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五中2018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卷(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山西太原五中2018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卷(含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太原五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 ‎ 高 三 语 文 命题、校对:赵明生、韩姝花、李舲、柯峻、陈洁、翟琳、刘勇、梁雅敏(2017.1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的历史时空,说复杂很复杂,厚厚叠叠的二十四史,大有一种让人读一辈子都读不完的望史兴叹。说简单又很简单,从商周之交到二十世纪前后一百多年的激变,不过是翻了一页而已。换句话说,假如历史的时间向度可以转换为空间存在的话,那么商周之交和一百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乃是处在同一个历史空间里。就好比一个圆周的起点和终点一样,两者正好相交。‎ ‎ ②由于在时间上的漫长,在书写上的重重叠叠,中国历史不像美国历史那么简单明了,而像一座由冗长的唠唠叨叨编织成的言语迷宫。无论是本国的阅读者还是来自西方的研究者,迷失在这座迷宫里的人物之众多,与厚厚叠叠的二十四史相得益彰。对于本国的史家来说,孔子像一堵墙。司马迁也罢,司马光也罢,史家们大都被孔子的史见和孔子删定的经典挡在历史真相之墙外。‎ ‎ ③有关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最大盲点,在于把专制读成中国历史的传统,把孔子读成中国文化的首席代表。好像中国是个天然的专制国家,仿佛中国文化与生俱来就是从孔子开始的。当人们强调所谓中国的国情时,其言下之意,无非就是专制在中国是天经地义。而所谓的新儒家的理直气壮,又在于标榜只有孔儒才是中国文化的正宗传承。哪怕新儒家承认专制的政治制度需要变革,也要坚持与专制政治相应的专制伦理却是亘古不变的。君不见,就连在美国的中国城里,所竖立的象征性雕像,都是孔夫子而不是老子或者其它圣贤。‎ ‎④总而言之,在中国历史的专制迷宫里流连忘返,已经成了一种古怪的学术乐趣和奇特的心理情结。以致于有人只好把中国文化比作一个大染缸,掉进去就变色。换句话说,一走进中国历史,一头扎进中国文化,就会在人为的迷宫里迷失。‎ ‎ ⑤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忒修斯是依靠了阿里阿德涅公主给的线团,走出了迷宫。走出中国历史或者中国文化的迷宫,也有一根阿里阿德涅之线。这根线就近而言,是从《红楼梦》到王国维再到陈寅恪那个绵绵不断的人文精神承传。就远而及,可以从《红楼梦》上溯到禅宗兴起之后的中国式的文艺复兴。然后还可以从魏晋风度、汉末党锢精神上溯到《道德经》的自然无为哲学、《山海经》的自由人格风貌以及《尚书》记载中残留着的民主政治传统等等组成的文化景观。这是中国历史依稀可辨的一脉文化香火,凭借这脉香火的微光,烛照出专制不是中国的国情,孔子不是中国文化的始源和象征。‎ ‎(选自 李劼《中国文化冷风景》,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中国的历史时空,复杂也简单。复杂是因为,厚厚的二十四史一辈子都读不完。‎ B.从商周之交开始到二十世纪前一百多年的激变,不过是翻了一页,就好比一个圆周的起点和终点一样,两者正好相交。‎ C.中国历史不像美国历史那么简单明了, 一目了然,而像一座由冗长的文字编织成的言语迷宫。‎ D.本文作者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孔子、司马迁、司马光都像一堵墙,史家们大都被他们 挡在了历史真相之墙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头用一个圆周作比,说明中国历史的发展是相同的;第二自然段通过一些 ‎ ‎ 生动形象的比喻,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 B.通过前面四个自然段的详细论证,作者进行了简单的总结,认为不可陷入固有的迷宫去谈中国历史。‎ C.因为孔子不是中国文化的首席代表,中国文化也不是从孔子开始,所以,在美国 ‎ ‎ 竖立孔子雕像是不正确的。‎ D.本文观点新颖,论证严谨,从中国的历史时空开始展开论证,层层递进,结尾点明主旨。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想走出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迷宫,作者认为要寻找中国文化香火的微光,抓住绵绵不断的人文精神承传。 ‎ ‎ B.从《尚书》到《山海经》再到《道德经》,从汉末党锢精神到魏晋风度,这是一 ‎ 个非常谨严细微又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之根脉。‎ ‎ C.中国曾出现过有本国特色的文艺复兴,中国的文化景观中也有自由人格和民主政治的元素。 ‎ ‎ D.中国历史的起点其实并非专制,而是后人误入了歧途。顺着历史依稀可辨的文化香火可断定,专制非中国的国情。‎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她长得像我妈 ‎ 巩高峰 ‎  ①在一溜打着赤膊的搬运工里,我见到她的时候,吃了一惊。嗯,女搬运工本来就很少见,何况她这么矮小瘦弱,我都不知道她能不能搬动一箱瓷砖。‎ ‎  ②让我吃惊的另一个原因是我昨天下午刚刚见过她,就在一家大超市门口。当时之所以多留意了她几眼,是因为她长得有点像我妈,满脸都是皱纹,看上去明显超出实际年龄。只是她看起来稍稍年轻一点,但是更瘦小,像远在千里之外老家的小一号的我妈。‎ ‎  ③今天竟然又见到她,巧得让我不由多看了她一眼。她很敏感,很快发现我注意了她一下,而且她误会了我的眼神,特意从一排搬运工里跑过来,跟我保证说她能搬动,让我放心,她不是来混搬运费的。我不过是帮朋友一点小忙,替他看着搬运工腾挪一个仓库,盯着顺利装车就成。所以我朝她息事宁人地点头,说:“你可以挑小箱搬,注意别砸着脚。”‎ ‎  ④她本来都转身走了,听我说了这句话,回头看了我一眼,显然又理解错我的意思了。第一箱她就赌气搬了个最大的,一箱足足70斤。我试过,两个人抬都有些吃力。她个头矮,不能像别人用背的方式,只好抱着瓷砖,身子后仰,下巴紧紧顶着,走起来有点摇晃,像一只笨拙的家鹅。虽然很吃力,倒也顺利搬到了仓库门口的车厢口。她停了一下,用右腿顶住,深吸一口气,“嗨”的一声将瓷砖举高了一些,由车上面的搬运工接过去。她掸了掸衣襟上的灰尘,扭头看了看我,眼神里有点小得意。‎ ‎  ⑤第一车装满的时候,搬运工们突然嗷嗷叫着往上爬,争抢去卸车的机会。卸车钱一样,但是活轻松多了,所以需要的人也少,最先爬上车的四个人抢到机会。她反应明显慢了,挤到车厢边,四个胜利者已经坐在瓷砖上微笑了。‎ ‎  ⑥‎ 动作慢的人自觉放弃,回来喝一通水,有的吵嚷着聊天,有的聚在一起打牌。她在门口很不甘心地看着车子走了老远,才慢慢掉头往回走,脸上是几乎要哭的表情。我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她,那些男搬运工带着讥笑议论她时,都叫她“那个女的”。他们说她是从四川被拐卖到这的,卖给了一个大她十八岁的老男人。最初几年被拴在屋里不让出来,后来生了三个孩子,让她走也不肯走了。虽然,他们对她排斥又有些同情,觉得她不该来分他们的搬运费,也不该干这么辛苦的活。‎ ‎  ⑦我把一个塑料凳子给她,示意她坐下来歇歇,“搬仓库怎么也得十几车,下一趟再去。”她勉强笑了笑,没说话。这些搬运工就她没带杯子,于是我用一次性杯子倒了水给她,她边喝水边谢了我三次。‎ ‎  ⑧我说:“我昨天见过你,你不是在那个超市门口管理自行车吗?怎么又来干这个?”她听我这么说,惊讶地挑了挑眉毛,笑了,“那个活儿只干半天,下午四点到晚上十一点。上午都闲着没事儿,反正多赚一点是一点嘛,是吧?”她其实很健谈,只是说到小儿子叛逆、经常逃课,还跟她顶嘴、吵架,有时还偷钱离家出走时,她的脸上罩上了乌云。说着说着,她突然毫无征兆地哭了,鼻涕眼泪混在一块,一把抹了擦在鞋帮子上。那姿势、哭腔和表情,跟我妈当年为我生气时几乎一模一样。那么一瞬间,我很是恍惚,仿佛自己又在倔强地面对着伤心的母亲……‎ ‎  ⑨后面的几趟车,我跟司机交代了,每趟都让她跟去卸车,而且不用挤在车厢里,就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她很高兴,每次大家吼她,让她动作快一点上车,她都回头感激地朝我笑一下。‎ ‎  ⑩她不知道,每次她一朝我笑,我就想哭。‎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3年第一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四自然段通过动作、神情等细节描写,用比喻、对比的手法,形象刻画出“她”搬运瓷砖的吃力以及不服输的倔强性格。‎ B.小说用现实之笔平实地讲述了一个生活化的故事,情感真挚,塑造了敏感要强、任劳任怨、疼爱儿子的主人公形象。 ‎ C.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更真实,自然加入与女搬运工的情感交流与情绪互动,增强了小说的情感力量。‎ D.女搬运工长得特别像远在老家的“我”的母亲,所以“我”同情她、关注她、体谅她、照顾她。‎ ‎5. 小说开篇写到我与女主人公的两次相遇,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 ‎ ‎6. 你认为作者刻画女搬运工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6分)‎ ‎ ‎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钱穆:凤鸣高岗 ‎   1931年,钱伟长投考清华大学,中文科目的试题是《梦游清华园》,他用这个题目做了一篇赋,得了满分,阅卷老师不能改动一个字。同时他也考了历史,试题的要求是:写出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卷数、解释人是谁。应考者中,只有他得了满分。‎ ‎   钱伟长能有远超同侪的文史功力,归功于四叔钱穆对他的熏陶。‎ 著书乱世 ‎   1938年,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学院在此落脚。日本并吞中国的野心,令战争席卷中华大地。敌我力量悬殊这一现实,使一群当时处于中国最顶层的知识人,感觉到中国可能有亡国之虞。他们在困窘与恐惧中思考中国该何去何从。‎ ‎   钱穆就是其中的一员。‎ ‎   在好友陈梦家的鼓励和一再要求下,钱穆答应撰写一本通史。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国史大纲》。‎ ‎  钱穆的弟子严耕望曾说:“近六十年来,中国史坛甚为兴盛,名家大师辈出。论根底深厚,著作宏富,不只先生一人。但先生才气磅礴,识力深透,文笔劲悍,几无可伦比。”‎ ‎  《国史大纲》出版后,钱穆在重庆等地进行了多场演讲,阐扬传统文化,激励军民抗战士气,声誉日高。严耕望感叹,“国家多难,书生报国,此为典范,更非一般史家所能并论。”‎ ‎  任教燕园 ‎  1929年,顾颉刚回到家乡苏州,拜访了当时为苏州中学国文教师的钱穆,借去了钱穆正在撰写的《先秦诸子系年》手稿。回家读了之后,顾颉刚认为,钱穆已经不适合再在中学教书了,便推荐他到中山大学任教,可惜未能成行。‎ ‎  1930年,钱穆到燕京大学任国文讲师,刚进学校,他就展现出了强烈的“中国意识”。有一次,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同事,钱穆以初来乍到的身份,向校长进言:我一向听说,燕京大学是教会大学里中国文化程度最高的,现在看来是徒有其名,因为我一进校门就看到M楼,S楼,所谓的中国文化在哪里呢,建议改用中国名字。‎ ‎  满座为之默然。后来,燕京大学召开会议讨论,最后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把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其他建筑以此类推。至于校园里那个景色秀丽的湖该用哪个名字,大家争论不休,最后钱穆命名为“未名湖”——1949年后,燕京大学被撤销,北京大学迁到燕大,自那以后,未名湖成为北大的代称。‎ ‎  传统人物 ‎  钱穆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传统人物”,确切来说,是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 ‎  在北大,钱穆和胡适的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其中一个吸引点就是两人的观点往往相反。胡适批判传统文化,钱穆则推扬传统文化的价值。‎ ‎  钱穆毫不客气地表达对胡适的不认同。一次,商务印书馆约请胡适编写一本中学国文教材,胡适邀请钱穆合写。钱穆拒绝了,明确告诉胡适:“你我关于中国文学的意见迥异,如果各写一本书让读者比对着来读,那样会对读者有益,但合写一本则不行。”‎ ‎  大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日本人全面侵华的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对菲薄传统风气的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后所著的书中。在20世纪的学人中,我们很难看到第二个人,像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劝人要多读中国书、要做一个中国人。这也成了他身上一大争议点所在。‎ ‎  1986年6月,钱穆在素书楼结束了一生的教学生涯,媒体蜂拥而至,关注这位耆宿的告别杏坛之作。钱穆对在场的学生说:“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我的姓名都被人遗忘了。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照这样子,将无历史可讲。……求新求变,那真是值得惊心动魄的。”‎ ‎  争议声中,这位老人的温厚与深忧,往往被低估。‎ ‎   集大成者 ‎  抗战前,李埏入读北京师范大学,恰逢在北大任教的钱穆过来兼课。在上大学前,李埏已经读过《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背过不少秦汉文章。当时他认为自己还有些基础,不料听了钱穆几节课下来,不禁怅然若失,“我简直是一张白纸啊!过去的读书,那算是什么读书呢?过去知道的东西,只不过是一小堆杂乱无章的故事而已。”‎ ‎  世人尝道钱穆读书之勤、著述之丰,然而他的天分同样不容忽略。龚鹏程认为,钱穆先生天资过人,“他注《公孙龙子》只花了7天,写《庄子纂笺》也只费了两个月,这都不是普通人能办到的事。钱先生给人的印象是苦学成名,他也从不炫耀,其实如此捷才,可谓并世无两。”‎ 相关链接:‎ ‎  ‎ ‎①如果只看钱穆晚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守旧不前的人。事实上,在江南的成长阶段,钱穆就非常关注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与思想潮流,自言逐月阅读《新青年》。他的弟子余英时说:“钱先生对于新知识的态度,与中外一切现代史学家比,都毫不逊色。‘五四’时人所看重的一些精神,如怀疑、批判、分析之类,他无一不具备。”‎ ‎  ②思想峻厉、处世温煦,并存于钱穆身上。在叶龙的记忆中,钱穆很能克制自己的情绪,评议他人时,口不出恶言。在西南联大时,每逢周末,学生成群结队地去钱穆宿舍问学,钱穆一一耐心作答,没有丝毫厌倦的神态。他告诉学生李埏:“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我宁愿失言,也不肯失人。”‎ ‎              (选自2015年《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3分)‎ A.钱穆在燕京大学任教时,曾向当时的燕大校长司徒雷登建议,更改学校大楼的名 字,他为燕京大学命名的“未名湖”,后来成为了北大的名胜。‎ B.作为一名“传统人物”,对于菲薄传统风气的深沉忧虑,遍见于钱先生的著书中。‎ ‎ C.钱穆要求自己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反对让人惊心动魄的求新求变。‎ ‎ D.除了勤奋苦学的态度之外,龚鹏程认为,钱穆的天分也不容忽视,这一点从他为《公孙龙子》作注就能看出来。‎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开篇写钱伟长,体现了钱穆对他的影响与熏陶,侧面衬托了钱穆的学问深厚,引出下文对传主钱穆的正面叙写。‎ B.钱穆的学生严耕望感叹老师“书生报国,此为典范”,是因为钱穆在各地演讲,阐扬传统文化,激励了抗战士气。‎ C.与主流学派不能保持和而不同的态度,严厉批评新风气,劝人多读中国书,做中国人,即是他身上一大争议所在。‎ D.“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钱穆在告别杏坛时所说的这句话,流露出了钱穆对梁启超的高度肯定,也表达了自己对新风气的态度。‎ ‎ E.钱穆先生不仅根底深厚,著作宏富,而且才气磅礴,识力深透,文笔劲悍,近六十年来在中国史坛几乎无人可与之并论。‎ ‎9. 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相关链接信息第二则中,钱穆将其化用为“我宁愿失言,也不肯失人”。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阐释钱穆这句话的含义。(4分)‎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郭守文,并州太原人。父晖,从周祖征河中,战死。守文年十四,居丧哀毁,周祖怜之,召隶帐下。广顺初,补左班殿直。宋初,迁西头供奉官。蜀平,迁知简州。时剑外多寇,守文悉招来集附。从曹彬等平金陵,护送李煜归阙下。时煜以拒命颇自歉不欲生见太祖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煜心遂安。太平兴国初,秦州内附,蕃部骚动,命守文乘传抚谕,西夏悦伏。三年夏,汴水决于宁陵,发宋、亳丁壮四千五百塞之,命守文董其役。是冬,又与阁门副使王侁、西八作副使石全振护塞灵河县决河。八年,滑州房村河决,发卒塞之,命守文董其役。辽人扰雄州,命守文率禁兵数万人赴援,既至,辽人乃去。雍熙二年,诏守文率兵屯三交,俄加领武州团练使。属夏人扰攘,命守文帅师讨之,破夏州盐城镇岌罗腻等十四族。又破咩嵬族,歼焉。诸部畏惧,相率来降,西鄙遂宁。五年春,大举北伐,为幽州道行营前军步军水陆都监。卒与辽人遇,为流矢所中,气色不挠,督战益急,军中服其量。端拱初,改南院使、镇州路都部署。是冬,辽骑南侵,大破之唐河。端拱二年十月,卒,年五十五。太宗悼惜之,赠侍中。谥忠武,追封谯王,遣中使护丧,归葬京师。‎ 先是,将臣戍边者多致寇以邀战功,河朔诸州殆无宁岁。既败岐沟关,乃命守文以内职总兵镇常山以经略之。守文既丧月余,中使自北边来言:“守文死,军士皆流涕。”帝问:“何以得此?”对曰:“守文得奉禄赐赉悉犒劳士卒,死之日, ‎ 家无余财。”帝嗟叹久之,赐其家钱五百万,为真宗纳其女为夫人,即章穆皇后也。 ‎ ‎(节选自《宋史·郭守文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煜以拒命颇自歉/不欲生/见太祖/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 B.时煜以拒命/颇自歉/不欲生见太祖/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 C.时煜以拒命颇自歉/不欲生见太祖/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 D.时煜以拒命/颇自歉/不欲生/见太祖/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丧,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根据生者和逝者亲疏关系的远近,居丧时的丧服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齐衰、斩衰、大功、小功和缌麻。‎ B.阙下,阙本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阙下则一般指帝王所居之处,后来又常常借指朝廷。‎ C.西夏,又称大夏,是由党项人建立的政权。与宋、辽、金并立,因其位于中国地区的西北部,史称西夏。‎ D.谥号,古代帝后、诸侯、卿大夫等死后,朝廷会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称号以褒贬善恶。文中的“忠武”和“章穆”都是表示褒扬的谥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守文年少从军,为朝廷出力。14岁时其父就随周祖征战而死,守文居丧尽礼,悲伤异常身形毁损。周祖怜悯其丧父之痛,将其召至军中,不久补任左班殿直的职务。‎ B.守文善于治水,能造福一方。汴河决口时,郭守文受命负责监督管理宋州、亳州堵塞决口任务,之后又两次参与负责其他河流决口任务。‎ C.守文讨贼平寇,有军事才能。守文担任简州知州时,招降了剑门外的很多贼寇;辽兵袭扰雄州时,听闻守文要率禁兵增援就赶紧逃遁。‎ D.守文关爱士卒,受皇帝褒奖。守文得到的俸禄赏赐全部用来犒赏慰劳士卒,到去世的时候家里都没有余财。皇帝感怀良久,并对守文的家人进行嘉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卒与辽人遇,为流矢所中,气色不挠,督战益急,军中服其量。‎ ‎(2)先是,将臣戍边者多致寇以邀战功,河朔诸州殆无宁岁。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小重山令 赋潭州红梅 ‎ 姜夔【宋】 ‎ ‎ 人绕湘皋①月坠时。斜横花树小,浸愁漪。一春幽事有谁知?‎ 东风冷,香远茜裙归。 鸥去昔游非。遥怜花可可②,梦依依。‎ 九疑③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④枝。 ‎ ‎【注释】①湘皋(gāo):湘江岸边。②可可:可爱,小也,形容梅朵小如红点。③九疑:九嶷山,传说舜葬于此。④绿筠(yún)枝:绿竹,血泪沁入成斑竹,借指红梅之色为血泪所染。‎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起句“人绕湘皋月坠时”,点明人物、地点、时间。绕者,徘徊也。一个“绕”字,写出百般无奈,万种离愁。“月坠”二字说明其“人”已在此徘徊良久。‎ B.第二、三两句由人及梅,侧面点题。写梅影浸透在水中,一“浸”字,感情已很强烈,再以“愁”字形容涟漪,将涟漪拟人化了。‎ C.“一春”三句既是写人,也是写梅。茜裙,即红裙。“香远茜裙归”,是以茜裙女子的归去隐喻梅花之飘零。香气被寒冷的东风吹远了,而落花仍依恋残枝,在树下回旋。‎ D.过片一笔宕开,以“鸥去”结束对往事的回忆。鸥鸟是想象的景物,通过鸥鸟写了往昔的情事就像鸥鸟一样飞去了。‎ ‎ E.词中从咏红梅入手,但又不拘泥于纯粹写梅,写梅写人,即梅即人,意境深远,收放自如,达到似花非花,似人非人,花人合一的朦胧迷离的审美境界。‎ ‎15. 这首咏物词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至少写出两种,并结合全词进行分析。(6分)‎ ‎ ‎ ‎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在《锦瑟》一诗中,李商隐借与庄子和望帝有关的典故,表达自己迷惘、哀怨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 (3)《逍遥游》中庄子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的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在维亚纳金色大厅,经常有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会聚在这里,他们各具 民族风格与艺术特色的优美歌声在大厅内交相辉映,久久回荡。‎ ‎②从中央层面不断出台各类规章制度,到细大不捐先后制定19项禁令,可以说,‎ 反对“四风”的过程,也是构建制度体系的过程。‎ ‎③1982年,年仅28岁的石黑一雄凭借处女作《远山淡影》一鸣惊人。之后,他 的一系列作品先后获得重要文学奖项,他也因此被称为英国移民作家三杰之一,‎ 蜚声国际文坛。‎ ‎④眼下,月饼的品种五花八门,最近热闹的,有“健康月饼”、“养生月饼”,甚至 还有“文化月饼”,功效也说得神乎其神,简直能包治百病。‎ ‎⑤国庆长假将临,各地旅游市场已经热浪滚滚。可是对于众多“空巢老人”而言,‎ 他们最想的是久假不归的子女能够回家看看他们。‎ ‎⑥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把思想工作与经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是每一位思想工 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它并非直接生长在海水里,而是种植在海水经过的土地上,具有不需施肥、抗病虫、耐盐碱三大特性,因此可让荒地变为良田。‎ B. 无论是“知政失者在草野”的为政箴言,还是“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的具体要求,网上群众路线走得好不好,事关能够凝聚起网络时代的共识。‎ C.“一日为战狼,终身为战狼。”《战狼2》受到观众热捧,不只是因为激烈的动作场面,精心的剧情编排,更在于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超级英雄——特种兵冷锋。‎ D.毋庸讳言,过去有些地区,为了追求GDP和就业率,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为违法排污充当保护伞 ,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美国拉斯维加斯枪击案发生后,枪支管制政策再次引发热议。 ① 部分美国民众认为,枪支拥有权制造了犯罪, ② 使公众失去了安全感; ③ 更多的美国民众认为枪击案惨剧 ④ 是个案,它 ⑤ 不会影响美国人的持枪权, ⑥ 激发出美国人的互助精神与正义气概。‎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虽然 却 ‎/‎ ‎/‎ 即使 也 B 尽管 ‎/‎ 但 仅 虽然 却 C ‎/‎ ‎/‎ 但 只 不但 反而 D ‎/‎ 也 并且 ‎/‎ 不仅 而且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刘勰提出了文学作品应该文质相符,即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理论。他提倡“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为情”和“为文”是两种不同的美学观和创作倾向。 ,文章就显得精练而真挚;单纯为做文章而做文章, 。刘勰尖锐地批评了当时“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创作倾向。这些看法对当时唯美主义、形式主义的文风,对“为文而造情”的矫揉造作的创作倾向, 。‎ ‎21. 认真观察下面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1)用简明条理的语言描述漫画内容,不超过80字。(3分)‎ ‎(2)用准确鲜明的语言揭示漫画寓意,不超过40字。(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17年9月11日下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接收了一位呼吸和心跳骤停、昏迷不醒的肺栓塞患者,情况非常危急,医生急忙按照常规剪掉患者衣裤紧急抢救,经过急救医生的全力抢救,患者终于转危为安。然而患者的父亲几天后带着警察找到院方索要“失物费”,称医生抢救儿子时剪掉并丢弃了衣裤,导致其口袋里的500元现金、身份证等物品遗失,要求医院赔偿。最终医院急诊科医务人员集体拼凑赔偿给家属1000元。‎ 此事引发了网友的热议。请你为一档新闻评论节目撰写一篇新闻评论稿,表达你对此事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可抄袭;不少于800字。‎ 太原五中十月考试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答案:‎ ‎1. C【解析】A.“一辈子也读不完”太绝对,原文中有“大有一种”一词。另外,将中国历史时空的复杂性简单归因于读不完二十四史也过于简单B. “前一百多年”少了一个“后”字。 D. 把孔子、司马迁、司马光三者并列错。‎ ‎2. D【解析】A.“相同的”错。B. “固有的迷宫”错,这个迷宫是人为造成的,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有相关表达。C.结论过于简单绝对 ‎3. B【解析】B.原文中没有“谨严细微”一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4.D【解析】不是“特别像”,是“有点像”。另外,“我”对女主人公的同情、关注、体谅、照顾不仅是基于她外貌和母亲的相似,更重要的是她身上的为子女操劳、无私付出、勤劳艰辛、任劳任怨的特质是天下母亲共有的,这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5. 【解析】(1)人物:交代女主人公搬运工的身份,借她和其他打着赤膊的搬运工的鲜明对比,表现出她矮小瘦弱但肯吃苦的形象特点。(2分)同时“我”的吃惊也从侧面强化了这些形象特点。(1分)‎ ‎(2)情节:点明文章题目,同时引起下文叙写我对她的特殊关注和照顾、谈话交流,也呼应了结尾,让读者更能理解“每次她一朝我笑,我就想哭”。(2分)‎ ‎6. 【解析】(1)小说塑造了一位命运坎坷却又顽强生存的底层女性搬运工的形象。(2分)‎ ‎(2)这一人物的塑造,体现了为子女操劳、无私付出、任劳任怨、为生活所累的母亲群体的共性特质。(2分)‎ ‎(3)通过这一人物的塑造既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与愧疚。(1分)又表达了对底层女性命运的同情与关注。(1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7.B【解析】B 原文信息“对菲薄传统风气的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后所著的书中”,少了时间上的限制 。‎ ‎8. A(3分) E(2分) B(1分)‎ ‎【解析】B严耕望感叹老师“书生报国,此为典范”,主要是由于《国史大纲》的撰写出版。注意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说国家蒙难,知识分子在困窘与恐惧中思考 中国该何去何从,钱穆修史为此。‎ C原文信息:大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 D“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意旨不在臧否人物,而是表达对历史的一种“温情与敬意”。‎ ‎9. 【解析】(总说)温厚与深忧,潜藏在钱穆先生峻厉的思想和批评的言语之后,被人们 所忽略。1分(分说1)失言指的是在求新求变的时代背景下,不厌其烦地劝 人要做中国人,严厉批评新风气时所表达的看似不合时宜的话。1分(分说2)‎ 失人指的是处世温煦,评议他人时,口不出恶言,对待学生问学毫无厌倦;‎ 治学方面,对传统文化的坚守;爱国情感方面,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C ‎11. A【解析】斩衰是五服中最重的丧服,齐衰次之,是第二等。‎ ‎12.C.【解析】“听闻守文要率禁兵增援就赶紧逃遁”表述不妥当,与文中“命守文率禁兵数万人赴援,既至,辽人乃去”意思不符。‎ ‎13. 【解析】(1)突然与辽兵遭遇,被流箭射中,面色不改,督战愈急,军中佩服他的胆量。‎ ‎(卒、为所、挠、服各1分,大意1分)‎ ‎(2)在此之前,戍守边关的将领常常招引敌人来求取战功,河朔各州几乎没有安宁的年岁。‎ ‎(戍边者,定语后置,1分;致,1分;以,1分;殆,1分;大意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14.BD【解析】B、正面点题 D、鸥是眼前的景物,不是想象景物。词人在江皋徘徊,惊起一滩鸥鸟;而鸥鸟的拍翅声又惊醒词人,使他从迷惘的回忆中回到当前。‎ ‎15.【解析】(1)托物言志,借物抒怀。这首词题目为“赋潭州红梅”,词中从咏红梅入手,意在写人。梅“斜横花树小”“遥怜花可可”实写情人的楚楚可怜。梅“香远茜裙归”凋零飘落,实写红裙女子的远离。即梅即人,人梅夹写,含蕴空灵,意境深远。(点出手法1分,分析2分)‎ ‎(2)用典。在词人看来,这红梅之红,分明是娥皇、女英二女的相思血泪染成的,也即自己恋人的相思血泪染成的。这里用湘妃的典故,以娥皇、女英对舜帝之相思,比作恋人对己之相思。‎ ‎(3)比喻。茜裙,即红裙。“香远茜裙归”,是以茜裙女子的归去隐喻梅花之飘零。‎ ‎(4)对写法。这首词上阕由梅及人,写己之相思,下阕始则宕开,几经翻转,写对方之相思。从对方写来,将两地相思系于一树红梅,故其相思之情,愈翻愈浓,益转益深。‎ ‎(5)联想、想象。茜裙,即红裙。香气被寒冷的东风吹远了,而落花仍依恋残枝,在树下回旋。此句充满了奇妙的想象,“香”犹花魂,缥缈而去;茜裙则是由花瓣幻化出来的形象,如在眼前。这个幻化出来的形象,即是白石魂萦梦牵的情人,这是白石一生的“情结”所在,所以看到了梅花,会马上联想到分离的情人。‎ ‎【15题评卷说明】‎ ‎(1)诗歌技巧至少答出两点,点出手法1分,赏析2分。‎ ‎(2)区分主要手法与次要手法,其中托物言志(象征)、用典属于主要手法,其余的属于次要手法。‎ ‎(3)答出主要手法每点给3分,次要手法每点最多给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答案】(1)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D【解析】①(张冠李戴)交相辉映,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不能形容歌声。②细大不捐,捐为舍弃之意,小的大的都不舍弃,形容包罗一切,这里指禁令内容包罗内容广泛。使用恰当。③一鸣惊人,鸣:鸟叫。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使用恰当。④神乎其神,神:神妙;乎:语助词,表感叹。神秘奇妙到了极点。形容非常奇妙神秘。使用恰当,⑤(望文生义)久假不归,假:借;归:归还。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⑥(语义重复)责无旁贷不能与职责连用,也不能与“不可推卸”连用。贷:推卸。自己应尽的职责,不能推卸给旁人。‎ ‎18.A【解析】B项,两面对一面,事关能否凝聚起网络时代的共识。C项,成分残缺,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超级英雄——特种兵冷锋的形象。D项,语序不当,甚至前 ‎ 后分句调整语序。‎ ‎19. C ‎20. 【解析】①为了表达感情而写文章(1分) ②文章就显得矫揉造作(2分) ‎ ‎③产生了深刻有力的批判作用(或“是深刻有力的批判”)‎ ‎(2分,只答出有影响1分,答出否定作用才给2分)‎ ‎21.【解析】(1)画面背景是一面墙,两个男子面朝墙站立。左边的男子站在地面上,高墙挡住了他的视线:右边的男子右手拿着一本书,站在一摞高高的书上,视线正好越出墙头。(3分)‎ ‎(2)读书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帮助你摆脱蒙昧,去认识世界、了解人生。(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作文评卷说明】‎ ‎①“此事引发网友的热议”,需要在材料中明确热议点,可以从医生施救前后的角度、患者索赔的前后的角度以及医患关系等热议点展开评述。‎ ‎② 明确“新闻评论稿”,需要对此事件展开辩证思考,在辩证思考过程中论述有所侧重。‎ 理解同情医生批判家属的角度:‎ ‎(1)抢救过程中剪坏衣服的程序是绝对没错的,救命与时间赛跑 ‎。命重要还是财物重要?当然是命重要!不愿这个事件对医生产生负面效应,以后抢救病人时缩手缩脚,在剪不剪衣物上耽误宝贵的抢救时间,因此,一致声援医生,谴责患者家属(在紧迫状况下,医生有紧急处置且不受追究的权利,为救人剪破衣服,争取最短的抢救时间,符合医疗惯例,也符合人之常情。)‎ 医生表示,急救就是与时间赛跑,特别是呼吸心跳都暂停的患者,往往一分钟就能决定生死,为了在最短时间内为患者插上抢救设备,剪掉贴身衣物是常见情景。‎ 家属不在身边,医院对被抢救患者的财物有保管责任,但医院往往也有苦衷。国内大部分医院急诊科的就医环境不佳,患者、家属、医务人员常常拥挤在狭小的空间内,即便是一些省级的大医院也面临如此窘境。急诊科突发情况很常见,很难进行严格的管理,偶尔丢失物品也是情有可原的。‎ 从抢救的紧迫性看,主张对衣物赔偿是一种苛求。在急诊科,抢救生命是分秒必争的。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最佳黄金抢救时间是4到6分钟。如果在4分钟之内得不到抢救,患者随即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即使生还也将成为植物人。‎ ‎(2)急救后索赔事件,引发了一场有关道德的讨论和围观 治病救人反被要求赔偿有点像现代版的农夫与蛇的故事,让治病救人的医生情何以堪。(家属的要求过分,医院、医生不应该赔偿,“于情于理不该在救人成功后恩将仇报”。 没有感恩之心,尽显冷漠,背后折射出的社会本质。此举让参与抢救的医生“心寒”。)‎ ‎(3)思考医生的救人和自保问题,制度对医生权益的保障问题。‎ 进一步思考医生在救人和自保面前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甚至拓展引出“好人险”的思考,当然医生与一般社会上的救人还不同)尽职尽责治病救人,还要受这样的委屈,简直就是对所有医生尊严的践踏!医院应该出来维护医生。‎ 联想到:为什么医院有时候不签字就是不给做手术,即使很紧急的情况下。 万一手术做完了,家属不承认,然后倒打一耙:谁让你抢救病人了,你经过我们同意了吗? 然后医药费不拿不说,再让医院赔点钱。‎ 理解家属对医院管理质疑的角度:‎ ‎(1)感恩于索赔不矛盾,更何况之要求赔偿衣物要求其实并不过份。。‎ 前来索赔的患者父亲,在接受媒体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非常感激医院的救治行为,如今10多万元的医药费,就算借钱也要交给医院。但一码归一码,医院没有把患者的财物交给家属,这种失误就应该赔偿。‎ ‎(2)要求赔偿财物,是合法合理的。‎ ‎“如果只是要求赔偿财物,是合法合理的,但是不合情,这也是引起关注的原因。”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李长青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家属索赔合法却不合情。患者有没有必要提出索赔呢?从感情上说,这件事很容易让人接受不了。一般人走到这一步,通常就是自认倒霉,捡回了一条命,劫后庆生感激还来不及呢,还去纠缠什么呢?哪家医院哪个医生也不会喜欢这种主儿,特别是“霸王”惯了的单位。但是从法理上看,这位患者家属没有不当的地方,他主张索赔,是正当诉求的部分,一点也不荒唐。用当事人李先生的话说,索赔这些钱并不是漫天要价,根据遗失财物的估算价值,完全是合理的。他最初的目的并非是让医院赔衣裳钱,只是觉得即便是剪坏的衣裳也应该帮家属保存好。就像公安干警为了追捕就可以滥杀无辜吗?为了破案就可以任意私进民宅吗?所以说,这个要求其实并不过份。‎ ‎(3)医院应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医院应加强流程管理。‎ 也有网友认为医生未经家属同意擅自扔掉衣物,导致患者财物损失,理应赔偿。医院在治病救人过程中应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事后医院称剪衣抢救无过错 会吸取教训把细节做好。医院有责任,他的责任不在于剪破衣服救人,而在于患者财物的损失,医院不应该把患者的衣服事后不检查,当垃圾处理掉了,这一点医院也承认了过错,答应赔偿。‎ ‎ “在处理患者剪破的衣物以及随身物品的方式上,医护人员确实也存在疏忽。”赵剡说,一般情况下,抢救时剪掉的衣服,按照医院制度必须先由医护人员清理,将衣物内夹带的财物拿出来交给家属,再将破损衣物丢弃。但这次抢救情况危急,医护人员非常紧张,救治成功后情绪激动,忘记检查而是直接当做垃圾处理,确实存在失误。医院会吸取教训,今后更加严格要求医护人员,更加注意诊疗过程中的细节,力争避免类似事件再度发生。医院没有权利擅自丢弃。抢救室有监控,如果医护人员在监控下把衣物交给患者家属,还有可指责的地方吗?‎ 医院应加强流程管理 事发后,网上流传一张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制定的《剪破衣服知情同意书》,其中提到:“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医院尽可能保护患者自身的财产,但有时不能事先征得您的同意的情况下将依据救治工作的需要,剪破患者衣物、配饰,如造成的损失,我院将不承担任何赔偿”。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已经就此同意书辟谣,称并未在就医流程中增加这一环节。‎ 然而,的确有医院、医生考虑此类协议书的签订。‎ 国际标准对“安全”这一指标规定得很细,要求医院对安全要有具体的流程来管理。“医院在非急救的状态下,制定好紧急、急救的情况下保护患者财物安全的流程,就不需要在争分夺秒抢救时,还要专门花时间精力去处理这件事。‎ 相关链接1:文言文翻译 郭守文,并州太原人。他的父亲郭晖,跟从周太祖征讨河中,战死。守文当时十四岁,居丧尽礼,悲伤异常身形毁损。周太祖可怜他,把他召到军中。广顺初年,补官任左班殿直, 宋朝初期,升任西头供奉官。蜀地平定后,升任为简州知州。当时剑门外有很多贼寇,守文把他们都招附了。跟从曹彬等人平定金陵,护送李煜到京城。当时李煜因为拒命非常自惭,不愿活着见太祖。守文观察得知,于是对李煜说:“国家只求恢复国土,天下太平,哪里还有后到而受责呢?”李煜才安心。太平兴国初年,秦州降附朝廷,蕃部骚动,朝廷命守文乘驿车前去抚谕,西夏悦伏。太平兴国三年夏天,汴河在宁陵决口,朝廷征发宋州、亳州壮丁四千五百人去堵塞,命令守文主管这个工程。这年冬天,他又与门副使王侁、西八作副使石全振监督在灵河县的黄河决口的堵塞工程。太平兴国八年,黄河在滑州房村决口,朝廷调发士卒堵塞,命令守文主管这一工程。辽人侵扰雄州,朝廷命令守文率领数万禁兵赴援,守文率兵到雄州后,辽人就逃走了。雍熙二年,诏令守文率兵屯守三交,不久加职兼任武州团练使。遇西夏军队扰攘边境,朝廷命令守文率领军队前去抵抗,打败夏州盐城镇岌罗腻等十四族。又打败咩嵬族,把他们全部杀死。各少数民族部落非常恐惧,相继来投降,西部边境于是安宁下来。雍熙三年春天,宋军大举北伐,任命守文为幽州行营前军步军水陆都监。与辽兵遭遇,被流箭射中,面色不改,督战愈急,军中佩服他的胆量。端拱初年,改任宣徽南院使、镇州路都部署。这年冬天,辽军骑兵南下侵犯,守文率兵在唐河大败辽军。端拱二年十月,去世,终年五十五岁。太宗哀悼痛惜,追赠侍中,赐谥号为忠武,追封谯王,派中使护送,归葬京城。在此之前,戍守边关的将领常常招引敌人来求取战功,河朔各州几乎没有安宁的年岁。歧沟关失败后,于是命令守文以朝臣身份统率军队镇守常山来处理边事。守文死后一个多月,中使自北边回来说:“守文死后,军士们都流涕痛哭。”太宗问:“为什么会这样?”中使回答说:“守文把所得俸禄赏赐全部犒劳士卒,他死的那天,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太宗叹息了很久,赐给他家五百万钱,替真宗娶他的女儿为夫人,就是后来的章穆皇后。‎ 相关链接2: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白石的咏物词所咏最多的是梅、柳,这是因为其中关合着他的一段“合肥情事”,他与合肥情侣相遇于合肥赤兰桥,其地多柳树,而分手时为梅开时节。夏承焘先生的考证即为:“白石客合肥,尝屡屡来往……两次离别皆在梅花时候,一为初春,其一疑在冬间。故集中咏梅之词亦如其咏柳,多与此情事有关。”(《姜白石词编年笺校行实考》)‎ ‎ 起句“人绕湘皋月坠时”,点明人物、地点、时间。湘皋,湘江岸边。屈原《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兮。”注:“泽曲曰皋。”水滨江岸往往是情人幽会的理想场所,加之红梅掩映,更富诗情画意的美感。然而此刻词人写的不是相聚时的欢乐,而是写离别后的哀愁。一个“绕”字,写出百般无奈,万种离愁。绕者,徘徊也。“月坠”二字说明其“人”(抒情诗中的主人翁常常是作者自己)已在此徘徊良久。月坠湘皋,环境凄清,以此烘托心境,其愁苦悲凉可以想见。第二、三两句由人及梅,正面点题。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然词人不是写梅影映照于水面,而是写梅影浸透在水中,着一“浸”字,感情已很强烈,再以“愁”字形容涟漪,将涟漪拟人化了。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词话》)。愁人观物,触目皆是愁色,这在美学和修辞上叫做移情。诗人写梅多写其横,写其斜。如苏东坡《和秦太虚忆建溪梅花》诗云:“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词人这里不仅写其疏影横斜,而且突出一个“小”字。“花树小”,一作“花自小”。小字有娇小纤弱意。唯其娇弱,更显得楚楚可怜,让人顿起爱心。以上三句用写意的笔法,描绘出潭州红梅独特的品格风貌,奠定了全篇离别相思的基调。‎ ‎ “一春”三句既是写人,也是写梅。它既承上句,进一步写梅之愁,又从“幽事”渐渐逗引起无限伤心往事,暗暗点出心目中那个“人”来。梅的“一春幽事”是什么?是“嫁与东风春不管”,转眼间“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白石《暗香》)春残花落,惆怅自怜,除清风明月外,亦复谁知?“香远茜裙归”,是以茜裙女子的归去,象征梅花之飘零。茜裙,即红裙。香气被寒冷的东风吹远了,而落花仍依恋残枝,在树下回旋。此句充满了奇妙的想象,“香”犹花魂,缥缈而去;茜裙则是由花瓣幻化出来的形象,如在眼前。这个幻化出来的形象,即是白石魂萦梦牵的合肥情侣,这是白石一生的“情结”所在,所以看到了梅花,会马上联想到分离的情人。那时节春寒料峭,红梅绽放,他与穿着红裙的女子在江边分别。词人渐行渐远,回首岸边,只见那红裙渐远渐小,以至成为一个红点,就像江边的一朵红梅。……此时此刻,词人又深情地望着湘江边上的红梅,双眼渐渐模糊,幻化出当年江边的“茜裙”来。人耶?梅耶?真耶?幻耶?这样的描写,是写物而不凝滞于物,符合上面张炎所标举的第一个标准。‎ ‎ ‎ ‎ 过片一笔宕开,以“鸥去”结束对往事的回忆。词中本咏红梅,为何一下子又扯到江鸥?此法即张炎所云“收纵联密”中的一个纵字,也就是说不拘泥于故实,而要从远处着笔。鸥是眼前的景物,符合湘皋这一特定地点。词人在江皋徘徊,惊起一滩鸥鸟;而鸥鸟的拍翅声又惊醒词人,使他从迷惘的回忆中回到当前。啊,这一切原来都是幻觉,往昔的情事就象鸥鸟一样飞去了。词写到此处,如果继续从远处着笔,则失其收纵自如之妙,于是“遥怜”二字又把它收回本题,并与上阕的“香远”遥相绾合,从而构成一体,深得“联密”之致。“花可可”,与前面的“花树小”遥相呼应。可可,小也,形容梅朵小如红点。“可可”和“依依”俱为叠字,且平仄相谐,声韵极美。‎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