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郭宝钧在《古玉新诠》中的这段话表明( )
A.玉具有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 B.以玉入法反映治国方式成熟
C.玉的人格化折射丰富的人文精神 D.体现古代士大夫的政治智慧
2.孔子曾说:“为国以礼”。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材料反映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是( )
A.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 B.凸显宗族、亲族关系 C.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 D.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
3.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 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4.《礼记·曲礼》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汉代董仲舒在春秋决狱案例中对子误伤父的结论是:“臣愚以……春秋之义……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表明汉魏时期的法律呈现出( )
A.宗法家族的特色 B.以儒入法的特色 C.同态复仇的特色 D.严刑峻法的特色
5.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指导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同扶命。这表明( )
A.儒道开始出现融合趋势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
C.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 D.修身齐家治国成为道教的宗旨
6.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南宋( )
A.社会动荡人心败坏 B.书院教育非常发达 C.商业发达影响农业 D.儒家伦理的普及化
7.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当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子掉到井里面,必然会动侧隐之心,
倘若顺着这种侧隐之心的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王阳明意在借此阐发( )
A.发明本心的方法论 B.知行合一的行为准则 C.理生万物的宇宙观 D.格物致知的修养方法
8.李贽在《藏书》中说:“试观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后者乎?亦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爱民为念如武氏者乎?”。他的这一观点( )
A.摆脱了“天理人欲”束缚 B.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C.体现了客观务实的历史观 D.大力倡导经世致用
9.凸面镜早在唐代就作为小儿玩物出现于长安街市,而西方人在13世纪末制成了眼镜。明朝时眼镜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但人们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亳无进展。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 )
A.对西方科技发明有影响 B.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C.满足于初级的实际应用 D.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
10.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由此推断( )
A.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B.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
C.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 D.专制统治的强化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11. 李约瑟认为,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 )
A.传统科技已发展为近代科技 B.西学东渐促进中国科技发展
C.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高低 D.中国科技明清仍然领先于世界
12.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书籍被严厉禁止。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造成古代天文学长期落后 B.天文知识有利于农业发展
C.源于强化皇权统治的需要 D.私人无法对天文作出贡献
13.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其中饮食烹饪有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齑、做鱼、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列举的食品、菜点品种约达三百种。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 )
A.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与贮藏等方法 B.汇集了当时最高超的烹饪技术
C.是北方民族大融合在文化上的反映 D.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
14.较之前的小说,《西游记》更以人物为情节的中心。这—宗教题材的小说在形象构成的方式上给人以荒诞无稽的感觉,而实际上它却带有一个鲜明的倾向。这一倾向是( )
A.怪诞化 B.脸谱化 C.世俗化 D.功利化
15.下面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书写工具的不同 B.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C.经济和文化交流需要 D.书法艺术不断发展
16.唐代画家张彦远曾说,“然今之画人,粗善写貌,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色彩,则失其笔法。岂曰画也?”这表明他注重( )
A.描绘人物形象 B.逼真摹写客观事物 C.绘画布局构图 D.传达主观情致神韵
17.有学者指出,道光年间(1820—1850 年)的士大夫阶层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在那个时代,虽然也有少数人看亊较远、较淸,但是他们怕淸议的指摘,默而不言。这种现象( )
A.显示了知识分子的清高 B.源自于政府的高压政策
C.不利于中国近代化开启 D.是对清政府的无声抗议
18.甲午战争后,人们开始觉得“西学中源”说没有道理,此后的革命家、改良家就开始一概否定中国文化, 而放弃“西学中源”说。 “西学中源”说退出历史舞台的客观原因是( )
A.西方文明冲击暴露其不科学性 B.没能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C.中国人学习西方的阻力有所减弱 D.启蒙思想的传播使中国人普遍理性
19.京师同文馆创办之初,“每一个学生每月给三两银子的膏火,学一二年后,洋文有成绩者,则增至六两,再过一期增为八两,后增为十二两。彼时,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家教读,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这从侧面反映了( )
A.清末新政重视教育 B.新式教育已成主流 C.官办学堂待遇更好 D.新式学堂招生艰难
20. 林则徐在上奏《英人非不可制应严谕将英 船新到烟土查明全缴片》中指出,英国以船坚炮利而称强,至口内则运棹不灵,一遇水浅沙胶,万难转动,若至岸上,更无能为, 其强可以制,其富不足夸。这折射出( )
A.先进的中国人对战争形势的清醒认识 B.国人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
C.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D.
英国难以快速对中国发动战争
21.鸦片战争时期,研究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广泛使用世界地图,如《海国图志》共收地图77幅,《瀛寰志略》有地图42幅。该现象的出现表明当时( )
A.政府重视对世界地图的研究 B.世界地图均以中国为中心
C.部分士人有一定的世界意识 D.史地著作被社会普遍接受
22.洋务运动兴起之际,冯桂芬提出中国传统任命官员的方法“岂不以才德虚而无据”,因而他建议 “吏部籍之以得举(举:选举)多少为先后,遇应升缺列上,其无举者不得列。”到1898 年,京官们对这一改革建议几乎持清一色的敌对态度。 以上材料说明了(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最初思想渊源 B.早期维新思想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C.冯桂芬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D.京官们在 1898 年一致反对变法图强
23.严复为在西方自然科学的影响下,展开了自己的哲学论证,他认为:为始之气,皆本于热,有热则有力,有力则有吸力,有离心力,有拒力。启发了严复这一认识的科学理论最有 可能是( )
A.自由落体定律 B.经典力学 C.相对论 D.天演论
24.康有为“从崇尚经典走向怀疑经典,又从怀疑经典转向‘大讲西学’,最后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稍神,又回过头来重新解释经典”。这反映了康有为( )
A.欲使儒家思想近代化 B.借传统文化推行变法 C.主张以西学取代中学 D.调和了中西文化矛盾
25.孙中山主张普遍建立消费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认为建立合作经济是“地方自治团体” 之“要事”,是避免“商家垄断”的有效办法。还主张“累进税率,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这体现孙中山 ( )
A.节制资本的思想 B.深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C.关注工农的利益 D.提倡建立公私合营经济
26.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有人提出用“对满同盟会”作为会名,但遭到孙中山的反对。孙中山同时指出:“满洲政府腐败,我辈所以革命,即令满人同情于我,亦可许入党。”这表明孙中山( )
A.反对以革命方式推翻清政府 B.将反满兴汉作为其革命目标
C.主张动员满族民众参加革命 D.把民族革命寓于政治革命中
27.1927年8月,毛泽东在《湖南暴动大纲》中提出:“要在湖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定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由此可知,毛泽东( )
A.已预知了秋收起义的失败 B.最早提出了关于土地革命的主张
C.意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D.已经萌发“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28.有学者认为:“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同时发展和提升了这—思想。”邓小平的“继承和借鉴”主要表现在( )
A.引进外资并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发展 B.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
C.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D.废除了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29.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军队的常规重型武器装备是火炮,本次阅兵式上先后亮相歼-20、歼-10C,红旗-22等六种新型战略武器成为合成兵种的常规装备。这一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后( )
A.全面实施“科技强军”战略的成效 B.工业化为国防现代化提供保障
C.人民军队突破西方国家的军事封锁 D.教育与军事科技创新高度结合
3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同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完全的排斥;但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而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反映了( )
A.社会制度转型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B.文学艺术亊业发展受政策因素影响
C.盲目学习苏联影响民族文化保护 D.邓小平主持科教工作推动拨乱反正
31.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 “几乎场场满座”。而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这一反差表明( )
A. 香港电影更能反映社会现实 B.国产电影的制作技术低下
C.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大跃进”运动的持续深入
32.根据一位美国著名科学家的研究,1960年时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 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在1960年,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建国初期的高校调整 B.半工半读高校的涌现 C.“八字方针”的实施 D.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3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华生育文化源远流长。夏禹时期以后,人口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夏商时,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从孝的观念出发,要求世代相传,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口增殖思想。西周时,又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重男轻女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各家的代表人物都论述过人口问题,并成为中国古代各种人口思想的主要渊源。在地广人稀、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主张人口增殖始终是我国古代人口思想的主流。
——杨发祥《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
材料二 1894年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一文中较为完整地表述了他的早期人口思想:“盖今日之中国已大有人满之志矣,其势已岌岌不可终日。上则仕途雍塞, 下则游手而嬉,嗷嗷之众,何以安此?”在论及“人满之患”的危害时,他进一步提出:“明之闯贼,近之发匪,皆乘饥谨之余,因人满之势,遂至溃裂四出,为毒天下”。随着孙中山从改良到改革的思想改变,其人口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四百兆苍生之众”已不是“人满为患”,而是可以作为“发奋为雌,无敌于天下”的宝贵人力资源,是建设独立富强的有利条件。1924年孙中山在演讲中,不仅不同意当时中国人口太多的观点,而且还将人口作为避免亡国灭种的最有效的武器。他认为要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不仅要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而且要把智力培养和爱国主义教育,国民新道德的教育作为培养革命建设人才的教育方针。
——摘编自《论孙中山的人口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有关人口思想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人口思想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3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宋代社会的全貌,较为复杂,就主导趋势而言,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遥遥领先地位;另一种认为宋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停滞状态,没有制度性的突破。
评论材料中关于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他指出: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共产党有自己的党纲与政纲,其党纲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这是与三民主义有区别的。但是,“共产主义是在革命发展的将来阶段实行的,共产主义者在现在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因此,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
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据以定出一定的政纲和政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推延地实行起来”。他呼吁国民党“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见,改变过去的老一套,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彻底地与民更始”。
——据《毛泽东选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毛泽东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建国主张的历史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毛泽东依据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建国主张。(8分)
1-5 CCABC 6-10 DBCCA 11-15 BCACC 16-20 DCCDC
21-25 CBBAA 26-30 DDAAB 31.C 32.A
33.(1)特点:较早注意人口问题(历史悠久);出现重男轻女思想;人口思想十分丰富;主张人口增殖的思想是主流。(12 分)
(2)变化:由初期认为中国人口过多到后期主张只有增加人口数量,通过教育提高人口质量,才能避免亡国灭种。(6 分)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孙中山思想的进步;孙中山认识到群众力量的伟大;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等。(7 分)
34.示例一:同意第一种观点
经济发展表现:商业活动突破时间、空间限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产生;对外贸易繁荣,泉州,明州都是当时最大海上贸易港口;宋代城市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宋代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分工、技术、工人数、产品产量、质量都大大超过前代,制瓷业出现众多名窑名瓷。
宋代科技发达,火药的完整配方及其广泛应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印刷术方面发明活字排版;出现象沈括这样的科学家著作《梦溪笔谈》。
教育方面: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书院的成型与发展,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思想方面:儒学融合佛道教义发展为新的流派——理学
文学艺术领域发展: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宋代散曲等;《清明上河图》等风俗画是当时画坛亮点。
总之,宋代的历史发展“继续领先于世界”。
示例二:同意第二种观点
政治上:通过二府三司使相权进一步削弱,专制主义进一步强化;通过建立禁军、转运使理财、通判监督地方司法,使地方权力受到削弱,导致地方行政效率的低下,缺乏自主性;
经济上:由于冗官冗兵冗费,造成国家积贫积 弱,财政负担沉重;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思想文化上:理学兴起实质是封建儒家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科技成果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总之,宋代的历史发展“并没有走进近代社会”。
35.(1)背景:全面抗战爆发,民族危机严重;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有不同观点。(7分)
(2)评析:丰富和发展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指出了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党纲的异同,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