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带答案内蒙古包头三十三中)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2018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带答案内蒙古包头三十三中)》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包33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高一语文期中(Ⅰ)考试试卷 命题人:刘永良 日期:‎‎2017年10月19日 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歌不止于纯粹的艺术,还兼具社会责任,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希尼在《诗歌的纠正》一文中指出诗歌“在另一种意义上它是无限的”。‎ 诗歌不会直接干预和改变人的现实命运,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尤其在当下,网络、多媒体信息已经紧密而深入地进入社会诸多领域,诗歌的创作平台和传播、接受途径愈加多元。诗歌文体特性决定了它可以协调公众的注意力,用轻灵的文字表达沉重的主题,传递正能量,触及社会热点问题,凝聚、感化、激发民心,甚至可以改变读者在社会中的存在方式、意识观念等。‎ 诗歌对社会的担当是广义层面的。首先,诗人应该秉持社会责任感。历史上伟大的诗人是时代的先驱者,是担负社会责任的“道义”者。其次,诗歌对社会的担当深而又广,它决不局限于哪一个具体的方面。诗歌可以批评时弊、关注民生,可以培养民众的审美品位,还可以起到交流、传承或延续文化的功能。诗歌是社会的缩影,回归社会,去感受、描写社会的疼痛、关怀一切可以关怀的对象是诗歌的社会使命。‎ 对诗歌而言,社会担当出于自觉——文学意义上与现实意义上的责任,既可以从时代和文化的视野出发,也可以持个人的身份去坚守;它不是强加给诗歌的包袱,不必以政治、道德、伦理尺度为准绳。‎ 诗歌通过对生活的表现与创造,给予我们的感染力、创造力、想象力等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无法提供的,它直指人的心灵。诗歌隐藏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是心灵的表现,是窃取灵魂秘密的钥匙,是生命精微的呈现,是灵魂坦诚的剖白。历代好诗都具有抚慰、纯化、提升心灵的功能,所以我们常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诗歌的声音,这个民族的未来必然缺少希望,一个抱持诗性情怀的人,他的精神不会委顿。‎ 诗人仅拥有现实生活、肩负社会责任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终极的关怀,灵魂有所归属。从艺术本源来看,诗歌首先是个人化的精神感受,它不受时空的阻隔,浓缩了“我”与“你”、“他者”、世界的关系;诗歌是未来时间里最美的存在方式,是逍遥的自在,是灵性之光。那些震烁古今的诗作均浸润着心灵的雨露,蕴藏着丰富的心灵材料。‎ 写作、阅读、朗诵诗歌的过程是心灵受外物感动得以滋养的过程,缺失心灵的书写,不是好的诗作。在表达精神诉求、凸显主题思想等方面,好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豪斯曼曾在题为《诗的名称与实质》的讲演中说:一首好诗能够从它沿着人们的脊椎造成的战栗去判定。好诗,它的文字背后一定有撼动心扉的精神生活、现实经验或历史记忆。饱含情感、见得到人性的光和影的诗歌必然会触动读者的心灵,让人刻骨铭心!从诸多世界经典诗篇中,我们会瞬息间读出心灵的悸动,感知到精神的压抑或敞亮、温暖或孤寂,好诗可以给予我们无穷的心力源泉。‎ ‎  (摘编自孙晓娅《诗歌的三个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下社会,诗歌的创作平台和传播、接受途径愈加多元,因此诗歌虽然不会改变人的命运,但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 B.诗歌可以表达沉重的主题,传递正能量,触及社会热点问题,凝聚、感化、激发民心,这是由诗歌本身的文体特征性决定的。‎ C.诗歌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它通过对生活的表现与创造,给人们以感染力、创造力、想象力,这种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提供的。‎ D.诗歌对社会的担当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批评时弊、关注民生,培养民众的审美品位,以及用来交流、传承或者延续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孔子有关《诗》的论述和希尼在《诗歌的纠正》中的观点,可以看出诗歌除了具有艺术性之外,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B.诗歌对社会的担当不是谁强加给它的,完全是源于文学意义与现实意义的责任,因此不必以政治、道德、伦理尺度为准绳。‎ C.诗人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担负起社会责任,回归社会,用诗去感受、描写社会的疼痛,关怀一切可以关怀的对象。‎ D.诗歌从艺术本源来看首先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感受,它不需要时空概念,却浓缩了“我”与“你”、“他者”、世界之间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直指人的心灵,具有抚慰、纯化、提升心灵的作用,因此一个没有诗歌的民族必然没有希望,一个民族的未来要考诗歌照亮。‎ B.诗人既要拥有现实生活,肩负社会责任,还应该有终极的关怀,灵魂有所归属。如果不用心灵去创作,谁也写不出好的诗歌作品。‎ C.优秀的诗歌在表达精神诉求,凸显主体思想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文字背后一定有撼动心扉的精神生活,现实经验或历史记忆。‎ D.豪斯曼《诗的名称与实质》演讲词告诉我们,判断一首诗歌的好坏,关键要看这首诗歌是否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让人刻骨铭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出。 (《鸿门宴》)‎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项王按剑而跽曰 跽:挺直身子跪着 B.刑人如恐不胜 胜:尽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称王 D.窃为大王不取也 窃:私下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拔剑切而啖之 ②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B.①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②以其无礼于晋 C.①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虏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例:樊哙覆其盾于地 A.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良曰:“长于臣。” D.因击沛公于坐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A.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总是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B.樊哙不仅能吃能喝,还能言善变,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C.樊哙闯入军营中,只引起了项羽的一点本能的“按剑而跽”的反应,可见项羽的确小看了刘邦及其手下。‎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把项羽抬举一番,难怪项羽爱听。‎ ‎(二)文言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 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荆轲刺秦》)‎ ‎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荆轲顾笑武阳 顾:回头看 B、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把:抓住 C、秦王惊,自引而起 引:伸直身子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用手提起 ‎9.对下列句中加点通假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武阳色变振恐 振:通“赈”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卒:通“猝”‎ C、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 D、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10.下列对情节、人物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选文描写了荆轲刺秦王过程中“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等惊心动魄场面。‎ B、写荆轲“笑”——“顾”——“前”三个动作,衬托出秦武阳的胆怯和秦王的威严。‎ C、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从侧面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D、选文最后写荆轲事败之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从正面刻画了荆轲的英雄形象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3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 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 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 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徂!‎ ‎1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 B、三、四两句紧紧相承,又有所变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上句扣竹,下句扣月。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象瞌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这已经是深夜了。‎ C、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这是也是深夜的景色: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 D、前六句展现了诗人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的形象。‎ ‎1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文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我们从这幅“秋夜图”中,还是看到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由诗人的不能酣眠,我们能够看到他的疲倦。‎ B、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他是为自己的身世遭际而忧心。这一夜他思考着千桩万桩事,“万事”不顺,难免清夜难眠。‎ C、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逝去。“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D、诗人对那如泪珠滚动般的“重露成涓滴”之声特别敏感;那光华万里的“野月”,使人会联想到诗人思绪的广阔和遥远;那乍隐乍现、有气无力的“稀星”,也可以看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定的担心;至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则更明鲜地衬托出诗人“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谁亲”(《赠王侍御四十韵》)的孤寂心情。‎ ‎1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以“情眼”观景、摄景,融情于景,故诗的字面虽不露声色,只写“夜”,不言“倦”,只写“耀乎外”的景,不写“融乎内”的情,但诗人的羁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时之情,已从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鲜明地流露出来。‎ B、这首诗的构思布局精巧玲珑。全诗起承转合,井然有序。前六句写景,由远及近,由粗转细,用空间的变换暗示时间的推移,画面变幻多姿,情采步步诱人。‎ C、诗的首联“竹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统领下两联所写之景。因为无“竹”,“重露”就无处“成涓滴”;无“野”,飞萤之火、水鸟之声的出现,就不知从何而来。由“竹”、“野”二字,可见诗人炼字之精,构思布局之细。‎ D、此诗结尾由写景转入抒情,骤看殊觉突然,细看似断实联,外断内联,总结了全篇所写之景,点明了题意,使全诗在结处翼然振起,情景皆活,焕发出异样的光彩。‎ 三、名篇名句默写(15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5分)‎ ‎(1)《沁园春·长沙》一文中,描写远望之景的句子是“ , ”表现作者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 。 ” (5分)‎ ‎(2)《雨巷》中丁香姑娘与我擦肩而过后,我目送她渐渐远去的情景的句子:“ ,‎ 远了, , 。”(3分)‎ ‎(3)《再别康桥》中我与康桥离别时的“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1分)‎ ‎(4)在《荆轲刺秦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作描写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的精神。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4分)‎ ‎(5)真的猛士, ,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2分)‎ 四、实用类、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李贞)】《中国诗词大会》举办两季以来,可谓是难得的同时收获了收视率与好口碑的综艺节目。第一季首播时,收视率就达到了全国第四位。今年播出的第二季借助央视这一强势平台,又占据了春节黄金档的十余天强势档期,收视率更是飞速飙升。‎ ‎  在微博上,不仅普通网友纷纷留言关注,一些知名“大V”也出言点评,《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点爆牧视热点,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给荧屏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同时,这样的节目也给电视人带来深思与启迪:我们不该将宝贵荧屏资源拱手让给那些粗俗无聊,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曝米花”节目,以博得些许廉价掌声,换取毫无意义的虚假收视。‎ ‎  节目的火爆,带来的是各位参赛选手的人气高涨。勇夺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冠军的,是来自上海的“00后”高中女生武亦姝,她在节目中的淡定从容,“圈粉”无数,被网友们盛赞为“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而除了武亦妹这样的“才女型”选手成了新晋“网红”,许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腔热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为了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像白茹云、王海军这样选手的参赛,一方面让社会大众知道了诗词与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遥远,另一方面也传递了温暖与感动。《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微信公众号上,也都发布了介绍节目中人气参赛选手的文章,获得了不错的阅读量。‎ ‎  无论是网友们对节目的高评价,还是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节目幕后的关注,实际上都反映出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了解欲望。事实上,在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之前,已经有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节目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地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 ‎  另外,节目还使得不少观众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更是树立一种文化自信。网友“美好好”表示,“期待全社会能由之激发起一种发自内心,出于真诚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网友“似水在流年”的体会则是,“全程看完,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里的中国,是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肤的中国人!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和标识”。‎ ‎  (摘编自‎201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  ‎ 材料二 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是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皆宜”。‎ ‎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紧密相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  (摘编自‎2017年02月08日《湖南日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出现的诗词,从《佛经》、楚辞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越数千年,涵盖了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到近现代整个中国诗歌史。竞赛题是央视请高校专家出的,题目所涉诗歌不是局限于唐诗宋词等中国诗词高峰期的作品,而是突出精品,选择普通观众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 ‎  (摘编自‎2017年02月09日《长江日报》)‎ 材料四 ‎  近日,在央视一套、十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帷幕,节目的热播也掀起了新一轮学习古典诗词的风尚。‎ ‎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8.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70.0%的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75.5%的受访青年认为社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 ‎  如何推动古典诗词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爱访青年的建议有:与流行文化对接,找到当代人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58.0%);在网络文化中植入古典诗词的成分,推动其普及(49,4%);提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降低传统文化的学习门槛(31.1%)等。‎ ‎  (节选自《人民周刊》2016年第12期,有删改)‎ ‎1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收视率超过第一季,再创历史新高,其成功根源在于利用央视这一平台和春节黄金档期。‎ B.在电视人眼中荧屏是一种资源,《中国诗词大会》使他们产生了思考,不能为追求收视率而任由劣质节目霸占荧屏。‎ C.武亦姝、白茹云和王海军均因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而被媒体深度挖掘,这也更进一步地引发了人们对诗词的认识。‎ D.作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改变了此前文化节目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16.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看出《中国诗词大会》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其实质是反映了当前社会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期待和渴求。‎ B.第二则材料和第一则材料都不同程度地指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原因,但第二则材料对原因分析则更为全面。‎ C.第三则材料概述了《中国诗词大会》所用竞赛题的来源和诗词选择标准,以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 D.第四则材料具有新闻调查的性质,作者使用了一系列数据表达观点,即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 E.材料一和材料四都在叙述新闻事实时,提到了新闻背景,这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观点的来龙去脉。‎ ‎17.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形式的理解。(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7分)‎ 将消逝的物语:油纸伞 李振南 ‎①每当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深夜里听那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我的思绪便会穿越时空,抵达江南小镇的小巷和它的油纸伞。‎ ‎  ②在我的脑海里,油纸伞是江南最美丽也是最遥远的一个梦了。记得儿时,在滴滴答答的雨帘下,我们撑开油纸伞,一爿爿烟雨葱茏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纷至沓来,让人恍然进入梦境。现在,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也只有在以假作真的影视画面里,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 ‎  ③油纸伞,它于何时何地发明,又是哪一个独具慧心的匠人所造,现已无从考证。但我想,油纸伞的出现,一定是在江南,被潇潇暮雨氤氲着的江南,很容易使人产生创造的灵感。于是,一把把油纸伞,从江南仄仄的小巷里走出,伞下的人或是明眸皓齿的女子,或是一袭青衫的书生,静静地在雨中沉思、遐想或踟蹰彷徨,那么宁静,那么典雅。或是两把油纸伞交错磕碰而过,蓦一回首,便擦出了爱的火花,产生了如水的柔情。正像在《雨巷》里徘徊的诗人,苦苦等待着眼睛里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也正像民间传说中的《白蛇传》里,是油纸伞演绎了许仙、白娘子的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  ④油纸伞走向乡下,肯定是《白蛇传》以后的事了。这种竹木结构,用纸糊成的雨伞,都无一例外地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刺鼻,那黄黄的颜色,温暖着打伞人的心。记得,小时候乡下农人的家里,多半都是有一把油纸伞的。现在,我想起来,我家也有一把手柄长长的油纸伞,虽然不知道使用了多少个年头,伞面也已破旧,然而孩提时每每撑开,总会有山水的味道,有亲人的味道,在雨中一路追随陪伴。‎ ‎  ⑤我家的油纸伞属于祖传或是母亲陪嫁过来的,我至今仍不得而知。按照我们这里的乡风,油纸伞是“有子生”的谐音,是吉祥的象征。所以,过去在闺女出阁时,其父母总要送上一把油纸伞讨个吉利。我家门角里的这把油纸伞是不是母亲的陪嫁物,我一直没有问过,那时也不懂得问。‎ ‎  ⑥过去,乡下的油纸伞,一般是妇女和儿童的用物,成年男人的遮雨工具是箬笠、蓑衣,他们讲究的是实用,不需要诗情画意的伞。我儿时使用油纸伞都是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又大又笨重的油纸伞,它的重量和宽度早已压过我弱小的肩头,有时候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将它撑开。在斜风骤雨中,油纸伞和人都晃荡在乡间泥泞的土路上,这时,雨模糊了视线,风吹淡了田园的颜色,雨和伞构成一组天然的乐器,雨在伞背叮叮咚咚地敲打着音乐,此起彼落,使寂寥中的行人有了一份乐曲的慰藉。‎ ‎  ⑦油纸伞仅陪我走过童年和少年的时光,从尼龙雨衣的出现,它便被搁置在每户人家的墙角、厨背而渐渐地破损、霉变,直到永远地消失。如今,油纸伞早已被式样繁多的自动伞、折叠伞所取代,它们做工精细,变化无穷,如五彩的花朵在大街上、小巷里、阡陌中次第开放。虽然我清楚地知道,它们也源于油纸伞的构想,是油纸伞的沿袭,但已缺乏了油纸伞的诗意。因为它们已没有了木质的温润,油纸的芬芳;没有了其张开时的热烈、坦诚和闭合时的羞涩、含情脉脉,已缺失了一个民族的古典情怀。所以,当若诗若梦的油纸伞逝去后,我们就再已无缘读到一首像《雨巷》那样令人心澄眼热的诗歌和《白蛇传》那样缠绵绯恻的故事。‎ ‎  (摘自《中国散文家》2011年第2期,有删改)‎ ‎1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4分):‎ A、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在深夜里听那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我”就能看到油纸伞的影子,置身于一爿爿烟雨葱茏的天地间,赏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图。‎ B、江南的雨使独具慧心的匠人产生创造的灵感,油纸伞应运而生,沿袭千年而不绝。‎ C、追忆小时候在乡下用过的油纸伞,作者印象深刻的是雨和伞敲打出的音乐。这样写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D、文中对于油纸伞是母亲陪嫁物的猜测,是虚实结合的写法,说明家里的这把伞在我的心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E、文章最后把油纸伞和自动伞、折叠伞做对比,是为了说明即使现代各式各样的伞更精细更美好,而油纸伞所承载的古典情怀和诗意却是永远无法替代的。‎ ‎19.结合文本,对于“油纸伞物语”的丰富内涵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江南多烟雨,江南人的雅致和悠闲,才有了油纸伞的诞生,并使之成为一种地域文化。‎ B油纸伞的轻巧典雅,表现了丁香姑娘的秀美,演绎了许仙和白娘子的爱情故事。油纸伞由此充满文学的诗意和古典情怀。‎ C油纸伞在普通家庭具有实用价值和亲情的味道,又是吉祥的象征。‎ D油纸伞,伞面张开后形成圆形,为祝福新人生活美满圆满的意思。‎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17分)‎ ‎20. 下列划线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庆祝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社区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一群风华正茂的老人积极参与活动。‎ B.打着“人道主义”的幌子,北约一开始就图穷匕见,协助利比亚反政府武装对卡扎菲政权进行了猛烈的军事打击。‎ C.陈水扁一定要搞“公投”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想在“台独”路上再进一步,做法相当狡猾。‎ D.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这次互联网留学峰会,不仅为人们揭开了中国互联网留学新一轮发展的精彩未来,而且促进了中国互联网留学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B.‎ 会议要求,各级教育部门须加强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兼职教师队伍,不断开发内容新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资料。‎ C.市场发展带来了种种问题,最为突出的是部分超大城市房价过高、一些地区商品房库存过多,这是目前各地各项相关政策的背景。‎ D. 落后的教育机制是制约我国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只有突破这一瓶颈,引入竞争机制,才能提高高校办学积极性。‎ ‎22.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妙语别解,例如:最开心的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最难找的人 ——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请你利用学过的古诗词填空。(5分)‎ ‎(1)最远的朋友___________________(2)最快的船___________________ ‎ ‎(3)最长的头发___________________(4)最深的情___________________ ‎ ‎(5)最多的愁___________________‎ ‎23. 下面是网友仿照《沁园春•雪》对雾霾天气的调侃:“北京风光,千里朦胧,万里尘飘,望三环内外,浓雾莽莽,鸟巢上下,阴霾滔滔……”请另选一首诗词或者歌词一部分(不得少于5句),仿其形式,调侃一下雾霾天气。(6分)‎ 六、写作(60分) ‎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  借助于网络,诗歌的发展好像是如虎添翼了,“诗人”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产生了大量卡拉OK歌曲式的诗作。出版社的改革开放,让每一位有资产的诗人都能够出诗集,顺利地成为有诗集的诗人。然而,真正读诗的人数却在锐减,社会关注诗的程度大大降低,诗作的影响力越来越弱。进入21世纪,当下诗歌正步入“崩盘”式的全面耗散时代。‎ 诗歌是浪漫的奢侈品,是文学象牙塔的塔尖,是诗化生活的外化,是人类诗意栖居的花朵。她需要一定的物质生活来支撑,更需要心灵空间来存盘。对于大众而言,太穷的人没有物质基础爱诗,太富的人已经被物质财富填满了生活空间,已经没有心灵空间来爱诗。而据说我们现在的贫富差距有点大,穷的太穷,富的太富,结果都没有办法爱诗。‎ 请结合自己生活和学习,针对诗歌的繁荣假象与衰亡进行思考,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作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包33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高一语文期中(Ⅰ)考试试卷答案及解析 ‎1.A(前后两者之间强加因果关系,另外"不会改变人的命运"表述有误,原文说"不会直接干预和改变人的现实命运")‎ ‎2.D(“不需要时空概念”错误,原文说“不受时空的阻隔”)‎ ‎3.A(“具有抚慰、纯化、提升心灵的作用”的应该是“好诗”,“一个没有诗歌的民族必然没有希望,一个民族的未来要靠诗歌照亮”夸大其词)。‎ ‎4.C(使……为王)‎ ‎5.A(A都是连词,表顺承,接着。B连词,来;介词,因为。C介词,趁机;介词,依靠。D副词,尚且;副词,将)‎ ‎6.D(A介词,对。B介词,与“见”联合起来表被动,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译为“被”。C介词,比)‎ ‎7. A(项庄不能刺杀刘邦,不能理解是因他心软,而是因为刘邦有项伯的保护)‎ ‎8、D ‎ ‎9、A ‎ ‎10、B ‎11、参考答案:B、由“水宿鸟相呼”一句可见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这是秋夜破晓前的景色。‎ ‎12、参考答案:B、“万事干戈里”,这一夜他思考着千桩万桩事,哪一桩都与战事有关!此句诗人是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13、参考答案:B、写景之句,由近及远。‎ ‎14、(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粪土当年万户侯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她静默地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3)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4)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15、C ‎  【解析】A项内外因理解错误,选项所显示的信 息是“收视率”这一方面,但创收视率历史新高的根源不在于“平台”和“黄金档期”,原文说的是“好口碑的综艺节目”“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比起“平台”和“黄金档期”,更有理由成为根源。B项错误,“《中国诗词大会》使他们产生了思考”属于作者的观点,而不是电视人的观点。C项正确,分析符合文章实际。D项指代对象错误,“《中国诗词大会》改变了此前文化节目高高在上的姿态”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的叙述,“这些节目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这些”指的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而不仅是《中国诗词大会》。‎ ‎16、A、D ‎  【解析】每答对一项给2分。A项正确,是对这则新闻事实的因果关系的推断和解释。B项错误,“第二则材料对原因分析则更为全面”应改为“第一则材料对原因分析则更为全面”,因为第一则说到了平台、档期、大众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形式创新等方面,更为全面。C项错误,“以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不符合原文“突出精品,选择普通观众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所说的这一导向。D项正确,分析符合原文实际。E项错误,材料四并未提到新闻背景。‎ ‎17.①采用群众喜闻乐观的形式或利用电视平台和黄金档期;‎ ‎  ②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或多种多样的竞赛方式;‎ ‎  ③注重内容的选择和深度加工;‎ ‎  ④利用电子媒体和大数据等新工具。‎ ‎【解析】每点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5分,言之成理即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举办、传承和传播等方面究竟应该如何进行,需要深入思考,进而建言献策。回答时从方法、方式和思路等方面写出一些内容即可。若答“课堂教学”不给分。‎ ‎18、C E (A项,这是儿时的记忆,也只能是在梦境里出现,原文说“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也只有在以假作真的影视画面里,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B 项,“沿袭千年而不绝”的说法不准确,油纸伞行将消逝。 D “虚实结合的写法”的说法有误,应属于虚写。)(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19、D无原文依据 ‎20、C ‎21、D ‎22、(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4)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5)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答案不唯一)‎ ‎23、《虞美人》:蓝天白云何时了,星星知多少?九州昨夜又雾霾,牛郎不堪回首月明中。高楼大厦应犹在,只是空气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城风絮四处游。‎ ‎《再别康桥》:悄悄的风走了,不如雾呼呼的来。风挥一挥衣袖,带不走一粒尘埃。‎ ‎24、‎ ‎1、一等做文(48以上)能结合个人生活和学习 ‎2、二等作文(36——45)没有涉及个人生活与学习 ‎3、三等作文(30分以下)‎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