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这一变化
A. 促进了“民本”思想的产生
B. 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C.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封建时代的政府和家庭相结合,这种“家国一体”的观念在地方容易形成地方势力,割据一方,最后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中央,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个人,则不会形成这种家族地方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D。A对应的是变化前的情况;BC与题干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2. “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两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生起,犹如须弥座托着的太和殿的缩影。”这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 君权神授
B. 天人合一
C. 大一统
D. 皇权至上
【答案】D
【解析】皇帝所用的御座高高在上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君权神授、天人合一以及大一统思想,故本题只能选D。
3.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以及有关封禅和“焚书”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最后由皇帝裁决。这种议事制度被称为朝议制度。下列关于这种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朝议有助于提高决策水平
B. 朝议有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
C. 朝议是一种民主决策形式
D. 朝议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群臣讨论,最后由皇帝裁决,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是“民主决策”,故C项错误,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4.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A. 世代相袭
B. 考试选拔
C. 地方推荐
D. 皇帝任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由已学史实可知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定期要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因此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5.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郡尉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 他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C. 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D. 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答案】B
【解析】在郡县制之下,任嚣是不能拥有封地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任嚣的职位是由中央任命,也不可以世袭,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任嚣是郡守,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县令也是由皇帝任命的,任嚣的确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郡县制的相关规定,例如,职位由中央任命,不
可以世袭等,但郡县制之下不再有封地。
6.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答案】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秦的政治特征
7.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基于此种认识,秦朝采取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三公九卿制
D. 皇帝制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秦朝采取的地方行政制度只能是郡县制度,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地方制度,公九卿制、皇帝制度不是地方行政制度,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8. 认真了解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后你发现,其基本特征是
A. 权力的高度集中
B. 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C. 以神权强化皇权
D. “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答案】A
【解析】秦朝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权力的高度集中是其基本特征,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三权分立,互相制约是美国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以神权强化皇权是汉武帝时期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只是特征之一,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9. 有学者把先秦到秦朝的历史总结为“方国一王国一帝国”(“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内,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牢固的部落集团)。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出
A. 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度
B. 周边王朝完全臣服于秦王朝
C.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D. 中央政府统治范围极大扩张
【答案】C
【解析】“方国一王国一帝国”这一过程在实质上体现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逐渐形成,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皇帝制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周边王朝完全臣服于秦王朝仅仅适合帝国,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央政府统治范围极大扩张属于现象而非实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国的变迁,最后为帝国,帝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10. 秦朝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虽然仅仅有15个年头,但它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这是因为秦朝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
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④彻底废除了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国家权力的承继制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实现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他所建立的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④选项彻底废除了依据血缘关系
世袭国家权力的承继制度说法错误,因为皇帝制度也是血缘世袭,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11. 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 维护了国家统一
B. 发展了社会经济
C. 防止了外敌侵略
D. 加强了民族团结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给出的四个选项都是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但是最重要的是国家的统一,所以本题选A选项。B选项在战国时期也有体现;C.D选项不是最重要的。
12.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 分封制和郡县制
B. 宗法制和郡县制
C. 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 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周之失,在于制”的“制”指的是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在后期随着诸侯势力强大,出现诸侯势力坐大的局面,天子的权威受到严重削弱;“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的“制”指的是郡县制,秦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度,A正确。宗法制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排除B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与材料中的“制”不符,排除C;所以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13. 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栽决。这一做法使
A. 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 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C. 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 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准确理解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秦朝对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决策的失误,因此B符合题意。而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内部各机构之间的关系,排除A;中央机构各官员进行商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体现大权集中在皇帝,C错误。D项在专制体制下,民主观念是没有生存的土壤的。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的形成
14. 《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写道:“这个制度延续到了汉代……作了一定程度的妥协——因为有一批其权力严格受到限制的王国当时容许与数目远为众多的郡一起存在。此后,这个制度成了后世王朝的典范(但又稍有修改),最后演变成现在仍在实行的省县制。”据此分析可知,“这个制度”及其在汉代的“妥协”分别是
A. 分封制、郡国并行制
B. 郡县制、世官制
C. 郡县制、郡国并行制
D. 郡县制、行省制
【答案】A
【解析】汉初存在分封制度,所以这个制度延续到了汉代,汉初又实行郡县制度,所以“妥协”就是指郡国并行制,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世官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错在郡县制,不符合题意,排除;行省制到元朝才有,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汉初是郡国并存制,这也是伟大的妥协。
15. 秦始皇“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在咸阳为他们建造了新的宫廷,把他们置于中央政府的监视之下。这样做从根本上是为了
A. 集中全国优秀人才资源
B. 实现权力和社会财富均衡分配
C. 促进咸阳的经济发展
D. 全面推行郡县制,巩固秦朝统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置于中央政府的监视之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这样做从根本上是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和秦朝统治,故D正确。材料无
法体现集中全国优势人才资源,故A排除。秦朝目的也不是实现权力和社会财富均衡分配,故B排除。促进咸阳经济发展,也不符合秦朝历史背景,故C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
16. 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有以小篆刻写的“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字。其中“海内皆臣”最能表明秦朝
A. 国家统一
B. 经济繁荣
C. 文化统一
D. 百姓安居
【答案】A
【解析】“海内皆臣”是强调国家是统一的,即最能表明秦朝是一个统一的国家,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道毋饥人反映的是经济繁荣,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文化统一,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岁登成熟,道毋饥人”才反映百姓安居,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本题仅仅是考查——海内皆臣的含义。
17. 据清人顾栋高考证:“鲁在春秋实兼有九国之地,齐在春秋兼并十国之地,晋所灭十八国……楚在春秋吞并诸国凡四十有二,宋在春秋兼并六国之地。”这种现象对中国发展进程的推动作用是
A. 使中国实际上处于分裂的状态
B. 加速了中国的封建化进程
C. 加速了国家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D. 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兼并战争,而不断的兼并形成局部统一,是会起到加速了国家向统一的方向发展的作用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使中国实际上处于逐渐统一的状态,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封建化进程,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促进了封建经济而非奴隶制经济的发展,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本题考查的是兼并战争实现局部统一,而局部统一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18.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
之端自秦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 制度法令的统一
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天下为公”的表现是选贤任能。郡县的长官一律由皇帝按照其才能、政绩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打破了以往仅凭血缘世袭垄断政权的现状,改变以往的“任人唯亲”,因此答案选D,其他几项与题意明显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郡县制
【名师点睛】这是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第25题。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
19. 《汉书·百官公卿表》:“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皆秦制也。”材料中的“秦制”是指
A. 三公九卿制
B. 皇帝制度
C. 郡县制
D. 分封制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地方的亭、乡,属于郡县制度,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郡县制度而非三公九卿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郡县制度而非皇帝制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秦制”不是分封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0. 早期国家出现的突出标志是
①金属器具的使用
②贫富分化的产生
③文字的成熟
④城的出现
⑤礼制的初步形成
A. ①②④
B. ②④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④⑤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一般认为是出现了公共权力,有了阶级压迫,出现贫富分化,城市的出现即体现了这一点,有了统治阶级;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之一;此外,金属工具的使用、礼制的形成等也是国家出现的表现。因此①②③④⑤都正确。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国家的出现
21. 走进孙中山故居,就会看到先生题写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彰显了先生的伟大胸襟。在历史上,也曾存在“天下为公”的局面,但后被“家天下”的局面所取代。改变这一局面的人物是
A. 禹
B. 启
C. 商
D. 汤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早期中国政治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朝的政治制度·启
22. 在商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说明商朝时
A. 祭祀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B. 对外战争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C.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 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政治地位最高
【答案】C
【解析】商朝时治理国家靠占卜靠祭祀,说明了王权是具有神秘色彩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祭祀不是唯一的政治活动,因为还有“戎”,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对外战争也
不是唯一的政治活动,因为还有祭祀,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政治地位是否最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3.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这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
A. 先代贵族
B. 开国功臣
C. 王室成员
D. 少数民族首领
【答案】C
【解析】姬姓最多说明了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王室的成员,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先代贵族不是主要对象,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开国功臣不是主要对象,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少数民族首领不是分封的对象,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4. 历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上古篇)》中写道:“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七百年”。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父系家长制
B. 禅让制
C. 皇帝制度
D. 分封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父系家长制是原始社会末期的制度,武王、周公时不再是禅让制,但还尚未出现皇帝制度,“封建帝国”指的是封邦建国的意思,这也正是分封制的内涵,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5.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 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
B. 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
C. 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
D. 当时有诸侯“不朝”的现象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他,三不朝则六师移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故A正确,排除。天子与诸侯不都是宗族.姻亲关系,也有功臣.现代帝王后裔,故B错误,符合题意。分封制规定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故C正确,排除。材料反映了当时常有诸侯“不朝”的现象,故D正确,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6.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
A. 河南、河北
B. 湖南、湖北
C. 山东、山西
D. 广东、广西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西周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分封制。西周的封国有燕、齐、鲁、卫、晋、宋、楚等。A项山东的简称是鲁,山西的简称是晋,其简称都是源自西周封国国名。故答案为A项。B项河南的简称是豫,河北的简称是冀;C项湖南的简称是湘,湖北的简称是鄂;D项广东的简称是粤,广西的简称是桂。其简称都不是源自西周封国国名。排除BC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7. 《春秋公羊传》中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这一说法
A. 遵循了周代宗法制度的精神实质
B. 严重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
C. 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表现
D. 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立适(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体现了以嫡长子为核心的宗法制特征,因此材料中的做法遵循了周代的宗法制度精神,故A项正确,BC项不正确;材料信息反映了“子以母贵”,并非“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故D项不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28. 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文化习俗在中国源远流长,联宗、收族和撰写家谱、族谱之风盛行,并深入到一般平民家中。与这种习俗的产生有着决定性关系的是
A. 宗法制
B. 禅让制
C. 王位世袭制
D. 分封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联宗、收族和家谱、族谱”是和宗法制度密切相关社会现象,而和“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则是无关的现象,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29. 嬴政登上王位时只有13岁,大权操纵在相国吕不韦手里,他在22岁那年除掉吕不韦后,才真正掌握了秦国的政权。这段痛苦的经历在他心中难以抹去,为此他设置了
A. 御史大夫
B. 太尉
C. 尚书令
D. 参知政事
【答案】A
【解析】嬴政是为了避免皇权被架空而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太尉仅仅是军事方面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尚书令起不到监察百官的作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参知政事是宋代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30. 周制同姓百世不通婚,这样,各国间同姓多是兄弟,异姓多是甥舅,彼此都有血缘关系,可以增加相互间的联系。如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这说明西周实行同姓不婚的实质是
A. 加强周天子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
B. 保持周王室血统的纯正性
C. 通过血缘宗法关系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
D. 确立长幼有序的宗法理念
【答案】C
【解析】同姓不婚实际上也就是异姓才婚,这是在通过血缘宗法关系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
加强控制才是实质,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经济合作,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同姓婚才能保持周王室血统的纯正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长幼有序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31. 《中国通史》中载: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侮慢王朝,等于不贡。诸侯不贡天子,庶民也不贡诸侯,政治就乱了。其根本目的在于
A. 维护周天子的独尊地位
B. 重视诸侯的态度
C. 要求诸侯定期朝觐述职
D. 加强对诸侯的礼仪教化
【答案】A
【解析】材料是强调要树立周王的权威,要维护周天子的独尊地位,以此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重视天子而非诸侯的态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是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也是目的但也不是根本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32. 《国学》杂志评论我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我国上古社会是契约社会,其核心价值是严格的嫡庶权益分配,嫡统庶,以庶辅嫡。”与此评论无关的制度应是
A. 分封制度
B. 宗法制度
C. 世官制度
D. 丞相制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考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题干中 “严格嫡庶的权益分配,以嫡统庶,以庶辅嫡”说明了宗法血缘亲疏对维系政治统治和巩固具有重要作用,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世官制度也强调血缘关系的重要性,所以A B C三项均符合材料的意思。D项丞相制度并非依据血缘世袭,属于职官制度,是秦统一后建立的,故与材料无关。故应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丞相制
33.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
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分封制维系的关键与前提是井田制和血缘关系,而不是经济发展,故A项排除;在分封制下,还没有出现君主集权,故B项排除;据“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可以看出秦国墓葬突出体现君王的地位,且非君王没有严格的等级关系,从而说明了周代到秦国墓葬的变化反映除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僚政治的政治演变,故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34.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 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 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C. 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D. 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候失位则天下大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中可以看出,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35.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最主要原因是:
A. 交通的发展
B. 疆域的拓展
C. 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答案】D
【解析】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起到了巩固周朝统治的作用,但是到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崩溃。秦朝结束了分裂局面,完成了国家统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郡县制。A、C两项是次要原因,B项包含在D项中,故选D项。
点睛: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要加强中央集权。此外,古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发展演变的过程学生需要准确把握: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到了元代是实行行省制。同时,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也不断的完善。
36. 下列有关秦朝官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中央设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B.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C. 按官职大小排列应是三公、九卿、郡守
D. 地方政权机构分为郡、府、县三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有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县制。中央官制有三公九卿,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御史大夫(律令、图籍,监察百官)。地方实行郡县乡三级行政制。综上所述ABC正确,但不符合设问,排除,所以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37.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以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 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 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 南海郡相当于他的封地
【答案】D
【解析】在郡县制之下南海郡不是封地,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任嚣的的职位是由中央任命,也不可以世袭,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任嚣是郡守,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皇帝才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选项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38. 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世卿世禄制
③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均没有独立性
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再是世卿世禄制,本题凡是含②均是错误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含②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含②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含②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39. 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
一般称谓
妻(正室)
A三哥(20岁)B四哥(14岁)
妾一(侧室)
C大哥(25岁)
妾二(侧室)
D二哥(22岁)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西周的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一种制度,其特
点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核心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根据题干只有三哥是嫡长子,故答案选A。B项是嫡子但不是嫡长子;C项D项不是嫡出,排除。
点睛:西周为了确保分封制的统治秩序正常运行,实行了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包括两点内容:嫡出、长子。
40. 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 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 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 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 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宗法制的相关知识点,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所以本题的答案为B选项。A选项错误,这一制度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制度;C、D选项均与宗法制无关。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
41. 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够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③
【答案】C
..........................................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
42. 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 周王
B. 鲁国国君
C. 卿大夫
D. 士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时期的宗法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宗法制原则,包括大宗和小宗,而且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在鲁国国内处于大宗的是鲁国国君,卿大夫则是小宗,所以正确的是B项,解答此题注意题干中的“鲁国”这一范围的限制,所以CDA项不是鲁国国内的大宗。
43. 《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A. 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B. 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 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D. 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鼎是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鼎的轻重大小等,反映了其政治野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周王室的衰落,已经不能有效地监管各诸侯国。这反映了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故C项正确;ABD项包含在C项之中。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44. 在分封制下,诸侯在其领地所具有的权利是
①镇守疆土
②设置官员
③建立武装
④征派赋役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分封制下,诸侯在其领地所具有的权利是非常大的,涉及到经济方面的征派赋役,军事方面的建立武装,政治方面的镇守疆土、设置官员,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逐个排除法,一个一个的仔细分析。
45. 人民网《秦统一2234年祭》一文提出:“秦始皇比较彻底地消除了旧宗制的羁绊,创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国家制度。”下列不能说明此观点的是
A. “坏先王之制,废‘王’号,称‘皇帝’”
B. 废旧时世官世职制,任命三公九卿处理中央政务
C. 严格嫡庶权益分配,“封建亲戚,以为屏藩”
D. 重视政治体制建设,推广郡县式管理模式
【答案】C
【解析】“封建亲戚,以为屏藩”是分封制度,秦始皇不再是分封制度,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称‘皇帝’能够说明材料的观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任命三公九卿处理中央政务能够说明材料的观点,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推广郡县也能够说明材料的观点,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46.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论者认为
A. 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B. 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C. 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
D. 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郡县制作用的认识。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说明作者认识到了在维护中央集权这一点上,郡县制要比分封制更为优越,A项符合题意,正确;B、C两项不符合题意,分封制下,地方独立性比较强,排除;D项夸大了郡县制的作用,排除。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郡县制
47. 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A. 西周
B. 秦朝
C. 西汉
D. 宋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理解。题干中的“封建时代”是指西周时期的“封邦建国”或“封建诸侯,以蕃屏周”,即西周时期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扩大了统治区域,因此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西周,故答案为A。秦朝开始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后世继续这一制度,故“郡县时代”对应的是BC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48. 西周实行宗法制度。后来,血缘纽带逐渐松弛。由此产生的政治影响主要是
A. 世卿世禄的特权自行消亡
B. 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废止
C.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弱
D. 贵族阶层逐渐转化为庶民
【答案】C
【解析】伴随着宗法制度的逐渐松弛,分封制随之逐步瓦解,导致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削弱,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故选C;A中“自行消亡”不符合史实,排除;B属于经济影响,排除;D是礼崩乐坏的结果,排除。
49. 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 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B. 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 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D. 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受封可能性较大如微子启;D.乙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受封可能性较大因为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封可能性较大如太公吕尚;B.丁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受封可能性小。故此题应选B项。
点评:分封制常考的知识点:⑴对象:同姓亲族为主,还包括功臣、姻亲、殷商降族;⑵义务:受封诸侯有政治、经济和军事义务(核心是分封土地和人民)⑶效果:一是周朝扩大了统治区域;二是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三是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
50. 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与鲁的关系是
A. 父子
B. 兄弟
C. 平等
D. 大宗与小宗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周朝采取的是分封制与宗法制,二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在血缘上为兄弟、父子等血缘关系,在政治上为君臣,这题问的是周与鲁的关系,考的是政治制度,在政治上来说,鲁相对于周来说是小宗,因此选D。A、B属于血缘关系,C不符合分封制等级森严的特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
二、简答题
5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今海内赖陛下
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
——《史记》
(1)材料一提出了什么观点?其论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主要主张什么?
【答案】(1)观点:实行分封制有利于统治的稳固。
论据:商周时期都因分封而统治长久;分封的诸侯王可以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反对分封制,提倡郡县制。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是主张推行分封制度的,所以材料一就是强调分封制才能有利于统治的稳固,从材料具体内容来看论据主要突出两个方面,一是西周由于实行分封而长久,二是分封制可以削弱地方势力。
(2)材料二中的“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则明确表示一定要推行郡县制度,而绝对不能推行分封制度,所以材料二主要主张也就很容易解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