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9月)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每一个生物学问题的答案都要在细胞中寻找”——威尔逊。对该说法的理解错误的是
A.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 所有生物都有细胞结构
C. 多细胞生物细胞的代谢、增殖、分化等过程是各种复杂生命活动的基础
D. 细胞作为统一的整体行使其功能,对DNA、蛋白质等大分子的研究最终还应回到细胞中
【答案】B
【解析】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其结构复杂而精巧,各组分之间分工合作成为一个整体,使生命活动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自我调控、高度有序地进行,因此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作为统一的整体行使其功能,对DNA、蛋白质等大分子的研究最终还应回到细胞中,A、D正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B错误;细胞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由受精卵开始,经过细胞增殖、分化才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所以多细胞生物细胞的代谢、增殖、分化等过程是各种复杂生命活动的基础,C正确。
2. 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是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基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DNA作为遗传物质可以直接指导细胞内所有物质的合成过程
B. DNA—般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结构稳定,利于其行使遗传功能
C. HIV病毒的遗传物质为单链RNA,容易发生变异
D. 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液可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主要分布场所
【答案】A
【解析】DNA作为遗传物质可以通过mRNA间接指导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过程,A错误;DNA—般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的双螺旋结构,其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利于其行使遗传功能,B正确;HIV病毒的遗传物质为单链RNA,单链RNA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异,C正确;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所以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液可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主要分布场所,D正确。
3. 地木耳是一种固氮蓝藻,下列有关地木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木耳属于多细胞植物,具有细胞、组织、器官等多个生命系统的层次
B. 地木耳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水
C. 地木耳有核糖体,但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D. 地木耳依靠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C
【解析】地木耳是一种固氮蓝藻,属于单细胞生物,不具有组织、器官等多个生命系统的层次,A错误;地木耳以自由扩散的方式吸水,B错误;地木耳是一种固氮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有核糖体,但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也没有叶绿体,C正确,D错误。
4. 关于细胞染色技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台盼蓝给细胞染色,若细胞被染上色则说明细胞处于生活状态
B. 配置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龙胆紫染色剂、醋酸洋红染色剂都要使用乙酸,染液呈酸性,所以这些染料都为酸性染料
C. 采用健那绿对人口腔上皮细胞进行染色需要提前进行8%HC1水解和蒸馏水漂洗的过程
D. 苏丹Ⅲ为脂溶性物质,很容易穿过生物膜,不需要水解过程染色剂即可进入细胞
【答案】D
【解析】由于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不能进入细胞,因此用台盼蓝给细胞染色,活细胞不能被染上色,若细胞被染上色则说明细胞已经死亡,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A错误;龙胆紫染色剂、醋酸洋红染色剂都为碱性染料,B错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其实验步骤为:制作装片→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所以采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液对人口腔上皮细胞进行染色需要提前进行8%HC1水解和蒸馏水漂洗的过程,C错误;苏丹Ⅲ为脂溶性物质,很容易穿过生物膜,不需要水解过程染色剂即可进入细胞,将脂肪染成橘黄色,D正确。
5. 关于哺乳动物体内脂质与糖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固醇在动物体内可转化成性激素
B. C、H、0、P是构成脂质和糖原的元素
C. 脂肪与糖原都是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
D. 胆固醇是细胞膜的组分,也参与血脂运输
【答案】B
【解析】胆固醇是高等动物细胞的重要组分;它与长链脂肪酸形成的胆固醇酯是血浆脂蛋白(参与血脂运输)及细胞膜的重要组分;胆固醇是动物组织中其它固醇类化合物如胆汁醇、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D3等的前体,AD正确。糖原属于糖类,只有C、H、O三种元素组成,B错误。脂肪与糖原都属于储能物质,C正确。
【考点定位】脂质与糖类
【名师点睛】熟知脂质与糖类的作用及其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
6. 细胞受到冰冻时,蛋白质分子相互靠近,当接近到一定程度时,蛋白质分子中相邻近的巯基(SH)氧化形成二硫键(一S—S—)。解冻时,蛋白质氢键断裂,二硫键仍保留(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结冰和解冻过程涉及到肽键的变化
B. 解冻后蛋白质功能可能异常
C. 巯基位于氣基酸的R基上
D. 抗冻植物有较强的抗巯基氧化能力
【答案】A
【解析】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结冰过程涉及到二硫键的形成,解冻过程涉及到氢键断裂,A错误;解冻后蛋白质的结构没有恢复到解冻前的状态,其功能可能异常,B正确;巯基位于氨基酸的R基上,C正确;抗冻植物对冰冻有较强的抵抗力,因而有较强的抗巯基氧化能力,D正确。
7. 关于生物体内能量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淀粉水解成葡萄糖时伴随有ATP的生成
B. 人体大脑活动的能量主要来自葡萄糖的有氧氧化
C. 叶肉细胞中合成葡萄糖的过程是需要能量的过程
D. 硝化细菌可以从氨氧化成硝酸的过程中获取能量来合成有机物
【答案】A
【解析】淀粉水解成葡萄糖时不伴随有ATP的生成,ATP生成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中,A错误;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人体大脑活动的能量主要来自葡萄糖的有氧氧化,B正确;叶肉细胞中,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合成葡萄糖,此过程是需要光反应生成的ATP提供能量,C正确;硝化细菌可以从氨氧化成硝酸的过程中获取能量,将CO2和H2O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D正确。
8. 某染料(化型为无色,还原型为红色)可用于种子生活力的鉴定。某同学将吸胀的小麦种子
平均分成甲、乙两组,并进行染色实验来了解种子的生活力,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分组
甲组
乙组
处理
种子与染料混合保温
种子煮沸后与燃料混合保温
结果
种子中的胚是红色
种子中的胚未呈红色
A. 甲组的胚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B. 呼吸作用产生的NADH使染料变成红色
C. 乙组胚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能将染料运出细胞
D. 种子中胚细胞代谢活动的强弱会影响染色效果
【答案】C
【解析】由题目表格给于信息“甲组种子中的胚呈红色”可推出甲组种子中的染料被还原(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还原剂为NADH,AB正确。乙组细胞已被杀死,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C错误。胚细胞呼吸作用的强弱会影响NADH的产生进而影响染色效果,D正确。
【考点定位】呼吸作用,实验分析
【名师点睛】没理清题目所给信息是做错该题的主要原因。
9. 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氧呼吸过程中线粒体内膜两侧形成一定氢离子浓度差是通过自由扩散实现的
B. 细胞膜与线粒体膜、核膜所含的蛋白质种类几乎没有差异
C. 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D.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附着多种色素,参与能量转化的过程
【答案】D
【解析】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其过程是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并释放少量的能量,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线粒体基质中,其过程是丙酮酸与水一起被彻底分解生成CO2和[H],释放少量的能量,可见,有氧呼吸过程中线粒体内膜两侧形成一定氢离子浓度差是通过物质氧化分解实现的,A错误;细胞膜与线粒体膜、核膜的功能不同,所含的蛋白质种类存在较大差异,B错误;分泌蛋白是以胞吐方式分泌到细胞
外,其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C错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附着多种色素,参与光反应过程中的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能量转化的过程,D正确。
10. 酵母菌的线粒体在饥饿和光照等条件下损伤后发生特异性的“自噬”现象。这是由于损伤后的线粒体产生一种外膜蛋白,导致高尔基体片层结构包裹线粒体形成“自噬体”,与溶酶体结合形成“自噬溶酶体”,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若线粒体均遭“损伤”酵母菌将无法产生ATP
B. 内容物降解后形成的产物,可以为细胞提供营养
C. 线粒体产生的“外膜蛋白”是一种特异性受体
D. “自噬溶酶体”的形成依赖生物膜的流动性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若线粒体均遭“损伤”,酵母菌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A错误;内容物降解后形成的产物,可以为细胞提供营养,B正确;线粒体产生的“外膜蛋白”是一种特异性受体,能被高尔基体和溶酶体识别,C正确;“自噬溶酶体”的形成依赖生物膜的流动性,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酵母菌的细胞呼吸及溶酶体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能从图形和题给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1. 关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信号分子与靶细胞的识别与结合具有专一性
B. 与不同激素分子结合的受体是不同的
C. 植物细胞之间信息交流仅依靠胞间连丝
D.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数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答案】C
【解析】信号分子与靶细胞的识别与结合依赖于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而糖蛋白具有专一性,即信号分子与靶细胞的识别与结合具有专一性,A正确;受体只能专一性地识别特定的信号分子,与不同激素分子结合的受体是不同的,B正确;依靠胞间连丝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是植物细胞之间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C错误;细胞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是细胞行使功能和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因此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数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D正确。
12. 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0〜4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B. 1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C. 3h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D. 1h内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大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
【答案】C
【点睛】解答此题需明确:①水分子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在一定浓度的溶质不能透膜的溶液中可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在一定浓度的溶质可透膜的溶液中可发生质壁分离后自
动复原;②关键是理清脉络,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分析两曲线的变化趋势,结合各选项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
13. 下图为植物光合作用同化物蔗糖在不同细胞间运输、转化过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蔗糖的水解有利于蔗糖顺浓度梯度运输
B. 单糖通过协助扩散方式转运至薄壁细胞
C. ATP生成抑制剂不会直接抑制图中蔗糖的运输
D. 蔗糖可通过单糖转运载体转运至薄壁细胞
【答案】D
【解析】蔗糖分子通过胞间连丝进行运输,水解后形成单糖,通过单糖转运载体顺浓度梯度运输,运输速度加快,A正确;单糖通过单糖转运载体顺浓度梯度转运至薄壁细胞,其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B正确;图中蔗糖的运输不消耗能量,所以ATP生成抑制剂不会直接抑制图中蔗糖的运输,C正确;蔗糖的水解产物可通过单糖转运载体转运至薄壁细胞,D错误。
14. 叶绿体中的色素为脂溶性,液泡中紫红色的花青苷为水溶性。以月季成熟的紫红色叶片为材料,下列实验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A.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表皮细胞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B. 将紫红色叶片高温处理去掉色素后再用健那绿染色观察线粒体
C.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核糖体的结构
D. 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用水做层析液观察花青苷的色素带
【答案】D
【解析】染色体形成于细胞分裂的前期,表皮细胞已经高度分化,没有分裂能力,不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A错误;观察线粒体在细胞中的分布需要细胞保持活性,紫红色叶片经高温处理,其细胞已经死亡,不能用于观察线粒体,B错误;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核糖体的结构,C错误;叶绿体中的色素为脂溶性,可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液泡
中紫红色的花青苷为水溶性,可用水做层析液观察花青苷的色素带,D正确。
15. 将A、B两种物质混合时加人酶C。下图为最适温度下A、B浓度的变化曲线。叙述错误的是
A. 酶C降低了A生成B这一反应的活化能
B. 该体系中酶促反应速率先快后慢
C. T2后B增加缓慢是酶活性降低导致的
D. 适当降低反应温度,T2值增大
【答案】C
【解析】T1时加入酶C,A物质浓度降低,B物质浓度增加,说明酶C催化A物质生成B物质,而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正确;题图显示:该体系中酶促反应速率先快后慢,B正确;T2后B增加缓慢是A物质含量减少导致,C错误;曲线是在最适温度下绘制的,因此适当降低反应温度,反应速率减慢,T2值增大,D正确。
16. 以下实验技术和应用对应不正确的
A
差速离心法
DNA分子复制方式的探究
B
突光标记技术
生物膜的结构特点研究
C
同位素示踪技术
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过程研究
D
电子显微镜
细胞膜三层结构观察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差速离心法常用于分离细胞器,A错误;采用荧光标记技术,用带有不同荧光的染料标记两种细胞的膜蛋白,进行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用以探究生物膜的结构特点,B正确;运用
同位素示踪技术,用3H标记的亮氨基注射到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中,追踪不同时间放射性元素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以研究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过程,C正确;1959年,罗伯特森,借助电子显微镜,看到了细胞膜呈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是借助科学发展史进行考查,这提醒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除了要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17. 下列是几个同位素实验,对其结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利用3H标记某丙氨酸,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将出现放射性,而游离的核糖体无放射性
B. 给水稻提供14C02,则14C的转移途径大致是:14C02→14C3→(14CH20)
C. 给水稻提供14C02,则其根细胞在缺氧状态有可能出现14C22H5OH
D. 小白鼠吸入1802,则在其尿液中可以检测到H21802
【答案】A
【解析】丙氨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之一,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利用3H标记的丙氨酸,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和游离的核糖体都将出现放射性,A错误;C0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给水稻提供14C02,则14C02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14C的转移途径大致是:14C02→14C3→(14CH20),B正确;给水稻提供14C02,则14C02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生成(14CH20),根细胞在缺氧状态下可通过无氧呼吸将(14CH20)氧化分解为14C2H5OH和则14C02,C正确;小白鼠吸入1802,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参与H2180的生成,在其尿液中可以检测到H2180,D正确。
【点睛】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过程系统地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并与蛋白质的合成与核糖体的功能建立联系。
18. 如图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a、b、c、d 时,C02释放量和02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氧浓度为a时,最适于贮藏该植物器官
B. 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5倍
C. 氧浓度为c时,无氧呼吸最弱
D. 氧浓度为d时,有氧呼吸强度与无氧呼吸强度相等
【答案】B
【解析】因为是非绿色植物器官,只能进行细胞呼吸。A不吸收氧气说明只进行无氧呼吸,但储藏植物器官是在低温低氧条件,故A错误。氧气浓度为b消耗氧气是3单位,产生二氧化碳是8单位,根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反应式进行有氧呼吸的葡萄糖是1/2单位,进行无氧呼吸的是5/2单位,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5倍,故B正确。氧气浓度为c时,既有有氧呼吸也有无氧呼吸,但d处只有有氧呼吸,没有无氧呼吸,故C、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名师点睛】知识总结:1. 有氧呼吸
(1)反应式:C6H12O6+6H2O+6O2酶,6CO2+12H2O+能量。
(2)过程
项目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场所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基质
线粒体内膜
反应物
葡萄糖
丙酮酸、水
[H]和O2
生成物
丙酮酸和[H]
CO2和[H]
水
能量
少
少
多
2. 无氧呼吸
(1)反应式
①分解成酒精的反应式:C6H12O62C2H5OH(酒精)+2CO2+能量。
②转化成乳酸的反应式: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2)过程: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其全过程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19. 研究发现某肿瘤细胞中,原癌基因X过量表达会持续激活细胞内的信号传导,启动细胞DNA的复制,导致细胞异常增殖;检测成人多种正常组织后,发现原癌基因X只在乳腺、呼吸道等上皮细胞中有微弱表达。据上分析错误的是
A. 基因表达往往具有组织特异性
B. 可检测相应的mRNA或蛋白质来判断原癌基因X是否表达
C. 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细胞周期,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D. 抑制原癌基因X表达或其表达产物的作用能降低该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
【答案】C
【解析】转录是合成信使RNA过程,而翻译是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虽然各种体细胞中都有原癌基因,但只有一定的细胞才表达,这说明原癌基因X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A正确;原癌基因X是否表达,可通过检测相应的mRNA或蛋白质来判断,B正确;通过题目信息可知,原癌基因是通过控制受体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细胞内信号传导,表达产物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启动DNA分子复制,从而调控细胞正常的分裂过程,C错误;抑制原癌基因的表达,或者其表达产物的作用能阻断信号的传导, DNA的复制不能正常启动,细胞不能完成增殖,从而起到降低该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D正确。
【考点定位】恶性肿瘤的防治,细胞的分化
【名师点睛】注意牢记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作用,不能混淆。
20. 某高等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是8条,若染色体中的DNA全部用3H标记,将该体细胞放入普通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2代,在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每个细胞中被标记的染色体数为
A. 2 条 B. 4 条 C. 8 条 D. 16 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将一个被3H标记的DNA,放在普通的培养液中复制一次得到2个DNA,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这两个DNA都是一条链含有3H标记,另一条链不被标记。到有丝分裂末期,DNA分子平均分配给两个子细胞。细胞进行第二次分裂,间期在普通培养液中进行复制,这样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含有2个DNA分子,其中一个DNA分子的一条链含有3H标记,另一条链不被标记,而另一个DNA分子的两条链均不被标记。所以到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都含有2个DNA分子,其中都有一个DNA分子是一条链含有3H标记,另一条链不被标记,由此可见,所有的染色体都被标记了。
考点:本题考查分裂的相关知识,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21. 如图所示为部分人体细胞的生命历程,Ⅰ〜Ⅳ代表细胞的生命现象,细胞1具有水分减少、代谢减慢的特征,细胞2可以无限增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Ⅰ和过程Ⅲ遗传物质均未发生改变
B. 成体干细胞能够分化成浆细胞、肝细胞等,体现了细胞核的全能性
C. 细胞2与正常肝细胞相比,代谢旺盛,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活性更高
D. 效应T细胞作用于细胞1和细胞2使其坏死,此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细胞2可以无限增殖,故其属于癌变的细胞,其遗传物质已经发生改变,A错误;细胞体现全能性是指这个细胞已经形成完整的生物体个体,但从图解来看,成体干细胞只是分化形成功能不同的细胞,并未形成个体,B错误;细胞2属于癌细胞,其特点之一是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扩散,C错误;效应T细胞参与的免疫属于细胞免疫,D正确;答案是D。
【考点定位】细胞的生命历程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与细胞衰老、凋亡、癌变有关的6个失分点
(1)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是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而不能误认为是细胞发育的4个阶段。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都是维持生物体内细胞动态平衡的基本行为。
(2)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普遍存在于所有体细胞中,并非只存在于癌细胞中,只不过在癌细
胞中两种基因已发生突变。
(3)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并不总是同步的,在幼年个体中有衰老的细胞,老年个体中有新产生的细胞,但细胞总体衰老会导致个体的衰老。
(4)细胞的癌变是细胞畸形分化的结果,对机体有害。
(5)细胞衰老和凋亡对机体的正常发育都是有利的,细胞坏死对机体有害。
(6)细胞凋亡与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但不属于细胞分化过程。
22. 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c),该蛋白无致病性。PrP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 PrPs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PrPsc可以诱导更多的PrPc转变为PrPsc,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
B. 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C. 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
D. PrPc转变为PrP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宿主细胞内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而朊粒为蛋白质,所以不能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A项错误;朊粒通过诱导正常的蛋白质转变为PrPsc(朊粒)而实现朊粒的增殖,而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是细胞的二分裂,B项错误;“PrP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s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说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导致其功能发生了变化,C项正确;PrPc转变为PrPsc的过程是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导致的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变化,而遗传信息存在于基因上,它通过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才能形成相应的蛋白质,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朊病毒与细菌的增殖方式、基因组及基因表达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3. RNA聚合酶能以一条DNA链或RNA为模板催化RNA的合成,因为在细胞内遗传信息转录与RNA有关,所以也称转录酶。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RNA聚合酶催化RNA合成期间,一定有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配对现象
B. 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转录时,DNA双链都要先解旋,前者需要解旋酶
C. 转录过程消耗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而逆转录消耗脱氧核苷酸
D. 肌细胞内有蛋白质的更新,其细胞核内应存在有活性的RNA聚合酶
【答案】A
【解析】如果控制RNA合成的模板是RNA,则RNA聚合酶催化RNA合成期间,不存在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配对现象,A错误;基因转录时,首先要打开DNA的两条链(解旋),而该过程不需要特定解旋酶,但DNA复制时需要特定的解旋酶,B正确;转录过程合成的是RNA,消耗的原料为核糖核苷酸,而逆转录过程合成的是DNA,消耗的原料为脱氧核苷酸,C正确;肌细胞内有蛋白质的更新,既有基因的表达,所以存在有活性的DNA聚合酶,D正确。
24. 两性花植物的奋交不亲和是由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SX(S1、S2、…S15)控制的,此类植物能产生正常的雌、雄配子,但当花粉的SX基因与母本有相同的SX基因时,这种花粉的所有精子都不能完成受精作用,从而使自交不能产生后代。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自然条件下,一般不存在SX基因的纯合个体如S1S1、S2S2等
B. 基因S1、S2、…S15是同源染色体之间交叉互换后产生的
C. 基因型为S1S2和S2S4的亲本,正交和反交的子代基因型完全相同
D. 具有自交不亲和特性的品系进行杂交育种时,须对母本进行去雄处理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当花粉的SX基因与母本有相同的SX基因时,这种花粉的所有精子都不能完成受精作用”,因此一般不存在SX基因的纯合个体如S1S1、S2S2等,A正确;基因S1、S2…S15是基因突变后产生的,B错误;基因型为S1S2和S2S4的亲本,由于都含S2基因,而当花粉的SX基因与母本有相同的SX基因时,该花粉的精子就不能完成受精作用,即以S1S2作为父本时,后代基因型为S1S2、S1S4,以S2S4作为父本时,后代基因型为S1S4、S2S4,C错误;具有自交不亲和特性的品系进行杂交育种时,由于当花粉的SX基因与母本有相同的SX基因时,该花粉的精子就不能完成受精作用,所以母本无需去雄,D错误。
25. —位只患白化病的女性(致病基因为a)的父亲正常,母亲只患色盲(致病基因为b),则这位白化病患者正常情况下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是
A. aXB或aY B. aXB或aXb
C. aaXBXB或 aaXbXb D. aaXBXB或aaYY
【答案】C
【解析】依题意可知:该白化病女性的基因型为aaXBXb,其卵原细胞的基因组成也为aaXBXb。该卵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其上的基因也随之复制)所形成的初级卵母细胞中基因的数量加倍;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子细胞中,所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aaXBB或aaXbb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子染色体,导致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XBXB或aaXbXb,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等位基因的概念、减数分裂
【名师点睛】熟记减数分裂过程、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6. 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合子,可使杂交实验结果更可靠
B. 进行人工杂交时,必须在豌豆花未成熟前除尽母本的雄蕊
C. 在统计时,F2的数量越多,理论上其性状分离比越接近3:1
D. 孟德尔提出杂合子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 :1的假说,并通过实际种植来演绎
【答案】D
【解析】A、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一般是纯合子,可使杂交实验结果更可靠,故A正确;
B、进行人工杂交时,必须在豌豆花未成熟前除尽母本的雄蕊,防止豌豆自花传粉,故B正确;
C、在统计时,F2的数量越多,理论上其性状分离比越接近3:1,故C正确;
D、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提出的假说是:(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3)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并通过测交实验进行演绎验证,故D错误
【考点定位】孟德尔遗传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名师点睛】孟德尔杂交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取材正确,即选取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因为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一般是纯合子,可使杂交实验结果更可靠.进行人工杂交时,必须在豌豆花未成熟前除尽母本的雄蕊,防止豌豆自花传粉.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提出的假说是:(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
)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3)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并通过测交实验进行演绎验证
27. 甲、乙、丙、丁4个系谱图依次反映了a、b、c、d四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那么,根据系谱图判断,可排除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D
【解析】图甲只有第一代的男性患病,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图乙只有第一代的男性及其女儿均患病,据此可判断,该病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错误;图丙中,有一对夫妇均正常,其儿子患病,据此可判断,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错误;图丁中的第一代的母亲患病,其儿子和一女儿为患者,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不可能是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D正确。
28.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状腺激素、氧气、麦芽糖均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
B. 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
C. 调节内环境稳态的系统是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
D. 内环境pH的稳定与HC03-和HP042-等离子有关
【答案】D
【解析】甲状腺激素、氧气均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但麦芽糖为二糖,不能存在于内环境中,A错误;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其实质是健康人的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B错误;调节内环境稳态的系统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C错误;内环境pH的稳定与HC03-和HP042-等离子有关,D正确。
29. 有一种肾小球炎症常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体检会发现患者体内存在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并出现蛋白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尿,水浴加热后呈现出紫色
B. 患者血浆蛋白经尿液流失而使血浆渗透压下降,可出现组织水肿
C. 链球菌的抗原由核糖体合成并经高尔基体运输至细胞膜
D. 体内细胞只通过内环境就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B
【解析】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尿,不需要水浴加热,混匀后即呈现出紫色,A错误;患者血浆蛋白经尿液流失而使血浆渗透压下降,可导致组织液增多,出现组织水肿,B正确;链球菌为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高尔基体,C错误;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该物质交换过程与消化、呼吸、循环、排泄四大系统直接相关,D错误。
30. 下为鸟类繁殖活动调节示意图,甲、乙、丙表示相关激素。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鸟类的繁殖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
B. 下丘脑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
C. 乙是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
D. 丙进入血液后,通过反馈调节影响下丘脑和垂体中相关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答案】C
【解析】下丘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激素是参与体液调节的主要物质,所以鸟类的繁殖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A正确;下丘脑是是由神经细胞组成的,能传导兴奋,图中的甲是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B正确;乙是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可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C错误;丙为性激素,进入血液后,通过反馈调节影响下丘脑和垂体中相关激素的合成与分泌,D正确。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能够结合图示判断各物质的名称。
31. 下表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项目
摄食量
粪便量
呼吸作用散失量
能量[J/(hm2•a)]
1.05×1010
3.50×109
4.55×109
A. 田鼠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B. 田鼠粪便量不属于其同化能量中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
C. 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4×109J/(hm2•a)
D. 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7.0×1010J/(hm2•a)
【答案】D
【解析】田鼠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比例为(1.05×1010-3.5×109-4.55×109)÷(1.05×1010-3.5×109)=35%,A正确;田鼠粪便量属于生产者同化能量中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不属于田鼠同化能量中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B正确;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05×1010-3.5×109)×20%=1.4×109J/(hm2•a),C正确;田鼠同化量为1.05×1010-3.5×109=7.0×109J/(hm2•a),故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7.0×109÷20%=3.5×1010J/(hm2•a),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理清能量流动关系,知道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
32. 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反馈调节的是
A. 害虫数量增加会引起食虫鸟类数量增多,进而抑制害虫种群的增长
B. 池塘污染后,水蚤死亡进一步加剧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
C. 寒冷时,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D. 血液中C0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C02大量排出,以维持C02含量正常
【答案】C
【解析】害虫数量增加,食虫鸟类因食物来源充足而引起其数量增多,食虫鸟类增多对害虫的需求量增加,进而抑制害虫种群的增长,这属于负反馈调节,A项错误; 池塘污染后,水蚤死亡进一步加剧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这属于正反馈调节,B项错误;寒冷时,促甲状
腺激素分泌增多,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这属于垂体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控作用,不属于反馈调节,
C项正确;血液中CO2增多,对呼吸中枢的刺激增强,引起呼吸加强加快,使CO2大量排出,以维持CO2含量正常,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D项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反馈调节的两种类型的本质区别,据此分析各选项。
①负反馈调节: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②正反馈调节:增强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33.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B. “S”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K值的大小与其所处的空间和食物有密切关系
C. 和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D. 群落演替发生在生态系统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各个阶段
【答案】C
【解析】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动物的虫卵、活动能力弱的蚯蚓、蝇蛆、蝗虫的幼虫、跳蝻及蚜虫等的种群密度也可以采用样方法,但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S”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形成的原因是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其大小与其所处的空间和食物有密切关系,B正确;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物都有分层现象,C错误;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它发生在生态系统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各个阶段,D正确。
34. 实验中的变量有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下列相关变量的处理或分析错误的是
选项
实验名称
处理
分析
①
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
将唾液和淀粉液混合后,将
每一组温度控制在37℃
控制无关变量
②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一组密封,一组通入空气
控制自变量
③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
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比较各组插条生根的长度
检验因变量
④
探究影响人工生态瓶稳
定的因素
生态瓶应放在阳光下直接照射
控制因变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实验中,温度属于自变量,不是无关变量,①错误;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中,自变量是是否通入氧气,所以一组密封,一组通人空气,②正确;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实验中,各组插条生根的长度属于因变量,③正确;探究影响人工生态瓶稳定的因素实验中,生态瓶应放在阳光下直接照射,属于自变量的控制,④错误。故选B。
35. 研究人员向肿瘤细胞中导入单纯疱瘆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可将某种无毒性前体药物磷酸化,引起肿瘤细胞内一系列代谢变化,最终诱导肿瘤细胞的“自杀”。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肿瘤细胞的形成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
B. 肿瘤细胞因导入HSV—TK发生的“自杀”属于细胞凋亡
C. 治愈的肿瘤患者将其HSV—TK遗传给后代
D. 将HSV—TK导入肿瘤细胞前,需要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答案】C
【解析】肿瘤细胞(癌细胞)的形成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A项正确;向肿瘤细胞中导入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可将某种无毒性前体药物磷酸化,引起肿瘤细胞内一系列代谢变化,最终诱导肿瘤细胞的“自杀”,由此可知:肿瘤细胞因导入HSV-TK发生的“自杀”属于细胞凋亡,B项正确;该治疗方法属于基因治疗,治愈的肿瘤患者其HSV-TK不一定能遗传给后代,因为只有发生在配子中的遗传物质的改变才可遗传给下一代,C项错误;将HSV-TK导入肿瘤细胞属于基因工程范畴,在导入前,需要构建基因表达载体,D项正确。
【点睛】本题以“癌症的治疗”为载体,考查学生对细胞癌变的原因、细胞凋亡、基因工程
的基本操作步骤、基因治疗的遗传学问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上述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36. 下图是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类型而设计的实验装置(酵母菌利用葡萄糖作为能源物质)。下列有关实验装置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通过装置1仅仅能探究出酵母菌是否进行有氧呼吸
B. 通过装置2液滴的移动情况可以探究出酵母菌是否进行无氧呼吸
C. 如果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置2中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D. 装置2中液滴可能向左移
【答案】D
【解析】装置1中加入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液滴移动的距离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引起装置内的气体压强减小导致,只能确定酵母菌是否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装置2中加入的清水不能吸收CO2,若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则O2的吸收量与释放的CO2量相等,不会引起装置2中气体压强的改变,液滴不移动;若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则不消耗O2,但释放CO2,导致装置2中的气体压强增大、液滴右移,所以通过装置2液滴的移动情况可以探究出酵母菌是否进行无氧呼吸,B正确;若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则O2的消耗量小于释放的CO2量,引起装置2内的气体压强增大、液滴向右移动,而释放的CO2被装置1中的NaOH溶液吸收,导致装置1中的气体压强减小、液滴左移,C正确。综上分析,装置2中液滴不可能左移,D错误。
【点睛】装置一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细胞呼吸所产生的CO2,红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酵母菌细胞呼吸吸收的O2量。装置二中红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酵母菌细胞呼吸吸收的O2量与产生的CO2量的差值。
二、非选择题
37. 根据所学生物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_____________所构成。
(2)以_____________为骨架的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化合物,是构成细胞生命大厦的基本框架。
(3)细胞骨架是由_____________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4)细胞内的化学反应有些是需要吸收能量的。吸能反应一般与_____________的反应相联系。
(5)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____________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答案】 (1). 细胞产物 (2). 碳链 (3). 蛋白质纤维 (4). ATP水解 (5). 稳定性差异
【解析】试题分析:理清并熟记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细胞骨架的结构和功能、ATP的利用以及细胞分化的概念的相关知识,进而结合题意并对相关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1) 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 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以碳链为骨架。
(3)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
(4) 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
(5)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38. 图甲为研究光照强度对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实验示意图,图乙为测量结果,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B容器中装的溶液是____________(填“Na0H”或“NaHC03”)溶液,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光照强度维持在1千Lx时,图甲中的有色液体____________(填“C”或“D”)侧较高。
(3)图乙中的E点的生理意义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NaHC03 (2). 维持密封瓶内C02量的稳定 (3). C (4). 植物叶的光合作用和植株的呼吸作用相等
【解析】试题分析:研究光照强度对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自变量是光照强度的不同,因变量是通过U型管内有色液体液面高度的变化来加以体现,而广口瓶中的CO2浓度等是无关变量,在实验过程中应保持稳定;可见,曲线纵坐标所示的光合速率反映的是广口瓶内的植物光合作用产生O2量与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的差值,即表示的是净光合速率。在此基础上,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并结合题意作答。
(1)若要研究光照强度对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需要为图甲中的植物持续提供CO2,且应维持密封的广口瓶中CO2浓度的稳定,因此B容器中应装有NaHC03溶液,其目的是维持密封瓶内C02量的稳定。
(2)图乙纵坐标所示的光合速率表示的是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当光照强度维持在1千Lx时,净光合速率小于零,说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O2量小于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而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却大于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因增加的CO2被图甲B容器中的NaHC03溶液吸收,导致图甲密封广口瓶中气体压强减小,图甲中的有色液体C侧较高。
(3)图乙中的E点所对应的净光合速率为零,其生理意义是:植物叶的光合作用和植株的呼吸作用相等。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通过有关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及其测量结果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关系和影响因素的理解能力以及实验分析、处理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应以“题意和图示信息”为切入点,找出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围绕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明辨曲线的纵坐标表示净光合速率,并依据“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的关系,对各问题进行解答。
39. 内质网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内质网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表明:肌细胞受到刺激后,内质网腔内的Ca2+释放到___________中,使内质网膜内外Ca2+浓度发生变化,Ca2+与相应蛋白质结合后,导致肌肉收缩,这表明Ca2+能起到___________(填“能量转换”或“信息传递”)的作用。
(3)在病毒侵染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内质网腔内错误折叠或未折叠蛋白一般不会被运输到高尔基体进行进一步的修饰加工,而是引起右图 所示一系列应激过程:内质网应激蛋白(BiP)与折叠错误或未折叠蛋白结合,将其运出内质网进行消化分解。内质网膜上的IRE1蛋白被激活,激活的IRE1蛋白___________Hacl mRNA的剪接反应,剪接的Hacl mRNA翻译的Hacl蛋白质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增强___________基因的表达,以恢复内质网的功能。
【答案】 (1). 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2). 细胞质基质 (3). 信息传递 (4). 催化 (5). BiP
【解析】试题分析:Ca2+从内质网腔内出来,引起肌肉收缩,说明Ca2+能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图中显示未剪接的Hacl mRNA被激活的IREl蛋白催化,Hacl mRNA发生剪接反应,产生Hacl蛋白质,增强BiP基因的表达,以恢复内质网的功能。
(1)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内质网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当肌细胞受到刺激后,内质网腔内的Ca2+就会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Ca2+与相应蛋白质结合后,导致肌肉收缩,这表明Ca2+能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
(2)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据此可推知:在病毒侵染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内质网腔内错误折叠或未折叠蛋白一般不会
被运输到高尔基体进行进一步的修饰加工。分析图示可知:内质网膜上的IREl蛋白被激活,激活的IREl蛋白催化Hacl mRNA的剪接反应,剪接的Hacl mRNA翻译的Hacl蛋白质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增强BiP基因的表达,以恢复内质网的功能。
40. 如图为某雌果蝇体细胞中翻翅基因(A)和正常翅基因(a)、星状眼基因(B)和正常眼基因(b)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其中翻翅和星状眼纯合致死(若为XAY、XBY,则不致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这两对基因位于果蝇的叹号染色体上,A、a和B、b这两对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
(2)用上图所示的翻翅星状眼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子代果蝇出现了翻翅星状眼:正常翅正常眼=15:1,推测其出现的原因最可能是翻翅基因和正常翅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发生了___________,若已知雄配子中ab占1/4,则理论上应有___________(填比例)的精原细胞发生了上述变异。
(3)现有同学推测这两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请利用实验材料(翻翅正常眼和正常翅星状眼的雌雄果蝇)设计实验验证此推测并预测实验结果。(不考虑变异)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不是 (2). 交叉交换 (3). 1/2 (4). 选取翻翅正常眼雌雄果蝇杂交,并统计F1的性别比例(选取正常翅星状眼的雌雄果蝇杂交,并统计F1的性别比例) (5). F1雌雄比例为1:2(F1雌雄比例为1:2)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遗传定律相关知识,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如果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之间不会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2)图示的翻翅星状眼雌雄果蝇的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如果这样的果蝇相互交配,子代果蝇出现了翻翅星状眼:正常翅正常眼=15:1,推测其出现的原因最可能是翻翅基因和正常翅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否则子代中应只有翻翅星状眼。正常情况下应只能产生Ab和aB两种配子,如果雄配子中ab占1/4,则理论上应有1/2的精
原细胞发生了上述变异。
(3)要判断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本来可以应用隐性的雌性和显性的雄性杂交,但因为翻翅和星状眼纯合致死,所以只能用翻翅正常眼雌雄果蝇杂交,并统计F1的性别比例。如果位于X染色体上,实验结果应是F1雌雄比例为1:2(F1雌雄比例为1:2)。
点睛: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判断
(1)若已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则可用雌性隐性与雄性显性杂交进行判断。若后代雌性全为显性,雄性全为隐性,则为伴X染色体遗传;若后代全为显性且与性别无关,则为常染色体遗传。
(2)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未知的,则可用正交和反交的方法进行判断。若后代的性状表现与性别无关,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后代的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41. 如图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流经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可用图中的_____________(填字母)来表示,图中的C和B1+C1+D1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用于_____________的能量。
(2)蚕同化的能量D=_____________(填字母),将蚕沙(即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第_____________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答案】 (1). A (2). B (3). 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4). A1+B1+C1+D1 (5). 一
【解析】试题分析:解决本题需以“题图信息”为解题的切入点,围绕“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进行知识迁移,准确判断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的含义,进而对各问题情境分析解答
(1)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图中桑树的总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A;A能量的一部分在桑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表示为图中的B,余下的部分用
于桑树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表现为图中净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C。(B1+C1+D1)表示蚕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其中B1为现存量、C1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1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2) 蚕同化的能量D=A1+B1+C1+D1。能量在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A为输入桑树体内的同化量,D为输入蚕体内的同化量, D/A的比值表示能量在桑树和蚕这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因此正常情况下D/A的比值大于10%。蚕沙(即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桑树即第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点睛】正确理顺某营养级获取能量的过程及该能量的去向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以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为例,其流程图如下:
易错提示:由于“粪便中有机物的能量”未被同化,所以仍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与上一营养级遗体残骸所含的能量性质相同,属于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42. 人类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果酒、果醋的历史源远流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其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_____________。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酵母菌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
(3)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可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_____________;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可将乙醇变为_____________,再进一步转变为_____________。
(4)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_____________来检验。在酸性条件下,该物质与酒精反应呈现
_____________色。
【答案】 (1). C6H1206→2C2H50H+2C02+能量 (2). 18〜25℃ (3). 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 (4). 醋酸 (5). 乙醛 (6). 醋酸 (7). 重铬酸钾 (8). 灰绿
【解析】试题分析:熟记并理解果酒与果醋的制作原理、流程、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等相关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从题意中提取信息并对相关的问题情境进行
作答。
(1)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
(2) 制作果酒时选用的菌种为酵母菌,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因此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酵母菌主要来源于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
(3)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可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可以先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4) 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重铬酸钾来检验。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
43. 以下是生物学技术制备抗体的两个途径模式简图。
(1)上图中过程①的完成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依据的生物学原理_____________。
(2)过程④要用到的酶有_____________,过程⑥采用的方法叫_____________。
上图中的质粒本身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和M、N两种限制酶(两种酶切割序列完全不同)切割位点。若用限制酶M和N切割,通过凝胶电泳分离,分析得到下表。
分子量(kb)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酶M
+
+
+
酶N
+
+
酶M+酶N
+
+
+
+
+
凝胶电泳结果(1kb=1000对碱基,+表示检测到该片段的存在)
(3)该质粒长度为___________kb,在该质粒中,M酶与N酶的切割点分别有__________、
_______个。
(4)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用物理方法(离心、振动、电刺激)、聚乙二醇(PEG)、灭活的病毒 (2).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3). 逆转录酶、DNA聚合酶 (4). 感受态法 (5). 16 (6). 3 (7). 2 (8). 作为标记基因(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筛选出来)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制备抗体的两个途径模式简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基因工程、生产单克隆抗体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图示中的箭头和文字信息为切入点,围绕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程序、生产单克隆抗体的过程明辨图中数字所示的生理过程、字母所示的细胞名称。在此基础上,结合问题情境,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 过程①是诱导动物细胞融合,采用的方法有:用物理方法(离心、振动、电刺激)、聚乙二醇(PEG)、灭活的病毒,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2) 过程④为逆转录,要用到的酶有逆转录酶、DNA聚合酶。过程⑥为将构建的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细胞内,最常用的转化方法是用CaCl2或Ca2+处理,增大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即采用的方法叫感受态法。
(3)上图中的质粒为环状DNA。表中信息显示:单独用限制酶M切割,得到1.0、5.0和10.0 kb的3个片段,说明有3个酶M的切割点;单独用限制酶N切割,得到7.0和9.0 kb的2个片段,说明有2个酶N的切割点。综上分析,该质粒长度为1.0+5.0+10.0=16.0 kb。
(4) 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的作用是作为标记基因(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筛选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