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身份
使用乐器
乐器的规模
天子
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
64人
诸侯
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
48人
卿、大夫
判悬:悬挂的乐器二面排列
32人
士
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
16人
A.贵族生活腐化 B.血缘色彩浓厚 C.音乐发展迅速 D.社会等级森严
2.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 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
A.宣扬君权神授 B.解释天人感应 C.劝君主行仁政 D.强调教化民众
3.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
A.特别注意提升人的个人修养 B.完全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
C.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D.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写道:“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君主政体、专制制度和暴政……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马克思恩格斯这样评价君主制的依据是
A.皇位在家族内可世袭传承 B.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僭越的
C.君主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D.君主制违背历史发展趋势
5.钱穆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A.冲破了旧有的官吏来源 B.标志着贵族权力的丧失
C.完善了官员选拔的程序 D.存在着明显的制度局限
6.在中国古代,每当王朝鼎革之时,皇帝对皇族成员的信任或依赖常常会超过其他任何人。因此,皇室成员往往被委以重任,在中央辅政或者镇守地方并掌握实权。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官僚政治易形成对皇权的威胁 B.血缘关系是维系政权的重要手段
C.贵族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宗法制成为王朝延续的政策保障
7.19世纪40年代,魏源、徐继畲相继在其著述中论及美国政治,其中有“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从下始,……可不谓周乎”等语。这表明他们
A.最早提出效仿美国政治体制 B.对西方强盛原因有全面的认识
C.为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D.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8.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符合这一论述的历史过程是
A.从禁烟运动到鸦片战争 B.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
C.从维新运动到义和团运动 D.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
9.黄遵宪的《日本国志》1887就已成书,因得不到总理衙门的首肯印行,一直未能出版。该书的遭遇主要反映了
A. 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势力强大 B. 洋务派主张变革中国的制度
C. 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阻力大 D. 洋务派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10.马勇在《晚清二十年》中写道:“这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义举,也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地通过和平手段改朝换代,移交政权的先例。”材料中的“义举”指
A. 清帝颁发诏书,宣布退位 B. 光绪皇帝亲政
C.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1.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D.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12.1935年,蒋廷黻在《大公馆》上撰文指出,在江西苏区,几乎一无所有的红军,却能抵抗十倍其众的国军,至今坚挺不倒,根本原因即在于它实行了国民党不能实行的民生主义。蒋廷黻所说的“民生主义”即是中国共产党
A.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B.开展土地革命
C.创建了革命根据地 D.开展游击战争
13.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
A.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B.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场的主战场
C.敌后战场在抗战中起了重大作用 D.敌后战场的抗战支援了正面战场
14.1949年,毛泽东访问苏联,会谈中斯大林再三问毛泽东:“你来一趟是不容易的,那么这欢我们该做些什么?你有些什么想法或愿望?”毛泽东说:“恐怕是要经过双方协商搞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应该是既好看,又好吃。”其中“又好吃”是指
A.中苏结盟共同对抗美国 B.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团结
C.有利于新中国站稳脚跟 D.双方互相提供经济援助
15.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条例》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全国的户口登记制度,规定了控制人口迁徙的两项基本制度--户口迁移的事先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目的是“既不能让城市劳动力盲目增加,也不能让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这在一定程度上
A.形成了相对合理的经济结构 B.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暴露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16.1975年3月,中国艺术团拟赴美巡回演出,美国国务院要求中方取消艺术团预备曲目中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因为歌词里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美方难以接受。中方坚持“宁可不去,也不能不唱”。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当时
A.中美文化交流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B.中美关系异常紧张
C.中美关系存在严重冲突 D.美国敌视中国
17.雅典公民可以再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的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其予以政治放逐。这体现出 “陶片放逐法”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 B.保障公民对政治决策的参与
C.维护公民政治决策权的平等 D.保证民主政治的安全和稳定
18.罗马法规定,在财产继承方面,若遗嘱被认为不符合人伦道德,遗嘱人的近亲可以提起“遗嘱逆伦之诉”,以请求撤销遗嘱。这一规定说明罗马法
A.对市民的财产自由进行限制 B.在实施过程中兼顾了社会民情
C.要求在继承关系中近亲优先 D.放松了对公民财产的继承保护
19.1867年,英国保守党领袖推动议会改革,主张扩大选举权。他被指责为“自己阶级利益的叛徒”“在激烈斗争中丧失原则的机会主义者”。由此可知,在当时的英国
A.旧贵族等封建保守势力力量强大 B.资产阶级日益走向保守
C.自下而上才是民主化的主要形式 D.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艰难
20.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出来以后,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我承认我对这部宪法中的好几个部分并不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永远都不应该同意让其通过,我认为这个系统已经接近完美,而且我认为它也会让我们的敌人感到震惊。”材料表明
A.各州对制定宪法存在严重分歧 B.美国制宪主要是为了一致对外
C.在制宪过程中各州存在着冲突 D.该宪法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21.1870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亨利声称将会采用1789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之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这表明当时法国君主派
A. 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B. 希望恢复封建君主统治
C. 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 D. 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22.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从中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A. 构建民权政府 B. 批判神权统治 C. 鼓吹人性解放 D. 主张平等自由
23.目前俄罗斯教科书修订专家组一致认为:20世纪30年代苏联所经历的是苏联现代化道路的一种选择。这一评价
A. 积极肯定了斯大林模式 B. 认为苏联20世纪30年代已实现现代化
C. 满足了俄罗斯政治需求 D. 意在说明苏联现代化道路具有时代特征
24.如果没有麦克斯韦在理论上证明无线电波的存在以及赫兹的实验验证,除了幻想家外,谁都不会 想到不要导线就可以传递信号。材料可用于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A.电报成为标志性成就 B.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
C.技术推动了科学理论进步 D.电报发明具有偶然性
25.李际均在某一文章写道:“从科索沃战争到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莱特不得不承认:‘我们的领导权已经不再受到广泛拥护……在许多人的脑海中,代表我们的已经不再是自由女神,而是阿布格莱布监狱里受虐的囚犯’。”这说明了
A.利益间对立是引发冲突的根源 B.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得人心
C.美国政治军事优势已成过去式 D.建立国际军事新秩序的必要性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材料解析题(第26题20分,27题18分,28题12分,共50分。)
26.(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规模的都城营建活动对关中地区的森林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而且随着关中地区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加剧了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停滞甚至衰退。唐高宗在文告中说,因长安粮食供应困难,而洛阳有运河,运输方便,故建为东都。自唐高宗时到玄宗开元二十四年间,皇帝均住在洛阳。五代时期,除后唐都洛阳外,其他朝代均都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建都非在洛阳、长安,而在河南开封。北宋大权集中于中央政府,鉴于中央政府消耗大,又鉴于长安离江淮太远,洛阳虽较佳,但开封更好,故建都于开封。
--摘编自全汉羿《中国社会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中国统一后建都江南的第一个皇帝。居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山川险固,气象十分雄伟。但是,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北方元朝残余势力的存在等,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南京远离要防,不便用兵,对北方的控制鞭长莫及。朱元璋曾有迁都的意向,但终未成行。明成祖朱棣,出身燕王,对政治中心脱离军事中心的危害很有体会,成功的迁都北京。北京虽然远离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但有京杭大运河联接江南经济中心,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明朝对国都的选址问题,争论一直非常激烈。
--摘编自李传永《论中国历代都城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北宋都城变迁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朱棣迁都北京。(10分)
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由张百熙、张之洞等拟订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该
学制涵盖了各级各类学校法规、共计22个,明确规定,学堂教育从蒙养院开始,相继分为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通儒院(类似于现在的研究生教育)。1905年12月清政府谕令设立学部,序列礼部之前,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之后又建立了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在课程设置上,以中学课程设置为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图画、体操、理化、法制理财共12门课。
——《清末新政与中国教育制度近代化》
材料二 1872年,日本创立近代教育制度的《学制》颁布,它模仿法国式的教育制度,是日本教育西洋化的第一步,但这个开始却是以失败而告终。1886年初,《学校令》颁布,它建立起了一个以小学为基础的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直系是高等小学,到寻常中学,再到高等中学,最后到帝国大学;旁系则是高等小学到寻常师范学校,再进入高等师范学校。为了把军国主义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意识里,1890年,天皇颁布了《教育敕语》,提出日本“国体之精华”乃忠孝二字,教育以培养忠臣孝子为出发点;以孝、友、和、信、恭、俭等十大德行,为所谓“德育”的主要内容。《教育敕语》被视作国家的“第二宪法”而倍受重视,它具有了超越其他敕令或法令的地位,在教育问题上既具有最高权威性,又具有不可修改性。
——《从西洋化到日本化:日本教育近代化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中日两国近代教育改革的相同与不同之处。(10分)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国近代教育改革各自的历史影响。(8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
罗马制度《十二铜表法》(前451年)
②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
罗马统一意大利(前270年左右)
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前202年—公元184年)
罗马强盛时期(前201年—公元192年)
④公元3世纪
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4年—280年)
西晋统一王朝(280—316年)
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年)
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
⑤公元4世纪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东晋南迁(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⑥公元5—6世纪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吴于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上表为公元前5世纪——公元6世纪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互关联的历史发展变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5DACCA 6-10BDBAA 11-15CBCCC 16-20ADBDC 21-25AADBB
二、材料解析题(第26题20分,27题18分,28题12分,共50分。)
26.(1)特征:由西向东转移(由关中到中原地区转移) ;都城多在北方;政治中心、 经济中心和军事中心尽可能保持一致。 (4分)
原因: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粮食短缺;大运河的开通,洛阳、开封地理位 置优越;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战乱和民族关系的影响。 (6分,任答三点即可)
(2)评述: 背景: 历史上统一政权的都城多在北方; 元朝残余势力存在, 南京远离要防; 意在加强北方边疆的防御。 (4分) 影响:加强了北方地区的军事力量,有利于维护明王朝的统治;有利于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河海运输多有不便,远离经济中心,增加了政府的 财政负担。 (4分) 认识:都城的选址只有相对较好的区位,没有绝对理想的区位。 (2 分)
27. (1)相同:受西方影响:由国家主导(国家建立教育机构);以颁布法律的形式促进改革;建立起完整的教育系统;在课程设置上都受本国文化影响。(6分)(任答三点即可)
不同:中国教育改革既模仿西方,又结合本国文化;日本教育改革走了一条从西洋化到日本化的道路,日本教育存在着郡国主义教育。(4分)
(2)影响:
中国:培养了近代化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壮大了知识分子群体;传播了西方文化,开了风气;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教育系统;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推动了资产佳绩革命运动的爆发。(5分)
日本:推动了日本近代化,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郡国主义给亚洲和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害。(3分)
28.评分说明
等级
说明
12-10分
观点鲜明准确;史实运用充分有据;逻辑严密
9-6分
观点基本准确;能够运用相关史实;逻辑关系较清楚
5-0分
观点不够准确;不能够运用相关史实;逻辑混乱
(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