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高二生物10月阶段试题(带解析山东济南一中)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2018高二生物10月阶段试题(带解析山东济南一中)》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济南一中2017年10月阶段性考试 高二生物试题(理科)‎ 一、单项选择题 ‎1. 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 血浆渗透压降低 B. 抗利尿激素增加 C.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答案】B ‎ ‎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动物体内水平衡调节的知识。当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 ‎2. 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 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 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 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D. 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答案】C ‎【解析】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酸梅色泽、形态通过眼球形成的图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酸梅的图像,由于以前吃过酸梅留下的在大脑皮层相关中枢记忆的刺激,相关神经中枢兴奋,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效应器为唾液腺。兴奋在神经纤维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形式传递,故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综上所述,C错。‎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 ‎3. 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的细胞内液构成了内环境 B. 人体的细胞外液构成了内环境 C. 内环境稳态是体液调节的结果 D.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随环境变化而变化 ‎【答案】B ‎【解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A错误、B正确;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C错误;在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会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考点定位】稳态的生理意义 ‎【名师点睛】内环境知识总结 ‎4. 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二氧化碳和氧 ④Na+  ⑤血浆蛋白 A. ①②③ B. ①④⑤ C. ①③④ D. 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①错误;葡萄糖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等,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②正确;二氧化碳和氧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③正确; 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正确;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⑤正确。综上所述,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有②③④⑤,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内环境的组成,判断内环境成分的标准是存在于细胞膜以外、生物体以内的化学物质。‎ ‎5. 肾小管与其周围毛细血管之间水分的交换是通过渗透作用完成的。如果流经肾小管的原尿中葡萄糖浓度明显增高,并且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那么最终排出的尿液量会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不确定 ‎【答案】A ‎【解析】原尿中葡萄糖浓度增高,浓度差减小,被肾小管重吸收的水分减少,尿量增多,A正确;BCD错误。‎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人体内水平衡调节的知识.‎ 题干中给予的症状,是糖尿症状,由于原尿中葡萄糖的浓度比正常人高,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收回血液的水比正常人少,排出的尿液量就会比正常人多。‎ ‎6. 以下免疫过程中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A.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B. 皮下注射狂犬病疫苗 C. 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抗体 D. 静脉注射抗狂犬病抗体 ‎【答案】A ‎【解析】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项正确;皮下注射狂犬病疫苗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B项错误;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抗体,抗体参与体液免疫,C项错误;静脉注射抗狂犬病抗体,可以直接清除病毒,发挥作用快,可起到治疗的作用,属于体液免疫,D项错误。‎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判断方法 ‎(1)根据结构基础: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基础是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的结构基础是第三道防线。其中溶菌酶既是第一道防线也是第二道防线。‎ ‎(2)根据形成的时间:如果是先天形成的,则为非特异性免疫;如果是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则为特异性免疫。‎ ‎(3)根据免疫对象:如果对各种抗原均具有免疫作用,则为非特异性免疫;如果只针对某种抗原发挥作用,则为特异性免疫。‎ ‎7. 下列现象不属于免疫反应的是 A. 皮肤接触花粉出现红斑和瘙痒感 B. 移植器官被排斥 C. 抗体降低病毒致病能力 D. 青霉素杀死病菌 ‎【答案】D ‎【解析】A是过敏反应,B是免疫排斥,C正常免疫,D化学治疗。‎ ‎8. 具有分泌功能的一组细胞是 A. 神经细胞、效应B细胞 B. 上皮细胞、造血干细胞 C. 红细胞、吞噬细胞 D. 骨细胞、胰腺细胞 ‎【答案】A ‎【解析】神经细胞能分泌神经递质,效应B细胞能分泌抗体,A正确;上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造血干细胞可增殖分化各种血细胞,B错误;红细胞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吞噬细胞能够吞噬病原体等,C错误;骨细胞构成骨组织,胰腺细胞能分泌胰液,D错误。‎ ‎9. 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能参与第二道防线的免疫细胞是 A. B细胞 B. T细胞 C. 吞噬细胞 D. 记忆细胞 ‎【答案】C ‎【解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故选C。‎ ‎【考点定位】免疫调节 ‎【名师点睛】免疫概述:‎ ‎10. 下列四组中,对血糖的稳定起作用的一组 A. 胰岛、肝脏、肾小管 B. 胰岛、唾液腺、垂体 C. 胰岛、垂体、肝脏 D. 胰岛、消化腺、肝脏 ‎【答案】B ‎【解析】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浓度,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够升高血糖浓度,两者相互拮抗,维持体内血糖浓度相对稳定;肝脏能将血液中多余的葡萄糖转化成肝糖原储存起来,当血糖含量低时,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并释放到血液中,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肾小管在尿液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吸收作用,把葡萄糖重吸收到血液中,进而维持体内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状态;唾液腺等消化腺能分泌消化酶,进而消化食物;垂体分泌的促激素能调节其它内分泌腺的活动,但对胰岛细胞的分泌无影响。综上分析,A正确,B、C、D均错误。‎ ‎11. 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在人体血糖调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胰岛A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水平升高 B. 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水平降低 C.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水平降低 D. 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水平升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使血糖水平升高,A、B项错误;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血糖进入细胞被氧化分解和转化成其他非糖物质,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使血糖水平降低,C项正确;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水平升高,D 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12. 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会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 A. 血浆量增加 B. 组织液增加 C. 组织液减少 D. 淋巴减少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会造成局部组织水肿,选B。‎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 ‎13. 在反射弧中,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方向,正确的是 A. 一个神经元的树突"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轴突 B.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C. 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 D. 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所以神经冲动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选B 考点:本题考查反射弧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4. 糖尿病人典型的症状“三多一少”是指 A. 多食、多饮、体重增多、尿量减少 B. 口渴、多饮、多尿、饭量减少 C. 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少 D. 多食、多饮、多尿、睡眠减少 ‎【答案】C ‎【解析】糖尿病人典型的症状“三多一少”是指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体重减少,C正确,A、B、D均错误。‎ ‎【点睛】糖尿病病因及病症 ‎15. 在下列关于动物体酶和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激素的作用与神经系统的作用密切联系 B. 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C. 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它细胞 D. 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内分泌腺的活动受神经系统的支配,而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反过来也可能影响神经系统,A正确;内分泌腺细胞能进行新陈代谢,当然也能产生酶.所以,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B错误;内分泌腺细胞分泌激素一般其他细胞,如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只作用于垂体细胞,C正确;每一个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细胞都能产生酶,而只有内分泌腺细胞产生激素,所以,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酶和激素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16. 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 B. 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 C. 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 D. 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 ‎【答案】B ‎【解析】A、反射活动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即完整的反射弧和适宜的刺激,A正确;‎ 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 膜,B错误;‎ C、反射活动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即完整的反射弧和适宜的刺激,C正确;‎ D、一个反射弧至少由2个神经元组成,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神经递质参与,D正确。‎ ‎【考点定位】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反射、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首先要求考生识记反射的类型及反射活动发生的条件;其次还要求考生识记突触的结构,明确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需要神经递质参与且单向传递,再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17. 将大白鼠从25℃移至0℃的环境中,大白鼠将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A. 耗氧量减少,竖毛肌放松 B. 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 C. 耗氧量减少,心律变慢 D. 耗氧量增加,体温升高 ‎【答案】B ‎【解析】大白鼠为恒温动物,将大白鼠从25℃移至0℃的环境中,在冷刺激下,大白鼠的代谢增强,释放较多的热量以维持体温,耗氧量增加,同时体表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量。‎ ‎【考点定位】动物的体温调节。‎ ‎【名师点睛】体温调节常见的认识误区:‎ ‎1、感受器的位置:体温感受器不仅位于体表,也位于内脏器官表面。‎ ‎2、从高温环境到低温环境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分析: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增加,虽然机体有减少散热的生理反应,但由于温差增大,热辐射增强,散热量增大。‎ ‎3、高烧不退病人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分析:如体温不变,则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18. 人的下丘脑受损,不可能影响 A. 内分泌活动的协调 B. 体温恒定的维持 C. 躯体运动的精确性 D. 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略 ‎19. 一位在南极科学考察站工作的科学家,当他由温暖的室内来到寒冷的户外时,其下列各项生理变化与如图变化趋势相符的是 ‎ ‎ ‎①皮肤血管血流量的变化 ‎ ‎②身体耗氧量变化 ‎ ‎③肾上腺素分泌量 ‎ ‎④汗腺的分泌量 A. ②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A ‎【点睛】解答本题的“突破点”在于抓住曲线的变化趋势:随着温度的逐渐降低,相应的生理变化逐渐增强,以此为切入点,结合所学“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的知识展开联想逐一分析各选项。‎ ‎20. 下图为反射弧示意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A. 在②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B. 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C. 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D. 以上说法都对 ‎【答案】B ‎【解析】由于兴奋在突触中是单向传递的,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突触,④是传出神经,所以B选项正确。‎ ‎21. 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A. 刺激强度的大小 B. 感受器的兴奋性 C. 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 D. 效应器的兴奋性 ‎【答案】C ‎【解析】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在神经元之间信号需要经过转换,突触越多所需要的时间就相对越长,C正确。刺激强度的大小会影响反射时间长短,但不能决定反射时间长短,A错误。感受器的兴奋性搞了反射时间会短点,但不能决定反射时间长短,B错误。效应器的兴奋性对反射时间长短对反射基本没有影响,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反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关于兴奋传递的3个易错点 ‎(1)神经递质释放方式为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其作用效果为促进或抑制。‎ ‎(2)递质的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3)在一个反射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 ‎22. 运动性失语症和听觉性失语症所表现的部分症状分别为 A. 不能运动;没有感觉 B. 不会讲话;看不懂文字 C. 听不懂别人的谈话;看不懂文字 D. 不会讲话;听不懂别人的谈话 ‎【答案】D ‎【解析】运动性失语症又称表达性失语,皮质运动性失语。症状主要表现为,构音器官无障碍,患者可以理解他人的语言,可以进行听和阅读的理解活动,但是语言表达有困难,非流利性障碍。说话费力,发音困难,说话用几个主要的实词表达,构成电报式语言。‎ 听觉失语症是一种疾病名称,当大脑当皮层中央前回底部之前(H区)受到损伤时,病人会讲话,也能看懂字,但却听不懂别人讲话。‎ 所以运动性失语症的症状是不会讲话;听觉性失语症是听不懂别人讲话,故D正确。‎ ‎【考点定位】脊髓和脑的结构及其功能 ‎【名师点睛】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23. 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受到有效刺激后,改变了膜的通透性,钠离子大量内流,刺激点变为外负内正。局部电流方向是由正电荷流向负电荷,所以在细胞内是由刺激点向两边流动,在细胞外却流向刺激点,即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所以C项正确,A、B、D项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24. 胰岛素具有增加血糖的去路和减少血糖的来路的功能。对这一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促进合成肝糖元 B. 促进血糖的氧化分解 C. 抑制血糖的重吸收 D. 抑制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 ‎【答案】C ‎【解析】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的氧化分解、促进肝糖元和肌糖元的合成、抑制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但胰岛素不能抑制血糖的重吸收。综上所述,A、B、D均正确,C错误。‎ ‎25. 分别刺激右图Ⅰ、Ⅱ、Ⅲ、Ⅳ四处,不能引起肌肉收缩的是 A. Ⅰ B. Ⅱ C. Ⅲ D. 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图中Ⅰ处为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构成突触,刺激Ⅰ处,该处产生的兴奋可以通过此处的突触传导给图中下一个神经元,进而传导给肌肉,因此肌肉兴奋,A不正确;图中Ⅱ处为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构成突触,因此同A项,也能引起肌肉收缩,B不正确;图中Ⅲ处为该神经元的神经纤维,刺激该处产生的兴奋可以向两侧传导,因此能引起肌肉收缩,C不正确;IV的树突和上一个细胞的轴突相连,此处产生的神经冲动不能通过该处的突触传播,所以不能引起肌肉收缩,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反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6. 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 B. 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 当胰岛素浓度为40 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D. 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答案】B ‎【解析】胰岛素作用是使血糖浓度降低,随着曲线a血糖补充速率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变慢,A错误;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随着曲线b血糖消耗速率的上升,葡萄糖转变成肝糖原和肌糖原的速度加快,B正确;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血糖补充速率是1mg/kgmin,血糖消耗速率3.8mg/kgmin,血糖浓度不能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高浓度胰岛素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但不会抑制神经中枢,D错误。‎ ‎【考点定位】血糖浓度调节 ‎【名师点睛】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27.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 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 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 D. 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淋巴循环是对血液循环的补充,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不能顺利进入淋巴循环,组织液积累,引起下肢水肿,A正确;‎ B、血浆中钙盐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正常情况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若血液中钙盐过多,钙盐稳态失调,引起肌无力,B正确;‎ 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失调症,C正确;‎ D、腹泻会引起体液中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不会引起蛋白质大量丢失,D错误.‎ 故选:D.‎ ‎28. 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效应B细胞 B. 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 C. 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病菌 D. 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形成大量的抗体 ‎【答案】B ‎【解析】有的抗原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引起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A正确;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浆细胞)分泌的,B错误;抗体与入侵的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是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因此抗体不能直接杀死入侵的病菌,C错误;当同一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D错误。 ‎ ‎【点睛】解答此类问题需要熟记并理解体液免疫的过程,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29. 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②淋巴因子能增强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③在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中能产生记忆细胞 ‎④体液免疫中效应B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A. ②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A ‎【解析】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①错误;淋巴因子能增强效应T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②正确;在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中,在抗原的刺激下,B细胞和T细胞都能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③正确;体液免疫中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④错误。综上分析,A正确,B、C、D均错误。‎ ‎30. 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如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 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 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D. 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 ‎【答案】A ‎【解析】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项正确;图中M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该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与肾上腺皮质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肾上腺分泌皮质醇增加,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不涉及神经调节,B项错误;皮质醇可以通过负反馈作用于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C项正确;动物被运输过程中,先通过下丘脑和垂体促进皮质醇的分泌,皮质醇分泌过多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因此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D项正确。‎ ‎【考点定位】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名师点睛】正确区分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 调节类型 ‎ 调节机制 ‎ 举例 ‎ 神经调节 ‎ 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通过反射弧完成 ‎ 各种反射活动 ‎ 体液调节 ‎ 体液中激素和其他化学物质直接对生命活动起作用 ‎ 激素、CO2、H+等的调节 ‎ 神经—体 液调节 ‎ ‎ ‎ 口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 ‎ 体液—神 经调节 ‎ ‎ ‎ 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 ‎31. 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 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 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 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答案】C ‎【解析】依题意可知: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说明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A、B正确;该肾上腺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心脏,C错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是反射弧,即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D正确。‎ ‎32. 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A. 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 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 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 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答案】C ‎【解析】由于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效应B)细胞,可推知此物质为淋巴因子;而物质乙是从细菌中获得的,在它的作用下,机体具有了免疫能力,所以此物质应为抗原.‎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1)淋巴因子由T细胞或效应T细胞分泌.在体液免疫中,淋巴因子的作用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在细胞免疫中作用是促进效应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作用,加强其对靶细胞的攻击力度.‎ ‎(2)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原的基本特性有两种,一是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也就是免疫原性,二是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发生反应,也就是抗原性.‎ ‎(3)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33. 艾滋病毒主要感染 A. T淋巴细胞 B. B淋巴细胞 C. 吞噬细胞 D. 红细胞 ‎【答案】A ‎【解析】艾滋病病毒主要感染T淋巴细胞,A正确,B、C、D均错误。‎ ‎34. 下列四种器官中,哪一种不属于免疫系统 A. 淋巴结 B. 胰脏 C. 胸腺 D. 脾脏 ‎【答案】B ‎【解析】免疫器官是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免疫器官由淋巴结、胸腺、脾脏、骨髓、扁桃体组成,胰脏不属于免疫器官。综上分析,B正确,A、C、D均错误。‎ ‎35. 病毒侵入人体,血液中出现相应的抗体。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合成抗体的细胞器分别是 A. 氨基酸和核糖体 B. 氨基酸和高尔基体 C. 核苷酸和核糖体 D. 核苷酸和高尔基体 ‎【答案】A ‎【解析】抗体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球蛋白),而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就是氨基酸,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在则核糖体。答案是A ‎【考点定位】体液免疫;细胞器的功能 ‎36. 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活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A. 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B. 特异性免疫,抗体 C. 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D. 特异性免疫,抗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将减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所以蛇毒是抗原,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即产生针对蛇毒起作用的抗体,所以引起的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本题答案为D。‎ 考点:免疫调节的类型 ‎【名师点睛】免疫调节的类型: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由皮肤、黏膜构成人体的人体免疫第一道防线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的第二道防线。人生来就有,不是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包括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其判断方法如下:(1)据免疫的结果:如果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放其中隐藏的抗原,则为细胞免疫;如果两种成分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则为体液免疫;(2)根据抗原的种类:如果抗原只进入体液,则为体液免疫;如果抗原进入组织细胞,则为细胞免疫。‎ ‎37. 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特异性免疫 A. 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 B. 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内的链球菌 C. 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 D. 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人体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泪液和胃液均为外分泌液,属于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吞噬细胞是第二道防线。抗体是浆细 胞产生的,属于特异性免疫。‎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垂直结构分层的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理解知识的能力。‎ ‎38. 在秋季田径运动会上,正在进行3000m长跑的运动员,其生理状态是 A. 产热过程大于散热过程,体温高于正常值 B. 产热过程小于散热过程,体温低于正常值 C. 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都减慢,体温正常 D. 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都加快,体温正常 ‎【答案】D ‎【解析】人体体温的稳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长跑运动员在长跑过程中,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温度,说明其生理状态是: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都加快,体温正常。综上分析, A、B、C均错误,D正确。‎ ‎39. 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A. 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 B. 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 C. 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 D. 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 ‎【答案】C ‎【解析】大脑皮层是人体高级神经中枢。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密切相关,A项错误;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B项错误;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脊髓,C项正确;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与大脑皮层的活动有关,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反射、人脑的高级功能 ‎40. 根据如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 ‎ A. 对于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b和c更为重要 B. 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 C. 组织液中的成分是不变的 D. 过程b或c受阻都可导致组织水肿 ‎【答案】D ‎【解析】过程a主要表示营养物质和O2等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b主要表示组织液中的代谢废物和CO2等穿过毛细血管壁回到血液中,c表示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内形成淋巴,三者在维持内环境稳态方面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A错误;组织液中的CO2浓度太高或太低,会出现病理反应,但并非有害无益,如扩散至血液中可刺激呼吸中枢,使其兴奋;B错误;组织细胞的代谢不断进行,组织细胞与组织液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因而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C错误;过程b或c受阻可使组织液增多,导致组织水肿,D正确。‎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稳态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正确解答此题,需要理清知识脉络,据此分析题图获取信息,以此为切入点,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 二、简答题 ‎41. 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从胰岛B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_。‎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_____,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脂肪细胞______(填“是”或“不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 ‎(4)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有小幅度的增加,然后恢复到餐前水平。在此过程中,血液中胰岛素浓度的相应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正常人体的血糖含量为0.8~1.2g/L,机体长时间运动时,血糖不断被消耗,此时胰岛细胞分泌的_______增加,该分泌物可促进机体内的________分解,使血糖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 ‎【答案】 (1). 胞吐 (2). 协助扩散 (3). 增加 (4). 促进葡萄糖运入骨骼肌细胞和被利用,降低血糖 (5). 是 (6). 先升高后降低 (7). 胰高血糖素 (8). 肝糖原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血糖平衡调节、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等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及获取信息的能力。理清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血糖平衡调节过程等基础知识,据此结合题意,对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1) 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以胞吐方式从胰岛B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由题意可知,骨骼肌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说明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对胰岛B细胞的刺激增强,使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其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可见,胰岛素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的意义在于:促进葡萄糖运入骨骼肌细胞和被利用,进而降低血糖浓度。‎ ‎(3)胰岛素可使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说明脂肪细胞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 ‎(4) 健康人进餐后,由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血糖含量会上升。随着血糖浓度逐渐上升,对胰岛B细胞的刺激逐渐增强,使胰岛素的分泌量也逐渐增加,从而使血糖水平逐渐降低;当血糖水平降低时,对胰岛B细胞的刺激也随之减弱,分泌的胰岛素的量也随之减少,加之胰岛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分解,因而,当血糖水平趋于稳定时,胰岛素的分泌量也趋于稳定。可见,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有小幅度的增加、然后恢复到餐前水平的过程中,血液中胰岛素浓度的相应变化是先升高后降低。‎ ‎(5)机体长时间运动时,血糖因不断被消耗而导致其浓度降低,此时对胰岛A细胞的刺激增强,使其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胰高血糖素可促进机体内的肝糖原分解。‎ ‎【点睛】熟记并理解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系统、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并与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建立联系。(图中的“+”表示促进)‎ ‎42. 研究者将空腹的大鼠置于冷水中,探究冷水刺激对大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1)冷水刺激引起实验大鼠皮肤___________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经神经中枢处理,使传出神经末梢释放_______________,引起皮肤血管________,减少皮肤散热量;同时引起_______(填激素名称)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稳定。‎ ‎(2)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使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至于过高,这是一种________调节。‎ ‎(3)冷水刺激产生的兴奋还可以通过神经中枢作用于胰岛,引起__________分泌增加,该激素促进___________分解,血糖水平升高,以对抗冷水刺激。‎ ‎(4)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________(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 (1). 冷觉感受器 (2). 神经递质 (3). 收缩 (4).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5). 反馈 (6). 胰高血糖素 (7). 肝糖原 (8). 非特异性 ‎【解析】试题分析:理清“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血糖平衡调节、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等相关知识点,以此为解题的切入点,结合题意,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 ‎(1)位于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可感受到寒冷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传递到神经中枢经分析综合后,由传出神经传到神经末梢导致其释放神经递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从而减少皮肤热量的散失;同时,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使细胞代谢加快,机体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2) 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使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至于过高,这是一种反馈调节。‎ ‎(3)根据题意,冷水刺激使血糖水平升高,说明该刺激可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 ‎(4) 胃黏膜属于免疫系统第一道防线,在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3. 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A液为________,B液为________,C液为______________,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___________。‎ ‎(2)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酶和胰岛素,其中____________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如果该物质分泌不足,可使血液中__________浓度升高,导致_______ 病的发生。‎ ‎【答案】 (1). 组织液 (2). 血浆 (3). 淋巴 (4). 内环境 (5). 血液中CO2的浓度比细胞中低 (6). 胰岛素 (7). 葡萄糖 (8). 糖尿病 ‎【解析】(1)分析图形可知,图中A液为组织液,B液为血浆,C液为淋巴,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 ‎(2)CO2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由于毛细血管内CO2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CO2的浓度,因此CO2不能从毛细血管进入膜腺组织细胞。‎ ‎(3)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酶和胰岛素,其中胰岛素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由于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因此如果该物质分泌不足,可使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考点定位】内环境组成及其稳态的调节 ‎44. 下图甲示动物某一结构模式图,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分析回答:‎ ‎(1)甲图中a是__________,f、e、c、b和a共同组成___________。‎ ‎(2)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而当其受到刺激时产生兴奋时,膜内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因而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间形成了__________,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 ‎(3)乙图是甲图中d(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此结构叫___________,当发生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_________。‎ ‎(4)图甲中所画的构成一个完整反射弧的神经元有__________个。‎ ‎【答案】 (1). 效应器3 (2). 反射弧 (3). 负电位 (4). 正电位 (5). 局部电流 (6). 突触 (7). 神经递质 (8). 3‎ ‎【解析】试题分析:熟记并理解反射弧的结构及功能、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是正确解答此类问题的前提,准确识别图示各结构名称,联想所学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做到上述两点,结合各问题情境,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 ‎(1)由图中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知:图甲中f表示感受器,e为传入神经,c为神经中枢,b为传出神经,a为效应器,因此由 f、e、c、b和a共同组成反射弧。‎ ‎(2)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电位表现为负电位。而当其受到刺激时产生兴奋时,膜内电位表现为正电位,因而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间形成了局部电流,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 ‎(3)图乙表示突触,是图甲中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A为突触小体,B为突触后膜;当发生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 ‎(4)图甲中共有2个突触,而突触是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因此图甲中构成一个完整反射弧的神经元有3 个。‎ ‎45. 如图为吞噬细胞杀灭病菌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 ‎ ‎(1)吞噬细胞对病菌的这种吞噬作用与细胞膜的________有密切关系,该过程属于___________免疫。‎ ‎(2)在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在吞噬病菌后,还能对其进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先后呈递给________,使后者分化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被该病菌感染的靶细胞,则会被___________攻击。‎ ‎(3)当该病菌再次入侵时,由于___________的作用,免疫反应将比第一次___________。‎ ‎【答案】 (1). 流动性 (2). 非特异性 (3). T细胞和B细胞 (4). 浆细胞 (5). 记忆细胞 (6). 效应T细胞 (7). 记忆细胞 (8). 反应快,产生的抗体多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吞噬细胞杀灭病菌的示意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理清非特异性免疫的内涵及其结构基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从题图中提取关键信息,以此作为解题的突破点,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 ‎(1)吞噬细胞以胞吞的方式吞噬病菌,这种吞噬作用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密切关系。由于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体都有吞噬作用,所以该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2)在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在吞噬病菌后,对其进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先后呈递给T细胞和B细胞。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被病菌感染的靶细胞密切接触,进而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3)当该病菌再次入侵时,由于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因此免疫反应将比第一次反应快,产生的抗体多。‎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