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填涂在试题密封线内的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将试题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2.第1卷每小胚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露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用钢笔或0.5毫米中性笔直接答在答题纸上。
第I卷 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o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韪目要求的。
1.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宗族的族长拥有法律规定的特殊权力,如主持家族事务、规约族人行为、裁判族人纷、维护纲常礼教以及管理和分配族田和其他共有财产。据此判断,族权
A.来源于君主专制制度 B.以伦理纲常为理论基础
C.与宗法制原则相一致 D.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2.从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不仅保持了政府官员的皇家仆从性质,更把它正规化、政权化。这主要体现出
A.宗法制度逐渐完善 B.权力中枢决策的规范
C.申央集权不断加强 D.家国一体政治的发展
3.宋代有些地方根本不种粮食,而是专门种菜、种果、种花、种茶、种棉、种桑。这时还出现了各色专营各种农产品的农户,如菜户、茶户、果农、蔗农、花户、园户、药户、酒户、渔户等。这说明当时
A.粮食生产出现下降 B.政府着力加强社会控制
C.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4.839年9月,距离鸦片战争爆发还有9
个月,英国战舰从英国本土开往中国。此时林则徐向道光帝上了一道奏折,称“知彼(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这反映出
A.林则徐对当时的英国完全缺乏了解 B.天朝上围观念影响清朝政府官员认知
C.地方官员仍执行传统抚夷外交政策 D.清政府已经做好应对侵略的充分准备
5.清制督抚有保举权,但对于保举名额和官职上有严格限制。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清廷不断放宽限制,使得各地督抚借军功保举自己的门生、部下等,湘、楚、淮军等政治军事集团在此逐渐形成。该现象反映出当时
A.政府开始出现政治危机 B.集权体制受到冲击
C.地方割据势力迅速膨胀 D.专制制度名存实亡
6.法国传教士樊国梁、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等人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但19世纪晚期,他们都竭力向其国家鼓吹瓜分中国,要求政府动手建立自己的侵略基地。这反映了
A.反洋教斗争的兴起具有必然性 B.传教士在中国的作用功过相当
C.义和团盲目排外带来消极后果 D.中外战争缘于宗教文化的冲突
7. 19世纪末20世纪初,洋纱大量进入直鲁地区,农民们购洋纱织布提供给市场,这种布比土布更结实、价格更便宜、销售流通更广,排挤了传统土布,也抵制了洋布。这反映出当时
A.手工生产战胜机器生产 B.传统手工业具有一定竞争力
C.农民商战意识大为提高 D.小农经济依然居于主导地位
8. 1919年,上海《申报》刊登了《青岛问题之外论》(1月5月)、《巴黎会议之中国问题》(2月4日)、《中日青岛问题之紧急》(5月3日)、《青岛问题警讯志》(5月6日)、《都人对青岛问题之奋起》(5月7日)、《巴黎中国代表之抗议》(5月16日)等一系列报道。这些报道
A.直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B.迫使北洋政府拒绝在和约签字
C.促进了中日外交争端解决 D.有助于读者了解山东问题进展
9.在某一历史时期,毛泽东强调,我军的基本方针是持久战,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创造根据地则是基本任务之一。此后又进一步提出:“要设想在敌人整个占领华北后,我们能坚持广泛有力的游击战争。”该时期应是
A.国民运动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0. 1937年12月和次年1
月,负责民营厂矿内迁的国民党资源委员会工矿调整委员会两次召集武汉各纱厂负责人开会,宣布武汉民营纱厂必须迁出纱锭5万枚。其目的是
A.打击地方军阔势力 B.逐步侵蚀民营工业
C.扩大后方工业基础 D.发展官僚资本主义
11.新中国某法律规定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指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该法律承认多种所有制并存,同时也明确“国家保证优先发展国营经济”。这部法律是
A.《共同纲领》 B.1954年宪法 C.1975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12.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
A.导致了中苏关系的恶化 B.基本清除了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园素
C.促进了中美关系的改善 D. 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两极格局的羁绊
13. 1956年经济学家孙冶方提出“价值规律将始终存在着而且作用着,所不同的只是作用的方式不同而已。”经济学家顾准建议“让市场的力量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些看法
A.很快得到贯彻执行 B.与当时经济管理方式冲突
C.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实施 D.是“一五”计划完成的理论保障
14.“它实现了(现代中国)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的公有和社员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社员私有的土地无代价地转为集体所有。”据此判断,“它”
A.适应了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B.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C.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
15.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正是雅典的民主制由于先天的理性缺失而变成新的暴政专制的年代。“先天的理性缺失”主要是指
A.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 B.雅典民主自身不利于社会稳定
C.城邦体制束缚了国家发展 D.直接民主易导致权力滥用误用
16.古代罗马法规定,奴隶必须无条件服从主人,对逃亡的奴隶严加惩治。但又规定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论处。这反映出罗马法旨在
A.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宣扬天赋人权
C.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D. 调和阶级矛盾
17.在19世纪初的法国,忍受污染还被宣传为一种“爱国行为”,而到了l9
世纪六七十年代,“洁净的空气和饮用水开始不再仅被视为一种单纯的享受,而被视为公民的权利”。这表明
A. 民众环境保护意识觉醒 B.法国工业革命进程加快
C.政局变化推动环境保护 D.法国生态环境全面恶化
18. 1917年4月,俄国革命家李可夫指出:“社会主义变革的太阳将从何处升起?我想,目前的情况下,就我们这种生活水平要开始社会主义变革,这不是我们的事业,我们没有力量,客观条件也不具备。”据此判断,他会主张
A.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B.准备举行武装起义
C.有限度的支持临时政府 D.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19. 20世纪中期开始,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的所有者逐渐退出经营第一线,然后由专门的科技人员与管理人员等人才进行经营。这一现象
A.实现了资本的社会化 B.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C.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D.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
20.“迅速恢复的国家机器比以往承担着更多任务,尤其是经济控制的职能。农民和工人阶级起来反对私有者,战争期问经济崩溃造成了城市和军队供给急需。还有一些党的干部不切实际地追求共产主义社会的动人前景。”这段话主要说明了下列哪一事件的背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赫鲁晓夫改革
21.联合国第11—17届大会期间(1956~1962年),日本与美国保持同步调的案例占全部案例的94%,在反苏、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以及对待朝鲜、越南等地区热点问题上日本始终与美国保持步调一致。这主要反映出
A. 日本外交以联合国为中心 B.日本在外交上追随美国
C.美国控制了日本内政外交 D.美日外交战略目标相同
22.下表为“各国在世界总产量中所占份额(1960-1980年)”(单位:百分比)
根据该表可以推断
A.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拉大
B.两极对峙格局下美苏经济增长都出现逐年下降趋势
C.经济多极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D.新兴独立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经济普涨
23.1998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7.2万亿美元,欧盟为8万亿美元。但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的储备中,美元占到61. 5%,欧洲货币一共占20.1%。这反映出
A.欧盟各国应该使用统一货币 B.布雷顿森林体系维系了美元的中心地位
C.德国经济在欧盟中位列第一 D.欧洲货币国际地位与其经济实力不相称
24.下图为某学者所描绘的1700年以来中国、美国、西欧、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所占比重曲线图。其中与中国相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州“商贾并辏,精饮馔,鲜衣服,丽栋宇,婚丧嫁娶,下至燕集,务以华缛相高。”“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海内僻远皆效尤之。”“扬(州)俗尚侈,蠹自商始。”湖丝集散地南浔镇“拥责则富屋宅,买爵则盛衣服,钲鼓呜笳用为长乐,差有僭逾之风焉。”濮绸产地濮院镇和昊江的迎神赛会“穷极人间乏巧,靡费数千金。”湖州“自有诸大宦豪,一变而侈靡无算,中人家仿之,甚至立破(破产).历历可数。”
——摘编白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 晚明陆楫认为,先富而后奢,先贫而后俭。彼有所损,则此有所益。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康熙以“江苏习尚华奢,避末者多,力田者寡”上谕江宁巡抚汤斌:“尔当使之去奢返朴,事事务本。”汤斌令胥吏等人“不许著花缎貂帽缎靴”,“寻常宴会不过五簋”,“酒船妓乐高果看席及丧殡戏乐,概行禁止”,导致百姓怨望。一向主张“黜奢贱末,专力于本”的雍正也提出批评:“苏州等处酒船戏子匠工之类,亦能养赡多人;此辈有游手好闲者,亦有无产无业就此觅食者;倘禁之骤急,恐不能别寻生理。”乾隆年间顾公燮认为 “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亦几于绝。”
——辅编自高玉凌《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江南奢侈风气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2分)
(2)概括材料二中对待奢侈风气的不同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13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家
事 件
英国
1688年,光荣革命
1689年,《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确立
1701年,《王位继承法》
1721年,沃渡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1747年,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1760~1830年,工业革命
1832年,议会改革,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
19世纪中叶,两党制度形成
法国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1791年,颁布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
1830年,七月王朝建立
1848年,第二共和国建立
1852年,第二帝国成立
1870年,第三共和国成立
1815年,渡旁王朝复辟。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美国
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
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草拟新宪法
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
1810年,明确了最高法院有权宣告州的立法违宪
18 61—1865,南北战争
1865、1868年,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至上1900,美国工业生产能力位列世界第一
德国
19世纪30年代,德意志开始工业革命
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对丹麦战争
1866年,对奥地利战争
1870年,对法战争
1871年,镏意志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颁布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
1913年,德国工业生产值超过英法,仅次于美国
上表为近代英、法、美、德四国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围绕四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27.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李鸿章等人的“外须和戎”思想不同,张之洞提出“以战练海防,以败练战,数败之后自然渐知制胜之方”。张之洞认为“铁路之用,尤以开通土货为急”。他还指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并以兴学为求才治国之首务。在办学思想方面,他要求“以忠孝为本,以中学经史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
——摘编自马帆《张之洞洋务思想浅探》
材料二 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于1894年建成投产,是我国近代第一个钢铁工业企业,也是当时亚洲第一个钢铁企业。张之洞也是洋务派中创办新式学堂最多的一个,他还多次派人赴日本和欧美国家留学。清末湖北留学生占全国四分之一。甲午战后,张之洞回任湖广总督,他以从江宁带回的500名自强军为基础,扩建成湖北护军前后营,史称这支新军为湖北洋枪队,后来以它为核心又发展成“湖北新军”。
孙中山先生于1912年曾说:“以南皮(张之洞)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据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之洞洋务思想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为什么称张之洞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7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D 2.D 3.D 4.B 5.B 6.A 7.B 8.D 9.C 10.C 11.B 12.D 13.B 14.A 15.D 16.C 17.A 18.C 19.B 20.A 21.B 22.C 23.D 24.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25分)
(1)特点:江南各地普遍盛行;涉及到衣食住行以及节俗活动等多个方面;苏州成为时尚的中心;逾越等级礼制。(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原因:江南地区工商业的繁荣,市镇兴盛;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商人的带动;相互攀比的风气。(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2)陆楫和顾公燮都肯定奢侈风气的积极作用,认为富裕带来奢侈,奢侈带动消费,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不利于奢侈风气的扭转。二人看法有一定的进步性,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康熙、雍正、汤斌等主张崇俭去奢专力于本,是对待奢侈风气的传统态度,有利于社会稳定,维护统治,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但雍正也注意到禁奢影响百姓生计,反对一概骤然禁止。(13分)
26.(12分)
示例一:
论题:英法美德民主制度具有多样性。(2分)
阐述:近代英法美德四国先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但是具体制度各不相同。英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度,法国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制,美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制,德国则是君主立宪制度。即使都是君主立宪制度,英德也有不同:英国的议会居于权力中心,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德国则是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这种不同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四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例如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德国较低。各国的阶级力量对比不同,例如德国的容克地主力量强大,资产阶级力量较弱。各国的历史传统不同,英国很早就有限制王权的传统,德国则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美国是英国的殖民地,没有经历封建社会。
总之,英法美德国情不同,这就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政治制度,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10分)
示例二:
论题:法律在英法美德民主制度的建立、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2分)
阐述: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通过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则发展了君主立宪制。
法国通过大革命暴力推翻封建统治,颁布《人权宣言》,随后又经历了激烈的国内政治斗争,于1875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美利坚合众国,1787年颁布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建立民主共和制,后又不断通过宪法修正案巩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建立了德意志帝国,颁布了《18 71年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总之,英法美德国情不同,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不同,但法律都在其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完善中起了重要作用,从而保证了政治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10分)
(“示例”仅作参考,学生若从四国民主制度的统一性、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制度创新等角度拟定论题加以阐述并言之有理亦可)
27.(15分)
(1)特点:对外主战并以兵战为用;重视铁路的经济价值;重视兴学育才;具有浓厚的封建性。(8分)
(2)原因:近代工业的创办,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近代教育,培养了大批接受新思想的人才,成为反对清政府专制统治的重要力量;编练的新式军队,成为清末武昌起义的重要力量。(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