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高中高三九月摸底考试
历史试卷
命题人:付 强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A.分封对象服从巩固统治的需要 B.宗法关系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国家政权实现向帝国结构转变 D.血缘分封有助扩展中原文化
2.《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2003年3月17日,中国新闻报道了在河南洛阳发现了东周时期王陵遗址的消息,而对确立这些重要遗存属于东周王室的重要证据之一,便是六马之驾,考古者称之“天子驾六”。关于“天子驾六”的发掘出土,其史学价值在于
A.体现了周天子的“神权”特征
B.修正了《逸礼·王度记》中的错误之处
C.有助于考证周朝实行的礼乐制度
D.证明周天子与贵族在权力上的矛盾尖锐
3.贞观四年,唐太宗问政于张玄素。玄素曰:“臣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於此……如其广任贤良,高居深视,百司奉职,谁敢犯之。”材料表明,张玄素
A.揭示隋王朝亡于暴政 B.建议扩大选官范围
C.主张加强控制地方 D.反对君主独断专行
4.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五年五月诏告天下:“今州县城市乡村,或有冻馁不能自存者,令里中富室假贷钱谷以资养之,工商农业皆听其故。”此规定反映出
A.重农抑商不适应时代需要 B.政策干预以实现休养生息
C.重视农业的经济基础地位 D.土地兼并激化了社会矛盾
5、 “许开台湾互市,英、美、法、德相继而来,派领事,划租界,设商行,建栈房,轮船出入,次第渐兴,而交涉愈繁。咸丰九年,设通商总局于道署,由道办之”。材料显示的情况最早发生于( )
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6..观察下表,我们可以得出
时间
事件
1865 年
美国卡内基与合伙人创办卡内基科尔曼联合钢铁厂
1865 年
李鸿章向朝廷递交《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
1868 年
日本推翻幕府统治,进入明治维新时期
1871 年
德意志帝国成立
A.清政府开始追赶世界进步潮流 B.洋务运动不是“迟到的近代化”
C.内优外患是四国的共同处境 D.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国同时发生
7. 20世纪初中国某地县志记载:“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
A.农村地区仍固守小农经济模式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西方经济侵略尚未深入到内地 D.近代经济对传统经济影响有限
8.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
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B.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
C.传统文化艺术已衰落的事实 D.弘扬国粹以增强民族精神的理想
9、据郑超麟回忆:“中华民国八年……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
A.实业救国愿望 B.自由开放意识
C.民主法治观念 D.爱国救亡精神
10.“九一八事变”后,沈阳“九君子”(爱国知识分子)完成了《TRUTH(真相)》证据汇编,历经辗转呈递给国联调查团。因其高度的实证性、系统性和规范性而成为国联仲裁的依据。此事反映了
A.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风骨 B.弱国无外交的惯性认识被彻底扭转
C.史料实证是研究抗战的主要方法 D.国联调查决定了“九一八事变”性质
11.1937年8月,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在中国妇女慰劳抗战将士大会陈词: “我们要保全国家的完整,保护民族的生命,应该尽人人的力量,来抵抗敌人的侵略,我们妇女也是国民一分子,打仗的时候男子要上前线杀敌,后方工作是我们的责任。”宋美龄意在强调
A.争取国家胜利是公民的基本责任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存在的重要性
C.前线杀敌和后方工作同是胜利的保障 D.男子妇女均享有同等的权利和责任
12.中共某部队曾于1946年向中央发出此电文:“我们提议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该电文发出的背景应该是( )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C.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 D.解放军决定进行战略反攻
13. 1949年11月,毛泽东在给华中局等单位的电报中指出.“你们必须将这种市的县的各界人民代表看成是团结各界人民,动员群众完成剿匪反霸,恢复与发展生产,恢复与发展文化教育直至完成土地改革的极重要的工具”。这反映出新中国初期( )
A.政治协商成为统战的重要方式 B.民主政策深得民心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初步形成 D.中央允许地方自治
14. 1958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的发言中说:“‘二五’时期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
群众路线来进行建设,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这样,国家可以少出资金。比如,农民在‘二五’时期义务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开荒、改造耕地、造林等等,用工资计算,劳动折价约在500亿元左右,这是一笔很大的投资。”这一论断 ( )
A.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好转 B.是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肯定
C.指出了农村集体化的优越性 D.成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依据
15.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各种民事诉讼,即使是再小的事由,也由法庭处理;债务人如在规定的期限还不出债款,债权人可以将其出卖为奴或杀掉;死者的丧衣以三件为限,出丧时妇女不得无节制地嚎哭。上述这些规定说明当时在罗马( )
A.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B.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色彩浓郁
C.罗马人热衷于通过诉讼获取利益 D.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法律规范和调整
16.面对当时腐败的政治和不存在任何明确的生活准则的状况,苏格拉底深感担忧。他永无休止的和朋友谈话,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他坚持认为,一问一答的考查方式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念或绝对美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苏格拉底深为忧虑的原因是
A.希腊的政治腐败阻碍哲学的进步
B.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念导致价值标准混乱
C.人们不重视辩证法导致道德标准失控
D.希腊人不理解人生追求的是真善美
17.马克思说:“从那里输入的新的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段话涉及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新航路开辟引发了欧洲价格革命和社会分化
B.工业革命为“冒险的远征”提供了物质力量
C.开放、扩张的资本主义经济促进世界市场形成
D.殖民扩张和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
18.“春秋笔法”是史家历史叙事方法之一,其用不同的文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有不少的历史概念实际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色的是
A.光荣革命 B.杜鲁门主义 C.斯大林模式 D.柏林墙
19.“历史告诉我们,在所有年代,在所有形式的政府下,统治者大都是一样的,他们敢多坏就有多坏,堕落的空虚,愚昧的诅咒就像麻风病一样附着在他们身上。”鉴于此,美国人采取的有力措施是
A.实行联邦制政体 B.确立分权制衡原则
C.保持两党制原则 D.坚持人民主权原则
20.有学者这样描述:“这个帝国既不发展英国式的强有力的立宪政体,也不借鉴作为法国特征的民主与平等。俾斯麦为了争取公众支持他的计划,利用当时存在的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感情,许诺……”。俾斯麦的“许诺”最有可能是
A.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 B.宰相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C.皇帝是帝国的元首 D.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
21.“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体制制约技术转化
22.1960年日本政府提出《所得倍增计划》,其特征之一是把经济分为民间部门和公共部门,并明确规定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国民住宅等社会资本,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这表明日本( )
A.采取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政策 B.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
C.建成了社会福利国家 D.缓解了经济“滞胀”的局面
23.2014年12月,奥巴马和古巴最高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宣布两国关系将恢复正常化,美国将解除对古巴的经济封锁. 2015年7月20日,美古两国正式恢复外交关系.而2016年3月,奥巴马访问古巴,成为自1928年以来,时隔88年后美国首位访问古巴的在任总统.这表明
A.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也可以和睦相处
B.危机使美国再次全球战略收缩
C.全球化背景下对和平发展的强烈要求
D.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开始行动
24.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回顾新中国外交成就时说:“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他评论的是( )
A.和平共处五項原则 B.不结盟政策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C.万隆亚非会议成功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其中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
(1)根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是从什么视角(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试分别从全球视角和文明演进的视角来评价通商口岸。(6分)
材料二
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的航线开辟……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将商业体系提升到了一个壮观和光荣的程度,如果没有这些发现,商业体系要达到这一程度是不可企及的。那个体系的目标就是通过贸易和制造业而不是改良和耕种田地,通过城市工业而不是通过农村各行业,来使一个国家变得更富足。但是,作为这些发现的后果,欧洲的商业城镇不再只是作为世界的一个小部分(这部分指欧洲的大西洋沿岸地区,以及波罗的海和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制造者和运输者,现在它们已变成不计其数、欣欣向荣的美洲殖民地的商品制造者,也成了亚洲、非洲、美洲几乎所有各国完全意义上的运输者和部分意义上的制造者。两个新世界对欧洲的工业打开了大门,它们两个都比旧世界更巨大、更广阔,其中美洲市场还每天都在成长得更巨大。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商业体系“壮观和光荣的程度”,(4分)并指出欧洲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5分)
材料三 20世纪初,国际贸易的发展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阻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不过一个世纪后,这些阻力已经大幅度消退了……,人为的阻碍则包括进出口关税以及对某些商品的进口禁令---尽管世纪末有些国家回到“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征收高额的进口关税,但总体来说两方面因素的阻碍在逐步消退。
——摘自龙多·卡梅伦《世界经济简史》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4分)简述国际贸易的发展是如何突破这两种阻碍的。(6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
经济全球化的阶段
明清时期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近代前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建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
制度化、体系化
改革开放以来
迅速发展、实质突破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中国与经济全球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1.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2.选取表中某一个时期或多个时期进行阐述都可以)
请考生在第27、28、29、30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
材料二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
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2)两材料中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两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9分)
2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成人矣。”
——《论语·里仁》
材料二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不仅充分论证了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状况,而且也清醒地看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复杂的义利矛盾,提出了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统筹兼顾”的原则。
——《论毛泽东、邓小平的义利观》
材料三 “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绝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
——1980年8月,邓小平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关于义利的观点。(5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比较毛泽东与邓小平在义利方面的相同思想。 邓小平关于义利思想有哪些新发展?(4分)
(3)根据以上材料,简要评价三位人物思想的积极影响。(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5 ACDBB 6--10 BDBDA 11--15 ABACD
16--20 BBABD 21--24 DBCA
二、非选择题
25.(1)阶级斗争(或革命史观)。(2分)
全球视角: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2分)
文明演进视角:通商口岸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2分)
(2)程度:世界市场不断扩展:北美、大洋洲、欧亚各地不同程度卷入(2分)
欧洲贸易中心转变:重心转向大西洋贸易,促进了西欧尤其是英国制造业的发展(2分)
角色:新航路的开辟者、殖民者、商品制造者、运送者、世界市场的主导者。(5分,1点2分,答出3点满分)
(3)自然因素:交通不便导致巨额的运输成本;(2分)
人为因素:贸易保护和关税壁垒。(2分)
突破:在自然因素方面,20世纪以来铁路、公路、航运和网络的发展方便了沟通和运输,使各地间联系更加密切;(2分)
在人为因素方面,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签订,为世界贸易创造了自由的环境,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规范化、法制化的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世界贸易在全球范围内朝着自由贸易方向发展。(4分)
26.答案示例(以明清为例)
论题:明清时期中国对经济全球化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却最终走向闭关锁国,基本独立于世界市场之外。(4分)
明朝时期,中国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与西方国家建立密切的经济往来,对世界贸易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白银成为主流货币是证明这一点的有力证据。
但是随着中国逐渐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不仅阻碍了国内工商业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基本与世隔绝,也因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8分)
2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日本则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
中国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的命运。(6分)
(2)作用:日本:天皇是改革的主导者,拥有实权,积极推进明治维新的开展,改革成 功;
中国:光绪帝同情变法,作出改革举动,但由于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导致变法失败。(6分)
因素:它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
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统治者的态度等。(3分,回答两点即可)
2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孔子认为追求富与贵、避免贫与贱是人之常情;同时他主张见利思义,要义利同在,反对见利忘义。(5分)
(2)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为,在获取利益过程中,要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提倡为国家利益而努力。(2分)邓小平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鼓励勤劳致富,反对见利忘义、“向钱看”。(2分)
(3)评价:孔子的义利观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个人品德的修炼;毛泽东的义利观有利于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邓小平的义利观有利于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