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com
郏县一高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卷
命题人: 校对人: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并60、分)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候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莫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懦 B.推行郡县制 C.修筑长城 D.统一度量衡
2. 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汝柄年的分封制
A.都是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 D.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
3.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由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4.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是者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塞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基本解决是在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5.从明朝废除丞相到淸初增设甲机处的变化丧明
A.皇权专制日益得到强化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强
C.相权重新得以恢复 D.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
6.在封建社会,皇帝与丞相之间易产生矛盾。从汉至元,历代皇帝曾经采取过的限制相权的措施包括
①两汉时期形成“中朝”“外朝”格局,使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不能参与决策
②唐朝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相互牵制
③北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④元朝行省的最高长官是平章政事,统领钱粮、兵甲、屯种、漕运等军国重車
A.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
7.图1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图1秦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
A.唐代中央官吏曰渐增多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独尊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8. “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A.削减节度使的实权 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D.派遣文臣担任地方官
9.自秦汉以来皇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衩限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充善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
10.先秦时期祭祀活动按照一定亲疏贵贱规则,通常情况下宗族地位髙的政治权力也高。但后来《礼记》记载中出现了宗子只是士而平民却成了政治地位较高的大夫的现象,这种情况下祭祀顺序不好安排。这种局面
A.说明祭祀活动是封建迷信 B.巩固了分封制度
C.表明宗法制度已被破坏 D.导致平民将相大量出现
1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12.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的最重要贡献是
A.确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13.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下列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 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区别
14.“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A.分封制的巩固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宗法制的消亡 D.君主专制的削弱
15.汉景帝中期,“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史,改丞相曰相,扭御史大夫、廷尉、 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渴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这农明
A.汉代己解决王国问题 B.汉代改王国为郡县
C.此时王国出现郡县化倾向 D.“推恩令”的实行取得一定效果.
16.从两汉到明淸,“封建”藩王的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始终镇嵌在单一制的大一统帝国内,时断时续地与中央集权制并存着。下列对这一阶段藩王的说法;错误的是
A.“封建”藩王更多的时候是皇权至髙无上的象征
B.藩王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分封诸王
C.从总体看藩王越来越难以撼动中央君主的权威
D.从总体看藩王越来越失去对地方政治、经济的控制权
17.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西汉中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到度
C.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
18.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19.宋朝“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加强 B.中央集权削弱 C.政治局面不稳 D.郡县制度取消
20.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 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意才学
C.宫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21.中国封建社会中垫帝被称为“君父",各地宫吏被称为各地的“父母官”。这说
A.旨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B.以维护民众利益为唯一使命
C.有助于形成济廉政风 D.对君主的苛政、暴政有一定制约作用
30.表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从推荐考瘀为主转变为以考试为主的标志是
A.察举制度的实行 B.九品中正制的创立
C. 科举制度的创立 D.八股取士制度的创立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共40分)
3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完笹和加强,反映出封建专制统治加强的轨迹,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对专制丰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请回答:
(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分)
(2)分别列举康太宗、宋太祖、明太卑存加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方面的•项措施?(6分)
(3)在专制主义中央鬼权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对雄本矛盾?其发展趋势怎样? (8)
32.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雜之脾,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 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坫康之祸,琪骑所过,英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1)假如你是秦始皇统治时期的一名中央政府官员,当时你能够耳闻目睹秦始皇集权的具体措施指哪些?
(2) 决定对外战争是闺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之―。假如中国在唐朝时对高丽用兵,其运作过程如何?这种体制有何作用?(4分)
(3)
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主要措施有哪些?(6分)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6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书》中记载:“秦既称帝,患周之败,以为起于处士横议,诸侯力争, 四夷交侵,以弱见夺。于是削去五等,堕城销刃,箱语烧书,内棚雄俊,外攘胡嘆.,用壹 威权,为万世安。然十余年间,猛敌横发乎不虞,适戍强于五伯,闾阎逼于戎狄,响应飱 于谤议,奋臂威于甲兵。乡秦之禁,适所以资豪杰而速自毙也,”
材料二《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一书即以欧洲的史实为例,提出君主专制制度“必须依赖‘伟人’存在,这个伟人必须是大智大睿,无所失误,而且必须是全心全意协同于 国家利益的”。然而具有这样品德和能力的人不仅“无论何时何地都难以找到”,“相反,专制制度的本质却总是把平席之辈最终送到权力的顶峰,他们的无知与愚昧又总是以个人 喜恶为标准,把国家引到错误的方向上去”。
——张星久《试析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基本矛盾》
(1)据材料一分析,秦朝认为周灭亡的原因是什.么?(2分)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汉政府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为此汉政府实行的措施是什么?(4分)
(3)据材料二分析,屮国封逑苕上专制制度的内在雒本矛质是什么? (2分)
郏县一高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
历史答案
一 、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10 B C A C A A B D A C
11—20 A D B B C B B A A D
21—30 A C A A D A D D D C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31.(共16分)
(1)核心内容: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2分)
(2)唐太宗设道为监察区;设三省,分相权为三。(任2分)宋太祖削弱地方节度使权力;设三司使等职分割相权。(任2分) 明太祖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归六部。(任2分)
(3)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4分)
发展趋势:相权逐步削弱并最终废除,皇权不断加强;(2分)
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分)
32.(共16分)
(1)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制定严刑峻法。(6分)
(2)运作过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兵部。(2分)
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举。(2分)
(3)具体措施: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地方赋税由中央掌控,只留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4分)
看法:在防止地方割据方面取得成功,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在外族进攻时失利。(2分)
33.(共8分)
(1)原因:西周实施分封制,诸侯割据混战,少数民族的侵扰。(2分)
(2)原因:不实行分封制,在民众起义汹涌时没有支持辅助力量。(2分)
措施:推行郡国并行制。(2分)
(3)基本矛盾:君权的无限性与君主实际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