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期中考查
高 一 语 文 试 卷
命题教师:吕李永 审题教师:刘纪春
第Ⅰ卷(共42分)
一、基础选择(21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颓圮(pǐ) 叱骂(chì) 攒射(cuán) 百舸争流(kě)
B.慢溯(sù) 沉淀(diàn) 莅临(wèi) 涕泗交流(tì)
C.火钵(bō) 浸渍(zì) 转辗(zhǎn) 叱咤风云(chà)
D.团箕(jī) 洗涤(dí) 喋血(dié) 长歌当哭(dà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少的一组是( )(3分)
A.启迪 惆怅 编缉 橘子州 凄惋迷茫
B.机缘 辽廓 噩耗 专政队 忸怩不安
C.长蒿 屠戳 菲薄 租赁权 短小精悍
D.斑澜 诧异 桀骜 茅津度 光茫四射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医疗质量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的大事,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 的天职。
②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型的家庭关系,常令父亲们 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义务。
③在全国比赛中屡获金奖的我省杂技团, 地承担了这次出国演出任务。
A.当仁不让 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B.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
C.义不容辞 责无旁贷 当仁不让 D.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 责无旁贷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在中国文学批评史这门学科的草创时期,史料的整理和搜集显得尤为重要,也格外困难,这就要求研究者长期坚持,并且能去粗取精。
B.在具体的材料辨析过程中,他总是本着由考订而史述、由史述而论断为原则仔细研究,以小见大,从现象看本质,写了饮誉世界的论著。
C.在实际的办报经验的基础上,梁启超提出衡量报纸优劣的标准:一曰宗旨定而高,二曰思想新而正,三曰材料富而当,四曰报事确而速。
D.桐城派的义法是应封建社会的政治需要而产生的,随着封建社会的逐步解体,打破桐城派义法的枷锁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5.下列各组中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 )(3分)
A.拦 鹿 芳 根 歪 斧 B.贡 牧 氛 骑 休 雌
C.枝 洞 末 警 步 呜 D.衷 硝 扉 故 爸 闻
6.依次为下面的上联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组是( )(3分)
上联:孙行者 月送花香浮小院
A.唐三藏 绿叶红花映山前 B.胡适之 风摇竹影到幽宅
C.沙和尚 梦随春风到天亮 D.祖冲之 风吹萤火飘荒野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左传》相传是左丘明依据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而写作的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它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B.西汉的司马迁写作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与《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合称“前四史”。
C.《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记载春秋末期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言行的书。自诞生起,儒学一直处于一尊的地位。
D.《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狄更斯写作的“自传体”小说,它以大卫,即作者自己的成长史为主线,塑造了佩葛蒂这样一个正面形象。
二、现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8~9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8.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
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
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
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
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
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
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
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三、古文阅读(29分)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 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货币)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当:对等)
C.常以身翼蔽沛公。(蔽:掩护)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深知)
D.乃欲以生劫之。 (劫:抢夺) 杀人如不能举。 (举:尽)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B.奉守先王之宗庙(宗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指国家、国土。)
C.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山东:指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
D.再拜献大王足下(再拜:第二次跪拜,是古代的礼节,用于下级对上级。)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 晋军函陵,秦君氾南。 B.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C. 乃朝服,设九宾。 D. 沛公欲王关中。
13.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燕王拜送于庭 因击沛公于坐
B.今太子迟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吾其还也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丹不忍以己之私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14.对下列各句的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 )(3分)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③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②大王来何操?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第Ⅱ卷(共58分)
15.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2分)
译文:
⑵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3分)
译文:
⑶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分)
译文:
16.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⑵但我不能放歌, 。(徐志摩《再别康桥》)
⑶复为慷慨羽声, ,发尽上指冠。(《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⑷子曰:“见贤思齐焉, 。”(《论语·里仁》)
⑸曾子曰:“ ,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四、现代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17~19题。(14分)
六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七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7.对“三·一八”惨案的评价,作者持有哪些观点?请分点概括。(4分)
答:
18.请解释文中画线语句的含义。(4分)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答:
19.这两段文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两种加以赏析。(6分)
答:
五、作文(3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30分)
对手是什么?有人说,对手是要战胜的对象,要想尽办法击垮它;有人说,对手是竞争的伙伴,要在竞争中共同发展;有人说,对手是要攀登的高山,山越高,征服它就越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有人说,对手是论坛上的辩友,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会失去意义……
你是怎么看待“对手”的?请以“对手”为标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记叙文。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D(A.百舸争流(gě)B.莅临(lì)C.叱咤风云(zhà)
2.B(A.编辑 橘子洲 凄婉迷茫;B.寥廓;C.长篙 屠戮 D.斑斓 茅津渡 光芒四射。)
3.C
4.D(A.“整理和搜集”,语序不当;B.“本着由考订而史述、由史述而论断为原则”,句式杂糅;C.“优劣”和后面陈述的一个方面不照应。)
5.D(“鹿”是象形字,“歪”“牧”“休”“步”是会意字,“末”是指事字。)
6.B
7.A(B.不是《资治通鉴》,应是《三国志》。C.还有其弟子的言行,也并没有一直处于一尊。D.“自传体”小说和“作者自己的成长史”的表述不正确。)
8.D(“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诗人仿佛拍电影一样,先给“稻束”一个特写镜头,然后又拉开,展现其伫立于秋天田野的背景,以表现“金黄的稻束”作为劳动成果的辉煌和炫耀感,肯定着人类的劳动成就。它给人的印象主要是视觉上的,但联系全诗看,这两句诗又居于其蕴含的时间序列“黄昏”“暮色”之始,隐含着时间的意味。由于我们不能确定它写的就是诗人白天看见的景象,而只能把时间下限确定在暮色降临之前,因此,A项是恰当的。 B项的解说,寓意较明显,也是恰当的,考生不难作出选择。 C项诗人是抒情主人公“我”,而“你们”则指诗人借以寓意抒情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所以,C项也不能作为选项。 D项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则显然不恰当。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C项也不例外。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在上文描述基础上的议论,通过句子中的“而”可以读出前后是“对比”,是诗人对眼前景象思考后揭示诗歌主题的点睛之笔,诗中并没有点明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留给读者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
9.D(A项是对本诗主题和结构的概括和归纳,指明诗歌中心形象“金黄的稻束”引发的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一个探寻劳动意义的结构: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因而它是正确的和恰当的。 B项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也是正确的。 C项在考查考生体味不同诗歌形象所传达的不同意义的能力基础上,进入对诗歌深层意义的把握,也是正确和恰当的:说“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都具有圆满意味不难理解。“金黄”指稻束成熟,指劳动的收获,而“收获日的满月”则传递不仅劳动的而且时令的圆满信息,但与这一切相对照的,却是诗人想到的“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和她们“那皱了的美丽的脸”。在这种诗人的“残酷”中,诗歌所要揭示的东西也就清楚地表现了出来。 D
项为选项,它对本诗赏析之所以不恰当,是因为其内容完全是错误的。“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因此,它应该作为选项。)
10.B(A.币:礼品。C.深:刻毒。D.劫:威逼。)
11.D(再拜:拜两次,是古代隆重的礼节。)
12.B(B项是名词作状语,其他的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13.A(A.介词,引进地点,在。B.代词,他/助词,的。C.副词,表商讨语气,还是/代词,这。D.介词,引进原因,因为/连词,表目的,来。)
14.A(①②都是宾语前置句,③④都是被动句。)
15. ⑴这紧迫了,我请求进去,跟他同生共死。
⑵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⑶现在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境,如果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16.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⑵悄悄是别离的笙箫。⑶士皆瞋目。⑷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⑸士不可以不弘毅。
17.①给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作流言的种子。②这种徒手请愿的方式不能推动人类的进步。③要扩大这次请愿的价值。④能证明中国女子的从容、干练、勇毅。
18.这一并列复句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苟活者能从中看到希望,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会激励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斗争。
19.①比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更何况是徒手。”将“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比喻成“煤的形成”,形象地表明“大量的流血牺牲只能推动社会的一点进步”的观点,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
②引用。“亲戚或余悲……托体同山阿。”引用陶潜的诗句,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③排比。“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竟能如是之从容。”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多方面地写出作者的意外,表现了作者对当局者、流言家的愤怒、对中国女性的敬佩之情,且能增强了文章的情感表达。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D(A.百舸争流(gě)B.莅临(lì)C.叱咤风云(zhà)
2.B(A.编辑 橘子洲 凄婉迷茫;B.寥廓;C.长篙 屠戮 D.斑斓 茅津渡 光芒四射。)
3.C
4.D(A.“整理和搜集”,语序不当;B.
“本着由考订而史述、由史述而论断”,缺少必要的宾语“原则”;C.“优劣”和后面陈述的一个方面不照应。)
5.D(“鹿”是象形字,“歪”“牧”“休”“步”是会意字,“末”是指事字。)
6.B
7.A(B.不是《资治通鉴》,应是《三国志》。C.还有其弟子的言行,也并没有一直处于一尊。D.不是“自传体”小说,“作者自己的成长史”的表述也不正确,同时,佩葛蒂是一个正面形象。)
8.D(“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诗人仿佛拍电影一样,先给“稻束”一个特写镜头,然后又拉开,展现其伫立于秋天田野的背景,以表现“金黄的稻束”作为劳动成果的辉煌和炫耀感,肯定着人类的劳动成就。它给人的印象主要是视觉上的,但联系全诗看,这两句诗又居于其蕴含的时间序列“黄昏”“暮色”之始,隐含着时间的意味。由于我们不能确定它写的就是诗人白天看见的景象,而只能把时间下限确定在暮色降临之前,因此,A项是恰当的。 B项的解说,寓意较明显,也是恰当的,考生不难作出选择。 C项诗人是抒情主人公“我”,而“你们”则指诗人借以寓意抒情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所以,C项也不能作为选项。 D项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则显然不恰当。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C项也不例外。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在上文描述基础上的议论,通过句子中的“而”可以读出前后是“对比”,是诗人对眼前景象思考后揭示诗歌主题的点睛之笔,诗中并没有点明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留给读者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
9.D(A项是对本诗主题和结构的概括和归纳,指明诗歌中心形象“金黄的稻束”引发的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一个探寻劳动意义的结构: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因而它是正确的和恰当的。 B项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也是正确的。 C项在考查考生体味不同诗歌形象所传达的不同意义的能力基础上,进入对诗歌深层意义的把握,也是正确和恰当的:说“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都具有圆满意味不难理解。“金黄”指稻束成熟,指劳动的收获,而“收获日的满月”则传递不仅劳动的而且时令的圆满信息,但与这一切相对照的,却是诗人想到的“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和她们“那皱了的美丽的脸”。在这种诗人的“残酷”中,诗歌所要揭示的东西也就清楚地表现了出来。 D项为选项,它对本诗赏析之所以不恰当,是因为其内容完全是错误的。“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因此,它应该作为选项。)
10.B(A.币:礼品。C.深:刻毒。D.劫:威逼。)
11.D(再拜:拜两次,是古代隆重的礼节。)
12.B(B项是名词作状语,其他的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13.A(A.介词,引进地点,在。B.代词,他/助词,的。C.副词,表商讨语气,还是/代词,这。D.介词,引进原因,因为/连词,表目的,来。)
14.A(①②都是宾语前置句,③④都是被动句。)
15. ⑴这紧迫了,我请求进去,跟他同生共死。
⑵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⑶现在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境,如果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16.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⑵悄悄是别离的笙箫。⑶士皆瞋目。⑷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⑸士不可以不弘毅。
17.①给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作流言的种子。②这种徒手请愿的方式不能推动人类的进步。③要扩大这次请愿的价值。④能证明中国女子的从容、干练、勇毅。
18.这一并列复句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苟活者能从中看到希望,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会激励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斗争。
19.①比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更何况是徒手。”将“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比喻成“煤的形成”,形象地表明“大量的流血牺牲只能推动社会的一点进步”的观点,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
②引用。“亲戚或余悲……托体同山阿。”引用陶潜的诗句,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③排比。“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竟能如是之从容。”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多方面地写出作者的意外,表现了作者对当局者、流言家的愤怒、对中国女性的敬佩之情,且能增强了文章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