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吉林地区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
历史学科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选择题 48分)
一、选择题
24.【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被征服”、“封地土著”、“突破纯粹的血缘”等信息可知,分封制是有着典型的地缘政治的特征,故选A。选项B中“典型的血缘政治”与题意不符。C项中西周没有典型的中央集权体制,故不选。D项没有突出突破血缘,没有涉及到体制变革的本质。
25.【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根据题干,在A项中,“开创中央集权制度”不是秦朝而是战国时期,故错误。题干中没有表述选官标准,所以B项排除。D项中“重叠臃肿”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恰恰是中央有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地方都有对应的机构,所以职责分配比较顺畅合理,故选C。
26.【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根据题干,表述之意为政府对土地买卖的频繁,职业更换的管理松弛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所以选C。土地买卖和租佃关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A错误。B项中“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瓦解”,只会带来秩序的混乱动荡,用“对社会控制松弛”取代“对土地控制松弛”属偷换概念。D项表述不是特别全面。
27.【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李贽的学说“缺乏完整性、破坏向强建设性弱”的特点是时代的产物,明初虽然中国社会有些新的因素的发展,但是整体上旧的社会非常健全完整稳定,所以C项最符合时代特征。A项中,“文化钳制”只是其学说不完整的文化因素,原因表述不完整。李贽非常有决心和勇气去改造,故B错误。李贽的学说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心学的思想,所以“没有可借鉴的思想”错误,故D不选。
28.【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根据题干中“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可知,本题要找出中国社会在哪个时期社会力量最复杂交错,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各种力量、各种思潮层出不穷,处于社会转型的动乱时期,故选C。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和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还没有出现民族资本主义,所以力量不够多元,故A、B不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国初期,三大改造逐渐完成,中国实现独立和初步建立计划经济,所以,力量的复杂性也不如二十世纪初,故D项不选。
29.【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根据题干,图中有“台儿庄”、“临沂”等信息,即可得出此图是台儿庄战役形势图,故选C。日军组织国民政府北伐典型的冲突是“济南惨案”,故A不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主体在大别山,与此地点不符。故B项错误。解放战争的徐州会战是以徐州为中心,主要战役地点有“碾庄、双堆集、陈官庄”等,所以D项也不选。
30.【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根据题干,A项中严格实行计划经济,不符合题意,错误。B项中“强调调整”在材料中不能明确体现。D项中,“对外贸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中“流通的商品”、“像商业部门”、“搞活”等词语都反映了要更为灵活地进行物资管理的要求,故C项正确。
31.【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题干中所述两次对外开放分别是1840年和1979年的开放,第一次是被动的开放,第二次是主动的开放,故A项错误。第一次先是五口通商,天津开放则在北京条约之后。第二次开放先是广东福建,1992年才有环渤海地区开放,故B项正确。中国近代的对外开放虽然促进中国的近代化,但是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是主流, C项错误。第一次是世界对中国的要求。而改革开放更多地体现中国对世界的要求,D项因此不选。
32.【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根据题干,“不情愿作战,拖延缴纳战争税”等可知,是城邦下的公民不愿意履行自己的公民职责而出现题干中的状况,故选A。军事装备落后只是危机的一个原因。而秩序混乱则是危机带来的后果。所以B、C不选。D项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体内容,故排除。
33.【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通过题干中“社会契约的实践”,说明A不正确,因为英国的革命主要以清教为旗帜。“避免过去错误”、“自然平等”强调对旧体制的否定,日本君主立宪有浓厚的封建残余,所以C项不对。二月革命后,只推翻沙皇专制体制,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府,故D项错误不选。在以上的诸多条件下,满足要求的只有美国的体制,所以B正确。
34.【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从表格中可知,1977年的西方六国,国民经济的上述部门依然是国家控制为主体,所以选D。A选项中“开始仿效”的时间点不准确,应该是20世纪30年代。B项中的结论在材料之中没有反映。“混合经济”虽然时间上符合这一时期,但是材料体现的更多地是国有比重占100%、75%等等,混合经济主要应该以私有为主,材料反映国家的基础部门由国家控制,所以C项不正确。
35.【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材料要求学生对“修昔底德陷阱”的有所理解。选项A“完全避免”表述绝对化,故错误。在当今的时代,国家实力对比不断变动,所以国际局势的动荡混乱一直存在,所以“已经丧失作用”是不符合事实的,故B项错误。D项中的表述说战争可以被经济科技实力取代,表述不准确。美苏的冷战说明国家间的冲突可以有和平的解决方式。英法复兴也是和平,所以,强调和平是解决国际局势变动的一种途径,所以C项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 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41题25分,第42题12分,选做题15分,共52分)
41.
(1) (14分)不同:前两个阶段注重学习外国先进文明,第三阶段则更加注重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承(2分);前两个阶段内涵强调反帝和反封建的双重任务,第三阶段则更加强调反对日本帝国主义(2分);第三阶段民主主义的范围要更加广泛(3分)。(任取3点6分)
因素:
国内:
封建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激化(2分);近代经济尤其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民主思想的传播(2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2分)。(任取2点4分)
国际:西方文明对中国的传播(2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2分)。(任取2点4分)
(2)(11分)
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欧洲反封建反教会的要求;人文主义思想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推动。(5分,两点4分,三点5分)
差异:时间:中国民族主义晚于西方民族主义(2分);内涵:西方核心是反封建建立民主政权,中国有反封建求民主、反侵略求民族独立的双重含义(2分)。(共4分)
原因:中国受到西方侵略,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近代化和反侵略双重任务。(2分)
42. (12分)
示例:
政治和经济互相影响、互相促进。(2分)
说明:
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
19世纪后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维新变法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中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出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无产阶级壮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
政治变革推动经济发展。
19世纪60、70年代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刺激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为民族资本主义扫除一些障碍,(或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列强放松侵略)促使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出现;日本全面侵华时期(或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在华势力的扩张),民族资本主义受到严重打击,民族工业日益萎缩陷入绝境。
注意:(每一项内容要求至少有对两点事实说明,1点得3分,2点得5分。有其他史实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选做题
45.
(1)特点:因俗而治,设立两种官僚体制,分别管理中原汉族和北方契丹为主的少数民族(3分);政治中心不断转移(3分)。(每点3分,共6分。)
(2)作用:有利于女真族的团结统一(3分);有利于女真族军事力量的提高,有利于对外扩张(3分);有利于女真族的封建化(3分)。(每点3分,共9分,其他方面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46.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战败,需要进行战争赔偿(2分);一战对法国的经济打击尤为沉重(2分);法国要维护国家安全和保持在欧洲的国际地位(2分)。(每点2分,共6分)
(2)英美:掌握了赔款的主动权,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得以推行,美国开始向欧洲经济渗透(3分);
法国:处于被动地位,国际地位迅速下降(3分);
德国:取得与其他国家平等地位,为德国的经济复兴和国家的崛起创造条件(3分)。(每点3分,共9分。)
47.(1)时代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统治处于北周和北齐的分裂时期。(3分)
活动:政治:诛杀权臣、限制佛教巩固统治(3分);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发展封建经济;军事上,收回兵权,灭掉北齐(3分)。(每点3分,共9分。)
(2)有利于北周政治的稳定(3分);有利于北周的经济发展、国力增强(3分);统一黄河流域,有利于黄河流域的经济恢复和发展(3分)。(每点3分,答满2点即可得满分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