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有解析山东省烟台市)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2018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有解析山东省烟台市)》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自主练习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留住花样 守住单纯 张逸良 世界范围内,剪纸大致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派。东方剪纸多受中国的影响,各具地域特色,乡土与民俗气息浓郁;西方剪纸则侧重剪影效果,强调文学、浪漫的格调,不少剪纸还与西方艺术创作有密切关联。。‎ 在中国,民俗图腾、神话故事、传说寓言及对于生活的追求的广泛结合,成为剪纸创作的灵感来源。地理环境、经济水平、文化交流对剪纸风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以陕西剪纸为例,不同地域的剪纸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渐而形成鲜明的地域性:陕西关中的西安、宝鸡等地,由于文化、经济相对发达,剪纸受到绘画的影响,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关中北部地区由于交通相对闭塞,剪纸更多呈现朴实、凝练的风格,传统的农渔耕读是其主要内容。自由随性的剪纸与民众生活紧密贴近,既是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也成为地域文化的一张生动“名片”。‎ 伴随信息沟通的日益顺畅便捷,各地剪纸在元素上相互借鉴,在拓展了不同地域的剪纸样式的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此外,机器生产方式的应用促成了剪纸更大范围的传播。当然,这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手工剪纸若安于现状、固步自封,抑或不假思索、盲目求变,必然失去其优势与传统,从而面临生存困境。‎ 传统是财富,但不应成为包袱;拓展是趋势,但不应失去方向。现如今,用色粗糙、构图机械化、风格单调、设计感过重等问题,导致许多地方的剪纸开始“变味儿”。绘画化、模式化倾向在剪纸创作中也普遍存在,在这个乡土变成“乡愁”的时代,剪纸散发的“乡土味儿”或许是被工业化、城市化覆盖了。‎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剪纸能够流传至今,并影响一代代人,还在于其本身的单纯。这种剪刀、刻刀与纸张所营造出的单纯意境,同行模仿不来,其他门类也无法替代。无论以怎样的方式对剪纸进行翻新,纸张都是不变的载体,是剪纸的“身份代码”。剪纸的“纸味儿”是最起码应该留存的东西,它是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的、与其他艺术门类相区别的本质所在。‎ 花样繁多的世界,能够得到交口称赞的花样并不多;单纯的表达形式,如果是情感的表达、艺术的表达,则一定不会失去韵味。所以,无论是剪纸,还是其他的传统技艺,在被塑造成新的形态、赋予新的含义、进行新的表达之时,不仅要让花样等外在形式成为具有时代感的智慧再现,更要用那份艺术的单纯滋养人们的精神。‎ ‎(选自‎2015年1月18日《人民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东方剪纸乡土与民俗气息浓郁;西方的剪纸与艺术创作有密切关联,文学格调明显。‎ B. 因受到不同地区地理环境、经济及文化交流水平等的影响,剪纸呈现出不同特色。‎ C. 只有贴近民众生活,受到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才能成为地域文化中的生动“名片”。‎ D. 因为剪纸能够穿越历史流传至今,并影响了一代代人,所以,剪纸本身是单纯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简单比较了东、西方剪纸的不同,使读者对中国剪纸有大概的了解。‎ B. 第二段运用例证法,以陕西剪纸为例,主要是为了论证剪纸自由随性的特点。‎ C. 第三、四段分析了手工剪纸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剪纸在发展过程中所走人的误区。‎ D. 最后两段点明剪纸的本质属性,回扣题目,为剪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信息沟通的便捷和机器生产方式的应用,对剪纸的发展既是拓展促进也是挑战。‎ B. 固步自封或盲目求变,都会使手工剪纸失去其优势与传统,从而面临生存困境。‎ C. 纸张是剪纸的“身份代码”,是剪纸与其他艺术门类相区别的本质所在。‎ D. 当今世界花样繁多,剪纸要发展,不仅要创新形式,更要守住艺术的单纯。‎ ‎【答案】1. B 2. B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A以偏概全,原文是“不少剪纸还与西方艺术创作有密切关联”;C原文无据;D因果颠倒。‎ ‎2. 试题分析:B以陕西剪纸为例,主要是论证不同地区剪纸的不同特色,以及形成这些不同特色的原因。‎ ‎3. 试题分析:C“‘纸味儿’是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的、与其他艺术门类相区别的本质所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旧事土黄 孙君飞 那年冬天,父亲一声不响地递给我一把镰刀,磨出宽大刀刃。我说有割草的镰刀,也刚刚磨过。父亲说不是叫我割牛吃的草,而是荒地里的草。我仍旧不懂,父亲终于说,他要开一片荒地,种黄豆油菜芝麻瓜果蔬菜……荒地里槐枝上的刺生得泼辣,艾蒿人高马大,刺蓟密密麻麻,真乃一块荒蛮宝地。父亲一扭身,“刺刺啦啦”地割起来。我掂着镰刀,却怎么也钻不进去。刚一探手,刺蓟一下子刺中我,疼得我“咝咝”地吸溜了几声。父亲放倒的艾蒿很整齐,我做不到,速度却要跟上。两张镰刀在灌木丛里撒欢,它们的声音一个老辣,一个生猛,谁也不服谁。草汁溅到衣服上,不怕,这件衣裳早就五颜六色。十根手指头一会儿工夫变成青黑色。碰到槐刺,不得不小心,但还是扎中手指手背胳膊。父亲割刺槐也如割小麦,一直弯腰不直腰,茶不喝,烟也不抽,汗水太旺,如刚洗过头,脊梁上的衣裳湿透一大片。我们一直割到天黑,一直不搭话。我骨头发软、肌肉发酸,父亲拿毛巾擦脸,眼睛里的光竟还熊熊骇人。收工前,他收回我的镰刀,我心里一紧:他担心我累得提不动一把缺口的镰刀?‎ 听母亲说,她在父亲的手上挑出七根槐刺。我自己给自己挑,只挑出一根。我出门上学,一周回家一趟,弟弟们还小,母亲要忙其它庄稼活和家务,开荒地的事情全交给父亲……又听母亲说,黄牛刚下荒地,还没动犁,就高亢地哞叫起来。荒地的坚硬父亲早已料到,草根草须在土里面编织成实心的巢,他也早已料到。然而只见黄牛的脖子忽一抖,皮褶子像拉开的手风琴眨眼间折叠起来,隆出一个大包,还没等吆喝出第二句,人和黄牛的步伐还没有迎合上,便听到一声脆响,半截入土的犁铧竟然折断了,这是父亲万万料不到的。父亲带回折断的犁铧,黄牛也拴回牛屋,只扛了镢头、锹锨出来。‎ 母亲没有讲述父亲是怎样全靠人力开荒的,我也不愿想,想出来的劳动场面又有什么意思?我从学校回家,第一眼要看的就是父亲开的荒地。他基本上完工了,简直是个奇迹!荒地里的料姜石,他全拣出来放在地边,给荒地镶上一道辉煌的金边。荒地里的土一锨一锨翻成倒扣的瓦片状,等北风再吹吹寒冷和厚雪再冻冻,它们就容易敲成碎块,种黄豆会肚子圆,种油菜会满身黄,种萝卜也会婴儿肥吧。父亲回到家,我看到他瘦了整整一圈,身板还结实,眼睛里发红,不知道是疲惫还是满足。他不说话,也不笑,跟往常一样,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多年以后,我在阎连科的《我与父辈》中读到一段话:“我看着他(父亲)把镢头举过头顶,镢刺儿对着天空。晴天时,那镢刺儿就似乎差一点儿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父亲那由直到弯的腰骨,这时会有一种柔韧的响声,‎ 像被奔跑的汽车轧飞的砂粒样,从他那该洗的粗白布的衬衣下飞奔出来……(他)将双手卡在腰上向后用力仰几仰,让弯久的累腰响出特别舒耳的几下嘎巴嘎巴的声音,再半旋身子,找一块高凸出地面的虚土或坷垃,仰躺上去,面向天空……”我脑袋里嗡的一声,不由眼热心跳,暗暗叫起来:这个开荒的父亲不也活脱脱是我的父亲吗?我想不出的开荒场面,阎连科一笔一笔地描绘出来了。他们的土地是黄色的,我们的土地也是黄色的,里面都有料姜石;他们需要开荒,我们也需要开荒,开荒的父亲简直就是同一个父亲啊。不同的是他们的荒地最后收归公有,我家的荒地则一直属于自家,种出圆滚滚的黄豆,炒熟后丢嘴里咬烂嚼碎,虽不耐饥,但那焦脆油香味一辈子都忘不了。‎ 一片荒地并不能改变我家的命运,但父亲母亲毕竟用黄豆油菜芝麻的颜色覆盖了它的土黄和荒蛮……‎ ‎(选自‎2015年5月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旧事土黄”为题,给“旧事”涂上土黄的颜色,为全文蒙上一层怀旧色彩。‎ B. 第一段中画横线的句子,通过对两张镰刀的描写,生动表现了父子二人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 C. 第二段中,父亲没有料到犁铧会折断,这表明父亲对开荒的困难估计还是有所不足。‎ D. 文中几次写到母亲,主要是通过母亲来正面描写父亲开荒的艰难,与前文的割草场面相互映衬。‎ ‎5. 请简要概括父亲的形象。‎ ‎6. 文章第四段写到阎连科的《我与父辈》,有何用意?‎ ‎【答案】4. D 5. 勤劳肯干,不怕吃苦;沉默寡言,淡定平和;心系家庭,关心后辈;不畏艰难,顽强执着。 ‎ ‎6. ①将我没见过的父亲开荒的场面补充完整,丰富了父亲的形象;‎ ‎②以阎连科笔下文字给“我”的触动,进一步突出了父亲在“我”心目中无可取代的位置;‎ ‎③比较两地及两个开荒的父亲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提升了父亲这一形象所蕴含的普遍意义。‎ ‎【解析】‎ ‎4. 试题分析:D“正面描写”错,应该是侧面烘托。‎ ‎5. 试题分析:考查欣赏作品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结合文本用形容词概括出来。‎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往往要从这样一些方面来把握:①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②从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③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④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⑤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从具体解法上来看,首先从文本中画出与这个人物言行相关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6. 试题分析:分析文段作用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从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二从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三从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三秒钟的小公益 王宇凡 欧阳洁 王发财 ‎(1)‎2011年10月2日,家住甘肃兰州市红古区薛家村的李芬连老人十分高兴。‎ ‎(2)镜头前的李芬连穿上了自己最体面的衣服,神情庄重,端坐在家门前,好像在举行仪式。‎ ‎(3)这是她平生第一次照相。‎ ‎(4)每给一位老人拍完照片,袁柯都会告知很快就会寄来照片。他是西北师范大学大三学生,22岁,于2011年8月发起了一个叫“快门三秒钟”的公益项目,呼吁爱心人士关注农村,用相机帮助农村老人和孩子,解决农村老人缺少遗照、孩子缺少童年照片的难题,不让他们因没有照片而留下遗憾。袁柯刚和他的团队走出大门,李芬连老人就拿着自己舍不得吃的水果追上来,送给他们。‎ ‎(5)在路上,袁柯碰见了拉着架子车的薛成基老人。他留着长长的花白胡须,听说这些大学生要给自己拍照,立刻同意了。‎ ‎(6)薛成基老人希望和妻子苏美英照一张合影。53年前,他们有过一张黑白结婚照。如今,梳洗打扮了一番,他依旧站在她的右边,拘谨而又兴奋地盯着镜头,仿佛回到了青春时代。这一瞬间就此定格。‎ ‎(7)“好浪漫啊。”有一名队员由衷感慨。‎ ‎(8)有位老人拿到照片后,次日一早,就提着自家种的桃子,来到袁柯借宿的农民家。‎ ‎(9)老人感动地说:“我活了70多岁,儿子都没给我照过一张照片,你们真是好人啊……我也有老人照(遗照)了。”袁柯不由心情沉重。辛苦抚养子女,寂寞地守着空家,老人们因此就能满足。‎ ‎(10)袁柯想起了已经去世的外婆。两年前,刚刚考上大学的袁柯去看望84岁的外婆。他提议用新手机给老人照相,下身瘫痪的老人硬撑着爬了起来。‎ ‎(11)临走时,老人问袁柯能不能把照片洗出来?当时的袁柯不知道手机资料可以传输到电脑,就摇摇头。外婆叹了口气。不久,老人离世。去年春节回家,他把照片洗出来,放到了外婆的坟前。‎ ‎(12)这个遗憾,也是袁柯创办这个公益项目的初衷。‎ ‎(13)在大都市,人们很难理解一张照片对于一个农村老人有怎样的意义,自小生活在农村的袁柯对此深有感触。‎ ‎(14)他们也给乡村的孩子送去温暖。‎ ‎(15)苏家沟小学的孩子们就因为要拍照,整个教室都沸腾了。孩子们有的拍桌子,有的站在凳子上,高兴得直跳。等确定在小花园前拍照时,孩子们全都围过来了,抢着要站在镜头前面,两个孩子还打起来了……看到这一幕,袁柯心里酸酸的。‎ ‎(16)苏家沟很贫困,“快门三秒钟”项目组给他们带来了新鲜的喜悦。短短六天时间,他们帮300多名孩子拍了照片,有单照,有小伙伴们的合照,也有全家福。‎ ‎(17)苏家沟村有个家族,前几年闹了矛盾,两个家庭关系很紧张。项目组积极地调解,并且提议拍张“全家福”,终于让两家人凑在一起拍了照片。过后两家人开始沟通、接触,现在已经和解。双桐村也有两位村民因为田地边界闹了矛盾,在队员和村民的劝说下,两人照了张合影,也就握手言和了。‎ ‎(18)他们认为,既然都拍了合照,都固定到相纸上了,还闹什么别扭啊?‎ ‎(19)有人质疑袁柯搞公益是为了出名:“在他们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拿一张照片有什么用?”袁柯说“除了物质需求,人还有精神需求。谁不想有一张童年照?谁不想在去世后留下一张照片?”‎ ‎(20)“快门三秒钟”团队从2011年8月至今共进行五次活动,已经拍摄近2000张照片。‎ ‎(21)22岁的袁柯并非专业摄影师,用的也是1000元左右的尼康相机,还经常把做家教的钱拿来做公益。‎ ‎(22)“一张照片,虽然看起来很微小,却对我们的目标群体很重要。从小处着眼,解决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星星之火也可燎原,那样我就实现了‘大精彩’。‎ ‎(选自《中国青年》)‎ ‎7.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1至3段,以一个特写镜头描写了一位老人平生第一次照相的场景,画面生动温暖。‎ B. 第9段中,将袁柯和老人的儿子来进行对比,以袁柯的富有爱心衬托出老人儿子的不孝。‎ C. 第10至12段,补充交代了袁柯创办这个项目的初衷,进一步明确了这个项目的现实意义。‎ D. 这篇新闻多处使用数字,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地说明事实,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特征。‎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题目中的“小公益”和结尾的“大精彩”遥相呼应,最后―段的“从小处着眼”,正是解决一切现实问题的法则。‎ B. 第15段中,两个孩子因为照相而打了起来,这显然违背了袁柯倡导这项公益活动的初衷,他因此而心里酸酸的。‎ C. 第22段强调袁柯身份的不专业和相机的普通,是在呼吁更多的专业人士来做这项公益活动。‎ D. 从全文看,袁柯是个心地善良、热心公益的人,他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更有高远的精神追求。‎ E. 这篇报道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对人的精神需求的关注,对公益事业的独特理解。‎ ‎9. 请简要概括这项公益活动带来了哪些直接的社会效益?‎ ‎【答案】7. B 8. DE ‎ ‎9. ①免除了老人的遗憾;②带给孩子欢乐和温暖;③消弭了邻里之间的矛盾;④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需求。‎ ‎【解析】‎ ‎7. 试题分析:B无中生有,说老人儿子不孝没有依据。‎ ‎8. 试题分析:A“正是解决一切现实问题的法则”说法绝对化;B袁柯是为孩子们对照相的急切程度而心酸;C身份的不专业和相机的普通,表明做公益并不需要多么高的门槛。‎ ‎9. 试题分析: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类的试题,应力求全面、准确。如何全面准确地筛选、整合传记文本中的信息呢?首先要整体阅读感知全文,把握传记的主要内容(人物的思想、主张、个性及其相关事件)。要善于利用标题、首段起领、尾 段总括以及文中的评议句等来快速提取有关传主的关键信息。其次是依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与标准。第三,通览全文,确定信息筛选的范围,然后在其范围内找寻关键句,或提取重组、或概括转述,力求语言简明、连贯,切忌大而无当,机械照抄。‎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敬宣,字万寿,彭城人。父牢之,镇北将军。敬宣八岁丧母,昼夜号泣,中表异之。辅国将军桓序谓牢之曰:“卿此儿既为家之孝子,必为国之忠臣。”起家为王恭前军参军。‎ 隆安二年,王恭起兵于京口,牢之时为恭前军司马。恭以豪戚自居,甚相陵忽,牢之心不能平。太傅会稽王道子与牢之书,备言祸福,使以兵反恭。牢之呼敬宣谓曰:“王恭昔蒙先帝殊恩,今居伯舅之重,义心未彰,唯兵是纵。吾不能审恭事捷之日,必能奉戴天子,缉穆宰相与不。今欲奉国威灵,以明逆顺,汝以为何如?”敬宣曰:“恭怙乱阻兵,志陵京邑。大人与恭亲无骨肉,分非君臣,虽共事少时,意好不协。今日讨之,于情何有?”牢之斩恭大将颜延,遣敬宣还京袭恭。恭方出城耀军, 驰骑横击之,一时散溃。‎ 三年,孙恩为乱,东土骚扰,牢之自表东讨。贼皆死战,敬宣请以骑傍南山趣其后,吴贼畏马,又惧首尾受敌,遂大败。五年,孙恩又入浃口,高祖戍句章,贼频攻不能拔。敬宣请往为 援,贼恩于是退远入海。是时四方云扰,朝廷微弱,敬宣每虑艰难未已,高祖既累破妖贼,功名日盛,故敬宣深相凭结,情好甚隆。元显进号骠骑,骄淫纵肆;敬宣每预燕会,未尝钦酒,调戏之来,无所酬答,元显甚不说。‎ 元兴元年,玄得志,害元显,废道子。牢之与敬宣谋共袭玄谋泄至淮泗间会高祖平京口手书召敬宣即便驰还。既至京师,以敬宣为辅国将军,袭封武冈县男。‎ 敬宣宽厚善待士,多伎艺,弓马音律,无事不善。时尚书仆射谢混自负才地, 少所交纳,与敬宣相遇,便尽礼著欢。或问混曰:“卿未尝轻交于人,而倾盖于万寿,何也?”混曰:“人之相知,岂可以一涂限。孔文举礼太史子义①,夫岂有非之者邪!”‎ ‎(节选自《宋书·刘敬宣传》)‎ ‎【注】①孔文举,即孔融;太史子义,即太史慈。史载:“慈忠义,北海孔融敬之,黄巾贼管亥围北海,‎ 慈助融抗之,为融结刘备,大败賊众。”‎ ‎10.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恭昔蒙先帝殊恩 蒙:蒙蔽 B. 恭怙乱阻兵 怙:凭借。‎ C. 贼频攻不能拔 拔:攻取。‎ D. 敬宣每预燕备 预:参加。‎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牢之与敬宣谋/共袭玄谋/泄至淮泗间/会高祖平京口/手书召敬宣/即便驰还 B. 牢之与敬宣/谋共袭玄/谋泄至淮泗/间会高祖平京口/手书召/敬宣即便驰还 C. 牢之与敬宣谋共袭玄/谋泄至淮泗间/会高祖平/京口手书/召敬宣/即便驰还 D. 牢之与敬宣谋共袭玄/谋泄/至淮泗间/会高祖平京口/手书召敬宣/即便驰还 ‎12.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称父之姐妹所生子女为外兄弟姐妹,称母之姐妹所剩子女为内兄弟姐妹。外为表,内为中,合而称之“中表”‎ B. “隆安”和下文的“元兴”都是东晋安帝的年号。用年号来纪年,始于秦始皇。‎ C. “男”是中国古代爵位名,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男”为第五等。‎ D. “尚书卜射”是古代官职名,开始是很低阶的官员,魏晋后成为贵官。‎ ‎13.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A. 辅国将军桓序赞赏刘敬宣“既为家之孝子,必为国之忠臣”,这跟《大学》中“孝者,所以事君也”的意思是基本一致的。‎ B. 王恭因为自己是豪门贵戚,对刘牢之很瞧不起,刘牢之心中不平,所以当会稽王传书策反时,牢之决然起兵反对王恭。‎ C. 针对孙恩军队大多是吴人、害怕骑兵的特点,刘敬宣上表请命,率领骑兵插人敌人的后方,使孙恩腹背受敌,溃不成军。‎ D. 谢混自负于自己的才华德望,很少与人结交,但遇到弓马音律样样精通的刘敬宣后,便尽心交往,谈笑甚欢。‎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能审恭事捷之日,必能奉戴天子,辑睦宰相与不。‎ ‎(2)高祖既累破妖贼,功名日盛,故敬宣深相凭结,情好甚隆。‎ ‎【答案】10. A 11. D 12. B 13. C ‎ ‎14. ⑴我不能确定王恭在事成之后,一定能拥戴皇上,是不是能和宰相和睦共事。‎ ‎⑵高祖多次击破各地的叛乱者之后,功绩名望一天天隆盛,所以刘敬宣对他很信任,和他深交,两人感情非常好。‎ ‎【解析】‎ ‎10. 试题分析:A蒙:受,遭受。‎ ‎11. ‎ 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点睛: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 ‎12. 试题分析:B用年号来纪年,始于汉武帝。‎ ‎13. 试题分析:C“上表请命”与原文不符。‎ ‎14. 试题分析:⑴ “审”,确定;“捷”,成功;“奉戴”,拥戴;“辑睦”和睦共事;“与不”是否。⑵ “既”,已经;“累”,多次;“日”一天天;“凭结”,交往;“隆”,盛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据《江南通志》记载:“宋元熹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 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15.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 B. 第二句写凤凰飞去,只有江水仍然日夜不停地流着,表现了作者略带伤感的情怀。‎ C. 颔联写吴宫已经荒芜,东晋的风流人物也早已不在,这与首联的“凤去台空”没有关联。‎ D. 颈联看似写景,实则寓意深沉,其中的“落”和“分”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败落百姓流离失所的伤痛之情。‎ E. 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 ‎16. 简析尾联的手法特点,以及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答案】15. CD 16. 运用比喻手法,以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生动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君王被奸邪小人所蒙蔽的忧虑,以及贤者不能得到任用、自己有志难酬的感慨。‎ ‎【解析】‎ ‎15. 试题分析:C“这与首联的‘凤去台空’没有关联”错;D“其中的‘落’和‘分’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败落、百姓流离失所的伤痛之情”错。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则该题不得分。‎ ‎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在易水诀别时,荆轲髙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从容赴死的英雄气概。‎ ‎(2)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描摹出洗衣归来的少女的天真欢快,以及渔舟分开荷叶、划破了荷塘的宁静的美妙图景。‎ ‎(3)在《论语·为政》中,孔子以众星拱卫北极星为喻,提倡为政者用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⑴风萧萧兮易水寒 (2).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 ⑵竹喧归浣女 (4). 莲动下渔舟 (5). ⑶为政以德 (6). 譬如北辰 居其所 (7). 而众星共之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如“喧”“共”不要误写为“暄”“拱”。‎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项是 A. 近年来,我国部分热点城市房价高歌猛进,建筑行业盛况空前,建筑设计类专业高技能人才炙手可热。‎ B. 某些以老车人为目标的金融诈骗案件被曝光后,原本不温不火的“以房养老”,忽然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C. 澳元汇率持续贬值,长途航空机票价格不断走低,是中国游客对澳洲各大旅游景点趋之若鹜的主要原因。‎ D. 对于他的不情之请,领导一口回绝,因为随着反腐倡廉的持续推进,没有人愿意为这种事情去违反命则。‎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不温不火: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 不情之请:客套话,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 ‎1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印度尼西亚国家抗灾署22日将巴厘岛上阿贡火山的警戒级别提升至最高等级,表示这座火山可能即将爆发。‎ B. 调查发现,全国每天丢弃的一次性餐具至少2000多万个,其中的大部分只能以填、埋或焚烧的方式处置,对环境影响很大。‎ C. 在开封,一幅宋韵彰显的生态文明画卷正徐徐展开,畅游御河,你会真切地体会到“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美景。‎ D. 小说《髙腔》以花田沟村两个贫困户在化解宿怨的过程中寻觅产业发展为主线,描绘了一幅感人至深的乡村生活画卷。‎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至少”和“多”重复,删掉一个;C“体会”“美景”搭配不当;D缺宾语“发展”后加“之路”。‎ ‎20.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任何艺术形式,其神妙工致之处,②很难用语言说出。民俗画③是如此,品味它需要的④是对笔墨线条的关注,⑤重要的是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感悟。一幅民俗画之所以动人,⑥正是缘于画家与观者因热爱家乡所建立的那份通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无论 也 更 ‎/‎ 而 却 B ‎/‎ 都 也 不仅 更 也 C 对于 却 仍然 不但 而且 ‎/‎ D 不管 ‎/‎ 当然 既 还有 就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21. 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另写两个句子,使构成排比句。‎ 读经诵典,“怎么读”很重要,“读成什么”也很重要。在诵读与品味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深切领悟到古人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 ,并能把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就意味着读出了真意,读出了滋味。‎ ‎【答案】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解析】‎ 试题分析:仿写要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式及句式上相似。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外形,这样才能进行仿写。②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 四、写作 ‎22. 请以“绿荫”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答案】绿荫 入夏以来,静谧的清晨或傍晚,我常与母亲一起攀爬不远处绿荫苍苍的南岳七十二之尾峰——岳麓山。‎ 酥软的阳光,穿透过层层密林,为石道旁洒下一片绿荫。林荫小道,曲曲折折的,伴随着点点光斑蜿蜒直至不见,远处的古木苍翠欲滴,与顶峰的电塔遥遥相望。‎ 轻俏的知了早已有夏天的生息,时而一点一点,时而一串一串,时而独吟,时而和鸣,玲珑剔透:如水晶,如银铃,如雨点,流利晶莹。‎ 山涧有一条小溪,清流见底,是不远处两眼清泉的交汇,水里黏附在石头上的青苔,随着水流的冲刷,向下游方向荡开。有时,翻开碎石砖瓦的下面,有巴掌大的小青蟹,半指长的小鱼从你手边飞快的游过。泉水淙淙,一切凡世的尘埃,都随清流远去,心中如明镜一般祥和、安定。大概,只有在这诗画一般的地方,才能给心里最美好的角落洒下一片绿荫吧!‎ 我最喜爱雨中的岳麓山,不似夏天的阵阵雷雨,不似秋季的磅礴大雨,而是春天的霏霏细雨。雨滴打在树叶上,真有种“雨打梨花深闭门”的幽静之感。树林中安静地没有一丝杂音,天地间只传来“滴答”的雨滴声。脚下踩着蓬松的落叶和掉落的枝桠,发出“吱嘎”的声音,心中比任何时候都要宁静。古人云“宁静以致远”,果然没错,这宁静是一种抛开争逐之后的安闲,放下贪欲之后的怡然。‎ 攀登岳麓山,寻常人喜欢走大道,而我独爱走小道。所谓“险以远,而至者少”,小道独有小道的静谧,小道的韵味。“鸟鸣山更幽”,耳边忽而传来一声清脆的鸟啼,孤独而悠然,给我带来很久很久的宁静,很多很多对田园的向往:缓慢的拍子,低舒的节奏,宽敞的空间,辽阔的视野,淡泊的胸襟,飘逸的想象,与尘世中的快节奏遥遥相反,只有在那样的生活里,人属于自然,才能触摸到生命的真谛,找回自己,返璞归真,看淡一切名和利,为心灵撑起一片绿荫。‎ 山中带雾的清晨是最有意境的时候,飘渺的山顶,若隐若现,徐徐的微风,洗涤了我被蒙上灰尘的心灵,为我污浊的心灵洒下一片绿荫,我所置身的地方,与繁华隔绝,恍如真正的世外桃源。‎ 躬下腰,我将触目所及的垃圾捡拾进随身携带的塑料袋,将歪倒的小树苗轻轻扶起。岳麓山为我的心灵撑起了一片绿荫,我也要尽己所能,为它支撑起一片纯净的天空。‎ ‎【解析】试题分析:本文以“绿荫”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绿荫”既可以实写,以“绿荫”为背景或环境来写人记事;也可以虚写,挖掘“绿荫”的比喻或象征意义,更为深刻地表现某一主题。‎ 点睛:积累并巧用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炊”,没有米,饭是难以做出来或根本做不出来的,掌握丰富的素材,是写好记叙文的基础。学生如能做到仔细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再加上广泛阅读各种书报,积累各种素材,写作时就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了。‎ 但高中生阅历有限,题材多为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要么雷同,要么取舍不当,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淡而无味,所以只积累素材还不行,还得学会巧用素材,下面总结三种巧用素材的方法。‎ ‎1.精心筛选 这一过程包括鉴别、比较、筛选、取舍等方面。筛选时要遵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也就是要去除低级庸俗的东西,选择有意义的事。所谓有意义的事,就是有认识价值和教育价值,能给人以启迪和趣味的事,否则作文不能打动人。选材也要回避熟事,如老师带病上课,妈妈雨夜背我去医院这类题材就应该避开,要写“人人眼中皆有,个个笔下皆无”的事。‎ ‎2.平中求新 高中记叙文,所选材料除了真实、有意义、符合主题外,应力求新颖,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让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新颖的材料,确实有一定难度,但是如果学生能够关注生活小事,以与众不同的“视角”思考,独辟蹊径,挖掘出生活小事中的意蕴,完全可以把很平庸的“破事”、“破材料”写得很有新意。‎ ‎3.艺术组合 不少同学总是抱怨生活太平淡,没有精彩的东西入文,其实,作文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写作时允许对素材进行艺术加工。“艺术组合”就是一种好方法,它是将分散、零碎的材料进行巧妙的组合和嫁接,创造出更具典型的内容,即鲁迅所说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有三个生活原型:一个是泸县绒线铺的女孩子,翠翠明慧温柔的品性就取之于这个小女孩;一是在青岛崂山看到的女孩子,翠翠的清纯朴实即源于这个乡村女子;一个是作者的师母,从她身上“取得性格上的朴素式样”。如果我们在作文中也借鉴这种方法,把生活中的点滴感受和经验加以筛选组合,便会提炼出有血有肉富有真情实感的题材,既解决了无米下锅的问题,又能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