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附答案江西赣州南康区三中)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附答案江西赣州南康区三中)》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南康三中2018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 ‎1. 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从中体现了( )‎ A. 西周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 历法是为封建政府服务 C. 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 D. 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尊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据题干所述,秦始皇嬴政将“政月”改为“正月”以避讳其名,这实质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特点。故D项正确。A是侧重于礼乐制度的关系,与题意不符;BC在材料中也无从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 ‎2.汉初列侯封邑,列侯可征收封地租税,但封地行政由中央派官吏治理,列侯不得预闻。列侯多居京师,与所封之地关系淡薄,奉命“就国”(回到封邑居住)者,反似贬逐。据此可知汉初( )‎ A. 列侯与中央矛盾重重 B. 中央集权有所强化 C. 郡县制并未得以推行 D. 封邑常与朝廷对抗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封地行政由中央派官吏治理,列侯不得预闻”和“反似贬逐”等信息可以看出在汉初中央集权有所强化。所以本题选B。“封地行政由中央派官吏治理,列侯不得预闻”说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说“列侯与中央矛盾重重”违背了材料的意思,可排除A;材料中的“封地行政由中央派官吏治理”说明郡县制得以推行,可排除C;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3. 以下是张岂之所著《中国历史十五讲》第六讲的部分目录内容,其中空缺的部分最可能是( )‎ 第三讲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 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制度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制度的诞生 官僚政治的完善与科举制的创立 皇权的强化及其制度的逐渐完备 辽金元政治法律制度的特色 皇权专制的再度强化与体制弊端 A. 燔诗书而明法令 B. 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C. 门阀政治的兴起和式微 D. 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内容与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诞生同时期,故排除;B项多元一体政治制度,从秦统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建立到近代一直是其特征,不属于哪一个时期,故排除;C项门阀政治的兴起和式微,门阀制度是汉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特征,与隋唐官僚政治的完善与科举制的创立正好衔接,故C正确;D项中的部族政权主要是在辽宋夏金元时期,与“辽金元政治法律制度的特色”相重合,故排除。‎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门阀制度 ‎4. 1916年,蔡元培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在此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 )‎ A. 与现代化进程相悖 B. 主要由民族矛盾引起 C. 是维新变法的继续 D. 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知识点,关键信息:蔡元培、1916年、仇视新法、仇视外人和可谓顽固矣。结合新文化运动分析,从1916年及蔡元培信息分析,蔡元培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故其批评认为与现代化进程相悖,A项正确;蔡认为是仇视新法和仇视外人才致使义和团运动的爆发,B项“阶级矛盾”说法错误,也可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义和团运动的性质,D项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5. “身在长沙乡下的王闿运,是个名气足够大但本钱还不够的名士。革命到来之际,他安静地待在家里。看见报上的武昌起义,只是淡淡地记上一笔。接下来,他会嘲笑一下摄政王载沣的手足无措,‘乱了枪法’。”这段材料最能说明( )‎ A.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B. 革命带来的社会动荡 C. 辛亥革命并没有取得成功 D. 士绅阶层反对辛亥革命 ‎【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以王闿运为代表的乡下名士对革命派与清政府的斗争隔岸观火,说明辛亥革命并未深刻影响到农村,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动荡,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进程中乡下名士的态度,无法得出辛亥革命的结果是否成功,故C项错误;材料中以王闿运为代表的乡下名士对辛亥革命既不反对也不赞成,故D项错误。‎ ‎6. 有学者指出: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的开始,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这里的“不足”应指( )‎ A. 缺乏建立根据地进行长期斗争的思想 B. “右倾”思想一直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 C. 没有创建革命军队和掌握革命领导权 D. “左”倾思想严重影响领导者决策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可知南昌起义最终失败是存在认识和实践上的不足的,故A项正确;右倾思想在当时并不是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八一南昌起义创立了军队,党也掌握了军队的领导权,故C项错误;此时间段左倾思想并没有影响领导者的决策,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 ‎7.从2017年开始,中国大陆教材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8年抗战”修改为“14年抗战”。以下史料中能对这一“修改”提供印证的有( )‎ ‎ ‎ ‎①十九路军上海抗击日军②一二·九运动 ③八路军战斗在长城内外 ④张自忠将军殉国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选【A】‎ ‎8. ‎2015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6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并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 )‎ A.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 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D. 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取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海峡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A正确;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与时间不符,排除B;“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是1992年两岸达成的“九二共识”,排除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所以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国两制”构想的背景 ‎9.1964年中国和法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西方媒体称为“外交核爆炸”。这次“外交核爆炸”( )‎ A. 使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欧洲国家 B. 使美国封锁扼杀新中国的政策破产了 C. 促进日内瓦会议对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解决 D. 使新中国正式步入世界外交大舞台 ‎【答案】B【解析】之所以称为“外交核爆炸”是因为这是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交,是美国对中国封锁的打破,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苏联当时也是欧洲国家;C选项与此无关;D选项错误,中国步入世界舞台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 点睛:1964年正值冷战时期,当时的世界是由美苏主导的两极世界,在这样的环境下,美苏两国对自己的同盟国控制很严。但毛泽东主席与时任法国总统的戴高乐都非常珍惜本国的主权与独立,不愿意中国与法国再屈服于任何人。由此才产生所谓的“外交核爆炸”‎ ‎10. 公民大会是全体雅典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出席参加的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十将军委员会、陪审法庭、执政官统统隶属于它,对它负责。公民大会的决议是最后的裁断,具有最高的权威。这最能反映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主权在民 B. 直接民主 C. 民主监督 D. 依法执政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是全体雅典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出席参加的,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主权在民,故A项正确;“公民大会是全体雅典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出席参加的”体现的是直接民主,而材料还强调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故B项错误;“五百人议事会、十将军委员会、陪审法庭、执政官统统隶属于它,对它负责”体现的是民主监督,只是材料中一部分,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依法执政,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11. 在古罗马的法律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案件:在一个公共广场上,一名理发师为一名奴隶刮胡子。另外两个人在附近玩球,其中一个人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发师,导致他割了奴隶的喉咙。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这表明罗马法( )‎ A. 本质是维护私有制和贵族利益 B. 保障平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 C. 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 D. 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古代罗马法律。题干中“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说明无论奴隶还是奴隶主都得遵循法律的规定。古罗马法律是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工具,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和社会矛盾,规范行为,A项错误;B、D项材料没有体现;故选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12. 1784年,英国首相庇特试图通过改革来抑制国王乔治三世专权倾向,而当时有不少议员被国王收买,庇特下令解散下院重新选举议会,他的改革得到新议会的大力支持,庇特得以继续主持内阁17年。这一现象表明( )‎ A. 英国责任内阁体制出现 B. 行政制衡立法的机制形成 C. 首相取代国王的元首地位 D. 国王开始丧失对立法权的控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英国责任内阁体制出现在18世纪前期,第一任首相为沃波尔,与题干不符,排除A。英国至今仍是君主立宪制,国王为国家元首,排除C。国王开始丧失对立法权的控制应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排除D。根据题干“英国首相庇特试图通过改革来抑制国王乔治三世专权倾向”“下令解散下院重新选举议会”,可知行政制衡立法的机制形成,故选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3.在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梅森提出制订保障公民权利的《权利法案》的动议,最后以10票反对、0票赞同的悬殊比例被否决。这一结果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美国( )‎ A. 民主力量比较薄弱 B. 首要任务是建立中央的权威 C. 民众缺乏民主意识 D. 各州政府反对人民拥有权利 ‎13.【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美国先要保障政府的权力而不是保障公民权利,即要任务是要建立中央政府的权威,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民主力量一直强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提出制订保障公民权利的《权利法案》说明民众并不缺乏民主意识,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政府反对人民拥有权利而是要先建立中央政府的权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4.“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上述材料中的《宣言》指的是 A. 《人权宣言》 B. 《独立宣言》 C. 《共产党宣言》 D. 《开罗宣言》‎ ‎【答案】C ‎【解析】《共产党宣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工人阶级等字眼也是和《共产党宣言》直接相关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人权宣言》是资产阶级的纲领,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独立宣言》是资产阶级的纲领,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开罗宣言》是二战时的宣言,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5. 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 A. 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 B. 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 C.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6系不大 D. 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十月革命的背景。材料“十月革命……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说明D项正确。C项说法错误。A项只是材料的部分观点。B项是十月革命的影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6. 至1959年,美国陆续在海外64个国家设立了158个图书馆和文化中心。1964年,美国图书输出量首次超过了英国,一跃成为世界上输出图书最多的国家。美国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 与英国进行文化的较量 B. 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 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 对苏联进行文化反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政治、经济的反映,因此美国图书馆输出量超过了英国,这也就反映了美国经济实力超过英国,所以答案选B。由时间可知,当时世界局势是美苏争霸,排除A;不结盟运动成立于1961年,排除C;D说法不符合史实。‎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二战后美国的实力 ‎17.有人指出,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不是一枝独秀,而是多点开花、群芳争艳。从崛起进程和发展潜力来看,分成3个梯队。这说明发展中国家( )‎ A. 可以为多极化提供持续推动力 B. 将决定世界政治格局 C. 因发展不平衡而使世界动荡不安 D. 将垄断世界市场贸易 ‎【答案】A ‎【解析】发展中国家越来越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可以为多极化提供持续推动力,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决定世界政治格局仍然是发达国家而非发展中国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使世界更稳定而非动荡不安,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垄断世界市场贸易的仍然是发达国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8. 某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保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完善的农艺体系。该体系的形成( )‎ A.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促进了传统经济的发展 C.具有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 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制 答案选A ‎19.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B ‎20.1840年间,英国输华货值为‎524.298磅,到1840年便一跃至1,456,‎‎180磅 ‎,1844年又升至为2,305,‎.617磅,1845年跃至2,394,‎827磅。但道光十六年(1846年)以后开始下降,到咸丰四年 (1854年)为一百万英镑多一点,仅略超过战前的水平。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鸦片战争极大地促进了中英贸易 B.咸丰比道光更加反对中英贸易 C.中国自然经济的抵抗力相当顽强 D.英国工业革命扩展到了大清国 答案选C ‎ ‎2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B.20世纪初期工人的觉醒 C.一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动荡 D.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D 】近代产业工人的队伍不断壮大,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取得较快的发展。洋务运动发生时间是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显然A不符合题意。工人队伍壮大不能就说明工人的觉醒,故B不正确。C与材料不符合。‎ ‎22.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遗己经充成 答案选C ‎23.1986年的《时代》周刊写道:这一次邓小平再次当选为年度风云人物是源于他持续不断地推动中国的改革……。那些“持续不断的改革”中除“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外”还包括(  )‎ A.发表南方谈话,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B.提出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推进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D.增强企业活力,稳步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考点】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国有企业改革 ‎ 【解析】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深圳等地发表的南方谈话,时间晚于题干,故A项错误;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间晚于题干,故B项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共扎实推进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故C项错误;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中心转向城市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故D项正确。‎ ‎【答案】D ‎24.20世纪初,广东中部地区很多女性在织绣厂工作,其中上千名女孩组成了一个协会,专门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和丈夫过新式的生活,有回娘家看望母亲的合法权利。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传统的家庭格局逐渐改变 B.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C.工业文明推动了观念进步 D.女性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 ‎【C】解析 材料体现广东中部地区女孩对家庭和婚姻的要求,没有涉及家庭格局的改变,故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广东中部地区,不能说明全中国的情况,故B项错误;广东中部地区女性在织绣厂工作,其中上千名女孩组成了一个协会,提出了对家庭和婚姻的要求,体现近代工业文明推动了观念进步,故C项正确;很多女性在织绣厂工作,但不能说明整个社会女性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故D项错误。‎ ‎25. “如果一个人的曾祖父早年把土地出租,收取固定的货币金额地租,他的收入实际上是下降了些。但是那些从佃户那里接受实物地租(如若干葡氏耳小麦或大麦)的人,或自己经营地产者,就能按现价出售他们的实际农产品,从而增加自己的货币收入。”由此推断,新航路开辟后西欧 A. 价格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 B. 封建制度已经完全解体 C. 商业革命推动资本原始积累 D. 地主和佃户矛盾不断激化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阐释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可知,此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即引发了价格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A.价格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正确;B.封建制度已经完全解体,错在“完全解体”,排除B;C.商业革命推动资本原始积累,材料反映的是价格革命而非商业革命,排除C;D.地主和佃户矛盾不断激化,材料不能体现。综上,正确答案选A。‎ 二、 材料题(26题23分,27题12分,28题15分)‎ ‎26.(2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820﹣1949年中国城市人口及城市化指数估计略表 年份 全国人口总数(万)‎ 城市人口数(万)‎ 城市化指数(%)‎ ‎1820年 ‎37377‎ ‎2350‎ ‎6.3‎ ‎1840年 ‎41281‎ ‎2668‎ ‎6.5‎ ‎1893年 ‎33677‎ ‎2668‎ ‎7.9‎ ‎1920年 ‎44377‎ ‎4700‎ ‎10.6‎ ‎1936年 ‎46136‎ ‎5263‎ ‎11.4‎ ‎1949年 ‎54167‎ ‎5765‎ ‎10.6‎ ‎﹣行龙《也论中国近代的城市化》‎ 材料二18世纪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态﹣﹣城邦与城堡﹣﹣开始从政治管理中心和军事防卫堡垒,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也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当然,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城市病”。 ‎﹣﹣摘编自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其影响因素。(15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城市化进程的不同点。(8分)‎ ‎【考点】中外城市化进程比较.‎ ‎【答案】‎ ‎(1)特点:①城市化经历了由慢到快的过程,并伴有停滞;②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城市化发展较为缓慢;③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至1936年,城市化进程加快.(3点6分)‎ 影响因素①: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及国内战争等;②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③政府采取了大量有利于城市化的政策,促进了大城市的发展;④西方先进科技传入,进一步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有利于城市化发展.(任意3点9分)‎ ‎(2)不同点:①条件不同,近代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西方大部分为民族独立国家;②水平不同,中国城市化水平较低,西方城市化水平较高.(4点8分)‎ ‎27.材料 下表为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经济与外交发展状况简表 时间 经济状况 外交状况 ‎20世纪50年代 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推行。‎ 国家财经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 八大二次会议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中苏关系恶化。‎ 这一时期越南、法国、印度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23个。‎ ‎20世纪60年代 开始提出“八字方针”。‎ 经济经历困难后逐渐恢复。‎ 文革动乱波及经济领域。‎ 中苏关系恶化。‎ 美国发动侵越战争。‎ 这一时期古巴、法国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16个。‎ ‎20世纪70年代 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工作时期,经济好转。‎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建交。‎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体制改革进步。‎ 这一时期西方与中国建交国家达62个。‎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经济与外交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经济与外交关联,史论结合。)(12分)‎ 示例论题:经济实力决定外交,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2分)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实力的增强是中国外交取得成就的基础,而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为国内建设贏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1950 年至1952 年土地改革进行,使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新中国经济状况好转,这些均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又为开展大规模的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8 分)总之,经济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外交,而外交要为经济建设服务。(2分)‎ ‎28.【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为了健全和维护户籍制度,汉代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汉制,每县设户曹,掌户口之政,于每年八月案比户口。“案比户口”,就是把户口按什、伍组织编制起来,并审阅他们的面貌同所登记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等是否符合。一年一度的案比户口,实为核查户口和防止奸非的强制性措施。案比户口之后,就实行造籍。造籍时,必须选用字迹清楚的人进行抄写。每年将户籍层层上报,接受朝廷的检查,谓之“上计”。户籍是上计其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央督促各郡国县道重视人口的增减和检查户籍制度实行情况的一种手段。还利用“赐民爵”制度,引诱流民重新占籍。从西汉惠帝时开始,已实行普遍给天下民户主赐爵的制度。到东汉时又给流民欲占者赐爵,其目的在于以赐爵的荣宠去欺骗农民,使之地著,不随便脱籍流亡,即使脱籍了也乐于再占名籍,借以维护和巩固户籍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作用。(7分)‎ 答案:(1)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每年定时核查;检查登记严格;中央对地方检查;引诱流民入籍(任意4点8分)‎ ‎(2)巩固和发展小农经济;保障政府赋役的征收;限制流民流动,稳定统治秩序;对后世影响深远。(一点3分,2点5分,3点7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