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德阳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联考试题(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四川德阳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联考试题(含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德阳市高2015级高三年级联合测试 历 史 试 题 命题学校:什邡中学 ‎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在解读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后说:“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会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传基因。……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查普曼教授意在强调 A.神爱世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信仰的源头 B.道家思想有其历史渊源 C.中华文明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 D.中国文化特有的延续性 ‎2.“《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一现象折射出 A.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基本结构 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社会习俗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 D.古代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3.下表是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的统计数据(单位:斤),这一数据说明中国古代农业显现出 时期 战国 西汉初 汉武帝时 ‎1938年 ‎1949年 亩产量 ‎79.41‎ ‎93.68‎ ‎117.11‎ ‎115‎ ‎130‎ A.脆弱性 B.渐进性 C.落后性 D.封闭性 ‎4.《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材料意在强调两者都 A.消灭异端思想 B.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C.推动文化繁荣 D.以强制政策确立皇帝权威 ‎5.西晋之初,沿用汉魏旧制设置太学,太学生中既有高门大族子弟,也有寒门庶族子弟;晋武咸宁二年(276年)建立了专门教育“国之贵游子弟”的贵族学校“国子学”;惠帝元康元年(291年)明确规定五品官以上的子弟入国子学,六品以下的子弟入太学。国子学的出现反映了 A.门阀士族势力的兴起 B.古代教育的专业化发展趋势 C.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D.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6.魏晋时期出现了发达的寺院经济,在寺庙庄园里有大量的依附农民(“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向佛寺的高级僧侣缴纳地租,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杂务,也不准随意离开。这一现象 A.不利于新生产关系发展        B.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C.影响了中央的经济利益        D.导致了地方士族势力的崛起 ‎7.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自己在入殓时要“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般若经》、《法华经》 ”。这反映了 A.中外文化交流影响主流思想变化 B.三教合流之势在南北朝业已初显 C.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稳定不动摇 D.张融顺应南北朝崇佛抑儒的观点 ‎8.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孤芳的排外心理。唐宋瓷器的不同特点折射出 A.唐宋政治体制的变革 B.中国文化心态的变化 C.国际市场范围的扩大 D.中国制瓷工艺的进步 ‎9.关于北宋设置参知政事的初衷,《宋会要辑稿》载:“太祖特置参知政事以佐之”,可知参知政事只是宰相的副手,地位并不高;而依据《太宗实录》载:“太祖因令居正等知印押班,以分普权”,可知参知政事能分割宰相之权,应当有一定的实权。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 B.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C.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解释 ‎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10.有学者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个差异直接导致两个流派在治学和修养方法上的直接对立。”这里的“差异”主要是 A.主观性与客观性 B.内在性与简易性 C.客观性与思辨性 D.外在性与直观性 ‎11.宋朝是我国古代制瓷业的大发展时期,五大名窑留名青史,其中的定窑位于右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12.明太祖禁用金银,实行宝钞(纸币)制度,而建文帝(1398-1402)时民间交易使用白银的趋向表现明显,永乐帝(1402-1424)即位又禁止使用金银交易,至成化年间(1464-1487)白银几乎成为了通用货币。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入超 B.新的生产方式促进货币改革 ‎ C.明朝政府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货币变革 ‎13.据研究,古代中国历史上共有四个时期(西周、东汉南北朝、两宋、明清)气温明显偏低,如下图所示。这一结论可以反映 A.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的原因 B.古代经济重心演变的轨迹 C.小农经济受自然条件影响 D.“天人感应”观念的合理性 ‎14.“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不能过度解读材料,在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这是历史研究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以下对史实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 史实 结论 A ‎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 ‎ 秦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B ‎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文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 C ‎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 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 D ‎ 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 ‎ 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 ‎ ‎15. 1583年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为了能吸引人们到教堂,在接待室里陈设了西方制造的时钟、时晷、浑天仪等物,又在墙上悬挂了用汉文标明地方的世界地图,后又译著了《几何原本》《乾坤体义》《万国舆图》等图书。材料表明利玛窦 A.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 B.主张“西学东渐”以改造中国 C.借传教为名推广西方近代文明 D.顺应了中国新经济方式的产生 ‎16.晚清御史周德润上书,认为“泰西诸国专尚机器,如织布、挖河等事,皆明以一器代数百人之工,暗以一器夺数百人之业,夺之不已,又穷其巧而为铁路,非外夷之垄断哉?”主张“留此余地以役吾民而养吾民”。这反映了 A.顽固势力抵制洋务运动 B.发展工业文明成为社会主流 C.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D.西方侵略导致传统社会瓦解 ‎17.1898年,《农学报》报道福建茶商有人“至印度学习,归用机器焙制,去岁出口四万箱,获利甚厚”。1905年,两江总督派员赴印度等地考察茶业,考察归来后力主设立机器制茶厂。这说明 ‎ A.传统茶业在竞争与交流中转型 B.洋务运动扩至农业领域 C.机械的使用推动中国农业发展 D.实业救国成为社会共识 ‎18.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1月2日颁布《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临时大总统“有宣战、媾和缔结条约”“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设立中央临时裁判所”等权力。材料说明该文件的颁布 A.贯彻了美式三权分立基本原则     B.企图限制袁氏独裁专制 ‎ C.防止了派系军阀威胁中央政府 D.意在迅速稳定国内局势 ‎19.张玉法《近代中国社会变迁(1860-1916)》中说:在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为……士绅阶层……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新知识分子的人数,大约为士绅的十倍……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材料反映出 A.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 B.阶层变动源于经济力量发展 C.政治制度变革左右社会演进 D.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 ‎20.常建华《中国文化通志·宗祖志》中记载,上海王、朱两氏于1905年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得以通过。这一现象说明 A.中国社会生活走向近代化 B.宗法制度决定中国历史进程 ‎ C.政治变革推动宗族近代化 D.宗族组织具有了民主化色彩 ‎21.《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称:“中国……贫乏之农夫,劳苦之工人所在皆是。因其所处之地位,与所感之痛苦,……其要求解放之情至为迫切,则其反抗帝国主义之意亦必至为强烈……国民党于此,一方面当对于农夫工人之运动,以全力助其开展,辅助其经济组织,使日趋于发达。”这表明国民党意识到 A.通过联俄改善外部环境 B.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性 C.改善民生是其首要任务 D.革命成功需要发动民众 ‎ ‎22.在编制“一五计划”初期,中财委根据测算结果,提出工业的发展速度以每年递增百分之十四为宜。周恩来赴苏谈判前,李富春同志把它改为百分之二十点四。这一发展速度和指标的设定是为了出访苏联、听取苏联意见和争取苏联援助做的准备。材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 A.经济建设方案受制于苏联 B.经济建设领域内滋生冒进情绪 C.外交方面实行一边倒政策 D.国际形势主导着国内经济建设 ‎23.下表反映了建国后某时期连续四年的经济建设情况,出现表中所示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年份 粮食产量(万吨)‎ 国家职工人数(万人)‎ 国家财政收支(亿元)‎ 第1年 ‎19505‎ ‎2451‎ ‎+6.0‎ 第2年 ‎20000‎ ‎4532‎ ‎-21.8‎ 第3年 ‎17000‎ ‎4561‎ ‎-65.8‎ 第4年 ‎14350‎ ‎5044‎ ‎-81.8‎ A.自然灾害导致农业减产 B.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 C.国家经济政策的侧重性 D.新科技革命调整经济结构 ‎24.某班研究小组在其研究报告中采用了以下三幅图片,据此推测,他们的研究课题可能是 A.经济体制改革成就辉煌 B.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 C.群众斗争助推中国飞跃 D.个人崇拜之风屡禁不绝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52分)‎ ‎25.(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 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据《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材料二 孙中山借鉴西方近代文官考试经验,吸取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合理内核,创立了“五权分立”、考试任官的政治学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一个月内即制定了《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草案》《文官考试令草案》。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期,相继颁布《文官任职令》《文官保障法草案》和《文官惩戒条例》,初步形成了一套文官制度。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着手推行公务员制度。1933年3月,公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近代公务员制度初步确定。但是国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务员制度,另一面限制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人事渗透、瓦解其统治基础的阴谋,坚决阻挠公务员法的制定和推行。总的来看,公务员制度在抗战之前推行效果相对较好,而到了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则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是连形式都没有。‎ ‎——据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举制度有哪些发展?(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选官制度变革的特点,并指出南京国民政府近代文官制度实践效果的原因。(12分)‎ ‎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化工企业创办时间表 时间 ‎1895以前 ‎1896-1900‎ ‎1901-1914‎ ‎1915-1922‎ ‎1923-1929‎ ‎1930-1932‎ ‎1933-1935‎ 数量 ‎0‎ ‎1‎ ‎7‎ ‎12‎ ‎31‎ ‎26‎ ‎15‎ 化工企业组织时间表 组织形式 个人 合伙 无限公司 两合公司 股份公司 股份两合 国营 数量 ‎25‎ ‎24‎ ‎6‎ ‎0‎ ‎33‎ ‎2‎ ‎2‎ ‎——据《实业部月刊》第一卷第二期 材料二  国立大学,从前向无化学工程科,仅各省工业专门学校,如北平工专、杭州工专及苏州工专等学校,设立化学工程专修,科如制革、纺织、染色、油漆及制纸等科。近数年来国立中央大学、北平大学工学院、浙江大学均已设立化学工程科。但是国内化学工程人才,大部系国外留学毕业。‎ ‎——据庄前鼎《国内工程人才统计》(1936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化学工业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化学工业发展的原因。(8分)‎ ‎2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主要事件 ‎1931年 国民党第二次、第三次围剿红军;九一八事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1932年 一二八事变;伪满洲国建立;‎ ‎1933年 国民党第四次、第五次围剿红军;日本蚕食长城沿线;长城抗战 ‎1935年 ‎《何梅协定》签订;华北事变;中共发表“八一宣言”;一二九运动;中共中央到达陕北;中共瓦窑堡会议 ‎1936年 平津学生南下抗日宣讲;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宣言,提出停止“一切内战,对敌经济绝交”等12条主张;红军长征会师;红军东征抗日;西安事变 ‎1937年 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材料 中国20世纪30年代大事记(部分)‎ ‎ 请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国民政府参与抗战的原因”为论题,提出你的观点并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 请考生在第28、29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照所做的第一题记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的方框涂黑。‎ ‎28.(10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85年10月,刘铭传被清政府任命为首任台湾巡抚。在其抚台生涯中,对台湾的开发建设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其《条陈台澎善后事宜折》中说,“查设防、练兵、清赋三端,皆可及时举办,惟抚番须待三者办成之后方可议行。其次设电、购轮、造桥、修路,以通南北之由邮;理屯、兴垦、开矿、取材,以兴自然之利”。其中设防、练兵两项,是针对外敌逼临而做的应急措施;清赋、抚番两项则主要是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此后依次开展各项建设。‎ 刘铭传在台湾调整行政体制,按照省的设置,在台湾设3府1直隶州,领11县5厅,将台湾分为南、中、北和后山四路。这套行政建制奠定了今天台湾省行政区划的基础。建设海防,练兵整军,兴办军事工业,添修军事设施。1886年在台北设立电报总局,铺设两条海底电缆,将台湾与澎湖、台湾与大陆联系起来,加强台湾与大陆的电讯联系。1887年成立“全台铁路商务总局”,自1887年至1893年耗时6年,建成基隆至新竹90公里的铁路。1887年设西学堂于台北,聘英人布茂林为教习,“课以英法之文、地理、历史、测绘、算术、理化之学”。同时派汉文教习二人教以经书。1890年在他即将离任之际,又设电报学堂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 ‎——摘编自《浅谈刘铭传与台湾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概括刘铭传在台湾改革的特点。(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铭传在台湾改革的作用。(5分)‎ ‎29.(10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陈独秀一度推崇“谋资本劳力之调和,保护工人,限制兼并”之“社会政策”,五四运动后,陈独秀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在中国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不久,他遵照列宁的指示,在党的二大前夕,将中国革命分为两段,认定中国首先要进行民主革命。‎ 在中国如何走向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问题上,陈独秀曾先后提出过三种构想。第一种设想是:民主革命成功了,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给资本主义以充分发展的机会,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之后……无产阶级再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二种设想是:如果无产阶级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强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跟着民主革命胜利以后即刻成功。但陈独秀仍然怀疑它们是否符合中国的实际。于是他……又提出了第三种设想:发展中国实业,只有国家社会主义和私人资本主义两个途径。但是在中国,国家社会主义不是立即就能实现的,其初只是国家资本主义,即由政府创造大的工业、商业、农业, 一直到私产自然消灭而后已,但其初不能由国家包办一切大小工商业,马上就要禁绝一切私人企业……需要强调的是,此后较长时间,陈独秀以至党中央,在继续探索中国如何处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如何最终走向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无不是上述三种设想的较量与发展,直到第三种设想上升为理论形态,成为全党的共识。‎ ‎——摘编自《陈独秀关于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构想》‎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的探索历程的变化。(5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思想转变的原因。(5分)‎ 参考答案 C D C B A C B B C A B D A C A C A D A D D B C B ‎25.(1)发展:选举标准由家世、门第为主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主;选举方式由评议推荐发展为以考试选拔为主;选举范围扩大。(每点2分,答出三点6分)‎ ‎(2)特点:整合性:借鉴与传承相结合;法制性:以立法推进制度变革;渐进性:逐步建立;创新性:与时代结合,创新文官制度。(每点2分,答出三点6分)‎ ‎ 原因:专制集权的政治文化传统;公民文化政治素养相对较低;工业化水平较低;国民政府一党专政;中央政府与地方实力派的矛盾;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相对较弱;国内政局长期动荡(或长期内外战争的干扰)。(每点2分,答出三点6分)‎ ‎26.(1)特点:数量少,基础薄弱;速度快;投资主体多元化。(每点2分,答出三点6分)‎ ‎(2)原因: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业;国内教育近代化的促进;留学生归国创业,引进先进技术;民间投资热情提高。(每点2分,答出四点给8分)‎ ‎27.示例一:观点:国民政府参与抗战是因为日本侵略触及到国民政府的核心利益。‎ 论证:日本自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以来,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国民政府均以“剿共”为首要任务,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尤其是日本进攻上海的八一三事变之后,才改变了对日政策。这是因为日本进攻上海,上海即是中国的经济重心所在,又临近南京政府的政治中心,已经严重威胁南京政府的统治,所以蒋介石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实行自卫,抵抗暴力”;日本不断加大对华侵略,人民反日情绪高涨,为避免中共影响力的继续扩大,国民政府才参与抗战,也是从维护其统治出发。‎ 结论:以上史实证明,任何一个政府的任何一个政策,均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即得利益。‎ 示例二:观点:国民政府参与抗战是因为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政策的感召。‎ 论证:自国民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破裂以来,因国共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国民政府均以“剿共”为首要任务,国内处于国共对峙的军事斗争之中;面对日本的侵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共首先调整了对国民党的政策,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并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得到全国人民的一致认同;国民党内部的高级将领发动“西安事变”,在中共调解下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七七事变后,中共提交“国共合作宣言”,被南京政府接受并公布,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结论:这说明,主要矛盾决定主要任务,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国内各党派能够暂时放下争议,共同应对民族共同的敌人。‎ 其他观点:国民政府参与抗战是因为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民政府参与抗战是因为争取民心的需要等,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示例答案不做评分标准使用。‎ ‎(评分说明:观点2分;论证史实准确且逻辑清晰,每点2分,共6分;结论2分,若只重复观点仅给1分。)‎ ‎28.(l)特点:科学性:注重长远规划,有计划进行改革;‎ 优先性:优先进行国防建设与部署;‎ 全面性:内容较为全面,涉及行政、经济、军事各个领域;‎ 近代性:改革措施近代化色彩浓厚。(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5分)‎ ‎(2)改革行政体制,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增强了台湾海防,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发展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促进了台湾的近代化;创立新式学堂,为开发台湾奠定人才基础。(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5分)‎ ‎29.(1)特点:由资产阶级革命转向无产阶级革命;由照搬照抄外国经验到逐渐与国情结合;由直接建立社会主义到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间接建立社会主义。(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5分)‎ ‎(2)原因:苏俄及列宁对中国革命的帮助;苏俄新经济政策对中国的影响;陈独秀接受马克思主义;陈独秀对中国革命实情的探索。(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5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