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讲座十四 引文类选择题的解答技巧
1.题型特点
引文类选择题一般以名人名言、成语、俗语、经典著作中的著名论断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等为素材,要求分析其中蕴含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哲学道理。
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以引文为题干,题肢为基本理论知识;第二,题干规定了基本理论知识,题肢为成语、俗语等引文;第三,题干和题肢都是名言、成语和俗语等引文,要求找出与题干包含的道理相同或不同的题肢。
2.解答技巧
做这类题时,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不能准确把握引文的内涵实质,造成错选;二是不能透过引文的内涵找全影射的相关理论,造成漏选;三是对题干与题肢是否存在内在联系把握不准,造成多选。因此,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基本思路是:
(1)必须首先准确理解引文的内涵实质,明确题目主旨。
(2)划分层次,与教材相关知识结合,找全基本观点。
(3)判断题肢与题干有无关系及题肢正误。
另外,对引文类选择题我们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如:努力揣摩命题人的意图,明确要考查的知识点;对难以理解的名人名言,要结合说话者所处的时代,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和所属的派别等方面,努力揣摩说话者的意图。这就需要在平时的训练中注重积累、总结、提高,以便准确地区分干扰项。
(2015·广东文综,33)哲人说:“给我宁静吧,让我接受我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吧,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给我智慧吧,让我分辨出什么是我能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哲学可为生活提供指导 ④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将哲人观点划分层次,可看出哲人的观点是寻求哲学智慧,更好地生活,③符合题意;分辨出能否改变的事物,或接受或改变,说明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②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社会意识必须借助于实践才能成为现实;④说法错误,世界是物质的。
答案: C
题型训练 名言引文类选择题
1.我国的许多成语蕴含着朴素的哲学道理。下列每组成语中,所体现的哲学观点相近的是( )
A.胸有成竹 一叶障目 B.掩耳盗铃 画饼充饥
8
C.盲人摸象 唇亡齿寒 D.拔苗助长 刻舟求剑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各题肢所蕴含的基本理论知识。A项中胸有成竹体现了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一叶障目体现的是孤立、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A项排除;B项中两个成语蕴含的均为唯心主义观点,符合题意;C项盲人摸象反映的是片面看问题的观点,唇亡齿寒体现的是联系的普遍性,C项排除;拔苗助长违背了客观规律,刻舟求剑否认了绝对运动,排除D项。
答案: B
2.西汉学者桓宽在《盐铁论》中说:“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意思是聪明的人往往会根据时期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策略和方法,有大智慧的人会伴随着事物发展方向的变化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以下与“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包含的哲理相近的是( )
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②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③量体裁衣,入乡随俗 ④对症下药,因地制宜
A.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③
解析: 根据题中对“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的解释,可知其包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①是用孤立观点看问题的表现,②体现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③④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故本题答案选B。
答案: B
3.廉洁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养成勤正衣冠的习惯,能有效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能体现该论断所蕴含哲理的选项是( )
A.自高必危,自满必溢 B.堤溃蚁穴,气泄针芒
C.刮骨疗毒,壮士断腕 D.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解析: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是说羽毛虽轻,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东西虽轻,积攒多了也能把车轴压断,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要重视量的积累。A项是说要实事求是地评估自己,与题意不符;B项体现了要重视量的积累,符合题意;C项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与题意不符;D项体现了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4.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给读者以美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下列诗词寓意与其蕴含的哲学道理相一致的是( )
①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②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③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矛盾具有特殊性 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8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水暖与鸭是相互联系的,①符合题意;“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说明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②说法错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强调事物各有其特点,③符合题意;“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④说法错误。答案为B。
答案: B
5.《菜根谭》中说:“有妍必有丑为之对,我不夸妍,谁能丑我?有洁必有污为之仇,我不好洁,谁能污我?”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
①矛盾双方相比较而存在 ②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③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④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材料中的话意思是事物有美好就有丑陋来对比,假如我不自夸美好,又有谁会讽刺我丑陋呢?世上的东西有洁净就有肮脏,假如我不自好洁净,有谁能脏污我呢?事物是相对的,如美与丑、洁与污、善与恶、邪与正、阴与阳、长与短,有善就有恶,有美就有丑。假如没有恶与丑,可能就没有善与美,美与丑、善与恶是相比较而存在的。①②符合题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③说法不妥。④与题意不符。
答案: A
6.下列最合理的对应联结是( )
①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a+b)2=a2+2ab+b2——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义勇军进行曲》使人精神振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不对应,①错误;②中的公式没有体现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义勇军进行曲》使人精神振奋体现了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③正确;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④正确。
答案: B
7.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下列语句中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是( )
8
①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③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④我思故我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将实践与认识结合起来,②③符合题意。①体现了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④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答案: C
8.古语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有( )
①善与恶相互对立 ②善与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成名、灭身各有相应的量变前提 ④善、恶的积累必导致相应的质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材料中的古语揭示了善与恶两种不同的道德观念,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①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善与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不符合题意。善积累到一定程度会成名,恶积累到一定程度会灭身,由此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③符合题意。善、恶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有相应的质变,④说法错误。
答案: C
9.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从哲学方法论看,这里强调的是( )
①以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要“盲人摸象”“刻舟求剑”②以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要“吐故纳新”,不要“厚古薄今”③以实践的观点看问题,要“事必躬亲”,不要“纸上谈兵” ④以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要“和而不同”,不要“同而不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着的,习近平主席强调,曾经沉睡的狮子已经醒了,并且给世界带来和平,坚持了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①符合题意;辩证否定与材料无关,排除②;材料没有涉及实践的观点,做事情没有必要“事必躬亲”,③与材料不符且说法错误;拿破仑只看到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对立,忽视了统一,而习近平主席坚持了对立统一的观点,强调了“和而不同”,④符合题意。
答案: B
10.“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下列与此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
A.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B.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8
C.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D.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解析: 材料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C符合题意;A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排除;B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排除;D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排除。
答案: C
11.诗人三毛在诗中写道:“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然而,来生始终不过是海市蜃楼,我们不能永恒,也没有来生。那些对来生、轮回的期盼,永远都只能在诗歌中传唱。下列选项中所体现的哲学范畴与诗所体现的哲学范畴相悖的是( )
A.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D.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解析: 诗中体现了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D项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诗中观点相悖,符合题意;A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项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12.“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下列观点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与这句话不一致的是( )
A.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解析: 题干中“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A、B、C都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D体现的是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与题干材料体现的道理不符,故符合题意。
答案: D
13.“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下列与这首诗蕴涵哲理相同的是( )
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④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A.①② B.②④
C.② D.①②③④
解析: 操千曲、观千剑属于实践活动,晓声、识器意指认识的形成。材料表明实践决定认识,只有②与之蕴含哲理相同。①反映的是生产实践,③④体现事物的运动发展。
答案: C
8
14.《诗经·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下列与诗歌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
A.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D.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解析: 诗歌中的哲理是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C与此相同。
答案: C
15.联合国“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倡议书,提出力争在2030年实现三大目标:确保全球普及现代能源服务,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速度增加一倍,将全球使用能源中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高一倍。特别要紧紧围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个核心,优先做好节能工作。从哲学角度,“围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个核心,优先做好节能工作”与下列选项蕴含哲理一致的是( )
A.牵一发而动全身
B.学会弹钢琴
C.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D.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解析: 材料蕴含的哲理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B项体现了相同的哲理。A项和C项都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D项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排除A、C、D三项。
答案: B
16.“与邪佞人交,如雪入墨池,虽融为水,其色愈污;与端方人处,如炭入薰炉,虽化为灰,其香不灭。”这段名言给我们的哲学启示与下列成语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A.愚公移山 B.庖丁解牛
C.孟母三迁 D.韦编三绝
解析: 本段名言的意思是,和奸邪谗佞之人交往,就像白雪落入墨池,虽融化成水,但它的颜色更脏;跟正直不阿的人相处,好比黑炭放入薰炉,虽化为灰烬,但它的香气仍在。此名言形象地说明了与不同的人交朋友就会受到不同的感染与熏陶,择友应当慎之又慎。本段名言告诉我们要利用有利的联系,避开不利的联系,C项符合题意。A项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有坚强的意志。B项说明尊重客观规律。D项比喻勤奋读书,要重视意识的指导作用。
答案: C
17.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下列选项与“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蕴含哲理一致的是( )
A.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8
B.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C.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解析: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说明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体现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B项蕴含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D项蕴含要善于抓住机遇促成质变的哲理。祸患常积于忽微,体现了重视量的变化,C项与题干要求相符合。
答案: C
18.“一文钱的不义之财就可以让人的肌体与灵魂一寸一寸地产生病变,直至腐败。”这句人生警句是将“腐败”二字拆解为“广(病)、人、寸、肉(肌体、灵魂)、贝、文”六个偏旁部首后重新组合起来的。下列古语与这句人生警句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A.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
B.泾溪石险未覆舟,平流无石却沉沦(《泾溪》)
C.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史记》)
D.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解析: 题中人生警句蕴含量变和质变的关系,A项蕴含尊重规律的哲理;B、C两项蕴含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故选D项。
答案: D
19.自古以来,总有一些呐喊,让人热血沸腾。吉鸿昌的“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宋哲元的“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李少石的“丹心已共河山碎,大义长争日月光”,陈毅的“五年碧血翻沧海,一片丹心照汉旗”,都是穿越历史的呐喊、热血写就的精神。这些呐喊和精神( )
①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 ④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材料中的这些呐喊和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故①③符合题意;②④排除,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答案: B
20.唐朝诗人王维在《杂诗》中写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其中“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蕴含的哲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人的感情来自对故乡的思念
C.实践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8
D.人的思维品质决定对故乡事的认知
解析: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项符合题意。物质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D说法错误。C干肢不符。
答案: A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