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 史 试 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5 分,共32 小题,共 48 分。)
1.《史记》记载,黄歇(春申君)对楚王说:“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又说:“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拒)秦。”据此可知当时
A.以郡统邑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郡一级的行政区划已成为定制
C.楚王善于纳谏确保了政治清明 D.郡制是特殊条件下的地方体制
2.下面是东汉崔塞的《四民月令》所记载的关于汉可以用来说明汉代田庄内部交易情况的部分截图,该截图内容可以用来说明汉代田庄
正月……收白犬骨及肝、血
二月……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收薪炭
三月……可粜黍、买布
四月……可粜穰及大麦。收敝絮
五月……粜大小豆、胡麻。籴穬,大小麦,收敝絮及布帛
A.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
C.手工业生产规模大 D.无需同外部市场发生联系
3.据史书记载:元朔元年,有司奏“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普通百姓),移风易俗也”,且“非有实行可见者,不容谬举”。这说明察举制
A.具有严格的选举程序 B.解决了官员空缺的问题
C.兼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D.使地方获得自主用人权
4.下图是近年出土的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史称汉废帝)墓葬中的两枚印章。除此之外,还出土了数量惊人和做工精美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竹简、木牍。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依然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
B.从墓葬的规格可见当时王国问题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C.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工匠之手
D.该墓葬的竹简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和佛教思想精髓
5.北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规定:“大两省官出知外郡,不得奏辟(向朝廷荐举征召为官)通判职官,其诸处知州,亦不得保举见任(现任)通判。”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A.推动地方军政权力分离 B.使通判绝对服从于中央
C.防止知州受到通判制约 D.确保对地方的有效监督
6.有学者对“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观念” 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所修的《明史》中是22.71%,越往后世“忠”的频次越高。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B.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
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时时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还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这从本质上说明
A.群臣对即将亡国的不满 B.南宋末期君主专制加强
C.宋代相权仍有传统地位 D.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
8.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明末工商阶层急于改变自身的社会现象、身份和地位,他们积极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面对此种社会情形,下层知识分子利用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其提供文化方面的服务。这种互动
A.实现了工商业者自身的优雅化 B.改变了当时的阶级结构
C.推动了文化的商业化、世俗化 D.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9.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变易观念、华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这主要表明
A.西方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 B.政治变革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C.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 D.传统文化是近代革命的指导思想
10.“道光末年,(湖南平江)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万金,泉流地上,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这说明
A.中国茶叶种植技术获重大突破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列强势力开始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D.传统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已经解体
11.“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材料旨在强调
A.洋务官员思想的落后性 B.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
C.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 D.近代工业化道路偶然性
12.1854 年,广东天地会的洪兵围困广州,英国驻香港总督包令以保护经商为名,派军舰护送商船
向广州城内运入大量粮食、军械等各种物资,最终洪兵败退。此事件
A.体现出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 B.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局面
C.加速了广州附近自然经济的解体 D.表明英国不干涉清朝的内政
13.下面是中国早期的铁路工人斗争情况。这种变化可以用来表明
时间
结果
1912-1920年
只是一部分人参加的斗争,大都是在被逼无奈或被教唆利用的情况下发生的,没有其他
产业工人的声援
1921-1923年
罢工持续时间长,牵涉方面广、斗争复杂、组织严密,斗争策略娴熟和胜利成果(经济、
政治诉求)全面
A.工人斗争由自发阶段走向自觉阶段 B.工人阶级逐步成为独立政治力量
C.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D.工人阶级的民主意识在迅速提高
14.民国书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这说明
A.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 B.儒学复兴影响雕版印刷发展
C.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 D.市场需求引发雕版技术革新
15.孙中山就任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中国纪年的变革
A.是当时政治体制演进的结果 B.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C.是帝王纪年发展的必然产物 D.表明民族主义的目标得以实现
16.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
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这反映出
A.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 B.福州开放后被卷入世界市场
C.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
17.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
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地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李欣淑的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导致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李欣淑积极向上的心态 B.临时约法对自由的规定
C.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 D.女校等新式教育的发展
18.“当时的指导机关不做发展土地革命和群众的阶级斗争,却只做上层的团结功夫,蒙蔽阶级矛盾,不去夺取军队,不去武装工农,不能利用参加政权的机关,不去为群众谋利。”这导致
A.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二次革命失败
C.断送了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 D.国共合作破裂
19.日军战史承认:“作战始终是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中国军队“引诱日军一直深入到长沙,集中长沙城内外的30万大军将日军包围。尔后,日军第一线部队几经苦战……于(1942年)1月15日撤 回到原驻防地。这次作战,动摇了一部分官兵的必胜信念。”中国军队的此次作战
A.扭转了华北抗战的战略态势 B.发生在相持阶段的敌后战场
C.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体现出正面战场坚持抗战的精神
20.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
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A.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 B.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C.瓦解敌军,和平解放北平 D.挥师南下,基本歼灭残敌
21.1941年初,罗斯福认为对日本最有效的牵制是继续援助中国,因此派遣高级顾问来华,帮助国民政
府解决经济困难;8月,美国派出军事代表团来主管援华租借物质事宜,并承担沟通双方高层军事的任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抗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B.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推动了美国对华的援助
C.美国以此来减轻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 D.这些做法有助于增强中国抗战胜利的信念
22.罗马法中规定:并不是罗马法上所有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买卖契约的主体,聋哑人、精神失常者、年幼的人和受监护的妇女被排除在买卖契约主体范围之外。这表明罗马法
A.理论与实践严重地脱节 B.注重当事人的行为能力
C.缺乏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D.重视契约保护私有财产
23.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当时罗马公教以教皇为首,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维持着欧洲的统治秩序。而到14、15世纪,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意识 B.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
C.科学发展破除了对神学的迷信 D.德国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
24.在1636年到1637年间,荷兰出现了一股争相求购郁金香的热潮,导致郁金香价格急速上升,当时很多人变卖家财,参与到投机郁金香上。到1637年后期,郁金香泡沫破裂,很多人蒙受巨大损失,引发 了历史上第一次金融危机。这反映出当时的荷兰
A.资本主义发展影响人们的投资观念 B.与东方经济往来日益频繁
C.经济的泡沫化引发世界市场的波动 D.民族主义推动了国花种植
25.启蒙思想家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尔》中表达了自然主义的教育观点,主张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
性教育,主张教育要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表明卢梭
A.強调思想意识对人发展的影响 B.认为可以凭理性完整地了解世界
C.反对理性,强调感性 D.强调理性的同时关注感性
26.1836 年,果戈理发表了《钦差大臣》,该书描写道,纨绔子弟赫列斯达可夫从彼得堡途经外省
某市,被误认为“钦差大臣”,在当地官僚中引起恐慌,闹出许多笑话。果戈理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这反映出作者
A.擅长创作荒诞主义文学作品 B.抨击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C.关注社会并深入剖析现实 D.强调反封建专制的理想
27.英国在1867年扩大选举权后,仍旧只有不到一半的成年男性居民获得这种权利。而德意志在帝国成立的1871年就有一半的民众参加了议会选举。这显示出德国
A.政治民主化水平远远高于英国 B.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
C.政治民主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果 D.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28.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B.地方各州自治权不断增强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D.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度
29.18 世纪,伯明翰位于英国国家运河网络的枢纽中心,其运河加起来比威尼斯的还长,运河被用
来运输大宗物资。19 世纪中期后,运河运输衰落。其衰落的原因是
A.新的交通工具改善了运输条件 B.大量殖民地促进了海外贸易发展
C.英国国内工业品产量逐渐下降 D.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展到了世界
30.1883年11月18日,美国第一个全国统一铁路时刻表诞生,这一天的正午时分,美国东部的时钟全部回拨。从此,上帝的时间被改用人间的指针来度量。推动这一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A.工厂制度的完善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宗教改革的推动 D.工业文明的发展
31.英国在19世纪的最后25年中,民众生活费用下降了三分之一,而在这同一时期内,平均工资却大约增长了5%。西欧其他国家在这些年间也取得了类似的进步。由此推知在这一期间,西欧
A.工人收入增幅与经济发展同步 B.各国经济发展差距不断缩小
C.人们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32.关于罗斯福新政,有人认为“新政”的一些措施是抑制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还有人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上述认识的出现是源于罗斯福新政
A.有悖资本主义传统经济政策 B.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
C.导致经济出现“滞胀”局面 D.不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稳定
二、非选择题(33题16分,34题12分,35题12分,36题12分,共52 分)
33.(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广州及其附近地区盛产棉花和蚕丝,且质量上乘,逐渐发展兴起织造业。到了
清代,西关(广州城垣以西)逐渐形成繁华的商贸区和居住区。晚清时期,西关住宅区内居民主要有商贾、政要、医生、教师、名伶、侨属侨眷、外商买办等。鸦片走私、禁烟运动最终导致了1840年和1856 年的两次鸦片战争,广州终于由和平贸易的口岸演化为国家纷争的竞技台,但广州仍然是西方资本登陆的地区之一。1845年,英国大英轮船公司开始在黄埔开办船厂。随后的60年间,广州先后出现过各种工厂约30家,但已远不如当时的上海……
——据邓大情《广州与上海:近代小说中的商业都会》 等整理
材料二 工业革命前,英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以伦敦为中心的农业发达的东南地区,尤其是英格
兰南部。工业革命导致工业向英格兰中部和北部的一些地区转移。伯明翰凭借丰富的煤、铁资源迅速发展起庞大现代冶金和机械制造工业,一跃成为当时铁路机车、蒸汽机和船舶的制造中心,迅速成为英国工业革命中心,享有“工业革命的摇篮”和“世界工厂”的美誉。伯明翰工业革命的浪潮引起其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促进周边地区大量的工业者、农村人口和社会闲散劳力转化为工业劳动力。工业革命期间,伯明翰的居民增加了5倍多。伯明翰是英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地处英国的中心位置也是运河网络的中心枢纽所在。
——摘编自姚圣《中国广州和英国伯明翰的历史街区形态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时期广州地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并分析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
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的广州和18世纪的伯明翰在经济上的差异,并 概括指出伯明翰工业化的浪潮对英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0分)
3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地区
作者
书籍
记载的地理范围或评述
前5世纪
古希腊
希罗多德
《历史》
地中海、多瑙河、波斯地
区和北方草原
前1世纪
中国
司马迁
《史记》
东起朝鲜,西到大夏、安
息,不过是欧亚大陆的一半
14世纪
伊斯兰
伊本·赫勒敦
《阿拉伯人、波
斯人、柏柏尔人
除伊斯兰传播地区外,周
围地区不过是世界的外化
史》
而已
18 世纪
法国
伏尔泰
《风教通义》
撰述了欧亚非美民族国家
的历史
19 世纪
德国
朗克
《世界历史》
以拉丁日耳曼民族为主题
1840年前后中国
中国
魏源
《海国图志》
介绍了世界五大洲地区的
历史地理情况
——摘编于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总序》
根据两条或两条以上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5.(12分)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清士大夫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的态度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足体系的巨大潜在能量以及
文化资源之丰富,足以利用“西学”之新去加固“中学”之旧,或者把绝然不同的西学改装成一种不中不西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从来都不是被动吸收外来文化,而是把外来文化加以“中国化”,纳入中国固有的思维模式之中,以保持中国固有的发展格局与方向。
——摘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第217页
材料二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康有为这本书的作用无非是
抓住孔子做他思想的傀儡,以便镇压反对变法的士大夫。他是那个国难时期的新贵。他趁机组织学会,发行报纸来宣传,一时附和的人很不少。大多数并不了解他的学说,也不知道他的改革具体方案,只有极少数可以说是他的忠实同志。但是他的运动盛极一时,好像全国舆论是拥护他的。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98页(有改动)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晴士大夫与康有为关于“中学”和“西学”观点异同.(6 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所领导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6分)
36.(12分)【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德国、联合王国、法国和意大利考虑到苏台德领土割让给德国在原则上已达成协议,同意于
有关上述割让的下列条款和条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措施,并且通过本协定它们对保证履行本协定所必要的步骤各应负其责任:
一、撤退将在10月1日开始。
二、联合王国、法国和意大利同意从领土上撤退应于10月10日完成,不得破坏目前存在的任何设备,并且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将被责成履行撤退,不得损害上述设备。
三、关于撤退的条件,应由德国、联合王国、法国、意大利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等所组成的国际委员会制定细节。
四、自10月1日起,德国军队将分阶段占领德意志人〔在数量上〕占优势的领土。在附图所标出的四块领土,将由德国军队按照下列次序加以占领。
其余德意志特征最突出的领土将由上述国际委员会迅速确定,并由德国军队在10月10日占领。
——《慕尼黑协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慕尼黑协定》所体现的政策及其实质。(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爆发时英法对德国法西斯势力扩张态度的变化,
并简析变化的原因。(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