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辽宁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辽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皆称诸侯曰友邦君,是君臣之争亦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 A.分封制进一步明确君臣等级                ‎ 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 C.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 D.分封制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 ‎2.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选任权由多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由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2016年我国决定建立“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的国家监察委员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监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 B.监察制度的权威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 C.君主严格地控制着监察官选任权 D.监察官选任演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 ‎3.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初版《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命重修《太祖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晦”,“太祖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众将强拥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今人研究则认为,“太祖”制造了契丹南下的假情报,利用率军出征之际授意将士黄袍加身。下列对此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历史事件纷繁复杂,真相需得到考古学的证明才可弄清 B.重修的《太祖实录》因史官无所隐晦故其记载真实可信 C.以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兵变性质是为彰显政权的合法性 D.史书记载没有客观公正可言,对史书记载应持怀疑态度 ‎4.《旧唐书》评价唐太宗说:“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王夫之则说:“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有关历史人物的评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官方史书比私人言论更能反映真实    ‎ B.理学家的一己之见不足为信 C.人物评价角度立场不同结论也不同    ‎ D.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定论 ‎5.雅典的公民被称为自由民,也就是脱离了生产劳动的公民,他们不用关心生产的事,他们虽然利用这个自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这自由的背后是更多人的不自由。雅典的民主制有着这样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创造自由的人没有自由,而有自由的人不创造自由。作者意在阐明雅典 A.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B.民众思想深受束缚 C.政治生活特色鲜明                                D.民主制的衰落根源 ‎6.某学者认为:过去确实有过这样一个时期,把这仅仅是“市民法”的一个卑贱的附属物的“万民法”,认作为一切法律所应该尽可能依从的一个伟大的、虽然还没有发展的模式。这个巨变是正当希腊的“自然法”理论被适用于“罗马所有国家共有的法律”的实践中的时期。”由此表明 A.万民法实际附属于“市民法”            B.万民法成为一切法律的模式 C.自然法精神推动了罗马法演进            D.罗马法始终体现自然法精神 ‎7.独立战争期间的大陆会议在国会代表权的问题上分歧严重,部分代表提议设置两院制而非简单众议院制,以平衡大州与小州的利害冲突,但这一提议最终被搁置。导致该结果出现的主要因素是美国 A.大州的力量举足轻重                            B.中央集权的呼声较高 C.小州决定着战争走向                            D.分权理论还不够成熟 ‎8.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一材料本质上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A.认为税率不高可以接受                        B.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C.推行灵活务实外交原则                        D.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模糊 ‎9.1855年8月14日山东沿海出现中国近代第一艘新式轮船——宝顺轮,当山东官员发现后,惊慌失措;咸丰帝调查后下谕称既然“与夷人毫无牵涉”,宝顺轮可以护航清粮海运的船只,“以清洋面而利清行”。这一过程说明晚清统治者 A.闭关锁国,愚昧无知                            B.中体西用,师夷长技 C.因势利导,守内虚外                            D.因循守旧,盲目排外 ‎10.1864年,京师同文馆聘请的英文教习丁韪良翻译出版了惠顿的国际法著作。当时正值普丹战争中,普鲁士军舰在渤海湾扣押了一艘丹麦船,清政府按照惠顿著作中提到的关于领海的规则,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使该船获得释放。这反映了清政府 A.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B.抛弃了传统夷夏观念 C.开始接受国际交往原则                        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 ‎11.《甲午中日战争纪要》是1935‎ 年由民国政府编写的第一部甲午战争官修著作,书中所附精细作战地图来源于日军1904~1905年编写的《日清战史》。其实,彼时北洋海军有自己的专业测绘人员,也有绘制精美的军事地图,但流传极少,且在战后总结时未见运用,更未公开印刷出版。所以此书编辑时作者只能将日图翻为中文,并以中国为视角,整理史料和地图,而那时中国东北已经沦丧于日本之手,第二次中日战争即将全面爆发。据此可以说明 ‎ ‎①北洋海军所绘地图因国防需要秘而不宣 ‎②甲午海战胜败之原因可以从两国战后总结中窥探一二 ‎ ‎③民国政府编写此书蕴含着“籍资研究,用以警惕”之意 ‎ ‎④日本编写《日清战史》目的是为全面侵华战争做准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1921年梁启超说:“一面是同盟会人,暗杀咧,弹劾咧,用秘密手段做了许多壮烈行为,一面是各省咨议局中立宪派的人,请愿咧,弹劾咧,用公开手段做了许多群众运动,这样子闹了好几年,牺牲了许多人的生命财产,直到十年前的今日,机会凑巧,便不约而同地兴起一种大联合运动。”这反映出 A、梁启超不赞成手段激进的民主革命 ‎ B、赞赏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C、辛亥革命的成果非革命党一己之功 ‎ D、辛亥革命赢得了各阶层人民的支持 ‎13.1942年河南发生大饥荒,地方政府早就向蒋介石汇报了灾情,可是他置之不理。《大公报》的记者跑到前线,写了一篇《豫灾实录》的灾情报道,该报主编王芸生又加了一篇社论《看重庆,念中原》,对中央政府提出批评,蒋介石勃然大怒,把《大公报》停刊三天。由此可说明 A.近代中国的报刊起到监督舆论作用 ‎ B.中日民族矛盾是当时最主要的矛盾 C.国民政府的政治合法性逐渐在动摇 ‎ D.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影响政府行政 ‎14.在1947年5月提交的一份备忘录中,美国副国务卿克莱顿说:“没有美国更为迅速的大量援助,经济社会和政治解决将遍及欧洲……除了对世界未来和平与安全产生严重影响外,对我国国内经济的影响也是极为严重的,将失去我国剩余产品的销售市场”。克莱顿意在强调 A.援助西欧的出发点是美国的国家利益 B.马歇尔计划对西欧经济复苏作用显著 C.利用经济手段实现美国逐步控制欧洲 D.美国必须遏制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扩张 ‎15.1961年6月在开罗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筹备会议,会议明确规定 了参加不结盟国家会议的5个条件:‎ ‎①奉行以和平共处和不结盟为基础的独立的外交政策;②支持民族独立运动;‎ ‎③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④不与大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 ‎⑤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 由此可见不结盟运动 A.是不结盟的区域集团组织                    B.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宗旨 C.是新中国的坚定盟友                            D.形成了美苏之外的第三世界 ‎16.1973年,毛泽东会见美国基辛格博士时说:“我们两家出于需要,所以就这样(把两只手握在一起),HAND—IN—HAND”,“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基辛格表示赞同。由此可知,此次会谈中美两国 A.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使世界政治格局改变 C.结成牢固的政治联盟                            D.达成遏制苏联的共识 ‎17.唐初,依《选举令》规定:若在职官员及其家属“亲自执工商,家传其业者,不得仕。其旧经职任,因此解黜。后能修改,必有事业者,三年后听仕:其三年外仍不修改者,追毁告身(做官凭证),即以庶人例”。这一规定反映唐初 A.官员不顾禁令纷纷从事商业活动        ‎ B.维持商人一入市籍不得为官的制度 C.商人的经济地位远高于一般平民        ‎ D.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被打破 ‎18.明末清初张履详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 A.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B.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C.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D.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19.湖南省博物馆曾复制总重仅为49克的素纱襌衣,但复制品的重量超过80克。后来经过专家研究发现,现在的蚕宝宝比西汉时的要肥胖,吐出的丝明显要粗、重。于是专家们着手培育一种小巧苗条的蚕,再用其丝终于织成了一件49.5克的复制品。这个案例不能说明 ‎ A、汉代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 B、西汉的素纱襌衣是纺织史上的瑰宝 ‎ C、汉代统治者极尽奢靡之能事 D、文物复制是尊重历史的综合性工程 ‎20.亚当·斯密曾说:“当一个人的全部心思都用在一只扣针的十七分之一或一只扣钮的十八分之一的时候,见识必然更有限。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切商业国,下层阶级人民都非常愚笨。”材料在一定程度上 A.反映工业革命制约民主思想发展     B.揭示工人运动兴起的原因 C.说明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失灵        D.彰显了工厂制度的优越性 ‎21. 1865年李鸿章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提到:“窃自同治元年臣军到沪以来,随时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造开花炮弹,紧资助剿,甚为得力。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逮其久,风气渐开,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此材料 A.其中“设局铸造开花炮弹”指的是设上海轮船招商局 B.表明洋务派认为创办机器工业是抵抗侵略的自强措施 C.是甲午战败后“实业救国”思想在清政府内部的反应 D.可论证洋务派希望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以发展资本主义 ‎22.1927年6月,潘光旦在《时事新报》上刊登“中国之家庭问题征求答案”的问卷调查。其中关于大小家庭制,主张完全保存大家庭者占29%,主张采取小家庭制者占40.5%,主张采取小家庭制供养祖、父辈生计但不同居者占61.8%,主张采取小家庭制祖、父辈由子孙辈轮流同居奉养者占64.7%。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传统大家庭制的家庭养老送终的亲情观念被否定 B.南京临时政府的“移风易俗”法令力推小家庭制 C.近代社会新思潮熏陶下的人们大多认同小家庭制 D.对家庭制的改造运动改变了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 ‎23.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次)数据的变化说明 ‎ 年份 ‎ 人力车 ‎ 马车 ‎ 轿子 ‎ 马 ‎ 脚踏车 ‎ 机器脚踏车 ‎ 汽车 ‎ 公共汽车 ‎ 有轨电车 ‎ ‎1889 ‎ ‎6894 ‎ ‎544 ‎ ‎9 ‎ ‎11 ‎ ‎0 ‎ ‎0 ‎ ‎0 ‎ ‎0 ‎ ‎0 ‎ ‎1926 ‎ ‎14600 ‎ ‎0 ‎ ‎0 ‎ ‎0 ‎ ‎3459 ‎ ‎194 ‎ ‎3764 ‎ ‎172 ‎ ‎922 ‎ A.等级观念的根本变化                            B.生活方式普遍西化 C.交通工具的进步显著                            D.民众消费水平悬殊 ‎24. 1920 年,许多农民向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这说明 A.农民对苏维埃政府有不满情绪            B.农民拥护和支持余粮收集制 C.三年国内战争中农民贡献最大            D.粮食税的实施增加农民负担 ‎25.“罗斯福新政……再分配式的、保护主义的、政府主导型的政策虽然经济上往往不大成功,但政治上却颇受欢迎:往往立竿见影,不但有一个清晰的行动主体,而且其政策往往指向一些集中的、直接的、阶层性或行业性的受益者,这些受益者可以立刻成为这些政策的政治同盟军。”由此美国 A.制定了《紧急银行法》                        B.颁布了《农业调整法》‎ C.推行了《全国工业复兴法》                D.兴办了田纳西水利工程 ‎26.对二战后英国的福利社会规划,《贝弗里奇报告》概括为:Universahty,即所有公民不论职业,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可见,该报告的主旨是 A.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性                        B.统一管理社会福利 C.要求福利体现平均原则                        D.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27.2006年3月15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发生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行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 C.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D.中国融入世界,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8.“包租公”“包租婆”源于粤语,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出现的一批依靠房租收入为生的人群的称呼。这一群体的出现反映了我国 A. 分配制度出现重大调整 B.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C.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 城市化进程的全面推进 ‎29.1960年,在美国的积极倡议下,联合国成立了国际开发协会,作为世界银行的附属机构。它的宗旨是通过对不发达国家给予条件较宽、期限较长、负担较轻的贷款,促进其经济发展,减轻贫困,提高生活水平。这一机构的成立 A.冲击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B.加强了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 C.抵制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扩大了美国在中间地带的影响力 ‎30.有学者认为在历史学的构建中,对时间的加工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排序、按年代排列,或者构造几个时期。这也是根据不同现象变化的节奏来将之分出等级层次。历史学的时间既不是一条直线,也不是被一连串时期打断的一根线条,甚至不是一张平面图:多根线条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件浮雕。它有厚度,有深度。该学者认为 A.历史学家在每次研究时要注意重构时间 B.学者们总是要依据自身需要来加工时间 C.不同系列历史现象在演变时并非齐步走 D.历史学的时间构建具有存在的主观特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4分,32题10分,33题16分,共40分。‎ ‎31、(14分)家族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层结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河南郑兴家族简况(据《后汉书》整理)‎ 郑兴:少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春秋》,后任太中大夫 郑众:郑兴之子,从父学《左氏春秋》,兼通《易》《诗》,官至大司农 郑安世:郑众之子,亦传家学,任未央厩令 郑亮:郑安世之子,任郎官。‎ 郑太:郑众之曾孙,征为尚书侍郎,迁侍御史。‎ ‎(1)“郑兴家族现象”在东汉豪族中具有普遍性。据材料一,从政治、文化两方面概括郑兴家族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类现象的影响(6分)‎ 材料二:两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变迁,使“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千年土地八百主”,高官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于是,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 按照宗法制度,在祠堂祭祀中应当按辈分排列祖先的地位。但清代早期,江苏宜兴任氏祠堂家祭的对象,除一族祖先之外,其次即是官员和有钱财的人,再次是所谓有一善一行的人,最后才是本宗族的一般平民祖先。此类现象并非个例,所以引起了当时卫道之士的批评。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宗法家族制度全面复兴的原因,据材料指出清朝宗法家族制度发生的变化。(4分)‎ 材料三:下面是某学习小组研究“1927-1929年中共武装起义与宗族组织”时提出的结论 史实一:江西万安暴动的主要领导人曾天宇的家族在当地很有威望,其父担任过县商会会长,其二哥当过江西省议会的议员,家族优势使他易于获得支持,所以在万安暴动中能召集近万人攻打县城。‎ 史实二:江西乐平全县按姓氏分为13个大的村落,每姓均有几千户农民被土豪劣绅统治,乐平党组织发现“只要在变宗族斗争为阶级斗争原则下,也可设法发动暴动”。‎ 史实三:江西于都县马鞍石由几家大姓聚族而居,各姓的土豪劣绅就是各族的首领,他们一声令下,全族的人可以倾巢而出,当地宗族首领对暴动的敌视使得马鞍石地区成为封建势力的顽固堡垒。‎ 结论3:宗族组织给中共武装起义设置了障碍。‎ 结论1:阶级斗争意识深入农村。‎ 结论2:宗族内部的分化斗争提供了发动阶级斗争的切入口。‎ 综上:总结论:宗族组织成为中共武装起义的支持力量。‎ ‎(3)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三中的哪些结论违背了这一原则?应怎样修改,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4分)‎ ‎3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对欧洲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人口的进一步增长;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人口增长早已开始。尽管19世纪期间有数百万欧洲人移居海外,1914年时欧洲大陆的人口却是1750年时的3倍以上。此时农业和工业生产率的大幅度增长,意味着在农、食、住及其他生活必需品方面的生活资料的增长。‎ 俄国以西的欧洲大部分地区的饥荒已成为对过去的回忆。即使农作物歉收,新的运输工具也保证了来自外界的充分供应。此外死亡率也因预防或治愈疾病而急剧下降。接种疫苗、隔离受传染的病人、保护供水、掌握有关抗菌剂的知识——所有这一切都使西北欧的死亡率从 1800年至少每千人的30%降低到1914年每千人的15%左右。‎ 因而,欧洲的人口从1750年的14000万急剧地上升到1800年的18800万、1850年的26600万、1900年的40100万和1914年的46300万。欧洲的这一增长率比世界其他地区高得多,以致改变了世界的人口平衡。‎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材料二 自洪武后期开始,明代官方的户口统计数字始终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即便是在“仁宣盛世”时,官方的户口统计数字也只有900多万户,5000余万口。较洪武十四年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 事实上,明代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尤其是中叶后商品经济的相对繁荣,使明代的实 际人口一直处于不断增长之中。从洪武二十六至嘉靖二十一年(1542)的150年中,北方五省的实际人口即1550万人增至2670万人,年均增长率约为3.4‰。‎ 南方地区虽然农业可开发土地的数量不如北方,但由于农业生产力的相对提高、商业的繁荣以及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也相对增强,并促动了人口的潜在增长。 ——《中国古代史》赵毅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西方人口变化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引发中、西方人口变化的原因(6分)‎ ‎33、(16分)走现代工业化道路,使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各国共同的追求。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许多方面,英国已具备了发生工业革命的条件。不过,最终将工业革命从可能变为现实的却是一群新贵,他们抓住了历史的潜在机遇,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与声望。……无论情愿与否,个人的特点在一种最耀眼的属性面前黯然失色。‎ 当时,所有人都热衷于扩张,热衷于发展,热衷于投资而投资。他们全都关心技术进步和生产过程。莫兹利工厂里的一名雇工说:“看莫兹利操作任何一种工具都是令人愉悦的,他最拿手的是使用18英寸的锉刀。”瓦特不知疲倦地试验着他的机器,威基伍德一看到别人粗心工作就生气跺脚,指出“这样给威基伍德干活可不行”;还有那个不知疲倦地追求利益的理查德·阿克莱特,他总乘坐一辆四驾马车,颠簸在英国糟糕的道路上,在旅途中他还不忘保持商业通信。‎ 一位法国游客在1788年参观一家棉布工厂后,写道:“和我们在一起时,拥有这种工厂的英国富人们并不注意保持与其财富相称的姿态。”而对于英国新兴的工业资本家来说,这是种完全陌生的态度。对他们而言,他们的工作有其自身的尊严和回报,至于工作所带来的财富,则是另一回事,当博斯韦尔在伦敦索霍区看到瓦特和博尔顿的大型发动机工厂时,他想起了博尔顿的一句话“先生,我们在卖全世界都渴望拥有的东西——动力。”‎ 这些新贵就是企业家,他们事来了一种新的精神。事实证明,这种精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从经济而非政治的角度来讲,他们给我们呈现了一场全面彻底且不可逆转的变革,因此他们堪称“革命者”。‎ ‎——罗伯特·L·海尔丰隆厄《经济社会的起源》‎ ‎(1)上述材料中的“新贵”成就了工业革命,还是工业革命造就了这些“新贵”?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5分)‎ 材料二: 1912-1921年民族工业名牌产品表 行业 企业名称 经营者 籍贯 面粉、棉纱 茂新、福新、中新等公司 荣宗敬、荣德生 江苏无锡 酿酒 张裕酿酒公司 张振勤 广东大城 火柴 鸿生火柴公司 刘鸿生 浙江定海 卷烟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简熙南、简玉阶 广东南海 化工 水利化学工业公司 范旭东 湖南湘阴 机器制造 求新机器制造厂 朱志尧 上海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进行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五次“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2)根据材料二,分析表格中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三,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部因素。(4分)‎ 材料四:中国1840-2000年这160年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了三种道路的转化:一、1840-1949年10月前是中国“早期现代化”阶段,以资本主义现代化为主体;二、1949-1978年是“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带有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色彩;三、1979年至今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在政治经济方面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带有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色彩”的经济发展战略措施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4分)‎ 材料五: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4)根据材料五,分析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利条件。(3分)‎ 辽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D C C D C A D D A C C C A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B A C B B C C A D D C C D C ‎31、14分。‎ ‎(1)特征:政治上累世高官,文化经学传家(或通晓儒学,世代为官)(2分)影响:东汉豪族将权力与文化不断结合,既有利于弘扬儒学和推动豪族的儒化,又促使门阀士族制度形成(或为东汉末年的豪强割据埋下了隐患)。(4分)‎ ‎(2)原因: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频繁,贫富转化迅速,(1分)士族没落,庶族崛起(1分)科举制进一步发展,程朱理学兴起(1分)‎ 变化:祭祀中祖先地位的排列,从仅按辈分变为亦重视身份和经济实力(1分)‎ ‎(3)有违材料的结论:结论(1)(1分)修改:起义领导人的家族优势有利于武装起义的发动(1分) 总结论(1分)修改:在中共武装起义过程中,宗族组织是一柄双刃剑(1分)‎ ‎32、10分。 (1)西方人口变化特点:海外移民多,死亡率低,人口增长与工业革命紧密相关,增长率居世界前列。(2分)中国人口变化特点:官方统计与民间实际增长不相符,人口的潜在增长能力大。(2分)‎ ‎(2)西方原因: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农业和工业生产率的提高,医学的进步,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3点3分)中国原因:土地兼并严重,隐瞒人口现象多,商品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3点3分)‎ ‎33、16分。 (1)答案一:新贵推动了工业革命(1分)‎ 企业家善于抓住历史的潜在机遇,具有积极进取的创业精神,创办大量工厂,推进了工业化,关心技术进步,加速了新技术发明,关心生产过程,创新企业管理。(4分)‎ 答案二:工业革命造就了新贵(1分)‎ 当时英国殖民地众多,有巨大的资源与消费市场,英国高度重视科学和工程,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英国有比较丰富的煤铁资源,国家建立了一套专利制度,发财致富成为整个社会的追求。(4分) 答案三:综合一、二,5分。‎ ‎(2)特点:工业结构比例失调,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和新兴的化工工业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一地区较早遭到西方侵略而被迫开放。(2分)内部因素:国内政局不稳,内战的破坏,官僚资本挤压(2分)‎ ‎(3)战略: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国际因素:美国及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遏制和孤立,斯大林模式的影响。(4分)‎ ‎(4)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和平和发展的国际环境,全球化的发展,多极化趋势的加强。(3点3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