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4.13.2预防传染病教案学案练习(共10套北师大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我国法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简介 ‎ 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5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在管理方法上,将35种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对甲类传染病实行强制管理,对乙类传染病实行严格管理,对丙类传染病实行监测管理。下面就对我国法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在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症状及预防等方面作简介。‎ ‎ 1 甲类传染病 ‎ 1.1 鼠疫 ‎ 病原体:鼠疫杆菌。‎ ‎ 传染源:家鼠、野鼠等啮齿动物。‎ ‎ 传播途径:腺鼠疫为鼠蚤、肺鼠疫为飞沫或尘埃。‎ ‎ 症状:高热与中毒症状,皮下和粘膜出血、心衰、休克。‎ ‎ 预防:(1)接种鼠疫无毒活菌苗;(2)灭鼠、灭蚤。‎ ‎ 1.2 霍乱 ‎ 病原体:霍乱弧菌。‎ ‎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 传播途径:污染的水源和食物。‎ ‎ 症状:剧烈腹泻、呕吐、大量米泔样排泄物、水电解质紊乱及周围循环衰竭 ‎ 预防:(1)接种霍乱、伤寒、副伤寒甲、乙四联菌苗;(2)隔离患者、带菌者;(3)管好饮食,饮水和粪便。‎ ‎ 2 乙类传染病 ‎ 2.1 病毒性肝炎 ‎ 2.1.1 甲型病毒性肝炎 ‎ 病原体:甲型肝炎病毒。‎ ‎ 传染源:患者、健康带毒者。‎ ‎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 症状:食欲不振、乏力,胆红质尿、厌油、皮肤、巩膜出现黄染。‎ ‎ 预防:(1)接种甲型肝炎疫苗;(2)隔离患者;(3)管好饮食、饮水和粪便。‎ ‎ 2.1.2 乙型病毒性肝炎 ‎ 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 ‎ 传染源:患者、健康带毒者。‎ ‎ 传播途径:血液、密切接触及围产期传播。‎ ‎ 症状:恶心、厌油、腹胀、肝区肿痛、肝功能异常。‎ 8‎ ‎ 预防:(1)接种乙型肝炎疫苗;(2)加强血液制品管理。‎ ‎ 2.2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 2.2.1 细菌性痢疾 ‎ 病原体:志贺氏菌属分志贺菌(A)、福氏菌(B)、鲍氏菌(C)、宋氏菌(D)4群,我国主要为B群。‎ ‎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 传播途径:粪-口感染。‎ ‎ 症状: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发热、里急后重及粘液脓血便。‎ ‎ 预防:(1)口服多价痢疾减毒活菌苗;(2)加强个人、饮食和环境卫生。‎ ‎ 2.2.2 阿米巴性痢疾 ‎ 病原体:溶组织阿米巴原虫。‎ ‎ 传染源:患者、带包囊者。‎ ‎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 症状:高热、寒战、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循环衰竭及粘液脓血便。‎ ‎ 预防:(1)加强粪便、水源和饮食的管理;(2)治疗患者和带包囊者。‎ ‎ 2.3 伤寒和副伤寒 ‎ 病原体:伤寒杆菌、副伤寒甲、乙、丙杆菌。‎ ‎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 传播途径:接触患者、带菌者及其污染物。‎ ‎ 症状:持续发热、脉搏相对缓慢、肝脾肿大、玫瑰疹,并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等。‎ ‎ 预防:(1)接种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2)管好水源、饮食和粪便。‎ ‎ 2.4 爱滋病 ‎ 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传染源:患者、带毒者 ‎ 传播途径:血液、性交、母婴。‎ ‎ 症状:发热、疲劳、腹泻、消瘦、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 ‎ 预防:(1)维持性生活纯洁;(2)不使用进口血制品及组织器官。‎ ‎ 2.5 淋病 ‎ 病原体:淋病双球菌。‎ ‎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 传播途径:性交及接触污染物。‎ ‎ 症状:男性表现为排尿困难、尿频、尿急、排出粘液或脓样分泌物。女性表现宫颈炎。‎ ‎ 预防:(1)防止不正当性行为;(2)避免接触患者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8‎ ‎ 2.6 梅毒 ‎ 病原体:梅毒螺旋体。‎ ‎ 传染源:患者。‎ ‎ 传播途径:性交或类似性行为、母婴。‎ ‎ 症状:皮疹、粘膜疹、骨膜炎、骨炎、骨髓炎及关节炎、结节性梅毒疹及树胶肿、梅毒性心肌炎。‎ ‎ 预防:(1)防止不正当性行为;(2)加强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和性病监测。‎ ‎ 2.7 脊髓灰质炎 ‎ 病原体:脊髓灰质炎病毒。‎ ‎ 传染源:患者、带毒者。‎ ‎ 传播途径:粪-口及飞沫。‎ ‎ 症状:发热、咽痛、感冒样症状、驰缓性瘫痪、严重者出现脑神经麻痹及呼吸中枢麻痹。‎ ‎ 预防:(1)口服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糖丸;(2)肌注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 ‎ 2.8 麻疹 ‎ 病原体:麻疹病毒。‎ ‎ 传染源:患者。‎ ‎ 传播途径:飞沫。‎ ‎ 症状:发热、结膜充血、流泪、流涕、畏光、上呼吸道炎、口腔粘膜斑、周身性斑丘疹。‎ ‎ 预防:(1)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2)肌注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 ‎ 2.9 百日咳 ‎ 病原体:百日咳杆菌。‎ ‎ 传染源:患者。‎ ‎ 传播途径:飞沫。‎ ‎ 症状:阵发性痉咳、伴有鸡鸣样回声。‎ ‎ 预防:(1)接种百日咳菌苗,白喉内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三联疫苗;(2)隔离患者。‎ ‎ 病原体:狂犬病毒。‎ ‎ 传染源:病犬及猫、狼、狐等动物。‎ ‎ 传播途径:被病兽咬伤及污染物感染。‎ ‎ 症状:高度兴奋、恐水怕风、咽肌痉挛、流涎、呼吸麻痹、循环衰竭而死亡。‎ ‎ 预防:(1)接种狂犬病疫苗;(2)登记家犬并注射疫苗。‎ ‎ 2.10 白喉 ‎ 病原体:白喉杆菌。‎ ‎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 传播途径:飞沫及污染物。‎ 8‎ ‎ 症状:在咽、喉、鼻及其粘膜上形成假膜、并由外毒素引起全身 ‎ 中毒症状、严重者引起呼吸道阻塞、心肌炎、神经瘫痪等并发症。‎ ‎ 预防:(1)注射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2)接种百日咳菌苗、白喉 ‎ 内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三联疫苗。‎ ‎ 2.1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病原体:脑膜炎、双球菌。‎ ‎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 传播途径:飞沫。‎ ‎ 症状: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皮肤粘膜出现淤点、淤斑或 ‎ 伴有丘疹样皮疹。‎ ‎ 预防:(1)接种流脑多糖菌苗;(2)隔离患者。‎ ‎ 2.12 猩红热 ‎ 病原体: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及污染物。‎ ‎ 症状:发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全身弥漫性猩红样皮疹。‎ ‎ 预防:(1)隔离患者;(2)肌注长效青霉素。‎ ‎ 2.13 流行性出血热 ‎ 病原体:汉坦病毒。‎ ‎ 传染源:鼠类。‎ ‎ 传播途径:革螨、恙螨。‎ ‎ 症状:发热、三痛(肾区痛、头痛及眼眶痛)、三红(躯干上部、颜面及咽部充血性潮红)。‎ ‎ 预防:(1)防鼠、防螨;(2)疫苗已作临床试验。‎ ‎ 2.14 狂犬病 ‎ 病原体:狂犬病毒。‎ ‎ 传染源:病犬及猫、狼、狐等动物。‎ ‎ 传播途径:被病兽咬伤及污染物感染。‎ ‎ 症状:高度兴奋、恐水怕风、咽肌痉挛、流涎、呼吸麻痹、循环衰 ‎ 竭而死亡。‎ ‎ 预防:(1)接种狂犬病疫苗;(2)登记家犬并注射疫苗。‎ ‎ 2.15 钩端螺旋体 ‎ 病原体:致病性钩端螺旋体。‎ ‎ 传染源:患者、鼠类、家畜等哺乳动物。‎ 8‎ ‎ 传播途径:接触污染物。‎ ‎ 症状:高热、头痛、全身酸痛和明显的腓肠肌痛、眼结膜充血、淋巴肿大。‎ ‎ 预防:(1)接种多价钩端螺旋体菌苗;(2)防止水源和食物受到污染。‎ ‎ 2.16 布鲁氏菌病 ‎ 病原体:布氏杆菌。‎ ‎ 传染源:牛、羊、猪等病畜。‎ ‎ 传播途径:接触病畜或饮用病畜乳汁。‎ ‎ 症状: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炎、肝脾肿大、男性患睾丸炎、女性患卵巢炎、输卵管炎。‎ ‎ 预防:(1)接种布氏杆菌菌苗;(2)加强粪水管理;(3)特殊处理病畜。‎ ‎ 2.17 炭疽 ‎ 病原体:炭疽杆菌。‎ ‎ 传染源:病畜或污染物。‎ ‎ 传播途径:接触病畜或污染物。‎ ‎ 症状:皮肤溃疡、焦痂和周围组织广泛水肿及毒血症、败血症、感染性休克。‎ ‎ 预防:(1)接种炭疽活疫苗;(2)特殊处理病畜。‎ ‎ 2.18 流行性乙型脑炎 ‎ 病原体:日本乙型脑炎病毒。‎ ‎ 传染源:病猪及人。‎ ‎ 传播途径:蚊、台湾蠛蠓。‎ ‎ 症状:高热、头痛、呕吐、惊厥、嗜睡、颈项强直、呼吸衰竭。‎ ‎ 预防:(1)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2)防蚊、灭蚊。‎ ‎ 2.19 黑热病 ‎ 病原体:杜氏体曼原虫。‎ ‎ 传染源:患者、病犬。‎ ‎ 传播途径:中华白蛉。‎ ‎ 症状:长期不规则发热、贫血、消瘦、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 ‎ 预防:(1)消灭白蛉;(2)捕杀病犬。‎ ‎ 2.20 疟疾(间日疟)‎ ‎ 病原体:疟原虫。‎ ‎ 传染源:患者、带虫者。‎ ‎ 传播途径:按蚊。‎ ‎ 症状:发冷、发热、头痛剧烈、口干烦渴、颜面潮红、昏迷、贫血及肝脾肿大。‎ ‎ 预防:(1)彻底治疗患者和带虫者;(2)灭蚊。‎ ‎ 2.21 登革热 8‎ ‎ 病原体:登革病毒。‎ ‎ 传染源:患者、带毒者。‎ ‎ 传播途径:伊蚊。‎ ‎ 症状:急性起病、畏寒发热、全身剧烈疼痛、皮疹、淋巴结肿大。‎ ‎ 预防:灭蚊。‎ ‎ 2.22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 2.22.1 流行性斑疹伤寒 ‎ 病原体:普氏立克次氏体。‎ ‎ 传染源:患者。‎ ‎ 传播途径:人虱。‎ ‎ 症状:急起高热、严重头痛、皮疹、兴奋、不安、失眠、昏迷。‎ ‎ 预防:(1)接种流行性斑疹伤寒疫苗;(2)防虱、灭虱。‎ ‎ 2.22.2 地方性斑疹伤寒 ‎ 病原体:莫氏立克次氏体。‎ ‎ 传染源:家鼠。‎ ‎ 传播途径:鼠蚤。‎ ‎ 症状:急起高热、剧烈头痛、身痛、充血斑疹或丘疹、眼结膜充血、肝脾肿大。‎ ‎ 预防:(1)接种灭活鼠肺疫苗或减毒活疫苗;(2)灭鼠、灭蚤。‎ ‎ 2.23 肺结核 ‎ 病原体:结核杆菌。‎ ‎ 传染源:患者。‎ ‎ 传播途径:飞沫。‎ ‎ 症状:低热、乏力、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咳嗽、咳痰、严重者咯血。‎ ‎ 预防:(1)接种卡介苗;(2)隔离患者。‎ ‎ 3 丙类传染病 ‎ 3.1 血吸虫 ‎ 病原体:日本血吸虫。‎ ‎ 传染源:患者及受感染的动物。‎ ‎ 传播途径:疫水。‎ ‎ 症状:发热、畏寒盗汗、皮肤出现荨麻疹、腹痛、腹泻、肝脾肿大。‎ ‎ 预防:(1)灭螺;(2)防止人、畜粪便污染水源。‎ ‎ 3.2 丝虫病 ‎ 病原体:斑氏丝虫和马来丝虫。‎ ‎ 传染源:患者、带虫者。‎ 8‎ ‎ 传播途径:蚊子。‎ ‎ 症状:早期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为淋巴管阻塞,常形成象皮肿。‎ ‎ 预防:防蚊、灭蚊。‎ ‎ 3.3 麻风病 ‎ 病原体:麻风分枝杆菌。‎ ‎ 传染源:患者。‎ ‎ 传播途径:长期接触患者。‎ ‎ 症状:皮肤损害、出现斑疹、丘疹、溃疡、萎缩、肢腿麻木甚至畸形、残废而丧失劳动能力。‎ ‎ 预防:接种卡介苗。‎ ‎ 3.4 流行性感冒 ‎ 病原体:流感病毒甲、乙、丙三型。‎ ‎ 传染源:患者、带毒者。‎ ‎ 传播途径:飞沫、空气及污染物。‎ ‎ 症状:畏寒发热、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头痛、乏力、食欲减退、鼻塞、流涕、咽充血、扁桃体肿大。‎ ‎ 预防:(1)接种甲型流行性感冒活疫苗;(2)流行期间不去公共场所。‎ ‎ 3.5 流行性腮腺炎 ‎ 病原体: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 传染源:患者、带毒者。‎ ‎ 传播途径:飞沫或直接接触。‎ ‎ 症状:发热、腮、腺肿痛、周身不适。儿童常见脑膜炎、成人男性常见睾丸炎、女性常见卵巢炎。‎ ‎ 预防:接种腮腺炎疫苗或流腮、麻疹、风疹联合疫苗。‎ ‎ 3.6 风疹 ‎ 病原体:风疹病毒。‎ ‎ 传染源:患者。‎ ‎ 传播途径:飞沫。‎ ‎ 症状:发热、咳嗽、枕后、耳后及颈侧淋巴结肿大及压痛,淡红色斑丘疹。‎ ‎ 预防:接种BRDⅡ型风疹疫苗。‎ ‎ 3.7 新生儿破伤风 ‎ 病原体:破伤风杆菌。‎ ‎ 传染源:助产器械。‎ ‎ 传播途径:助产过程。‎ 8‎ ‎ 症状:吮乳困难、牙关紧闭、强直性肌肉痉挛、角弓反张。‎ ‎ 预防:助产器械严格消毒。‎ ‎ 3.8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 病原体:肠道病毒70型和柯萨奇A组病毒。‎ ‎ 传染源:患者。‎ ‎ 传播途径:接触污染物。‎ ‎ 症状:眼睑红肿、结膜充血、出血、疼痛、流泪、怕光、严重者引起角膜疱疹和溃疡。‎ ‎ 预防:(1)注意饮食卫生;(2)管好粪便。‎ ‎ 3.9 包虫病 ‎ (1)病原体:细粒棘球蚴。‎ ‎ 传染源:犬、狼等食肉动物。‎ ‎ 传播途径:接触病犬或误食虫卵。‎ ‎ 症状:低热、腹泻、过敏性皮疹、肝肿大、呼吸困难、腹水、恶心、呕吐、右上腹痛、抽搐、休克。‎ ‎ 预防:(1)搞好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2)加强屠宰管理。‎ ‎ (2)病原体:泡球蚴。‎ ‎ 传染源:狐。‎ ‎ 传播途径:误食虫卵。‎ ‎ 症状:肝区疼痛、肝大、质硬、上腹胀、黄疸、皮肤瘙痒、腹水、食管静脉曲张。‎ ‎ 预防:搞好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 3.10 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略)‎ 8‎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