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适应性月考试题(三)(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云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适应性月考试题(三)(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上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源自于西方国家日常语言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这种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提出的,其核心是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这种教学法,根据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互相影响把任务分成五类:拼板式任务,要求学生把散乱的若干信息拼成一个整体;信息差任务,给两个或两组学生有互补作用的信息,为了完成交际任务,双方必须协商以探清对方的信息;解决问题式任务,给学生一个问题及一系列信息,让其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决定式任务,给学生一个可能有几种结局的问题,让他们通过协调和讨论选择一种结果,进行论述;交换意见式任务,学生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国内一些学者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驱动”一词,用于作文教学。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明确提出了2015年高考作文的两道题目均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并对其概念做出阐释:“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如今年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他认为,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能“较好地解决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是在承继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与传统的材料作文对比,“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具有特殊性。首先,材料的内容思想紧扣“主旋律”。正如张开所说:“作文试题凸显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其次,材料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是新闻事件、社会热点,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的审议故事、名言警句、诗词歌曲、图片漫画等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真实性暗含了鼓励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命题意图。第三,材料的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表现在:材料往往具有争议性,争议性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关涉的人物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或几类人,这就保证“任务”的指向有多选择;命题者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这样的材料,能保证考生选择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点写作。同时,考生要把握好典型人物的特点和物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立意的主旋律,但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穿靴戴帽”、空发议论。在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的同时,还可从反面针砭时弊,揭露社会上存在的某些消极落后现象,在对比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 ‎(节选自《语文周报》特邀专家:尤立增《怎样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要求学生语言交际时完成核心任务。‎ B.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中,学生的表达根据任务的指向采用不同的信息处理方式。‎ C. 把任务进行分类,学生可以有针对地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D. 国内一些学者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直接引入作文教学中,拓展教学思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围绕“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核心概念,文章论述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沿革。‎ B.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细化为五种任务类型,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侧重点进行比较。‎ C. 文章援引专家的权威说法,例证确凿,对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转向进行诠释。‎ D. 本文逐层论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特点,强调其相对传统作文材料的改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创设出相对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是非题方案。‎ B. 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关注社会热点,突出育人功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 2015年全国卷作文题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但命题者本身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 D. 任务驱动型指令避免套作、宿构等行文方式,弥补传统材料空间大、立意多元的缺陷。‎ ‎【答案】1. B 2. A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曲解文意,此语言教学法的核心是“以明确任务为前提完成语言交际”。‎ C项,以偏概全,这只是其中一种分类方式。D项,“直接引入”表述不当,还加入“驱动”一词,说明国内学者并非完全照搬。‎ ‎2. 试题分析:“历史沿革”指某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历程。本文只论述了这一概念产生的理论渊源。‎ ‎3. 试题分析:“避免套作、宿构”说法绝对,对传统作文材料的理解错误。‎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D项混淆范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屋小记 史铁生 二十三岁时我曾到一家街道生产组去做工,做了七年。我们常常一边干活儿一边唱歌,如今回想,能够符合它的只应当是一句平白的歌词,惟颤动的一条直线,可一旦去找它却又飘散。当时V带我头一回看见那两老屋:尘灰满面,屋门前有一块不大的空场,一群老太太正在屋前的太阳地里劳作,纷纷停了手里的活儿,直起腰,从老花镜的上缘挑起眼睛看我。V仰头叫了一声“B大爷”,房顶上蹲着一个老头,正在给漏雨的屋顶铺沥青。“怎么着爷们儿?来吧!甭老一个人在家里憋着……”B大爷笑着说,露出一嘴残牙。‎ 老太太们盼望这个小生产组能够发达,发展成正式工厂,有公费医疗,一旦干不动了也能算退休,儿孙成群终不如自己有一份退休金可靠。我们干的活儿倒很文雅:在仿古的大漆家具上描绘出仕女佳人,花鸟树木,山水亭台……然后在漆面上雕出它们的轮廓、衣纹、发丝、叶脉……再上金打蜡,金碧辉煌地送去出口,换外汇。很多年以后,我在一家五星级饭店里看见了那样几件大漆的仿古陈设:一张条案、几只绣墩、一堂四扇屏风。它们摆布在幽静的厅廊里,我一阵他乡遇故知般的欣喜。走近细看,不错,正是那朴拙的彩绘和雕刻,一刀一笔都似认得。我左顾右盼,很想对谁讲讲他们的来历,但马上明白,这儿不会有人懂得它们,不会有人关心它们的来历,不会再有谁能听见那一刀一笔中的希望与岑寂。‎ 冬天的末尾,老屋里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但阵阵笑声不单是因为新屋就要破土动工,还因为B大爷带来“基建队”中的一个傻子。这是我的小学同学,可怎么这样老了呢?驼背,而且满脸印纹。‎ ‎“多少年了呀,你还记得我?”‎ ‎“那我还能不记得?你是咱班功课最棒的。”‎ 众人插嘴说:“那最孬的是谁呢?”“小学上了十一年也没毕业的,是谁呢?”“俩腿穿到一条裤腿里满教室跳,把新来的女老师吓得不敢进门,是谁?”B大爷领着三子走了,甩下老屋里的一片笑骂。‎ B大爷对旁人说:“三子呀,人可是一点儿不傻,只不过脑子不好使。”B大爷领着三子和V去挖地基,三子一边挖土一边念念叨叨地为我叹息:“谁承想他会瘫了呢?唉,这下他不是也完了?这辈子我跟他都算完了……”V听了眦瞪三子:“你他妈完了就完了吧,人家怎么完了?再胡说留神我抽你!”三子便半不吭声,拄着锹把抵头站着。B大爷去拽他,他慌抹了一把泪,脸上还是歉意的笑。——这些都是后来B大爷告诉我的。三子的话,又在我心里灌满了惶恐和绝望,一个傻子的话最可能是真的。‎ 摇着轮椅,耳边和心里都空荒的岑寂。我常常觉得,应该有一首平缓、沉稳又简单的曲子,来配那两间老屋里的时光,来配它终日沉暗的光线,来配它时而的喧闹与时而的疲倦。或者也可以有一句歌词,一句最为平白的话,不紧不慢反反复复地唱,便可呈现那老屋里的生活,闻见它清晨的煤烟味,听见它傍晚关灯和锁门的轻响。‎ 这一天,我沿着一条大道不停地走,暮色苍茫中,碰上了一个年轻的长跑者。一个天才的长跑家——K, K在我身旁收住脚步,愕然地看着我,便推起我,默默地跑——也许那个年代,恰可以这孤独的长跑为象征、为记忆、为诉说吧。K因为在“文革”中出言不慎,未及成年就被送去劳改,三年后改造好了回来,却总不能像其他人一样有一份正式工作。K从未受过正规训练,只靠两样天赋的东西去跑:身体和梦想。他每天都跑两三万米,还要拉上六七百斤的货物蹬几十公里路,其间分三次吃掉两斤粮食而已。生产组的人都把多余的粮票送给他,只临近大赛的那一个月,他才每天喝一瓶牛奶,然后便去与众多营养充足、训练有素的专业运动员比赛。年年的“春节环城赛”我都摇着轮椅去看他跑,年年他都捧一个奖杯或奖状回来,但仅此而己,多少年后我和K才懂了那未必不是上帝的好意相告:梦想就是梦想,不是别的。有个十三四岁的男孩要跟K学长跑,K便当起了教练。后来,这男孩的姐姐认识了K,爱上了K,并且成了K的妻子——那时K仍然在拉板车,在跑,在盼望得到一份正式工作,或被哪个专业田径队选中。‎ 从老屋往北就是护城河了。河很窄,水流弱小、混浊,我摇过小桥,沿河“漫步”,烈日晒了一整天的河水疲乏得几乎不动,没有浪,浪都像是死了。若是大雨过后,河水涨大几倍,浪也活了,浪涌浪落。老屋里的歌,应该是这样一句简单的歌词,不紧不慢反反复复地唱:‎ 不管浪活着,还是浪死了,都是水的梦想……‎ ‎4. 下文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回忆了一群平凡小人物的幸与不幸、绝望与盼望的生存状态,他们或以死亡激烈地反抗,或以坚守冷静地抵制,来表现对人生困境的抗争。‎ B. “他乡遇故知”的兴奋激动本应是敞开心扉的畅聊,却因无法分享将“我”的情感无情地推向无人能知的寂寞与寥落,可见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C. 本文语言不放任感情的泛滥抒发,不纵容回忆的恣意招摇。这种语言风格很好演绎了史铁生回忆散文的特点——寓深远于相素,寄激情于从容。‎ D. 本文的叙述方式,并不按照一定的时间、空间和逻辑顺序来描写,而是在简朴直白之中随意讲述着关于人生、关于生命等重大命题的深刻故事。‎ ‎5. 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处画横线的句子的作用。‎ ‎6. 米克·巴尔说:“在第一人称回顾往事的叙述中,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叙事眼光。一为叙述者‘我’目前追忆往事的眼光,可称为‘叙述自我’;另一为被追忆的‘我’过去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可称为‘经验自我’。”结合这句话,请对这篇散文的叙事视角进行分析。‎ ‎【答案】4. B 5. ①内容意蕴上,以歌词和节奏来喻指普通人物的平凡生活和故事情节的简洁单调。②情节组织上,起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文章开篇以“歌”来浓缩对老屋的回忆,奠定情感基调;中间以对“歌”的怀想来品评这段往事的意蕴;结尾呼应开头,以“歌声”的回环往复来体现情节的完整性,凸显怀旧的意味。③人物刻画上,表现作者情感的冷峻、克制与压抑。④思想主旨上,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正因为有梦,单调的生活变得复杂,窄小的心灵变得广阔,充满苦难与绝望的现实变得有期望。 ‎ ‎6. ①“经验自我”是23岁时的“我”,用于对情节的叙述,写出年轻时的“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拉近“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②“叙述自我”是现在的“我”,用于对过往人和事的评述,写出“我”的所思所想所悟,推远“我”的故事与读者之间的距离;③两个“我”同时在场,让读者既感受主人公的心灵体验,又体会人生的哲理思考,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极大丰富作品的审美内涵。‎ ‎【解析】‎ ‎4. 试题分析:“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说法不准确,应是“可见作者情感的压抑与封闭”。‎ ‎5. 试题分析:先答出句子的内容,然后从情节组织上分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呼应开头”;从人物刻画上“表现作者情感的冷峻、克制与压抑”;从思想主旨上“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的作用。‎ 点睛:散文的结尾在内容上一般有深化或升华主旨的作用,在结构上要注意照应的作用,答题时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即可。此题答出语句的含义后和足以从结构和主旨的角度进行分析。‎ ‎6.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题干中对“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的概念的解释,用文中的情节解释这两种视角即可。即指出文中哪里是“叙述自我”,哪里是“经验自我”,再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是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最早开展的全国大型抽样调查,旨在收集家庭的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保险与保障、人口与就业等方面信息,全面追踪家庭动态金融行为。‎ 根据2015年数据,中国家庭金融储蓄占GDP的比例在2014年达到了31.8%。但微观数据显示,并非家家户户都在存钱,我国的储蓄分布严重不均,真正在当年有储蓄的家庭只有60%,40%的家庭当年是入不敷出的。‎ 西南财大经管学院院长甘黎认为,储蓄主要来源于高收入阶层这一现状说明,之前的消费刺激政策对于高收入阶层的作用有限。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困难是消费不足,以前普遍认为消费不足的原因是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消费意愿不足。这十年来我国社保制度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和好转,但这对促进消费并没有起到根本性作用。‎ 材料二:‎ ‎“我国的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并非消费意愿不足,而是收入分布的问题。”甘黎说,收入差距大既是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自然结果,也是我国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家庭低收入群体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却通常入不敷出,提高他们的收入将对促进消费起到根本性作用。‎ 甘黎建议对贫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给予大幅度的转移支付。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于一些国家来说已经很高了,如果扩大转移支付的比例,把钱转移到相对贫困的老百姓身上以后,他们把钱花出去,那中国经济遇到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材料三:‎ 中国居民家庭储蓄分布情况,揭示中国财富悬殊现象极为严重。就目前而言,这种储蓄结构分布会带来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一方面,影响中国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迟滞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众所周知,目前靠投资和外贸两驾马车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有限,刺激内需应是中国政府提振经济的“发动机”。而这种分布极为不合理的储蓄现状,使低收入社会群体想消费而没有能力消费,而少数各种消费已近饱和的高收入社会群体却占据大量社会财富,这种财富拥有量与消费需求量严重错位的尴尬现状,无疑成了制约内需扩大和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障碍。另一方面,这种储蓄分布结构图表明,中国财富分化现象严重,造成这种分化严重的原因除了市场经济因素之外,还有我国在收入分布政策、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这不仅会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且也会形成社会对立矛盾,加剧社会不满情绪,不利于社会长久稳定。‎ 此外,这种储蓄分布状况还会影响中国金融发展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因为它会让高收入阶层成为金融信贷的主要获得者,从而使银行加剧信贷风险,不利于整个金融扶贫事业的推广,甚至涉及整个金融业运行生态。‎ ‎7.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微观数据显示,我国的储蓄分布严重不均,且高收入阶层拥有较高的储蓄率占比。‎ B. 从收入排名前5%的家庭的国际对比来看,我国高收入家庭的储蓄率远高于美国。‎ C. 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困难是消费不足,消费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消费意愿不足。‎ D. 尽管我国社保制度已有了较大改善和好转,但对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刺激作用不大。‎ ‎8.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甘黎认为,收入差距大、收入分布不合理等问题才是我国的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 B. 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转移支付,才能刺激这一群体的消费需求意愿,从而促进消费。‎ C. 中国居民家庭储蓄分布现状,揭示贫富分化现象严重。这必将引发银行的信贷危机。‎ D. 通过转移支付增加收入的措施一旦不完善,低收入者会对现金福利求助更加依赖。‎ E. 甘黎认为,居民转移性支出明细表显示,我国对低收入群体转移支付比重仍然偏小。‎ ‎9. 根据上述材料,请为改变目前中国居民储蓄分布结构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7. C 8. AE ‎ ‎9. ①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转移支付增加低收入阶层收入。②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力度,完善税收政策,尽量缓解贫富分化现象。‎ ‎【解析】‎ ‎7. 试题分析:这是“以前普遍认为”的观点,而非本文观点。‎ ‎8. 试题分析:B项,转移支付非必要条件;C项,说法绝对,以偏概全;D项,文中无据。‎ ‎9. 试题分析:注意从“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加大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力度”的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此题注意提炼文章中专家的观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存勖,李克用长子也。初,李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还军上党,置酒三垂岗,伶人奏《百年歌》,声甚悲,坐上皆凄怆。时存勖在侧,方五岁,克用慨然捋须,指而笑曰:“吾行老矣,此奇儿也,后二十年,其能代我战于此乎!”存勖年十一,从克用破王行瑜,遣献捷于京师,昭宗异其状貌,赐以鸂鶒卮、翡翠盘,而抚其背曰:“儿有奇表,后当富贵,无忘予家。”及长善骑射胆勇过人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 天祐五年正月,即王位于太原。叔父克宁杀都虞候李存质,幸臣史敬镕告克宁谋叛。二月,执而戕之,且以先王之丧、叔父之难告周德威,德威自乱柳还军太原。梁夹城兵闻晋有大丧,德威军且去,因颇懈。王谓诸将曰:“梁人幸我大丧,谓我少而新立,无能为也,宜乘其怠击之。”乃出兵趋上党,行至三重岗,叹曰:“此先王置酒处也!”会天大雾昼暝,兵行雾中,攻其夹城,破之,梁军大败,凯旋告庙。同光二年,帝御文明殿,以教坊使陈俊为景州刺史、内园使,储德源为宪州刺史,皆梁之伶人也。初,帝平梁,俊与德源皆为宠伶周匝所荐,帝因许除郡,郭崇韬以为不可,帝密召崇韬谓之曰:“‎ 予已许除郡,经年未行,我惭见二人,卿当屈意行之。”故有是命。‎ 天成元年,郭崇韬、朱友谦皆以谗死,李嗣源以名位高,亦见疑忌。赵在礼反于魏,大臣皆请遣李嗣源讨贼,庄宗不许。群臣屡请,庄宗不得已,遣之。李嗣源至魏,屯御河南,在礼登楼谢罪。军变,李嗣源入于魏,与在礼合,遣石敬瑭将三百骑为先锋。李嗣源反,龙骧指挥军使姚彦温以前锋军叛降于李嗣源,入于汴州。帝自万胜至洛京,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反,夏四月丁亥朔,皇帝崩。七月,葬雍陵,追谥为光圣神闵孝皇帝,庙号庄宗。‎ ‎(节选自《新五代史·唐本纪五、六》《旧五代史·唐书三》)‎ ‎10. 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长/善骑射/胆勇过人/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 B. 及长善骑射/胆勇过人/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 C. 及长/善骑射/胆勇过人/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 D. 及长善骑射/胆勇过人/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坊,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俗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B. 刺史,古职官,初为监察官,后变成军事行政长官,相当于太守、知州等。‎ C. 朔,天文学名词,又称新月,指农历每月初一,引申为“初生”“开头”等。‎ D. 庙号,指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存勖实现父愿。李克用在三垂岗设宴,预言李存勖将完成未竟的功业。后来,初袭王位的李存勖果然在三垂岗大败梁军,奠定了晋国崛起的基础。‎ B. 李存勖勇武善战。他曾在先王之丧、叔父之难等不利的情形下果断出击,雾中进军,攻破梁的夹城,把梁军打得大败,然后凯旋,祭靠太庙。‎ C. 李存勖寄信伶宦。后唐灭梁后,李存勖竟然要让梁之优伶陈俊和储德源做刺史,被郭崇韬劝阻,最终他还是履行了对伶人的这个承诺。‎ D. 李存勖疏忌功臣。在位期间,对功臣宿将多有猜忌之心,郭崇韬、朱友谦等都被他诛杀,李嗣源也因位高权重而被疑忌,最终走投无路被逼造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梁人幸我大丧,谓我少而新立,无能为也,宜乘其怠击之。‎ ‎(2)予已许除郡,经年未行,我惭见二人,卿当屈意行之。‎ ‎【答案】10. C 11. A 12. D ‎ ‎13. (1)梁兵庆幸我有大丧事,认为我年少新立,无所作为,我想乘其怠惰发动进攻。(2)我已经答应了授予他俩郡官,很多年没兑现,我不好意思见这两个人,你应委屈一下听从我的。‎ ‎【解析】‎ ‎10. 试题分析:“及长”表时间推移,后面断开,“习《春秋》”“通大义”两个事件,中间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及长”表时间推移,后面断开,“习《春秋》”“通大义”两个事件,中间断开。‎ ‎11. 试题分析:应为“雅乐以外”。‎ ‎12. 试题分析:李嗣源是因“军变”而造反的,不是被李存勖逼得走投无路最终造反。‎ ‎13.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幸”译为“庆幸”,“怠”译为“怠惰”,“除”译为“授予官职”,“经年”译为“很多年”。‎ 参考译文:‎ 李存勖是李克用的长子。起初,李克用在邢州击败孟方立,回师上党,在三垂岗设宴,演戏的人奏《百年歌》,声音很悲哀,弄得满座的人悲伤。当时李存勖年方五岁,在李克用旁边坐,李克用感慨地捋着须,指着李存勖笑着说:“我们老了,这孩子很奇特,二十年后,他能代替我在此地作战么?”李存勖十一岁时跟随李克用打败王行瑜,李克用派他献捷报于京城,昭宗对李存勖的相貌感到惊奇,赐给绘有双水鸟的圆形盛酒器、翡翠盘,摸着他的背说:“这孩子形状奇异,后当富贵,不要忘了我们。”李存勖长大了,善骑射,胆勇过人,稍学习《春秋》,就能了解《春秋》之大义,尤其喜欢音乐、歌舞和戏剧。‎ 天祐五年(908)正月,李存勖在太原即晋王位。叔父李克宁杀都虞侯李存质,他的宠幸大臣史敬镕告李克宁谋叛。二月,李存勖捉住史敬镕杀掉,并将先王之丧、叔父之难告诉周德威,周德威为此从乱柳回师太原。梁在夹城的将士听说晋有大丧事,周德威的军队退走了,就松懈起来。晋王对众将说:“梁兵庆幸我有大丧事,认为我年少新立,无所作为,我想乘其怠惰发动进攻。”于是进兵上党,行至三垂岗感叹地说:“这是先王摆酒宴的地方啊!”那天雾大得白天像晚上一样,雾中进军,攻破梁的夹城,把梁军打得大败,然后凯旋,祭告太庙。同光二年(924),帝坐车来到文明殿,任命教坊使陈俊为景州刺史、内园使,任命储德源为 宪州刺史,二人都是梁朝演戏的优伶。起初,庄宗平定梁朝,陈俊与储德源都被宠伶周匝推荐,庄宗因此答应让他们当郡官,郭崇韬认为不可以,庄宗秘密召见郭崇韬对他说:“我已经答应了授予他俩郡官,很多年没兑现,我不好意思见这两个人,你应委屈一下听从我的。”所以有这次的任命。‎ 天成元年,郭崇韬、朱友谦都因谗言被害死,李嗣源因为名位高,也被李存勖怀疑猜忌。赵在礼在魏州反叛,大臣都请求让李嗣源讨贼,庄宗不答应。大臣们多次请求,庄宗不得已,才派遣他去。李嗣源到魏州城下,在河南屯兵抵御,赵在礼登楼谢罪。遇到亲军哗变,李嗣源被胁迫入魏州城,与叛军赵在礼合势,派遣石敬瑭率领三百骑为先锋。李嗣源反叛,龙骧指挥军使姚彦温以前锋军叛降归附李嗣源,李嗣源拥军入汴州。皇帝从万胜镇返回洛京,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谋反,四月一日,皇帝死。七月,李嗣源将李存勖葬入雍陵,上庙号庄宗,追谥为光圣神闵孝皇帝。‎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发夷陵[注]‎ 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注]宋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奉诏从四川东归浙江,此诗是他从夷陵(在今湖北宜昌)出发时所作。‎ ‎14.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这首诗的写法很像杜甫的《登高》,全篇着眼时空距离的展示,有咫尺万里的气势。‎ B. 湍急的江流和一个接着一个的险滩,使人感到心胆破的危险,好像走到了绝境之中。‎ C. “地辟天开”是耳目所不及的,却偏要说在“指顾”之中,又把延伸的空间扯远了。‎ D. 俊鹘是“横飞”,大鱼是“腾出”,纵横交错自下而上,从大处落笔写得细致入微。‎ E. 杜诗妙在将立意恢宏与笔触细腻等对立的审美范畴和谐统一,陆游诗深得此中三昧。‎ ‎15. 作者因何而“喜”?全诗是怎样体现这一情感的?‎ ‎【答案】14. CD 15. 第一问:①过尽险滩,诗人顺风顺水,视界开阔、心胸开朗之喜;②奉诏东归,诗人预感将身担大任,要有一番作为之喜。第二问:①全诗采用由远及近的写景 视角,时空开合设计巧妙,以山平水远、苍茫开阔的景色来抒发胸中块垒;②实写眼前之景却达到目力所不及的地方,于是引出“地辟天开”的想象中的境界,虚实结合构成一个壮阔宏伟的境界,以此来展现人生抱负;③以比喻的手法极写战鼓雷动、浪涛拍打江岸的声响,动静结合互相映衬,从“百滩过尽失途穷”和“大鱼腾出欲凌空”,来表达难抑的喜悦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C项,延伸的空间是被“拉近”了。D项,是自上而下,从小处落笔。‎ ‎15. 试题分析:首先概括原因“过尽险滩”“奉诏东归”,然后分析手法,注意从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以及比喻的修辞的角度分析。‎ ‎ ‎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对比:曹操当时是___________,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驾一叶之扁舟;曹操当时是___________,横槊赋诗,而你我只是___________。‎ ‎(2)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景。‎ ‎【答案】 (1). 舳舻千里 (2). 酾酒临江 (3). 举匏樽以相属 (4). 角声满天秋色里 (5). 塞上燕脂凝夜紫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和曹操进行对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舳舻”“酾”“匏樽”的写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被驱赶的小贩对城管人员上下其手,一手掐脖子一手揪头发,协管员发出惨叫声。‎ ‎②在这种人心惶惶的时候,他却好整以暇,大有轻袭缓带的气象,只把军队移驻山海关。‎ ‎③他是个清高自负的人,对于自己讨厌的人总翻白眼,对于自己欣赏的人则青眼有加。‎ ‎④数十年来,每闻有古籍文物流往国外,钱老总是感喟心伤,辗转搜求,唯恐失之眉睫。‎ ‎⑤两位老人从结缘到相守共同经历半生风雨,直到现在两人还白头如新,恩爱有加。‎ ‎⑥马云的无人超市开业了,一大堆市民排队等候入场,甚至出现了重足而立的火爆场面。‎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②③④ D. ①⑤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①上下其手:比喻暗中勾结,随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②好整以暇:既严整有序又从容不迫的样子。起初用于形容军队,后也可以用于人。③青眼有加:表示对人的赏识或喜爱。④失之眉睫:指不经意间错失。⑤白头如新:双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辈子,到老了还是像刚认识一样。不合语境。⑥重足而立:后脚紧挨着前脚,不敢迈步。形容非常恐惧。‎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香港政务司司长公开强调,“港独”完全违反《基本法》,鼓吹“港独”是挑战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不能容忍。‎ B. 汽车客运站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服务质量是是否提升,服务态度是否改善,服务细节是否完善,都会给每一位旅客留下美好印象。‎ C. 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D. 脑科学研究对大脑认知神经原理的认识,提升了人类对自身的理解和脑重大疾病的诊治水平,也为发展类脑计算系统提供了重要依据。‎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成分残缺,在“完整”后加“的底线”。B项,两面一面不搭配。C项,歧义。‎ 点睛:搭配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等,较为典型的是一个词语和后面或前面的两个词语配合,和其中的一个搭配不当。此题选项B一面对两面。‎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近日,欣闻敝校百年校庆将至,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 B. 寄呈的大作收悉,拜读再三,我冒昧地作了一点雅正,仅供参考。‎ C. 在编辑老师的指导下我反复修改,成稿后我惠允首先在这本期刊上发表。‎ D. 兹有我校黎明同学,拟参加你校自招考试,望该生能得到你校垂青。‎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躬临”“敝校”谦敬失当。B项,“寄呈”“雅正”谦敬不得体。C项,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D项,垂青,是希望得到上级的欣赏、重视,受到优待。此处使用正确。‎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循环变化构成的气候异常现象。厄尔尼诺是热事件,可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_______,可导致全球平均温度降低。拉尼娜现象的水文特征,是太平洋东部水温下降,出现干旱,与此相反的是_______,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当信风加强时,信风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导致_______,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答案】 (1). 拉尼娜是冷事件 (2). 西部水温上升 (3). 海表温度异常偏低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注意前文“厄尔尼诺是热事件”,第②空注意前面的“东部水温下降”,第③空注意前文“平均温度降低”。‎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在信息时代,个人隐私的保护成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社会文明提升的一个瓶颈。由于信息不对称,公众用户始终处于弱势,但只要信息技术企业意识到保护个人隐私的重要性并加强行业自律,就能对个人隐私进行完全保护。当然,保护个人隐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企业制订出相关行业规定,就能将保护个人隐私工作落到实处。信息技术产业方兴未艾,如果现在就将其置于政府监管之下,信息企业必能马上认识到保护个人隐私不只是保护用户的利益,也是在奠定自己发展的基础,迅速开创全社会共赢的局面。‎ ‎①单凭企业意识到重要性并加强行业自律是不能完全保护个人隐私的。‎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单凭制订出相关行业规定是不能将保护个人隐私工作落到实处的。 (2). 单凭政府监管是不能马上提高企业认识、迅速开创全社会共赢局面的。‎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家宣传保健产品的“生活馆”,每天八点开门,年满60岁的老人可免费体验,大爷大妈们都会在早高峰挤公交前往。有一天,有个年轻人看到一位年轻妈妈带着女儿摇摇晃晃挤在车厢中间,就走向示意让小女孩过来坐下。妈妈一边道谢一边看了看旁边注视着座位的老人,不好意思地说:“这么多老人,让他们坐吧!”女孩已被挤得满头大汗透不过气来,很想坐下,年轻人只管把女孩拉来坐下。旁边有老人说:“怎么只有给小孩让座的,就没个给老人让座的?”又有人说:“老人免费乘车已经享受社会优待,能否替年轻人考虑一下错峰出行?”车厢里顿时聒噪起来。‎ 请以“我讲尊老故事”或“我看尊老现象”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800字。‎ ‎【答案】何以“尊老”之下的美德“幻灭”?‎ 尊老爱幼,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可如今,传统还是传统,美德就不一定了。爱幼大家都能体味,只是这尊老一说,却是生活当中的奇形怪状,说来也挺有趣的。‎ 人们以为,尊老不尊老,实在没有多大的意义。社会指责我们后辈是吸血鬼,说我们是啃老族,那也真是没办法。既然有老可以啃,那为何不去啃一啃呢?所以,尊老现象现在变得很奇怪。‎ 原本是传统的美德,是一种社会伦理道德,可现在被许多的金钱物欲所缠绕着,还真讲不清,到底怎样的尊老行为才是纯粹的敬爱老人的善孝之心。‎ 标榜是一回事,自觉践行,并且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尊老的潜意识,又是另一回事。也许,赡养老人是我们做子女从的义务,在中国尚可以法律意志层面的约束,可是,尊敬老人绝不仅仅赡养而已。所以尊老现象的观察,让我们多有困惑。难道古已有之的儒家道德传统,真的就是现代社会的一道鬼影而已?‎ 你看那电视也好,媒体也罢,甚或是乡村吵闹,甚或都市婆媳,从来就不缺少啃老、卖老、欺负老人的社会丑恶,说起来真是一阵心酸:孤寡老人,行动不便,子女抚养后,竟然招到如此下场——让狗与之为伴,终日无语,只在回忆当中遥遥晃晃地,风烛残年啊……。‎ 可即使如此,我们社会的主流还是大力宣扬尊老的传统美德。我认为这是好现象,要长期坚持下去。虽然宣扬之类,传统道德之类的,都只是在伦理道德层面所起的牵引作用,但因为现在时代信息之发达,倒也可以提供道德自觉缺失时所必要的各种约束与管制。‎ 所以,主流意识对于社会的稳定也是非常重要的。与法律相对应,道德是劝化人们合群 性,经过个人对社会主流道德规范的意识认同,达到感化形成个人的道德意识行为。因此,尊老虽然一直停留在道德说叫上,停留在媒体宣扬上,但也是可以看见它神奇的社会价值,不可忽视。‎ 可是,我还是觉得如果只有道德,只依靠每个人对公共道德的醒悟认同,从而化为道德实践,这样的力量实在尤其固有的缺陷。因为人性本有其弱点,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能实实在在地自觉道德规范。‎ 所以,当尊老的道德说教缺乏约束力时,我们也不得不从法律的强力一意志方面去寻找借助。从这个角度来看,尊老也就应该成为一种法律规范所必须涵盖到得的生活服务内容。否则,单凭我们自身的那种美德性自觉意识去践行尊老的复杂现象,实在是势单力薄,有时会觉得丑陋可笑的很。‎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时评类的材料作文,注意材料中的提供的事例也表现出年轻人的不易,所以给“不尊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材料后面给的副标题是“讲尊老故事”,可见应该对这种现象提出异议。‎ 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此题注意副标题的限定,针对尊老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针对材料和现实进行分析论述。‎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