呼吸,而步骤④中“倒置于‎37℃‎的恒温箱中培养48小时”,说明酵母菌能够进行有氧呼吸。‎ ‎(2)培养基常采用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 ‎(3)第③步中无氧、乳酸的酸性条件可以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而酵母菌生长繁殖,因此该实验操作具有选择作用。‎ ‎(4)根据实验操作步骤可知,第④步的接种方法。‎ ‎(5)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时,将活的酵母菌和死的酵母菌全部计数在内,因此该方法得出的结果往往比实际值偏高。‎ ‎35. 青蒿素是一种白色粉末,易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不易挥发,主要从黄花蒿中提取。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根据青蒿素_________的特点,可采用有机溶剂萃取的方法;提取青蒿素时不宜使用水蒸气蒸馏法,原因是____________。‎ ‎(2)萃取青蒿素的过程应采用__________加热;加热时常在加热瓶口安装回流冷凝装置,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科研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将等量癌细胞分别接种到4组培养瓶中,适宜条件下培养24h后除去上清液;向4组培养瓶中分别加入等量含2μmol•L-1、4μmol•L-1、8μmol•L-1、16μmol•L-1青蒿素的培养液,适宜条件下继续培养;72h后统计并计算各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请分析:该科研小组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处理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易溶于有机溶剂 (2). 青蒿素不易挥发,不能随水蒸气蒸馏出来(或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蒸馏挥发性物质,而青蒿素不易挥发) (3). 水浴 (4). 防止有机溶剂挥发 (5). 探究青蒿素的浓度与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关系 (6). 未设置空白对照组 (7). 在另一培养皿中加入等量的不含青蒿素的培养液,适宜条件下继续培养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以及对照试验的设计思路与方法,解题关键能识记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和原理,明确生物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是解题的关键。青蒿素可溶于乙醚,不溶于水,不易挥发,因此提取青蒿素时不宜使用水蒸气蒸馏法,可采用有机溶剂萃取的方法。‎ ‎(1)根据青蒿素可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不易挥发,可采用有机溶剂萃取的方法, 提取青蒿素时不宜使用水蒸气蒸馏法,原因是青蒿素不易挥发,不能随水蒸气蒸馏出来。‎ ‎(2)萃取所用的有机溶剂都是易燃物,直接使用明火加热容易引起燃烧、爆炸,所以萃取过程应避免明火加热,而采取水浴加热。‎ ‎(3)科研小组设计的几组装置的自变量是含不同浓度青蒿素的培养液,最后统计并计算各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据此判断其研究目的是探究青蒿素的浓度与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关系,由题干分组可知,未设置空白对照组,因此需要设置一组加入等量的不含青蒿素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作为对照组,以排除细胞自身原因的死亡。‎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