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卷(含答案安徽师大附中)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2018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卷(含答案安徽师大附中)》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期中考查 高 一 语 文 试 卷 ‎ 命题教师:吕李永 审题教师:刘纪春 第Ⅰ卷(共42分)‎ 一、基础选择(21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颓圮(pǐ) 叱骂(chì) 攒射(cuán) 百舸争流(kě)‎ B.慢溯(sù) 沉淀(diàn) 莅临(wèi) 涕泗交流(tì)‎ C.火钵(bō) 浸渍(zì) 转辗(zhǎn) 叱咤风云(chà)‎ D.团箕(jī) 洗涤(dí) 喋血(dié) 长歌当哭(dà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少的一组是( )(3分)‎ A.启迪 惆怅 编缉 橘子州 凄惋迷茫 B.机缘 辽廓 噩耗 专政队 忸怩不安 C.长蒿 屠戳 菲薄 租赁权 短小精悍 D.斑澜 诧异 桀骜 茅津度 光茫四射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医疗质量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的大事,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 的天职。‎ ‎②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型的家庭关系,常令父亲们 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义务。‎ ‎③在全国比赛中屡获金奖的我省杂技团, 地承担了这次出国演出任务。‎ A.当仁不让 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B.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 C.义不容辞 责无旁贷 当仁不让 D.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 责无旁贷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在中国文学批评史这门学科的草创时期,史料的整理和搜集显得尤为重要,也格外困难,这就要求研究者长期坚持,并且能去粗取精。‎ B.在具体的材料辨析过程中,他总是本着由考订而史述、由史述而论断为原则仔细研究,以小见大,从现象看本质,写了饮誉世界的论著。‎ C.在实际的办报经验的基础上,梁启超提出衡量报纸优劣的标准:一曰宗旨定而高,二曰思想新而正,三曰材料富而当,四曰报事确而速。‎ D.桐城派的义法是应封建社会的政治需要而产生的,随着封建社会的逐步解体,打破桐城派义法的枷锁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5.下列各组中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 )(3分)‎ A.拦 鹿 芳 根 歪 斧  B.贡 牧 氛 骑 休 雌 C.枝 洞 末 警 步 呜 D.衷 硝 扉 故 爸 闻 ‎6.依次为下面的上联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组是( )(3分)‎ 上联:孙行者 月送花香浮小院 ‎ A.唐三藏 绿叶红花映山前 B.胡适之 风摇竹影到幽宅 ‎ C.沙和尚 梦随春风到天亮 D.祖冲之 风吹萤火飘荒野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左传》相传是左丘明依据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而写作的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它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B.西汉的司马迁写作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与《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合称“前四史”。‎ C.《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记载春秋末期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言行的书。自诞生起,儒学一直处于一尊的地位。‎ D.《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狄更斯写作的“自传体”小说,它以大卫,即作者自己的成长史为主线,塑造了佩葛蒂这样一个正面形象。‎ 二、现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8~9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8.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 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 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 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 ‎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 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 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 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 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三、古文阅读(29分)‎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 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货币)‎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当:对等)‎ C.常以身翼蔽沛公。(蔽:掩护)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深知) ‎ D.乃欲以生劫之。 (劫:抢夺) 杀人如不能举。 (举:尽)‎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 B.奉守先王之宗庙(宗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指国家、国土。)‎ ‎ C.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山东:指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 ‎ D.再拜献大王足下(再拜:第二次跪拜,是古代的礼节,用于下级对上级。)‎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 晋军函陵,秦君氾南。 B.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C. 乃朝服,设九宾。 D. 沛公欲王关中。‎ ‎13.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A.燕王拜送于庭 因击沛公于坐 ‎ B.今太子迟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 C.吾其还也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D.丹不忍以己之私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14.对下列各句的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 )(3分)‎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③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②大王来何操?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第Ⅱ卷(共58分)‎ ‎15.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2分)‎ 译文: ‎ ‎⑵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3分)‎ 译文: ‎ ‎⑶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分)‎ 译文: ‎ ‎16.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⑵但我不能放歌, 。(徐志摩《再别康桥》) ‎ ‎⑶复为慷慨羽声, ,发尽上指冠。(《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⑷子曰:“见贤思齐焉, 。”(《论语·里仁》)‎ ‎⑸曾子曰:“ ,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四、现代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17~19题。(14分)‎ 六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七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7.对“三·一八”惨案的评价,作者持有哪些观点?请分点概括。(4分)‎ 答: ‎ ‎18.请解释文中画线语句的含义。(4分)‎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答: ‎ ‎19.这两段文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两种加以赏析。(6分)‎ 答: ‎ 五、作文(3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30分)‎ 对手是什么?有人说,对手是要战胜的对象,要想尽办法击垮它;有人说,对手是竞争的伙伴,要在竞争中共同发展;有人说,对手是要攀登的高山,山越高,征服它就越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有人说,对手是论坛上的辩友,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会失去意义……‎ 你是怎么看待“对手”的?请以“对手”为标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记叙文。‎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D(A.百舸争流(gě)B.莅临(lì)C.叱咤风云(zhà)‎ ‎2.B(A.编辑 橘子洲 凄婉迷茫;B.寥廓;C.长篙 屠戮 D.斑斓 茅津渡 光芒四射。)‎ ‎3.C ‎4.D(A.“整理和搜集”,语序不当;B.“本着由考订而史述、由史述而论断为原则”,句式杂糅;C.“优劣”和后面陈述的一个方面不照应。)‎ ‎5.D(“鹿”是象形字,“歪”“牧”“休”“步”是会意字,“末”是指事字。)‎ ‎6.B ‎7.A(B.不是《资治通鉴》,应是《三国志》。C.还有其弟子的言行,也并没有一直处于一尊。D.“自传体”小说和“作者自己的成长史”的表述不正确。)‎ ‎8.D(“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诗人仿佛拍电影一样,先给“稻束”一个特写镜头,然后又拉开,展现其伫立于秋天田野的背景,以表现“金黄的稻束”作为劳动成果的辉煌和炫耀感,肯定着人类的劳动成就。它给人的印象主要是视觉上的,但联系全诗看,这两句诗又居于其蕴含的时间序列“黄昏”“暮色”之始,隐含着时间的意味。由于我们不能确定它写的就是诗人白天看见的景象,而只能把时间下限确定在暮色降临之前,因此,A项是恰当的。 B项的解说,寓意较明显,也是恰当的,考生不难作出选择。 C项诗人是抒情主人公“我”,而“你们”则指诗人借以寓意抒情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所以,C项也不能作为选项。 D项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则显然不恰当。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C项也不例外。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在上文描述基础上的议论,通过句子中的“而”可以读出前后是“对比”,是诗人对眼前景象思考后揭示诗歌主题的点睛之笔,诗中并没有点明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留给读者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 ‎9.D(A项是对本诗主题和结构的概括和归纳,指明诗歌中心形象“金黄的稻束”引发的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一个探寻劳动意义的结构: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因而它是正确的和恰当的。 B项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也是正确的。 C项在考查考生体味不同诗歌形象所传达的不同意义的能力基础上,进入对诗歌深层意义的把握,也是正确和恰当的:说“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都具有圆满意味不难理解。“金黄”指稻束成熟,指劳动的收获,而“收获日的满月”则传递不仅劳动的而且时令的圆满信息,但与这一切相对照的,却是诗人想到的“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和她们“那皱了的美丽的脸”。在这种诗人的“残酷”中,诗歌所要揭示的东西也就清楚地表现了出来。 D 项为选项,它对本诗赏析之所以不恰当,是因为其内容完全是错误的。“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因此,它应该作为选项。)‎ ‎10.B(A.币:礼品。C.深:刻毒。D.劫:威逼。)‎ ‎11.D(再拜:拜两次,是古代隆重的礼节。)‎ ‎12.B(B项是名词作状语,其他的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13.A(A.介词,引进地点,在。B.代词,他/助词,的。C.副词,表商讨语气,还是/代词,这。D.介词,引进原因,因为/连词,表目的,来。)‎ ‎14.A(①②都是宾语前置句,③④都是被动句。)‎ ‎15. ⑴这紧迫了,我请求进去,跟他同生共死。‎ ‎⑵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⑶现在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境,如果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16.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⑵悄悄是别离的笙箫。⑶士皆瞋目。⑷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⑸士不可以不弘毅。‎ ‎17.①给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作流言的种子。②这种徒手请愿的方式不能推动人类的进步。③要扩大这次请愿的价值。④能证明中国女子的从容、干练、勇毅。‎ ‎18.这一并列复句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苟活者能从中看到希望,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会激励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斗争。‎ ‎19.①比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更何况是徒手。”将“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比喻成“煤的形成”,形象地表明“大量的流血牺牲只能推动社会的一点进步”的观点,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 ‎ ②引用。“亲戚或余悲……托体同山阿。”引用陶潜的诗句,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 ③排比。“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竟能如是之从容。”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多方面地写出作者的意外,表现了作者对当局者、流言家的愤怒、对中国女性的敬佩之情,且能增强了文章的情感表达。‎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D(A.百舸争流(gě)B.莅临(lì)C.叱咤风云(zhà)‎ ‎2.B(A.编辑 橘子洲 凄婉迷茫;B.寥廓;C.长篙 屠戮 D.斑斓 茅津渡 光芒四射。)‎ ‎3.C ‎4.D(A.“整理和搜集”,语序不当;B.‎ ‎“本着由考订而史述、由史述而论断”,缺少必要的宾语“原则”;C.“优劣”和后面陈述的一个方面不照应。)‎ ‎5.D(“鹿”是象形字,“歪”“牧”“休”“步”是会意字,“末”是指事字。)‎ ‎6.B ‎7.A(B.不是《资治通鉴》,应是《三国志》。C.还有其弟子的言行,也并没有一直处于一尊。D.不是“自传体”小说,“作者自己的成长史”的表述也不正确,同时,佩葛蒂是一个正面形象。)‎ ‎8.D(“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诗人仿佛拍电影一样,先给“稻束”一个特写镜头,然后又拉开,展现其伫立于秋天田野的背景,以表现“金黄的稻束”作为劳动成果的辉煌和炫耀感,肯定着人类的劳动成就。它给人的印象主要是视觉上的,但联系全诗看,这两句诗又居于其蕴含的时间序列“黄昏”“暮色”之始,隐含着时间的意味。由于我们不能确定它写的就是诗人白天看见的景象,而只能把时间下限确定在暮色降临之前,因此,A项是恰当的。 B项的解说,寓意较明显,也是恰当的,考生不难作出选择。 C项诗人是抒情主人公“我”,而“你们”则指诗人借以寓意抒情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所以,C项也不能作为选项。 D项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则显然不恰当。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C项也不例外。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在上文描述基础上的议论,通过句子中的“而”可以读出前后是“对比”,是诗人对眼前景象思考后揭示诗歌主题的点睛之笔,诗中并没有点明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留给读者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 ‎9.D(A项是对本诗主题和结构的概括和归纳,指明诗歌中心形象“金黄的稻束”引发的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一个探寻劳动意义的结构: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因而它是正确的和恰当的。 B项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也是正确的。 C项在考查考生体味不同诗歌形象所传达的不同意义的能力基础上,进入对诗歌深层意义的把握,也是正确和恰当的:说“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都具有圆满意味不难理解。“金黄”指稻束成熟,指劳动的收获,而“收获日的满月”则传递不仅劳动的而且时令的圆满信息,但与这一切相对照的,却是诗人想到的“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和她们“那皱了的美丽的脸”。在这种诗人的“残酷”中,诗歌所要揭示的东西也就清楚地表现了出来。 D项为选项,它对本诗赏析之所以不恰当,是因为其内容完全是错误的。“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因此,它应该作为选项。)‎ ‎10.B(A.币:礼品。C.深:刻毒。D.劫:威逼。)‎ ‎11.D(再拜:拜两次,是古代隆重的礼节。)‎ ‎12.B(B项是名词作状语,其他的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13.A(A.介词,引进地点,在。B.代词,他/助词,的。C.副词,表商讨语气,还是/代词,这。D.介词,引进原因,因为/连词,表目的,来。)‎ ‎14.A(①②都是宾语前置句,③④都是被动句。)‎ ‎15. ⑴这紧迫了,我请求进去,跟他同生共死。‎ ‎⑵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⑶现在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境,如果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16.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⑵悄悄是别离的笙箫。⑶士皆瞋目。⑷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⑸士不可以不弘毅。‎ ‎17.①给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作流言的种子。②这种徒手请愿的方式不能推动人类的进步。③要扩大这次请愿的价值。④能证明中国女子的从容、干练、勇毅。‎ ‎18.这一并列复句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苟活者能从中看到希望,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会激励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斗争。‎ ‎19.①比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更何况是徒手。”将“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比喻成“煤的形成”,形象地表明“大量的流血牺牲只能推动社会的一点进步”的观点,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 ‎ ②引用。“亲戚或余悲……托体同山阿。”引用陶潜的诗句,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 ③排比。“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竟能如是之从容。”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多方面地写出作者的意外,表现了作者对当局者、流言家的愤怒、对中国女性的敬佩之情,且能增强了文章的情感表达。‎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