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10月月考
高二历史试卷
命题人:胡晓涵 审题人:刘小芳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100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小题,本部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它填涂在答题卡上。)
1、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是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
2、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A.“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3、战国时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此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法家的思想 D.墨家的思想
4、“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5、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A.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6、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7、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8、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某一哲学家的学说,取名“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
陶行知。据此判断,陶行知推崇的哲学家是
A.程颐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9、《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10、《汉书·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它所评价的是
A. 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11、 “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气魄,对自先秦至清初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上述评论中的“他”应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12、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共同之处是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13、冯天瑜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下列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分别是
A.墨家、儒家 B.法家、道家 C.道家、儒家 D.儒家、法家
14、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A.孟子 B.韩非子 C.墨子 D.荀子
15、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A.人性本善 B.舍生取义 C.民贵君轻 D.得道者多助
16、顾炎武决心做到:“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见他
A.强调实地调查 B.反对君主专制 C.维护儒家正统 D.主张经世致用
17、某老师在一堂历史课上强调:宋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就内容而言反映了宋代学者的远大抱负。请问老师判断的依据主要是
A.为天地立心,说明宋代学者以人为主体解释天理
B.为生民立命,说明宋代市民崛起,受到政府重视
C.为往圣继绝学,说明宋代印刷术发达,书籍流通
D.为万世开太平,说明加强集权后,社会和谐太平
18.“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这一主张的根本意图是( )
A.以礼约束人们的言行以达到仁 B.以礼为工具恢复周王室的统治
C.重建周礼的权威以纠正时弊 D.利用礼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19.“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薄葬之意),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下列思想主张与材料出自同一学派的是( )
A.为政以德 B.严刑峻法
C.无为而治 D.兼爱非攻
2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其强调的是修身养性。下列与之类似的是( )
A.“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
B.“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
C.“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两起,故谓之一”
D.“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1、理学家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但对于如何求“理”却有着不同的主张。一种主张是通过“格物致知”,一种主张是通过“发明本心”。这两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王守仁、陆九渊 B.朱熹、陆九渊
C.朱熹、程颢 D.陆九渊、王守仁
22.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
C.儒学忠君思想的进一步强化 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
23.《三国志》记载,曲周县一个农民因自己的父亲生病,便杀牛进行祭祀,祈祷其父可以痊愈,结果被县令判了死刑。而太守陈矫却认为,此人是真正的孝子,于是特意上表请求赦免他。这说明当时( )
A.儒家文化影响行政管理 B.孝悌观念已被普遍接受
C.地方权力过大不便管理 D.政府对农业重视程度不够
24、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上述材料表明
A.朱熹主张恢复三代制度 B.李贽与梁启超谭嗣同主张民权共和
C.王阳明思想主观激进 D.黄宗羲为晚清思想巨变奠定基础
25.“圣人所能者,夫妇之不肖可以与能,勿不视世间之夫妇为。……妇之不能者,则虽圣人亦必不能,勿高视一切圣人为也。”最有可能说这种言论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李贽
26.三国时期,官学一蹶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王租要求子孙“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 )
A.儒家思想日益衰落 B.“贵儒”又“尊道”
C.传统文化走向断裂 D.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27.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理学的“反动”指( )
A.强化三纲五常教化作用 B.从神学政治转向伦理道德
C.注重强化谶纬神学思想 D.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
28、佛教能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始终没有能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
A.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是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完善,能够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统治者的需要
D.儒家宣言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29.王夫之说,“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对这一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理欲一致 B.理先于欲
C.欲先于理 D.礼即天理
30、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
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合理的观点是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B.“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31.对君臣关系,黄宗羲作了独到的论述: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则作了全新的解释,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这些主张( )
A.导致经世致用思想盛行 B.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是对儒家思想精华的传承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32.黄宗羲认为,古者天子之位不传子而传贤,到了后来天子之位传子,而自宰相以下无不传贤,天子之子不皆贤,可赖宰相传贤以补之。他旨在强调( )
A.嫡长子维承制的弊端及落后性 B.扩大相权以防止专制的必要性
C.专制下官僚政治存在的合理性 D.晚清恢复宰相制度的进步意义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33题26分,34题26分,共52分,根据题目要求作答,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4分)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6分)
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其学说的地位如何?(4分)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4分)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2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2分)
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2分)
34.阅读材料并井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贫与残,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 里仁》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使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 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通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杨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
伏尔泰
“孔夫子不徽爱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沙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毛泽东
“秦始皇比孔于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都欲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论语》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僵。”“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1)材料一反映了儒家怎样的价值观?( 2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6分)
(3)“历史解释”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据此,根据材料三,选定孔子思想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判。(12分)
(要求:史论结合,逻辑顺畅。
评分说明:主题明确(3分); 分析合理、有论有史、层次分明、逻辑顺杨(6分);
评判准确全面(3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1—32题:
1---5:ACCDA 6---10:BCDBB 11---15:DBDDC 16---20:DACDD
21---25:BCADD 26---30:BBCAA 31、32:CC
33题:
(1)因素:民心。(2分)
主张:仁政。(2分)
(2)主张: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2分)
目的:神化君权;警戒限制君权,巩固统治。(4分)
地位: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分)
(3)关键:薄敛节俭。(2分)
地位:发展到理学新阶段,明初成为官方正统儒学。(2分)
(4)标准:百姓的忧乐。(2分)
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2分)
影响: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2分)
(5)理念: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2分)
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2分)
34题:
(1) 价值观:富贵应取之有道,贫者应安贫乐道。(追求道义,不贪恋富贵。)(2分)
(2) 进步: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肯定人的正常欲望,反对奢糜之风;理学具有优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主张力行,具有务实精神。(任答3点,6分)
背景:南宋统治阶级的道德败坏、奢侈无度;商业繁荣,市民追求享乐;受佛道思想的影响。(6分。)
(3)(答案不唯一)
示例一 :
主题:孔子的道德观(2分)
分析: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
②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
③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6分)
评判: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是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4分)
示例二:
主题:孔子的法治思想。(2分)
分析:①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
②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③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6分)
评判:孔子看到了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证。(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