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带解析河北鸡泽一中)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带解析河北鸡泽一中)》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月考高三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此“制”是指 A. 嫡长子继承 B. 分封制 C. 三公九卿制 D. 宗法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周朝“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的含义,古代“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也就是分封制,形成的是天子是君主,诸侯是臣民的等级制度。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指“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与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只是分封诸侯国的意思。‎ ‎2.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引自《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 A.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 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D.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后期逐渐形成了节度使制度,出现了行政权、监察权与军权合一的状况,节度使拥有了自调兵食、总管内征发,任免管内官吏等权利,出现了拥兵自重、藩镇割据局面,实质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末藩镇割据 ‎3. 康熙在1711年亲自给一位巡抚下达的一段旨意:“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 利则生一弊。古人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职此事也。”康熙的本质用意是要求他 A.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B. 恪尽职守,以民为本 C. 墨守成规,拒绝改革 D. 维护皇权,稳定统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则生一弊。古人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职此事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给大臣下达旨意的本质用意应该就是维护自己的统治,故选D项。A选项是老子的思想,不符合康熙的特点;B选项材料没有反映出民本思想;C选项是消极的思想,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专制皇权的本质 ‎【名师点睛】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清代,地方大员的品级为: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从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正二品;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总督官衔略高于巡抚,前期督权远过于抚,如两江总督按例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两抚即不再听命于总督。北周与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抚之事,系临时差遣,"巡抚"亦未成为官名。‎ ‎4. 美国人石约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写道:“无论如何,起义虽只是象征性、鲁莽的行动,但却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反割台斗争 C. 义和团运动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5.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材料中所说的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A. 国民革命的兴起 B. 土地革命的开展 C. 抗日战争的胜利 D. 战略反攻的开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由题干材料反映的信息来看,“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反映的是抗日战争初期,面对日军的疯狂侵略,中国人民被迫由沿海向内地撤退。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心理统一”和“认同感”的加强,有利于中国开展全民族的抗战,全民族的抗战促成了抗日战争的胜利。A、B、D三项与题干材料反映的信息无关。‎ ‎6.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 A. 增强了民族意识 B. 推翻了封建帝制 C. 确立了共和政体 D. 实现了民族独立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民族意识的觉醒,即肯定辛亥革命增强了民族意识,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封建帝制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不涉及共和政体,‎ 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辛亥革命并未实现民族独立,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7.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也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材料中“新的革命策略”指 A. 开展武装起义的策略 B. 遵义会议上取得领导地位 C. 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D.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的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关键信息:“但也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从人物、时间和地点信息可判定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D项正确。A是南昌起义,排除;B项发生在长征途中,排除;C项说法与史实相符,但不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工农武装割据 ‎【名师点睛】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中国大革命失败后,学习苏联,走城市中心论失败的情况下,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渐走向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道路打破了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俄国革命模式,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主要标志。‎ ‎8. 马克思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 法官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B. 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混乱 C. 罗马法官建立了罗马帝国 D. 罗马法巩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元首,不是法官。所以A项错误。B项说法本身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来,并且材料主要论述的是罗马帝国建立后加强中央集权经济,废除 地方上的法规。C项明显错误。材料叙述了罗马法对帝国稳定的作用,所以D项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作用 ‎9. 古代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 A. 平民开展暴力斗争 B. 梭伦改革彻底化解了社会矛盾 C. 平民中不再有债奴 D. 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 ‎【答案】D ‎【解析】平民的胜利其实还是因为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力量壮大才能取得胜利,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平民开展和平斗争,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梭伦改革不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平民中仍然有债奴,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工商业的发展使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才实现了斗争的胜利。‎ ‎10.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时,占领了整个地中海世界。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就在于人口众多,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解决这一困难的措施是 A. 将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 B. 开始实施万民法 C. 进一步完善公民法 D. 自然法取代公民法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麻烦就在于人口众多,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民法是在罗马帝国时期人口的增加、统治区域的扩大的背景下产生,B项正确;将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是以《十二铜表法》为标志,是共和国时期,属于公民法,排除AC项;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万民法 ‎11. 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继承王位时只有18岁,辉格党领袖墨尔本几乎是手把手地教她如何做一个立宪君主……(女王)尽量自我克制,尽管她不喜欢辉格党领袖罗素,‎ 也不喜欢自由党首相格拉斯顿,但是她仍旧尊重政府领导者的决策。维多利亚女王“仍旧尊重政府领导者的决策”的主要原因是 A. 受政治体制的约束 B. 政府决策的合理有效 C. 女王有较高的素养 D. 英国政治传统的影响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英国责任内阁制已经建立,国王统而不治,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责任内阁制 ‎12.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一项修正条文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修正条文的意义在于 A. 消灭了保守势力 B. 摒弃了等级制度 C. 平民可直选总统 D. 有利于巩固共和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B与题干不符,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而且按照宪法,法国总统由议会产生;A错在“消灭了”的说法,而且本身就是共和派与君主派相互妥协的产物;题干是强调“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而非保障了法国总统的权力;因此选D,这是确保共和制的需要。‎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扩展·法国的民主共和制 ‎13. 梁启超曾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考察美国的宪政制度,他在《新大陆游记》中写道:“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而其人民有两重之爱国心者也。质而言之,则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这里主要是指美国实行 A. 共和制 B. 联邦制 C. 代议制 D. 三权分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代政治体制。从材料中看美国表面是一个共和国而实际是由许多共和国组成实质是指美国联邦制共和国下是由许多州组成各州的独立较强。故B项正确。‎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 ‎14. 2011年7月,因《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英国部分政要和民众分别联名请愿,要求首相卡梅伦下台。卡梅伦(保守党)最终是否下台,关键是要看 A. 保守党的民意支持率 B. 国王的态度 C. 议会的信任程度 D. 在野党工党的态度 ‎【答案】C ‎【解析】英国是议会政治,卡梅伦最终是否下台关键是要看议会的态度,即议会的信任程度 ‎,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保守党的民意支持率不是关键因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国王的态度已不再关键,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在野党的态度也不关键,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英国是议会政治,议会当家作主。‎ ‎15. 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 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 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C. 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联邦制。依据所学可知,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指中央集权,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指地方分权,而美国的联邦制是两者的有机结合。A项表述不全面;B项材料并未体现;D项错误,不合史实。所以应选C。‎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16. 凡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都不会失败,巴黎公社革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理论),所以巴黎公社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以上表述 A. 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 B. 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 C. 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 大前提、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理解能力。大前提“凡是”说法过于绝对,表述是错误;小前提表述符合实际,巴黎公社革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思想;从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来看,结论是对其失败原因的准确分析,故选B项。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17. 《全球通史》中说:“正如整个世界感受过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A. 民族主义顽强地对抗着工业化对全球的影响 B. 理性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 C. 经济全球化是由于先进工具的创制引发的 D.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很快被世界所接受并实践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发明,蒸汽机标志着人类历史在经济上进入“蒸汽时代”,而《独立宣言》和《共产党宣言》宣扬的理性主义和社会主义则在思想和政治方面使世界历史进程加速发展。故选B项。‎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独立宣言》、《共产党宣言》‎ ‎18. ‎1871年4月17日,当巴黎公社战士还在浴血奋战的时候,马克思在写给路•库格曼的信中就指出“不管这件事情的直接结果怎样,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起点毕竟是已经取得了。”信中说的“具有世界历史性意义的新起点”的依据应该是 A. 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B.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C. 建立工农联盟并肩战斗 D.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国家 ‎【答案】B ‎【解析】巴黎公社这次起义中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排除A;巴黎公社成立了公社委员会,故选B;巴黎公社这次运动并未动员农民,排除C;巴黎公社这次运动没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排除D。故选B。‎ ‎19. “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该材料反映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在于 A. 是列宁主义的伟大胜利 B.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 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 D. 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答案】C ‎【解析】从材料“而是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说明十月革命是在现代化的新模式受阻背景下发生的,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为俄国现代化开辟新道路,故答案选C。其他选项基本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信息不符。‎ ‎20.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列举了布尔什维克掌权后准备实施的措施,有学者认为这些措施“来自巴黎公社的经验”。下列属于这些措施并最终得以落实的做法是 A.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苏维埃政权 B. 颁布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C. 一切官员由选举产生,成立公社组织 D.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答案】A ‎【解析】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这与巴黎公社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做法相似,借鉴了“来自巴黎公社的经验”故A项正确。土地法令、和平法令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颁布的法令,并非来源于巴黎公社的经验,故B项错误。官员由选举产生,成立公社组织是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后采取的措施,不是《四月提纲》的内容,故C项错误。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是1918年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故D项错误。‎ ‎21. 有西方媒体认为,在战后几十年林林总总“蓝图式”的国际设计中,作为成功的典范。它 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花的时间比预计的要短,而付出的代价要低的多,它必将作为美国对世界和平的最大贡献载入史册。“它”是指 A. 经济互助委员会 B. 杜鲁门主义 C.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马歇尔计划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A项属于苏联的行为,故排除。“蓝图式”、“预期”等词说明“它”应该是一个有计划的长期行动,但是又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样可排除至今还存在的C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国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而冷战不利于战后和平,排除B项。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通过对西欧的经济援助,使西欧经济得以迅速恢复,稳定了社会秩序,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和平。因此D项符合题意。‎ 考点: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两极世界的形成·美苏冷战 ‎22. 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A. 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 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 C. 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 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但在两极格局下,为了能够生存和很好发展,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这些有力地冲击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两极格局。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苏联解体了,战后存在四十多年的两极格局崩溃。所以答案选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 ‎23. 二战后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举行与 经济有关的峰会(如G20峰会)大大增加,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对此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经济区域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 B. 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 C. 一超多强格局遭受巨大挑战 D. 和平与动荡并存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各类经济组织(如亚太经合组织等)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如G20峰会)大大增加”反映了经济区域化,说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的应是经济全球化,排除A。“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反映了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但对材料的解读不全面,排除B。现今的国际局势正是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格局尚未建立,排除C。只有D对材料的解读最为全面。‎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当今国际局势。‎ ‎24. 有人说:“单边世界容易产生霸权,两极世界容易形成对峙,只有三极或者多极世界才是稳定的格局。”下列表述能支撑以上观点的有 ‎①18世纪英国打败法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②二战以后逐步形成美苏两分天下的格局 ‎③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表明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④苏联解体后形成多个力量中心使世界相对稳定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25. 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 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 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C. 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D. 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答案】B ‎【解析】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到50年代初期,随着欧洲经济的恢复而结束,与题干冷战定义长期的和平不符,故A项错误;从题干中“冷战重新定义为长期的和平”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冷战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故B项正确;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才走上对峙道路的,故C项错误;冷战期间,也爆发过一些局部战争,故D项错误。‎ ‎26. 《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A.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B.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 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为辅 ‎【答案】A ‎【解析】“宀”本意为房屋,“豕”指猪,“豕居之圈曰家”,说明重视家畜饲养业,故A正确。题干没有体现男耕女织、精耕细作和手工业的发展,排除BCD。‎ ‎27. 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故意杀死他人马牛的,杖七十,徒一年半;私 宰自己马牛的,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的,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上述法律规定反映了明朝 A. 政府严格控制经济活动 B. 农耕经济出现衰退情况 C. 屠宰耕牛成为普遍现象 D. 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 ‎【答案】D ‎【解析】屠宰耕牛不属于经济活动,故排除A。农耕经济出现衰退情况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屠宰耕牛成为普遍现象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材料反映了明朝法律对屠宰耕牛的行为实施严惩,从侧面体现了耕牛对当时社会的重要作用,表明明朝时期农业的耕作方式主要是铁犁牛耕技术,故选C。‎ ‎28. “(石门)镇油坊有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A. 古代官办手工作坊 B.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C. 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 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主要反映了手工业领域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材料体现了雇佣劳动力,也就是存在着自由劳动力市场。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自由劳动力市场 ‎29. 据史载,明朝中后期“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藏,其富甚于新安。”材料表明当时 A. 奢侈品贩运是商人致富的主要手段 B. 富商大贾大多以垄断经营敛财 C. 形成地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商帮 D. 资本主义萌芽促进贸易的繁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关键是抓住“江南、江北、山右“等词语,由此可知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所以C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帮 ‎30. 下表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清代北洋贸易三大区域沿海贸易税收统计 康熙后期 雍正年间 乾隆中期 嘉庆、道光年间 山东船税 ‎786两 ‎0.8万~0.9万两 ‎10793两 ‎2万~3万两 天津关税、海税 较少 ‎1万~2万两 ‎5万~6万两 ‎8万~10万两 山海关关税 较少 ‎1万~2万两 ‎3万~4万两 ‎10万~11万两 合计 数千~1万两 ‎3万~5万两 ‎9万~11万两 ‎20万~24万两 A. 古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B. 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C. 清代“海禁”政策的松弛 D. 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C ‎【解析】关税是指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国货物所征收的税收。从表格信息看,清朝康熙后期至嘉庆、道光年间,山东船税,天津关税、海税以及山海关关税税收收入呈增长趋势,这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实际上是清代“海禁”政策松弛的结果,故选C。A项不选,清代我国运输业没有大的发展;B项说法错误,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与市场联系不密切;材料不能体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排除D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计40分)‎ ‎31.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由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各国的民主道路并不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荣革命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以后的300多年,英国极少有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人们看到的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它是英国文化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二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结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辄……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而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 材料三 第二条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 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务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二十条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下册》‎ 材料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材料一中的“英国文化模式”有何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对民主政治体制有什么“创新”?试结合材料四说明这一创新的重大意义。‎ ‎(3)据材料三、一说明,德国的政治体制与英国有何不同特点?‎ ‎【答案】(1)办法: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特点:渐进改革。(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极少大起大落等)‎ ‎(2)美国开创民主共和制。中华民国实行三权分立是借鉴美国政治体制。‎ ‎(3)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实行联邦制,普鲁士在联邦中享有特殊地位。‎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光荣革命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控制“控制者”的办法主要有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根据材料“‎ 人们看到的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文化模式”具有渐进式的特点。‎ ‎(2)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美国对民主政治体制的“创新”指开创民主共和制。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实行三权分立是借鉴美国政治体制。‎ ‎(3)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务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根据材料“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实行联邦制,普鲁士在联邦中享有特殊地位。‎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责任内阁制形成;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在执政官克利斯提尼时期,雅典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在公民大会上,凡公民认为某个人的行为有损公民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如写名的人数超过六千。就意味着多数通过,那个人就要被流放国外十年。‎ 材料二在伯利克里执政时代,该机构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雅典公民大会约每隔10天集会一次,决定国家大事,雅典国家的全部机关均隶属于此。议事会的议员是用抽签方法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选出,10个部落各选出50人组成所谓议员团,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议事会的职务。它不仅从事一般审判工作,而且在立法活动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十人拥有最大的政治权力,战时他们统帅陆海军,掌握一切外交事务。‎ ‎——臧嵘《历史》‎ 材料三: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雅典人口总数约40万;雅典公民总数约4.2万;陪审6000,审判人员501,及产生方式:抽签;表决形式:举手;程序:一审制;罪名:渎神和蛊惑青年。‎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并指出它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有哪些?‎ ‎(3)据材料三,归纳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的问题。‎ ‎【答案】(1)原则: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维护公民的利益。借鉴: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执政为民;应加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 ‎(2)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十将军委员会。‎ ‎(3)存在问题:民主范围狭隘;表决方式简单;公共权力滥用。‎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涉及到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所以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也就容易做答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其实也就是民主集中制,所以对中国的借鉴也就清楚了。‎ ‎(2)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包括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十将军委员会等,这是基本识记点,材料也是强调这一点。‎ ‎(3)材料涉及到抽签方式、表决方式,强调了民主范围的狭隘、表决方式的简单,渎神和蛊惑青年莫须有的罪名更能体现出是公共权力滥用才导致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