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宜春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试题(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江西宜春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试题(带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宜春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卷 命题人:胡丽云 审题人:谢 民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历史学家许倬云著作中载:“周人克商,又承认商人曾克夏。这一连串历史性的递嬗,代表了天命的交接,代表了一个文化秩序的延续。”在此作者认为 A.周取代商才是众望所归 B.商王是华夏文明正统继承者 C.西周统治观念出现变化 D.西周建立是华夏文明的延续 ‎2.商朝设立了“三风十愆”罪,是三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指巫风二;舞、歌;淫风四:货、色、游、略(打猎);乱风四:悔圣言、逆忠直、远耆德(年高徳劭、素孚众望者之称)、比顽童(愚钝无知的人),合而为十愆。”这说明 A.商朝官吏腐败现象非常普遍 B.商朝统治者推行以徳治国 C.商朝重视培育良好社会风气 D.政府对百姓加强教化 ‎3.据清人顾栋高统计,春秋一代,国君被杀的有33位,周天子被赶出国都的有3人。诸侯国君被赶下台的有12人,卿大夫据封地叛国有6人,以武力从外面打进国都夺权有3起。材料现象最能说明 ‎ A.周天子丧失“共主”地位 B.宗法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 C.诸侯间争霸战争日趋激烈 D.分封制已不适应形势需要 ‎4.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5.孔子相貌究竟如何?司马迁在《史记》里是这样描绘的:“其颡(额头)似尧,其项(脖子)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在他看来,孔子类似圣人,却又不及圣人。而在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中,孔子头扎儒巾,双目前视,须发飘逸,雍容大度,双手作揖,谦卑有礼,透出圣人的智慧。对两则史料,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史记》的年代距孔子较近,可信度比较高 B.《孔子行教像》属一手史料,较为真实可信 C.两者都带有主观性,都不能真实的反映孔子的形象 D.研究作者的时代及其思想有助于厘清孔子形象变迁 ‎6.《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在前一关系上的主张是 ‎ A.君轻民贵 B.君主受命于天 C.制天命而用之 D.天下为主君为客 ‎7.秦朝统治者曾多次将六国的大手工业主迁徙到边远地区,同时又将许多私营工商业主迁徙到原秦国统治地区咸阳、巴蜀一带。这主要是为了 ‎ A.开发边远地区 B.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C.国家长治久安 D.抑制手工业的发展 ‎8.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制了一种水利技术,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法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对这种水利技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最早出现在汉代的关中地区 B.郑国渠的修建采用了此技术 C.有利于泰始皇对岭南的征服 D.是刀耕火种农业发展的体现 ‎9.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中国人所谓的“礼”其实就是“礼教”,“他们(指中国的立法者)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也都是品德。这四者的箴规,就是礼教”。 孟德斯鸠的观点 A.完全不符合古代中国社会实情         B.否定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C.合乎中国“礼法合一”文化传统      D.揭示了儒家思想宗教化的倾向 ‎10.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11.唐初进士只考时务策一门,高宗时增加贴经和杂文(文字写作)对策,开元、天宝年间又增加“诗赋取士”。安史之乱后,要看文章内容如何运用儒家理论,提出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些变化说明科举制 ‎ A.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B.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C.促进了政治的发展历程 D.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12.北宋规定,无论是典卖还是绝卖,均需订立买卖合同,合同为一式四份,“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付商税院,一留本县”。至南宋时改为一式两份,即“在法,典田宅者,皆为合同契,钱、业主各收其一,此天下所通行,常人所共晓。”此材料说明宋代 ‎ A.土地契约制度已比较完善 B.自耕农的数量增多 C.政府对土地控制完全放开 D.庄园经济迅速发展 ‎13.史料记载唐代四川的益州“始有墨版。后唐方镂《九经》”此处的“墨版” ‎ A.采用活字排版 B.由波斯传至欧洲 C.发明者是王祯 D.由阿拉伯人传入西方 ‎14.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材料表明 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 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 C.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D.明确学生最高学术目标 ‎15.明人吴讷说:“元世祖初克江南,畸人逸士浮沉里闾间,多以诗酒玩世。元贞、大德以后稍出。” 另有诗云:“宇宙喜一统,于今三十年。江南诸将相,北上扬其鞭。书生亦觅官,裹粮趋幽燕。” 上述现象反映出 ‎ A.江南文人政见因时局而改观 B.元代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C.国家统一推动了科举制发展 D.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 ‎16.表1‎ 记 述 出 处 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明史·‎ 方孝孺传》‎ ‎《明熹宗实录》‎ 己亥,诏恤先臣方孝孺遗胤。孝孺在建文朝,以侍读学士直文渊阁。当靖难师入,以草诏不从,致夷十族。‎ 卷22‎ 从表1记述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方孝孺因拒绝草诏被杀 B.朱棣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C.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制度 D.方孝孺坚持正统的皇位继承原则 ‎17.棉纺织业在明代成为小农家庭不可或缺、仅次于农业的副业生产,而且产量大、销路广。当时的民营手工业采用雇佣劳动,甚至手工工场的经营方式。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明政府对经济的重视 D.明代手工业技术进步 ‎18.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只有百余官员有密奏权,雍正时扩大到1200余人。这反映了清朝 ‎ A.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对官员的院察和控制加强 D.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完善 ‎19.明淸时期,徽州人“业贾者什家而七,赢者什家而三”,商人“递废递兴,犹潮汐”,故徽州人普遍主张“以商致富,以宦贵之”,“张贾以获利,张儒以求名”。这反映出当时 ‎ A.商人群体缺乏社会安全感 B.商人为钱财从事儒学活动 C.财产决定了社会群体地位 D.义利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 ‎20.《民主的模式》一文中指出:“雅典民主的一个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为共和城邦作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作者认为古代雅典 ‎ A.美德造就民主政治 B.公民重视城邦利益 C.民众拥有广泛权利 D.注重杜会福利建设 ‎21.早期罗马法规定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妻子不能拥有任何独立财产,公元6世纪的法律规定,妻子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甚至从“某些方面看,当时的妇女甚至要比当下大多数文明国家法律下的妇女获得了更大的解放”这一变化 A.蕴含着自然法精神 B.适应了帝国建立的需要 C.体现了公民法的灵活性 D.使妻子和丈夫分庭抗礼 ‎22.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在以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的同时,又特 别重视继承和利用在中世纪遭到摧残的古希肼罗马的“世俗文化”,并以此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这反映出 A.人文主义者反封建的软弱性 B.文艺复兴歌頌自然与人性 C.古希腊罗马文化有反专制色彩 D.文艺复兴摧毁了神学世界现 ‎23.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倡导人类应拥有生存、自由和财产的天赋权利,但他本人却投资从事贩奴贸易的皇家非洲公司,赞同在美洲各殖民地发展奴隶贸易,认为这是符合理性的。这可以用于说明 ‎ A.资产阶级自由权的局限性 B.理性主义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C.英国已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D.种族主义植根于启蒙思想 ‎2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为避免邦联体制的弊端 B.为调和地方各州的矛盾 C.为维护三权分立的体制 D.为体现民主共和的原则 ‎25.1504年,人们在葡萄牙购买的香料价格仅为威尼斯的五分之一,威尼斯商人被迫廉价出售货物。从此之后,他们的交易只限于中东的产品。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欧洲的经济中心开始转移 B.中东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 C.价格革命刺激了经济增长 D.葡萄牙控制了地中海商贸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16分,第27题21分,第28题13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中国历代王朝的监察系统都是支撑皇权的重要支柱之一,巡视制度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历代也特别重视巡视制度的建设。唐代制定的“六察法”,内容详细具体,成为历代开展巡视工作遵循的原则;宋辽金时期制定了《御史台仪制》《御史弹奏格》等;明代制定《出巡相见礼仪》《巡历事例》等制度,从巡视内容、巡视程序、巡视官台仪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巡视立法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历代巡视官员的品级一般较低,但巡视时代表皇帝和中央政府,所以权力很大。如汉代巡察郡国的刺史只是俸禄为六百石的小官,却能监察二千石的地方长官;明代巡按御史的品级只有七品,但三品以上的布政使、按察使也对之十分敬畏。官员巡视地方时,主要有明察和暗访两种方式,但具体巡察方法非常灵活多样,注重发现问题,讲求实效。历代也特别重视巡视官员的选任。唐代时规定巡视官员要有刚正疾恶的品质,要有真才实学,要有实践经验,并规定五品以上的巡察御史由皇帝亲自选任;明朝时还对巡视官员的最低和最高年龄作了规定;清代特别规定,对于受过处罚的人员,出现降级、革职等情况者,一律不能选为巡察官,要求日趋严苛。‎ ‎ ‎ 材料二 在效忠和效率这对困扰所有国家官僚机构的矛盾中,中国传统国家一向着意点就是前者。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度,生活节奏相当缓慢,不在军情紧急情况下,行政效率一般不是大问题;而效忠与否往往关系着王朝的生死存亡,任何官员个体或者群体对皇权不忠,都是皇帝无法容忍的。一个庞大的全能式的行政体系,本身存在无限扩张权力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另外一种机制制衡,后果将难以设想,这将会导致皇权无法有效地控制局面。中国古代监察系统即是这种制衡机制的表现之一。传统中国的制衡机制,跟其他古代国家相比,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当然,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 ——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巡视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监察系统中“效忠”和“效率”的关系?(4分)‎ ‎(3)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监察系统的作用。(6分)‎ ‎27.(2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诗经·大雅·绵》中写道:“绵绵瓜迭,民之初生。”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所灭,‎ 越王勾践为报吴国之仇,曾以国家政令形式明文规定:“令壮者无娶老妇,老者无娶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将免(娩)者以告,公令医者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子,公与之母(乳母);生二子,公与之食。”这一政策,使越国在十年之内人口大幅度增加,并为最终打败吴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商鞅道:“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 ‎——据段塔丽《中国古代人口控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材料二 明清江南地区依托多种经营有机结合的集约化农业和自然资源的优势,拥有充足的原料市场,如蚕丝、草棉两大类,又有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产生的农业过剩劳动力构建的巨大而低廉的劳动力市场,因而使得手工业得到长足发展,丝织业与棉纺织业两大手工行业极为突出,向为学者所关注。……明清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包括轿夫、脚夫、饮食、旅馆、盘夫、土工、吹手、剃头、整容、饭馆、面馆、酒馆、膳食馆铺、娱乐服务业等,都吸引本地或外地人口参与,也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政府必须及时加以管理。‎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 材料三 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成为一项基本国策。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2010年间,中国人口平均增长率为0.57%,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10年,0~14岁人口所占比重由33.59%减至16.60%;中国人口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流动人口规模继续膨胀,出生性别比持续失衡。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据王秀《新中国生育政策演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人口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人口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9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时期中国人口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今中国鼓励人口增长的历史背景。(6分)‎ ‎28.(13分)教育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很重要的音符,它对政治、经济、文化都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教育制度之重要性,乃以育才与选贤双轨并进。由地方……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学习《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五经博士为教官,有时皇帝亲自到太学讲课,和诸位儒生就儒家 经典的内容进行讨论……毕业根据成绩进行选用,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太学生又称博士弟子……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纵位极承相,亦不例外,必备此资历。‎ 材料二 南宋教育无论是规模还是教育方法在中国教育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南宋时期胡瑗始创“三合法”,主要方法是: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经义斋选择“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学习儒家经典,有较高的学术可充任较高级的统治人才;治事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学生每人可以选修一个主科,还要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培养各职能机构和部门的专业或管理人才。元祐期间,继“三合法”又创立太学“六斋”,六斋学生相互切磋。‎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太学的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胡瑗的教学法的特点和影响。(8分)‎ 宜春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C B B D C C A C C B A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A C A A A B A B A A A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16分,第27题21分,第28题13分,共50分)‎ ‎26.(16分)‎ ‎(1)巡视有法律保障(或重视巡视立法建设);巡视官员的品级较低,但权力较大;巡察方法灵活多样,讲求实效;重视巡视官员的选任(或巡视官员选拔条件严格)。(任答3点得6分)‎ ‎(2)古代中国是人治社会,监察系统的效率受到皇帝个人素质及皇帝制度的影响,专制皇权下的皇帝更看重的是效忠。(4分)‎ ‎(3)有利于加强对官员的监督,保障官僚体系对王朝的效忠;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保证王朝权力结构的制衡,以巩固统治。(6分)‎ ‎27.(21分)‎ ‎(1)思想:提倡和鼓励生育,并将人口众多视为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的象征。(2分)‎ 原因:农耕文明条件下,劳动力是发展生产的根本保证;出于战争的需要;人口增长可以增加国家赋役和兵员。(4分,任意2点即可,每点2分)‎ ‎(2)变化:农业人口减少,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口增加。(3分)   ‎ 原因:农业生产发达(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手工业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人口数量增长(农业劳动力过剩);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大量汇聚城镇)。(任答3点,每点2分)‎ ‎(3)变化:由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到放开计划生育政策,鼓励人口增长。(2分)‎ 背景: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老龄化问题突出;出生性别比持续失衡。(4分,任意2点即可,每点2分)‎ ‎28.(13分)‎ ‎(1)西汉“太学”的特点:把教育和选拔管理人才结合起来;把读书和做官结合起来;以儒家思想为教学内容;“太学”和“太学生”地位较高(任意答出3点得5分)‎ ‎(2)胡瑗教学法的特点:经义与实学并重;因材施教与学友相互切磋结合。(4分)‎ 影响: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经世之才(有利于培养通经致用的人才);丰富了宋朝教育的理论;对于宋以后的学术繁荣、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任答2点得4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