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度上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试务必先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无误后将本人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相应位置;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题时,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规范、整洁地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不得折叠、损毁答题卡。
第Ⅰ卷 (阅读题 共 72 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灶神,也被称为灶君、灶王爷,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专门司管民间饮食的神。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如果赶上灾年,那么饥饿的阴影就会浮在绝大多数靠劳动力生活的平民百姓头上,因此最初人们供奉灶王爷,就是祈求能够获得丰足、可口的食物。由于灶王爷关系的是平民百姓平常生活最需要的,所以也成了最接近百姓的神。
在《庄子》中记载:“灶上有鬓。”“鬓 ”在古代是女性的代称,由此可以知道最初的人们已经将灶神定性为女性,这也和当时为母系社会有一定关系,钻木取火成灶,是要最强壮的男性钻木,但是掌握火的大多是女性,而灶最离不开火。掌握火,这也看出女性地位更高,“主”字造字之初就是掌火之人的意思。起初灶神没有特定的名字,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比如隋朝记载了名为“苏吉利”的女神,清代记载了名曰“张子郭”的男神。
在民间传说中,灶神是厨房之神、饮食之神。由于灶神起源很早,所以早在商朝的时候民间就已经开始供奉灶神了。到了秦汉的时候,灶神更是同门神、厕神、井神并称为家庭的保护神,传说灶神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敬重,不仅是因为它能掌握人们的饮食,为人们带来富足的食物,还要为玉皇大帝考察一个家庭的善恶。在灶神的身边还有两位跟班的小神,各捧着一个罐子,一个称为“善罐”,另一个称为“恶罐”。而这一家人,无论是善行还是恶事都会毫无掩饰地保存到这两个罐子里,等到年终的时候灶神就会带着这两个罐子到玉皇大帝那里去汇报,这让人们对灶神又敬又怕。
灶王爷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人们既然惹不起他,又躲不起,只好在上供时想办法,希望灶王爷能够“上天言好事”,所以送灶神的贡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粘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等。用这些又粘又甜的东西,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让他回到天上时“嘴甜”而多说些好话,另外黏住灶神的嘴巴,让他难开口说坏话。也有人用酒作为供品为王爷送行,认为这样就可以让灶王爷喝醉,让他头脑不清,少在玉帝面前打小报告。
民间认为农历12月24日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作所为的日子,所以在这时,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也有的人选择在除夕当天“送灶神”取吉利富贵的意思。祭灶神的时候,要摆齐供品,焚香祭拜,接着饮下第一杯酒,此时要向灶神诚心祷告,完毕后再饮下第二杯酒,第三杯酒之后,将旧有的灶神像撕下,连同各种祭祀之物一起焚烧,代表送灶王爷上天,同时也就意味着仪式顺利完成……“送走”灶神后,人们还要在正月初四把灶神接回来,称为“接灶”。接灶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贴一张新的灶神像即可。
1.下列对于“灶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0 / 8
A.灶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专门司管民间饮食的神,他之所以成为最接近百姓的神,是因为他关系着平民百姓生活中最需要的东西。
B.古代百姓生产力低下,他们害怕饥饿,希望管民间饮食的灶神能让他们获得丰足、可口的食物,所以他们供奉灶王爷。
C.传说中灶神最初是女性,这也和当时为母系社会有一定关系,因为火多为地位高的女性掌握,而灶是最离不开火的了。
D.灶神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敬重,因为它不仅负责人们的饮食,还为人们带来富足的食物,并且在玉皇大帝面前只是报告一个家庭的善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传说中因为女灶神先于男灶神出现,这就决定了现实社会中母系社会先于父系社会出现。
B.魏晋以前灶神无姓名,有姓名的灶神是之后才出来的。隋朝记载中出现了名为“苏吉利”的女灶神,清朝记载中也有名为“张子郭”的男灶神。
C.秦汉四个家庭保护神分别是指“灶神”“门神”“厕神”“井神”,而其中灶神起源很早,受供奉也早,在商朝就已经受供奉了。
D.人们对灶神又敬又怕的原因是善行恶事都无法逃脱灶王神的明察,而且它还能到玉帝处汇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人们的理解中,神仙是不能免俗的。可以从人们给灶神供奉又粘又甜的东西看出,希望神仙吃了甜食嘴会甜,喝供献的酒会少打小报告。
B.按民间的说法,如果送灶神时间是12月24日,那么他在天上汇报的时间(含来回时间)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11天。
C.送灶神的时间只有12月24日,送灶神时要有祭灶神的仪式,要摆齐供品,焚香祭拜,三杯酒后焚烧灶神像及祭祀之物。
D.人们还要在正月初四把灶神接回来,称为“接灶”。接灶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贴一张新的灶神像即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曹雪芹
当下贾母等吃过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忙接了进去。至院中见花木繁盛,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
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清洁)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宝玉便走了进来,笑道:“偏你们吃梯己茶呢。”二人都笑道:“你又赶了来飺(伺机讨要)茶吃这里并没你的。”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
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 瓟斝(bānpáojiă)”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盅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盅"。妙玉斟了一盅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
10 / 8
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 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
宝玉和妙玉陪笑道:“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宝玉笑道:“自然如此,你那里和他说话授受去,越发连你也脏了。只交与我就是了。”妙玉便命人拿来递与宝玉。
宝玉接了,又道:“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幺儿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妙玉笑道:“这更好了,只是你嘱咐他们,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宝玉道:“这是自然的。”说着,便袖着那杯,递与贾母房中小丫头拿着,说:“明日刘姥姥家去,给他带去罢。”交代明白,贾母已经出来要回去。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不在话下。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选文写贾母一行到栊翠庵品茶,妙玉“忙接了进去”,“笑往里让”,“忙去烹了茶来”,用成窑的茶杯沏上老君眉奉上,可以看出妙玉是一个热情周到的人。
B.本回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她带着一双透视的眼睛,透视了贵族之家的恣意豪华,虚荣享乐,见证了荣国府的由盛而衰。
C.选文擅用简约传神的语言来表现人物个性。文中主要人物的对白描写,既鲜活的刻画了人物独特的性格,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选文中妙玉说黛玉是“大俗人”,一向性情孤傲的黛玉默不作声,吃完茶约着宝钗离去,表现了黛玉的世故。
5.《红楼梦》的细节描写令人惊叹,文章从哪些方面来写品茶?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4分)
6.“世法平等”即世间万物平等,请联系选文内容,谈谈“世法平等”在妙玉和宝玉二人身上的不同表现。(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傅璇琮:他这辈子只干了三件事
傅璇琮1955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主讲的“宋元明清文学史”课的助教。原以为就此走上学术坦途,未料两年后被打为右派,从北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
从北大来到商务印书馆四合院,二十五六岁的傅璇琮感觉自己“心情其实过中年”。他被安排校读、重编云龙旧编的《越缦堂读书记》,索性沉潜文章,以读书为业。傅璇琮在《忆旧及其他》一文里回忆初拾编辑行当:“一下班,我就搬出一张藤椅,坐在廊下,面对院中满栽的牡丹、月季之类,手执一卷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真有陶渊明‘时还读我书’的韵味。”
在商务印书馆悠闲的生涯很快结束,几个月后,傅璇琮被调到中华书局,开始了纷乱繁重的编书生涯。傅璇琮白天审读、加工稿件,夜里读书。每逢星期天,他就到北京图书馆看一天书,中午把早晨带去的馒头就着开水当一顿午饭。
10 / 8
1980年代学界尚且冷清,傅璇琮先生接二连三发表几部重要著作,其中,对学界最有启示作用的无疑是《唐代诗人丛考》。当时学人通常只关注大作家,傅璇琮则把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通过对二三流诗人境况的考订勾勒出当时诗坛的样貌。这部书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除了个人著书立言,傅璇琮也常常“为人作嫁”,在傅璇琮经手编辑的书籍当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当时国内对出版外籍华人的作品还极其慎重。傅璇琮接到稿件通读后,立即写出审稿意见。《万历十五年》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自己译成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诘屈聱牙之处。傅璇琮请他在北大的同窗好友沈玉成对原书做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坚持要亲自审阅各章的修改润色稿。当时传递文稿只能用跨洋信函,书稿来回修改、寄递,直到1981年6月才大致定稿。《万历十五年》首版中华书局初印27500册,几乎顷刻售罄。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料峭春寒风乍起还寒”学术背景下,傅璇琮以史学家的识见和出版人的胆识推进了《万历十五年》的问世。中华书局的出版物是国内外古典学界的“高天风筝”,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
傅璇琮先后主编了《全宋诗》、《唐才子校笺》、《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等煌煌巨制。但对他而言,最为惬意的却是一套小书《学林漫录》。这套丛书收集了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文章,所讲不过是“书人书事”。“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傅璇琮以为,只有像老杜那样经历半生戎马战乱,又磨砺了诗艺,集聚了知识,才当得起这信手拈来,漫不经心。这里发表过启功、俞平伯、钱仲联、吴小如等学人的文章,篇篇“如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喜。
傅璇琮先生一生都乐于扶植、支持后辈学者。1981年6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专程到中华书局拜访傅璇琮。傅璇琮读到了他的文章《误收诗考》,主动邀请他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2005年起,傅璇琮先后被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中文系聘为博导,再度回归大学讲坛。傅璇琮在清华开设“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课程,除了文史哲三系的研究生,中文系教授也悉数到场,还有北大、社科院、外地赶来听课的同学,盛况空前。
30年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受到了傅先生成果的影响。他这一辈子,就是在看书、写书、审阅书稿中度过的。他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2016年2月4日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2016年1月23日,傅璇琮先生走了。然而可以置信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集出版家、学者于一身的傅先生曾经成为一座丰碑,永远被仰视,永远受崇敬。
(罗时进《傅璇琮:一座永远被仰视的学术丰碑》)
②他喜欢到学生宿舍和我们小坐谈学,亲自帮我们借论文资抖,他同学生谈论问题时态度和蔼,总是乐呵呵,从不发怒。
(清华学生追忆傅璇琮)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不落学人关注大作家的窠臼,将研究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这说明独辟蹊径在学术研究中十分重要。
B. 作者说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意在赞美傅璇琮无私地帮助了无数学术后辈,引领他们在学术的天空中高飞,远行。
C. 傅璇琮编辑的《学林漫录》丛书虽然被称为“漫录”,但却能记述学人的创作经历,反映学人创作经验,富有深厚的知识底蕴。
D. 傅璇琮虽然学术成就卓越,但他没有大师的架子,为人平易谦和,能够深入到大学生中去,表现出了一个学术大家的修养和风范。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 傅璇琮参加工作不久就被打成右派,这给他的内心带来沉重打击,但来到商务印书馆,也让傅璇琮获得了静心读书的机会。
B. 在学术界冷清的情况下,傅璇琮能够不断发表重要著作,得益于他勤奋、肯吃苦的研究态度,他几乎
10 / 8
牺牲所有假日休息时间。
C. 傅璇琮请好友沈玉成对《万历十五年》译稿加以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却坚持自我修改,书稿历经了多次跨洋寄递,才得以定稿。
D. 《学林漫录》中“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意在表现所选文章都是作者不经意间,随意创作而成。
E. 傅璇琮主动邀请尚未研究生毕业的阵尚君参加学术会议,因为这位年轻人专程拜访学术前辈的态度,主动求学的精神打动了傅璇琮。
9.为什么说傅璇琮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父文安,刑部郎中。鸿章,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从曾国藩游,讲求经世之学。
咸丰十一年,国藩既克安庆,谋大举东伐。会江苏缺帅,奏荐鸿章可大用,江、浙士绅亦来乞师。同治元年,遂命鸿章召募淮勇七千人,率旧部刘明传等以行。时沿江贼屯林立,乃赁西国汽舟入,穿贼道二千馀里,抵上海,特起一军,是为淮军。外国人见其衣装朴陋,辄笑之,鸿章曰:“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迨吾一试,笑未晚也。”旋诏署江苏巡抚。美国华尔募洋兵数千,号南路军。(程)学启等将湘、淮人攻南汇,号北路军。四月,贼①悉众战败南路军,华尔弃青浦走保松江。学启将千五百人屯新桥,贼围数十重,蹀尸进。鸿章亲督军来援,贼大奔,解松江围。外国军见其战,皆惊叹。自此湘、淮军威始振。七年,西捻平,加太子太保衔,以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八月入觐,赐紫禁城骑马。
拳匪肇乱,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西狩。诏鸿章入朝,充议和全权大臣,兼督直隶,有“此行为安危存亡所系,勉为其难”之语。鸿章闻警兼程进,先以兵剿畿甸匪,孑身入京,左右前后皆敌军,日与其使臣将帅争盟约,卒定和约十二款。大乱之后,公私荡然。鸿章奏陈善后诸务。开市肆,通有无,施粥散米,中外帖然。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事闻,两宫震悼,锡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并命於京师特建专祠。汉臣祀京师,盖异数也。
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自壮至老,未尝一日言退,尝以曾国藩晚年求退为无益之请,受国大任,死而后已。马关定约还,论者未已,或劝之归。鸿章则言:“於国实有不能恝②然之谊,今事败求退,更谁赖乎?”其忠勤皆类此。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节选自《清史稿·李鸿章传》)
【注】①贼:太平军。②恝(jiá):忽视,不在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
B.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
C.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
D.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庶吉士, 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在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
B.“署江苏巡抚”的“署”,即署理,凡官员出缺或离任,某人代理、暂任或试充其官职,是为署某职。
C.“加太子太保衔”中的“加”,是指“加官”,即于原有官职外,兼领的其他官职,以示尊崇。如北宋蔡京,本职为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加太师衔。
10 / 8
D.社稷,分别是谷神和土神。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此二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如,“江山社稷”、“社稷之危”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鸿章文武双全,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后,因颇具潜力而入馆阁修文,受曾国藩影响,学问思想甚务实。后更受曾国藩提携,建立淮军以安天下。自此发迹,甚为朝廷倚重,得以叱咤军政两界。
B.李鸿章行事务实,淮军初建,器物寒陋,甚为外国人所讥。然其着力于根本,攻杀骁勇,战绩斐然,一战使洋人另眼待;八国联军退去后,他恢复秩序,安济百姓,再次令中外叹服。
C.李鸿章忠义立世,铁肩担道,屡屡在国家危亡的关头力挽狂澜。他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不耽于名节之毁誉。故虽为汉人,却深受倚重,在满清朝廷大权独揽。同时也招致志节之士的嫉妒与掣肘,导致很多事情被耽误,被人怀疑和毁谤。
D.李鸿章胆气过人,初募七千淮勇,即敢携刘铭传等部将纵贯太平军重兵据守的长江辖区,直插上海建军;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太后、皇帝西逃,李鸿章以直隶总督、议和全权大臣的身份“单刀赴会”,在虎狼环伺的绝境中为国家争取最后的利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学启将千五百人屯新桥,贼围数十重,蹀尸进。(5分)
(2)鸿章闻警兼程进,先以兵剿畿甸匪,孑身入京,左右前后皆敌军,日与其使臣将帅争盟约,卒定和约十二款。(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14.下列对诗歌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题中的“九日”与“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一词描述的是同一个节日,古人喜在此佳节登高远望,啸咏骋怀。
B.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
C.颈联中,“谪仙”诗风豪放,“小杜”放荡不羁;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名句。
D.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
E.诗人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
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个空0.5分)
(1)有词《西江月》,批《红楼梦》中贾宝玉恰极,中以“ , ”直截了当地说了他行为与众不同,自树一“格”。
(2)古人用“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来描绘女子安静与活泼的两种美好生命状态,古典形象林黛玉自然亦别有一番风味: , 。
(3)范仲淹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表达了戍守边疆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达同样情感的句子是“ , 。”
(4)《峨眉山月歌》中,李白借月亮表达情思,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思念 的一句是“ , 。”
10 / 8
(5) ,草径入荒园。 ,僧敲月下门。
(6)在《横吹曲辞·前出塞九首(其六)》中,杜甫用“ , ”两句表明解决问题要从关键处着手。
(7)《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中,苏轼用极鲜明的颜色对比绝妙地写出大雨突然降至时的两句是“ , 。”
(8)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中,运用夸张手法,表现高昂志气的两句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78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栏目的著名主持人鲁豫,身材娇小,着装优雅,谈吐伶俐,如此玲珑剔透又如此咄咄逼人,与她面对面,你简直不可能有任何躲闪的余地。
②张教授对网络语言不仅不赞一词,反而苛评有加。他认为这不仅无助于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而且对汉语的规范化发展极为不利。
③公平和正义是治愈社会心理疾病的最佳良药:只有机会公平,才不会有那么多的社会底层人士自怨自艾,感叹自己怀才不遇。
④弘一法师皈依佛门后,深恐掉入名利陷阱,他律己极严,自书“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偈句,其光风霁月的怀抱历历可见。
A.①④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昨天下午,王大爷突然晕倒在世贸天阶AJ旗舰店的大厅里,后经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以及旗舰店保安、在场顾客的救护下,王大爷得到及时抢救,最终脱离了危险。
B.真正的贵族并不是名车豪宅的代名词,良好的修养、优雅的举止,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才是家长送给孩子真正的最好礼物。
C.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依然高发频发,已经成为社会一大公害,特别是近期发生的多起大学生被诈骗案,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广大群众对此类犯罪活动深恶痛绝。
D.“挑战者号”机毁人亡的惨剧令人无比痛惜,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美国民众对航天飞机的热情,七成以上美国人认为应该继续航天飞机计划。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过去的走方郎中在过年时忌讳出诊,怕触霉头,① 给双份诊费破灾才行。平时出诊,② 有高超的艺术,③ 不能主动叩病人家的门为病人施治,④ 俗有“医不叩门,有请才行”的说法;从病人的角度看,病人⑤ 不是主动求医问药,⑥ 是很难接受医生的治疗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只能
虽然
但是
因此
/
则
B
除非
即使
也
所以
如果
/
C
/
就是
还是
因而
要是
那么
D
必须
只
/
是以
不仅
还
20. 仿照示例,另选他物,写一句话。要求和示例句式一致,内容贴切。(4分)
10 / 8
示例:蝉在中国诗人的笔下,变成了林中非凡不屈的孤独者,每到夏日,便重复着它不可言说的寂寞与坚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图是四川“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标志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请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根据要求作文。
古希腊作家伊索在郊外散步,遇到一个人。那人在伊索背后询问:“先生,从这里怎么到城里?”“你往前走!”伊索头也不回地说。“我该走哪条路?”那人走到伊索跟前问道。“你往前走!”伊索看也不看他,继续这样回答。那人有些疑惑,但走上了一条看起来直一些的路,又问道:“那我走多久才能到城里?”“你往前走!”伊索仍旧这样回答。那人有点懵了:“先生,我在问您正经事,您怎么总开玩笑呢?”他生气地放开步子往前走。“朋友,照这个速度,太阳下山前您能到!”伊索在他身后说。
请结合材料,以“往前走”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拒绝抄袭;不少于800字。
10 / 8
2017—2018学年度高二年级上期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
1.D(原文说提“掌握饮食”“考察善恶”,可没有说他是老好人,没有说“只报告善行”)
2.A(原文说提“这也和当时为母系社会有一定关系”,不能据此推断是“传说”决定了先出现“母系社会”。因果关系反了。)
3.C(C项中“只有12月24日”错,有的人也在除夕当天送。A项显然是把灶神世俗化了,人们认为灶神受点小财,就能像人一样说好话。所以是对的。B农历十二月有时只有29天,有时是30天,所以在天上的时间不一样,故此项是对的。D项见文章最后一段)
4.C (A.妙玉的“热情周到”并非对所有人;B.“由盛而衰”错,是见证了荣国府的鼎盛;D.“表现了黛玉的世故”错。)
5. ①茶叶,贾母与妙玉吃何种茶叶的对话;②茶具,都是格调高雅的古玩珍藏。③茶水,旧年珍藏的雨水和藏了五年的梅花雪水;④议茶,关于茶冲饮次数的议论;⑤茶境,栊翠庵、妙玉的耳房。(五点任答四点得满分。)
6. ①妙玉清高怪癖,不能一视同仁,虽是出家人却不能做到世法平等(1分)。嫌刘姥姥用过的茶具脏要打碎扔掉,却拿自己的绿玉斗给宝玉喝茶(1分)。用旧年珍藏的雨水为贾母泡茶,用藏了五年的雪水为黛玉宝钗泡茶(1分);
②宝玉天性纯良,关爱万物,平等待人,虽是俗世中人,却能做到世法平等(1分)。让妙玉把杯子给刘姥姥(1分)。嘱咐小丫头带杯子给刘姥姥(1分)。让小幺儿帮妙玉洗地(1分)。
7.B(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B项应为意在赞美傅璇琮主编了大量书籍,引领了出版业的发展,为出版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8.A B(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及手法分析。C项黄仁宇是“坚持要亲自审阅各章修改润色稿”,D项“不经意间,随意创作而成”分析错误,E项原因不全面,陈尚君有学术才华,傅璇琮有提携青年的情怀,也是原因。)
9.①著书立言,发表数部重要著作,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
②编辑书籍,主编许多煌煌巨制,编辑《学林漫录》,推进学术发展。
③扶植后辈,提携、帮助青年学者,促其学术成长。
④热心教育,回归大学讲坛,开设课程,传授文化知识。
⑤凭识见和胆识,拓宽出版渠道,引领出版业发展. (5分,答对任一点给2分,答对任两点给3分,答对任三点给5分)
10.C.
11.D.社稷,分别是土神和谷神。
12.C.志节之士掣肘(以败误家国大事),非缘嫉妒李鸿章权势,而是由于李“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看不上他的作风,故“多不乐为用”。(如翁同龢之流,这是典型的清流误国!)
13.(1)程学启率领一千五百人在新桥驻守,贼兵围困了他们数十层,(贼兵)踩着尸体前进。(将,1分;屯新桥,省略介词的状语后置,1分;蹀,1分;句意通顺,2分)
(2)李鸿章听到(朝廷的)警报,日夜兼程向北京进发。先用兵剿灭了京城附近地区的野匪,然后孤身一人进入京城。他周围都是敌人的军队,但他每天与敌军的使臣将帅争执谈判盟约(的款项),最终定下十二款和约。(闻警,字字落实,1分;畿、甸匪各1分;合约十二款,定语后置,1分;句意通顺,1分)
14.A B 选C、D、E不得分。(C项,“风雨不动安如山”是杜甫的诗句;D
10 / 8
项,诗句指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E项,作者并未详细描绘池州胜景,且并未表达对先贤的景仰之情。)
15.杨诗记叙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写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或赞美);(2分)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见证古今人事变换,抒发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或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抒发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3分)池州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使作者徒生寂寞苍茫之感。(1分)
16.(1)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2)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3)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5)闲居少邻并;鸟宿池边树。
(6)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7)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8)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7.A (①玲珑剔透,正确。其形容的对象有两个,形容器物精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形容人聪明伶俐。②不赞一词:指文章写得完美,别人不能再添一词一语;现也指一言不发。此处望文生义;③自怨自艾:艾,治理,比喻改正错误。原意是悔恨并且改正自己的错误。现在只指悔恨自己的错误。本句语境感叹怀才不遇,是心怀幽怨,而非悔恨。④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
18.C (A.固定搭配失当,应为“在...下”或“经...的救护”;B.主客倒置,应为“名车豪宅并不是真正的贵族的代名词”;D.谓语残缺,缺少与宾语呼应的谓语中心词。应为“继续实施...计划”)
19.B(注重把握语句的关系和使用排除法。①句中,从“才”的角度分析,选项给出的三个词语都可以,不填写关联词也可以;②③两句是假设关系;④句与前文的关系是因果关系;⑤⑥两句是假设关系。由此,根据排除法可以得出答案。)
20.①杜鹃在中国诗人的笔下,变成了旅途中时时盼归的漂泊者,每到月夜,便呼唤着它绵绵不绝的乡思和愁苦。
②梅在中国诗人的笔下,变成了山间孤高独立的隐居者,每到寒冬,便绽放着它不求人知的清香和执着。
(要求:示例中“蝉”、“孤独者”、“寂寞与坚持”相对应,故仿写时选择的形象要和形象的象征义、形象特点相对应(2分)。句式匹配(1分)。比喻修辞(1分)。)
21.标志整体是诸葛亮的纶巾造型,左右融合了汉字“川”与字母“C”,并融入水的动态形象。(3分,每个要素1分)说明了武侯祠的地域特点,勾起人们对诸葛亮,三国文化的记忆与联想,喻示三国文化如滚滚长江水,源远流长。(2分,每个寓意1分,不超过2分。)
22.作文
往前走昭示着:必须向前行动起来,才能达到目标;
往前走昭示着:必须向前行动起来,走哪条路都能到达目标;
往前走昭示着:必须向前行动起来,把握好行动节奏(速度),便能顺利到达目标。
作文四等级:1.基础等级:立意是方向—“向前”实施—“行动”;(42—48)
2.良好等级:立意是方向—“向前”实施—“行动”行动—“选择”(48—52)
3.优秀等级:立意是方向—“向前”实施—“行动”行动—“选择”
行动—“节奏、速度”(53—60)
如果有穿插情况,可根据行文语言、逻辑酌情给分。
10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