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说明: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第Ⅰ卷为第1页至第9页,第Ⅱ卷为第9页至第10页,请将答案按要求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50题,共75分)
1.下列图片中的建筑体现出供奉、祭祀祖先的观念源远流长,这种观念源自( )
A. 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2.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分封制逐渐瓦解 B.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
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D.宗法制已完全崩溃
3.学习英语时,老师会介绍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淡漠 D.专制王权强大
4.《诗经》中的下列名句,不能直接反映宗法分封制的是( )
A.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B.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C.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D.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5.穿越剧虽说荒诞,但也风靡一时,假设你通过穿越回到商周时代, 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你不可能被周武王封为诸侯王( )
A.成为姬姓贵族 B.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C.成为商朝中年的贵族 D.做了平民,才能与人品俱佳
6.某学者说:“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政”主要是指(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中央集权制
7.《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 )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8.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①皇帝制度始于秦朝 ②秦朝统一了文字
③秦朝推行郡国并行制 ④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寿终正寝”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汉代设中朝 B.唐代设三省 C.宋代设副相 D.明代废宰相
10.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 )
A.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B.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C.扰乱了社会的秩序 D.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11.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12.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变化。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与其搭配正确的是( )
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
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13.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曾下令立一块“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但事与愿违,明王朝却成为了历代宦官专政最猛烈的王朝之一。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 )
A.明朝皇帝懦弱 B.明朝推行特务统治 C.君主专制制度 D.明初废除了丞相制度
14.清朝谈判大臣对鸦片战争后某一条款的订立颇为得意,认为把清政府最担心的麻烦——诉讼推给外人处置,有使中英之间的商务矛盾不至于上升为两国间武力冲突的好处。该条款涉及( )
A.割让香港岛 B.领事裁判权 C.巡查贸易权 D.关税协商
15.“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不知
吃烟肠胃皆熬煎。……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下列对材料主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揭示了鸦片输入的危害 B.说明中国人民勇敢,不怕刀枪火炮
C.刀枪火炮都有较大危害 D.因吸烟,中国死亡亿万千人
16.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是指( )
A.英国推行炮舰政策 B.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C.中国社会全面落后 D.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17.《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18.如图所列内容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戊戌变法
19.“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20.1894年11月《纽约世界报》谴责日本时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作者列举佐证其观念的有力史实( )
A.日本两次挑起世界大战,野蛮侵略亚洲邻国
B.日本发动甲午战争,野蛮侵略中国
C.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强占中国东北大片国土
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制造南京大屠杀等惨案[KS5UKS5U.KS5U
21.近代最早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是( )
A. B. C. D.
22.《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这反映了义和团( )
A.滥杀无辜百姓 B.盲目排斥洋货 C.极端排外情结 D.维护传统社会
23.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 )
A.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C.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使民主、共和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24.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政治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我国1900~1936年各报刊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12年的是( )
A.立宪、八国联军、南昌、赔款 B.中国共产党、长征、改造、抗日
C.北洋、实业救国、张謇、新青年 D.南京、临时大总统、约法、袁世凯
25.如图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片段,它以时间轴的方式展现了辛亥革命的主要历程。图中的①②应是( )
A.湖北军政府成立 同盟会成立
B.同盟会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同盟会成立 武昌起义
D.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26.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意义”。他曾说,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
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D.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7.下列与五四运动有关的四幅对联中,哪一幅能够反映出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
A.“学生含冤,定卜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年风雪”
B.“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C.“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
D.“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28.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与中共一大纲领相比最大的变化在于( )
A.承认了中国革命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B.体现了压抑资本主义未来发展的目标
C.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为国共第一次合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29.“文学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茅盾在《林家铺子》里有这样一段描写:“林小姐的一双手在那堆衣服里抓捞了一会儿,就呆呆地站在床前出神。……她爱这些东洋货,她又恨那些东洋人;好好儿的发兵打东三省干吗呢?不然,穿了东洋货有谁来笑骂。”小说刻画的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事件之后( )
A.鸦片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 C.辛亥革命 D.九一八事变
30.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怅;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与该誓词相关的历史事件( )
A.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B.动摇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C.终结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迫使袁世凯取消了帝制
31.一位人士为自己写自传时,叙述他在某一时期的身份“既是中国共产党员又是中国国民党员”。此时期这人参加了( )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抗日战争 D.人民解放战争
32.如图,观察图,导致中共党员数量和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共合作实现推动工农运动高涨 B.中共对民主革命道路的重新选择
C.红军长征推动农村革命运动高涨 D.日本扩大侵华对革命力量的打击
33.如图,观察图,对图中历史信息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 进攻长沙是为掩护起义主力向井冈山转移
B.起义部队转向农村是中共中央的战略决策
C.这次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D.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道路
34.下列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B.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抗战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
D.中共一大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奋斗目标
35.学者杨奎松认为,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以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抗战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抗日战争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C.中国自此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D.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6.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
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 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7.方寸邮票见证历史。如图所示的邮票发行于( )
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38.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同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历史背景是( )
A.全民族抗战已经开始 B.日军策划攻击重庆
C.国共合作发动国民革命 D.正面战场策划战略反攻
39.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D.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40.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KS5UKS5UKS5U]
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41.观察下图,当时毛泽东致信并盛赞蒋介石,主要是因为国民政府( )
A. 出师讨伐北洋军阀 B.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C.正面战场组织抗战 D.倡议国共两党合作
42.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要和平,争民主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4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
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44.下列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叙述,确切的是( )
①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
②讨论了国名、国旗、国歌等问题
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5.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指的是(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C.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立 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46.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这“三大政治制度”不包括( )
A.“一国两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7.奠定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基础,成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一国两制”制度
48.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因为实行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中国特色的依法治国方针
49.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在山西白云观抽签,得一“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得“上上签”。此事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说“天意”。毛泽东却说:“民意。”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蒋介石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天意”
B.“民意”指反蒋符合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C.蒋介石扩大了失败的偶然性,未看到失败的真正原因
D.中共通过土地改革等措施,“得人心者得天下”
50.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
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第Ⅱ卷(材料题,共2大题,共25分)
5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1分)这一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突出特点(2分)和进步意义?(2分)
材料二
汉制每年八月,举行饮酎(醇酒)大典,诸侯王和列侯献“酎金”助祭。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以列侯酎金斤两成色不足为名,削夺106个列侯的爵位。还有一些列侯因其他各种原因而陆续失爵。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汉代“侯”“王”的由来(2分)及汉武帝削夺其爵位的目的。(2分)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 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4分)
52.古往今来,不同政权组织形式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央机构示意简图 ,图1 材料二、图2
材料三
如表所示
1982年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
中共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KS5UKS5U.KS5U
1979﹣﹣﹣2000年
全国人大通过一系列的法律,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央机构发生的重大变化。(2分)
(1) 材料二图中所示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部宪法的性质(1分)及其所体现的两大原则(4分)。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政治文明进程发展的趋势。(2分)[KS5UKS5U]
济南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答案
1——5 BABBD 6——10 DDCDA
11——15 ADCBA 16——20 DCBAB
21——25 BCADC 26——30 BDADA
31——35 BBDDC 36——40 DDABC
41——45 CBACD 46——50 ABBAD
51、 (1)制度:郡县制(1分)
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或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答出任意一点2分)
意义: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答出任意一点2分)
(2) “侯”“王”的由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2分)
目的:削弱地方上王国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2分)
(3)创新: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1分)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1分)历史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答出任意两点4分)[KS5UKS5UKS5U]
52、(1)变化:废丞相,设内阁(2分)
(2)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分)
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1分)
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4分)
(3)趋势: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