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江淮十校2018高三历史理第二次联考试卷(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安徽江淮十校2018高三历史理第二次联考试卷(含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选择题( 本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足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籍田”为古代吉礼的一种。即由天了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各代多行之,即在国都南面近郊天子执耒(后代执犁)三推三反(返);按品秋王公诸侯五推五反,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最后,天子、王公贵族、大瓦依次分享牛、羊、猪三牲具备的祭品,籍田仪式才结束。据此判断“籍田” 之礼 A. 形成于西周时期 B. 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 C. 体现统治者重农抑商 D.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答案】B ‎【解析】“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等字眼说明不同等级由不同的规定,所以据此判断“籍田” 之礼是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等级而非重农抑商,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小农经济的形成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籍田” 之礼其实在于维护等级制度。‎ ‎2. 表1是西汉到南北朝时期地方州那县的数量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时间 州数 郡数 县/候国数 西汉末 ‎13‎ ‎103‎ ‎1585‎ 东汉中叶 ‎13‎ ‎105‎ ‎1150‎ 西晋 ‎19‎ ‎173‎ ‎1232‎ 南北朝初期 ‎38‎ ‎313(加镇20)‎ ‎1376‎ 南北朝末期 ‎275‎ ‎663‎ 约1500‎ 表1‎ A. 藩镇割据现象严重 B. 郡国制盛行 C. 中央集权加强 D. 地方制度更替频繁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到南北朝时期地方州那县的数量整体上在增加,这是中央集权加强的产物,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藩镇割据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郡国制盛行是在西汉初年,选项B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地方制度基本稳定,更替并不频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地方州那县的数量整体上在增加其实是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 ‎3. (唐)李华《中书政事堂纪》曰:“政事堂者,自武德以来,常于门下省议事,即以议事之所,谓之政事堂。……政事堂者,君不可以枉道于天,反道于地,覆道于社稷,无道于黎元,此堂得以议之。臣不可悖道于君,逆道于仁,黩道于货,乱道于刑;克一方之命,变王者之制,此堂得以易之。”据此判断唐初政事堂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A. 划定了君权的具体范围 B. 强调了君尊臣卑的等级观念 C.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 促进了、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答案】C ‎【解析】政事堂是唐代宰相的议事处。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但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无关系,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君不可”等字眼说明唐初政事堂划定了君权的具体范围,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臣不可悖道于君”等字眼说明唐初政事堂强调了君尊臣卑的等级观念,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常于“门下省”议事足以证明唐初政事堂也促进了、三省六部制的完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4. 余英时在《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一书中提到:“中国政治上的反智传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现象,……但我并不认为中国的政治传统是以反智为其最主要的特色。相反地,至少从表面上看,中国的传统政治,在和其他文化相形之下,还可以说是比较尊重智性的。自汉武帝以来,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建立之后,政治上用人遵守一定的知识标准。”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A. “反智”是中国政治传统最主要特色 B. 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 C. 科举制度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 D. 按知识标准用人体现传统政治的尊智性 ‎【答案】D ‎【解析】“中国的传统政治……还可以说是比较尊重智性的”足以证明材料的主旨就是强调传统政治的尊智性,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并不”认为中国的政治传统是以反智为其最主要的特色,所以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科举制度遵守一定的知识标准而非科举制度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用人遵守一定的知识标准体现的是体现的是传统政治的尊智性。‎ ‎5. 明代《西园闻见录》记载“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这首诗主要反映了明朝时期 A. 土地交易频繁 B. 土地私有制确立 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政府不抑土地兼并 ‎【答案】A ‎【解析】“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意在强调土地交易是非常频繁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土地私有制确立是在战国时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未体现出政府不抑土地兼并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仅仅是反映土地交易频繁。‎ ‎6. 清代康熙皇帝有35个后妃和24个儿子,嫡长子胤礽被立为太子,后被废。最终康照帝根据自己的标准秘密选择皇子做继承人,秘密建储制由此开始。该现象在实质上 A. 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B. 体现了一夫多妻制的弊端 D.说明了宗法继承制度并非一成不变 C.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答案】A ‎【解析】康照帝根据“自己”的标准秘密选择皇子足以证明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C、D均不是现象的实质而只是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康照帝根据“自己”的标准来选择皇子,这是君主一个人说了算,这是君主主的权力在加强。‎ ‎7. 1874 年李鸿章指出:“军兴以来,凡有可设法生财之处,历经搜刮无遗。商困民穷,势已岌岌。”‎ 为解决这一问题,清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 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征收厘金 C. 兴办民用企业 D. 向外国银行借款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而兴办民用工业,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争后,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是兴办民用工业而非征收厘金和向外国银行借款,选项B、 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洋务派兴办民用企业的目的——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 ‎8. 表2是抗战时后方工矿业发展的状况 表2‎ 年份 合计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设厂总数 ‎63‎ ‎209‎ ‎419‎ ‎517‎ ‎866‎ ‎1138‎ ‎1049‎ ‎4261‎ 国营厂数 ‎3‎ ‎27‎ ‎73‎ ‎111‎ ‎128‎ ‎61‎ ‎72‎ ‎475‎ 民营厂数 ‎60‎ ‎182‎ ‎346‎ ‎406‎ ‎738‎ ‎1077‎ ‎977‎ ‎3786‎ 下列对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实业救国思想和战争需求的刺激 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C. 工业生产被官僚资本垄断 D. 日本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答案】A ‎【解析】1937到1943年中国处于抗战时期,实业救国思想和战争需求的刺激均会推动这一时期工业发展,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到1937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因抗战而中止,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国营厂数并不多说明工业生产并未被官僚资本垄断,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1937到1943年日本是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9.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李宗远认为:“14年抗战”的提法,……意味着“九一八”以来可歌可泣的壮烈抗战,被认可被还原;……对美化侵略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是有力回击,……有利于对日本侵略罪行的完整揭露。对于这种看法(“14 年抗战”)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强化了对日本侵华罪行的控诉 B. 体现了对以东北抗联为代表的抗日力量的尊崇 C. 抨击了日本右翼势力的错误历史观 D. 批判了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答案】D ‎【解析】“九一八”以来国民党也有爱国将领进行抗战,所以“14年抗战”的提法并不是批判了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4年抗战”的提法的确强化了对日本侵华罪行的控诉,也体现了对以东北抗联为代表的抗日力量的尊崇,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对美化侵略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是有力回击足以证明” “14年抗战”的提法抨击了日本右翼势力的错误历史观,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0. 表3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确立了新型的国家架构 B ‎《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 ‎“文革”期间,我国未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遭到彻底破环 D ‎1982年宪法的颁布 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 表3‎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确实开始走向了正常化,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个制度的确立不足以确立一个新型的国家架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并未遭到“彻底”破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1982年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新章程而非标志着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1. 图1是一幅名为《毕竟,我们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漫画,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最有可能是 A. 20世纪70年代,美国深陷越战泥潭,急欲改善中美关系 B. 1972年,日本受中美关系改善的刺激微,积极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 C. 20世纪80年代,苏联为缓和美苏争霸中的不利境地,希望改善中苏关系 D. 1950年,新中国为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而与苏联结盟 ‎【答案】C ‎【解析】北极熊代表的是苏联,熊猫代表的是中国,“我们有许多共同之处”意在强调苏联希望改善中苏关系,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漫画反映的是改善中苏关系而非中美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漫画不涉及中日邦交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漫画不涉及中苏结盟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2. 表4是中国农村家庭年平均收入(元)‎ 表4‎ 年份 ‎1978‎ ‎1980‎ ‎1985‎ ‎1990‎ ‎2001‎ 总收入 ‎152‎ ‎216.2‎ ‎547.3‎ ‎990‎ ‎2366‎ 纯收入 ‎133.6‎ ‎191.3‎ ‎397.6‎ ‎686.3‎ ‎1856.7‎ 农业家庭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C. 基层民主不断加强扩大 D. 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的建立 ‎【答案】B ‎【解析】1978到2001年,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也是不断深入的,所以才有了农业家庭收入的提高,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城市改革,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农业家庭收入提高和基层民主无直接的关联,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1978到2001年农业家庭收入提高不仅仅是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的建立这一个原因,选项D不符合题意,‎ 排除;故本题选B。‎ ‎13. 亚里士多德曾在《政治学》中指出“作为团体中的一员,公民之于城邦恰恰好像水手之于船舶……各司其事的全船水手实际上齐心合力于一个共同的目的,即航行的安全。”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主旨类似的是 A. “习惯能造就第二天性” B. “所谓平等,就是穷人不占富人的便宜”‎ C.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D. “最大的荣誉是保卫祖国的荣誉”‎ ‎【答案】C ‎14. 罗马法不愧是近代和现代法律的先驱,“它包含的封建关系最少,而包含的资本主义法律关系却是最多。”下列选项中无法体现“资本主义法律关系”的是 A.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B. “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处以25阿斯的罚金。”‎ C. “夫得向妻索回钥匙,令其随带自身物件,将其逐出。”‎ D. “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答案】C ‎【解析】选C是对女性的歧视,包含的是包含的封建关系,无法体现“资本主义法律关系”,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体现的是资本主义法律关系中的平等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体现的是资本主义法律关系中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体现的也是资本主义法律关系中的保护私有财产,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5. 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了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是 A. 黄金、白银大量流人欧洲 B. 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强 C. 封建领主的财富急刷增加 D. 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路中心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引起的价格革命使征收固定地租的封建领主财富急刷减少而使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强,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黄金、白银大量流人欧洲和价格革命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封建领主的财富是急刷减少,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 除;选项D属于商业革命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6. 1791年托马斯·潘恩的《人权论》在英国出版,书中提到:“主权作为一种权利只能属于国民,……‘光荣菜命’之所以好,是因为当时的人民行使了这个权利,推翻了一个暴君。……任何一个政府,如果不按共和国的原则办事,都不是好政府,共和政府把为公众谋福利作为其目标。把民主制作为基础保留下来,同时摈弃腐败的君主制和贵族制,代议制就应运而生。”下列解释与材料主旨不符的是 A. 作者提倡建立代议制共和国 B. 光荣革命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C. 政府月的是为公众利益服务 D. 作者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答案】D ‎【解析】材料推崇的是代议制共和制而非君主立宪制,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作者是提倡建立代议制共和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人民行使了这个权利说明了光荣革命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共和政府把为公众谋福利作为其目标说明了政府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7.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即“文明成长的动力来源于挑战激起成功的应战,应战又反过来引发新的挑战。……这种应战不仅要有效回应所应对的调整,还要能够激发出大量需要做出不同应对的新挑战。”以下史实不能论证上述材料观点的是 A. 罗马帝国的建立推动了万民法的诞生 B. 工业革命推动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C. 西葡新航路开辟加速国内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D. 甲午战争激发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 ‎【答案】C ‎【解析】西葡新航路开辟并未加速国内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因为西葡并没有把黄金转化为资本,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罗马帝国的建立的确推动了万民法的诞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工业革命也推动了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甲午战争也激发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8. 1825年英国经济危机爆发,当时,股票猛烈下跌,银行纷纷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症结,对此 A. 政府开始发动对外殖民扩张活动 B. 出现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C. 通过1832 年议会改革扩大政治权利 D. 逐渐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答案】B ‎【解析】1825年英国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矛盾激化,面对此种情况空想社会主义出现,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1832 年议会改革是工业革命的产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逐渐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是二战之后的事情,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9. 有人描述某一时期西方人生产与生活的情景: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艰苦却很悠闲。现在,人们可以日落而作,日出而息,整个社会可以更自由地支配时间了。导致生产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化 B. 信息化 C. 城市化 D. 电气化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现象是由于电力的广泛应用所导致的,即导致生产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电气化,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中的现象和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均无关,所以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0. 20世纪有一种政治理论认为: 当代政治世界的分裂将会被具有截然不同特征的更大行为体所代替,这与科技革命不断发展的要求一致,也与当代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相符。与这理论认识最相符的是 A.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建立 B. 西欧一体化进程 C. 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D. 不结盟运动兴起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区域一体化,所以西欧一体化进程就是属于区域一体化,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属于区域一体化,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属于经济全球化,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也不属于区域一体化,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1. ‎1994年2月25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欧安会上说,“冷战”并没有结束,欧洲面临着陷入“冷和平”的危险,从而使“冷和平”一说受到世人瞒目。如果把“冷战”重新定义为“冷和平”,那么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 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 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C. 美俄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直接冲突 D. “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答案】B ‎【解析】“冷战”其实就是不诉诸武力但能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一种形式,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属于冷战而不属于“冷战”重新定义,不符合题意,排除;美俄两国在 国家利益上是有直接冲突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冷战”期间各国也存在直接武,装冲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2. 卡尔·贝克尔在《什么是历史事实》一书写到:“历史领域是一个捉摸不定的领域,它只是形象地被再创造,再现于我们的头脑中。……历史便是我所知道的历史。”作者意在强调 A. 历史是不可认识的 B. 历史不是客观存在 C. 历史是主观认识的产物 D,历史可以随意改造 ‎【答案】C ‎【解析】“形象地被再创造,再现于我们的头脑中”是说历史是主观认识的产物 ,不同的人对历史有不同的看法,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历史是可认识的,并且还是主观认识的产物,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历史也是客观存在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历史不可以随意改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3题22分,第24期22分,第25题12分,共计56分。)‎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两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8世亿后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从1815年起,公司每年在茶叶贸易中的获利都在100万英镑以上,占其商业总利润的90%。‎ ‎——摘编自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 材料二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罗伯特·福瑞首沈将中国茶盗取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72年,杰克逊制成第一台揉茶机;1877年,维尔·大卫发明了墙炒机;19世纪来,印度实现制茶各个环节的机械化。……另外,美国规定进口印度茶是零关税,而进口中国茶需缴纳35%的关税。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摘编自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 材料三 表5‎ 年份 ‎1953‎ ‎1976‎ ‎1985‎ ‎2002‎ 茶叶产量(吨)‎ ‎1287‎ ‎1786‎ ‎3600‎ ‎16178‎ 茶叶产值( 万元)‎ ‎123.55‎ ‎285.76‎ ‎1029.7‎ ‎27955‎ 种植面积(万亩)‎ ‎12.54‎ ‎14‎ ‎21.48‎ ‎40‎ ‎——摘编自章红《新中国成立后湖北恩施州茶叶经济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恩施茶叶生产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变化产生的背景 ‎【答案】(1)作用: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茶叶成为中西贸易主要商品之一;茶叶贸易的利润为英国等国提供资本积累。‎ ‎(2)变化:由中国茶叶独占世界市场到输入英国的印度茶超过中国茶。‎ 原因:19世纪印度茶叶种植业兴起,印度茶逐渐打破中国茶在贸易中的垄断地位;19世纪英国制茶业中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享受关税优惠;工业革命使交通通讯工具发生巨大变化,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3)趋势:总体不断发展(1953~2002),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茶叶的种植面积、产量、产值有所增加但变化不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均快速增长。‎ 背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开拓了国际国内市场;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了经济的现代化。‎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按照材料一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茶叶是中西贸易主要商品之一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 ‎(2)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的变化主要突出中国垄断茶叶市场的局面消失,原因则要从印度茶叶种植业兴起、英国制茶叶使用机器生产效率高等方面进行分析。‎ ‎(3)‎ 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恩施茶叶生产的变化趋势要分阶段进行解释,主要突出改革开放后茶叶生产发展迅速即可,变化产生的背景主要突出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搞活了农村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相关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即可。‎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律法制度,包括制定了《中华民国的法》、《中华民国民法典》、《中华民国智行新刑律》等重要法律共241件,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巴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到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民国时期法律体制改革,……是中国法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为此后中国法律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线图。‎ ‎——摘编自许克江、马烈《试析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法制建设》‎ 材料二 英国宪法是一种不成文的宪法,它由历史上形成的许多习俗、惯例组成。由于它建筑在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比“成文的”宪法更牢国。……用议会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一一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限制了君主制的权力,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英国还出现了世界最早的政党。总而言之,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一一现代文明。‎ ‎——摘编自李少玉《17世纪以来英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材料三 一个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善和执行、监督的坚决有力,这是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提出的基本要求。……站在现代化的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毋庸置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在加强国家制度建设。‎ ‎——摘自许耀桐《北京日报》‎‎2017年3月13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法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民国时期实行法制改革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政治方面的具体表现。并对照材料一,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在法制改革中的不同之处。‎ ‎(3) 依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并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1)特点:确立了法制化发展方向,形成了法律体系,奠定了法律近代化的基础;以西方法律体系取代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不足。‎ 原因:民国政府维护自身统治的要求;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法律制度的优点对民国政府维系统治的启示。‎ ‎(2)表现:确立君主立宪制;构建法治的传统;议会下院成为间接民主的代议制机构;行政大权赋予首相;确立政党政治。‎ 不同之处:中国的法制改革注重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而英国则重视继承传统;中国的法制改革没有摆脱专制体制的束缚,而英国则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3)观点: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制,推动了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民国初年法制改革的特点按照材料一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法律体系的形成、法治化方向的确定、西方法律体系取代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等,实行法制改革的原因主要从政府维护统治的需要、资产阶级的要求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2)英国在政治方面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的具体表现就是回答出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内阁制度的形成、政党政治的形成等。近代中英两国在法制改革中的不同之处主要突出两点,一是中国的法制改革注重借鉴吸收人西方国家的法律体系而英国则重视继承自己的传统,二是中国的法制改革是为了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而英国则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3)首先明确材料三的观点是国家的强大取决于制度的强大,然后用建国后人民代表大会的确立、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制的形成的有关史实去论证即可。‎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各种政体的国家都可以兴起,也都可能衰落。但是,至今兴盛不衰的,只有共和政体。至于专制政体,自拿破仑战争结束(1815年)以来,200多年过去,其寿命还没有超过100年的。为什么? 因为犯错。无论内政外交,各种政体都会犯错。在共和政体中,权力受到制约,很难一条道走到黑。专制政体缺少权力制约,错而难改,一错再错,难免衰亡。‎ ‎——黄钟《帝国崛起病》‎ 阅读材料,自行选取或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25.评分说明:‎ 说明 一等(12—9分)‎ ‎①紧扣材料概括观点,观点明确;‎ ‎②运用史实进行论证,史实准确;‎ ‎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8~5分)‎ ‎①运用部分材料信息概括观点,观点较明确;‎ ‎②运用史实进行论证,史实准确;‎ ‎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 ‎①偏离材料,观点不明确;‎ ‎②运用史实不够准确或末运用史实;‎ ‎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示例:‎ 观点:专制政体由于决策的失误而衰亡。‎ 论证:17、18世纪,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鸦片战争后,清王朝依然没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也因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而失败;‎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活动风起云涌,迫使清王朝进行预备立宪活动,结果被证明是一场骗局。‎ 总之,作为专制政府的清王朝,由于其决策的不断失误,丧失多次机遇,最终走向衰亡。‎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