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山东省烟台市)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2018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山东省烟台市)》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山东省烟台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自主练习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诗的诗体建设 董培伦 新诗的诗体建设是诗歌界长久以来在探讨的问题。从字面意思看,“诗体”侧重于诗歌的形式方面。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单独强调形式的问题,可能会舍本逐末。我认为,新诗体建设的根本问题就是追求诗的意境美。。‎ 何谓诗的意境?“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王国维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朱光潜曾说:“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 朱光潜关于诗的境界说,已经把诗的意境及其作用说得极其透彻。符合朱光潜诗的境界说的意境,应该具备如下三个方面——氛围化、情节化、意象化。具有这三化的诗,就是具有意境美的诗。氛围化就是指诗中的气氛,是欢乐还是忧伤,是悲壮还是愤怒,是凄凉还是温馨,总之诗人的情绪都在氛围中呈现。它具有诱人的魅力,能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跟着诗人情绪,步步深入到诗的境界中去。情节化就是指诗的故事性、戏剧性。诗人的思想、意念、志向都体现在情节的顺序里,是诗人引领读者进入境界的巧妙构思。而意象化就是指一首诗的形象,意境的画面感全靠意象的鲜明、准确、到位,没有意象的诗,味同嚼蜡。因此氛围化、情节化、意象化,是构成一首诗的意境美的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诗的意境就是诗的灵魂。诗的意境美是奠定一首诗成功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其他的诗美会应运而生。你想让诗的形式美——格律化,那就将诗句整齐划一;你想追求音乐美,那就在节奏音韵上下点功夫;你想抒情一些,那就将诗句带上浪漫的色彩;你想哲理一些,‎ 那就将诗句打磨得令人思考;你想诗句含蓄一些,那就采用修辞手法暗示;你想诗句诙谐一点,那就不妨借风趣的语言使场景生动起来……但是,如果没有诗的意境,等于丢掉诗的灵魂。那么,你以上的打磨或雕刻都是徒劳的。没有意境美的诗,无论是旧体诗还是自由诗,再好的形象、再好的音韵、再好的形式,都是空的,都不是诗。‎ 新诗自上世纪20年代脱离旧体诗的束缚,发展到今天,已近百年的历史,实践证明一些经过大浪淘沙、岁月沉淀之后,依然能打动人心、与史同在的诗篇,都是继承了古典诗词中意境美的诗篇。像臧克家的《老马》、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舒婷的《致橡树》等。这些诗的意境令人过目难忘。‎ 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刚刚走向诗坛的所谓先锋,以虚无主义的态度,反对继承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一律照搬西方诗歌模式,盲目追求诗歌的思想性、哲理性,惟独不要诗的意境美,把诗写成晦涩难懂,味同嚼蜡的理性诗。还有一些人追求所谓语言的本真,把诗写成脱离意境美的非诗性口语叙说,成为令人厌恶的口水诗。理性诗和口水诗都是脱离意境美的伪诗,不可能向读者提供令人愉悦的,暂时脱离世俗烦恼的诗的意境。‎ 诗歌既然是语言的艺术,就意味着艰辛的创造。不管你是用触景生情还是寓情于景,都需要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进行精心打磨,创造优美的诗的意境。它是诗人追求的目标,也是评论诗歌的重要标准。‎ ‎(原文有删改)‎ ‎1. 下列关于“诗的意境”的理解,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一首诗歌,只要描绘了客观的生活图景,只要抒发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思想感情,就会想成耐人寻味的“意境”。‎ B. 在形成“诗的意境”的要素之中,“景”与“情”缺一不可;“景”要真实,“情”要真挚,这二者便构成意境的核心。‎ C. 符合朱光潜“诗的境界说“的意境,应该是氛围化、情节化和意象化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这样才能抓住读者的心。‎ D. 诗的意境美是奠定一首诗成功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其他的诗美便会水到渠成、应运而生,勿需打磨便可纷纷呈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点题,认为只是一味地单独强调诗歌的形式便可能会舍本逐末,而追求诗的意境之美才是新诗诗体建设的根本任务。‎ B. 在提出观点之后,文章又进一步分析了意境美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并且提出了营造意境 美需要遵循的条件,论证充分、严密。‎ C. 文章正反对比,从正面论证了流传久远的诗篇都具有意境美的特点,从反面指出了脱离意境美的理性诗、口水诗都是伪诗的本质。‎ D. 文章末段提出,要创造优美的诗的意境,必须加强语言的修炼;运用各种恰当的修辞方法是诗人追求的目标,也是评论诗歌的重要标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不可以单纯客观地描写事物,必须包含一定的感情;思想感情也不可以直截了当地抒发,必须借特定事物来表现。‎ B. 文章第二段引用的朱光潜的话的意思是,一首好诗创造的意境能把鲜活的情境展现在作者或读者的面前,使其惊喜,从而进入忘我的艺术境界。‎ C. 诗的意境是诗的灵魂,是一首诗成功与否的关键:有了意境,诗的形象、音韵、形式才可以为诗添彩;没有意境,这些要素就空有其表。‎ D.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等新诗,都创造了令人过目难忘的、能够打动人心的优美意境,成为新诗成功的典范。‎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中重要概念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A项,“客观的生活图景”与“诗人强烈的主观思想感情”必须有机融合。B项,构成“意境的核心”的还应有“语言的真切”。D项,有了意境美,还要有目的地进行打磨,才能达到诗人想要的效果。故选C。‎ ‎2.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论证分析能力。D项,“文章末段提出,要创造优美的诗的意境,必须加强语言的修炼;运用各种恰当的修辞方法是诗人追求的目标”错误,“创造优美的诗的意境”才是诗人追求的目标和评论诗歌的重要标准。‎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项说法绝对化,原文的前提应是“诗人在创造意境时”。故选A。‎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如本题A项说法绝对化,原文的前提应是“诗人在 创造意境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做贼 欧阳明 在考取大学之前,大山一直把向有田当傻子,包括他的狗。我明明就在他们眼前,树也在动,都看不见,不是傻子又是啥?哈哈。‎ 大山说的,是他十岁那年偷向有田家李子那件事。大山偷向家的李子,并不全是因为嘴馋。一是生产队只有他家有两棵李子树,二是大山家和向家有仇。那仇现在看来不值一提,甚至可笑。但在当时却不共戴天。事情起因于大山和向有田的大儿子向老大之间的口角。本来是小孩间,玩玻弹子争个输赢,不料竟因为几句口角,升级成了双方大人之间的打斗。双方先是恶言相向,继而大打出手,直到队长赶来了,才善罢甘休。那次事件,向有田和大山的父亲都挂了彩。两家从此结怨,不相往来。‎ 大山偷李子的那天夜晚,一片漆黑,没星星,也没有风,只有叽叽喳喳的虫鸣。李子树在向家的院坝边,离房子10多米远。向家人正在屋里吃晚饭。他悄悄溜到树下,猫一样轻脚轻手地爬上去,把身子隐藏在稠密的枝叶间,小心翼翼一个一个地把李子摘下来,放进挂在脖子上的书包里。正当大山摘得开心的时候,向家的狗突然从屋里跑出来,望着树汪汪汪叫。大山一惊,脚一软,竟差点掉下来。好在狗叫了几声就停下了,大山断定狗是漫无目的地乱叫,自己并没暴露,就轻声嘘了口气,继续摘。可刚一动手,狗又叫了。难道真的被它发现了?大山开始心慌。怎么办?干脆跳下树一趟子跑了!可就在这时,向有田竟端着碗从屋里出来了。大山不敢轻举妄动,急忙屏住呼吸,努力把自己藏好,可手脚不住发抖,弄得枝桠也跟着颤动。‎ 是不是哪个在偷李子?老子打断你的腿!向有田望着树子说,人却没继续过来。真的被他发现了!完了,完了!大山一个劲儿地后悔。幸运的是,向有田吼了几句,就回屋了,还骂了狗几句:没事你叫啥,跟老子回屋去!大山松了口气,跳下树,一口气跑回家里,好半天才平静下来。‎ 几年后,大山被推荐上了高中。那时上高中要政审,地富反坏右的子女不能上,政治上有问题。有偷摸扒窃行为的也不能上,品行有问题。高中读完,高考制度恢复,大山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老家县城工作。靠自己的努力,他从干事到办公室主任,再到局长,仅仅只用了15年时间,给父母挣足了面子。‎ 刚参加工作时,大山还时不时要回老家乡下。知道向家由于向有田害病,一家人日子过得很艰难。后来他当上办公室主任后,就把父母接到了县城,每年除了清明,就几乎没回去过了。自然,就见不到向家的人,对向家的情况也知之甚少。听来找他办事的老乡说,向有田的病越来越严重,向老大外出打工,也挣不到什么钱。‎ 再次见到向老大,是一个夏天的晚上。那天,大山刚吃过晚饭,就有人敲门。有点事求你。向老大见面就说。什么事?大山问。我爹住院了,需要手术,能借点钱么?向老大语气近乎哀求。什么手术啊?大山问。左下肢切除,需要一万多,找人借了些,还差两千。不得已,只有来求你了。向老大眼巴巴地望着大山。‎ 大山工作后,不断有老家的人来借钱。开始,大山觉得乡里乡亲的,不帮说不过去。可一些人有借无还,大山老婆很冒火。后来,不管是谁来找,大山都借故推了。可这次,大山没推,不仅背着老婆偷偷地借了钱,还在第二天,去医院看望了向有田。向有田感动得老泪纵横,嘴不停地蠕动,却说不出话来。‎ 几个月后,向老大来还钱,说,拖久了,不好意思。大山坚决不收,说,乡里乡亲的,还啥呀。向老大不明白大山为何不收,执意要还。但却始终说不过大山,只好作罢。‎ 向有田知道这事儿后,也很纳闷。心想,借债还钱,天经地义!于是他对儿子说,你再跑一趟,必须把钱还了,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啦!向老大直点头,说,爹,你放心!‎ 大山还是坚决不收,对向老大说,你爹他对我有恩。‎ 大山知道向有田不是傻子,是在他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那天很多人都来家里祝贺。向有田也来了,却院坝都没进,只是站在院坝边远远地看。‎ 看着还是一脸疑惑的向老大,大山诚恳地说,回去告诉你爹,那晚我谢谢他!‎ 向老大回去就原句原样告诉了自己的父亲,向有田听了微微点头,笑着说,我早就知道他有出息。‎ ‎(原文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自然段写两家因为一点小事大打出手结下嫌怨,意在对当时人们的野蛮好斗行为进行批判,突显本文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主题。‎ B. 大山偷李子时,“没有风,之听见叽叽喳喳的虫鸣“的描写,表现了环境的静谧,为向有田其实已经发现有人做贼的事实埋下伏笔。‎ C. 大山背着老婆偷偷借钱给向老大,一是因为向有田确实病重,需要帮助;二是因为向老大“语气近乎哀求“,使其产生了怜悯之心。‎ D. 文章最后一段,向有田“我早就知道他有出息”的慨叹,表达了其对大山仅仅有15年的时间靠自己的努力就干到了局长这一工作成就的肯定。‎ ‎5. 小说以“做贼”为题,有什么作用?‎ ‎6. 小说开头部分说“大山一直把向有田当傻子”,结尾部分又说“大山知道向有田不是傻子”,引起大山态度转变的原因是什么?试结合小说相关情节加以分析。‎ ‎【答案】4. B 5. 做贼”这一情节是小说情节展开的基础和关键,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以此为题,能够突显这一作用。“做贼”一事事关大山的前途命运,如何对待彰显处事艺术和人品;小说以此表现了向有田的善良宽容,又表现了大山的感恩图报,以此为题,能够突出人物性格和主题。 ‎ ‎6. “大山一直把向有田当傻子”,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偷李子时破绽百出而向有田却没有发现;大山考取大学后,“向有田也来了”,表明了他同其他人一样的祝贺之意,却因为两家的嫌怨“只是站在院坝边远远地看”,把持有度;这种处事方式同大山偷李子当晚,向有田只是远远吆喝却没近前来捉贼一事如出一辙。两相对照,表明大山做贼一事向有田早就知晓却一直未揭穿,所以说“大山知道向有田不是傻子”。‎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A项,意在制造小说矛盾冲突,为情节发展作铺垫;对小说主题理解错误。C项,主要是因为大山要报答偷李子时向有田的不抓之恩。D项,肯定的主要是大山知恩图报的品行。故选B。‎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把握小说标题作用能力。答题时,结合小说内容从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环境、手法等角度思考分析。通读全文,可知本文情节由“做贼”这一情节展开。文章后面的情节,诸如大山上高中、上大学,借钱给向老大,不要向老大还钱等情节都是以这一情节为基础,有推动情节发展作用。“做贼”这件事关乎大山的前途和命运,假如当时向有田揭发大山,大山就不可能上高中,更不可能上大学。向有田并没有揭发大山“做贼”这件事,表现了向有田的善良宽容。后来向有田生病,向有田的儿子向大山借钱,大山借钱给他,并不要其还钱。表现出大山的感恩图报。突出二人的人物形象。也彰显了小说的主题。‎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标题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答题时根据课文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即可。‎ ‎6.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小说开头部分说“大山一直把向有田当傻子”,结尾部分又说“大 山知道向有田不是傻子”,引起大山态度转变的原因是什么?试结合小说相关情节加以分析。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力。答题时抓住大山偷李子和上大学时向有田的表现进行分析,揣摩大山的心理,即可得出答案。通读文章,可知“大山一直把向有田当傻子”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偷李子时破绽百出,而向有田却没有发现。但是当大山考取大学后,“向有田也来了”,表明了向有田也和其他人一样,是来向大山祝贺的,但是因为两家有仇怨,就“只是站在院坝边远远地看”,把持有度;这种处事方式同让大山想到自己偷李子当晚,向有田只是远远吆喝却没近前来捉贼一事如出一辙。两相对照,表明自己做贼一事向有田早就知晓却一直未揭穿,所以说“大山知道向有田不是傻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打磨出岁月的价值 杨雪梅 几乎天天最早来故宫科技部打开每扇门,又几乎总是最晚离开、临走前锁上每道门。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上映,让青铜器修复师王有亮成了受追捧的“明星”。‎ 在王有亮眼里满满的都是青铜世界,连接着伟大的青铜时代。19世纪30年代,丹麦一个考古学家按照古人使用工具的不同,将那个始于公元前4000年、并最终促成了几大主要文明形成的时代称为“青铜时代”。从那以后,青铜之光便照耀至今。中国的青铜器既是礼器也是兵器,鲜明地体现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更为特别的是,继甲骨文之后,青铜器铭文便成为研究中国古文字的重点……‎ 王有亮他们的修复室有50平方米,中间一张巨大的平台,堆满了正在修的和即将修的文物。采访时,35件养心殿的佛像刚刚送来除尘,之后会送到首都博物馆的养心殿大展上。“除尘去污去锈,再进行简单的保养,让它亮堂一点儿就行。但你也得有耐心,用海绵块儿,一点儿一点儿地蹭。”‎ 在修复室的墙上贴着的一张王有亮自制的师徒传承表。‎ ‎“说起京派青铜修复的创始人,大家会提起歪嘴于,这个人有没有还有待证实。但张泰恩,我们‘古铜张’派目前列在最上面的第一号人物。张泰恩先后收徒十余人,其中以张文普、王德山为代表,成为第二代的中坚力量。张文普便是我师傅赵振茂的师傅。1952年,故宫从全国选拔青铜器修复高手,我师傅就被请了过来,他算是故宫古铜器修复的开创者。”‎ ‎“早些年刚和师傅学艺时,他话少,但随便说一句都是经验,你只能眼里随时瞄着他,仔细观察。他定的规矩多,比如不能在日光灯下着色,一定要慢慢地点焊。师傅一直在故宫,返聘到 ‎76岁才退休。”‎ 入行是最困难的。“刚和师傅开始学时,正赶上国外的博物馆要复制一批青铜器。有两年半的时间,我们一拨儿小师弟天天就在那儿打磨那个青铜复制品。我问师傅磨到什么份儿上才算行呢,师父给了个标准,得磨得和熟鸡蛋剥了壳的那一层薄皮一样。当时不理解呀,多少年过去了,看得多了,知道那就是老器物的那种独有的润滑光泽。古代的先人做每一个器物时都是非常虔诚的,他们又没有砂纸什么的,就用椴木炭精心打磨,直到光泽变得饱满。”‎ 为了把青铜器表面磨得光滑,需要用很大的手劲儿,“当时指纹都磨没了,手上全是茧子,当然手劲也练出来了,性子也磨出来了。两年半的时间,师傅才给了我一个小小的青铜爵杯,断了一条腿。这意味着师傅觉得你可以了,有把握才让你接触文物。”‎ 十铜九破。道道工艺都要掌握,按王有亮的话说,“工厂可能每个工人只会一道工序,但我们得全套工序都会,自己都得拿起来……道道都难,又都不那么难,关键是要胆大心细。”‎ 第一步是清洗。被送来的青铜器大多已经残破,碎片上的黏附物有沙子、泥等等。第二步是拼接。看碴口、弧度、薄厚、锈色,对上一个就做上记号,慢慢拼成几块较大的。王有亮他们刚刚替河南考古所修复了一批河南上蔡出土的青铜器,“一个墓葬里的九件青铜器,有鼎,有鉴,每一件都碎成了片儿,各打成一个包送过来。有两件离得比较近,可能有碎片儿混在一起了。还有两件,每一件都碎成了上百片,最小的都成渣了,但那也得都留着,慢慢地拼。”第三步是整形。残片有变形,没办法严丝合缝地拼接上。“两三千年的物件,质地都变了,分量明显变轻。有些几乎没有铜性了,都矿化了,稍微一弄就毁。整形就怕矿化,要先给它本体加固。”第四步是焊接。不是找到一块就焊一块,要先把相邻的碎片焊接,再把几组焊接,而且都是点焊,方便进行微调。“一般都不会焊错,我们不能图快,都是有十足的把握后才焊。一步弄得不好,必须重来,没得商量。”最后一步是做旧。把修补的痕迹藏起来。“你得先为新补配的器身、器足根据原件的颜色调配相应深浅的墨绿色的漆,做出色彩一致的底子,还得做出与原件锈色一致的各种锈片,使补配处与原件浑然一体。”‎ 一件破损较为严重的青铜器,修复起来差不多要花上一年的时间。虽然大家记得住的往往是那些声名显赫的马踏飞燕、莲鹤方壶、班簋等重要文物,但在王有亮看来,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样的重之又重,“胆大心细,才能从事青铜器修复。对于每一件要修复的青铜器,动手之前你得熟悉它,真正读懂它,因为熟悉,才能胆大自信,因为熟悉也才心细如发。比如修复一件青铜鼎,如果有一个兽首在,根据图片根据相关资料,我们就敢修复其它相对称的兽首,但如果一个都没有了,我们就宁肯它残缺着。”‎ 从1983年进入故宫,一晃都30多年过去了。作为青铜器修复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传承人,从2001年起,王有亮开始带徒弟了,他的徒弟高飞算是古铜张的第五代传人,之后还会有第六代……‎ 去任何一家大的博物馆,你很难不被青铜器所吸引。那些繁复的纹饰、精妙的造型和幽深的光亮,承载的也许是与文字的产生、城市的兴起、信仰或礼仪的确立等相关的历史深处。它们每一件呈现在你面前时,不仅有岁月的打磨,还经过了青铜修复师的打磨。王有亮,只是这些修复师中的一员。‎ ‎(选自‎2016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7. 下列对文重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青铜时代”是由丹麦考古学家提出来的,距今约有6000年的历史,对研究人类文明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B. 我国的青铜修复形成了不同的派系,张恩泰是“古铜张”派的创始人,本文主人公王有亮是该派第四代传人。‎ C. 王有亮在初学艺时,曾和他的师兄弟们历经两年半的时问,用椴木炭为国外的一家博物馆精心地打磨一批青铜复制品。‎ D. 青铜器修复过程复杂困难,需要经过清洗、拼接、整形、焊接、做旧五步工序,每一名修复师都必须掌握全套工序。‎ ‎8.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作者进取《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几个镜头作为文章开头,主要是为了说明王有亮做的是最平凡普通的工作,由子电影的宣传才提升了他的知名度。‎ B. 文章对青钢器修复的工序一一进行说明,一方面体现了工作难度之大、对修复师要求之高,同时也为读者了解这一行业相关知识起到一定的普及作用。‎ C. 青銅器修复时要求工作人员“胆大心细”,所调“胆大”,就是要有创新性思维,敢于尝试新的修复方法;所调“心细”就是要注重细节部分的雕琢。‎ D. 文章多处引用王有亮的原话,既能使叙述内容显得真实亲切,又能够体现他对所从事的青铜器修复工作异常熟悉的程度,间接表现出他对工作的热爱。‎ E. 王有亮只是众多青铜器修复师中的一个代表,文章通过对他工作的叙述,以小见大,使读者能够全面而详细地了解到这一行业整体的工作性质和状态。‎ ‎9. 王有亮所从事的工作有着怎样的意义?‎ ‎【答案】7. C 8. BD ‎ ‎9. ①青铜文物承载着历史与文化,通过王有亮等修复师的工作,可以使破损的青铜文物得以 完整再现,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可能。②青铜器修复需要的高超技艺本身就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以师带徒的方式使这门技艺得以代代传承。③作为一名优秀的青铜器修复师必须具有的爱岗敬业、具有耐心、淡泊名利、胆大心细等工匠精神,值得各行业人员学习和发扬。‎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项,说法错误,原文是“刚和师傅开始学时,正赶上国外的博物馆要复制一批青铜器。有两年半的时间,我们一拨儿小师弟天天就在那儿打磨那个青铜复制品。我问师傅磨到什么份儿上才算行呢,师父给了个标准,得磨得和熟鸡蛋剥了壳的那一层薄皮一样。当时不理解呀,多少年过去了,看得多了,知道那就是老器物的那种独有的润滑光泽。古代的先人做每一个器物时都是非常虔诚的,他们又没有砂纸什么的,就用椴木炭精心打磨,直到光泽变得饱满。”所以“椴木炭”是古代匠人在没有砂纸的条件下使用的打磨材料。故选C。‎ 点睛:本题属于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比如此题,C项,所以“椴木炭”是古代匠人在没有砂纸的条件下使用的打磨材料。文中并没有说王有亮在初学艺时,和他的师兄弟们用椴木炭为国外的一家博物馆精心地打磨一批青铜复制品。‎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两项”,A项,是为了引出所叙写的人物;C项,“胆大心细”体现的是修复师在充分熟悉修复对象基础上的自信与谨慎;E项,“全面而详细”错误。故选BD。‎ ‎9.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王有亮所从事的工作有着怎样的意义”,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主旨能力。答题时现在文章中找出王有亮从事了什么工作,这项工作本身有什么要求,这工作对于社会有意义。还有其在工作过程中体现了什么精神,这种精神对社会有什么意义。从文中可知王有亮从事青铜器修复工作。根据文中“中国的青铜器既是礼器也是兵器,鲜明地体现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更为特别的是,继甲骨文之后,青铜器铭文便成为研究中国古文字的重点” “和师傅学艺时,他话少,但随便说一句都是经验,你只能眼里随时瞄着他,仔细观察。他定的规矩多,比如不能在日光灯下着色,一定要慢慢地点焊”“我问师傅磨到什么份儿上才算行呢,师父给了个标准,得磨得和熟鸡蛋剥了壳的那一层薄皮一样。当时不理解呀,多少年过去了,看得多了,知道那就是老器物的那种独有的润滑光泽”“当然手劲也练出来了,性子也磨出来了。两年半的时间,师傅才给了我一个小小的青铜爵杯”“道都难,又都不那么难,关键是要胆大心细”“在王有亮看来,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样的重之又重,“胆大心细,‎ 才能从事青铜器修复。对于每一件要修复的青铜器,动手之前你得熟悉它,真正读懂它,因为熟悉,才能胆大自信,因为熟悉也才心细如发。比如修复一件青铜鼎,如果有一个兽首在,根据图片根据相关资料,我们就敢修复其它相对称的兽首,但如果一个都没有了,我们就宁肯它残缺着” 等信息,可知青铜文物承载着历史与文化,通过王有亮等修复师的工作,可以使破损的青铜文物得以完整再现,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可能。青铜器修复需要的高超技艺本身就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以师带徒的方式使这门技艺得以代代传承。王有亮在青铜器修复师必须具有的爱岗敬业、具有耐心、淡泊名利、胆大心细等工匠精神,值得各行业人员学习和发扬。‎ 二、古代诗文阅读 ‎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魏文明太后欲废魏主①,穆泰切谏而止,由是有宠。及帝南迁洛阳,所亲任者多中州儒士,宗室及代人往往不乐。泰自尚书右仆射出为定州刺史,自陈久病,土温则甚,乞为恒州;帝为之徙恒州刺史陆叡为定州,以泰代之。泰至,叡未发,遂相与谋作乱,阴结镇北大将军乐陵王(元)思誉、安乐侯(元)隆等,共推朔州刺史阳平王(元)颐为主。叡以为洛阳休明②,劝泰缓之,泰由是未发。‎ 颐伪许泰等以安其意,而密以状闻。行吏部尚书任城王澄有疾,帝召见于凝闲堂,谓之曰:“穆泰谋为不轨,扇诱宗室,脱或必然,今迁都甫尔,南北纷扰,朕洛阳不立也。此国家大事,非卿不能办。卿虽疾强为我北行审观其势傥其微弱直往擒之若已强盛可承制发并州兵击之。”对曰:“泰等愚惑,正由恋旧,为此计耳,非有深谋远虑;臣虽驽怯,足以制之,愿陛下勿忧。虽有犬马之疾,何敢辞也!”帝笑曰:“任城肯行,朕复何忧!”遂授澄节、虎符、御仗左右,仍行恒州事。‎ 行至雁门,雁门太守夜告云:“泰已引兵西就阳平。”澄遽令进发。右丞孟斌曰:“事未可量,宜依敕召并州兵,然后徐进。”澄曰:“泰既谋乱,应据坚城;而更迎阳平,度其所为,当似势弱。泰既不相拒,无故发兵,非宜也。但速往镇之,民心自定。”遂倍道兼行。先遣治书侍鲺李焕单骑入代。出其不意,晓谕泰党,示以祸福,皆莫为之用。泰计无所出,帅麾下数百人攻焕,不克, 走出城西,追擒之。澄亦寻至,穷治党与,收陆叡等百余人,皆系狱,民间贴然。澄具状表闻,帝喜,召公卿,以表示之曰:“任城可谓社稷臣也。”‎ 魏主以有罪徙边者多逋亡,乃制一人逋亡,阖门充役。光州刺史博陵崔挺上书谏曰:“天下善人少,恶人多。若一人有罪,延及阖门,则司马牛首桓魋③之罚,柳下惠婴盗跖④之诛,岂不哀哉!”帝善之,遂除其制。‎ ‎ (选自《资治通鉴·齐纪六》,有删改)‎ 注①魏主:与后文的-“帝”皆指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②休明:美好清明,多指政治教化好。③桓魋:春秋时宋大夫,曾有宠于宋景公,后得罪,景公要抓他,逃到卫国,司马牛是他的兄弟。④盗跖:春秋时期人,曾率众起事横行天下,侵暴诸侯。柳下惠为其兄弟。‎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卿虽疾强/为我北行/审观其势/傥其微弱/直往擒之/若已强盛可承/制发并州兵击之 B. 卿虽疾/强为我北行审观/其势傥/其微弱/直往擒之/若已强盛可承/制发并州兵击之 C. 卿虽疾强/为我北行审观/其势傥/其微弱/直往擒之/若已强盛/可承/制发并州兵击之 D. 卿虽疾/强为我北行/审观其势/傥其微弱/直往擒之/若已强盛/可承制发并州兵击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州,又名中土、中原、中国,意为国之中、华夏之中,是河南省的古称。‎ B. 犬马,古时臣下对君主自比之词,表示愿供驱使。文中是古代大夫对自己生病的一种委婉的自谦说法。‎ C. 虎符。做成伏虎形状的兵符,是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所用的凭证。‎ D. 社稷,是古代帝王所祭神的总称,用来代指国家;“社”指谷神,“稷”指土神。‎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穆泰在文明太后废主一事上曾有恩于皇帝,朝廷迁都洛阳后,他以身体不适应定州当地气候为由,被改派做恒州刺史,与陆叡互换任职。‎ B. 穆泰到达恒州之后,勾结陆叡等人想要推举元颐作皇帝,元颐假装统一,暗地里却把这种情况密奏朝廷,皇帝因此请任城王元澄出面讨贼。‎ C. 在讨伐穆泰的过程中,元澄听从了右丞孟斌的建议,对双方形势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制定出正确的作战策略,最终取得胜利,活捉穆泰。‎ D. 在处罚流放罪犯逃亡一事上,光州刺史崔挺与皇帝意见相左,他以司马牛和柳下惠为例进行劝谏,最终说服了皇帝,废除了先前的株连制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穆泰谋为不轨,扇诱宗室,脱或必然,今迁都甫尔,南北纷扰,朕洛阳不立也。‎ ‎(2)澄亦寻至,穷治党与,收陆叡等百余人,皆系狱,民间贴然。‎ ‎【答案】10. D 11. D 12. C ‎ ‎13. ⑴(5分)穆泰谋划叛乱,煽动诱说皇室宗族的人,如果一定出现这种情况,现在迁都刚 刚开始,南方北方混乱,我在洛阳不能立足啊。(重点注意“扇”“脱”“甫尔”“纷扰”“立”的翻译。)‎ ‎⑵(5分)元澄也很快到了,彻底查办了参与叛乱的同党,拘捕了陆叡等一百多人,全部囚禁到监狱,民间安定下来。(重点注意“寻”“穷治”“收”“系狱”“贴”的翻译。)‎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大体意思您虽然有病,但还得请您强打精神,为我北行了解情况;假若穆泰的乱党还没有成气候,就直接把他抓起来;如果他的势力已经强盛,您就传我的命令,调动并(治山西太原)、肆(治山西忻县西)两州兵马讨伐。句子可以断开为:卿虽疾,强为我北行,审观其势。傥其微弱,直往擒之;若已强盛可承制发并、肆兵击之。故选D 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D项,“社”指土神,“稷”指谷神。故选D。‎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C项,“听从了右丞孟斌的建议”错。故选C。‎ ‎13.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扇:同“煽”,煽动;脱或必然:如果一定出现这种情况;甫尔:刚刚开始;纷扰:混乱;立:立足。(2)句中:寻:不久,很快;穷治:彻底查办;收:拘捕;‎ 系狱:囚禁到监狱;贴:安定。‎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当初,文明太后要废除孝文帝元宏,穆泰苦苦地劝阻,穆泰因此得到了孝文帝的宠信。孝文帝迁都到了洛阳,他把亲近的大臣改换成中州(古河南因处九州之中,故得名)的儒士,这样就引起了皇族内部和旧都平城一批宠臣的不满。穆泰就是其中之一,他从尚书右仆射出任定州(河北定州)刺史,称病不去上任,要求改任到恒州(魏迁都洛阳,平城改为恒州),孝文帝见其功高,只好把恒州刺史陆睿与他对调。穆泰到达恒州后,陆睿还没有去定州,这两位重臣都有心病,在心心相通的情况下,他俩一起密谋作乱。当他俩商定了叛乱方案之后,秘密勾结镇北大将军元思誉(封“乐陵王”)、安乐侯元隆、抚冥(北魏六镇之一,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守将元业(鲁郡侯)、骁骑将军元超等人。这帮人共同推选朔州(治所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刺史元颐为盟主,陆睿认为孝文帝是仁德之君,劝说穆泰推迟叛乱的时间,因此穆泰没有贸然行动。‎ 元颐为了稳住穆泰等人的谋反,许诺同意参与,而他秘密地把平城谋反的情况上报朝廷。当元宏得知这一紧急情报后,第一个就是想到支持他南迁洛阳的功臣元澄,而元澄这时主管中央组织部(吏部),加上有病,孝文帝不得不在“凝闲堂”召见他,揭秘说:“穆泰煽动诱惑宗室,策划叛乱。看来这是必然,如今我们刚刚迁都,北方人依恋故土,加上朝中南派与北派之间有矛盾,这关系到我们在洛阳站不站得住脚的问题。事关国家的安危,非得您任城王出面处理不可。您虽然有病,但还得请您强打精神,为我北行了解情况;假若穆泰的乱党还没有成气候,就直接把他抓起来;如果他的势力已经强盛,您就传我的命令,调动并(治山西太原)、肆(治山西忻县西)两州兵马讨伐。”元澄听了,胸有成竹地回答说:“穆泰等人愚昧地互相蛊惑,正是由于依恋故土的原因,并非有什么深谋远虑。臣虽然无能,但足以制服他们。请陛下不要忧虑。在这样的时刻,我虽然患有小病,怎么敢推辞呢!”孝文帝听这位大他一岁的叔叔如此一说,开心地笑道:“任城王愿意此行,朕还有什么忧虑的呢?”他们君臣达成共识后,孝文帝把多层身份的符节授予了元澄(原文中的“铜虎节”是调兵信 物,“竹使符”代表使者到任何地方都可指挥当地的长官),派他的警卫跟随元澄北行,为了工作的方便,还让元澄行使恒州事务。‎ 北魏孝文帝因为获罪谪戍边疆的人,多有逃亡,孝文帝因此制定一条制度,一人逃亡,全家都要服劳役。时任光州刺史的崔挺上书进谏说“天下善良的人少,恶人多。如果一个人有罪,祸及满门。那么司马牛就要因为桓魋受惩罚。柳下惠就要引盗跖牵连被诛杀,那不是很悲哀吗!”,孝文帝采纳了,遂即取消了这个制度。‎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纳兰性德 别绪如丝睡不成,那堪孤枕梦边城。因听紫塞①三更雨,却忆红楼②半夜灯。‎ 书郑重,恨分明,天将愁味酿多情。起来呵手对题处,偏到鸳鸯两字冰。‎ ‎【注】①紫塞:边塞。晋崔豹《古今注·都邑》:“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焉。”②红楼:绘有艳丽彩画的楼阁,这里代指家中的楼阁。‎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上片首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离愁别绪比作丝线,意在表现此时内心愁思尚轻。‎ B. 二句中“孤枕”、“边城”,营造出凄清的氛围;一个“孤”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C. “却忆红楼半夜灯”采用虚写手法,以家中半夜灯火犹明暗示亲人此时也在思念自己。‎ D. 三、四两句对比强烈,“因听”“却忆”形成陡转,强化了词人思念之情之深、之重。‎ E. 上片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充分表现了词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15. “偏到鸳鸯两字冰”一句蕴含着词人怎样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说明。‎ ‎【答案】14. AE 15. “鸳鸯”喻指夫妻,表达了词人夫妻团聚、长相厮守的强烈愿望。 “冰”字一语双关,借天寒结冰的现实抒发了相思无计的凄凉之情。“偏到”二字则将封题至“鸳鸯”二字恰巧结“冰”的巧合看成冥冥之中的故意安排,表达了思念而不得相见时的怨愤和无奈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两项”,A项,“将离别愁绪比作丝线”意在表现愁绪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特点;E项,对思想感情的理解错误。故选AE。‎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表达情感能力。题目是:“偏到鸳鸯两字冰”一句蕴含着词人怎样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说明。这首词的大概意思是:彼时他在塞上,身在边城孤独不堪,由于愁思连梦也做不成,惟有夜雨萧萧,触动相思,遂忆起妻子也曾在夜半思念自己。为解相思给妻子写信。千言万语无从下笔。边塞严寒,好容易写完,封合信封时,偏偏封到鸳鸯两个字的时候发现无论是墨还是双手都一片冰凉。这里的“冰”字一语双关,借天寒结冰的现实抒发了相思无计的凄凉之情。“偏到”二字则将封题至“鸳鸯”二字恰巧结“冰”的巧合看成冥冥之中的故意安排,表达了思念而不得相见时的怨愤和无奈之情。这里“鸳鸯”喻指夫妻,表达了词人夫妻团聚、长相厮守的强烈愿望。‎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望岳》中,杜甫以“ ________, _______”两句进行想象,表达了敢于攀登高峰、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 ‎(2)庄子在《逍遥游》中,为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列举现实生活中很小的事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三句是:“________ ,_______ ,______。”‎ ‎【答案】 (1). 会当凌绝顶 (2). 一览众山小 (3). 野马也 (4). 尘埃也 (5).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凌”“览”“埃”“息”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名句默写答题技巧:(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四)‎ 要留意具体环境(五)要留心语句顺序(六)要注意语句出处。‎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专家认为,本次勒索病毒事件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随着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投入使用,网络安全漏洞所带来的威胁将会与日俱增。‎ ‎②近日,演员刘诗诗在巴黎出席某品牌活动时,现场学起了刺绣,一针一线都煞有介事,博得了当地手工艺人们的齐声赞许。‎ ‎③在谈及如何练好书法时,田蕴章先生认为首当其冲是写好楷书,然后才是行书、草书、篆书、隶书,这个主次顺序不能颠倒。‎ ‎④演员苗阜、王声创作的一系列宣传国学教育的相声作品,表面上看是插科打诨,实际上无不蕴含着对古典文学知识等传统文化的大力传播之意。‎ ‎⑤井盖为何是圆的,梁祝因何要化蝶……随着北大、清华等试点高校自主招生考题陆续出炉,不少网友认为这些考查内容简直让人不可理喻。‎ ‎⑥《红岩》《林海雪原》等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主人公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前进。‎ A. ①②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①冰山一角:比喻事物已经显露出来的一小部分。②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像有什么了不起。不符合语境。③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不符合语境。④插科打诨:指戏曲演员在演出中穿插些滑稽的谈话和动作来引人发笑。⑤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不符合语境。⑥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故选C。‎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由于号称花一元钱就能博得价值几千元甚至几十万元商品的“抽奖式购物”平台涉嫌非法博彩,经媒体曝光后,已从一些大型电商平台退出。‎ B. 高考状元承载着人们对“知识改变命运”这一论断的价值观认同,因此,“状元笔记”之类与其相关的东西就变成学生和家长们竞相追捧的商品。‎ C. 今天,我们在尊重文化多样的基础上推动文化交流互鉴,不仅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选择,也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D. 能否大力开发和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能力。A项,主语残缺,应去掉“由于”;C项,语序不当,应将“不仅”和“更”后面的内容进行互换;D项,不合逻辑,应去掉“能否”。故选B。‎ ‎19. 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岳阳楼的一项是 A. 百代题诗至崔李,一楼抗势压江湖。‎ B. 海市蜃楼皆幻影,忠臣孝子即神仙。‎ C. 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之外;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D. 湘灵瑟,吕仙杯,坐揽云涛人宛在;子美诗,希文笔,笑题雪壁我重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岳阳楼的一项是”,A项,对联题的黄鹤楼。黄鹤楼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在黄鹤楼题诗最有名是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黄鹤楼宋孟浩然之广陵》。B项,根据对联中“海市蜃楼”,应该是题在蓬莱阁上。蓬莱阁,位于山东蓬莱市,临海而建。C项,这是题在滕王阁上的对联。王勃写的《滕王阁序》中有千古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D项,上联写湘妃和吕仙(吕洞宾),下联则写杜甫和范仲淹,都是与岳阳楼文化密切相关的人物。所以D项适合悬挂在岳阳楼。‎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常有人说:“活得好累!”其实,不是身累,①______ ,为苦与乐、名与利、生与死犹豫苦恼而已。人生在世,②________ ,有时有阴有时有雨,甚至雪上加霜,哪有天天艳阳高 照之理?古有诗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就是要告诉人们:失之坦然,得之淡然,争之必然,一切③________ ,方能心安理得。‎ ‎【答案】 (1). ①而是心累 (2). ②便如天气一样 (3). ③顺其自然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能力。①处,根据横线前内容“活得好累”“不是身累”,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而是心累”。②处,根据横线前“人生在世”,和横线后“有时有阴有时有雨,甚至雪上加霜,哪有天天艳阳高照之理”,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人生如同天气”意思的句子。③处,根据横线前“失之坦然,得之淡然,争之必然”“一切”,和横线后“心安理得”,推断出此处填写“顺其自然”。‎ ‎21. 请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 ‎【答案】画面内容:两个开着的水龙头,下面各有一个接水的碗。水流小的,碗逐渐接盛满;水流大的,水花四溢,总也接不满。寓意:做事适度就好,过犹不及。‎ ‎ ‎ 画着两个水龙头,一只水龙头开得很大,结果接水碗的水并没有接满;另一个水龙头开得并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能力。图文转换,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漫画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暗示、影射的方法,构成幽 默诙谐的画面或画面组,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这类题答题思路是:先看标题,再看画面,不放过图中的文字,然后看图中内容,明确图中寓意指向,‎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出租车司机为将急症病人送往医院,一路超速,连闯数个红灯,最终为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事后,该司机所在出租汽车公司对他进行了通报表扬和物质奖励;交警部门则依法对他进行了相应的处罚。‎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敬畏生命,彰显人性之善 当看到出租车司机为将急症病人送往医院闯红灯的报道时,我没有看到一个罔顾法律,不顾他人安危的“看客”;相反,我看到了一个敬畏生命、为生命保驾护航的“行动者”。‎ 梵高说过:“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出租车司机的行为,是对精致利己主义的反讽,是驱散社会道德阴霾的春风,更是人间有爱的佐证。试想,若把出租车司机换成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他们很可能会泰然自若地坐在车里,以“自己无错”来宽慰自己。更鲜有人能像出租车司机一样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助一个素昧平生擦肩而过的生命。我不由得想,面对摔倒的老人,又有几人能够豪气干云地喊出“就算我被讹诈,也一扶到底”呢?又有多少人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去说服自己冷眼旁观呢?出租车司机的违章,已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为与不为的问题。不为,似乎无可厚非;为,则彰显人性之善。出租车司机“为”了,这,就值得褒扬。‎ 敬畏生命,彰显人性之善难能可贵,我们不妨将自己代入当时的出租车司机,去体会那番挣扎与迟疑。笃定善念,坚持善行,就显高尚;若是纵容人性之恶肆意增长,最终残害了自己。许多德国人加入纳粹之前都是善人,起初面对眼噙泪水的犹太人也会有恻隐之心,但他们关上了人性向善的窗户,任由人性之恶潜滋暗长,在一次次屠杀中蜕变成撒旦。相反,一位老刑警枪法精准,却从没有开枪直接击毙嫌犯,他的善使很多嫌犯活了下来并悔过自新。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又何尝不是人性中善与恶两面的搏弈呢——是坚守人性之善闯红灯还是秉持人性之恶无动于衷?所幸出租车司机做出了合乎内心的选择,拯救他人的同时又何尝不在拯救自我呢?‎ 在给出租车司机叫好的同时,我还为社会舆情对出租车司机的支持而感到欣慰。我们不 能让彰显人性之善的人黯然神伤,今天出租车司机能被社会理解肯定,明天必定会有更多的出租车司机加入到为善的行列中去。出租车司机之善举,或可成为开文明礼让之风的良好榜样。‎ 敬畏生命,彰显人性之善是全社会责任与义务。为他人生命开设绿灯就是为自己的人性插上飞翔的翅膀。‎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审题写作能力。题目中材料主要讲述出租车司机送急症病人去医院,为了救人,两闯红灯。最终为救病人赢得时间。事后该司机得到出租公司的表扬和物质奖励。而交警部门则依法对他进行处罚。所以作文时可以从两个方面立意。从出租车司机角度:敬畏生命,彰显人性之善;急人所急,彰显大爱;起心动念,皆应向善;舍己为人,令人敬佩;在生命面前,一切都应该退让;让爱心之花盛开;权衡利弊,灵活变通。从出租车公司角度:彰显人性美,奖励应该;传递正能量,你我有责。从交警的角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规则之下,仍需人性变通;刻板执法与人性化。‎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