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枣强中学2017-2018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
一,选择题(40题,每题2分)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A.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 个人观念淡漠 D. 专制王权强大
2.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向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A. 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B. 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
C. 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D.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3,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5. 在谈到秦朝郡县制时,柳宗元说:“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柳宗元的观点是( )
A. 郡县制推动了秦朝的统一 B. 郡县制强化了君主专制
C. 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 郡县制有利于民族融合
6
.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官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官员最有可能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郡守
7.对下表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类别
察举制
科举制
依据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方式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A. 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 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D. 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8.下图为某时期的中枢权力体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它最终形成于明清时期 B. 宰相之间牵制明显减弱
C. 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D. 门下省负责诏令草拟
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 郡县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10.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
A. 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 B. 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
C. 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 D. 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
11.王国维在《秦郡考》中考证秦朝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秦有46郡。这里的“郡”是指秦朝的
A.地方基层行政单位 B.地方最高行政单位
C.中央一级监察机关 D.地方上的监察机构
12.秦始皇每天要批阅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奏章,有时甚至深夜才能休息,这主要是因为
A.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B. “以至万世而为君”
C.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D. “功过五帝,地广三王”
13.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中央集权B.皇权至上C.为政以德D.以法治国
14.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
A. 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 B. 使王国领地缩小,中央集权加强
C. 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 D. 扩大王国的辖区,皇权得以巩固
15.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来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C.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D.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16.“楚王问鼎”“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几则历史故事说明春秋时期
A. 禅让制瓦解 B. 宗法分封制崩溃
C. 井田制瓦解 D. 中央集权制崩溃
17.元朝的中央机构不包括
A. 中书省 B. 门下省 C. 枢密院 D. 宣政院
18.《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
A. 实行皇帝制 B. 实行三公九卿制
C. 实行郡县制 D. 厉行文化专制
19.在下列关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应是
A.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B. 以后历朝基本沿袭的政治制度
C. 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20.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 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方治理结合来强化王权
B. 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C. 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来巩固奴隶主专政
D. 通过制定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21.朝议是指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军事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史帝决断的制度。这种制度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是
A. 集体决策,限制皇权专断 B. 群臣参议,削弱宰相权力
C. 强化专制,加强中央集权 D. 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22.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谥法被追封为庄襄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谧法。秦始皇此举意在
A. 维护皇权尊严 B. 弘扬三纲五常
C. 废除宗法制度 D. 取消分封制度
23.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施行了1300多年,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 B. 原则上“取士不问家世”
C. 选才“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D. 重视“人门兼美”条件
24.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为限制相权、加强皇权而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 起用布衣为相 B. 任用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
C. 实行内外朝制度 D. 扩大尚书台权力
25.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这一评价主要是指
A.汉武帝颁布“推恩令”B.汉代实行察举制
C.重用侍从以削弱相权 D.汉初郡国并行制
26.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 嫡长子继承制 B. 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 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 传统的宗族观念
27.周武王去世后,其13岁的嫡长子姬诵继位,因姬诵年幼,由其叔父周公摄政。姬诵的另几个叔父管叔、蔡叔和霍叔认为周公有篡位之心,并依次为借口发动了“三监之乱”。由此可见
A. 分封制激化了家族矛盾 B. 宗法制弱化了君主权利
C. 地方势力享有较多特权 D. 周初统治秩序尚不稳定
28.《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这说明秦朝废除的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郡国并行制
29.《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几种称呼间不能相互僭越。这种规定反映了
A. 宗法制和分封制下丧葬礼仪的等级性 B.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的等级观念
C. 中国几千年来礼仪制度的延续性 D. 严格规范的丧葬礼仪稳定了周的统治
30.“乐”原指早期人们用以表达情感的文化活动,如诗歌、音乐、舞蹈等。西周时出现了十分严格的乐舞制度。祭祀时“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少八风。”这样的变化
A. 遵循血缘政治传统 B. 带有鲜明等级色彩
C. 强化了皇权的专制 D. 顺应了儒学的发展
31.周代礼乐制度中,“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这里的“乐”已经超越了音乐范筹,带有浓厚的政治与社会色彩。这反映出周代“乐”的主要目的是
A. 稳定统治秩序 B. 体现贵贱有序 C. 调节人们情绪 D. 凝聚家族亲情
32.据史载,年幼的周成王与弟弟叔虞玩耍。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辅政的周公入贺,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周公曰:“天子不可戏。”遂封叔虞于唐。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 周公权倾朝野天子成为傀儡 B. 注重维护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
C. 儒家诚实守信思想初露端倪 D. 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礼乐秩序
33.周武王灭商之后,将王畿之地分为邙、墉、卫三地,封商纣王子武庚于殷地(河南安阳),称邙国。此举主要目的是
A. 开发镇守国家边远地区 B. 安抚旧贵族巩固统治
C. 彻底消灭商王朝旧势力 D. 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
34.古代中国社会有“出妇”之道,妇女没有家庭财产的继承权,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人出嫁后连姓氏都随夫,也不能继承娘家的财产。这种现象根源于( )
A. 宗法制的父系血缘继承原则 B. 宗法制的宗族森严原则
C. 分封制的权利与义务原则 D. 早期政治制度的“家国同构”原则
35.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研究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组织演变发展问题时,将古代中国划分为三个相继的时代,即“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应是
A. 西周 B. 秦朝 C. 西汉 D. 宋代
36.钱穆评价某一朝代的社会阶层流动:“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此现象
A. 以诗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B. 促进民族融合高潮到来
C. 促使庶族地主开始崛起 D. 使平民阶层影响力上升
37.“出将入相”意思是出征可为将帅,入朝可为丞相。它是古代士人的一种仕途追求,但丞相并不好当,而且充满着危险。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皇帝削弱相权的措施是
A. 西汉“中朝”形成 B.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 宋朝设参知政事 D. 唐朝设节度使
38.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说明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 君权加强相权削弱 D.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9.唐代科举要求严格,程序亦多,士人经礼部考试合格,须再经吏部考核后,方能授官。及第至授官期间,士人多先充任藩府小职,熟习吏事及知悉民情,积累行政经验。这一做法
A. 保留九品中正制的痕迹 B. 导致录取限制较为苛刻,
C. 有助于提高官员的能力 D. 保证了考试程序的公正
40.唐代在中书、门下设谏官,直接向皇帝提意见;武则天在两省设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小则上封,大则廷诤”。唐谏官的设置
A. 着眼于皇权的强化 B. 分化相权,提高效率
C. 益于减少决策失误 D. 承旨封驳,效能有限
二,材料题(2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有天下,裂土四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 …… 然而降于夷王(周第九代君主),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秘宇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矣。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无君君之心……
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材料三
( 1 )材料一中“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指什么?(4分)
( 2 )说出材料二中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2分);并回答此制度的特点(4分)
( 3 )材料三中三省各自职能(4分);三省六部作用(6分)
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所反映的实质是宗法观念浓厚,强调尊宗敬祖,B正确;材料也没有反映男尊女卑思想严重,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个人观念淡漠,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专制王权强大,排除D。所以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影响
2.D【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封建”指商周的分封制,“帝制”指秦朝至明清时期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民治”指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A说法错误,在“封建”时期,我国已经由“公天下”至“家天下”。BC说法错误,这应发生在帝制转向民治时期。秦朝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下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而非世袭分封,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官僚政治
3,C【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董仲舒言论为切入点,考查西周的社会制度的影响,考查考生比较分析和理解问题能力。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准确把握?西周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而受封者在自己的封地内大权独揽,享有较强独立性,A项错在有效控制,土地与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国家手中;D项错误,周王对诸侯缺乏有效的控制,不可能大权独揽;B项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在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体现。,不符合事实。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影响深远。故选C。
考点:西周政治
4,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说明战国时期分封制在秦国已遭破坏,集权统治模式基本建立起来,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是分封制瓦解的根本原因,A
项说法错误,分封制是地方分权模式而非君主集权,B项说法错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等级差别明显并不能说明严格遵循分封制度,其实分封制在东方六国也遭到破坏,D项表述错误。
5.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的理解能力。这段话的意思是郡县制就像人的肩膀,臂膀上的手指要服从身体的指挥,这里的“身体”是指皇权;“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指通过郡县制,皇帝能够控制四方。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6.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A选项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C选项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协助丞相处理政务,并监察百官。依据材料中“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故选B选项。D选项郡守是地方的行政长官。
7.A【解析】察举制度依据品德、学问、议政能力,强调的是德才兼备,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科举制以文取士,不注重科技素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察举制也有很多不足,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科举制扩大了统治者的阵营,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察举制是在汉代集权制国家中产生的,它为汉王朝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有效充实和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封建统治机构,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8.C【解析】该体系图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该制度是分散、削弱宰相的权力来加强皇权,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最终形成于唐朝而非明清时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宰相之间牵制明显加强而非减弱,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不负责诏令草拟,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决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
9.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
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有利于庶族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加强中央集权,故D正确。郡县制与庶族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无关,故A排除。察举制以孝廉为依据,与材料无关,故B排除。行省制属于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材料未涉及,故C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10.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汉武帝为进一步分散和限制相权,实行“中朝”制度,“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的近臣构成。重要政事,“中朝”在宫廷内先自作出决策。他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参与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于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权力受到削弱。故答案选C;A中政治垄断错误;B中没有扩大统治基础;D中是选官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
【名师点睛】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外朝也称外廷,指公卿大夫。中外朝之分出现于武帝时。西汉早期,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丞相也参与谋议。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而削弱丞相的权势﹐对于重要政事,依靠一些亲信在宫廷之内作出决策,中朝由此而得以形成。有了中朝,自然会有和它相区别的外朝。外朝是指属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
11.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秦朝实行郡县制,郡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故选B。A项错误,地方基层单位有县、乡和里等;C项错误,秦朝的御史大夫符合此特征;D项错误,地方监察机构是监御史。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12.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秦始皇每天要批阅很多的奏章,很晚才休息,这是因为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下,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事无大小,都由皇帝决策,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权至上
13.B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高约2米”“从平地升起”等信息可知,这样做意在显示皇权至上,故选B
。中央集权侧重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为政以德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作用,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作用,ACD三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4.B
【解析】: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在汉初就已形成,A项错误;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中的吴国原本就是刘姓诸侯王,因此C项说法错误;此项措施缩小了王国的辖区,D项的说法与材料相冲突,可排除;所以本题选B项。
15.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古代四次封建反动都是因为分封血缘关系的亲人为诸侯导致的,分封制虽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崩溃,可期观念深深影响后市,C项正确。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崩溃,排除A。题干主旨是分封制的影响,而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宗室借血缘分封造成反动,不是强化皇权,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关键词“封建有四次反动”,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16.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楚王问鼎”“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都是关于诸侯势力强大进行争霸的历史故事,这主要体现了分封制的瓦解,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早在夏启继承王位时禅让制就瓦解了;C项错误,题干说的是政治现象不是经济现象;D项错误,战国时期还没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17.B【解析】元代实行一省制,中央只保留中书省,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元代一省为中书省,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元代枢密院掌管军事,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元代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8.C
【解析】根据题干“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是指加强中央集权,其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A、B项是指中央行政体制,加强的是君主的权力,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属于思想文化的政策,与设问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19.C
【解析】本题设问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要求学生选择不正确的选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选项错误,因此选C选项。A选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三分,削弱了相权;B选项正确,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结束;D选项说法正确,削弱相权目的就是加强皇权。
点睛:本题最适合选用的做题方式是排除法。从材料中看出本题是否定选择题,因此对的选项全都排除。A、B、D选项很容易判断其说法是正确的,因此本题很容易选出C选项。
20.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立子立嫡之制”可以看出是宗法制,它强调血缘姻亲关系;“封建子弟之制”是指分封制,这是利用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相结合的特征;由“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可以看出其目的是强化王权;所以选择A。分封制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B;CD和题意无关,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
21.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朝议制度主要是大臣讨论国家要务,有利于皇帝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D项正确。A项限制皇权专断,军国大事依然由皇帝独断,排除。题干没有涉及削弱宰相权力,排除B。朝议制度是皇权专制的产物,题干无法体现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解决本题牢牢抓住朝议的主要目的和作用,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22.A
【解析】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以皇权至上来显示皇帝地位的不可僭越,谥法制度是由皇帝之子与其臣下根据皇帝生前的行为事迹,给予其一个含有褒贬之意的称号,这一行为在秦始皇眼中正是有着僭越之意的,是侵犯了皇权的尊严的,应该予以废除,故D项正确。秦始皇建立的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并没有废除宗法制一项,排除A;三纲五常最早为西汉董仲舒于《春秋繁露》一书中所提出,在秦始皇时代是没有的,排除B;分封制是指将土地分给宗族、臣下等人进行治理的政治制度,此制度与谥法制度并无直接联系,不能从题干中看出秦始皇意在取消分封制,排除C。
23.D
【解析】A项体现了科举制实行“自由报考的原则。所谓牒,即应举者的家庭状况,包括籍贯、父祖、年龄、相貌等,只要名实相符,德行无缺,一般皆允许报考,故A项正确。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不考虑考生平时的真实水平和道德表现,只重考试成绩,不同于九品中正制的以门第为先,故B、C项正确,D项错误。本题要求选择错误的一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24.D
【解析】扩大尚书台的权力是东汉光武帝采取的措施,不是汉武帝采取的措施,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属于汉武帝为限制相权、加强皇权而采取的措施,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点睛:本题属于否定型即逆向选择题。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本题要求选择“不包括”的选项,可以首先确定符合“汉武帝为限制相权、加强皇权而采取的措施”的选项,最后确定不符合的正确选项。
25.D【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是想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兼采秦朝和周朝的制度,目的是解决前世的弊端。其中的周朝制度应该是指分封制,秦朝制度则应该是郡县制,所以实行了郡国并行制度,故D项正确;A项是为了解决地方问题;B项选官制度;C项是中枢权力机构。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
26.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在之后的皇位继承上表现尤为明显,秦汉以后并未反复出现分封制,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和宗法制并没有关系,传统宗族观念对人们社会生活有影响,其影响程度显然不如A。答案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在秦汉以后的重大影响
【名师点睛】回答本题时要具有高度的发散思维能力,全面准确的把握材料内容,然后再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整理。本题对学生的能力考查层次较高,突破了以往试题的考查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考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要思维活跃,灵活而机动的利用知识。
27.D【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分封制和地方势力,可以排除AD两项;宗法制有利于维护政治等级、维护王权地们和巩固国家统治,说宗法制弱化了君主权利是违背史实的;“三监之乱”的发生是因为周初统治秩序尚未稳定,所以本题选D。
28.B【解析】据材料“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故B选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民主选举制度,与材料无关,故A选项错误;宗法制的核心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也没有反映,故C选项错误;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的地方制度,故D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全面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秦并兼四海……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认为分封制导致周朝灭亡,故秦朝废除的制度是分封制,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9.A【解析】《礼记》是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西周时期,通过分封制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享有不同的权力。由此,不同等级死的称呼也就不同,这种不同反映的是宗法等级制,故选A项。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当时并未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排除B;材料反映了三代时期的礼仪制度,没有反映后世的延续性,排除C;严格规范的丧葬礼仪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并不直接稳定周的统治,排除D。
点睛: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的工具。材料中“崩”和“薨”等关于死亡的说法是体现了礼乐制度的等级性,它反映了宗法制和分封制下丧葬礼仪的等级性。
30.B【解析】从材料来看,“乐”成为一种制度,并且祭祀时不同等级的人用不同的制度,说明乐具有等级色彩,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血缘;C选项错误,此时皇帝制度还没有建立;D选项错误,这与儒学并没有关系。
31.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故A项正确。B项属于“礼乐”的表现,而非目的,排除。C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不是“乐”的目的,排除。所以选A
32.B【解析】根据材料“周公曰:‘天子不可戏。’遂封叔虞于唐”可知注重维护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B项正确;周公权倾朝野天子成为傀儡与材料辅政的周公入贺,矛盾,排除A;材料体现周公维护分封制,而不是体现儒家诚实守信思想初露端倪,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礼乐秩序的相关信息,排除D。所以选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天子不可戏”,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注重维护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
33.B
【解析】据材料“周武王……封商纣王子武庚于殷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分封制下周王将土地分封给先代帝王的后代以巩固西周统治,商纣王子武庚属于旧贵族,故B项正确;王畿之地不属于国家边远地区,故A项错误;商纣王子武庚被分封,说明商王朝旧势力没有被彻底消灭,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没有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封商纣王子武庚于殷地”,同时,学生应该熟练掌握西周分封制的相关知识,理解分封制的对象包括先代帝王的后代,其目的是巩固西周统治,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34.A【解析】宗法制以父系血缘关系为标准,确定财产的继承和在家族中的地位,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遭到极大削弱。故答案为A项。材料是探讨男女在家庭中的不同地位,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35.A【解析】从吕思勉三个时代的划分来看,“封建时代”应该在原始社会以后,秦朝统一以前。据此可以判断,“封建时代”是指西周。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以藩屏周”,故称“封建时代”,故A项正确。原始社会是部落时代,秦以后进入郡县时代。故选A。
点睛: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要加强中央集权。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秦朝实行的其他的重要的制度如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法律制度等都需要掌握。
36.D
【解析】题干中未涉及以诗取士和唐诗的繁荣。故A项错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高潮出现在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宋元时期,但题干中未涉及民族融合。故B项错误。庶族地主的崛起是唐朝时期的政治现象,不能反映“白衣秀才”的崛起。故C项错误。宋代以后,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队伍扩大,白衣秀才通过科举步入政坛,“平地拔起”,平民阶层影响力上升,中国古代社会由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过渡。故D项正确。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材料实际从社会流动来看待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优劣比较。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反映了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的的优点。
37.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C项都加强皇权,削弱了相权,排除;D项错误,唐朝节度使的设立削弱了中央集权,符合题意。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古代皇帝削弱相权”。
38.C【解析】宋朝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以此加强君权,因此这种局面说明君权加强相权削弱。故答案为C项。在这种局面下,宰相权力被分割削弱,排除A项;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排除B项;这种措施是为了加强君权,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关系不大,排除D项。
39.C【解析】A、B材料无法体现;“士人经礼部考试合格,须再经吏部考核后,方能授官”“熟习吏事及知悉民情,积累行政经验”有利于官员的行政经验和能力,故C正确;D材料无法体现。
40.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武则天设谏官左右拾遗是为了“讽谏”、“小则上封,大则廷诤”,故唐代谏官的设置是为了减少决策的失误,C正确;加强皇权与材料“讽谏”、“小则上封,大则廷诤”信息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分化相权,而是设谏官减少决策失误,排除B;D项效能有限与“小则上封,大则廷诤”不符,排除。所以选C
二,材料题
( 1 )指分封制造成的诸侯割据、分裂和混乱严重地危害了国家统一。( 4 分)
( 2 )郡县制。(2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4分)
(3) 中书省草拟颁发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4分)
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既保证君权独尊又减少决策的错误;
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分割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6分 每点2分答出三点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